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

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

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

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

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

哀(āi

)悲哀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

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四部分。

③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不太符合实际。

【探究说明方法】

1.下定义。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这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作方法

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 .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生动说明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式。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看题目。说明文的题目如果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这篇说明文的生动性。

(2)抓生动的词语。语言生动而具有概括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3)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说明文以说明为主,有时候也借助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过程中,有时还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

(4)找生动的说明方法。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如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素材积累: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

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