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4教师用书第四单元第2课圣雄甘地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4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第2课 圣雄甘地教材整理1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1.成长经历(1)出生:1869年,出生于印度西海岸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
(2)童年:大力提倡素食主义,节制口腹之欲。
(3)青年:前往英国学习法律,受到基督教影响。
(4)工作:作为律师,前往南非工作。
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滋味,萌发了从事政治活动的念头。
2.走上从政道路(1)提出“非暴力”思想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在南非领导非暴力抵抗运动 ①创建“凤凰新村”非暴力训练基地,运用“坚持真理”这个概念进行政治斗争,即非暴力抵抗运动。
②亲自领导南非印度侨民争取印侨权益的斗争。
(3)成为国大党领袖: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领袖。
[深度点拨] 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个宗教领袖,在其心中人性是向善的,他认为只有用非暴力不合作才是最高明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印度贫穷落后,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英国抗衡。
这说明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教材整理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的殖民地。
英国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1)19 迅速高涨。
反英情绪一战后,印度人民的(2)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甘地举起了(3)非暴力抵抗的旗帜。
印度人民纷纷投入到争取(4)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发展和民族独立②直接原因:英国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主要动因:甘地发起全国性③“”文明不服从运动。
(2)内容①政治:不同英国政府合作。
②经济:抵制英货。
(3)结果年,①1922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②甘地被捕入狱。
(4)意义①抵制英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经济。
②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1)背景①1929年,国大党通过了实现印度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高中历史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4教师用书第四单元第2课圣雄甘地 第2课圣雄甘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节重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本节难点 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印度被称为“英国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甘地以其影响被印度人称为“圣雄”、“国父”。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甘地及其成长历程。这些介绍有利于对近代以来印度历史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材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甘地的一生多次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材主要介绍了前两次的斗争,并扼要介绍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新发展──“英国退出印度”,二战结束前后甘地为印度的真正独立、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做 了大量工作。教材涉及史料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正确理解。
本课引言是甘地成长中的一个故事,教学中建议首先对甘地的传奇一生作简单介绍。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印度已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目“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 教材以甘地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甘地、甘地的主张、凤凰新村与南非的斗争及甘地成为国大党领袖等。 (1)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1883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1906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被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逐渐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1915年回国后继续开展非暴力抵抗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国大党主席。1948年1月30日,因反对教派纠纷,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甘地长期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在反英不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团结,实行社会改良和妇女、贱民的地位平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因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但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建议在简介甘地后阅读“历史纵横”中有关材料,指出少年甘地的品质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然后针对甘地的传奇经历进行讨论并设问,问题一:谈谈你对印度及甘地的认识?问题二:从甘地的奋斗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凤凰新村与南非的斗争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
教学中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凤凰新村与南非的斗争使甘地逐渐形成了他的非暴力理论,强调:在这一时期的反歧视斗争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3)国大党 国大党,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1885年,由退休的英国印度文官休谟创立。最初成立的20年间,它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它提出印度自主、抵制洋货、提倡本国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起,在甘地的领导下,对英国殖民者展开非暴力抵抗运动,曾多次遭到迫害。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该党一直是执政党。现在国大党分为两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
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教学中建议扼要指出国大党在印度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国大党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二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材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英国的殖民统治 印度是英国最典型的殖民国家,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增长,印度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黄麻工业、制茶业和采矿业等。印度资本处于依附地位,印度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教学中建议通过对英国殖民统治残酷性的了解,引导学生讨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分析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进行比较。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该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建议分成以下要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一,英国的高压政策。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维护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继续推行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保护并扩大落后的种姓制度,制造种姓间矛盾,煽动伊斯兰民族主义者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采用残酷镇压和欺骗改良相结合的反革命两面策略。1919年3月在总督的授权下,英国法官罗拉特颁布了一项法案,即“罗拉特法案”。规定总督有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督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加审讯就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罗拉特法案”的实行,激起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罗拉特法案”是激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的导火索,在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 其二,阿姆利则惨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为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继续采取残酷镇压与欺骗、改良相结合的两面策略。1918年7月,英国殖民当局抛出了使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以此来笼络和利用印度的买办阶级、地主阶级等既得利益者阶层,分裂和破坏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罗拉特法案”激起了全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两名民族主义者被当局逮捕,随后约有三万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释放被捕者。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4月13日,五万多人在阿姆利则市广场集会,继续抗议。群众的集会是和平的,英国军队没发任何警告便下令开枪,打死近四百人,伤千余人,这就是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其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该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建议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其四,1922年惨案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束。 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这一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建议引导学生讨论:甘地及国大党为什么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印度的经济,特别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地区。危机中,英国垄断资本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压榨和掠夺,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30年代初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重新高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从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动的“食盐进军”开始的,他们在海滨自制食盐,号召人民反对“食盐专卖法”。印度人民冲破“和平抵抗”原则的束缚,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推向了高潮。英国殖民高层采取了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一方面镇压反英斗争,颁布特别法令,宣布国大党等不受法律保护,实行戒严,禁止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另一方面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同国大党谈判,允许国大党领导在狱中开会研究不合作运动问题,同意印度建立责任自主政府。经过斗争,殖民当局被迫改变策略,释放了甘地,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亦停止了不合作运动。
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关于“食盐进军”的内容,使学生认识:“食盐进军”是一次典型、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期间,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并因此再次入狱。二战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和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国殖民当局开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实行印巴分治。1947年,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同年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宗教纷争,开始了艰苦的“赤脚朝圣”,周游全国。1948年初,甘地在德里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印巴独立标志着英国19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但是,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给日后印巴两国带来了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