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友书 第11课,第12课教案

亲友书 第11课,第12课教案

亲友书 第11课,第12课教案
亲友书 第11课,第12课教案

《亲友书》第十一节课(详细)

P160

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无我”,三种烦恼,精进,戒定慧三学,身念处等理论的论述,破邪显正,开显出修行之正道

关键词:我执烦恼精进三学身念处

思考题:

1,怎么样通过抉择无我,摧毁萨迦耶见(身见)?

明白这个道理,你有哪些收获?

2,五蕴的来源是什么?外道有何不同说法?请一一剖析。按照佛教的观点,对此又如何解释?

3,我们为什么不能照见无我实相?请详细分析其障碍,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4,有些人依止一位大德后,认为依靠上师加持,自己肯定能往生净土?从此就高枕无忧了。你

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5,要想获得真实的解脱,佛陀所指明的必经之路是什么?该怎么样修持?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现在正在讲“智慧”中“广说正念等智慧”的第二个问

题。

庚二(真实宣说具智慧之道)分二:一、别说重要

之见;二、真实之道。

辛一(别说重要之见)分二:一、抉择无我;二、观察我之所依蕴。

一,抉择无我: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根据佛讲的缘起道理,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佛经中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所以说无我。

从个体来说,就是我们的身体,众生有强烈的“我执”,强烈的执着我们的身体,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以假为真。众生不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是无常的,是缘生缘灭,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当因缘俱足,就有了身体,当因缘灭了,身体也消亡了,是因缘和合的假像,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我们说“我”,我们称为身体,都是名相,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我可以分为两种,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个体而言,法无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无我,都是没有真正的自性,比如房子,不过是砖瓦木石的组合,没有独立于砖瓦木石之外的“房子”,这就是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我。

无我非身也可以联想到“六根”,“六识”,那也是依身体而产生的,是幻上加幻了。

此处仅象征性地说明“我”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呢?如果“我”存在,那与五蕴(色、受、想、行、识)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既然如此,我们下面进行分析:

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

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我”的法相完全相违,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我”。就如《中论》所说,假如二者是一体,“我”要么有众多之过失,要么有阻碍性之过失,种种过失不一而足。(“色非我”)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

(意义)二者。

2)他体:“我”不具有色蕴。(“我不具色”)

如果“我”与色蕴是他体,那么“我”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我”必须要先成立。可是此处的“我”是一个尚待观察的法,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我”具有色蕴的说法,跟石女的儿子具有宝瓶的说法没有差别,宝瓶,又叫罐、净瓶,作为吉祥八清净之一的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时灌顶的法器,瓶中装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象征吉祥清净,代表福智圆满。而且也是无量寿佛的手中持物,象征灵魂永生不死。

那么,色蕴与“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我”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我”也不可能。(“非依存”)

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石女的儿子依靠地板一样。(“色亦不依我而住”)

后三者是从他体角度分析的。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因为“我”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我”是他体呢?两个有实法之间才叫他体,就像慈氏和近密两个人一样,但石女的儿子与柱子之间,绝对不能承许为他体。慈氏和近密是两个不同的人,自相各异不能成立为同一相续。而人的前念与后念,自相也不同,如果执着为同

一相续,那也不应理,

因此,“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依此类推,“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如《入中论》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以上述方式进行推理,可知其余四蕴也没有“我”,这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身见)

关于无我的道理,在座各位听得不少了,但只是听了还不行,平时要在修行中反复串习。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我”不存在,然而被无明缠缚的可怜众生,往往将不存在的假我执为实有。

其实,承许究竟义中有“我”存在的人,并没有通达释迦牟尼佛甘露妙法的美味,《中论》云:“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在这个世间上,无数众生将本不存在的“我”,反而执著为实有,每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由于没有

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一直在轮回中漂泊,还认为自己见解相当正确,并把很多人引入邪道中去。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必须对佛法的核心——无我法门有所了解,并经常串习这种境界。就算偶尔依靠中观或密法的见解,明白“我”不存在,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非常深重,把佛性遮蔽得严严实实,要想一直安住在无我境界中,也有一定的困难。只有做到长期串习,对无我的定解越来越稳固,那么凡是与“我”有关的烦恼,最终才可以销声匿迹。

很多人没有学空性法门时,相续中的我执特别严重,不管是对色法也好、感受也好,一旦有人侵犯自己,绝对不能容忍。可是学了中观般若方面的教言之后,现在虽然也有我执,但只是偶尔产生一些烦恼,不像以前那样特别可怕。有些大德用“春风”来比喻说,冬天狂风肆起的时候,非常凛冽、难以阻挡,可是到了春天,虽然也吹着风,但风力温暖柔和,不像寒冬腊月的狂风。

我们依靠闻思修行,可以逐渐减少我执,若真正通达无我之理,则称为名副其实的菩萨。《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所谓的菩萨,又名勇识者,意即心特别坚强的人。

在什么面前坚强呢?并不是遇到怨敌时非常勇敢,拿着宝剑刺入他的心脏,而是执著实有法产生烦恼时,能用无我的境界来消除实执,摧毁自相续中的我见。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关键要看他的我执是否比较少?是否经常不起烦恼?如果他天天愁眉苦脸,跟这个发脾气、跟那个吵架,不一定是真正的菩萨。尽管菩萨也可以显现忿怒相,但他内心是寂静调柔的,悲心、菩提心如如不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无我教言是佛教中最殊胜、最深奥的,福报不够的人遇到这样的法门很容易退失。包括学习《入行论·智慧品》的有些居士,由于没有积累资粮,听闻空性法门时往往半途而废,怎么听也听不懂,最后充满失落感而退出。所以,能不能接受般若法门,与自己的根基和福报有密切关系,假如你前世没有承事诸如来、供养十方善逝和上师、积累殊胜资粮,今生遇到空性法门,恐怕会生起邪见或者退失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最终修行不能善始善终。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般若法门,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相续稍微与正道脱离,就要祈祷上师三宝,忏悔无始以来的罪障,一定不能离开无我空性。有相、有执著的任何法门,你求得再多也比不上空性

法门,这方面的教言以后会给大家传讲。

二、五蕴无我:

众生执著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五蕴,由于把五蕴执著为“我”,从而漂泊在六道中无有出期。所以,我们要观察一下:五蕴的本体存不存在?如果本体不存在,那有什么必要去执著它呢?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大家一定要观察五蕴,因为它与我执的关系特别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执著五蕴,只不过有些人不知道而已。那么,五蕴的来源是什么呢?

外道对五蕴的思想:

内外道的说法各不相同:

1,有些外道认为,五蕴是随意而生,偶尔从“我”

中产生,偶尔从自性中产生,偶尔从地水火风空中产生,

2,有些教派声称,由上帝或其他万物所生。

这些说法都不合理,蕴并非从这些事物中产生,否则,柱子或石头随随便便就可以产生五蕴了。五蕴不是随心所欲就能产生的,必须要借助众生相续中的特定因缘,因此,随意而生的说法不成立。

3,还有外道认为,犹如春天可产生万物一样,五蕴从常有的时节中产生。

这种说法也不对,正如《四百论》中所观察的,时节的实体根本不成立,除了万物的相续改变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时间。退一步说,即使时节是常有,常有的法中怎么会产生无常的五蕴呢?因此,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4,数论外道认为,神我和自性是实有的,喜忧暗三德平衡时是神我,不平衡时自性产生其他二十三谛法,五蕴就包括在二十三谛法中。

这也不合理,如果说自性的本体实有不变,那怎么会出生形形色色、能变动的万法?常法中现前无常的各种变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5,另有外道认为,五蕴从自之本体“我”中产生。

破斥方法也跟前面的推理完全一样:如果说它的本体是常有,常法中不可能产生无常法;如果说本体是无常,这又不符合他们自宗的观点。

6,大自在天派、梵天派、遍入天派等认为,一切万物由天神来制造。

这种说法也无法成立,如果五蕴是天神所生,那是他们有意而造,还是无意而造?若是有意而造,天神就不自在了,因为被欲望所牵引;若是无意而造,那他就不是万物的主宰了,因为他无法控制万物的产生。

7,顺世外道(现世美)认为,一切都是无因生。

这更不符合道理,无因生是所有外道中最低劣的见解,假如无因可以产生万法,就会有万法随时随地都应该出现,或者随时随地都不应该出现等诸多过失。

通过以上各种观察,可知五蕴的产生没有一个主宰者,也不是无缘无故而生的,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佛教观点,万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

一切戏论,

而在世俗中,蕴是由无明、业、爱等相互联合产生的。(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在讲考时,把这方面的因缘分析得比较清楚。)这种蕴聚假合不是自性实有的“我”,月称论师也说:“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

因缘聚合的时候,“我”和五蕴可以现前,而一旦因缘不具足,由于胜义中一切皆空,世俗中无因也就不能起现,《入行论》亦云:“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五蕴并不是像外道承认的由常法所造,而是以十二缘起所产生的。

众生因无明愚痴所覆,为后世造下善业、不善业、不动业,以此缘故,随业入于六趣,像水车一样在轮回中不停流转。

就像没有损害的种子埋在土中,经过灌溉、施肥,苗芽可以萌发。同样,被无明覆盖的业,通过爱的滋润之后,众生的五蕴也可以现前,这就是十二缘起。

一切万法均依因缘而生,这种因缘可分为外因缘和内因缘,外因缘就如同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内因缘

则是十二缘起,依靠因缘聚合,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得以形成。

这个道理非常甚深,没有智慧的人根本无法了知。除了因缘聚合的假象以外,根本没有实有的本体。

佛说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皆是空性,大家有机会的话,应该多看一些般若空性的教言。

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第一世敦珠法王的教言说:“眼前的虚空,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境界,不管眼前出现什么显现,人也好、器世界也好,应始终处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样一来,别人对你百般挖苦或者不悦意的对境现前,你的心也不会随之动摇。”

如果对一切万法没有贪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只是在众生面前随缘行事,那么,你就是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三:一、宣说道之违品——三结;二、道之顺缘——

精进;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

一、道之违品——三结(烦恼):

通达无我有三大违缘,我们就是因为有这三个障碍,以至于无法如理如实通达无我境界。这三个障碍是什么呢?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我们不能通达虚空般远离戏论的无我空性,天天执著一个“我”,不能享受无我的快乐,讲课时好像处于无我的状态中,大家都很开心,似乎回去也不用吃饭了,可过一会儿遇到不悦意的对境,强大的“我”又冒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病根”没有断。

每个凡夫人都有三大烦恼,又叫三种“结”,很多论典说,“结”就是烦恼、束缚之意。这三种结若没有断除,我们不可能照见无我实相。

那么,这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一、戒禁取见:是指见解受外道的影响,把不符合佛法、没有功德的非戒,执取为正确而受持。比如外道认为自己生生世世与动物有关,今生中就把动物当作母亲,或者学狗吃不净粪,或者依止火瑜伽或风瑜伽,或者通过沐浴来清净业障……以颠倒邪执妄受无义痛苦,无法获得解脱正道。

当今社会,邪说邪见层出不穷,无不遍及,各种气功、功法也相当多。作为一个修行人,除了秉持佛陀言教以外,其他奇奇怪怪的见解和行为,最好不要去行持。现在很多邪行此起彼伏,今天出现一个、明天出现一个,有些人觉得很新鲜,就忙不迭地趋之若鹜。很多佛教徒头脑比较简单,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实际上这些不可能让你得到解脱,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证悟无我的一大违缘。

二、萨迦耶见:是将自身五蕴颠倒视为“我”,本来“我”不存在,却认为“我”真实存在。萨迦耶见又名为身见。

除了圣者以外,凡夫人都有这种邪执:“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感受,这是我的执著……”

三、怀疑:对道果之法疑团重重,不相信依靠修行

之道能得圣者之果,经常寻思:“我修持佛法、学习中观,到底能不能获得佛果啊?”“佛陀究竟存不存在?三宝的加持会不会无欺现前?”……这样产生各种怀疑,也是证悟无我的一种违缘。

以上三者叫做三种结。《入中论》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就完全断除了戒禁取见、萨迦耶见、怀疑这三种结。

一地菩萨不可能生邪见,也不可能行持外道的无义行为,《涅槃经》等大小乘经典都讲过了,获得须陀洹果位(小乘初果)时,已经断除了三种结,一地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我们凡夫人没有摧毁身见、怀疑、戒禁取见的种子,有时产生这些烦恼也情有可原。你生起一点怀疑时,没有必要特别伤心:“哎哟,我今天对三宝起怀疑了,我没有希望了!”凡夫人的根基跟圣者相差悬殊,有怀疑、有身见也是正常的,但大的身见和大的疑惑,对解脱还是很有障碍。

《俱舍论》讲过,这三种结可比喻为不愿意前往目的地、迷路、对路途有疑虑。比如一个人前往拉萨,如果根本不想去,就不可能到达拉萨;如果去的途中迷路了,本该去拉萨,结果到了成都,那也到不

了目的地;如果你对路途产生怀疑,认为这条路可能到不了拉萨,也无法抵达终点。同样,我们证悟人无我也有三种障碍,如果身见很重,根本不愿证悟空性,连《智慧品》都不听,肯定跟空性没有缘分;如果你虽然听了空性,却误入歧途,趋入外道的断空邪空中,也不能获得解脱;如果你对空性能得解脱心存怀疑,那绝不可能证悟空性。

这三种结是修行的大障碍,我们要想断除,离不开世间和出世间正见。如果对佛道生起无比正信,知道外道见解对自己没有用,以这种心态修无我见,那肯定有希望。有些道友的修行很正,对无我法门极有信心,几乎没有邪知邪见,旁边人说一些正法以外的话题,他根本没有兴趣听,这确实与自己的福分有关系,也与证悟无我的缘分有关系。

经常听有居士抱怨:“这些特别深的法语,什么三种结啊,四种障碍啊,我根本搞不懂!”其实你应该搞得懂,乐行国王毕竟也是在家人,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处理,他应该比你更繁忙,但龙猛菩萨仍要他断除三种结,因为这三种结若没断除,在家人也不能得到解脱。如同一个人被三道绳子捆起来,不解开这些绳子就不能获得自由,我们凡夫人也被三道“绳子”——对善法常起怀疑、我执

特别重、邪见特别厉害——捆得紧紧的,所以应想尽办法解开束缚。这一点,大家虽然没得到圣者果位,但在平时的修行中,应该也能感觉到佛法的殊胜性。

二、精进:

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证悟空性的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精勤,不可能仅靠他人帮助,就让你毫不费力地出离轮回。

虽然有些论典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和威力,可以让弟子往生净土,但这也要看你是否具有强烈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纵然佛陀亲临也无济于事,所以还是要靠自己。

释迦牟尼佛曾对弟子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佛陀在度化众生时,并不是把众生直接抛到清净刹土,而是宣说三宝、四谛、无我的法门,教给他们解脱方法,至于能否解脱,则依赖于各自缘分。

上师也同样如此,为你如实传讲佛法中取舍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并教诫你要精勤修行,但如果你实在不听,上师也没有其他办法。

其实,世间的老师也是这样,本来他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智慧,可是学生若实在不争气,老师也无计可施,每天要打他骂他,老师也会生厌烦心的。

所以,成就要靠自己的勤奋,对于特别懒惰的人,金刚道友可以暂时帮忙,但完全依靠别人让你解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龙猛菩萨劝国王一定好好地修行,不要认为自己是国王,上师就会把自己带到极乐世界。

有些人自己不修行,一直依赖上师——“我的上师很了不起,我不用学法、不用修加行,什么都不用,天天睡懒觉就可以。我想上师的时候,就祈祷一两声,上师的智慧眼一直关注着我,哪怕我睡懒觉,可能也看着我吧!”你对上师有这么信心,当然非常好,可是若自己一点都不学,天天散乱懈怠、做非法事,你的上师再怎么伟大,可能也没有办法。

因此,我们务必要精勤修行。修行的时候,先要对显密教法广闻博学,具备一定的智慧,

同时,受一分以上的清净戒律,心要专注法义。

具备戒定慧三学以后,应该进一步修持四谛:

首先“当知苦谛”,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然后“当断集谛”,明白苦谛的来源是集谛,对此应当断除;那用什么方式来断除呢?“依止道谛”,用道谛来断;断了之后,最终是“现前灭谛”。

《瑜伽师地论》以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四者,分别比喻苦、集、灭、道四谛。譬如,医生要治疗一个重病人(苦),先应知道他的病因(集),知道之后应病予药(道),吃药过后便可渐愈(灭)。

因此,《涅槃经》说:“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假如真能现见四谛,就可以斩断生死轮回的相续。

修持四谛真的非常殊胜,有关经典里说,有漏法中,集谛为因,苦谛为果;无漏法中,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果你一点都不勤修,完全依赖佛陀让自己解脱,这是很困难的。

当然,倘若对佛陀没有信心,想依靠佛力来往生更不可能。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天王虽然降下雨水,但种子若已烧焦,则不可能出

生苗芽。同样,尽管许多佛陀已经出世,并转了法轮,可是对佛没信心、没兴趣的人,根本得不到善法解脱,只能漂泊在轮回中不断受苦。

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要靠自己,不要一味地靠别人,“我的上师非常了不起,我的道友非常了不起,我现在不用听课啦!”不听课对我们没什么损失,但对你而言,不听课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佛法就不知轮回痛苦,不知轮回痛苦就不会想从中解脱,既然连解脱的念头都没有,那算什么修行人呢?

有些人认为自己上师了不起,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以前在果法期的时候,独觉依靠身体显示神变,可以让有缘众生获得解脱,但如今是末法时期,善知识一定要通过讲经说法,弟子将佛法的道理反反复复串习,断除烦恼才能解脱,次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懂,没有通达解脱依赖于自己的道理,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分二:一、总说三学;二、别说慧学。

一、总说三学:

最新综合日语第四册第11课教案

湖南农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 教学实习教案 班级:日语一班 学号: 201141326115 姓名:阳秀君 指导老师:何蓓

课程名称:综合日语第四册 教学内容:第11课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同学们能清楚地了解课文中对话内容,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对话。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新单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六个重点句型以及日语语体简体的区别。 具体内容: 第一课时 1,简单朗读单词(重点注意学生的发音与语调) 重点讲解明ける滑る 2,讲解课本5页词汇 ①―まみれ(补充类似) ②ハデ(派手)简单解释年轻人特有的标记用法 ③顔文字补充表情符号 3,讲解书本5-6页句型。 ①Vる |たそばから<先后>补充:类似 ②Nときたら<话题> 4,语气助词ね和よ的语调对比 5,じゃない的用法及其语调 第二课时

1,让学生自主阅读18页的读解,然后完成练习A 2,详解课文中出现的新动词单词 済む絶える埋まる求める固まる取り組む 躊躇う 3,讲解20到22的语法 ①~反面<相反的两面> ②めぐって/めぐる<中心点> ③としたら<假定条件> ④かとおもたっら<出乎意料> ⑤がたい<难以实现> ⑥~ない限り<唯一条件> 教学难点:类似语法的辨析 参考书:《新日本语考试文法》 《日语句型字典》 《综合日语》 作业与参考题: 教学后记:授课声音洪亮,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互动多,但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上课速度过快,对语法、词汇、。并且,因为是第一次上台授课,有点紧张。课堂上还有生造例句的错误,板书排版欠妥。需有条理的进行讲课,并且掌握一定的讲课节奏能够很好的带

第三课比画风教案

第三课.比画风(课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1.掌握课文中生字的结构,偏旁和字意. 2.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边读边想边读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个字和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片课文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时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生字的结构,偏旁和字意. 2.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1.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课型:新课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能画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我们都会画画,小狗,小猫,小猴也喜欢画画,他们画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画了什么吗?……………..那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课.比画风。 板书课题,第二课. 比画风 二,讲授新课 (一) 词语学习 师:我们为了跟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先理解本片课文的生字和有些比理解的词语,你们打开书第21页边预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这时老师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师:同学们这些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和词语,这里面有没有你们课外学习的或认识的字和词呢?如有学生举手说说,对的老师肯定,错的老师纠正,并表扬学生课外自学汉语的习惯和鼓励其他学生像这些学生学习. 师:那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生字和词语 1.鸟(niao ) 5.大拇指(da mu zhi ) 2.嘴唇(zui chen ) 6.枝干(zhi gan ) 3.烟囱(yan cong ) 7. 帆(fan ) 4.风车(feng che ) 8.旗杆(qi gan) 8. 眨(zha ) ___ 眼睛闭上立刻又睁开。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十二课教案

Lesson 12 Goodbye and good luck New Expressions: 1 luck [l?k] n.运气,幸运 2 captain ['k?pt?n] n.船长 3 sail [seil] v.航行 4 harbour ['ha:b?] n.港口 5 proud [praud] a.自豪 6 important [im'p?:t?nt] a.重要的 Notes: 1. luck: 运气,幸运 bad [hard, ill, tough] luck 不幸, 倒霉 good luck 幸运 We wish you luck. 祝你好运。 Good luck to you! 祝你成功! He came to Beijing to try his luck. 他来到北京,想碰碰运气。 You never know your luck. 你也许会走运的。 联想:(1) lucky: 幸运的,运气好的 a lucky dog 幸运儿 a lucky day 吉日 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个幸运的家伙。 You are lucky to be alive after being in that accident. 你真幸运,经过那场车祸还能生还。 (2) unlucky: 不幸的 Friday is believed to be an unlucky day. 星期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 You were just unlucky. 你只是运气不好。 She was unlucky to catch a cold on the first day of her holiday. 她太倒霉了,休假第一天就感冒了。 It's considered unlucky to walk under a ladder. 从梯子下面走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2. sail: 航行 Can you sail a boat? 你会驾驶船只吗? The ship sails for Shanghai tomorrow. 这船明天开往上海。 This ship sails for New York on Monday. 这船将于星期一开往纽约。 The fleecy clouds sailed across the sky. 白云飘过天空。 The duchess sailed into the room. 公爵夫人轻盈地走进了房间。 He sailed through his exams. 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3. harbour: 港口 This harbour is a natural harbour. 这个港口是天然港。 They brought the boat into the harbour and dropped (the) anchor. 他们把船开进海港下锚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篇一:高三《文化生活》第3课学案】 《文化生活》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教学案 【考点解读】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的多样性的内涵: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也都是通过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能深切感受。 ②a、庆祝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文化既是的又是的。 (3)在文化交流中,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具有多样性原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样理解文化是世界的?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

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三课教案

B2 U3 A 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 教学重点: 1.To have knowledge of Odyssey, Odysseus and the odyssey years 2.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s, phrases, structures, rhetoric in the text 3.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 writing skills of a comparison/contrast essay 教学难点: 1.Apply the phrases and patterns 2.Writing paragraphs with the structure of a comparison / contrast essay. 教学过程: Part I Warm-up I. Knowledge of The Odyssey, Odysseus, and the odyssey years 1.Assignment Check Students are going to share their assignments. Read our their reflection. The assignment has to be given when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last meet. Their last assignment is to: Watch the movie The Odyssey and write a reflection. Thee reflection should includes: ? a short summary of the movie

第12课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教学目标】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4.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的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二、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具体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4)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5)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相关链接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即刘彻。汉武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始有年号。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令张骞通西域;铸五铢钱,规定盐铁官营。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1课《迎接挑战》教案

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师授课教案

(成为优秀企业家) 第三部分:父亲对孩子的希望是成大器。 四、重点研读,思考交流 提问:父亲对儿子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哪一个方面的建议最重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二、复习回顾、讨论交流 (一共有九条建议,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迎接挑战”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建议一:对待工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投入到现实的社会工作行列中,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父亲态度谦和,情真意切,把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当作战友、同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议孩子对于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易于孩子接受。 建议二:明确目标,继承家族的传统和事业。目标是维持生计,确保自己的地位,然后有更大的发展。父亲谆谆告诫孩子是一个幸运儿,和许多年轻人不同,可以直接得到父亲在企业中的经验和心得传授。孩子应该不忘家族的艰苦创业史。在这一段中作者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建议三:保持工作纪律。要准时上班,勤恳工作。在这一段里,父亲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不能准时上班的人无法担负重任,即使是管理阶层的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建议四:计划决策要慎重,不要操之过急。如何慎重决策,父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要多接近有经验的同事们,多吸收他们的经验和管理知识;二要在行动前多思索、反复考虑;三要注意未经历过的事情不要决策。这里反复强调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定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多调查研究,多实践,要三思而后行。学生 讨论 学生默读 课文 并思考全 文写了什 么内容 学生阅读 筛选 10 10 5

第12课教案

12、“番茄太阳” 【教学内容】:“番茄太阳课时:1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节序号。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番茄太阳”》,请大家跟我一起板书。(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揭示学习目标(PPT)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3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请大家齐读,目标都清楚了,你有信心达到吗?(生:有)声音真响亮。这节课我们要进行4场比赛,首先比谁文中字音读得准。 三、比会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次的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读准、记牢。(二)读一读,议一议。 1、出示加音节的词语。 qiémáng máng lùwū

番茄盲童忙碌小屋 shūqi cuìjuān xiàn 蔬菜亲戚清脆捐献móyízhàng 眼角膜阿姨拐杖 (1)指名读 (2)其他学生更正 2、出示去掉音节后的词语。 番茄盲童忙碌小屋 蔬菜亲戚清脆捐献 眼角膜阿姨拐杖 (1)指名读 (2)其他学生更正 四、比会读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PPT)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五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课文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请某某同学读课文(后进生,)要读准字音,听的同学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字,并纠正。 (二)1、一人读一点,见错就停。随时板书读错的字(板书)。 2、请其他同学更正。(教读时,一个学生读两句,有错即停,如不错,也换人)

新标日 第六课教案

第六課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9日10週目 总课时:4课时第1-2课时教学目标:掌握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 「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 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内容:复习第五课,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 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 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 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 期的说法,单词。 一.導入 (一)書き取り 1.単語(2×20=40点) 1)中国語→日本語 ①现在/今②昨天/昨日③上午/午前④明年/来年⑤考试/試験 ⑥出差/出張⑦迟到/遅刻⑧欢迎会/歓迎会⑨早晨/朝⑩睡觉/寝ます 2)日本語→中国語 ①明日/明天②おととい/前天③火曜日/周二④今朝/今天早上⑤夜/晚上 ⑥学校/学校⑦仕事/工作⑧休み/休息⑨終ります/结束⑩いつも/经常,总是2.センテンス(10×6=60点) ①今は午後1時半です。→现在是下午1点半。 ②父は毎日午前8時から午後6時まで働きます。 →爸爸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 ③金曜日に何時まで働きましたか。→星期五工作到了几点? ④小李昨天学习到11点。→李さんは昨日11時まで勉強しました。 ⑤日语课7点20分开始。→日本語の授業は7時20分に始まります。 ⑥小森上星期休息。→森さんは先週休みました。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第12课《倾力奉献社会》教案

第一站个人命运紧系国家 教师给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社会理想指引个人理想,我们只有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2、知道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体会理想的确立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习重、难点: 1、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2、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搜集处理材料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课前热身:(试一试,你能行) 1.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和联系在一起。 2.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的。 3.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和的利益为前提。我们应以 的利益为重,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 4.在我国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自主学习: 1、有人说:“个人的前途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与祖国的命运没有什么关系。”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什么是共同理想? 4、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谈谈你对奉献的理解 合作探究:(比一比,看哪组完的又快又好) 展示讲解:(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巩固提升 单选题: 1.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2.“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一句谚语告诉我们() a.大河怕没水,小河不怕没水 b.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d.我们不应该考虑个人利益 3.某记者对即将出国留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听到这样一些谚语:“中国太穷了,留在国内没有前途。”“中国的学习、工作条件太差,个人的发展机会少。”这些言语() ①是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②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③只强调无法实现的个人理想④违背了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4.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是() 5.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终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这表明() a.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是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保证 b.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是相矛盾的

生活与哲学第12课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4)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理解:(1) 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2)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4)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5)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6)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分析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分析说明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3)联系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4)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1)使学生初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以及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重点难点】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课堂探究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探究提示:(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所谓哲学上的价值就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三年级 上册语文第12课教案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黄叶从

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国学第九册第三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道与自然第3课道无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íng、甫fǔ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词句。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课教案

备课 时间 主备人 课题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行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教学 难点 人身权利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教学 方法 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见教材第三课引言部分) 二、讲授新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知道什么是人身权利吗? (板书标题) 1、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4页材料) 想一想: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人身权利权或生命健康权)什么是人身权利呢? (1)人身权利及享有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人身权利,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隐私等,是作为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利益”。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人格权。人格权,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因人的出生而当然享有,因人的死亡而当然消灭。 (2)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分为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公民作为人的存在,作为权利主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权的享有是每个人最高的人身利益。因此保全生命不受非法侵害是第一位重要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又称身体健康权,它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的共同保护,故意或过失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要根据清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一般都要受到刑事制裁,并附带民事赔偿,对于轻微的伤害行为或者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任的伤害行为,一般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相关链接:(见教材P25页链接材料)(3)人身权利的内容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人格权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 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身权利的内容 身份权亲权、监护权等 (4)人格权的特性 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生命相伴,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人身分离。 (5)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26页材料)

三年级上册12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12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12课教案应该怎么设计!教案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下面给大家带来三年级上册12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12课教案1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以及特点。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寓知识于有趣的童话中,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形象说明了空气特点,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学到科学知识。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学问。在有趣课堂中学习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学会疑问,学会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学会合作,学会情景朗读。 设计思路:先放手让学生了解课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猴子在哪里发现了空气,空气有什么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填写表格,培养其总结概括能力。紧接着,展开想象,空气还在哪里,拓展学生思维。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并鼓励同学们进行评价朗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认五个生字。理解茁壮,恍然大悟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自主,通顺朗读课文,学会配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案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2.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3.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4.那么,空气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小猴子一起去

哲学第十二课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阅读漫画《盲目》,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漫画中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坚持了() A、错误的价值观B、错误的政绩观 C、拜金主义D、唯心主义 2、克服上述错误的关键要() ①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③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④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做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3、2008年5月12日,一场强烈的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灾难无情人有情,在大难面前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少年。在生死关头他们不计个人安危,勇救同学和同伴,彰显了人性的无私与伟大。6月26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了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榜样作用,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27日下发通知,决定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活动。这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 B、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荣誉 C、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D、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辩证统一的 4、2006年5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各行各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中。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A、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 C、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D、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5、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6.马克思说:“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句话直接表明()A.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B.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C.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 D.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易卜生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②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③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草原上第三课教学教案

草原上第三课教学教案Lesson 3 teaching plan on grassland 编订:JinTai College

草原上第三课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森吉得玛》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 2.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 3.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 4.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教学难点: 1.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 2.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奖品教学过程 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

二、听赏〈森吉德玛〉 1、初听全曲(1)你看到了什么? (2)轻轻哼唱音乐主题试着标出速度 2、再听 (1)这首乐曲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2)速度变了,情绪呢? 三、歌曲学习 1、导入同学们,蒙古族的人民喜欢跳筷子舞,我们来学学吧 2、学跳筷子舞现在,我们手上都拿着一把筷子,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手中的筷子能击中身体的哪些部位吗?学习基本动作(错步、击筷子、击肩、击腿等) 3、我们合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4、学唱歌曲《大雁湖》 5、边唱歌边跳舞 四、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蒙古族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豆油赛马的项目呢,瞧,有三匹马过来了 第一匹:x xx| x xx | xx xx | xx xx || 第二匹:x x xx | x x xx| x x xx |x x xx||

12课教案说明

Lesson Twelve 听力原稿 A card from Jimmy Read Jimmy’s card to me please, Penny. ‘I have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and I’m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Eh? He says he’s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He says he’s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 You kn ow he’s a member of the Y.H.A. The what? The Y.H.A., Mum. The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What else does he say? ‘I’ll write a letter soon. I hope you are all well.’ What? Speak up, Penny. I’m afraid I can’t hear you.

He says he’ll write a letter so on. He hopes we are all well. ‘Love, Jimmy.’ Is that all? He doesn’t say very much, does he? He can’t write very much on a card, Mum. Part 2 Warm-up ①Mr. Brown has five sons. They are Ted, Tom, Bob, Jack, John. John has no elder brother and he was four years old when his first younger brother was born. Tom is very lucky. The number of his elder brothers is the same as his younger brothers. Jack will be 21 next year, and he is five years older than Bob. Bob is two years younger than Tom. Ted has no younger brother. There is 12 years between him and John. How old are Mr. Brown’s sons? (Ted 12,Tom 17 ,Bob 15,Jack 20,John 24) Ted Tom Bob Jack John ②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