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世界的气温

和降水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越能吸收太阳辐射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供近地面大气吸收

2.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第1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越早接受到来自地面的辐射,高度越高,接受到地面的辐射量越小,温度越低,所以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D项正确,A项错误;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的作用,故B项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故C项错误。第2题,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即14点前后。根据图中气温的高低可判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乙表示上午的曲线,丙表示的是夜间的曲线,故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甲,A项正确。答案 1.D 2.A

读某区域1月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完成3~4题。

3.已知图中a与b的温差为5 ℃,b等温线的数值为()

A.0 ℃ B.5 ℃ C.10 ℃ D.-5 ℃

4.甲地附近等温线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地形C.纬度D.大气环流

解析第3题,考查等温线图数值的判读。由图中水系特征可知,水系大致呈放射状,可知中间为山地;或由经纬网定位,西侧为黑海,东侧为里海,中间为大高加索山脉。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a的数值为-5 ℃,从此处向外气温依次升高,因此,b线数值比a线大5,其数值为0 ℃。第4题,考查等温线密集的影响因素。等温线密集说明单位水平距离内气温迅速变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为大高加索山脉,地形起伏较大,随海拔的迅速升高,气温迅速降低,因此单位水平距离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

答案 3.A 4.B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经纬度信息,调动区域地图知识,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应是地形。

答案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6~7题。

6.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

7.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降雪量差别不大,并且积雪深度和降雪量不存在具体的联系,降雪量大的地方积雪厚度不一定厚,A项错误。积雪厚度越向海边大致越薄,冬季越向沿海温度越高,因此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B项正确。题干提到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不是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此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差异不大,也不能成为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D项错。第7题,M地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考虑到M 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应为上海城区,城区内大量的人流以及工厂的分布,排放废热多,温度高,使得积雪深度小于周围,C项正确。其余各个选项农田、林地、乡村温度都不会高于周围地区,积雪深度不会低于周围。

答案 6.B7.C

读我国部分地区7月份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8~9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

A.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为4℃

B.℃处气温略高于24℃

C.西安的年平均降水量多于郑州

D.太原、石家庄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小于600 mm

9.形成℃处与济南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夏季风B.洋流C.地形D.锋面

解析第8题,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在0~8℃之间,最大温差可能超过4℃;℃处位于秦岭北侧山地,气温低于24℃;西安和郑州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00 mm与800 mm之间,但郑州距离海洋近些,降水应多于西安。第9题,℃处地处丘陵山地的迎风坡,地形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所以降水多于济南。

答案8.D9.C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9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题。

10.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上图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A.台风雨B.地形雨C.对流雨D.锋面雨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的类型。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答案C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11题。

11.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吹来,为西部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答案D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13.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7月份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2℃以上,最低气温在8℃以下,气温日较差最大,所以A项正确。第13题,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所以应该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项错误;赤道附近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无法形成台风,B项错误;赤道地区山脉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热带最低气温在15℃以上,该地最低气温在8℃以下,气温降低幅度超过了6℃,所以山顶海拔超过1 000米。

答案12.C13.C

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对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海陆D.洋流

15.A地7月气温可能是()

A.29℃ B.27℃ C.25℃ D.23℃

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1月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大致平行),因此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纬度。第15题,A地位于河流分水岭处,海拔较高,结合等值距和7月闭合等温线的数值可以判断,A地7月气温在26℃与28℃之间。

答案14.B15.B

16.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则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据等温线递减方向可知,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向南递减,这表明该图表示南半球;阴影部分代表大陆,此时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这表明陆地气温相对较低,应为南半球的冬季即7月份。

答案A

17.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题。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其东部为台湾山脉,西部为平原,从等温线的分布看东部气温低,呈闭合状,西部气温高,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C项正确。

答案C

18.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完成下题。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B.9时C.12时D.14时

解析图中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海陆的气温差异非常小。而出现气温差异非常小的时刻应该是太阳升起后的一段时间,陆地上空气温与海洋上空气温基本相同,所以最可能的时间应该是9时。故选B项。

答案B

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

A.多上升气流B.多下沉气流

C.多气旋控制D.寒流影响

20.图中℃处的盛行风向是()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19题,考查降水成因分析。读图,根据图示的纬度,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中℃处对应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受其影响降水偏少,B对。第20题,考查风带的判读。读图,根据纬度,图中③处位于40°S~60°S之间,是南半球的西风带范围内,盛行风向是西北风,A对。B、C、D错。

答案19.B20.A

21.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问题。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盛行西风℃地形抬升℃暖流增湿℃反气旋活跃

A.℃℃ B.℃℃

C.℃℃ D.①④

解析该岛大部分位于42°S~46°S,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该岛河流向四周注入海洋,因此岛屿中间为山地,故℃℃正确。暖流对该岛两岸均有增湿作用,西南受到属于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影响,℃项错误。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降水少,℃项错误。

答案A

22.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问题。

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解析由比例尺可知,图示区域实地范围较小,区域内部大气环流、纬度和洋流影响没有明显差异,A、C、D三项不正确;由图可知,该地东部地形为高原,地表景观为荒漠,西部地形为山脉,地表景观为植被,地表景观与地形相对应,可见地形是影响图示区域地表景观的最重要因素,地表景观的差异反映了降水差异,可见地形是该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B项正确。

答案B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23~2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2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

2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解析第23题,天津市北部降水较多,主要是由于北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且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所致。第24题,根据背景信息,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原因应是人为原因,故应选C项。

答案23.B24.C

八年级地理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与降水得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月大陆上得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就就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影响气温分布得因素:1、纬度位置得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得影响;3、地势高低得影响;4、洋流得影响;5、人为原因(本来每一条都还有解释,可就就是我犯懒了,原谅我吧)??降水得空间分布?赤道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多(2000mm 以上)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 两极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少(200mm以下) 成因: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500-1000mm)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降水量少(200mm以下)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中纬内陆年降水量:降水少(500mm以下) 成因: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 中纬度大陆东岸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中纬度大陆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得季节分配 全年多雨区 :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 :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55°之间得大陆东岸?冬季多雨区 :南北纬30°-40°之间得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区 :南北纬40°-60°之间得大陆西岸 世界大洲得主要界限 亚与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与非:苏伊士海峡、红海;?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与北美:白令海峡;?欧与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四大洋得主要特征 ①太平洋: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得一半。跨南北半球,最深,岛屿也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③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第三大洋。?④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欧、北美大陆北岸之间,被海冰广泛覆盖,最小、最浅得大洋。 七大洲地形特征?(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3/4);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2)非洲:高原为主,起伏不大,有东非裂谷带。最高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3)欧洲:平原广,地势最低,冰川地形广布。 (4)北美洲:分三大地形区,不少湖泊就就是冰川作用得产物。?(5)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6)大洋洲:地势低平、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7)南极洲:海拔最高,冰雪高原。 ?世界主要地形?(1)世界主要山脉:①两大年轻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②古老山脉:斯堪得纳维亚山脉,大分水岭,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讲课稿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 布规律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 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北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纬度位置的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3.地势高低的影响;4.洋流的影响;5.人为原因(本来每一条都还有解释,可是我犯懒了,原谅我吧) 降水的空间分布 赤道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多(2000mm以上)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 两极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少(200mm以下)成因: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500-1000mm)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降水量少(200mm以下)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中纬内陆年降水量:降水少(500mm以下)成因: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 中纬度大陆东岸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成因: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中纬度大陆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的季节分配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55°之间的大陆东岸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世界大洲的主要界限 亚与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与非:苏伊士海峡、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与北美:白令海峡; 欧与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四大洋的主要特征 ①太平洋: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跨南北半球,最深,岛屿也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

初中地理_《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2、能够依据气温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教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PPT,冬季我国南北方的不同风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让学生回答,由此总结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大,进而引入本课“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气温”。 这样设计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学习。(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观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合作完成活动题 2、了解等温线相关知识,观看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3、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三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分布规律?小组讨论。 规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4、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找出北回归线与20℃等温线并观察,在北回归线上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有什么不同?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2)找出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观察一下在同纬度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3)设置习题,让学生认识到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以上问题均分小组讨论,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起来回答问题,动手动脑找出答案。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团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且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 (三)巩固提高 此环节仍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设置如下问题:看世界气温分布图还能得到什么规律? 例: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得知: 等温线是东西走向,表示温度因纬度而不同,以纬度因素为主 这样设计,在对世界气温分布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四)小结作业 设置问题,本节课收获了什么?学生自行总结概括,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作业:以本节课学习的分析气温的方法,分析世界降水量图。 七、板书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地理的学习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 教案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顺降水(1) 课改实验区 韩英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顺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第一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摸索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势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加深经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把握的技能是能够依照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那个练习,能够利用课堂时刻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 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顺降水变化规律。 (3) 了解引起世界气温顺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忆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利用世界要紧都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顺 降水的差异; (3) 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顺降水分布图, 分析气候的阻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说明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顺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阻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

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 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湘教版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内容包括“气温” 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 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一—自主合作一一点拨释疑一一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 《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温的测定;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5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五)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某气象站测得该市某日的气温数值,该日气温的日较差是( ) A.10 ℃ B.20 ℃ C.38 ℃ D.5 ℃ 解析:气温日较差是一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读图可知,最高气温为15 ℃,最低气温为5 ℃,故该日气温日较差为10 ℃。 答案:A (2017·延边高二检测)下图是“亚欧大陆气温等距平线略图”。气温距平值是指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中,A、B两地(图中黑点)分别位于不同等距平线上。据此完成2~3题。 2.若A地(大陆西岸)1月均温是5 ℃,则最符合B地(大陆东岸)1月均温的是 ( ) A.-11 ℃ B.-14 ℃ C.-16 ℃ D.-7 ℃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地1月均温为5 ℃,气温等距平值为8 ℃,说明50°N 的1月平均温度为-3 ℃,而B地气温等距平值为-8 ℃,因此该地气温为-11 ℃。 答案:A 3.下列关于导致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温距平值差异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岸有暖流影响且地势很高,所以数值较小 B.东岸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数值较小 C.西岸有暖流和西风的影响,所以数值较大 D.西岸终年多雨,大气的保温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数值较大 解析:冬季大陆西岸受暖流和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度高于同纬度平均气温,东岸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温度较平均气温低。 答案:C 4.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降水的空间差异很大②降水的空间分布只受纬度位置影响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降水的空间分布除了受纬度位置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答案:C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与降水得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月大陆上得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就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影响气温分布得因素:1.纬度位置得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得影响;3。地势高低得影响;4.洋流得影响;5、人为原因(本来每一条都还有解释,可就是我犯懒了,原谅我吧)??降水得空间分布?赤道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多(2000mm以上)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 两极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少(200mm以下) 成因: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500-1000mm)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降水量少(200mm以下)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中纬内陆年降水量:降水少(500mm以下) 成因: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中纬度大陆东岸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中纬度大陆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得季节分配?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全年少雨区 :干旱地区、两极地区?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55°之间得大陆东岸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之间得大陆西岸 常年湿润区 :南北纬40°-60°之间得大陆西岸 世界大洲得主要界限 亚与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与非:苏伊士海峡、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与北美:白令海峡; 欧与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四大洋得主要特征?①太平洋: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得一半。跨南北半球,最深,岛屿也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③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第三大洋。?④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欧、北美大陆北岸之间,被海冰广泛覆盖,最小、最浅得大洋。 ?七大洲地形特征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3/4);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2)非洲:高原为主,起伏不大,有东非裂谷带。最高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3)欧洲:平原广,地势最低,冰川地形广布。?(4)北美洲:分三大地形区,不少湖泊就是冰川作用得产物、?(5)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6)大洋洲:地势低平、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7)南极洲:海拔最高,冰雪高原。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专题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试题新人教版(20210211123119)

专题一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一、选择题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 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 图。读图完成1?2题。 1 ?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原因是 ( ) A. 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 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 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越能吸收太阳辐射 D.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供近地面大气吸收 2?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 )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第1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距离地面越近,越早 接受到来自地面的辐射, 高度越高,接受到地面的辐射量越小,温度越低, 所以丁曲线越接 近地面气温越高,D 项正确,A 项错误;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的作用, 故B 项错误;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故 C 项错误。第2题,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 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2点即14点前后。根据图中气温的高低可判 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 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 乙表示上午的曲线, 丙表示的是 夜间的曲线,故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甲, A 项正确。 答案 1.D 2.A (2017 ?河南洛阳统考)读某区域1月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完成 3?4题。 3.已知图中a 与b 的温差为5 C, b 等温线的数值为( 图例 ?城市 —河流 月均温 0 RX) km

A. 0 C B . 5 C C . 10 C D 5 C 4 ?甲地附近等温线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 .地形C .纬度D .大气环流 解析第3题,考查等温线图数值的判读。由图中水系特征可知,水系大致呈放射状,可知中间为山地;或由经纬网定位,西侧为黑海,东侧为里海,中间为大高加索山脉。根据图中 等温线分布可知,a的数值为-5 C,从此处向外气温依次升高,因此,b线数值比a线大5,其数值为0 C。第4题,考查等温线密集的影响因素。等温线密集说明单位水平距离内 气温迅速变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为大高加索山脉,地形起伏较大,随海拔的迅速升高,气温迅速降低,因此单位水平距离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 答案3.A 4.B (2012 ?四川文综,6)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5.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地形D .植被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经纬度信息,调动区域地图知识,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应是地形。 答案C (2014 ?山东文综,5?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 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6?7题。 6?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量B ?温度C ?光照D ?地形 7?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B .林地C .城区D .乡村

天气和气候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天气和气候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一、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紧扣地理新课标六大理念: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分析教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天气情况。 ②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并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重点:1、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有利于学生积极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反思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大,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存在问题: 1.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 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强调降水的单位mm,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反思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世界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纯讲的话不利于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

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紧扣地理新课标六大理念: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分析教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天气情况。 ②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并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重点:1.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其表现欲,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