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1) 脊(ji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3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课型:现代文主备:刘远华课时:1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学习流程: 一、预学: 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5分钟) 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酷似凄惨奥秘掺和脊背(让学生在书中把这些词都画下来。)(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二、互学: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学 3、合作探究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第一本书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三、评学: 1、各组展示互学情况。 2、完成练习册:基础题。

《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王爱政 济源市邵原镇第二初级中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那本书承载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即使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铭记那“第一本书”,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抓着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在品味,分享这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 意义。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自主阅读(品味关键词句)---合作探讨阅读(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伟人,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贝多芬,米开郎琪罗,托尔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苦难的生活,学习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积累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一本书仅仅指那课本吗?明确:否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父子之情,同学友谊,人与狗的情趣。

3我的第一本书_导学案_配_答案.doc

3我的第一本书 一本书,让人难忘;一段情,让人感动;一段岁月,让人留恋.......... 捧起这本书,让我 们共同回味......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诗意感悟。 2.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澈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述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淮都离不开书。你的第一木书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木书”演绎了怎样的故爭, 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帖”的深刻含义。(板卩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酷(kd)似掺(chan)脊(ji)背杆.(wdng)读? ? ? ? (2)学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氏。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乂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2?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3?背景链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他的“第—?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三、自学指导(二)一作与探究 (%1)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交流点拨】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2.文题“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交流点拨】“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木,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牛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交流点拨】作者追忆“第一木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我的第一木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朵的、白感交集的,因为那木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幽.默( ) 凄.惨()奥.秘()翻来覆.去() 泪水盈.眶()塾.师()酷.似()马鬃.() 哄.堂大笑()磨磨蹭.蹭() 2、解释下列词语。 (1)幽默: (2)凄惨: (3)奥秘: (4)翻来覆去: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本文所说的第一本书实际是 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 。 5、.“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① ② 二、阅读探究 1、对“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爸爸为“我”修补装订好的课本,表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 B、这是被“我”拦腰截断的课本,表现“我”对同学的关心和友情。 C、这是“我”上小学用的第一本课本,是“我”的学习伙伴,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D、它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荒寒的大自然”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吗?“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又指什么? 3、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三、课内文段阅读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简介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简介 导读: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

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章、节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我的第一本书第课时课型新授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导学过程教师复备(学生笔记) 自主学习 1、积累: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掺和 ..( )( )、脊.背( )、枉.读( )、磨蹭.( )、调.教( )、酷.似( ) 幽默:凄惨: 奥秘:翻来覆去: 2、作者简介: 牛汉: 合作探究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2、“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5、“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6、文章通过“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写出了“我”的哪些独特感受? 7、聪明好学的乔元贞一生的“出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8、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 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 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 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 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 什么? 拓展训练 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 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 生命乐趣。 反馈练习 1、补充习题相关题目。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而黄毛、乔 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 事》)。 师 生 反 上课时间:年月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当堂达标检测新版新人教版

一、基础部分(共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凄惨(cǎn)幽默(yiōu) B.催眠(mián)马鬃(zōnɡ) C.崇敬(chónɡ)惩罚(chénɡ) D.皱纹(zhòu)麻雀(què)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磨磨蹭蹭奥密 B.轰堂大笑装订 C.翻来复去塾师 D.知书识礼梦幻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1.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试评价画线句。(3分)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新人教版 1 ?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1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2?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牛汉诗选》(xx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官让自主学习J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迢迢()晾晒()哄堂大笑() 挎着()掺和()()泪水盈眶() 2 ?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3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班级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__ ,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酷似:极像。 学习目标

(一)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二)再读课文,合作解决下面问题。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人教新 课标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收集整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能力目标 1.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2.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 手法的艺术效果。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3?小结: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温 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20世纪初艰难中的'■.巩固提升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牛汉一生坎坷,“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困、饥饿、寒冷,读书仔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我”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酷似.( ) 掺.和.( ) 脊.背( ) 枉.读( ) 磨磨蹭.蹭() 2.了解“知书识礼”的意思。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那些事?

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67

3.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6.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出示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小组内分工合作,定时完成,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订正。 抽一人即可,要留足时间。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划分文章的结构。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二)再读课文,揣摩、理解研讨课文内容。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 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 生惟一的一本书”? 再读课文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真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尽量活跃课堂气氛。 (三)、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第一本书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章)第3课(节):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词义 能力目标:2.阅读全文内容,理解“我的第一本书” 的内涵。 能力目标: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 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 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时间分配自学30分、导课 1 分、交流展示35分、小结 4 分、巩固 00 分 学习过程(展示于探究) 课堂活动一:基础是大比拼 请每组一位同学上黑板听写词语默写字音。 课堂活动二:阅读感知我最快。 看那位同学能最快理解以下问题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在文中指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明确:(1)既指小学一年级的半本国语课本;又指“我”人生的第一课。(2)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 得知孩子将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修补成两本书。 课堂活动三:合作讨论齐参与 小组讨论结束由展示员展示结果,由评价员评价。 (一)整体感知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引发出父子之情以及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第四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二)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文中写了哪些温情?请举例说明。 明确: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课堂活动四:课堂小结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能力目标: ⑴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师引领学生诵出: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罗田县实验中学罗田县实验中学 Luo tian xian shi yan zhong xue 快乐合作高效Luo tian xian shi yan zhong xue 快乐合作高效八年级(下)语文学案系列编号:81003 班级:姓名: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 主备:王元英审核:八年级语文组时间:2014 年月第周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解释词语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3、作者简介: [交流感悟]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有怎样的经历?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理清文章和结构。 3、读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拓展运用] 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2、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3.我的第一本书 文本细读

我的第一本书文本细读 推荐理由: 作者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通过这本书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在那段艰苦年代中少有的童年乐趣。全文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1.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第一部分(1)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说明书对父亲的重要性。】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我”那是虽不识字,但对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小时爱看父亲的书,书带给“我”好奇、快乐和梦想。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综合能力测试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按拼音写词语。 y u m o m q c n f n l n f q l ishu y ngku ng m m c ng c ng ōòàìīǎāáùù ()( )( )( )  èǐíàóóèè( ) ( ) 2.加标点符号。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 周作人 朱自清的 还有 新青年 语丝 北新 新月 等杂志 (2)乔元贞所以考第一 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把 史承汉 的 承 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_____________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_____________上麻雀粪。 (2)父亲是一个十分_____________的人,我以为可以_____________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_____________,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3)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___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_____________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4.某人在餐馆就餐,看见汤里漂着一只苍蝇,他对服务员说:“请问,这家伙在我的汤里干什么?”服务员回答:“先生,它在仰泳。”请问上面这则笑话,双方说话的意思是什么? (1)就餐人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服务员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新安中学8(5)班孙莹丽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2、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3、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4、理解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敬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由物写人,生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学习叙事清楚、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4、理解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在你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点学生读课文 2、探究问题:“我”的第一本书酷似哪里的一组画? 父亲返回家乡,带回来了哪些书? “我”的课本为什么只有下半部分? 父亲在怎样的灯下为“我”补书? 二黄毛后来怎样了? “我”上课时有什么样的乐趣? 三、理清文章线索,理解由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1、文章以一本书为线索进行叙事,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2、抽学生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给机会补充。 3、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4、教师小结,点名以物写人的方法。 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1、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朗读。(父亲询问“我”的这一部分) 2、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3、点评并总结。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提问:作者在谈及两位朋友的一生时,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人不能忘本”这句话的? 五、创设情景问题,总结课文 1、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有一天你回来久别的家乡,遇见了正在卖纸烟、花生、火柴的乔元贞,你会怎样? 2、教师总结。提问:“一本书”载着友情,载着亲情,也载着那个苦难时代的乐趣和温情,那你有没有什么东西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呢? 3、教师点评、总结: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应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身边美好的一切。 六、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主备人:学科审核人: 教研组长:年级主任: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2、思考生活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1、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了解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理解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 知识链接:牛汉,原名史成汉,蒙古族,生于1923年,山西定襄县人,现当代著名诗人。有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预习案:1、给下列字注音: 默()秘()鬃()掺和()()覆()脊()2、解释下列词语: 凄惨: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掺和: 3、课文围绕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 4、阅读课文说一说你对第一本书的理解。 5、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②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练习案: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你觉得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人不能忘本”中的“本”指什么?“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中的“枉”的意思是什么?探究案: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深刻的感受,把感受写在下面。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1.通过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文体感悟】 作者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内容结构 一.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父亲带回来很多书。 第三部分(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0—14)交代和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二、梳理情节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它还有一段不同平常的经历——和我一起上学的伙伴的情况 写作特点 1.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了那艰苦的岁月弥足珍贵的父子情、朋友情、与狗的默契和感情。 2.朴素的语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从生活中悟道人不能忘本,苦难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一笔人生的财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我的第一本书 同步训练1 (2)

3、我的第一本书 浦口区桥林中学初二备课组 日期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 1、生字词(仿照示例抄写两遍) 幽默yōu凄惨qī奥秘ào翻来覆去fù泪水盈眶yíng 塾师shú酷似kù马鬃zōng 哄堂大笑hōng 磨磨蹭蹭cèng 2、给下列句子加标点符号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 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2)我说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3、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 。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① ② 二、阅读探究 1、对“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爸爸为“我”修补装订好的课本,表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 B、这是被“我”拦腰截断的课本,表现“我”对同学的关心和友情。 C、这是“我”上小学用的第一本课本,是“我”的学习伙伴,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D、它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荒寒的大自然”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吗?“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又指什么? 3、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三、课内文段阅读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