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董志国;刘立云;陈东良;丁瑞蓉

【摘要】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低产园和高产园槟榔进行了叶片营养诊断.

结果表明,相对于高产园,低产园元素间关系较不平衡.槟榔叶片N、P、K、Ca、Mg 以及Fe、Mn、Cu、Z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20.53±0.67)、(1.90±0.01)、

(13.30±0.46)、(7.14±0.57)、(3.68±0.41)g/kg及(109.50±4.16)、

(112.50±9.02)、(6.07±0.64)、(31.23±0.15)mg/kg.低产园N、P、K、Ca、Mg、Fe、Mn、Cu、Zn元素DRIS诊断指数分别为-44.58、-1.60、-17.16、0.09、31.94、52.78、31.03、23.12、-11.74,需求强度较大的元素为N、Mg、K,其次

是Zn、P.

【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3

【总页数】4页(P361-364)

【关键词】槟榔;营养诊断;诊断施肥综合法

【作者】董志国;刘立云;陈东良;丁瑞蓉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中国热带农业科

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海南省万宁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海南万宁,571500;海南省万宁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海南万宁,57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91

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DRIS)最早由Beaufils在1973年正式提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营养诊断方法。DRIS基于叶片矿质营养平衡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营养诊断方法不能反应多种营养元素间内在联系和外界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的局限性。通过计算DRIS指数来判定叶片各养分的丰缺状况、最大限制养分以及需要补充养分的顺序,其结果不受植龄、叶位的限制[1~2]。DRIS现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小麦、柑桔和苹果等作物的叶

片营养诊断[3-9]。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木本植物,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是海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但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种轻管”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存在槟榔园施肥不当、产量不高的实际问题[10]。本研究通过对高产园和低产园槟榔叶片矿质营养进行分析,采用DRIS指数法进行诊断,旨在为改造低产槟榔园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叶片样品于2008年采自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的高产园(年产量>10 kg/株)和低产园(年产量<5 kg/株)各3个,树龄10~15 a。每个槟榔园选择15株树,按5点法采样,每点各选3株。取第5片全展叶(从上往下)中部6片小叶,去头

尾和中脉。将叶片洗净擦干,105℃杀青1 h,65℃烘24 h,粉碎,过0.5 mm 筛。叶片全氮的测定用凯氏定氮法,磷的测定用钼锑抗比色法,K、Ca、Mg、Fe、Mn、Cu、Zn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1]测定。

1.2 DRIS指数的计算方法

DRIS指数表示作物对某一营养元素的需求强度。若X、Y表示任意2种养分,用(X/Y)低和(X/Y)高分别代表低产和高产槟榔叶片X、Y养分的浓度之比。则

(X/Y)低偏离(X/Y)高的程度,可用偏函数f(X/Y)表示。当(X/Y)低≥(X/Y)高,f(X/Y)=[(X/Y)低/(X/Y)高-1]×1 000/C.V.;当(X/Y)低<(X/Y)高,f(X/Y)=[1- (X/Y)高/(X/Y)低]×1 000/C.V.,其中 C.V.为

(X/Y)高的变异系数。f(X/Y)>0,说明 X 相对 Y 过量,f(X/Y)<0,说明

Y相对X过量。因此,某一养分的平衡状况,可用该养分与其他养分比值的偏函数的平均值(指数)表示。若考察的元素为 X/Y 中的 Y 时,取-f(X/Y)。则 X 指数=[f(X/A)+f(X/B)+…-f(H/X)-f(I/X)…]/n,n 为偏函数 f ()的个数[1-2]。

1.3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和 SPSS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状况

高产园和低产园槟榔叶片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差异(表1)。高产园N、P、K、Ca、Mg以及Fe、Mn、Cu、Zn 平均含量分别为(20.53±0.67)、

(1.90±0.01)、(13.30±0.46)、(7.14±0.57)、(3.68±0.41)g/kg 及(109.50±4.16)、(112.50±9.02)、(6.07±0.64)、(31.23±0.15)

mg/kg,低产园的则为(15.93±0.75)、(1.58±0.12)、(10.47±0.67)、(6.20±0.87)、(2.43±0.42)g/kg 及(106.97±16.03)、(118.80±5.67)、(5.91±0.61)、(30.50±0.44)mg/kg。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Mn元素外,其它各元素均表现为低产园低于高产园,其中N、K、P和Mg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就变异系数而言,低产园为1.43%~17.32%,明显高于高产园

(0.49%~11.06%)。说明高产园各元素比较平衡,而低产园各元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采用高产园中各元素的含量作为该地区槟榔各元素的适宜值。

表1 槟榔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说明:N、P、K、Ca、Mg平均值单位为g/kg,Fe、Mn、

Cu、Zn平均值单位为mg/kg。*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下同。?高产园(对照)? 低产园?元素?平均值? 标准差(SD)? 变异系数(C.V)/%? 平均值? SD? C.V/%?t值?N? 20.53? 0.67? 3.24? 15.93? 0.75? 4.71? -

7.94 ?P? 1.90? 0.01? 0.61? 1.58? 0.12? 7.72? -4.52?K? 13.30? 0.46? 3.45? 10.47? 0.67? 6.36? -6.07 ?Ca? 7.14? 0.57? 7.94? 6.20? 0.87? 13.99? -1.57?Mg?

3.68? 0.41? 11.06? 2.43? 0.42? 17.32? -3.69?Fe? 109.50?

4.16? 3.80? 106.97?

16.03? 14.98? -0.27?Mn? 112.50? 9.02? 8.02? 118.80? 5.67? 4.77? 1.02?Cu? 6.07? 0.64? 10.54? 5.91? 0.61? 10.41? -0.33?Zn? 31.23? 0.15? 0.49? 30.50? 0.44? 1.43? -2.75?

2.2 叶片营养DRIS诊断

将各营养元素含量用N/P、N/K、N/Ca等比值形式共36种表示,分别计算平均值、变异系数和f(X/Y)值(表2)。从表2可见,各种表现形式的变异系数表

现出低产园(5.41%~43.47%)明显高于高产园(0.71%~18.05%),说明不同元素的比例状况在高产园间比在低产园间平衡,这与表1中结果一致。f(X/Y)

结果为负值的表现形式有24种,为正值表现形式的有12种,说明低产园中各元

素间相对缺乏和相对过量同时存在,表明各元素间比例不平衡。

由f(X/Y)计算出的DRIS指数和需肥顺序结果见表3所示。指数为负的元素有N、Mg、K、Zn和P,表明植株需要这些元素,负值的绝对值越大需求强度越大;指数为零或接近零的只有Ca,表明Ca元素基本平衡;指数为正值的元素有Fe、Mn和Cu,表明这3种元素能满足需求或者相对过量。DRIS诊断的需肥顺序依

次为 N>Mg>K>Zn>P>Ca>Cu>Mn>Fe。

表2 槟榔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不同表式形式高产园(对照)? 低产园? 高产园(对照)? 低产园?表示形式? 平均值? C.V/%? 平均值? C.V/%? f?(X/Y)? 表示形式? 平均值? C.V/%? 平均值? C.V/%? f?(X/Y)?N/N/N/N/N/Fe N/Mn N/Cu N/Zn

P/K P/Ca P/Mg P/Fe P/Mn P/Cu P/Zn K

表3 DRIS诊断指数及需肥顺序项目? N? P? K? Ca?mg? Fe? Mn? Cu? Zn?元素?DRIS指数? -44.58? -1.60? -17.16? 0.09? -31.94? 52.78? 31.03? 23.12? -11.74?需肥顺序?N>Mg>K>Zn>P>Ca>Cu>Mn>Fe?

3 讨论

本研究对高产和低产槟榔叶片矿质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分析,并通过DRIS指数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相对高产园而言,低产园槟榔叶片各元素间不平衡。低产园养分需求强度较大的为N、Mg、K,其次为Zn、P,而Ca元素基本平衡,Cu、Mn、Fe相对来说能够满足需求或过量。各营养元素平均值的比较结果表明,低产园除Mn含量外其它养分都比高产园低,其中N、K、P和Mg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这表明通过简单的平均值统计分析比较,不能科学地反映低产槟榔各养分的平衡状况,而DRIS诊断更能科学地反映低产槟榔叶片各养分的平衡状况,更能反映出低产槟榔对各养分需求的大小。

根据槟榔树体营养状况来科学地制定施肥措施是解决当前海南槟榔管理不当、产量不高不稳等问题的重要措施。不少学者对槟榔叶片矿质营养进行了测定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采样时间和不同叶序槟榔叶片营养状况的分析来研究槟榔的营养特性及营养诊断方法[12-15],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基于养分平衡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不受叶龄、叶序及采样时间的影响,在国内外已经成功应用[3-9]。本研究应用DRIS诊断槟榔叶片营养状况,对指导槟榔施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宇玉.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的原理与应用问题[J].土壤学进展,1990,18(1):22-25.

[2]谢世恭,谢永红,曾亚妮,等.诊断施肥综合法在果树营养诊断上的应用研究进

展[J].福建果树.2005(1):35-37.

[3]Gohk.Preliminary nitrogen,phosphorus,Calcium and Magnesium DRIS norms and indices for apple orchards in Canterbury,

Newland[J].Common.Soil Sci.and Plant Analysis,1992,23: 1 375-1 385. [4]Cerda A,Nieves M,Martinez V.An evaluation ofmineral analysis of “Verna” Lemons by DRIS[J].Commun.In Soil Sci.Plant Anal,1995,26(11/12): 1 697-1 707.

[5]李旭辉,李瑛,刘军,等.DRIS在关中地区冬小麦施肥中的应用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2):174-178.

[6]张旭东,董林水,周金星,等.珍稀乡土树种福建柏苗期DRIS营养诊断[J].生态学报,2005,25(5):1165-1170.

[7]刘红霞,张会民,郭大勇,等.豫西地区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诊断[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457-462.

[8]Nachtigall G R,Dechen A R.DRIS Use on apple orchard nutritional evaluation in response to potassium[J].Common.Soil Sci.Plant Anal,2007,38(17/18): 2 557-2 566.

[9]谢安强,陆小静,杨榕,等.柳杉苗木综合营养诊断研究Ⅱ·田间DRIS指数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2):111-116.

[10]晏小霞,王祝年,王建荣.海南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热带农业,2006(3):12-13.

[11]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44-295.

[12]何和明.槟榔矿质元素含量测定及其营养水平变化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0(1):8-11.

[13]张少若,招康赛,杜海群,等.槟榔营养特性与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0,11(1):69-80.

[14]刘立云,王萍,冯美利,等.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海南槟榔叶片中金属元素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2):2989-2992.

[15]刘立云,陈东良,董志国,等.槟榔不同叶序K、Ca、Na、Mg含量的测定与变化规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73-75.

现代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产生的效应?【合理施肥:1、施肥的增产效应2、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3、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4、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5、施肥能有效减轻农业灾害【不合理施肥:1、导致土壤质量下降2、引起大气污染3、引起农产品污染及减产4、引起地下水污染5、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施肥的科学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科学体系:针对不同的施肥对象,以施肥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无污染为目的,形成的一套综合施肥技术和方法。【研究内容:1、作物营养和施肥理论研究2、肥料效应研究3、施肥技术研究【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统计研究3、试验研究(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土培法、沙培和水培、灭菌培养法)4、化学分析研究 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因子综合作用率 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 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 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 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思考题: 1、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配方施肥: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2、阐述合理和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效应。 合理: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地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减产。 第一章施肥原理 思考题: 1、解释概念:养分归还学说: 1. 原意: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地施加灰分。 2. 内涵:.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率:1. 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 内涵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②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③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面积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米氏学说:①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②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题

作物营养与施肥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5×2’=10’ 1.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所决定,除非提高这一养分含量否则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增产。 4. 基肥:又称为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5. 种肥: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6.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7.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8.养分临界值:是指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值,作物的产量(或生长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值。 9.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称作作物潜伏缺素期。 10.指示器官:是某个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程度的组织或器官,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1.无损伤测试: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 12.肥料效应函数:也叫肥料效应方程、施肥模型,指表达作物产量对施肥反应的数学函数式。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单位肥料所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 14.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5.以磷增氮:在豆科作物的轮作中,优先把磷肥配给豆科作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当豆科作物的秸秆作为绿肥还田后,还可为后作提供氮素营养。16.旱重水轻: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将磷肥重点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后效。 17.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与肥料总成本之差)的施肥量。 二、选择题10×2’=20’三、判断题10×1’=10’ 1.玉米“白化苗”和大白菜“干烧心”是由于缺(锌、钙)。 2.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老叶和新叶)。 3.粘土类土壤上施用(羊粪)后可改善土壤温度状况。 4.通常,肥料的经济效益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5.施用石灰可消除土壤溶液中(氢、铝、铁、锰)离子过多的危害。 6.砂土施用化肥时应(多次少量),施用有机肥时应(深施且未充分腐熟)。 7.缺(硼)会引起油菜“花而不实”,缺(锌)会引起玉米“白苗病”,缺(钙)会引起苹果“苦馅病”。 8.作物缺钾的症状大部分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出来,有限的钾肥应优先施用在(喜钾)作物上,优先施用在(缺钾)土壤上。 9.(氮)和(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两大主要因素。 10.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优先施于旱作)。冬小麦—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园艺植物栽培管理,也需要防范于未然。怎样才能做到“治病于未病”呢?营养诊断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有哪些方法呢?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这一讲,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植物营养的诊断。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学习: 1.外观诊断 2.土壤分析诊断 3.组织分析诊断 4.指示植物诊断 首先,我们来了解园艺植物营养的外观诊断。 外观诊断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主要凭目视判断,经验非常重要,但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元素缺乏时易误诊。园艺植物缺乏不同的元素,表现症状不一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衰老组织先出现症状的原因。一是缺氮,生长受抑制,不易出现坏死斑点;植株浅绿,叶片薄而小,由老叶到新叶逐渐黄化、枯死;植株矮小,瘦弱,早衰。二是缺磷,生长受抑制,不易出现坏死斑点;叶形变小、暗绿,下部叶片呈紫红色,落叶;植株矮小,苍老,成熟延迟,果实。三是缺钾,易出现失绿或有条纹的

斑点或坏死病斑;叶片暗绿,老叶前端及边缘变黄并产生小黄斑,最后老叶叶缘、叶尖褐变焦枯坏。四是缺镁,易出现失绿或有条纹的斑点或坏死病斑;叶片略发黄,老叶叶脉及脉间失绿黄化,出现清晰网状脉纹,有色泽斑点或環。五是缺锌,易出现失绿或有条纹的斑点或坏死病斑;叶小而簇生,整叶脉间失绿,坏死黄色斑点由叶脉两侧向全叶扩展;生育期延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幼嫩组织先出现症状的原因。其一是缺钙,缺钙后幼嫩组织生长点枯死,幼叶变形和坏死;幼叶失绿,叶尖呈钩状、卷曲或相互粘连,不宜伸展。二是缺硼,缺硼的幼嫩组织生长点枯死,幼叶变形和坏死;幼叶皱缩、卷曲;老叶肥厚质脆,叶柄粗短、开裂,花器发育不良。三是缺锰,缺猛的幼嫩组织生长点不易枯死,幼叶缺绿或萎蔫。新叶叶脉间失绿黄化,黄绿界限不明显,叶面褪绿,叶面由黄褐色斑点。四是缺铁,缺铁的幼嫩组织生长点不易枯死,幼叶缺绿或萎蔫。顶芽及幼叶变白,叶脉深绿、脉间失绿黄化,黄绿相间明显。 最后,我们来学习根外追肥验证,就是将含有外观诊断怀疑所缺乏元素的营养液,喷施或注入植物体,使植物吸收,观察植株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状况等是否得到改善等作出判。 学习完外观诊断,下面我们来学习土壤分析诊断。即通过分析植物根际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矿质营养动态变化水平,选择适宜的肥料补充土壤养分不足。 接着我们来学习组织分析诊断。组织分析诊断是以植物组织中营

《现代施肥技术》复习重点

《现代施肥技术》复习内容 1.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美化环境;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2.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产量、品质下降;肥料的利用率下降、资源浪费;肥料农学效率下降、施肥的经济效益减少;农作物抗逆能力下降;土壤质量下降;环境问题增加。 3.我国古代施肥实践积累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施肥观点:提出不同施肥环节及其作用;提出施肥如用药的观点;提出地力常新壮的培肥理论;提出了“三宜”(时宜、土宜、物宜)的应变施肥原则。 4.近代施肥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采利希学说、因子综合作用律。 5.我国施肥科学的发展:投肥结构不断变化,化肥的比重不断上升;化肥肥效研究不断深入;施肥技术与方法不断改进;施肥的定量化水平不断提高。 6.当前我国施肥科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高度集约化生产体系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高度集约化生产体系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紧急效益?3、在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下如何维持与提高土壤肥力?4、如何实现施肥过程中生态环境安全? 7.施肥决策方法:基于养分特性的施肥决策方法;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施肥模型与专家施肥系统;无损快速营养诊断技术研究。 8.施肥科学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统计研究、化学分析及其他分析研究。 9.养分归还学说的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3、为了

施肥与环境-名词解释

施肥与环境-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样分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增长。它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延伸,它包括了养分以外土壤物理因素(土壤质地、水分、有害物质等)、气候因素及技术因素等。 2、最适因子律: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3、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4、米采利希学说的表述: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有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关系式:dy/dx=c(A-y)。公式重要之处在于: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在土壤中某种养分愈不足,效果愈大,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用量,增产效果将逐渐降低。 5、生产函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由于施肥量等生产因素数量的不同,所获得的作物产量也不相同,这种物质数量间的生产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的关系,或称生产函数。 6、总产量曲线:表示投入量与总产出量关系的曲线。 7、平均产量:指各投入资源量的单位资源的平均产量。以Ap=y/x表示,其中y是投入量为x时的总产量,Ap是投入量为x时的单位资源平均产量。 8、边际产量:指每增投一单位变动资源时所增加的产量。按计算方法分为平均边际产量及精确边际产量。 9、边际产量:是指增施单位量肥料所增加的总产量。边际产量反应施肥量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率。 10、直线相关:作物产量与最小养分供应量之间呈直线相关。 11、曲线相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施肥量与产量呈曲线相关。 12、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3、等产线:肥料效应曲面产量相同的点在底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14、等斜线:将一系列等产线上斜率相同的个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叫等斜线。 15、脊线:指等产线上斜率等于0和∞的各点的连线,即GA、GB是养分间具有相互代替性质的分界线。 16、边际产值或边际收益:是指增施单位量肥料所增加的总增产值。即总增产值曲线上某点的斜率。 17、边际成本:增施单位量肥料的成本即肥料价格。 18、利润率:即投入单位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19、边际利润:增施单位量肥料成本所增加的施肥利润。 20、利润率:增加单位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21、边际代替率:当产量不变时,两种养分施用量的增减比率即养分的边际代替率。边际代替率等于两种养分的边际产量之比的倒数的负值。 22、经济合理施用量: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原则,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应以充分发挥土壤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从而增加总收益,施肥应以经济最佳施肥为上限,此时,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最大。在资金不足时,施肥量较低,以最大利润施肥量为下限。 23、经济最佳施肥量:指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肥料总成本)的施肥量,dy/dx=Px/Py(R+1)。 24、最大利润率施肥量:投入单位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其随固定成本M的增加而增加,随肥料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与产品的价格无关。 25、经济最佳配比:产量不变时,两种养分施用量的增减比率即养分的边际代替率。边际代替率等于两种养分边际产量之比例数的负值。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复习题

第二章绪论+作物施肥原理 一、名词: 1. 富营养化 2. 肥料利用率 3. 基肥 4. 种肥 5.追肥 二、问答题: 1. 试从植物生产的角度说明施肥的重要性。 2. 施肥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 在描述作物产量与施肥量关系方面? 4. 何谓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如何克服? 5.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施肥的效应? 6. 阐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7. 分析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中的作用 8.以氮、磷为例分析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9. 请阐述现代施肥技术体系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0. 基肥、种肥、追肥在具体施用时分别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相对应都有哪些具体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一:简答 1. 什么是土壤养分依存率? 2. 计算肥料利用率有哪两种方法? 3. 地力差减法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计算施肥量的公式各是什么?二者本质的区别何在? 4. 如何计算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5. 土壤养分依存率与肥料利用率二者有什么关系? 二:计算题 1. 石河子某农场2008年小麦亩产300kg,麦收后种植短期绿肥,秋秋播前翻压,估计土壤肥力可恢复到500kg小麦的水平,计划2009年亩产小麦500kg,并准备亩施2500kg厩肥作底肥,不足的氮素用尿素解决,问需要施用尿素多少公斤? 已知:1)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要吸氮3kg 2)厩肥的含氮量为0.2%,氮素利用率为15% 3)尿素氮肥利用率40% 2. 设某块菜地为中等肥力,于早春测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测定值分别为:75 mg N kg-1, 35 mg P kg-1,100 mg K kg-1,今年计划种植春茬黄瓜,预计目标产量为60 000kg/ha,需要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各多少公斤/ha? 已知: 1)每生产1000kg黄瓜需要吸N3kg、P2O5 1.05kg,K2O 4kg 2)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35%,23%,32% 3)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5%,20%,50% 第四章肥料效应函数法 一:简答 1、什么是肥料效应函数,肥料效应函数的类型与性质 2、什么是边际产量及其边际产量的计算,什么是平均增产量? 3、什么是边际产值?什么是边际成本,什么是边际利润? 4、什么是经济最佳施肥量,经济最佳施肥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5、“S”肥料效应曲线指的是何种类型的曲线?有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如何? 二:计算 1. 冬小麦氮肥试验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如下:Y = 3800 + 50.2X – 0.18X2,已知肥料的价格

作物施肥学复习思考题

《作物施肥学》复习思考题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或是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物质 施肥:将肥料施于土壤和植物,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并保持和增进土壤肥力的农业措施 矫正施肥:针对某一土壤养分或植物营养缺乏症进行的施肥。 平衡施肥:根据作物需要量、土壤养分供应数量和肥料有效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计量施肥。 调控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根据作物生态和阶段营养状况、土壤(介质)养分供应特点而进行的作物产中定量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肥的条件下,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而进行的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肥效递减律:在其他技术措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边际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养分所增加的产量 碳氮同步效应:小麦开花后,在群体大小适宜、结构良好的状态下,如果后期有适量的氮素供应,不仅可以延长和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根系对土壤氮的吸收,这样植株表现为吸收氮和转移氮素均增加,籽粒产量和蛋白质百分含量都提高,从高产优质角度出发,这种施氮所起的作用使积极的,称为碳氮同步效应 超高产:在一定生态环境下,作物经济产量(收获物)大幅度超过一般高产水平的现象 养分移动率:指叶片中某一元素移走量和该元素积累的最高量之百分比 养分运转率:指收获期作物籽粒中某养分量占全植株(籽粒和茎叶)该养分量的百分比 养分分期效应:指在某一生育阶段中,作物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能增加的籽粒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植物有效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系数。 养分农业利用效率:增加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氮肥的农业效率=(施肥的小麦产量-对照的小麦产量)/(施肥处理的氮用量-对照区氮用量)。 养分生理效率:表示植株中单位养分转化为作物产量的系数。 控释(效)肥料:指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料目的的一类肥料 同位施肥法:由于控效肥可以施在根密集区或种子区而不烧伤作物根系或种子,因此将这种肥料与种子同窝或靠近根系的施肥方法称为同位施肥法 肥料效应函数:将施肥量与产量、品质等指标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达,称为肥料效应函数 肥料效应曲面:用三维坐标系统来表示产量y随x1和x2的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时,由三个变量决定的许多点构成的回归曲面。 等产线: 肥料效应曲线上产量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在底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肥料效应等产线 边际代替率:当产量不变时,两种养分施用量的增减比率。 等斜线:将一系列等产线上斜率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叫等斜线 脊线:等产线上斜率为0和∞的各点的连线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董志国;刘立云;陈东良;丁瑞蓉 【摘要】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低产园和高产园槟榔进行了叶片营养诊断. 结果表明,相对于高产园,低产园元素间关系较不平衡.槟榔叶片N、P、K、Ca、Mg 以及Fe、Mn、Cu、Z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20.53±0.67)、(1.90±0.01)、 (13.30±0.46)、(7.14±0.57)、(3.68±0.41)g/kg及(109.50±4.16)、 (112.50±9.02)、(6.07±0.64)、(31.23±0.15)mg/kg.低产园N、P、K、Ca、Mg、Fe、Mn、Cu、Zn元素DRIS诊断指数分别为-44.58、-1.60、-17.16、0.09、31.94、52.78、31.03、23.12、-11.74,需求强度较大的元素为N、Mg、K,其次 是Zn、P. 【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3 【总页数】4页(P361-364) 【关键词】槟榔;营养诊断;诊断施肥综合法 【作者】董志国;刘立云;陈东良;丁瑞蓉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中国热带农业科 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海南省万宁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海南万宁,571500;海南省万宁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海南万宁,57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91

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DRIS)最早由Beaufils在1973年正式提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营养诊断方法。DRIS基于叶片矿质营养平衡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营养诊断方法不能反应多种营养元素间内在联系和外界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的局限性。通过计算DRIS指数来判定叶片各养分的丰缺状况、最大限制养分以及需要补充养分的顺序,其结果不受植龄、叶位的限制[1~2]。DRIS现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小麦、柑桔和苹果等作物的叶 片营养诊断[3-9]。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木本植物,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是海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但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种轻管”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存在槟榔园施肥不当、产量不高的实际问题[10]。本研究通过对高产园和低产园槟榔叶片矿质营养进行分析,采用DRIS指数法进行诊断,旨在为改造低产槟榔园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叶片样品于2008年采自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的高产园(年产量>10 kg/株)和低产园(年产量<5 kg/株)各3个,树龄10~15 a。每个槟榔园选择15株树,按5点法采样,每点各选3株。取第5片全展叶(从上往下)中部6片小叶,去头 尾和中脉。将叶片洗净擦干,105℃杀青1 h,65℃烘24 h,粉碎,过0.5 mm 筛。叶片全氮的测定用凯氏定氮法,磷的测定用钼锑抗比色法,K、Ca、Mg、Fe、Mn、Cu、Zn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1]测定。 1.2 DRIS指数的计算方法 DRIS指数表示作物对某一营养元素的需求强度。若X、Y表示任意2种养分,用(X/Y)低和(X/Y)高分别代表低产和高产槟榔叶片X、Y养分的浓度之比。则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植物营养状况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通过分析植物组织中的养分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帮助农民和园艺师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纠正养分不足或过剩的问题。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主要基于两个原理: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布以及植物对养分缺乏或过剩的反应。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布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础,不同的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和分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pH值、养分浓度、土壤结构等。植物对养分缺乏或过剩的反应则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表现,如叶片颜色、根系发育、叶片形态、产量等。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的常用方法包括土壤分析和植物组织分析。土壤分析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中的养分含量,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植物组织分析则是采集植物各部位的样品,测定其中的养分含量,评估植物的养分状况。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提供全面的营养诊断信息。 土壤分析主要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处理和养分含量的测定。在采集土壤样品时,应注意选择代表性的样品点,避免在深度和位置上的偏差。样品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干燥和研磨等步骤,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养分含量的测定可以使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根据不同的养分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植物组织分析的样品通常采集植物的叶片、茎和根等部位。采样时应注意选择正常生长的植物部位,并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样品处理和养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与土壤分析类似。通过分析植物组织样品中的养分含量,可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判断植物的养分状况。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师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和植物的养分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养分不足或过剩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比如,当土壤中某种养分含量不足时,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养分;当植物吸收某种养分过多时,可以减少施肥量或改变施肥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师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监测土壤和植物的养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养分供应。它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确保营养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营养诊断技术,我们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园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生长中的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

植物生长中的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了解植物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植物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和改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植物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并探讨它们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土壤分析 土壤分析是植物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的基础,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各种物质以及pH值、电导率等指标,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 状况和植物所需的养分含量。通过土壤分析,可以得出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并根据结果调整施肥方案,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二、叶片养分分析 叶片养分分析是一种非常直观和快捷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植物叶片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植物的营养状态和缺乏的养分种类。通常采集的是植物的老叶片,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植物整体的养分状况。叶片养分分析可以用来判断植物是否缺乏某种养分,调整施肥措施,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光合参数检测 光合参数检测是通过测量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参数,来判断植

物对光和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这些参数包括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通过测量这些参数,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而判断植物是否存在养分缺乏、水分不足等问题。光合参数检测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和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和改善。 四、组织活性检测 组织活性检测是通过测量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活性来判断植物的生理状态。常用的组织活性指标包括蛋白质含量、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养分不足、病虫害等问题。组织活性检测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了解植物的生理状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 总之,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土壤分析、叶片养分分析、光合参数检测和组织活性检测等方法,可以了解植物的营养状态和生理状态,发现并解决植物面临的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养护植物,提高产量和品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也将继续创新和完善,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植物的营养生长检测与诊断技术在农业和园艺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检测和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养分状况,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准确的判断和指导,帮助他们调整施肥方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常用的植物营养

大棚栽培中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大棚栽培中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大棚栽培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业种植方式,已经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大棚栽培过程中,植物的营养需求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准确分析和诊断植物的营养状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介绍在大棚栽培中常用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一、土壤分析 在大棚栽培中,土壤是提供植物所需营养的基础。通过对土壤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指标。常见的土壤分析参数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通过土壤分析,农民可以针对土壤的特性和植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和调控。 二、叶片营养诊断 叶片营养诊断是大棚栽培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和检测植物叶片上的症状,如叶片颜色的变化、叶缘的焦枯等。通过采集一定数量的叶片样本,进行养分含量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常见的叶片营养诊断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叶片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 三、叶片渗透压测定 叶片渗透压测定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可以用来分析植物细胞内水分和营养状况。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蔗糖浓度或叶片

渗透势,可以间接反映出植物中的水分含量和营养状态。这种方法需 要使用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对于大棚栽培中的水分管理和养分追肥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土壤水分监测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大棚栽培中,土壤水分的合理控制和监测非常关键。目前,已经有多种土壤水 分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棚栽培中,如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水势 测定仪等。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水势,并通过数 据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植物的精确灌溉管理和营养需求的掌控。 综上所述,大棚栽培中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决策依据。通过土壤分析、叶片营养诊断、叶片渗透压测定和土壤水分监测等方法,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植 物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和灌溉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作 物产量和品质。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将继续发挥 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率: 矿质营养学说: 肥料:农业生产中主要投入的物质,是指任何有机的或无机的、天然的或合成的,适用于土壤中或地上部为作物提供一种或多种必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最大律:随着土壤中最缺乏的养分的不断增加,作物产量也逐渐增加,当养分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作物产量非但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施肥依据:植物的营养特性、不同土壤的供肥状况。 合理施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护环境、生态友好、造福人类。 平衡施肥:均衡地或平衡地供应各种必需营养元素的原则。 平衡施肥方法:养分丰缺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测土配方-养分平衡法。 植物营养诊断:以植物营养状况与生物积累或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判明植物的营养状况,明确导致营养不适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矫治方法和施肥措施。 形态诊断、分析测试诊断、施肥诊断、生物培养诊断、叶色诊断、代谢诊断、养分平衡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植物养分综合管理系统法、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以植株、土壤分析结果,判断作物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一直沿用“临界值”法。即以分析结果与事先经过验证而拟订的临界值(包括缺乏、适量、过剩等)进行比较,基本上是单-元素的丰缺判断。 作物发生元素缺乏的一般原因:1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2土壤反应(pH)不适3营养成分的不平衡4土壤理化性质的不良5不良的气候条件 营养诊断的概念:营养诊断是研究作物形态、生理、生化变化以判断作物营养状况的技术。 是利用生物、化学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的一种重要手段。 柯赫法则的应用:作物体内该元素缺乏时浓度低,相反过剩时则浓度高;在该元素缺乏或过剩的状态下再现相同的症状;再现相同症状的作物体内该元素的浓度与原来显示缺乏或过剩症的作物体中的浓度相同。 营养诊断的任务:1)查明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为制定施肥计划提供依据;(2)判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作物营养失调现象和生理病害,以决定追肥或采取其他措施;(3)检验某种肥料的施用效果;(4)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植株的营养动态和规律;(5)研究某种作物品种的营养特点,作为施肥的依据。 植株诊断主要依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植株内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 植株养分含量的诊断:由于植株内养分浓度的改变早于外部形态的变化,因此,测定植株中养分浓度,可以在缺素征状出现前或不明显时就能发现潜伏缺乏现象,从而起到诊断的预测、预报作用。某种营养元素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但外部形态尚未表现出症状的阶段,称为作物的潜伏缺素期。 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可以分为:缺乏范围是指营养元素含量达到临界浓度之前,作物产量随元素补给而上升的范围;适宜范围是养分含量超过临界水平后,作物产量不再随养分含量提高而上升,即作物积累的养分不起增产作用,故又称之为奢侈吸收;毒害范围是养分含量超过适宜范围,进入了过剩阶段,使作物生育受阻,产量下降,甚至死亡。营养诊断主要是指出某种养分是缺乏或者过剩,即进行缺素诊断或过剩诊断。此外,对多元素平衡状况的综合诊断也很重视。 植物养分诊断的临界值:诊断临界值,即养分临界浓度的含义:当作物正常生长开始受到影响时的养分浓度。或者刚刚能充分满足作物养分需要时的浓度。或者刚刚出现养分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或者当从最高产量下降5~10 % 时的养分浓度。 植物营养诊断的程序:确定诊断目的;选择诊断方法;按该方法规程采集物或土壤样品 观察或分析测定;结果分析;制定防治措施 形态诊断定义:根据作物外表形态的变异判断营养丰缺的方法。 作物外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在生理代谢异常的反映,这是形态诊断法的依据。形态诊断凭视觉形象判断。 缺素症诊断: 作物处于某种营养元素缺乏时,与某元素有关的代谢受到干扰而紊乱,生育进程不正常,就会出现异常的形态症状,即为作物缺素症。 过剩症诊断: 作物吸收元素过多超过其适宜范围或忍耐限度,导致生育失调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症状,由于元素作用方式和作用部位等的不同其表现也各异。 大量元素除氮外一般很少直接引起过剩或中毒症状;重金属元素的中毒,地上部大多出现黄化症状,因为重金属大多伤害根系,并阻抑对铁的吸收。也有不少元素过剩、中毒表现出某些特有或典型症状。 A、响到全株或局部的老叶,特别表现在下部老叶: 1.影响到全株老叶明显变黄和死亡: a、叶浅绿色,植株矮也茎细,有的裂开,叶小,下部时浅绿色,黄色后转为褐色而枯死…缺氮 b、叶暗绿,生长慢,有时叶脉(尤其是叶柄)黄色且带紫色,落叶早……………缺磷 2.经常局部影响较老的和下部的叶:

海南槟榔结果树的营养特性

海南槟榔结果树的营养特性 王汀忠;唐树梅;张永发;杜前进;秦裕波 【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7 【摘要】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分析的方法,探讨海南槟榔结果树在不同月份和不同组织器官养分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1)氮主要分布在槟榔的叶、果和果柄中;磷、钾分布在叶柄和果柄中;钙分布在叶和果柄中;镁分布在叶和叶柄中.叶片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为Mn>Cl>Fe>Na>Zn>B>Cu;果实为Cl>Fe>Mn>Zn>B>Cu>Na.(2)槟榔叶片中氮含量最高,磷含量较低.微量元素Cu,Fe,Mn,Zn,B的含量分别 为:4.64,124.03,44.91,4.62,0.49 mg/kg.(3)年生长周期中养分的动态变化为:氮在6月份和12月份有2个明显的高峰值,钾在6月份和10月份有2个明显的高峰值,叶片中磷、钙、镁、钠的含量变化在年生长周期中均不显著.(4)年生长周期中不同花序的花、果实、果柄中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槟榔在花苞处于分化阶段时对钾的需求量大.(5)槟榔生长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总量分别为:N 57.1 g/株,P 6.84 g/株,K 72.96g/株,Ca 23.38 g/株,Mg 14.92g/株.槟榔结果树各养分的配比 为:N:P:K:Ca:Mg1:0.12:1.28:0.41:0.26. 【总页数】6页(P933-938) 【作者】王汀忠;唐树梅;张永发;杜前进;秦裕波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农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农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农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农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农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

成年槟榔叶片及种植土壤养分的含量特征

成年槟榔叶片及种植土壤养分的含量特征 冯焕德;王华;黄海杰;王登峰 【摘要】为槟榔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定点观测法研究海南屯昌槟榔主产区土壤和成年槟榔树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年度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屯昌槟榔园土壤整体呈弱酸性,pH为5.50;土壤磷含量极低,仅为5.46 mg/kg,槟榔叶片的氮含量最高,磷含量最低,分别为20.24 g/kg和0.31 g/kg;其含量差异与其自身的养分需求特征有关.槟榔叶片养分含量在年度生长期存在差异,4-9月是槟榔植株需要养分最多和对养分丰缺最敏感的时期,也是施肥的重要时期.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46)005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槟榔;土壤;叶片;养分含量;动态变化;海南 【作者】冯焕德;王华;黄海杰;王登峰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91

槟榔(Areca catechu L.)又称榔玉、海南子等,是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核果卵 圆[1]。槟榔耐干旱,喜温和,是热带地区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健胃、驱虫、提神醒脑等作用,为南药之首。槟榔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地区。2016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达9.97万hm2,产量达23.42万t,已经成为海南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栽培植物[2]。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槟榔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当前,海南槟榔 种植以农户为主,管理粗放,很多槟榔园未按照槟榔的物候期以及土壤的营养状况进行科学施肥,不能满足槟榔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槟榔的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相对于其他作物,槟榔的营养诊断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尚未系统开展有关槟榔营养特征的研究。目前,大多数作物已采用叶片作为植物营养诊断的器官[3],董治国等[4]利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槟榔叶片进行营 养诊断发现,低产园槟榔叶片各元素不均衡。土壤是槟榔生产的主要介质,其肥沃或贫瘠状况对槟榔的生长状态、产量高低以及品质优劣均有重要影响。谭业华等[5-6]研究发现,海南槟榔主产地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土壤营养成分差异显著,且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王汀忠等[7] 研究发现,槟榔各器官尤其是叶片养分量可反映其对营养元素需求的规律,4—9 月槟榔对养分需求量最多,也是对养分多少反映最敏感的阶段,同时还是槟榔施肥的关键时期。当前因盲目追求作物产量滥用化肥,忽略合理施肥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产生副作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笔者采用定点观测方式,研究海南槟榔主产区槟榔种植土壤养分状况、槟榔叶片养分含量特征及其年度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槟榔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土壤和槟榔叶片采自海南屯昌县西昌镇槟榔种植园。供试槟品种为海南本地品种,

「第七章 林地及幼林抚育管理」

第七章林地及幼林抚育管理 意义和任务 林地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是水分、养分供给的基质。通过加强林地管理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幼林抚育--造林后到郁闭以前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措施。这一阶段对幼林的成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今后速生打下基础。 主要矛盾是:幼树个体和外界环境的矛盾。 幼林抚育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树对于水、肥、光、热各方面的要求,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幼林适时郁闭,为速生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包括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 第一节林地管理 一、松土除草 是一项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作用 在于疏松表层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保水性和通透性,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分解。在水分方面有双重作用,干旱区有保墒蓄水,水分过剩区有排水减少反碱作用。 除草的作用:主要是清除与幼林竞争的各种植物。 ◎造林初期的幼树抵抗力弱、竞争力差,林地杂灌生长旺盛与幼树争水分、养分; ◎杂灌根系发达,盘结在土壤中,影响幼树根系的伸展; ◎茂密的杂灌使幼树得不到足够的阳光而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板结的土壤空隙度小,蓄水保水功能很差,遇水不易吸收,干旱蒸发量大,造成林地干燥,松土切断毛细管,土壤空隙度增加,减少蒸发,提高蓄水能力。 ◎被清除的杂草灌木是很好的有机肥料ﻫ所以,除草除灌松土是幼林抚育中一项最有效的技术措施ﻫ (二)年限、次数和时间 年限:从造林后开始到幼林郁闭为止,连续进行数年,一般3~5年(造林技术规程)但树种不同有差异,如杨3年,水曲柳等4年,松类5年(还要看具体气候和造林目的)。 次数:以造林地气候、立地、树种、年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每年1~3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