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大纲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大纲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大纲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大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环境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中化学化学变化过程、形态和含量,同时了解环境化学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二、试题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论述题;计算题。

三、考试形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参考书目

1、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章)

2、张宝贵主编,《环境化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章)

五、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主要内容: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和环境问题;近现代环境问题和当代环境问题;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及当代和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1.主要内容: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第三节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

1.主要内容:环境科学体系;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熟悉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1.主要内容: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颗粒物);干洁空气(主要组分、

次要组分、微量组分);水蒸气(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停留时间;不可变组分和可变组分;大气的主要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及其特征;臭氧层及其产生、消除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二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主要内容:大气污染物与大气污染;气溶胶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的氧化

物;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光化学氧化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分类;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污染物

的分类;气溶胶;气溶胶的分类*;气溶胶的来源、环境及其危害和去除;气溶胶离子的粒度分布;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含硫化合物的来源与去向*;含氮化合物*(N2O、NO和NO2、NH3);碳的氧化物(CO、CO2);碳氢化合物(CH4、非甲烷烃)、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O3、过氧乙酰硝酸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关的概念;了解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掌握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去除方式,掌握其发生的主要的化学反应。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扩散

1.主要内容: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因素;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象因子(风和大气湍流)、气象热力因子和下垫面*(城市下垫面、山区下垫面和海陆风)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气温垂直递减率*、气团干绝热递减

率;逆温层*;接地逆温、上层逆温;辐射逆温、沉降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

逆温;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断*;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3.问题与应用(能力

要求):掌握相关的理论、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因素;了解大气污染扩散模

式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式。

第四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1.主要内容:大气光化学基础;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化学第二定律*;量子效率和量子产率;光化学平衡;光化学动力学(稳态法);影响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键能、断裂波长*;大气中重要的光解反应*(O2、N2、O3、NO、NO2、HNO2、HNO3、SO2、HCHO、H2O2、卤代烃);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HO·、HO2·、R·、RO·、RO2·);大气中污染物

的转化(NOx、碳氢化合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概念;掌握大气中重要的光解反应和主要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过程。

第五节典型的大气污染现象

1.主要内容: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酸性降水*、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化学烟雾及其特征、危害和防治对策;烟雾箱模拟实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12个反应、归纳机理、特定机理);硫酸烟雾及其特征、危害和形成机

制;酸沉降、干沉降、湿沉降;雨除、洗脱;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与控制;降水的化

学组成和酸度;温室效应、温室气体(CO2、CH4、O3、N2O、CFC及其替代物);温室效应产

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概念;掌握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形成机制、危害及应对措施。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第一节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

1.主要内容:天然水的组成;天然水的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水的组成*(金属离子、气体、水生生物);总含盐量(TDS);亨

利定律*;碳酸平衡;天然水的酸度、碱度*;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天然水的组成;掌握天然水的基本性质及涉及到的相关计

算。

第二节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1.主要内容: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无机污染物(无机阴离子、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农药、多氯联

苯、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组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酞酸酯类、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等)在水体中的分布、存在形态及其环境效应;优先污染物;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水体中的无机、有机污染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分布、

存在形态及其环境效应。

第三节典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主要内容: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中的胶体(亲水胶体、疏水胶体);胶体物质的吸附作用(等温吸

附线和等温式*、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胶体微粒的吸附和聚沉对污染物的影响*;

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的溶解-沉淀过程及其计算*;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和pE的关系*;水体的电位;pE-lgc图和pE-pH图的绘制*;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无机配位体(羟基、Cl-)、有机配位体(腐殖质)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疏水作用、分子间作用力、离子交换、配位、氢键作用);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平衡(L型、S型、C型、H型吸附等温线);分配作用*(分配理论、标化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生物浓缩因子);挥发作用(挥发速率、亨利定律、);水解作用(水解机理、水解速率、影响水解的因素);光解作用(直接光解、敏化光解、光氧化反应、光量子产率);生物降解作用*(生长代谢和共代谢模式、影响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生物富集*(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系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有关计算;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机污染物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降解作用的基本理论及计算。

第四节水体的自净

1.主要内容:水体自净作用的方式*;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水体自净作用的场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容量*;水体的自净作用;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水

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水体自净作用的场所。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体自净的方式、特征及其场所。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1.主要内容:土壤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土壤的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组成(气体、溶液、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的粒级分组;土壤

的性质*(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和螯合作用);土壤胶体的性质;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活性酸度*、潜性酸度*;总碱度*;土壤的缓冲性能;氧化还原电位Eh*;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主要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合概念;掌握土壤的性

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主要内容:土壤污染物;土壤的化学肥料污染及氮、磷的迁移转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

迁移转化;土壤农药污染及其迁移转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污染物及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中氮、磷污染的来源、存在形

态和迁移转化*;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和有机氮的矿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铵的矿物固定和释放*;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有效磷的固定和难溶性磷的释放过程*;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砷)的来源、存在形态及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吸附、挥发和淋溶、降解)、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危害*。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残留和危害;掌握土壤中氮、磷、重

金属和农药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

1.主要内容: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环境容量*;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土壤自净化*;污染土壤的物

理修复(翻土、客土、换土、热处理、隔离、固化和填埋);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土壤淋洗法、化学钝化剂和改良剂、氧化剂/还原剂、光催化降解、萃取);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Lasagna、Electro-Klean、电化学自然氧化、电吸附、电动力学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位微生物修复、异位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重金属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污染土壤修复的发展趋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和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

特点。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主要内容: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

1.主要内容:生物的吸收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生物排泄、生物蓄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吸收、分布、排泄、蓄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不同类型物质生物吸收、分布、排泄、蓄积的规律。

第三节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1.主要内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

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生物转化中的酶;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过程中的氢传递过程,好氧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有毒有机物的生物转化类型*;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的微生物转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转化中的酶;生物氧化中氢传递过程;好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

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重点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和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

1.主要内容:毒物及其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化学机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急性、慢性和亚急性毒性;半数致死浓度(剂量)*;协同作用*、相

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毒物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重金属元素

1.主要内容:重金属元素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与效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中汞的来源、分布与迁移、汞的甲基化*、甲基汞脱甲基化与汞

原子还原、汞的生物效应*;环境中砷的来源与分布、砷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砷的毒性及生物效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和效应。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

1.主要内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与效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点及概念有机卤代物、多氯联苯、多氯

代二苯并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和效应。

标注“*”为重点内容。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1.《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 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 水环境化学 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 3.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4.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5.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 6.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 7.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 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 8.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土壤环境化学 9.土壤组成与性质(吸附、酸碱性、缓冲性及氧化还原性质); 10.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重金属、氮磷); 11.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典型的迁移过程)。土壤中农药迁移的基本特性,扩散质体,流动吸附与分配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 12.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及消除。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形式;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生物转化及消除。1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蓄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14.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耗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15.无机物质的生物转化。氮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16.污染物质的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效应;重金属元素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有机污染物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7.重金属元素(汞、砷)形态; 18.微生物对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作用; 19.有机污染物(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 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发展动向,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

实验一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K ow = c o/c w 式中:K ow—分配系数; c o—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K ow=(c0V0-c w V w)/ c w V w 式中:c0、c w—分别为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浓度; V0、V w—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的体积。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 (2)恒温振荡器 (3)离心机 (4)具塞比色管:10mL (5)玻璃注射器:5mL (6)容量瓶:5mL,10mL 2、试剂 (1)正辛醇:分析纯 (2)乙醇:95%,分析纯 (3)对二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0.10mL于25mL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4.00和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227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溶剂的预饱和 将20mL正辛醇与200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止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移取0.4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饱和的正辛醇稀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六年四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必修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7 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 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 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 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 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学分:3.5 课时:56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八、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十、基本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试题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占60% 参考书:《分析化学》(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第二部分, 仪器分析, 占40% 参考书: 《仪器分析》,刘志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分类 滴定分析法概述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要求: 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初步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 了解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方法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误差及其来源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显著性检验及可疑值取舍 回归分析法 要求: 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 初步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 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掌握回归分析法 第3章酸碱滴定法 主要内容: 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强酸(碱)、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及两性物质的PH计算 缓冲溶液的PH计算;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一元弱碱;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滴定强酸及弱酸的终点误差计算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要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环境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主要参考教材 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时的地位和作用,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考核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 2、掌握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 3、掌握污染物的类别;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结构,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大气光化学反应,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考核要求:1、熟悉大气温度层结(大气分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臭氧层的位置。 2、掌握以下概念: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层、气团(块)干绝热减温率、 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 3、掌握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4、了解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5、掌握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化学第二定律、量子产率(效率)、光量子能 量与化学键的关系;掌握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主要来源;掌握下列重要光化学反应:氧的光解、臭氧的形成与分解、二氧化氮的光解、亚硝酸和硝酸的光解、甲醛的光解、卤代烃的光解。

6、掌握大气中含氮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来源和形态及其在大气中的主 要反应。 7、掌握几种主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酸雨、 臭氧层破坏)的形成机制、特征、危害和控制对策。 8、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化学组成及其去除过程。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污染物的分布及存在形态,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过程、原理。 考核要求:1、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天然水酸度、碱度的概念、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2、熟悉有机污染物和金属污染物在水中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3、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 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4、掌握水体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的含义及绘制。 5、掌握电子活度、氧化还原电位和pE的含义;了解pE-pH图的应用;掌 握天然水体pE的计算。 6、掌握水体中重金属氢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的溶解-沉淀平衡。 7、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等迁移转化形式的基本原理。 8、掌握分配系数(K p)、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标化分配系数(K oc) 的概念,以及K p、K ow、K oc与溶解度四者之间的关系。 9、掌握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和性质,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及作用机制,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考核要求:1、了解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2、掌握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掌握土壤酸度的概念(活性 酸度、潜性酸度)。 3、掌握土壤性质对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课程英文名称:The e 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17总学分:0.5 推荐使用教材:自编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环境化学实验》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三部分内容,重点是环境污染化学部分,着重探讨污染物来源及其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浓度水平和迁移、转化与降解等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通过《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促进对环境化学领域研究动态及前沿的理解,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增加了以独立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实验”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个研究题目供学生参考选择,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教师的配合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在教师的配合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学期末,学生应完成一篇符合规范的研究论文。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 1、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5学时 第二部分综合实验 2、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6学时 3、海洋沉积物中砷的污染分析6学时 四、考试要求 依据平时实验进行情况进行考查(包括预习和知识准备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动手能力及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思考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等)。 五、学习参考书: 1、环境化学实验.董德明,朱利中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环境化学实验.康春莉,徐自力和冯小凡主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3、环境化学实验.孔令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实验一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编号: 总学时:32H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 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 (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环境和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 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 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 教学内容: 1.大气圈的构成; 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3.环境空气的质量; 4.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形成、性质、组成、危害及去除; 3.掌握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生成、消除、与有机物的反应及检测方法; 4.了解空气质量标准与污染指数; 5.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掌握大气光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生成和消除及与有机物的反应;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光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1. 各地理区域地面大气的化学; 2.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圈和水体污染 教学内容: 1.水体特征和水的循环;

活性炭吸附实验 1.实验目的 ①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 ②掌握用实验方法(含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吸附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2.实验装置及材料 (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装置间歇式吸附用用三角烧杯,在烧杯内放入活性炭和水样进 行振荡。 (2)连续式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吸附采用有机玻璃柱D25mm×1000mm,柱内500~750mm高烘干的活性炭,上、下两端均用单孔橡皮塞封牢。各柱下端设取样口。装置具体结构如图4—10所示。 (3)间歇与连续流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 ①振荡器(1台)。 ②有机玻璃柱(3根D25mm×1000mm) ③活性炭。 ④三角烧瓶(2个,500mL) ⑤COD测定装置。 ⑥配水及投配系统。 ⑦酸度计(1台)。 ⑧温度计(1只)。 ⑨漏斗(6个)。 ⑩定量滤纸。 3.实验步骤 (1)间歇式吸附实验 ①将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泡24h,然后在10 5℃烘箱内烘24h,再将烘干的活性炭研 碎成能通过270目的筛子(0.053mm孔眼)的粉状活性炭。 ②测定预先配制的废水水温、pH值和COD。 ③在5个三角烧瓶中分别加入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粉状活性炭。 ④在每个烧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的废水进行搅拌。一般规定,烧瓶中废水COD(mg/L) 与活性炭浓度(mg/L)比值为0.5—5.0。 ⑤将上述5个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即可停止。(振荡时间一般为30min以上)。 ⑥过滤各三角烧瓶中废水,并测定COD值, 上述原始资料和测定结果记入表4—11。 (2)连续流吸附实验 ①配制水样或取自实际废水,使原水样中含COD约l00mg/L,测出具体的COD,pH 值、水温等数值。 ②打开进水阀门,使原水进入活性炭柱,并控制为3个不同的流量(建议滤速分别为 5 m/h,l 0 m/h,15 m/h) ③运行稳定5min后测定各活性炭出水COD值。 ④连续运行2—3h,每隔30min取样测定各活性炭柱出水COD值一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环境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中化学化学变化过程、形态和含量,同时了解环境化学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二、试题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论述题;计算题。 三、考试形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参考书目 1、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章) 2、张宝贵主编,《环境化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章) 五、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主要内容: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和环境问题;近现代环境问题和当代环境问题;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及当代和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1.主要内容: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人类环境保护的历程。 第三节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 1.主要内容:环境科学体系;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熟悉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1.主要内容: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颗粒物);干洁空气(主要组分、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通用) 试卷结构 (一)内容及比例 分析化学部分约75% 仪器分析部分约25% (二)题型及比例 填空题或选择题约25% 问答题约40% 计算题约35% 一、分析化学概论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方法的选择,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的方式;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滴定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考试要求: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分析结果的表达方式及正确计算分析结果。 2. 了解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掌握滴定分析中滴定剂与被滴定物的计量关系及有关计算。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考试内容: 分析试样采集的作用与方法,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试样的分解方法及要求。 考试要求: 1. 了解试样的采集在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试样采集的方法与工作原则。 2. 掌握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 3. 掌握分解试样的基本方法及工作原则。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考试内容: 误差的种类及特点、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概念,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计算;t分布的特点、总体平均值的估计;t检验法和F 检验法及其运用;可疑值的取舍方法;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 考试要求: 1. 了解误差与偏差的概念,了解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掌握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 2. 判断误差的种类及分析误差的来源,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方法及措施。 3. 了解有效数字的修约与运算规则,正确表达实验数据。 4. 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特点,掌握区间概率的相关计算;了解t分布的特点,掌握总体平均值的存在区间与置信度的相关计算。 5. 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法和F检验法)。 6. 掌握4d法、Grubbs法和Q检验法进行可疑值的取舍。 7. 掌握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规律,并正确估算分析结果的误差。 8. 初步学会用误差理论指导和设计实验方案。 四、酸碱滴定法 考试内容: 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的离解平衡,质子方程式;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PH值对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溶液中H+浓度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酸碱滴定的方式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了解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 2. 正确写出溶液的质子平衡式。 3. 了解分布分数的概念、作用并掌握相关计算。 4. 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弱酸(碱)溶液、弱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的计算。 5. 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特性、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 6.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分析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正确选择指示剂,掌握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具体应用。 7. 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五、络合滴定法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剂的类型,氨羧络合剂的特点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环境化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1、现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哪些? 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环境化学的分支。 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性? (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a.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b.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 c.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d. 按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等 (2) 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主要特性是:持久行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4、优先控制污染物及其种类 在众多污染物中被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为优先污染物。 优先控制物包括如下几类: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在“黑名单”中,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 ?Chapter 2 1、大气层的化学分层 ﹤86 km、匀和层或湍流层86~90km、90km~110km、> 120km、非匀和层、外大气层500km以上。 2、温室气体的种类(举例)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 11、CFC 12、四氯化碳。 3、酸沉降化学 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到地表(干沉降)的过程。

科目代码:629 科目名称:分析化学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科目之一。《分析化学》考试力求反应分析化学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量”的特点,并能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化学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化学专业人才。试题涵盖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内容。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溶液中有关平衡的计算、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闭卷考试,满分150分,其中仪器分析占20分。 四、考试内容 1.定量分析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1.4滴定分析概述: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本计算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减小分析误差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消除系统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2.6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2 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和酸碱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曲线 3.6 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的应用 4.络合滴定 4.1 概述:无机络合剂与有机络合剂简介;EDTA的性质及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4.2 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种形式的分布;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环境化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和 三种方式。 2. 、、以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主要环境问题。 3.大气的温度随地面的高度而变化,这构成了大气分层的基础。大气圈按高度自下而上分成、、和。 4.大气颗粒物有三种重要的表面性质:、和。 大气颗粒物在雨滴形成的过程就属。 5.研究酸雨必须进行雨水样品的化学分析,通常分析的主要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 6.用一个强碱标准溶液滴水样,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此时所得的结果称为,其化学反应计量式为。 7.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可分为、和;其中属于物理吸附的是。 8.当向天然水体中加入有机物后可得到一氧下垂曲线。碳元素在清洁区和腐败区内的分解产物分别是和。 9.当向天然水体中加入有机物后可得到一氧下垂曲线,它把河流分为相应的几个区段,在清洁区内决定电位物质是;在腐败区内决定电位物质是。 10.腐殖质的组成非常复杂,根据它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划分为、 和三类。 11.天然水P E越小,提供电子倾向,水中污染物还原态相对浓度。 12.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和 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13.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是生物最活跃的一层,有机质大部分在这一层,金属离子和粘土颗粒在此层中被淋溶得最显著。 14.岩石的化学风化分为三个历程,即、和。

15.汞及其化合物的挥发程度与化合物的形态及、、 等因素密切相关。无机汞化合物挥发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16.砷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而汞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与无机砷相比,有机砷的毒性。 17. 是金属甲基化过程中甲基基团的重要生物来源。砷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而好氧的甲基化反应则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它可与巯基发生的应。 18.日本西部地区发生的米糠油中毒事件是由引起的,而该物质目前唯一的处理方法是。痛痛病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量高的稻米引起的中毒。 19.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经紫外光照射很容易发生,而在水体沉积物中的消除途径主要靠。 20.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 和过程。 21.在烷基汞中,只有、和三种烷基汞为水俣病的致病性物质。 22.根据土壤中H+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和潜在酸度,根据提取液的不同,潜在酸度分为和。代换性是矿物质土壤潜在酸度的主要来源。 23.痛痛病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量高的稻米引起的中毒。引起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的物质目前唯一的处理方法是。无机砷可抑制酶的活性,还可与蛋白质的发生反应。与无机砷相比,有机砷的毒性。 二、名词解释 1、环境化学 2、温室效应 3、光化学反应 4、光化学烟雾 5、总悬浮颗粒物 6、环境效应 7、环境污染物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2.5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三节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重点讲解)

一、绪论 1、环境化学的性质、任务: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 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POPs的概念和特性(填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指人类合成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 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 二、大气环境 1、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填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2、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填空)ppm = m mg/m3 *22.4/M 水中1ppm=1mg/l 3、光化学反应的一般过程,说明为什么红外光一般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一般有如下过程:(1)引发反应:A + hν→A* A为基态;A*为A的激发态;hν为光量子(能量)。 随后,A*可能发生如下后续反应: (2)发生荧光或磷光,回到基态A:A*→A + hν (3)碰撞失活,回到A:A*+ M→A + M* (4)解离成新物质:A*→B1+B2+…… (5)与其它分子反应,生成新物质:A*+C→D1+D2+…… 红外光一般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通常化学键的键能大于167.4kJ/mol(相应波长715nm),红外光波长大于760nm,光子的能量远低于化学键能,因而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4、E=N0·hν=N0·h·c/λ(J/mol)(判断断键)能引起光化学反应的波长范围:100-700nm 5、何为自由基?对流层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的来源 自由基: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1) HO·(1)清洁大气中, O3 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 (2) 污染大气中,可源于HNO2和H2O2光解: 2) HO2·主要来源于醛(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其次,亚硝酸酯和H2O2 的光解可导致生成HO2· 若体系中有CO,则有:OH· + CO→CO2 + H·H· + O2→ HO2· 3) R·、RO·和RO2 (1)烷基(大气中最多的是CH3· ) 主要来源于醛和酮的光解 其次,·O 和OH·与烷烃类发生摘H 反应生成R· (2)烷氧基(如H3CO·)主要来源于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光解 (3)过氧烷基(如H3CO2·)主要来源于CH3·与空气中O2 的结合 6、CH及其衍生物与OH、O3等发生反应的一般规律。 1)烷烃与大气中的HO·、O·等发生摘H反应,O3一般不与烷烃反应 2)烯烃与OH 主要发生加成反应,少数可发生摘氢反应 与O3:先将O3加成到双键上,形成一个分子臭氧化物,然后迅速分解为一个 羰基化物和一个二元自由基 3)其它烃类及衍生物(自己看书,P87-91) 1)环烷烃,类似于烷烃,多发生摘氢反应;环烯烃,类似于烯烃,多发生加成反应。 2)单环芳烃、PAH,类似于烯烃,多发生加成反应,也有的摘氢,主要与·OH 反应。 3)醇、醚、酮、醛,若是饱和烃的衍生物,则主要与·OH发生摘氢反应;若是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则主要与·OH发生加成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