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税收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税收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税收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税收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第一章税收与社会

一、要点总结

1.在当今社会,税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2.西方国家税收经历了自由贡纳时期、税收承诺时期、专制课税时期和立宪课税时期四个阶段。

3.夏、商、周时代的贡、助、彻,是我国税收的雏形,具有租税不分的性质。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确立起了我国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4.历史证明,无税不国,但税重也要亡国。

5.要使全体民众的公共需要得到满足,必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6.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途径有:进行有力的税收宣传;有效保护纳税人税收权益;加大对偷税的处罚力度。

7.反偷税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提高查处概率,二是提高处罚程度。其中,提高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程度是让纳税人形成良好纳税意识的关键。

8.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平等、确实、简便、省费。

9.中国历史上的征税原则大致是从四个方面的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一是从争取民心、稳定统治秩序出发,强调征税的有义、统一、均平、为公为民等原则,二是从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强调征税要坚持有度、适时、培源养本等原则。三是从组织财政收入出发,强调征税要采用弹性、普遍、税民所急等原则。四是从税务管理的要求出发,强调征税要贯彻明确、便利、统一、有常等原则。

10.现代国家普遍适用的税收原则有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11.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12.拉弗曲线表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当税率为零时,市场经济活动或税基为最大,但税收为零;税率稍有提高后,税基会相应缩小,但其程度较小,故税收总额还会增加;当税率上升至某一最适度的点,税收极大化,找到最佳税率。如果超过这一点,继续提高税率,就进入“拉弗禁区”,因税基以更大程度缩小,反而导致税收下降;当税率为100%时,税收也相应降至零。税率越高,税收收入不一定越大。

13.税收公平原则要求条件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横向公平),而对条件不同者应加以区别对待(纵向公平)。

二、基本概念

1.税收的财政原则

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自国家产生以来,税收一直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2.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要求条件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横向公平),而对条件不同者应加以区别对待(纵向公平)。

3.拉弗曲线的基本涵义

拉弗曲线表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当税率为零时,市场经济活动或税基为最大,但税收为零;税率稍有提高后,税基会相应缩小,但其程度较小,故税收总额还会增加;当税率上升至某一最适度的点,税收极大化,找到最佳税率。如果超过这一点,继续提高税率,就进入“拉弗禁区”,因税基以更大程度缩小,反而导致税收下降;当税率为100%时,税收也相应降至零。税率越高,税收收入不一定越大。

第二章税收与政府

一、要点总结

1.税收的基本内涵是:

─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

─税收的客体是社会成员,亦即企业、个人等纳税人;

─税收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强制征收;

─税收是无偿征收的,政府在征收税款时无须作等价交换;

─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本质特征是有偿的;

─国家以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等等。

2.从根本上说,税收的存在是由公共需要决定的。公共需要是社会需要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3.公共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整体范围内,为保证人口或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的需要,包括社会和平、社会秩序、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包括国民经济

的稳定和发展。

4.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5.从理论上讲,税和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税收是基于社会公共权力按照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的标准,对纳税人实行的强制性征收,是国家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它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而费则是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经济原则,以为他人提供某种财产使用权或劳动服务而取得的各种名目的代价,主要体现地方或部门的利益,它的收取一般是依据地方或部门性的文件等,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6.税收和收费作为分配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第一,收税和收费的主体均为政府部门及其拥有的众多单位和机构。第二,税和费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从性质上讲都属于财政性资金,应纳入国家预算统一分配和管理。

7.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佳形式,应成为财政收入体系中的主力军,而收费则只能充当一个配角。

8.税收是政府最为重要的调控工具之一。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需求,减少税收可以扩大需求。政府可以运用税收乘数原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9.为了追求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税收保持中性,弱化税收制度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效率损失,强化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而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客观上要求借助政府力量对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进行调控,而其中,

税收又是重要手段,税收调控要求强化税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通过税收来引导市场投资主体符合政府意图。

10.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不同的主体,分别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偏好的公共产品,其行为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并非所有的公共产品都应当由一级政府(中央政府)统一提供,而应当分别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层次提供,才能有效地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政府需要分级,分级需要分权,这是分税制的基本理论依据。

11.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权划分有3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分权为特征的地方税制体系。二是以法国为代表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地方税制体系。三是以日本为代表以分权与集权相结合为特征的地方税制体系。

12.各国地方税税权划分的几点基本经验:第一,确保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二,考虑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政需求。第三,注重调动地方政府征税的积极性。第四,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

13.合理划分税权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和现代政府分级管理的要求,区别公共产品的层次,深化税费改革,建立起能够独立运行的中央税收入体系与地方税收入体系;本着效率原则,减少共享税比例,在强化中央统一立法和加强监控的前提下,适当下放部分税收立法权。最终建立起体制健全、分配规范、征管科学、增长稳定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和征管制度。

14.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类,这是基本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流转税(流转课税)、所得税(所得课税)、资源税(资源课税)、财产税(财产课税)和行为税(行为课税)五大类。

15.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

16.按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工商税收、关税、农(牧)业税收。

17.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18.税制体系指由若干不同类别的税种组成的税收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税制体系是不同的。

19.主体税种是普遍征收的税种,其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总额中占较大比重,因而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决定税收体系的性质和主要功能。税收体系的财政、公平和效率目标主要通过主体税种来实现。

二、基本概念

1.税收的基本内涵

税收的基本内涵是: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税收的客体是社会成员,亦即企业、个人等纳税人;税收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强制征收;税收是无偿征收的,政府在征收税款时无须作等价交换;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本质特征是有偿的;国家以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等等。

2.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整体范围内,为保证人口或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的需要,包括社会和平、社会秩序、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包括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公共需要同私人需要相比,具有整体集合性。

3.税收

税收是国家(有时又称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4.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边际消费系数/(1-边际消费系数)。政府可以运用税收乘数原理通过增税或减税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5.税制体系

税制体系指由若干不同类别的税种组成的税收体系。

6.主体税种

主体税种是普遍征收的税种,其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总额中占较大比重,因而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决定税收体系的性质和主要功能。税收体系的财政、公平和效率目标主要通过主体税种来实现。

第三章税收与经济

一、要点总结

1.不同的人根据他们从公共活动中所得到的“利益”大小而纳税,是税收的“利益原理”。人们支付税款的数量同他们的收入、财富或“支付能力”联系起来,是税收的“支付能力原理”。

2.税收被称为固定比例的、累进的或累退的,取决于它从高收入者那里征收的收入比例是等于、大于或小于从低收入者那里征收的收入比例。如果随着收

入的增加征税的比例越大,则税收是累进的;如果税收是收入中的固定比例,税收便是固定比例的;如果税收使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承受更大的负担,那么税收就是累退的。

3.一般而言,直接税往往是累进的,间接税往往是累退的。

4.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要以生产者达到的产量使消费者得到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如果生产要素的组合所达到的产量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满足,那么,经济就具有一定的效率。如果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后的产量能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这就表明经济是更有效率的。如果生产要素组合所达到的产量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任何重新组合将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减少,这就表明经济处于最有效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5.税收经济效率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6.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7.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客观上就要求税收政策目标应与整个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8.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一是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二是要促进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在环境和资源效益方面的不足之处;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9.税收的行政效率可以从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方面来考察。

10.提高税务行政效率,就是要控制行政成本。控制行政成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降低税收成本,二是优化税收成本结构。

1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从绝对数值来看,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从相对数值来看,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表示。

12.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形成、劳动供给和技术进步。

13.在中国,税收对于劳动供给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扩大储蓄规模,或者促使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

14.20世纪80年代以前,投资者比较注重投资环境,税收优惠是投资者较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的因素。但随着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普遍改善,投资者转而注重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税收因素因此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15.税收优惠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减免所得税、免税期、扩大投资和再投资补贴、特殊扣除等。政府采取一般性的优惠手段还是特殊的优惠手段,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对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一般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基本概念

1.税收的利益原理

不同的人根据他们从公共活动中所得到的“利益”大小而纳税,这就是税收的“利益原理”。

2.税收的支付能力原理

人们支付税款的数量应该同他们的收入、财富或“支付能力”联系起来,就是税收的“支付能力原理”,收入及财产状况基本相同的人,应该缴纳相同的税款,不相同的人就被认为应缴纳不同的税款。

3.累进的、固定比例的、累退的税收

根据对不同收入征税的比例,税收被分为“累进的”和“累退的”。“累进的”税收不同于严格的“固定比例”的税收,更不同于“累退的”税收。固定比例的税收,规定每个纳税人都按照其收入的同一比例来付税,“累退的”税收使低收入的家庭比高收入的家庭以其收入的较大比例来付税。所以从理论上说,税收被称为固定比例的、累进的或累退的,取决于它从高收入者那里征收的收入比例是等于、大于或小于从低收入者那里征收的收入比例。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征税的比例越大,则税收是累进的;如果税收是收入中的固定比例,税收便是固定比例的;如果税收使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承受更大的负担,那么税收就是累退的。

4.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经济学中,如果生产要素组合所达到的产量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任何重新组合将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减少,这就表明经济处于最有效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5.税收的额外负担

税收造成价格的扭曲,使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这样,价格便不能真实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从而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作用,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这称为税收的额外负担。

6.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经济效率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7.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从绝对数值来看,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从相对数值来看,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表示。

第四章税收与法律

一、要点总结

1.法治是现代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保障国家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税收的惟一途径。

2.依法治税与依德治税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税收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税的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德治税是意味着用高于法律的道德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依德治税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税的升华。依德治税与依法治税是税收的两种理念,他们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3.在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出路也在依法治税。

4.比较中西方法治观的论争与演进,不难发现:因为有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加之专制课税历史较短,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相对稳固的法治观。而中国两千年的专制课税历史和“人治”文化积淀在当今,则使“人治”与“法治”

并存,在很多情况下,人治大于法治。在税收领域,人治观的表现就是或“有税无法”,或“有法不依”,“税收无用论”盛行。

5.依法治税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特点是肯定了税收调节分配关系的作用和地位,强调要依靠法律手段规范税收分配关系,并初步提出了“以法治税”的税收法治概念。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特点是强调税制建设,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律体系,也强调依法治税,但重在治纳税人,重在依法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治税重在治权、治内。

6.依法治税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彻始终,自觉维护税法的权威,确保税法得到普遍、公正、准确、有效的实施,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的税收执法体系、有效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和健全的税收保障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依法治税可按照法治的过程顺序概括为四个体系,即立法体系、执法体系、监督体系与保障体系。

8.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阶段性目标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即“一个灵魂、五个目标、四项机制”。“一个灵魂”是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要求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灵魂贯彻始终;“五个目标”是“十五”期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依法治税要实现的中期目标,具体要求是: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执法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四项机制”

是当前依法治税工作的重点,是短期目标,具体内容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行政立法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建立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严密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

9.推进依法治税应当坚持“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其中的核心就是要重在治“内”、重在治“权”、重在治“官”。

10.关于“四个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行政立法机制是规范执法的前提。第二,征管机制是规范执法的基础。第三,执法监督机制是规范执法的关键。第四,执法责任制是规范执法的保障。

11.当前规范执法的主要工作应当是要解决内部监督软弱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提高监督效果。

12.税法是税收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和。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在税收分配的经济关系之中税收征纳主体以及所有涉税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3.严密的税法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税收法律,具体有:宪法、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税收行政法和刑法。②税收行政法规。③地方性法规。④国际条约。

14.税收法律关系是指通过税法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国家、税务机关和税务管理相对人之间在税务活动中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实质,就是税收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税法规范是税收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15.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要有三类:即国家、税务机关、纳税人。如果按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即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16.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各种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内容,它联结了整个税收法律关系的运行,它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一般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税收利益,包括物和行为两大类。

17.税法构成要素,又称课税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素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纳税主体;②征税对象;③税率;④纳税环节;⑤纳税期限;⑥纳税地点;⑦税收优惠;⑧税务争议;⑨税收法律责任。

二、基本概念

1.税法和税法的调整对象

税法是税收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和。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税收分配的经济关系之中税收征纳主体以及所有涉税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是指通过税法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国家、税务机关和税务管理相对人之间在税务活动中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实质,就是税收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税法规范是税收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3.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

事人。主要有三类:即国家、税务机关、纳税人。如果按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即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4.征税主体

征税主体指参加税收法律关系,享有国家税收征管权力和履行国家税收征管职能,依法对纳税主体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当事人,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国家才享有税收的所有权,因此政府是真正的征税主体。但是,实际上国家总是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赋予具体的国家职能机关来代其行使征税权力,因此,更具法律意义的征税主体是税务机关。

5.纳税主体

纳税主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纳税主体就是通常所谓的纳税人,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广义上的纳税要除纳税人外,还包括扣缴义务人,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各种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内容,它联结了整个税收法律关系的运行,它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一般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税收利益,包括物和行为两大类。

7.税法构成要素

税法构成要素,又称课税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素的总称。

8.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这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是各个税种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征税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通常划分为流转额、所得额、财产及行为四大类。

9.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负担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多少,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

10.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总是相同的。是最常见的税率之一,应用广泛。比例税率具有横向公平性,其主要优点是计算简便,便于征收和缴纳。

11.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一般在所得课税中使用,可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收入多的多征、收入少的少征、无收入的不征的税收原则。

12.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的税率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计征的某些课税对象,实际是从量比例税率。

13.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商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

14.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纳税期限是衡量征纳双方是否按时行使征税权力和履行纳税义务的尺度。纳税期限一般分为按次征收和按期征收两种。在现代税制中,一般还将纳税期限分为缴税期限和申报期限两段,但也可以将申报期限内含于缴税期限之中。

第五章税收与制度

一、要点总结

1.增值税是对增值额所课征的一种税。

2.增值税采用的是“发票抵扣法”。

3.增值税通常可以分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和“收入型增值税“三种。

4.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5.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6.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有3档: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两个征收率6%和4%。

7.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应纳税额的计算方面的区别是:一是小规模纳税不享受税款抵扣,二是小规模纳税人按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三是小规模纳税人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8.增值税纳税人需要保管好专用发票。

9.生产企业销售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及会计如何核算,均需并入酒类产品销售额中征收消费税(啤酒、黄酒除外)。

10.自产自用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征消费税。

11.营业税是对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2.营业税按行业设计不同的税率。

二、基本概念

1.进项税额

是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的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2.销项税额

是指纳税人在当期的纳税期限内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时,依照销售额和规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3.混合销售行为

即在同一项销售行为中既包括销售货物又包括提供非应税劳务。

第六章税务管理

一、要点总结

1.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税收征管工作,都把强化税收征管作为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维护税收秩序,确保税收收入稳定的一个重要措施。

2.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管的首要程序。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

3.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

4.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明文规定纳税人必须按期申报纳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或者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有关申报资料。

5.优化为纳税人服务是税务管理的基础。

6.集中征收即是通过网络系统,将纳税人的纳税信息集中。

7.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义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8.税务稽查的功能关键是震慑纳税人,使得纳税人不敢肆意偷税。

9.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10.延期纳税制度、税款核定征收制度、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制度、离境清税制度、税款优先制度、税款追缴与退还制度。

11.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税务检查的范围。

12.纳税人、税务人员违法行为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基本概念

1. 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单位和个人的开业、变动、歇业以及生产经营范围进行法定登记的一项制度,它是税务机关在征收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制度。

2. 偷税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3. 抗税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

第七章税收国际化

一、要点总结

1.国际税收以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为前提。

2.国际税收只涉及国家之间的财权利益分配。

3.国际税收秩序主要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范本和联合国(UN)范本确立的。

4.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行使主权课税方面所拥有的管理权力。

5.税收管辖权通常包括居民管辖权和地域(来源地)管辖权两种基本形式。

6.重复征税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以及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项征税对象,进行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征税。

对于税收的认识及理解 对于税收,这样一个名词的解释可以说并不陌生,但却也让人不知从何谈起。而对于我来说,最早的概念则来自于父母口中的个人所得税,曾经非常好奇于为何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国家。而今,课上所讲的税收系统全面地解释了它的由来与作用。 首先,税收并不能仅仅将它界定为政府赋予人们的强制负担。它是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活动。这样它的重要作用具体便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卫社会和平,以解决不同社会公共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社会提供和平的环境;二是维持社会秩序,以解决同一社会共同体内部不同个人或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社会提供安定的秩序;三是兴建公共工程,以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矛盾,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设施和良好的环境;四是举办各种公共事业,以保护并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 通过阅读书籍,我了解到,建国以来,我国对于税收的作用认识前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税收无用论”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前苏联传入我国,1959年我国便停征了存款利息所得税,1966年又废除了文化娱乐税。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把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盐水和屠宰税五个税种合并为工商税,与此同时税目和税率也被简化,税目由原来的108个减为44个,税率由原来的141个减为82个。可见,在整个计划经济阶段,税收制度多次被简化直至近乎单一税制,税收的作用几乎被全盘否定,税收也被视为与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不相容的“异物”。 第二个阶段便是“税收万能论”,这时国内过分夸大税收的功能和作用,把税

收视为解决改革中出现种种问题的“灵丹妙药”,主张用税收来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很明显,人们同样走入了误区。“税收无用论”和“税收万能论”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截然相反——一个忽视经济发展中税收的重要作用,另一个却过分夸大经济发展中的税收作用,都是人们在税收作用认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都没有如实地,恰当地认识税收的作用。所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处的这段正是辩证认识税收作用的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作用也是现实的,但税收不是万能的,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税收作用也是相对的,有限的。 正确认识税收作用、职能将是重要并且关键的一个课题,我认为税收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任意夸大税收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合理运用税收的“取得财政收入,实现社会公平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三方面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包括答案) 1、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汇算清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专用发票的稽核检查是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重要措施。(√) 4、下列选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进行调整的是(ABCD) A、公益性捐赠 B、业务招待费 C、工会经费 D、职工教育经费 5、《税收征管法》规定,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BCD) A、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进行处理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C、立即停止支付应付纳税人的有关款项 D、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6、下列税种中,纳税人与负税人通常不一致的是(ACD) A、营业税 B、企业所得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下列政策方面的规定相一致的 有(AB)

A、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规定 B、借款利息费用在税前的列支标准 C、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D、工资费用在税前的列支 8、现行制度规定,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与数量交纳(C)以下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 A、2000元 B、5000元 C、10000元 D、20000元 9、主管税务机关因发现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减免税款的,税务机关无权停止减免。 (×) 10、某中外合资服装企业2002年销货净额为1000万元,其应酬交际费计税的最高比例为(C) A、1‰ B、3‰ C、5‰ D、10‰ 11、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12、按 (A) 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国际税收基础知识总结 一、名词概念 BEPS: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 G20:二十国集团 OECD:经合组织 ICT:信息和通讯技术 GAAR:《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令(2014)32号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二、相关知识 1.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是:《经合组织范本》(OECD范本)发达国家普遍适用 《联合国范本》(UN范本)发展中国家普遍适用《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已有56个签约国,G20成员已全部加入 2.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 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能正确反映经费支出,但收入或成本费用无法确定)收入额=本期经费支出/(1-核定利润率-营业税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按收入总额核定:(能正确反映收入,但成本费用无法确定) 应纳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核定利润率不得低于15% 按成本费用核定: 应纳税额=成本费用总额/(1-核定利润率)×核定利润率×所得税率3.非居民企业增值税征收:境外单位在境内承包工程或应税劳务 应扣缴税额=接受方支付的价款/(1+税率)×税率 4.所得税境外抵免: 居民企业:直接缴纳和间接负担的税款均可抵免(直接抵免+间接抵免)非居民企业:只对直接缴纳的税款可以抵免(直接抵免)居民企业间接抵免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境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所得。 5.居民企业在境外设立的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分支机构,境外收入-境外支出后的金额,并入境内居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税。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租金、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财产收入等,收入-支出后的金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境外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或其他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 但可用同一国家(地区)其他项目或以后年度的所得按规定弥补。 境内外亏损+盈利>=0,境外分支机构的亏损为非实际亏损,可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 境内外亏损+盈利<0,亏损>盈利的部分为实际亏损,按所得税法5年弥补 亏损<利的部分为非实际亏损,无限期向后弥补 7.符合间接抵免的条件:第一层直接控股>20% 第二层和第三层:相邻一层直接控股>20%且控股相加>20% 间接抵免公式: 本层企业所纳税额属于由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 =(本层企业就利润和投资收益所实际缴纳的税额+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由本层

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知识点精华总结 企业所得税和外资所得税大家觉得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没错, 外资的更优惠, 税率更低, 且存在很多地域性和行业性优惠,并且比较的多。 那么这两个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先不回答, 我 将在我的总结里慢慢渗透, 希望大家能以比较的思想来学习这三章所得税。 最重要的是要把企业所得税那一章一定学好, 我再强调一次, 希望大家能够稳扎稳打, 不要心急。毕竟, 所得税和流转税一样, 在共同点上学习不同点是最能应付考试的, 也是最能让自己理解的更透彻的, 更是最能让自己不断找到税法学习感觉的极佳方法。我们认为,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用“比较” 的思想去学 习,不断寻到区别所在,慢慢的,也就进入状态了。 1、非居民性工资薪金来源地的问题。这里是个重点内容。首先要注意香港台湾澳门地区不适用183天的这个规定,严格按照90天来考虑,注意是个隐藏考点。 1在境内居住未超过90天或 183天(税收协定国家或地区适用此天数,以下同的,仅对 在境内工作取得的境内企业承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纳税。 即境内工作取得的境外企业支付部分是免税的。注意这个免税的理解, 因为其他非工资薪金所得要对在境内工作时取得所有收入征税的。 2在境内居住超过90天或 183天,但未超过一年(即仍为非居民,或者说成无住所,一个意思的, 对在境内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纳税, 这里包括境内境外企业支付都要纳税;境 外工作时取得的工资不纳税。 3在境内居住满一年(注意已经成为居民性纳税人了未超过 5年的,境内取得的工资不 用说,应该纳税,临时离境取得的境内企业支付的部分纳税,境外企业支付的部分“

对税务工作的认识 税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民执法,为国聚财,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什么职能?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了解这些问题,对我们税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现在笔者就对自己所了解税务工作说一下粗浅认识。 一、税收的特征 税收就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加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点。税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对税收进行征收。这说明税收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自己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收主体的意志的随意征税,而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征税。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是直接向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

利益和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对等,但就整体而言,则是对等的。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这些规定一经确立,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固定的,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则是不稳定的。税收的这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体,税收的无偿性是这种特殊分配手段的体现,税收的无偿性要求用税收的强制性进行保证,而固定性则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三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二、税收的职能 税收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内在功能,税收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这就为财政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保证。亦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的基本组织形式,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二)、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决定税收的基本规律,坚持

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会喜欢! 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的概念 税法一词在英文中为Taxation Law,《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有关确定哪些收入、支付或者交易应当纳税,以及按什么税率纳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是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法即是国家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法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内理论界对税法的概念有所争议,有的学者将税法定义为“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税收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法律、法令、条例、税则、制度等”;有的学者则认为税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国家

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所形成的税收的法令规范的总称”。 税法的原则 税法的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是税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税法原则包括税法基本原则和税法适用原则。 (一)税法基本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统领所有税收规范的根本准则,为包括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在内的一切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守。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税收要件法定主义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件必须以法律形式做出规定,且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明确。税务合法性原则是指税务机关按法定程序依法征税,不得随意减征、停征或免征,无法律依据不征税。

税法入门知识 主讲人:翟继光 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全面性,纳税人通常需要掌握的基本税收知识都已经纳入本课程之中; 第二,权威性,本课程所用知识全部以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为依据; 第三,简明性,本课程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税收的基本制度,并且以典型案例的方式来说明如何进行税收的计算和缴纳。 第一节税收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税收? 从形式来看,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从实质来看,税收是纳税人用以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对价。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有哪些税收? 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我国现行的税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和

行为税。其中: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商品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烟叶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和契税。行为税包括印花税。 三、每种税收的纳税人是谁? (1)个人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取得的各种所得都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2)单位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取得的各种所得都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3)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都应当缴纳增值税; (4)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所提供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都应当缴纳营业税; (5)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包括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应当缴纳消费税; (6)单位和个人进口货物、出口货物需要缴纳关税; (7)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收购烟叶需要缴纳烟叶税; (8)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9)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即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土地增值税; (10)单位和个人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需要缴纳耕地占用税; (11)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12)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或者生产盐应当缴纳资源税; (13)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拥有房产应当缴纳房产税; (14)在中国境内,单位和个人如果是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缴纳车船税; (15)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应当缴纳车辆购置税; (16)在中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契税; (17)在中国境内书立、领受应税凭证(包括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印花税。 四、纳税人享有哪些权利? (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 (4)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 (5)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税务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

附件4: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额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5)了解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知识。 2、职业技能目标 (1)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判断应纳的税种。 (3)能正确计算相关税费应纳金额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4)会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申报。

2019年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会喜欢! 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的概念 税法一词在英文中为TaxationLaw,《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有关确定哪些收入、支付或者交易应当纳税,以及按什么税率纳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是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法即是国家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法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内理论界对税法的概念有所争议,有的学者将税法定义为“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税收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法律、法令、条例、税则、制度等”;有的学者则认为税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所形成的税收的法令规范的总称”。 税法的原则

税法的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是税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税法原则包括税法基本原则和税法适用原则。 (一)税法基本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统领所有税收规范的根本准则,为包括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在内的一切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守。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税收要件法定主义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件必须以法律形式做出规定,且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明确。税务合法性原则是指税务机关按法定程序依法征税,不得随意减征、停征或免征,无法律依据不征税。 2.税法公平原则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1、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汇算清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专用发票的稽核检查是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重要措施。(√) 4、下列选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进行调整的是(ABCD)A、公益性捐赠B、业务招待费C、工会经费D、职工教育经费 5、《税收征管法》规定,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BCD) A、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进行处理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C、立即停止支付应付纳税人的有关款项 D、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6、下列税种中,纳税人与负税人通常不一致的是(ACD)A、营业税B、企业所得税C、消费税D、增值税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下列政策方面的规定相一致的有(AB) A、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规定 B、借款利息费用在税前的列支标准 C、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D、工资费用在税前的列支 8、现行制度规定,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与数量交纳(C)以下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A、2000元B、5000元C、10000元D、20000元 9、主管税务机关因发现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减免税款的,税务机关无权停止减免。(×) 10、某中外合资服装企业2002年销货净额为1000万元,其应酬交际费计税的最高比例为(C) A、1‰ B、3‰ C、5‰ D、10‰ 11、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12、按(A) 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13、清朝实行的“初税亩”,正式确立起了我国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14、以下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是(B) A、中国B、法国C、美国 D、日本 15、我国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中不包括(C)经济责任B、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 D、刑事责任 16、“生产型增值税”显然是不彻底的增值税,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增值额”征税。(√) 17、纳税人纳税是否自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A、税制与征管是否公平B、税率的高低C、税负的轻重D、征管效率 18、下列采用定额税率的税种有(BC)A、个人所得税B、车船使用税C、资源税D、增值税 19、本国居民(公民)在汇总境内、境外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时,允许扣除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一般财产收益按照本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即通常所说的抵免限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不予扣除,称为(C)

财务税务基本知识汇总,会计必读! 下面给大家分享财务税务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计算方式。一、增值税 1、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此处税率为17%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组成计税价 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禁止抵扣人进项税额=当月全部的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的合计÷当月全部销售,营业额合计) 2、进口货物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3、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二、消费税 1、一般情况: 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

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2、从量计征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三、营业税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四、关税 1、从价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适用税率 2、从量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 3、复合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 五、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月预缴额=月应纳税所得额×25%月应纳税所得额=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12 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 1、应纳税所得额 制造业: 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

附件 4: 课程标准编写体例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 ,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额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5)了解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知识。 2、职业技能目标 (1)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判断应纳的税种。 (3)能正确计算相关税费应纳金额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4)会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申报。

税收基础实训心得2000字 纳税实训心得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 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通过老师讲解我了解到了纳税实训这门课程是以会计核算以及财 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作为对象,进行实地学习与实践。通过这门课的练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会计工作的人事,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成功走向社会做准备。 学习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税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面对如 此种种形形色色的大中小企业,诸多的税种,对税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是个好的开始,为我走向社会初步奠定了基础。 实训室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 现实状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通过实训,我对税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有了较

深刻的认识。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决定了纳税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作为纳税人其义务是纳税,税务机关除了依法履行职责之外,应该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都能体现公平的纳税环境企业应依法组织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两者只有实现有效的协调,国家才有稳定的税收,企业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以前的课程中老师曾经讲到过我们做应到税负最小化、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纳税筹划的动机。在此动机下,企业务必要尽可能减轻税负,尽可能减少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成本,尽可能推迟纳税以获得时间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纳税申报流程,熟知纳税筹划相关程序和理念,最大最多的为企业节税。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号书本里的各种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地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高质量的专业人士。即将成为会计从业人员,首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虚心向他人求教,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工作发展的动向,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积累判断是非的经验,学号税法知识,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 201.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对象包括所有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20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有(D)。 A、免税商店销售免税货物 B、货物修理修配 C、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以物易物 D、购买的货物用于应税项目继续使用 203.下列费用项目中,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有(C)。 A、转让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 B、按规定支付的企业财产保险费 C、购建固定资产的费用 D、无形资产开发未形成资产的部分 20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ABD) A、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B、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C、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中资企业的所得 D、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205.以下经济行为适用17%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是(B)。 A、自来水公司提供自来水 B、某汽车厂销售汽车 C、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 D、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商品 206.某国实行居民管辖权,下列自然人是该国居民的有(ABCD) 。 A、该自然人在该国有永久性居住地 B、该自然人在该国有永久性居住地,但在国外居住 C、该自然人在该国有一般居住地 D、该自然人在该国有一般居住地,但在国外居住 207.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以(B) 为主体税种。A、商品税B、所得税C、资源税D、财产税 208.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209.收费具有的特征中不包括(C) 。A、自愿性B、个别有偿性C、规范性D、不规范性 210.根据出口企业的不同形式和出口货物的不同种类,我国的出口货物税收政策分为三种形式(ABD) A、出口免税并退税 B、出口免税不退税 C、出口退税不免税 D、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 211.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下列处理正确的是(BCD)。 A、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合并后的纳税人没有义务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 B、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C、税务机关依照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D、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优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212.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分回的股息、红利应按规定补税(√) 213.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214.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D)A、自由贡纳时期B、税收承诺时期C、专制课税时期D、立宪课税时期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纳税申报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训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执行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几周里学学问问,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训的目的。 通过这次试训,我对税务机关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有了较深刻的熟悉。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决定了纳税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作为纳税人其义务是纳税,税务机关除了依法履行指责之外,应该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都能体现公平的纳税环境。企业应依法组织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两者只有实现有效的协调,国家才有稳定的税收来源,企业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 实训内容中要求我们做到税负最小化、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纳税筹划的动机。在此动机下,企业务必要尽可能减轻税负,尽可能减少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成本,尽可能推迟纳税以获得时间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纳税申报流程,熟知纳税筹划相关程序和理念,最大最多的为企业节税。 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实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次实训让我学到了许多许多,无论是专业知识上,还是为人处世上,受益匪浅,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实训机会。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税收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一般都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证明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又能做到填制手续完备,用以办理有关业务手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一周的“企业纳税实务”实训又要结束了。在这一周的实训里,我们的专业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周里,我们主要对“①税务登记、领购、开具和保管发票;②增值税纳税申报;③消费税纳税申报;④营业税纳税申报;⑤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⑦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实务;⑧印花税实务;⑨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⑩房产税实务和车船税实务”进行深入地学习,使我们既能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表等实践操作技能。我觉得“企业纳税实务”中的各项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税法”+“财务会计”。我想,只要这两门专业课程学好了,扎好基础了,做这个实训必定得心应手。本以为,这两门专业学得还不错,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比如:将自产产品作为公司自用应做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到岸价=关税完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只是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税基数,个人将其拥有的一项发明专利让渡给公司应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该注意:“年终奖/12”,再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时间;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90日内向税务局进行认证,只有认证后的填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1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人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纳税款,于次月1日至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一定会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在此,我想真诚地对尊敬的黄老师说一声:“黄老师,您辛苦了!”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纳税申报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训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税务知识培训心得感想 在税务知识培训期间的学习所得,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圆满完成了自己的试讲课程,为今后业务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谈谈心得感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税务知识培训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税务知识培训心得感想篇1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州局在长沙税务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7天的稽查业务培训班,作为一名稽查后备人才,我有幸又一次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时间虽短,却内容丰富,长沙税院的老师们用他们专业的知识,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语言,介绍了税务稽查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使我收获知识,提升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收获了知识。随着税收工作职能及模式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执法风险探索逐步成为稽查工作一个热点,何小王老师的《税务稽查错弊风险》课程,重点给我们介绍了税务稽查的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使我认识到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点,提升理念,了解规定,运用法律,加强行政执法能力,注意规避执法风险。企业所得税的检查,一直是稽查工作的重点,用整整两天的时间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上机实践学习《企业财务软件及涉税分析》《电子稽查技术》、,使我们意识到,一名优秀的税务稽查人才,不仅仅要懂税收知识,更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从其管理流程中我们才能全面深入地

把握税源的各个环节,如果我们不懂经营,不熟悉会计知识,不会使用会计软件,我们就要可能失去发现被隐藏的税源,失去实现稽查工作重大突破的机会。发现企业账外账是实现稽查工作突破的难点,《账外账问题分析及税务稽查方法》这门课程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在现稽查人员如何发现账外账的过程,从案例中,使我认识到发现企业账外账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逐步积累的实践经验。 提升了认识。湘西经济社会不发达,税源结构单一,在培训课堂上介绍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逃避税款的手段,似乎那些复杂的业务知识和稽查方法很多时候派不上用场,我们时常以用不上为由逃避学习、拒绝学习。然而我们没有发现的许多触目惊心的逃避税款的行为就在我们眼皮下发生,也许由于我们责任心不强,不愿追根抛底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也许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未能识破逃避税款的种种手段。当我们还在满足自己那点业务水平时,我们似乎忘记知识折旧的规律。而如今,纳税人越来越重视自己权利,他们学习税收政策热情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对税务稽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由于税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税务稽查力度,为了应对税务部门稽查,纳税人想尽办法,学习稽查,研究稽查,从火爆的企业应对税务稽查专业培训市场可见一斑。稽查是税收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西方一种对税收新的认识,“死亡和纳税以及纳税人想少纳税不可避免”,不少

对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一学期对税务会计的学习,我充分的了解到税务会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是会计系统必不可少的东西。下面就来谈谈关于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看法。 对税务会计的认识 建立税务会计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制定的会计准则强调会计的客观性、公允性,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与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有很大的不同,使会计收益与税收收益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并使这种差异的核算变得相当复杂,建立税务会计也就越来越有必要。 税务会计的目标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专业会计。 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国家税收管理的需要。国家在制定税法、进行税收征管时,一般是以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为依据的,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会计信息是国家税收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需要。在现代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模式下,税收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经营管理者承担资产受托责任,其基本职责是使投资者权益最大化,而纳税则会影响投资者权益。 建立税务会计是更好地满足会计目标的需要在企业,由于会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为谁提供信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怎样的信息成为首要问题。这里我们把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分为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而正确的企业决策必须以客观的有用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要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大量经济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因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 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界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人:企业的所有者。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重要的决策。企业的债权人。贷给企业资金者,即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是否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即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以便做出有关的决策。 政府部门。有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所承担的义务情况。当然,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还有义务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进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职工与工会。企业的职工与工会需要对自己所工作的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 企业的顾客。企业的顾客虽然不参与企业资源的配置,但在许多方面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他们需要掌握相关会计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