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食品消费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中国食品消费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中国食品消费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美国消费升级之路:服务消费带动食品饮料 (5)

一、消费一直是美国GDP的核心拉动力 (5)

二、美国居民对生活基本用品的需求趋于饱和 (6)

三、食品消费有新的动力和方式:食品服务 (11)

第二节日本消费升级之路:收入增长和健康观念推动消费升级 (13)

一、收入增长与经济周期促进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 (13)

1.1日本经历三次经济周期变动,生活耐用品消费逐渐下降 (13)

1.2精神层面需求取代消费层面需求 (13)

1.3外出就餐比重上升 (15)

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高,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推高食品消费升级 (16)

第三节中国食品消费现状和趋势:文化个性需求增强消费属性 (18)

一、消费内容升级和消费品质升级 (19)

1.1“基本品——发展品——享受品”方向的消费升级 (19)

1.2基本品、发展品、享受品的品质升级 (20)

二、从“物质型产品——服务型产品”方向实现消费升级 (22)

三、文化与个性消费需求增强食物属性 (23)

第四节未来大众食品仍有消费空间和机遇 (24)

一、长期来看投资热潮退去,稳定的结构中消费占GDP比重将上升 (24)

1.1中国的消费率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4)

1.2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兴起 (26)

二、消费升级使产品创新具有打开增量空间的潜力 (28)

2.1消费者分层更加具有明细趋势,需求差异大 (28)

2.2消费者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健康化趋势加强 (29)

2.3产品创新顺应潮流容易打造大单品 (30)

图表目录

图表1:1969-2015年美国GDP(十亿美元)及同比增速变化 (5)

图表2:1969-2015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十亿美元)和占GDP比重变化 (6)

图表3:居民的消费构成 (6)

图表4:美国居民消费中各类比重 (7)

图表5:非耐用消费品占商品比重变化 (7)

图表6:美国居民基尼系数 (8)

图表7:场外消费食品饮料的支出(十亿)和同比增速 (8)

图表8:美国服务业各子行业占居民消费的比重 (10)

图表9:美国服务业内部子行业占服务消费比重 (10)

图表10:食品消费分类 (11)

图表11:食品服务支出(十亿美元)和同比增速 (12)

图表12:1970-2014年日本食品饮料烟草消费支出(10亿日元)及占家庭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13)

图表13:日本家庭消费几种类型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14)

图表14:家庭食品饮料占食品消费和消费总额的比重 (15)

图表15:外出就餐占食品消费和消费总额的比重 (15)

图表16:日本CPI及食品CPI变化 (16)

图表17:日本每个家庭食品消费绝对值(万日元)及占消费比重 (17)

图表18:消费升级的路径 (20)

图表19: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制品的进口金额(千美元)及增速 (21)

图表20:Chobani 咖啡馆 (22)

图表21:雀巢Toll House咖啡馆 (23)

图表22: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24)

图表23:2005-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元)及同比增速 (25)

图表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细分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26)

图表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以及细分项的同比增速 (27)

图表26:CPI和食品CPI(上年=100) (29)

图表27:食品类CPI和CPI(上年=100) (30)

表格目录

表格1:日本食品安全问题 (17)

表格2:消费者分层,需求差异大 (28)

第一节美国消费升级之路:服务消费带动食品饮料

一、消费一直是美国GDP的核心拉动力

自1960年起美国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69年到2015年的40多年间增长了18倍,从1万多亿美元增长到18万多亿美元,国内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了6.3%。美国经济在1984年前基本每年增速都能达到两位数,1984年之后,经济增速有所降低主要是因为美国是经济体量第一大国,超高速增长难以维系,不过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经济波动,美国经济在47年间一直呈波动性高速增长。

1969年-2015年,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从6045亿美元增长到12万亿多美元,个人居民消费国内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达到6.6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GDP增速的放缓而降低,而是在一直攀升,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有68.10%来源于居民消费支出,是美国国内生产需求的中坚力量。

图表1:1969-2015年美国GDP(十亿美元)及同比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