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对紊乱的胃肠功能进行调整,从而消除溃疡病的复发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还不是非常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功能失调、饮食、劳倦、神经精神因素有关。迄今本病属胃肠病中的疑难疾病之一,国内报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病程缓慢、经久难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临床实践和复习文献,从中医整体入手,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时期,分别论治。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复发,提高了疗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便血”“肠风”“脏毒”“肠辟”等范畴。某些病症表现与“滞下”“久痢”“休息痢”相似,迄今本病属胃肠病中的疑难疾病之一,国内报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病程缓慢,经久难愈。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还不是非常明确,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本病与遗传有关,以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为根本,饮食、劳倦、神经精神因素为诱因,其粘膜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非特异性炎症性溃疡样变化。目前尚缺特效疗法,现从中医角度进行探讨。中医学认为:本病常见湿热蕴结、气血失调、脏腑食积、邪气外袭、内生邪气、虚实夹杂之侯。近年来本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探讨如下:

一、不同时期分别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在肠,发病主要与脾有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腑气不利、气血瘀滞、湿热与气血相搏结、血肉***发为本病。病理特点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治疗当辨清标本缓急,分别论治。一般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临床多见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伴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数等症状,多因湿热积滞,蕴结肠腑,通降不利,气血瘀滞,经脉受损,血败肉俯,化为脓血,《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治当祛邪为主,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选用白头翁汤加减,现代药理研究,白头翁皂甙、白头翁酸对多种肠道细菌及致病性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其功效优于黄连。临证时要特别重视大便形态的观察,辩清“湿与热”孰轻孰重。若大便粘液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为湿重于热,可加苡米、冬瓜子,二药合用为历代经方中健脾扶正、排脓生肌的药要。若大便粘液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则热重与湿,可加仙鹤草、槐花、地榆,仙鹤草入脾、肺、大肠经,收敛止血,槐花入大肠经,凉血止血而清利湿热,二药相须为用,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配上地榆止血疗效更好。若大便赤白相间,为湿热并重,可清热利湿药同用。古人云:“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故溃疡性结肠炎在急性发作期,禁用诃子、赤石脂、五味子等收敛固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常表现为身倦乏力,面色少华,纳少腹胀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之证,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顾护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减少发作。兼有畏寒肢冷,可加干姜、肉桂或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减,兼有部分病人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黄连汤加减。

二、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有些学者认为气血瘀滞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报道溃结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并与结肠粘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说明本病兼夹瘀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粘膜粗糙,颗粒样增生,假息肉形成等也为瘀血之证;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为肠腑气血瘀滞,络伤血出,且病延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存在瘀血这一病理因素。所以治疗时自始至终要注意活血化瘀,选用丹参、当归、丹皮、红花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以用丹参为主,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样作用,能缓解肠痉挛,从而达到解痉止疼的效果,丹参成分中的水溶性酚类,有抗溃疡作用,它通过增强粘膜的防御因素来实现,从而起到减轻肠粘膜水肿、充血,同时丹参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以利病变的肠粘膜尽快修复,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不但作用于溃疡局部而去陈腐而生新肌,尚可作用于全身,疏通气机,调节情志,达

到气逆者顺之,瘀滞者通之,治病求本的目的。

三、苦寒之品中病即止

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以大肠湿热证为多,故常用苦寒之品清热化湿,如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大黄等,而本病的病理特点为正虚邪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往往兼有脾虚的一面,若过用苦寒、苦燥伤阴,以致正气更虚,不利康复。故虽为湿盛,亦应注意顾护正气,不能苦寒太过,以免伤脾败胃,中虚日甚。即张景岳所谓“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所以一但病情控制,粘液脓血便减少、腹痛、里急后重之症减轻、舌苔黄腻渐化,此为热邪渐退,湿邪渐化,此时应逐步减轻苦寒之品的用量,加入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等药健脾燥湿、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

四、配合灌肠内外合治

溃疡性结肠炎除了整体治疗以外,还应该配合局部治疗,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为瘀毒蕴结,肠道损伤这一病因,故治疗上应以解毒祛瘀、收敛固涩为主,保护粘膜,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变肠粘膜恢复。

灌肠乃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故用大黄、公英、锻牡蛎,祛腐生新、止血、解痉、收敛顾涩为一体。用此药保留灌肠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优势。方中大黄具有泻下、止血、解痉作用,锻牡蛎收敛固涩,《名医别录》称:“牡蛎涩大小肠”。现代药理研究牡蛎有促进凝血和收敛作用,与大黄合用能增强大黄止血和减少大黄的副作用,公英清热解毒具有抑菌抗癌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保留灌肠用药简单,经济方便,疗效可靠,无副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多年溃疡性结肠炎终于治好了

多年溃疡性结肠炎终于治好了 5年前,刘大妈从工厂里退休,本来想含饴弄孙,好好享享清福,谁知道却一直被溃疡性结肠炎纠缠,痛苦不已。 说起自己的结肠炎,刘大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饮食不卫生,得过几次急性肠胃炎,但是因为那时候又要忙工厂里的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儿女,所以治疗都不彻底,每次就是吃点药症状消失了就不管了,长期下来,便形成了现在的慢性结肠炎。年轻时候抵抗力好点,还不是很严重,老了以后、特别是退休以后,活动量小了,抵抗力差了,结肠炎就严重起来了,真的让她寝食难安,几乎天天腹痛、拉稀,脓血便,有时还便秘,人也瘦得没人形,特别是半夜拉肚子,连觉都睡不安稳。别说带孙子了,自己都要老伴天天照顾,身体也是越来越差。为此,刘大妈也吃了各种药,但都是刚开始有效,到后来完全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只得定期到医院灌肠,把多年积蓄都快用光了。有时候感到异常烦恼,刘大妈甚至都不想治了,心想随它去吧。 好在儿女们没有放弃希望,到处为刘大妈打听好的医院和药物,几经周折,女儿帮她打听到大同消化病医院,得知这里是专门治疗肠胃疾病的地方,就赶紧带着刘大妈来到位于四中岗往北200米路东(翰林别院右侧)的大同消化病医院检查治疗。 大同消化病医院首席胃肠专家赵研教授接诊时了解到刘大妈结肠炎已经多年,且年纪较大,不适合采用传统的插管肠镜检查,便为其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检查,不需插管,安全无痛,很快赵教授就确诊了刘大妈的病情,她的结肠炎已经非常严重了。 据赵教授介绍,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且非常顽固,常反复发作并逐步加重,少数急性爆发。结肠炎不是普通炎症,其病十分复杂,同时结肠炎也是一种不易根治的疾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治疗方法不当,没有全面详细检查准确诊断,盲目用药,盲目治疗,易引起误诊、误治,目前治疗结肠炎的药物不少,但主要是以抑菌消炎为目的,只能治标,不易治本。结肠炎如果不及时治愈,可能导致肠穿孔、结肠癌、便血、中毒性肠扩张等严重后果。 了解刘大妈的情况后,赵教授告诉她,现在的情况不能轻易使用西药,也不能单纯靠中药来治疗,应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才能帮助她快速的好起来,并且不复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刘大妈接受了该院特色疗法——“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进行治疗。赵教授用西药帮她消除炎症,再用中药调理养护,两个疗程以后,刘大妈就感觉到效果非常好,一天只拉2、3次,而且腹痛、腹胀的感觉减轻了不少,晚上也能安稳的睡一个好觉。再巩固治疗了一个疗程,脸上红润了很多,气色也非常好,身体的的精力恢复得不错,如今是每天一次大便。刘大妈说,这几年来从来没有这样舒适过,没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结肠炎真的治好了,现在她终于能好好地享享清福了。 究竟什么是“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呢?据了解,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是大同消化病医院赵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独创的特有疗法,应用中西医结合全新理念,促进人体胃肠血液循环,维护胃肠道菌株平衡,改善胃动力,修复胃粘膜再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彻底清除胃肠疾病,达到“治胃、护胃、养胃”三维一体的治疗目的。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解决了传统西医治疗以抑菌消炎为目的,只能治标,不易治本的弊端,将中西医各自优势结合,在快速治病的同时,消除结肠炎复发的隐患,达到多重修复肠道黏膜,恢复肠道功能的效果,具有起效快、安全无痛、快速全面、无毒副作用、不受季节影响等特点,临床效果极佳。 笔者提醒,如有像刘大妈这样被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困扰的患者可以拨打健康热线5354555和赵教授直接交流了解病情。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目的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三种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最佳,有效率高达98.4%(P<0.05)。結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

结肠炎治疗一绝

结肠炎治疗一绝 1.半枝莲治疗慢性结肠炎 取半枝莲15g泡水经常服用。一般用上2个月,就能痊愈。我在临床上治愈了很多这样的病人,希望在此给大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 2.喝酸奶治结肠炎 得了结肠炎反复发作,让人很烦恼。一天一瓶酸奶,就可以治疗结肠炎。 涧西区王女士致电本刊说,八年前,她的爱人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面吃饭。久而久之,患上了结肠炎,一天能上四五次厕所,人明显消瘦。他到多家医院治疗过,抗生素、消炎药等用了个遍。但是,结肠炎总是不能治愈,反复发作令他很痛苦。 后来,一名医生推荐王女士的爱人喝酸奶,说对治疗结肠炎有一定作用。王女士的爱人坚持每天喝一瓶酸奶,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结肠炎竟然不治而愈。 此后,每天喝一瓶酸奶,成了王女士爱人的生活习惯。王女士后来查询资料了解到,结肠炎患者的肠

道菌群会发生变化,而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可以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 3.黑矾加鸡蛋治疗结肠炎 对于由结肠炎引起的长期慢性腹泻,可吃黑矾加鸡蛋进行治疗。此偏方由瀍河回族区的金山和虎齿提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将鸡蛋打开一个小口,把蛋清倒出来一点儿。 2. 把约6克黑矾粉倒进鸡蛋里,然后用筷子轻轻搅匀(黑矾较苦,搅匀可以减少苦味)。 3. 用面糊把鸡蛋包起来,面糊适当厚一些。 4. 将鸡蛋放进烤箱,当面糊烤至发黄微焦时取出,把面糊、鸡蛋全部吃掉;也可以蒸着吃,像蒸馒头一样,蒸15分钟即可。 金山介绍,连续吃3天,就会有效果,不成形的大便就会成形了。(因个人体质有差异,效果会有所不同)

4. 结肠炎治疗一绝 结肠炎治疗一绝这是我在上卫校时,我的恩师告诉我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偏方,可谓一绝! 现在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因为我也是受益者,所以有好东西也应该献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其方为:栗壳10g 金银花10g 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可治愈。 注意:是(板)栗壳不是罂粟壳. 5.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验方 我献出一临床验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者,可以使用如下方法:诺氟沙星胶囊两粒、复方地芬诺酯片(又名复方苯乙哌啶片)一片、次苍片(次炭酸铋片或次硝酸铋片)两片,维生素B6片两片,地塞米松片一片,维生素K3片两片,上述各药同时服用,一日三次,饭后服。临床效果真实可靠。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9T14:58:43.0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张自洲 [导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弥漫性炎症,其主要病变部位为直肠粘膜。 (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为我院2016年05月—2017年05月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促进患者排便正常,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3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弥漫性炎症,其主要病变部位为直肠粘膜、结肠以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有黏液脓便血、腹泻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一般使用西药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6年05月—2017年05月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检查均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医辩证论治诊断为33例脾肾阳虚型,31例为气血淤滞型,23例为湿热郁结型,13例为脾虚气陷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31~65岁,平均年龄为(43.6±3.0)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3.5±1.7)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32~66岁,平均年龄为(44.1±3.2)岁,病程为1~9个月,平均病程为(3.6±1.5)个月,对比其一般资料无差异性(P> 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患者口服美拉沙嗪1.0~2.0g,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14d。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脾肾阳虚型:治疗原则为温脾补肾,直刺患者天枢穴0.8~1.2寸,直刺患者足三里、长强以及三阴交1.0~1.5寸,留针时间为16~22min;气血淤滞型: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补气健脾,重灸患者天枢穴,每天2次,直刺患者脾俞0.5~0.9寸,斜刺患者肝俞0.5~0.8寸,直刺患者肾俞0.8~1.2寸;湿热郁结型: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直刺患者足三里、天枢以及上巨虚,每天1次;脾虚气陷型: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直刺患者上巨虚、天枢0.5~1.2寸,给患者双侧足三里穴注射鹿茸注射液。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为症状全部消失,排便正常,结肠镜检查显示无瘢痕;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次数显著减少,结肠镜检查显示无瘢痕;好转:症状基本改善,排便出现血丝,结肠镜检查有部分瘢痕;无效为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指的是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来分析处理以上全部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展开t检验,若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则P<0.05。 2.结果 2.1 对比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9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3例,总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2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而对照组患者便秘1例,轻度胃肠不适2例,痉挛型肌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长期实践研究表示效果不甚明显,治疗时间长、疗效较差,不良反应较多,难以治愈。中医学上将该病归属于“脏毒”、“肠下血”等范畴[1],该病病情发展缓慢,容易反复性发作,严重损伤患者的疾病。该病表面上症状在肠,但是实际上病灶部位在脾,因此,临床上根除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脾虚。中医上采用的是针灸治疗,采用辩证分型,对患者采用穴位针刺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气血、阴阳调理、治脾固脾的功效,最终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在临床上的发展,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治疗中主要对患者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2],改善其消化功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功能,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行良好的改善。该病在临床上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脾有关,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对性治疗,以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常见疾病针灸处方汇编精华版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饮、喘证);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太渊;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 2.支气管哮喘(喘证、哮证、饮证):主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列缺、丰隆;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 3.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主穴: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神门;配穴:膈俞、阴郄、气海、三阴交、太溪、巨阙、命门、太冲、郄门、期门、丰隆、中脘、关元 4.高血压(头痛、眩晕、惊悸、头风)主穴: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太阳、行问、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气海、关元、命门、神阙 消化系统疾病 5.消化性溃疡(胃脘痛)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 6.溃疡性结肠炎(泄泻、久泻、大癜泄)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命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配穴:隐白、内庭、梁门、公孙 7.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黄疸、胆胀、腹痛、结胸)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配穴:中脘、内关、太冲、足三里、胆囊炎、大椎、曲池、合谷 8.膈肌痉挛(呃逆)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梁门、陷谷、气海、太溪、期门、太冲、攒竹、翳风、中魁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石淋、砂淋)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京门;配穴:夹脊敏感点、阴陵泉、委中、太冲、气海、阳陵泉、血海、关元、脾俞、太溪 10.急性尿潴留(癃闭)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中膂俞、会阳;配穴:气海、肾俞、命门、膀胱俞、水道、曲池、委阳 11.慢性前列腺炎(癃闭、精浊)主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会阳、阴陵泉、三阴交;配穴:气海、脾俞、太溪、三焦俞、委阳、行间、会阴 12.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 13.不育症(无嗣)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4.糖尿病(消渴、消瘅)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膈俞、心俞、少商、太渊、中脘、胃俞、曲池、内庭、肝俞、命门、复溜、太溪、太冲 15.肥胖症(肥贵人、肌肤盛)主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脾俞、关元、胃俞、曲池、内庭、太冲、内关、肾俞、太溪、照海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6.三叉神经痛(面痛)主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颧醪、下关、夹承浆、翳风;配穴:风池、合谷、外关、行问、内庭、然谷、太溪 17.面神经炎(口喎、面瘫)主穴: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或太冲;配穴:、攒竹、承泣、瞳子髎、太阳、颧髎、巨髎、迎香、禾髎、人中、承浆 18.坐骨神经痛(痹证)主穴:腰2~5夹脊、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承山;配穴:风市、悬中、殷门、次髎、承扶、昆仑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15T11:00:56.92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8期作者:何亮亮[导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疾病[1]。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7351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 有效率75%,且对照组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医针灸方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不易出现不良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推广。【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71-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疾病[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及黏液浓便血等症状,且该病容易反复发作。在传统临床治疗中,通常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副作用大,不仅难以根治,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4.6±2.9)岁,平均病程(2.7±3.9)个月;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2.6±4.8)岁,平均病程(3.1±3.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西医治疗方式,而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法。 1.2.1 西医治疗法针对对照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法,口服甲硝唑,每次0.2g,每日三次,观察患者在服药后的症状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1.2.2 中医针灸诊疗法针对观察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针灸疗法。针对脾肾阳虚的患者,需要以温脾补肾为主,取穴天枢穴,直刺0.8-1.2寸;对三阴交、足三里以及长强三穴行直刺,1.0-1.5寸,需留针,将留针时间维持在15min左右,每天一次;针对气血瘀滞的患者,需要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重灸天枢穴,每天2次,斜刺脾俞0.5-0.8寸,直刺肾俞0.8-1.0寸;针对湿热郁结的患者,需要以清热燥湿为主,直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针对脾虚气陷的患者,需要以健脾益气为主,直刺天枢、上巨虚,每天1次,每10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主要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显示为阴性,且每天大便不超过三次,为治愈;患者的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溃疡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无糜烂现象,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获得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性腹泻,且发病急,发病快,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及上巨虚等穴位,以达到疏通气血及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参考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0-12-07T10:44:52.0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秦艳娟陈志安[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结肠病。 秦艳娟陈志安 (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民医院 154800)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242-0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结肠病。主要病变累计直肠、乙状结肠,也向大肠近端连续不问断地逐渐扩展遍及整个结肠和末端回肠。青壮年多见。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专家、学者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状态是其促发因索。饮食失调,过度疲劳亦为本病复发的常见诱因。临床通常依据病理经过、病情程度、病变部位和范围分型,按病程经过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按病变范围分型: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鉴别诊断 1 临床症状 症状轻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1.1 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甚至大便失禁,大便可为稀水样,黏液血便或完全血便,多伴有黏液。5%左右的病人可有便秘。 1.2 腹痛为隐痛或左下腹绞痛。轻型或病变间歇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里急后重系直肠受累的结果。 1.3 便血新鲜血附着大便表面多为直肠受累,脓血便、黏液血便或全血便提示病变累及乙状结肠以上部位。 1.4 其他症状可有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血沉快、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或神经衰弱等表现。尚有食欲不振、腹胀、重症病人可伴恶心呕吐。 1.5 体征轻型甚至中型患者大多数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受累肠段可有轻度压痛。有些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直肠指检可能正常,或感觉黏膜肿胀,柔软光滑,肛管触痛,指套有血液附着。重型或急性暴发型患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反跳痛。 1.6 肠外表现关节炎发生率约为5%~10%;皮肤病变可有结节性红斑,多型性红斑、口疮性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眼病可有虹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等;溃疡性结肠炎还可伴有脂肪肝、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2 诊断 根据病程迁延,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或慢性持续活动表现或呈暴发型经过,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慢性菌痢、阿米巴病、慢性血吸虫病、Crohn病、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基本可明确诊断。需注意的是在诊治过程中应掌握下述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结肠狭窄。更要认真地做下述检查:(1)血液检查:低血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失血、缺铁和渗血引起),活动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示白蛋白降低,α1和α2球蛋白升高。(2)粪便检查:粪便潜血阳性,多次粪便或培养,始终无特异性致病菌、原虫或寄生虫等。(3)钡剂灌肠X线检查:早期黏膜皱襞紊乱或变平消失;肠管呈锯齿状边缘或多发性浅溃疡龛影;反复发作以后受累肠管僵硬,结肠袋消失,肠管狭窄变短,呈水管状;慢性期可有多发性息肉所致的大小不等、多数充盈缺损影。(4)内镜检查: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呈细颗粒状,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脆而易出血;黏膜糜烂及有多数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分泌物;晚期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结肠袋往往不清楚甚至消失。需强调的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3 鉴别诊断 临床上与本病鉴别的疾病比较多,慢性细菌性痢疾多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尤其结肠镜检时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较高.以抗生素治疗有效。慢性阿米巴痢疾在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作镜检易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抗阿米巴治疗有效。血吸虫病多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检查可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黏膜压片活检或组织病理检查亦可见血吸虫卵。肠易激综合征伴有神经官能症,粪便检查与结肠镜检无异常。克隆病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便后不缓解,粪便常无黏液脓血。缺血性结肠炎多急性起病,腹痛较剧,从左侧腹部延及整个下腹,继之便血及腹泻;还可伴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结肠癌者多消瘦、贫血,中、晚期可有慢性或急性肠梗阻表现;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但癌胚抗原(CEA)可升高;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有溃疡、肿块、狭窄等。钡剂灌肠可见结肠腔有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肠壁僵硬或肠腔狭窄梗阻征象。结肠息肉系结肠黏膜炎症或受到慢性刺激,引起息肉或腺瘤样改变。钡剂灌肠可显示单个或多个充盈缺损,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的形状、大小、范围,通过活组织检查可确定息肉性质。抗菌药物相关性结肠炎(包括伪膜性肠炎、出血性结肠炎)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且内镜检查及粪便涂片或培养发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粪便毒素检查阳性。总而言之,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则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8-434. [2]王晓娣,吴铁镛,韩春丽.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北京医学,2006,28(6): 325-327. [3]杨雪松, 姚炜,刘文斌,等. 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转归. 中华消化杂志,2006, 26(5) : 291-29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