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知识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知识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知识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知识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知识

时间:2015年11月20日

地点:双江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科会议室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1. 有Q波心肌梗死者,其心电图表现为:

(1)病理性Q波:宽而深的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图2-17)。

图2-17 急性心肌梗死病变各部位的心电图特征性变化

2. 在无Q波心肌梗死者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是: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 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二、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及分期

1. 有Q波心肌梗死者

(1)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

(3)亚急性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4)陈旧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病理性Q波常永久存在(图2-18)。

2. 无Q波心肌梗死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普遍性ST段压低(但aVR 和V1导联除外),继而T波倒置,持续时间大于24~48小时。

图2-18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有Q波心肌梗死定位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表2-1)。

表2-1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部位出现心肌梗死的导联

前间壁 V1 V2 V3

前壁 V3 V4 V5

广泛前壁 V1 V2 V3 V4 V5 V6下壁ⅡⅢ aVF

正后壁 V7 V8 V9(V1出现间接征象)

高侧壁Ⅰ aVL

1. 前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V1、V2、V3 导联出现梗死图形(图2-19)。

图2-19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2. 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V3、V4、V5 导联出现梗死图形(图2-20)。

图2-2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3.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V1~V6 导联出现梗死图形(图2-21)。

图2-21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4. 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Ⅱ、Ⅲ、aVF导联出现梗死图形(图2-22)。

图2-2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5. 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V1导联R波增高,V7、V8、V9出现梗死图形(图2-23)。

图2-23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

6. 高侧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Ⅰ、aVL导联出现梗死图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的变化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演变规律。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亚急性期)和陈旧期。 1. 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由于急性损伤性阻滞,可见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此期若治疗及时而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死的范围趋于缩小。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3.近期(亚急性期) 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理论上异常Q波将持续存在终生,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典型,异常Q波甚至消失。 需要指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发生很大变化,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实施有效治疗(溶栓、抗栓或介入性治疗等),已显著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一.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 1.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2.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心电图有2种类型: 1.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所致。 2.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倒置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分期 1、急性期 急性期心电图典型表现是:出现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缺血型T波倒置,病理性Q波可呈,Qr型、QR型、QS型、ST段呈凸面向上,弓背抬高的单向曲线、伴T波倒置。 2、衍变期 上升的ST段开始逐步下降,回到等电位线,倒置的T波逐渐加深呈冠状“T”,然后又由深变浅,异常Q波、QS波仍存在,有些患者Q波可能逐渐变浅或出现胚胎r波,此期约3-6周。有的病例ST段不能回到等电位线,若ST段仍上升可能合并心室壁瘤。 3、慢性稳定期、陈旧性心肌梗死 随着梗死的恢复,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或长期变化(即仍倒置),个别病例异常Q 波或QS波,随着梗死的修复,Q波可变窄或消失) 总之,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依据,ST段抬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急性期,ST段回到等电位线标志衍变期的开始。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 1.前间壁在V1—V3。 2.前壁在V3—V5。 3.前侧壁在V5-V6.I、aVL。 4.广泛前壁在V1-V5或V2—V6。 5.下壁在Ⅱ、Ⅲ、aVF。 6.正后壁在V7—V9,可伴有V1—V3的R波增高。 7.右室在V4R—V6R有ST抬高0.1毫伏以上,也可能伴有病理Q波。

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孟小敏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心电图检查是本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一、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2)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另外,在背向心肌梗死区者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导联)S:T段抬高。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各时期的心电图改变:(1)超急性期:约在梗死后10余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及损伤,多于发病后12h达最高峰。心电图表现为:①T波高尖:两支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似直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如图1B)②急性损伤性阻滞:如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左或右双支传导阻滞;③损伤性ST段改变:

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呈背向上型抬高,损伤进展则ST呈单向曲线抬高;④由于心肌坏死尚可逆俨乙、肌膜电位不稳定,故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2)心梗充分发展期:出现心肌梗死后1~4周,可持续3—6个月:①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T波前肢相连呈单向曲线至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其后半部可产生倒置T波;(如图1C)②进而出现坏死型Q波。(如图1D)(3)慢性期:梗死后数月至年,陈旧梗死期:①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 ②T波逐渐深倒或向上;③坏死性Q波可持久存在,亦可经数月至数午后自行消退或变浅;④R波振幅较前稍低。(3)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判断:目前采用30个以上的心前区导联进行心前体表ST段等电位标测法有助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4)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较为困难。心电图 V1R~V6R的ST段抬高,可提示右心室梗死,偶尔V2、V3导联可出现ST段抬高,这一现象仅出现在左心 室下微小损伤时。左心室下壁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时,通常右胸导联ST段压低。V3R和/或V4R呈QS或QR型,亦可提示右心室梗死,但其准确性不如右胸导联的ST段抬高。(5)心房梗死:最常见的心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