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海战并胜出。这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人上书光绪力陈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开始新政。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标志变法失败。整个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最核心的内容莫过于其提出的一系列的改良新政。新政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改革: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经济建设: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政治改革: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不许任何人阻挠,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冗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军事改革: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实行保甲。

社会改革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过程,就戊戌变法来说就是去除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必然受到调整,旧利益集团的社会利益被剥夺给新利益集团。各个利益集团都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利益的需求产生了社会矛盾。所以当时社会利益的享用者就是改革推进的最大阻碍。再看当时的守旧势力组成。一是强烈排汉的满清贵族,如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铁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荣庆、醇亲王载沣等。他们认为立宪对汉人有利,“满人历朝所得之权利皆将因此丧失”,二是盲目排外的、闭目塞听的官吏,如内阁学士文海,京师大学堂总监刘廷琛等。三是虽知国家内忧外患,但随遇而安不思进取,只希望清朝延续一年便享一年富贵的满汉官吏。

其中第一类人是因为集团利益受到损害而反对变法。守旧派以慈禧太后为首,掌握政权。精简机构,废八旗,设新衙门,无疑是对这部分人的除旧,直接损害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光绪权力有限,顽固派阴奉阳违,改革根本就未伤筋动

骨。社会改革要除旧立新,但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所以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采取折中办法:立新不除旧,戊戌变法改革不彻底。康有为曾上书言:“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勿去旧衙门,唯曾新衙门”,显然康梁等人忌惮守旧派的强大,措施不彻底,却又想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使国家脱离困境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后两种人则是对改革异常冷漠,采取莫不关心的态度。虽然他们对改革是否影响自己的得失不关心不在乎,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让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畏惧感,也就是“传统的力量”。几千年来中国人养成了“尊圣”、“狭隘”的思维定势,崇圣使得我们以古为刚,推崇古人经验、理论,忘记思考的本性,养成了惰性。面对社会改革的实际闭塞视听,自我安慰,不求上进。这是一股来自思想的阻碍变法的强大阻力,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片刻就能破除得了的。

再说改革内容,贸然改革科举更遭到全国上下知识分子的反对。“学而优则仕”,自古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出路,维新派改革科举就断掉了当时大批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上进之路,而又未为广大读书人提供更好的出路,教育改革势必受阻。此外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还影响到知识分子的就业。在当时不能做官的读书人可以到私塾做教书先生作为自己的职业,提供自己生活所需。开放西学废八股造成知识分子的下岗,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再观维新派的依靠力量光绪,一个豢养在封建帝王世家从未接触社会的懵懂青年,徒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而他们面对的是根基深厚,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老佛爷。军事上依靠力量还很弱,立场不坚定的袁世凯,当他们的改革措施严重侵害到守旧派利益而遭致打击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反观同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像中国式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掀起倒幕运动的中下武士阶层有强大的藩国做后盾又有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符合日本民众的心理要求,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改革运动顺风顺水。

维新派自身软弱性与妥协性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的资产阶级由知识分子级封建地主官僚转化而来,所以他们的改革措施不可能深动封建社会根基,只能是一种软弱的改良运动,只是同封建统治势力的妥协。他们不敢发动农民的力量去改革,并想延续清王朝统治,农民运动在他们眼中就是民乱,是洪水猛兽。

一旦其改革触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招致打击必然失败。同同时代的明治维新相比,明治维新既有统治者支持,又有下层武士相应,根基深厚,改革彻底。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提出新政又不换旧人,脱离群众基础,依靠少数精英改革,害怕反动势力,改革缩手缩脚,这样怎么能完成他们的改革大业。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A 级) 满分

评 分

A

B C D E 选题质量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要

求;题目难度适当,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20

19-20 17-18 15-16 13-14 ≤12 文献资料利用能力 能利用多种方式查阅中外文献;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各种文献资料

20 19-20 17-18 15-16 13-14 ≤12 论文(设计)质量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结

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文字表达准确流畅;格式、图、表规范;有较高

理论水平,有重要实际意义

40 28-30 25-27 22-24 19-21 ≤18 创新能力

体现较强的创新意识;研究有独到见解,工作有新的突破 20 19-20 17-18 15-16 13-14 ≤12

戊戌变法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戊戌变法 选择题 [2011·呼和浩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往往有作为自己标志的“年号”,下列属于年号的是(D) 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 C.明太祖D.清朝光绪 [2011·青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C)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新文化运动 [2011·莱芜]初二某班同学举办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下列选项与此相符的是(C) ①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②邓世昌血染黄海③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1·苏州]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11·汕头]严复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去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B)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11·清远]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C)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011·梅州]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认识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B)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11?滨州]《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D)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一、历史背景: 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的失败: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时人有喜有悲,但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是茫然。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有内因有外因,不是一二句话所能道得清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维新派没有广泛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最后的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2)经济方面 维新派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用今天的经济观点来看,是没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放任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

维新派忘记了老一辈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忘记了国家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打下来的,没有满人那有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光绪也太糊涂了。(4)政治方面 维新派令各衙门删改条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一下子裁减大量国家机关,把大量公务员推向社会,只会使本来就高失业率的社会更加动荡。那些将被裁机关的工作人员当然是拼死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了。 (4)军事方面 维新派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力行保甲,实行团练。——老祖宗说的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改革,军队还能听朝廷的话吗? (5)文教方面改革科举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这,丢掉了历代朝廷的优良传统,忘了祖宗的家规,我们可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千秋基业难道真要毁在你们这一代手中。 (6)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用现在的观点看,上访是错误的,刁民也会乘机闹事的。 三、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民主、个性解放等新思想的迅速传播,而且反映在人们对变法失败原因的多方面的反思。反思历史才有可能创新历史。历史的当事人对其历史的反思则更值得关注。 (1)首先,对梁启超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真可谓是刻骨铭心,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戊戌变法》习题

第2课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D 6、C 7、A 1、戊戌变法开始的特点是( C) A、公车上书 B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要求是( D) A、要求兴“西学”,废科举 B C、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要求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4、戊戌变法中颁布的文化方面的新法不包括( C) A、设立中小学堂 B C、设立同文馆 D、设立译书局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D) A、知识分子与政客军阀斗争 B C、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 6、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C) A、袁世凯的出卖 B C、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7、下列内容对颁布变法诏书不正确的评价是(A ) A B C D、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每日每署 ——《戊戌政变记》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三、简答题 变法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D 6、C 7、A 二、材料分析题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是在变法内容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造成。(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是因为: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②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寄希望于袁世凯,由于他的出卖告密,而遭到失败。③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最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三、简答题 内容: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问题: 是什么? 标准答案: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④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⑤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相关阅读】 :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直接原因 谭嗣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 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 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原因再探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 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 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轰轰烈烈地开始,匆匆忙忙地结束,错综复杂的原因,沉重惨痛的教训。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体现在方方面面。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②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③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惨痛的教训也令人刻骨铭心清醒的知晓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推动体制更新的改革运动,然而一场社会新风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就,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方案向皇帝上书言事,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暗藏着失败的结局。 经济上:当时的民族主义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可见在发展资本主义上只采取改良,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 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这怎能不失败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对列强和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戊戌变法运动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列强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的,而维新派却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那么戊戌变法就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国,美国,日本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对列强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惧怕、脱离广大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了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时势原因)。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出现。19世纪七十年代 二、百日维新:(1)内容: 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④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3)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 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1898年戊戌变法复习学案答案版(性质: ) 选修一归纳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注意史论结合) 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选修一归纳综合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摘要: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戊戌变法出现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研究其意义与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谈论、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为今后中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戊戌变法的含义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二、戊戌变法的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由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举办的。吸收西方的政治思想,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打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其主要目的与洋务派相一致: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我国近代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外国列强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同时戊戌变法是在我国危急存亡之际提出,打着救亡图存的旗帜推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到救国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中“废八股”、创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举措宣传了民主思想,让广大青年改变以往封建落后的思想,去追寻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我国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维新派所宣传的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加激发广大青年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思想救国的热情,推动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对我国近代发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4、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戊戌变法中“倡导开办实业”、“改革财政”等措施适应了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维新派自身存在局限性 维新派主要是社会资产阶级组成,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够强大,就导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

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 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 年公车上 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 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 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洋务派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 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甲午战争 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备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末的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基础薄弱。 二、没有群众基础,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小皇帝 三、以慈禧太后的封建势力强大 四、英美列强的阻扰 五、错信了荣禄等小人。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A袁世凯的出卖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C顽固派势力强大D所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二. 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戊戌变法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 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 【学习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2情景再现法。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一)新旧势力斗争的背景 1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2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热心。 A守旧势力强烈的抵制和反对的原因:维新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B触动利益的表现:1废除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 的美梦破灭了。 2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3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强烈不满。 C这一现象的影响: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 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新旧势力的代表:A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B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三)新旧势力斗争的举措 A守旧势力的举措:1措施:(1)慈禧太后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 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 (2)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统领北洋 三军,从而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3)逼迫光绪帝发布谕旨“凡被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大臣, 须到太后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人事任免权。 (4)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抵制新政。 (5)有些新政机构虽然建立起来,但大多为守旧势力把持, 形同形同虚设。 2目的: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 益。 B新势力的举措:1措施:(1)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和四名侍郎革职。 (2)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人为四品卿衔,担任 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负责批阅奏章,拟制诏书,参 与维新变法。 (3)拉拢袁世凯,却不识真面目。(4)游说列强支持变法。 2目的:(1)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 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 绝艳的智慧,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 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 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年公车上书公车上书 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 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多 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 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 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 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 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