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高院会议纪要

重庆市高院会议纪要

重庆市高院会议纪要

【篇一: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社会保险领域涉诉相

关法律适用问题的会议纪要】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社会保险领域涉诉相关法律

适用问题的会议纪要

(渝高法[2014]269号,2014年12月9日)

为公正高效审理工伤行政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统一案件执法尺度,市高法院行政庭、民一庭,市一、三、五中法院行政审判庭,市人

力社保局相关处室于近期召开了会议,就社会保险领域涉诉相关法

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

和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行政案件、劳动争议案件中亟待解决的部分疑

难问题形成共识。纪要如下:

一、关于突发疾病死亡视同工伤如何把握的问题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对该条款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不宜作扩大理解,应主要包括:(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二)职工在工

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且情况紧急,直接送往医院抢救并在

48小时内死亡;(三)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且情

况紧急,经医疗机构当场抢救后在48小时内死亡。对“48小时内”的时间计算,应从医疗机构的初次抢救时间开始计算较为合理,而医

疗机构的初次抢救应当包括当场、在急救车内的急救或诊断。

二、关于违法转包、分包及挂靠的用工主体责任如何把握的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工伤认定以存在劳动关系(包

括事实劳动关系)为前提,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例外规定的应

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4〕9号)第三条一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

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四)

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

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

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五)个人

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

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该条款规定的精神实质是,转包关系中

的用人单位与聘用职工、挂靠关系中的被挂靠单位与聘用人员之间,

不存在真实的劳动关系,但应当从有利于职工的角度出发,不以是

否存在真实劳动关系为前提,认定由违法转包的用工单位和被挂靠

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这是对《工伤保险条例》将劳动关系作为

工伤认定前提的一般规定之外的特殊情形处理。另外,用工单位违

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

或者自然人同“转包”情形相似,在用工主体责任的把握上应作同样

处理。因此,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

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

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认定为工

伤并确定由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认定为工伤并确定由被挂靠单位承担工伤保险

责任。市高法院渝高法发〔2009〕22号《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关于

转包、分包及挂靠关系中用人单位与聘用职工、被挂靠单位与聘用

人员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规定已经与此不符,不应再适用。

三、关于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问题

市人力社保部门在审批职工退休时,发现职工身份证与本人档案记

载以及本人档案前后记载的出生日期不一致的情况普遍存在,给行

政认定带来很大困难。根据原劳动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

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第二条(二)项规定:“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

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

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中组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

字〔2006〕41号)第一条规定:“对个别干部的出生日期,档案记

载与户籍登记不一致的,应当以干部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

出生日期为依据。”会议讨论认为,当本人身份证记载的出生日期与

档案中部分材料记载的出生日期一致的,则以两者记载一致的出生

日期为准;当职工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日期均不一致时,

应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准。

四、关于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程序中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重大争

议时如何处理的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可以一并作出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

间是否存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民事诉讼处理

确认的范围。相较而言,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民事审判部

门对此的裁决结论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工伤行政确认程序和行

政诉讼程序中,发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

重大争议且无法确认时,原则是应当先行仲裁、民事诉讼,不宜由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及行政审判庭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直接作出认定,以减少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处理结果冲突。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之间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重大争议,应告知当事人申请劳动

争议仲裁并中止认定程序,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人民法院受

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后,发现原告或者第三人在提起行政诉讼前已

经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的,应

当中止行政案件的审理;(三)人民法院受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后,发现原告或者第三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重大争议且无法确认的,应告知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并中止行政案件的审理。

五、关于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事故发

生日如何确定的问题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规定:“因工外出期间,由于

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认定为工伤。”因事

故发生日涉及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点和工亡待遇计发基数的时间

点问题,如何确定事故发生日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讨论认为,以公

安机关证明材料记载的报警日期或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中下落不明

日期为事故发生之日。一是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因工伤认

定是以事故造成的下落不明为依据,而不需要宣告失踪或者死亡;

二是有利于同时下落不明人员的工亡待遇一致。如以人民法院宣告

失踪、死亡为事故发生日,由于申请人的申请时限不一,虽然是同

时下落不明,也会因宣告失踪、死亡时间不一而造成待遇不一,出

现新的矛盾。因此,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原则是:申请人应当自事故

发生之日起在法定申请时限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书

面申请,并提交公安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证明材料;以

公安机关证明材料记载的报警日期或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中下落不

明日期为事故发生之日。

【篇二:2011最高院会议纪要】

2011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及物权、房地产纠纷部分的律师解评

2011年6 月22 日至24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杭州召开了全国民事

审判工作会议。各高级人民法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分管民事

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和民一庭庭长,解放军军事法院民庭庭长,以及

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分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形势下

召开的,它对我国民事审判队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好

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更加充分发挥民事审判

工作职能,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

司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讨论,与会同志对今后一段时期如何

更好开展民事审判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广泛共识。

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民事审判工作的总体要求

1、民事审判要始终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公正司法、能动司法,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

人为本、司法为民,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又

快又好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2、民事审判要适应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对工作的新要求,要求全国民事法官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更加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精神的深入领会,更加注重对司法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调

查研究,更加注重对与民事审判工作相关联的新知识的学习理解。

3、民事审判要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努力提高调解质量,做好调判结合;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

机制;要积极推广诉调对接,做好诉前调解;要完善人民调解协议

司法确认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更大发展。

4、民事审判要始终坚持重心下移,适应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对民事审判工作新要求,把基层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

解决基层法院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事法官的法律适用能力,进一步规范人民法庭的案件审理,切实保证民事审判固本强基。

5、民事审判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对下监督指导工作。要有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法律理解、裁判尺度不统一问题,切实提高一、二审案件裁判质量;要有效降低上诉、申请再审、申诉上访的

比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案件,最大限度地就近做好当事人

服判息诉工作;要做好小额速裁试点工作,发挥小额速裁机制在及

时化解矛盾、提高司法效率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

度的不断完善,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6、民事审判要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自觉

接受党的领导,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大

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司法廉洁

建设。

二、关于物权纠纷案件

7、当事人请求确认违法建筑权利归属及内容的,不予受理;已经受

理的应驳回起诉。因违法建筑的占有受到侵害而产生的争议,属于

民事案件受案范围。违法建筑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倒塌或者脱落、

坠落造成他人报害,按照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处理。

【陈枝辉律师解评】违章建造的房屋,因其违反法律规定,在未经

主管部门处理并补办合法手续之前,不能产生房屋所有权之法律效果。买卖合同标的房屋系违章建筑,且当事人在一审辩论终结前未

补办相关手续的,应认定合同无效,出卖人基于该无效协议收取的

房款应退还给买受人。

司法实践中:(一)包含违章建筑的房屋转让后,买受人以受欺诈

和显失公平起诉撤销的,法院根据价格差距、签约情形等因素,可

能予以支持。案见北京昌平区法院〔2009〕昌民初字第3581号“焦

某诉范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二)在无产权证的违章建筑转让

情形,法院一般认定合同无效。案见辽宁沈阳中院〔2007〕沈民(2)房终字第301号“刘某与曲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辽宁沈阳中院〔2005〕沈民(2)房终字第996号“邹某与某农工商公司房屋买卖

合同纠纷案”。(三)对于合同已明确约定“产权证下房屋”的交易,

买受人就出卖人违章扩建部分主张其重大误解而诉请撤销的,不予

支持。案见广东广州中院〔2009〕穗中法民五终字第3610号“巫某

与张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四)买卖违章建筑导致合同

无效,双方返还,卖方存在欺诈,买方亦未尽到审查义务,卖方售

房给予买方的居住利益,以及买方支付房款的利息损失,可能因双

方过错自行

承担。案见重庆渝北区法院〔2010〕渝北法民初字第12403号“蒋

某诉聂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五)明知部分房屋系违章建筑

仍予购买,对不能顺利办理产权证应有所预见,买受人对法律规定

的误解不构成《合同法》意义上的误解,在通过恢复原状后能办理

产权证明的情况下,买受人可能需要承担恢复原状的损失。案见广

东广州中院〔2009〕穗中法民五终字第3610号“巫某与张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 1993年11月24日法发〔1993〕37号)第2条:“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不属民事纠纷,依法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北京高院《关于房地产案件受理问题的意见(试行)》(1994年4月25日)第9条:“凡属关于违章建筑的认定与处理方面的纠纷,不属法院管辖范围,应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第10条:“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行、通风、采光等民事权益引起的相邻纠纷,或以违章建筑为标的发生的买卖、租赁、抵押等纠纷,当事人起诉的,由民庭受理。”广东高院《关于审理房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93年11月4日粤高法发〔1993〕64号)第22条:“要求对违章建筑进行所有权确认或对违章建筑物进行处理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告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解决。但因违章建筑侵害他人人身或其它财产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人民法院可直接受理。房主在其有合法所有权的房屋内添置的违章建筑,经主管部

门罚款留用的,法院在处理房屋析产、所有权纠纷中,可一并处理该屋内的违章建筑在保留使用期间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参见陈枝辉律师编著《房屋买卖合同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法律出版社,2012年3月3月)〕

8、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不能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认定转让合同无效。受让人

因抵押权登记未涂销,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受让人要求转让人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予以确定。【陈枝辉律师解评】根据《物权法》第15条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该规定确定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相区分的原则。物权转让行为不能成就,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转让合同无效。根据《物权法》第191条、《担保法》第49条的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经抵押权人同意,否则转让行为无效。但《物权法》第19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7条还同时规定,未

经通知或者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物的,如受让方代为清偿债

务消灭抵押权的,转让有效。即受让方通过行使涤除权涤除转让标

的物上的抵押权负担的,转让行为有效。上述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旨在实现抵押权人、抵押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既充分

保障抵押权不受侵害,又不过分妨碍财产的自由流转,充分发挥物

的效益。

【篇三:最高院会议纪要(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审判意

见,2015年4月)】

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2015年4月征求意见稿)

完整目录

一、关于民事审判工作的总体要求

二、关于婚姻家庭纠纷案件

三、关于侵权纠纷案件

四、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五、关于房地产纠纷案件

六、关于物权纠纷案件

七、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

八、关于劳动争议纠纷案件

九、关于民事审判程序

2015年4月19日—20日/2015年—月—日至—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召开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

民法院和新疆维吾尔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分

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和民一庭庭长,解放军军事法院民庭庭长,以及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分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参加了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对本次会议作了重要批示,奚晓明副院

长和杜万华专委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是继四年前杭州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的民事审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去年民事审判工作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更加充分发

挥民事审判工作职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司

法保障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通过讨论,与会同志对今后一段时

期如何更好开展民事审判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广泛

共识。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关于民事审判工作的总体要求

会议认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

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定性阶段、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力度不断

加大,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民法院面临的基于挑

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公平正

义的呼声之大前所未有,民事审判面对的工作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事审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目标,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为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民事审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切实增强大局观念,确保民事审判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职能作用,以司法裁判的方式化解民事纠纷,

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统一裁判尺度,以司法政策的方式指引民事活动,以司法建议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切实加强公正司法,确保民事审判始终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适应依法治国方略对什么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守法治原则不动摇,运用法治理念看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良好法治环境。

——切实强化严格司法,确保民事审判始终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要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审理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过程发生的各类

民事案件,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提供司法服务。

——切实践行司法为民,确保民事审判始终实践群众路线。科学把

握新形势下人们群众司法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加强诉讼服务性

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强有力

的司法手段维护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切实推进改革创新,确保民事审判始终坚持改革与发展协同并进。积极推进司法公开,进一步推动民事司法活动阳光化;努力实

现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着力拓宽多元化民事争议解决机制;科学谋

划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强化上级法院对下监督指导;合理发挥人民

陪审员审判、监督、联络、宣传作用;严格遵循让审理者裁判、由

裁判者负责,逐步完善审判权利运行机制。

——切实重视基础建设,确保民事审判始终倾注基层、强基固本。

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基层法院和人民法院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基层民

事法官业务能力,着力夯实民事审判的根基。逐步推进以中心法庭

为主、小区法庭和巡回审判点为辅的

法庭布局,加强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不断提高民事司法便民

为民利民水平。

——切实提高队伍素质,确保民事审判始终贯穿职业素养的培育。

高度重视民事审判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积极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法官。采取

多种培训方式,努力提升民事法官庭审驾驭、法律适用和裁判文书

写作能力。高度重视民事审判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不断促进法官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二、关于婚姻家庭纠纷案件

会议认为,审理家事案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促进家风建设,维护和谐、

美满的家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注意家事审判的特殊性,

积极开展家事审判试点工作;密切配合反家暴立法,及时总结人民

法院适用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止家庭暴力的成功经验,提出立法建

议和意见。

(一)关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

1、审理婚姻家庭案件中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在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中,人民法院在判决

确定子女直接抚养权归属时,应从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切

断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

2、要加强对被监护人的保护力度,维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监护人实施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或者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严重侵害或者影响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另行指定监护人。依法负有赡养、抚养义务但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监

护人,应当继续负担赡养、抚养费用。自监护资格被撤销之日起三

个月至一年内,引发监护资格被撤销的事由消失的,当事人可以向

人民法院书面申请恢复监护人资格。

(二)关于探望权问题

3、对于离婚后一方请求人民法院支持其探望权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加大法律释明力度,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探望权的适当行使对子女健

康成长、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在遵循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上,探索因人因案而异的探望权行使形式。抚养孙子女、外孙子女

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主张探望孙子女、外孙子女的,一般应予保护。(三)关于夫妻共同财产问题

4、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就夫妻共同财产投保所获得的保险金,因保险标的物是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对该标的的利益是相同的,故该保险

金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不论是否以夫妻双方的名义投保。

5、一方对其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投保,或一方对于其婚前的个人财产在婚前投保而在婚后获得的保险金,除夫妻另有规

定的外,这种保险的性质不属于家庭保险。因该财产的灭失或损坏

而获得的保险金,应当归属个人而不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6、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共同财产投保,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同为夫妻一方,离婚时仍处于有效保险期内,且离婚时投保人选择继续

投保的,投保人一方应当支付现金价值的一半给另一方。

(四)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问题

7、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

不承担偿还责任。

8、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案件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

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

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

承担偿还责任。

三、关于侵权纠纷案件

会议认为,审理好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对于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它

组织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对于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要总结和运用以往审理侵权案件所积

累下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侵权案件的审理规律,继

续发展现行侵权法解释适用理论和审判思路,更加强调裁判标准和

裁判尺度的统一。当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于侵权法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9、鉴于侵权责任法第十八条只明确规定被侵权人死亡,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赋予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提起请求

的权利,故侵权行为造成身份不明人死亡时,如果没有赔偿权利人

或者赔偿权利人不明,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无权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死

亡赔偿金。

10、要准确理解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只有在两个自

然人之间形成的劳务关系,才适用该条关于个人因劳务造成他人损

害或者自己受到伤害产生的责任主体认定问题。对于个人与提供劳

务的一方所在单位,其它组织之间签订承揽合同,在履行合同期间

提供劳动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或者自己受到损害的,接受劳务

一方不承担责任,但是接受劳务一方在选任、指示等方面存在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11、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系对人身权、物权保护方法的规定,不

以行为人有过错为要件,权利人请求行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

除危险,侵权人不得以自己无过错为由抗辩。

(二)关于损害赔偿的标准问题

12、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主要收入来源等因素,确定应适

用的标准。在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时,如果受害人经常居住地在城镇,被扶养人生活费也应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

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

(三)关于社会保险与侵权责任的关系问题

13、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因第三人侵权造成劳

动者人身损害,同时构成工伤的,如果劳动者已经获得侵权赔偿,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中应扣除第三人已支付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器具辅助费和丧

葬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先行支付工伤保险赔偿的,可以

在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内向第三人追偿。

14、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因第三人侵权造成人

身损害,劳动者获得第三人支付的损害赔偿后,仍有权请求工伤保

险基金管理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但就第三人已支付的医疗费、

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器具辅助费和丧

葬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工伤保险基金可以拒绝支付。

15、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因第三人侵权造成人

身损害的,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后,仍有权请求侵权人依照法

律规定赔偿损失。

16、劳动者遭受工伤事故后非因自身原因未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者

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赔偿损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