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探析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探析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探析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探析

重修太阴寺、木雕卧佛与《赵城金藏》---《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探析

柴广胜

元初石碑揭秘当今国内最大独木雕释迦卧佛缘源

史海钩沉惊现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藏经雕印圣地

太阴寺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始建设于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原寺气势磅礴,碑刻林立。现存南大殿为金代遗构。殿内存有我国最大的木雕卧佛。二00一年太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阴寺前院西侧有一通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石碑。青砂石质,碑高223厘米;宽97厘米;厚30厘米。碑阳刻有2169个汉字,碑文不仅记载了金大定二十年、壬辰年(公元1232年)、元大德元年三次重修太阴寺的经过,而且详细记载了雕印藏经的缘起、人物及雕印藏经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正文之前,述明碑文撰写、书丹、刊刻者姓名和身份。刊刻者杨瑗为绛县人士,书丹并篆额及撰文者是两位精通佛教三藏(经、律、论)的高僧。书丹并篆额者为《赵城金藏》开雕地天宁寺(在今解州)高僧妙性大

师,撰文者为龙兴寺(在今新绛)高僧圆慧大师。

撰文者为僧人,因此,碑文以佛教经义开篇,篇中也多释禅礼佛之辞。

篇首几句:“夫妙觉灵明,名言之路攸绝,真如澄湛,性相之义都捐。然则发启心聋,资法雷而激响,奖导迷众,俟觉首以司方。”是唐中宗皇帝制《三藏圣教序》开篇句的化用。大意是说,世人将感悟佛教的基本义理都抛弃了,然而发启心智,促人醒悟的还首推佛理。一语道破开雕藏经的意义。

“繇是报身假起接十地之高机,化质权施诱五乘之浅识,或隐秽土为净土,或变大身而作小身,或现妇人形而度生,或示男子体而化工道,证理圆于一路,方便设于多门。”寥寥数语概括了佛祖修身成佛的过程与成果。藏经是弟子们记录佛祖一生中所讲之法的经典,可以说是佛教的教科书。作为僧人有必要把它刊印成卷,供人研读。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雕印藏经的必要性。

接下来,以占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记述了藏经募刻劝缘的发起人实公律师尹矧乃从出生到圆寂的毕生经历及开雕藏经过程中的曲折故事。从撰文者所用篇幅之长和对开雕藏经的缘由、过程的动情叙述足见其对尹矧乃的敬仰之情和对雕印藏经功绩的高度褒扬。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赵城金藏》募刻发起人之一,

一直采信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蒋唯心在《金藏雕印始末考》中的记述,他在考察《赵城金藏》时发现了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称“倡成之者法珍一人而已”。他当时为这一发现而欣喜,把它看作是“诚此行所获最足称快者矣”,因为此前中日学术界一直以为崔法珍是明朝人。然而《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中关于尹矧乃的记载,却又把蒋唯心的研究成果否定了。藏经募刻劝缘的真正发起人是尹矧乃,崔法珍只是他的弟子。而且藏经刻板的大部分工作在尹矧乃生前已基本完成。这可谓此碑对藏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尹矧乃的出生富有神秘色彩,“其母夜梦于佛,因而身怀有孕”,童年时代他就有不同于凡人之处,“胎月既满,夜诞,红光晃室,状若白昼。岁当龆龀,不参时童作戏”,后在孟州天王院礼师出家,“笃好经书,年登十五,负笈游学。二十以来,洞晓经旨。内闲五教,外醉六经。行洁寒霜,戒圆秋月”。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深厚的佛缘。

尹矧乃去五台山礼佛时,在归德府路遇宋徽宗御驾,获赐金刀、玉检。到五台山后,“恳祷志诚,感文殊菩萨空中显化,得法眼净见佛摩顶授记曰:汝于晋绛之地,大有缘法,雕造大藏经板”,这是尹矧乃雕造大

藏经的缘起。

从五台山回来的路上,尹矧乃分别在长子县和太平县收了两个高徒:崔法珍和慈云。师徒几人到晋南后,在天宁寺“纠集门徒三千余众,同心戮力,于河、解、隰、吉、平水、绛阳,盛行化缘”,建起多处作坊,开始了浩瀚的大藏经板雕造工程。

金大定十六年,雕造大藏经的发起人尹矧乃圆寂前嘱托门徒:“我终之后,当以未雕大藏经板补雕圆者”。两年后,崔法珍“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表奏朝廷”。得到世宗皇帝的大肆表彰。这与蒋唯心先生考证的崔法珍献金藏的历史是一致的。

崔法珍、慈云和刘居士是协助尹矧乃雕刻大藏经的主要人士,但史书没有记载。蒋唯心在查阅《赵城金藏》时,也没有发现慈云、刘居士以及他们的师傅是“雕藏经主”。这与崔法珍是献经人有关,与慈云他们的性情为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该碑文对慈云作了这样的刻画:“心恬清素,戒节孤高,不栖名闻,好居寂静”。这可能就是学术界误认崔法珍为藏经募刻发起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的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

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明确记述,从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门人法澍再寻良匠,重录圣贤”。这说明,最少有12年,太阴寺中从事着大藏经的刻印工作。碑立之年为太阴寺再次重修的元大德元年,蒋唯心关于《赵城金藏》的研究认为,补刻工作是在元初。此时立碑,以“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为首题,雕藏经应是与重修工作相伴相行的。据此推断,太阴寺大藏经的补刻工作可能一直就没有停止。从慈云与崔法珍属尹矧乃同时期弟子,金大定二十年慈云为雕藏经重修太阴寺,金大定二十一年,藏经刻板开始运往燕京的史实,可以断定,太阴寺是当时藏经雕印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赵城金藏》部分内容的主要雕印地之一。

《赵城金藏》中有刻板年份记载的只有30余处,最早为金皇统九年。据此,学术界认为《赵城金藏》开雕时间大概是在金皇统九年或之前。《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中记述,藏经开雕是在尹矧乃五台山礼佛路遇宋徽宗到晋南后开始的。宋徽宗在位25年(公元1101-1125年),尹矧乃路遇宋徽宗的时间距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最少也有24年,碑中所记之事说明藏经开雕时间的确是在皇统九年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碑中所记僧人大师为了表示对佛教

的虔诚,断臂燃指,乃至焚身,全然不顾,在所不惜。断臂燃指者:尹矧乃、崔法珍、慈云,刘居士先断左臂,继而在普救塔前,自燃其身。碑文中记述的澍公菩萨,至今太阴寺南大殿保存有他缺手的元代塑像,传说他为铸成太阴寺大钟,化左手于铁水之中。研读这篇碑文,他们为弘扬佛法所付出的艰辛和执着追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全碑文贯穿着两条很清晰的线索,那就是—“雕藏经”和“重修太阴寺”。从云公遵师遗嘱,再起作院,补雕藏经起,碑文记述开始从“雕藏经”转入了另一个主题—“重修太阴寺”。

碑文所记的太阴寺第一次重修,是在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重修的主持者是藏经募刻劝缘发起人尹矧乃的门徒慈云,他是一名“雕藏经主”。为完成师傅遗愿,“於新田、翼城、古绛三处,再起作院,补雕藏经板数圆备”,选取作院之址时,慈云发现了太阴寺旧址。

云公上东华山,“登山四顾,见一胜所,林峦蓊郁,岩壑清奇,东连太行之高峰,西控中条之旷野,北观浍水,南望天台,中有太阴古寺”。太阴寺所处方位,东西南北山水相呼应,白云绕丹峤。因而,云公身体力行,“芟荆棘而终日无疲,拾瓦砾而长时不倦”,与门人法

澍、法满等一起,在一年之内,复建了包括现存南大殿在内的太阴寺主要建筑。并在佛殿内“雕释迦卧佛丈六金身,刊弥陀三士一堂玉像”。云公复建太阴寺的主要目的是为补雕藏经,更好地弘扬佛法,也为了彰显晋绛之地的佛缘,这大概是云公雕造卧佛金身的缘起。有了这层论说认识,联系《赵城金藏》在佛教传播史上独特的地位,我们对太阴寺木雕卧佛的仰慕、对太阴款现存金代遗构的赏识,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其艺术价值和建筑风格之上了。卧佛泰然自若的神情(“莲眸月面,绀发天容”),金代佛殿的雍容宏阔,无论僧俗臵身其中,心灵都会为之震撼,进而被净化。

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至公元1232年间,战火连绵,太阴寺屡遭破坏,澍公菩萨、满公上人等荐修被毁堂殿,再现太阴寺雄姿。

碑文最后,重笔记述了两位兄弟僧人,他们从襄陵县胡李村出家,“双桂并耸,长曰了志,礼童女菩萨孙无碍大师。次曰行光,礼华山云公菩萨门人满山主为师”。光公更是“敏而好学,冠岁之时,听习经论,绅年之日,性相精通,湛性海之波澜,朗慧天之星象,讲开鼎沸僧纳云奔。文质彬彬,刚毅木讷,童女菩萨孙空公戒师,风其仪彰慈相,德布仁风,传授菩萨大戒。于戊午年,上赐紫衣显教大师”。光公是大德元年重修太

阴寺的主持者。此时,历经60多年兵火洗礼的太阴古寺,已“殿堂疏漏,楹栋颓隳”,文中以极富文采的一个对仗句描述了当年太阴寺的荒凉凄惨之状:“庭招号风而夜悲,砌草垂露而朝泣”。此时,修复太阴寺,已非常力而能为,碑文极言其难:“谅蚊背而岂负太山,倾蠡心而奚测巨海”,在这种状况下,光公受命于危难之时,被清为太阴寺住持。由于他的勤劳,“长时屹屹,终日乾乾”,由于他“行业恢隆,声震时世,德之所感”,“心思所欲不求而获”,南堂、西舍、北殿、东厨,一举而就,太阴寺“钟鼓鸣于宝坊,揖乳焚于金鼎,晨夕礼念,旰午行持”,香火渐旺,一派繁荣。

碑文最后在对当世皇帝、皇室江山社稷一番颂祷后,以192字的骈体诗文重述碑记内容,给读者另一种形式的享受。

该碑落款时间为:大元国大德元年岁次丁丑孟夏。立石人为:冥生九叶本寺讲经律沙门了威等。

立石人之后,是州县主管官员名录。

官员名录给我们的信息也是比较丰富的。它反映了当时蒙古统治者管理体制和当时绛县的县况。同时也说明大德元年重修太阴寺时州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从侧面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和对汉人的统治理念。

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建成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幸参与贡献我国的第一座重要建筑物。 1949年9月3O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首都建立纪念碑的决议。就在会议闭幕以后,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由中南海怀仁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挥锹铲土。庄重地为纪念碑奠了基,宣告了几年之后,在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纪念物来。但在这以前,对这纪念物该用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尚无定论,还有多种不同意见。例如在形式上,有人主张建纪念堂。或纪念亭,有人主张用塔,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碑。甚至在建筑地点上,以前也酝酿过,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或代替中华门的位置;还有主张建在八宝山上的。是在奠基之后,地点才最后肯定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产物。和普通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可以说是小之又小,但有一个长达六、七年的设计周期。多次反复比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多次修改。可说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设计。工程奠基之后,设计工作由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1952年起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郑振铎),具体领导纪念碑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但是最丰富多样的原始构思,则是来自社会:广大的建筑界、美术界、工程界。曾有过数次公开征求方案。归纳集中起来,再向上向下征求意见。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提高。如此反复多次。 在最初阶段,征得的方案类型是比较多的。其中一类是矮形的设计(见图1),高度不超过数米,有的甚至完全铺在地上。它们的提案人大概非常重视原来的北京中轴线不被打断,因而也有以门的形式来做纪念物的(见图2)。另一类是高耸形的设计。其中,有不少是单体高,但也有四根柱或四块板形成一群或一束的。这明显是受到国旗中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构思的影响。当然多数人仍然赞成高而集中的方案,以为这才能体现人民英雄伟大崇高的精神。 第一阶段的成果集中在一碑、一塔两个方案上。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高建筑,人们很有登高一望的愿望,因此产生了内设电梯的“纪念塔”的想法(见图3)。这时一些方案的风格大部属于西方3O年代“新古典”主义一类同时加上中国式的细节装饰,上面是四角微翘的挑檐平顶。这也是当时相当多数的人对新中国建筑的理念。 那时每年两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集会和游行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这是群众和领袖直接见面,互相祝贺节日的机会。但是一种普遍的意见是天安门城台太高了,群众离领袖太远,看不清,人们很羡慕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那上面的检阅台距地不过五米。既然在广场上建纪念碑,是否能一次把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呢? 1951年国庆时,在广场中心建碑的位置上,展出了一座很大的(l/5)模型,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是一个放大了的传统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个有门洞的红台上(见图4)。这个红台的高度使它成为理想的检阅台,而红台的形式、色彩又和广场周围的建筑,和北京人所熟悉的风格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纪念碑。从上到下差不多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语言。它标志着纪念碑的设计向着“中国风格”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碑文格式模板

碑文格式 先父×××于××年×月×日生于××省××县××乡××村,××年 ××月参加革命工作,××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担任××职务,因病于××年×月×日在××地方逝世,享年××岁。 孝男某某 ××年×月×日 <实例>二 韦素园①墓记 鲁迅 韦君素园之墓。 君以一九○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②。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③,友静农④,霁野⑤立表;鲁迅书。 说明:作者鲁迅即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生于1881年,殁于1936年。 注解:①韦素园——文学家,安徽霍邱县人,生于19XX年,死于1932年,未名社社员,鲁迅的好友。译有果戈理《外套》等书。②厄于短年——厄,困穷、苦难的意思。韦素园只活了三十年,所以说短年。③丛艽——指韦丛艽,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社员,翻译员。④静农——即台静农,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社员,翻译家。 <实例>三 王统照先生的墓志铭 山东省文化局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廿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先生毕生,献身于文教事业,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后,曾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上海文学社《文学》主编,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和山东大学教授等职。 先生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但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先生的革命思想更加提高,从而也更博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先生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委员及济南市委会

人民英雄纪念碑

授课人:彭修慧 授课班级:义龙中学初一(10)班 义龙中学初一(13)班 授课时间: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1、2节 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3、4节 授课地点:海口市义龙中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任命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3)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内容介绍与情感表达水乳交融的写作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 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难点:1、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到今天我们已经结束前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但是课下大家不要忘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迎接月考。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是些什么的?(建筑艺术)对,这一单元的问题不同于前两单元,这一单元是说明文。那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又有什么特征?现在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看本单元的第一课。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看标题,由正副标题(歌颂的对象,文章的主题;说明的对象) (二)感知课文 1、通过预习,你觉得本课的写作线索什么? 点题————介绍碑身、浮雕————瞻仰后的感受 思路很清晰,从这思路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本文划分成几大部分? (三大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 1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2~10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 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板书框架 第三部分( 11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研读课文: (一)朗读第1、11自然段,感悟作者情感,奠定情感基调 1、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怎样?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读罢学生回答:万分崇敬的心情;整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作用————点题、统领全文) 2、朗读11段,思考文段内容和作用: (内容——抒写瞻仰后的感受;作用——首尾呼应,点扣主题 (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怀着敬仰之情来写纪念碑的,我们也怀着同样的情感来看一下他是怎样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主题部分是2——10自然段,为了结构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在分成三个小层次,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划分这小层次才是合理的?同桌前后互相讨论。 2~3 碑前 学生讨论结果 4~5 碑身板书 6~10 浮雕 (三) 1、研读2—3段, (1)文章怎样具体说明总体特征的? “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2)理清作者的行踪,在文中画出标志性词语:

西南联大作业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摘要:有人说,在一个民族历经生死存亡的时刻,总有一些人愿意用自己的背, 承受住整个民族的苦难,鼓舞引导着迷茫绝望的同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这些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冲锋在战场前线以血肉之躯抵御敌人的士兵,还包括那群致力于用文化的力量激发民族觉醒的文化人。大学就是文人的战场,同时也是诞生文人的摇篮,处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大学责无旁贷,不可避免的被历史赋予振新民族的艰巨使命,西南联大就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校代表,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好好的传承。 关键:西南联大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接下来,我将着重讲解西南联大精神。 一、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身上可以看到。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在抗战中,华罗庚一直在西南联大教学系任教,过着及其贫穷的教授生活。我们看到一个爱国人士为自己的祖国所做出的决定,毅然绝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的知识全数交给西南联大的师生。 二、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生活如此艰辛,然而他们却从未沮丧,心怀祖国,以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他们深知男儿当自强,天将降大任

墓碑碑文书写格式方法

墓碑碑文书写格式方法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可以说不拘一格,下面仅就格式相对稳定的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二)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三)功德碑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上乘。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人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以不失事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碑文格式并无太多死框框。特别是碑文内容,因撰者而异,所以今天书写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时代需要为念,万不可死拘旧制,作茧自缚。 碑文种类繁多,此处仅介绍其中几种而已。这里多举范例,以飨读者。 例如: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墓碑碑文的规范写法

广汉峰和石业墓碑和牌位,现在好多人不会写。很多人书写牌位的格式都不规范,那么墓碑的规范写法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墓碑碑文的写法规范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 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 顾名思义,

广汉峰和石业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文字都叫碑文。 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立碑,但古代宫馆中的碑没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计时间的;而古代宗庙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来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头柱子,凿有窟窿,以便穿过.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一)今年八月,我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我一直向往的天安门广场。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广场中心,它可高了,总高37.94米真像一个大巨人,庄严宏伟的雄姿,看起来十分壮观。爸爸带我从广场正面石道缓缓地走向纪念碑,当我快走进石碑的台阶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好像一只只雄鹰在高空飞翔,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走向台阶来到了平台,在石碑正面,看到了浮雕上,看到了浮雕中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的情景,浮雕上的号兵吹着冲锋号,指挥员右手挥举,我们的队伍勇往直前,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时那沸腾的画面,在其他几块浮雕都展现了生动而概括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历史,四周刻着中国人民英雄在跟敌人战斗时的画面。我汹涌澎拜仿佛也置身于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这里阳光将为你们带来祖国的温暖;月光将为你们带来宁静;鲜花将永远为你们装扮胜利的花环;大树,为你们遮荫;人民将永远向你们致敬!我静静地默哀,此时我想起来我在加入少先队时的誓言,五星红旗是我的骄傲,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我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我感受到使命的神圣。在无数先烈为我们打下的美好生活,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二)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公园的一角,看起来十分壮观。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四周长满了青松,在微风的吹拂下,翠绿的青松随风飘拂,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静静地默哀了一分钟,深深地缅怀着我们的哀思。这些英雄是为了建设攀枝花面牺牲的,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把攀枝花建设得更美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我们又来到了盆花园休息。那里十分凉爽,而且景色十分美丽。()这里有奇形怪状的假山;翠绿色的苏铁在给我们打招呼;粉红色的荷花在给点头;可爱的同学在尽情地玩耍,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阿署达度假村,导游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拔河比赛。”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踊跃报名,胡老师挑选了二十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去参加拔河比赛,同学们双手攒足了劲握紧绳子,奋力往后拉,旁边的啦啦队使劲的为他们加油,展示了我们班的团队精神,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终于不负众望,最终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午,我们踏着金色的阳光,愉快的回家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三)4月15日,西兴实验小学组织6年级的一部分同学,来到北干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纪念我们伟大英雄们的英灵。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皮肤,黑色长袖的校服也很吸热,虽然汗水顺着发丝流了下来,但是同学们都咬牙坚持着,现场是一片肃静。首先,面对着雄伟的纪念碑,同学们深深鞠躬。接着大家步入“历史博物馆”,由老师起了个头:“大家知道哪些烈士光荣牺牲了?”同学们积极地举手发言,有的说黄继光,有的说董存瑞,还有的说柯占军……然后,同学们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诗歌朗诵、讲故事、书法…… “你在眺望谁?高耸的纪念碑,多少宣言喊出你的壮美。大家踊跃举手,个个都表现的很积极。 你在思念谁?沉静的纪念碑,多少热血凝成你的雄伟。”慷慨激昂的、悲伤低沉的,方式不同,却满怀着那一种深深、深深的怀念、崇敬!接着同学们秩序井然的走上楼(纪念馆第二层)然后,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又一次来到纪念碑下,敬一个整齐的队礼后,满腔深情的喊出大家的口号:“你是我永远的信仰,跟着你走千里万里我都有力量,你的形象让我勇敢坚强,我愿为你燃烧生命的光芒!”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而在场所有人也轻轻鼓起了掌……在最后,同学们纷纷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放在树枝上,随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菊花绽开笑容,我们的缅怀也结束了。通过这次到烈士陵园的纪念、缅怀,同学们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毅力,还了解了我国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加深了印象。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

墓碑碑文格式

墓碑碑文格式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上乘。 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人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以不失事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碑文格式并无太多死框框。特别是碑文内容,因撰者而异,所以今天书写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时代需要为念,万不可死拘旧制,作茧自缚。 碑文方式(例子) 1.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 2.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祖母)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落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 “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

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 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纪念碑全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高2米,

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最璀璨的明珠 -----------西南联合大学 自清末民初引入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大学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并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在世界上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却有一个培养出获诺贝尔获得者的好大学。至今人们提起它,都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这所学校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在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所学校,但通过课程的学习加上对于资料的整理让我的内心对这样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为之一振。这样一所学校及其所取得的旷世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以下是我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的一些看法,及对其成功原因的一些分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这所在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为什么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培育出超过北大、清华、南开30年里培养的人才,取得了堪比牛津、哈佛、耶鲁的辉煌成就?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秘诀何在?西南联大的教育成功应该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以怎样的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的相融相契——西南联大成功联合的根本所在

墓碑的书写

墓碑的书写注意 人在去世下葬后,接下去最重要的工作是立碑。一般上,竖立墓碑是造坟的重点,立碑也是造坟工作的第一步。由於华人相信风水,风水上又传统以来便有“以碑为向”的说法,即以碑的形式与中线的方向决定吉凶;因此,传统的造坟工程中,立碑并不是可随时随地进行的。一座坟墓的立碑必须根据风水上的吉向择日择时,若按过去的风俗,造墓工作选择动土的日子和时辰,也不会太近埋葬日(除非是特别加工),这是为了让雨水使泥土结合,免得碑石容易凹陷。 客观上,由於这是说明死者身份的重要环节,因此风水上的安排亦表现得极谨慎,风水师及家属也不会在先人下葬后立即立碑。他们除了可能要根据风水考虑碑的颜色和定向,也会在竖碑前让大家有一段时间去斟酌碑文的字眼及吉凶意义。因此,择日择时除了是风水上的需要,也给了大家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碑文的内容。 闽粤省籍的华人墓碑,其碑文格式是有一套传统法则,有着特定的基本格式。碑文必须完整地交待死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子孙、安葬或重修墓碑的日期。由於造坟墓和立碑时是为了后人而选择风水,因此风水状况亦须藉立碑交代清楚。 另外,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丁兰尺一尺约合公尺的38.01公分,每尺分10格,依次刻着“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等字,以“财”、“兴”、“官”、“旺”、“丁”、“义”为吉。墓碑的所有文字须编排在合乎丁兰尺吉度的面积里,甚至对文字大小也相当讲究,当然是以符合吉度为佳。 墓碑的面积,不论大小,在刻上碑文时,基本上都遵守着相同的原则,既要简单明白地交代死者与立碑者的身份关系,以维持孝道与慎终追远的精神,又要考虑到风水的吉凶。 (A)葬者的籍贯 对华人来说,墓中人的籍贯相当重要。因此,墓碑上端多刻有对阴宅主人原籍的说明文字。这类文字多数以横排形式刻在墓碑平面的最上端。 在中国大陆,也许是由於死者都落葬家乡的土地,因此死者墓碑上并不一定要说明阴宅主人的原籍。尤其是宗族村落的公冢,墓碑上说明死者籍贯更是多此一举。 然而,在马来西亚独立之前,所有在本地去世的先人都被认为是“客死异乡”,同时,他们的埋葬地点也往往是葬在与其他各县籍人共同使用的公冢,因此,在墓碑的最上方注明阴宅主人的原籍,也相对地重要起来。 一般墓碑碑文最上边的左右两个角落的字眼通常就成为考证死者祖籍的凭证。它往往是刻了由右到左的横排双字,说明阴宅主人的原乡。墓碑上表明原乡这些字眼有些只是刻上府治名称,如“惠州”、“潮州”,有些则刻上县份名称,如“台山”、“潮安”,或者,亦有的刻字“X邑”称县份。还有些墓碑上的籍贯说明,不是皆一府一县,而是专指死者所源自的宗族村落,墓碑上刻着其姓氏本宗族村落的发源地名称,如槟城福帮五大姓之一的杨姓

碑文格式范例+碑文格式

碑文格式范例碑文格式_0 碑文格式范例碑文格式 碑文格式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 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祖母) 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对父亲) 显考讳某某大人之灵(对父亲) 显妣某氏老孺人之灵(对母亲) 显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母亲) 岳父大人之灵(对岳父) 故岳考某公讳××老大人之灵(对岳父) 岳母某太夫人之灵(对岳母) 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之灵(对岳母) 夫子某某大人之灵(对老师) 先夫某某君之灵(对丈夫) 先室某某夫人之灵(对妻子) 某君某某仁兄之灵(对朋友) 某君某某贤弟之灵(对朋友或弟子) 实例一 讳先显祖考某公某某太府君之墓云 孝孙男昌成 ××年×月立 实例二 讳先考某公某某府君之墓

大文孝男士中暨孙宏武全 ××年×月立 实例三 先妣张李氏太夫人之墓 勇成 孝男张军孙张立 张 ××年×月立 实例四 ××省××地区专员 讳先考某公某某府君之墓 孝男某某 ××年×月立 实例五 ××省××县副县长先父×××之墓 孝女某某 ××年×月立 实例六 ×××91×××先生之墓——××× ,实例,一 先父×××于××年×月×日生于××省××县××乡××村, ××年××月参加革命工作,××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 曾担任××职务,因病于××年×月×日在××地方逝世,享年××岁。孝男某某

××年×月×日 ,实例,二 韦素园?墓记 鲁迅 韦君素园之墓。 君以一九?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 说明:作者鲁迅即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生于1881年,殁于1936年。 注解:?韦素园——文学家,安徽霍邱县人,生于19XX年,死于1932年,未名社社员,鲁迅的好友。译有果戈理《外套》等书。?厄于短年——厄,困穷、苦难的意思。韦素园只活了三十年,所以说短年。?丛艽——指韦丛艽,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社员,翻译员。?静农——即台静农,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社员,翻译家。 ,实例,三 王统照先生的墓志铭 山东省文化局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廿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先生毕生,献身于文教事业,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后,曾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上海文学社《文学》主编,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和山东大学教授等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学习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了解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3.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作用。参考《阅读空间》说明文阅读技巧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它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成因、结构、关系等,还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可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等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 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词 瞻仰(zhāngyǎng)矗(chù)立五卅(sà)奠(diàn)基砌(qì)墙上溯(s ù)伟绩(jì)镏(liú)金挑衅(tiǎoxìn)逾越(yúyuè)天堑(qiàn)重幔(chóngmàn)不朽(xiǔ)横幅(fǘ)发髻(jì)镶嵌(xiāngqiàn)销毁践踏徒手熊熊火焰峻峭老巢搀扶(chānfú)矗立永垂

不朽慷慨激昂勇往直前丰功伟绩遥遥相对怒形于色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2.快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提示:作者按“点题-------瞻仰纪念碑-------抒瞻仰感受”的顺序组织材料。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段):点题总领全文。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段):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段):抒写瞻仰感受。 渗透着:无限崇敬深切怀念 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思考问题: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4节,行踪变化的词语。)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 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