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夕:真实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真实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真实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历史上真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像现代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一样。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国最早关于星辰的故事。“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译: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曾写道:“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时候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诉的是因贪图享乐、荒废正业而受到惩罚,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勤奋

克己,不能沉湎于享乐、不务正业,不可贪图一时新欢而忘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从前的人在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叫天河的河流,它在世界地图上独享“天河”之名,郧西的天河,流淌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老天河在郧西,七夕传说源于天河。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个传说始终和七夕节相连,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鹊桥相会之时,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天河发源于秦岭东南部陕西照川,全长69公里,是汉水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相对。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

,就有独特的七夕民俗。在郧西,人们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执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这条天河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里游走。因为郧西的天河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过“乞巧节”。那天,妇女们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以在竞赛中提高技艺。夜幕降临,人们来到河边燃放河灯,顺河漂流的盏盏河灯,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祈福,同时,也是在为牛郎指路以尽快与织女相会。“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的民谣,在郧西县境内广为流传。
现代人从现代的观念出发,迎合现代人的喜好“篡改”了这个故事。之所以用“篡改”二字,是因为经过改动之后,不仅掩盖了真实的故事内涵,使得故事的内容和主旨变的面目皆非,而且还被现代的人们当作古时候的传说来讲,在教科书和相关读物中大肆宣扬,使真实的历史传说被人们了解的几率越来越小,使得人们对古人真实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误解。
而且笔者认为文艺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销售率而任意篡改是非常不应该的,最起码应该在保持主旨不变的情况下丰富它的内涵,就像韩剧大长今等一系列历史剧一样,虽然添加了许多原创的内容,但是主旨很正统,表达的内容十分美好,给人以好的引导和启迪,使它变得更好而提高收视率或销售率,这才是改编者应持有的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