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1. 初学翻译要求:一、忠实;二、通顺。P6

2. 汉译英的基本功:就使用英语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拚确。怎样拼写,不可忽视。二、合乎用法。一个词怎样用,和哪个词连用,很有讲究。三、句子平稳。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的。怎样读懂原文(一)单词释义:一(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

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P25

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

5. 把握全篇而后译。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全篇所谓翻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译文在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P36/p45

6.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p60

7.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释道安:主直译《四阿含》《阿毗昙》,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和弟子僧肇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C.玄奘:倾向于直译,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是唐高僧,俗称唐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曾游学天竺,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经卷。P101

8.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天演论原文:T.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他还翻译了《原富: A.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肆言:H.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法意C.D.S. Montesquieu,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等。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是严复p112

在"翻译三论"一文中提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的是周煦良.p113

9.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他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彻底和全部的化说不可实现的理想,只能作为一种努力的目标,而且限于文学作品。

10. 鲁迅与瞿秋白: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瞿秋白认为: "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就必须顾到口头上'能够说得出来'的条件。鲁迅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p139

11. 郭沫若与茅盾:在我国,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

还在讨论翻译问题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郭沫若,一个就是矛盾。

1).郭沫若主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郭沫若认为文学翻译上所谓的"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1954年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P151

2).茅盾关于直译说"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茅盾先生说过:翻译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 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主,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神韵"。p151

12. 直译与意译:鲁迅主直译。1982年,周熙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语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1946年,朱光潜认为: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1953年,林汉达认为: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1959年,周建人认为: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1978年,许渊冲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是把把忠实于原文容放在第三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P161

13. 关联词语: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p166

14. 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英语句子注重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的话放在突出的位置。英语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也灵活,可前可后。汉语没有英语那些手段,叙事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因此较多地依靠各成分之间的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句子结构的差异可以说是我们在汉译英方面研究的主要容。就句子结构而言,一般说来,汉语多用并列结构,英语多用主从结构。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要。汉语重意合,结构松散,依赖各句成分的顺序,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英译汉,增加一些词语。英语重形合,句各成分联系紧密,不大重视句子之间联系,句子来得突然。P168/p374

15. 评论和表态:英语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的事情或情况。汉语则相反,评论或表态性的话往往是放在句子的最后。p169

16.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是一位勤奋的译者。他研究法国文学,翻译的作品达三十多种,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他认为翻译重在"实践"。p176

17. 关于风格:认为风格能译的人有茅盾和隆惠,认为风格不能译的有周熙良和中楹。鲁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风格翻译出来。""除信、达外,还要有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有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隆惠觉得译者应具备两个条件: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二要有表现的风格能力。周煦良认为"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风格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他认为,一部文学译品的风格是由四方面决定的:一)原作的风格;二)译者本人的文章风格;三)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四)译者所处的时代。中楹写道:在同一语言的领域里,尚且不易籑仿一个作者的风格,在翻译方面,

把原作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且要保持同一风格,这是更不易做到的工作。积极赞同周熙良同志的:不必多伤脑筋的说法。。p190

18. 王佐良:1985年出版了他译的《斯诗选》。他还曾将禺的《雷雨》译成英语。关于风格,他说适合就是一切。文体学的灵魂在于研究什么样的语言适合什么样的社会场合。他说:"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36.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P162王佐良说: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观察,不断地深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王佐良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谈及了译者的"文化意识"问题。他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讲到译诗体会时,提出译诗须像诗的是王佐良. 王佐良关于翻译的论述。"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他认为最好的检验标准仍然是译文本身的质量。绝对的意译等于否定翻译,绝对的直译也被多次的尝试证明为此路不通。译者的任务在于再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他认为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他还讲到怎样译诗;关于词语引起的联想;关于比喻;关于对等词;关于文化比较;关于全文的重要性;关于怎样提高p200

19. Cicero西塞罗: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ago, Cicero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he did not believe it was his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o pay them by weight as it were.他本人的翻译实践中,他认为没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的总的风格和力量。认为逐字直译毫无必要,并在其翻译Aeschines 和Demosthenes 的演说时维持了演说的总体风格和充满魅力的语言。I translated the most famous speeches of the two most eloquent .Attic orators,Aeschines and Demosthenes,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literally逐字地but as an orator 演说者(Cicero's translating of ancient Greek speeches is characterized by translating as an orator).p219

20. Saint Jerome哲罗姆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孤立的词。P220

21. A.F.Tytler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在我国翻译界影响很大。would therefore described a good translan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ur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He thought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cluded all the following,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原文抄本,保持原文特点,文章安排自由灵活。P228

22. Theodore Savory. 西奥多萨沃里p237

1).In the Art of Translation, he thought that 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i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ll the following, I.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II. 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 III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2).Translation, the surmounting of the obstacle, is made possible by an equivalence of thought which lies behind the different verbal expressions of a thought. No doubt this equivalence is traceable to the fact that men of all nations belong to the same species.

3).According to Theodore Savory, a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I.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II. What does he mean? III. How does he say it?《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西奥多·萨沃里的《翻译的艺术》Art of Translation一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P238

23. 费道罗夫:a. 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b. 翻译的确切性就是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如果语言条件许可的话),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容与形式间的相互联系。虽然在形式上常和原文不相符合。c. 确切翻译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尤其是以表达作品的一般性质和表达其个别片断方面接近原文的的程度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d. 确切性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并不要求在字面上同样程度地接近原文。费道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确切翻译的原则.表达部分、单独要素、片断文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确切性这一概念是特别重要的。确切翻译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确切性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并不要求在字面上同样程度地接近原文。在细节上准确地表达了每一单独的要素,还不能算确切地表达了整体,因为整体并不是这些单独要素的简单的总和,而是特定的系统。无论从思想容上或从形式上来看,只有作品的整体与它的单独部分或它的部分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说明原作所独有的特点。P270

24. 巴尔胡达罗夫:所谓上下文是指该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例如,词的上下文是该词周围各个词的语法形式和结构的总和。上下文分为:狭义(微观)上下文和广义(宏观)上下文。所谓广义上下文是指该单位的超出句子围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话语上下文,即在该单位的周围,在该单位之外,亦即在与之毗连的各个句子中的语言单位的总和。狭义上下文分为句法上下文和词汇上下文。句法上下文是指该词词组或(从属)句子所属的句法结构。词汇上下文指的是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有时为了确定原文词的意义和选择单义的翻译等值物,只考虑狭义上下文是不够的,还得从广义上下文中找依据。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就必须超出语言上下文的围,而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他以"the oldest abolitionis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中abolitionist废除主义者一词的翻译为例,说明翻译时应考虑超语言因素的重要性。p281

25. 科技英语的特点:王平在"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一文中指出:"科技文章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一般崇尚严谨周密,要求行文简练,语确,重点突出。" 忠华就科技英语与汉语的表达特点归纳出以下五点:a. 汉语的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并且固定,而英语的词汇含义涵大,一词多义,并且词的形态变化可以引起含义的变化;b. 汉语中用被动语态的表达不多,而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c. 汉语多用单句表达,而科技英语则趋向于用多重复合结构表达;d. 科技英语中介词短语以及各类非限定动词短语使用频繁,且语法功能很强,汉语则不具备这种特点;e. 在语序、语句重心以及动词时态、语气方面两种有很大的差异。P287

26. Eugene A.Nida奈达and Charles R.Taber泰伯emphasize that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特点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 必须尊重每一种语言的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 必须改变形式才能使容具有完整性。改变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入语之间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距有多大。奈达和泰伯认为,"如果所有的语言形式不同,译者要保存容,自然就必须改变形式"。"if all languages differ in form, then quite naturally the forms must be altered if one is to preserve the content.p302

27. George Steiner斯坦纳thought that paraphrase 意译is the tur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Through paraphrase the spirit of an author may be transfused, and yet not lost.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neither through metaphrase 直译nor imitation模仿,It is that of paraphrase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态度。译者的真正途径既不是直译,也不是模仿,而是意译。p312

斯坦纳说过:罗纳德.诺克斯把整个题目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以何为主:文学性的译文还是逐字翻译。第二个问题说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问题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P102

28. 施觉怀在"翻译法律文献的几个特点"一文中指出:"法律文件的翻译,最主要的要求应当是严谨。法律文献翻译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条理清、文字明、意思全。P332

29. 主谓搭配:法律文件里大量使用意义明确界定的名词、句子结构也都非常精练,翻译起来没有多少灵活处理的余地。但在主谓搭配这个问题上,还真有不少需要考虑的地方。P335

30. When talk about 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 the English philosopher Wittgenstein said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p344

31. Sol Adler爱德乐"Completely smash" is a typical Chinglish, "build into" is Chinglish too. Sol Adler爱德乐指出,汉语中表示时空的副词和副词短语要比英语频繁。You use spatial 空间的and temporal时间的adverbs,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verbial phrases, more frequently than we do in English. 汉语中表示时空的副词和副词短语要比英语频繁"Chinglis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translation p362

33赋宁谈谈外语学习和翻译(摘录)---赋宁指出:"练好外语基本功和翻译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赋宁特别重视译文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认为这是一个文学翻译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汉语写作能力和修辞手段,这是翻译工作者必须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认为翻译贵在传神,贵在忠实于原文的气势和精神。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准确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吃透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气氛和神韵。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实质是相辅相成的。P352

34.英语里的被动语态在汉语里称"被动式"或"被字句"。英语和汉语比较,英语比汉语用的多。

35.文学作品中,对话往往占很大比例。对话一般用口语体,与叙述部分使用的语言不同。翻译时,要注意文体差别p210

36. 一件事情,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说明。原文从正面说的,译文可以从反面来说这就是反译. P249

37."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翻译为" Though my writing resembles an ugly monster, it actually looks a little better without any embellishment. "对于此,下列说确的是:该句体现了英文形合的特点,联结成分大多情况下必不可少。

38.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文学翻译。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戴乃迭强调"应该更富有创造性"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摘录)我国著名翻译家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在会见澳大利亚记者肯尼思?享德森时主要谈到以下两个问题: 1. 四字成语把中国的四字成语译成英语很困难。因为每个四字成语都有非常丰富的在涵意,可能其中还包含着一个典故。一旦译成英语或用英语作解释时,可能就需要用一个或两个句子来表

达,即使如此,仍旧不能表达出原文所有的气魄和分量。有时也可能加脚注,但英译文总是比原文累赘得多,也不及原文有力。2. 改写原文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但是,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文章了。另一方面,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意,而要把这些含意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P326

39.就汉译英而论断句的情况较多,并句的情况较少. P337 翻译较长的句子,英语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

40.英语里有大量的抽象名词。翻译的时候,往往要把英语的抽象名词译成动词或者形容词。P290

41. 林纾,光绪举人,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的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lias,《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海外轩渠录》Gulliver's Travels,《吟边燕语》Tales from Shakespeare,《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 field,《贼史》Oliver Twist,《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rbin p121

42.程镇球1、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程镇球论述了语言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为:"The choice of words in a sentence as well as the sentence itself is affected by what goes before or comes after.""The whole is made of the part. The meaning of the 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 Naturally, the part and the whole are relative terms. Sometimes a phrase or clause or sentence forms the whole. But at other times they often form only a part of the whole."他还引用一些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话来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In his book entitled Better English G. H. Vallins says that "Words cannot be treated in isolation. And as the English philosopher Wittgenstein said"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The whole is made of the part.The meaning of the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the part and the whole are relative terms. p345

43.原文:An acquaintance of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urrent affairs.译文:熟悉历史有助于研究时事。本句中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是:词性转换

44.Foreignization 使国外化is a strategy in which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original. This method is "an ethno-deviant pressure on target-language culture values to 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 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 to have alien reading experience.

45原文:我应该说一地同志这本回忆童年和旅游的散文集子,不但是青少年最好的读物,大人们也应当拿来看看。因为这是一本写情真挚、写景鲜明;流畅、健康、引人向上的散文作品。译文:I must say that Yidi's book about his childhood and his travels is a best choice for young people and should be read by adults as well, because it is sincere in feeling and lucid in description.It is a very readable, healthy and inspiring book.在改变句子结构方面,此句的译者采用的主要翻译技巧是断句和并句

46.原文:绝对不许违反这个原则。译文:No violation of this principle can be tolerated.对原文中的黑体部分,此句的译者采用的主要翻译技巧是.词类转换

47. 原文:"I have seventy-two grandchildren, and if I were sad each time I parted from one of them, I should have a dismal existence!" "Madre snaturale," he replied.译文:"我的子女有七十二个,要是每离开一个都要难过,我的生活可就太痛苦了。"听了这话,老先生竟说,"这个做母亲的真怪呀!"本句中画线部分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是:增词

48. 、恩格斯在他的《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一文中写到,马克思精于使用日

常生活用语和各地方言中的成语;他创造新词;......要理解马克思的著作,必须彻底地精通德语--口头语和标准语,另外还要知道一些德国人的生活。马克思是当代具有最简洁最有力的风格的作家之一。为了确切地表达他的风格,不仅要精通德语,而且要精通英语。P258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 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 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 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 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 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 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 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 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 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 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 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 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 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 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 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翻译批评的现状与发展

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翻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其独立的学科身份不仅取决于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建构,更取决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批评通过检视翻译产品、监督译事、匡谬正误、褒优贬劣,起到规范翻译行为、扩大译作影响、促进翻译事业繁荣、保障翻译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翻译理论建设的作用,从而保证翻译的社会文化交流功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翻译批评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翻译批评的对象日渐丰富,从翻译文本、到翻译管理、到翻译理论,从政治文献和文学翻译,到经贸、科技、外宣与影视作品的翻译,翻译批评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翻译批评的方法与渠道日趋多元,从基于批评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倾向,评点单一译本优劣与得失,到以语料库等可量化、可再验性的译文质量评估方法来对比考察原作与译作的风格,从印刷文本和报刊杂志的翻译批评,到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渠道展开的翻译批评等。另外,翻译批评的理论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批评者越来越多地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发展出专门的翻译批评理论。人们在运用新的方法开展批评时,会有意识地对原有的翻译观念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翻译理论中关于翻译的定义,发展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然而,翻译批评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与问题,主要为批评精神的缺失和批评理论与实践脱节两个方面。 首先,翻译批评有着过于功利的表现,一些翻译批评者“与人为善”,抛弃了批评的真正价值——批评本身,庸俗化的赞誉不绝,“剜烂苹果”式的批判鲜见,即使采用某种理论为分析工具,也预设了结果,为了“颂扬”而“批评”。其次,在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之下,翻译批评者对版权盲目引进、畅销书汉译“大干快上”、非主流国家文学作品汉译无人问津等现象普遍,对于译风浮躁、译书质量粗糙等问题,一些专业期刊从未有过任何反应。另外,一些翻译批评者缺少严谨理性的学理分析,罔顾译者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的反应和译作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偏概全,将客观的批评变成私愤的宣泄,而一些“著名”的译者只愿意听赞歌, 对批评意见则无法接受。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翻译批评精神的退化。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不断引入,我国翻译批评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理论工具,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增强了批评者的理论意识。当今学术型的翻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译批评大多建立在某种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但大多数理论都有一个逻辑起点深圳翻译公司源文本、读者、译者、语言或文化,因而翻译批评容易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之偏颇。许多采用某种理论的翻译批评关注的是理论本身,而并非指向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或者为增强批评的“学术性”而戴上某个“时髦”理论的帽子,走的却是主观优劣判断的老套路。还有一些批评者具有很强的主体建构的倾向性,表现出对理论的反感和对自我经验的强调,因而经常从“批评”移情到“创作”或“翻译”中,而使自己丧失了“批评者”的资格。因而,未来的翻译批评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认识、预测、解释、批判等功能。 当今,翻译批评的形态已不再单一,从文学鉴赏性的翻译审美批评,到以文本为导向的译语要素批评,从重视翻译过程的译者心理批评到转向译作功能的社会文化批评。翻译批评需要知性的同时,更要突破感觉,注重理性;既要尊重价值尺度,又要追求事实判断。尽管目前我国翻译批评有着科学化的趋势,但其人文主义特色依旧浓重,基于语料库数据的描写性批评实践虽有尝试,但还十分少见,文本取样量化、模型构建、历史个案研究、读者反应调查等实证性方法在翻译批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加强。 此外,未来我们应更加重视对于网络翻译批评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普及,网络翻译和网络翻译批评已不再新奇。当前,网络翻译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微博、个人博客等形式存在,为批评专家和普通译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发表译文批评意见的平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

的自由。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 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女口 ,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 “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 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の“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の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の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の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の著作是1964出版の《翻译の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の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の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の对等。为使源语和目の语の之间の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の角度出发,根据翻译の本质,提出了著名の“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の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の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の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の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の对等,翻译传达の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の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の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の,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の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の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の四个方面,作为翻译の原则,准确地在目の语中再现源语の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の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の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の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の完美の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の,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の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 化の目の。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の成语和理解の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の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の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姓名:常首鸣 班级:08级外应2班 学号:2008142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 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

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2) 二、翻译批评的原则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