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系列 专练5 常见天气系统含答案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系列 专练5 常见天气系统含答案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系列 专练5 常见天气系统含答案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系列 专练5 常见天气系统含答案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019·天津高考)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小题。

考点说明

考点透视

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A.甲B.乙C.丙D.丁

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考点突破

雨雪分界线是降雨与降雪(含雨夹雪)的界线。下图示意某年1月19~22日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过境时雨雪分界线推进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雨雪分界线推进的天气系统是

①冷锋②暖锋③气旋④反气旋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右上图),可有效地防御冻害,其原理是

A.阻挡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减弱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回南天”是指初春时节冷空气退却,暖湿空气迅速增强,致使当地气温回升,空气湿度接近饱和,低温物体表面水珠密布的一种天气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我国最容易出现“回南天”的省份可能是

A.河北B.江西C.吉林D.广东

4.可能加强“回南天”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A.台风B.冷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

5.“回南天”结束后,我国

A.华北地区将迎来多风沙天气B.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伏旱

C.江淮地区即将迎来梅雨D.东北地区将进入多雷雨季节

读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时刻

A.气压甲地低于丁地

B.风速乙地小于丙地

C.气温丙地高于甲地

D.风向丁地与乙地相同

7.未来两天,丙地气象部门最可能发布

①大风预警

②森林火灾预警

③干旱预警

④低温冻害预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A.20hPa

B.22.5hPa

C.27hPa

D.28hPa

9.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A.哈尔滨盛行偏西风

B.北京风力强劲

C.重庆炎热少雨

D.广州阴雨连绵

10.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最弱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福建泉州网消息:4月30日,福建进入了雨季,6月25日,按专业的标准研判,雨季已经结束,但今年副热带高压有点“调皮”,又带来了一场持续性强降水。直到7月14日,福建雨季经历76天的长跑,终于到达终点,雨季时长接近历史之最。下图是副热带高压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今年福建雨季时长接近历史之最的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移动快,雨季开始早

B.副热带高压移动慢,控制时间长

C.副热带高压回退,雨季延长

D.副热带高压前跳,带来持续降水

12.雨季结束后,福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地形雨

B.台风雨

C.锋面雨

D.对流雨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状悬浮物,其浓度会对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产生影响。下图为2015年1月10日~20日北京市PM2.5浓度逐日和逐时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时段,北京市有强冷锋过境的日期可能是

A.11日B.14日C.16日D.19日

14.受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11日较10日

A.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

C.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D.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增强

15.与冬季相比,夏季时北京市的PM2.5浓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A.空气对流旺盛,降水多B.植被覆盖率上升

C.风力微弱,沙尘天气少D.交通尾气排放少

2018年第26次台风“玉兔”于北京时间10月22日8时生成,11月3日2时减弱为热带低压。下图示意“玉兔”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玉兔”生成时

A.位于赤道太平洋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我国南海北部风大浪高

D.适逢农历节气霜降前后

17.“玉兔”自生成至减弱为热带低压期间

A.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

B.对我国台湾造成的破坏最大

C.强度先增强而后减弱

D.南北方向位移超过2000千米

秋台风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台风,其数量不如夏台风那样多,但威力却不容小觑。2018年9月16日至17日秋季强台风“山竹”于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沿海,给相关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左下表为1949~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統计,右下图为台风“山竹”移动实时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台风强度秋季大于夏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转偏向力减小B.植被进入落叶期,树木对台风阻力减小

C.低纬海区海水温度较高D.地表摩擦力减小

19.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风向的变化为

A.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B.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D.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读下图“冬季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20.此时甲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1.此时与甲地相比,北京

A.风力更大

B.降水更多

C.气压更高

D.气温更高

22.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区,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下图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①和②锋面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移动

D.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24.下图中正确反映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A

B.B

C.C

D.D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图示地区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A.9.9℃B.12.9 ℃

C.13.9℃D.14.9℃

26.甲地未来短时间的天气变化是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

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

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下图为北半球某一天气系统示意图,图中气压值:甲<乙、丙=丁。完成下面小题。

27.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乙为暖锋锋线②甲、乙为冷锋锋线

③丙处风向为偏南风④丁处风向为偏西风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8.未来几天,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可能是

A.气压降低,天气转阴B.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C.天气转晴,湿度骤降D.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参考答案

考点透视

【答案】

1.C

2.B

【解析】

1.从图中可以了解,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高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成阴雨区。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结合选项只有丙符合题意。甲处长江中下游附近此时是受高压控制,晴天无降水,A错;乙处长江中游处于高压脊控制,也无降水,B错;丁此时的高压中心在海洋上,虽然东北地区有低压气旋分布,存在降水可能,但是长江中下游处于高压脊控制,无降水,D错。故本题选择C。

2.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符合上述气压场只有乙符合。故本题选择B。

考点突破

【答案】

1.C

2.A

【解析】

1.此时为冬季,1月19日前后,影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和高压(反气旋),所以C正确。

2.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可有效地防止冻害,其原理是阻挡地面辐射,所以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答案】

3.D

4.C

5.A

【解析】

3.“空气湿度接近饱和,低温物体表面水珠密布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回南天”出现时,当地空气湿润,我国

北方地区春季气候干燥,故排除A、C。暖湿气流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初春时节,与江西相比,广东更潮湿,故D正确、排除B。

4.初春时节,暖空气逐渐增强,而此时冷气团尚未减到很弱,使得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导致“回南天”天气现象增强,因此应是准静止锋影响,故C正确。台风是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冷锋天气系统会使得降温剧烈,大风强劲,不会出现“回南天”;而反气旋天气晴朗,不易形成“回南天”,故A、B、D错误。5.“回南天”出现在初春时节,因此结束后应为4、5月,此时华北地区多风沙;东北地区的雷雨在7、8月;长江流域伏旱天气在7月份;江淮梅雨在5月末,6月初。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6.C

7.D

【解析】

6.甲地气压为1010百帕,乙地气压为1000百帕,气压甲地高于乙地,A错误;乙地等压线比丙地密集,因此乙地风力大于丙地,B错误;丙地纬度低、受暖气团控制,甲地地纬度高、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丙高于甲,C正确;据等压线分布判断,乙地方向为东南风,丁地为西北风,因此丁地与乙地风向不相同,D错误。故选C。

7.未来两天,丙地将有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会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过境后会出现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因此气象部门最可能发布大风预警、低温冻害预警,①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

8.C

9.A

10.A

【解析】

本题组以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气压差计算、天气系统与天气、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8.根据图中气压值推算,甲地气压值为1022.5hPa~1025hPa;乙地气压值为997.5hPa~1000hPa。因此气压差范围是22.5hPa~27.5hPa,不能等于22.5hPa和27.5hPa。由此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9.哈尔滨的东北部有低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南指向东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或偏西风。A符合题意。北京所处地区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排除B。重庆位于低压槽,多阴雨天气,排除C。广州地区等压线凸向低值区,处于高压脊区域,天气晴朗,排除D。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晴天时,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最弱,云层越厚,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强。图中显示,甲处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且深居内陆,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和

保温作用最弱,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乙处和丙处位于低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强,排除B、C。丁处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但根据相对位置判断,丁位于海洋,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但不是最弱,排除D。

【答案】

11.C

12.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动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11.从题目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东部的夏季雨带主要位于副高脊前(以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天气以晴好为主,降水较少,故B,D错误;4月30日福建进入雨季比较正常,A错;福建雨季长是由副热带高压“调皮”(南退)造成,C正确。据此分析选C。

12.由上题可知,雨季结束后,福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带来降水的主要是台风,故以台风雨为主,据此分析选B正确。

【答案】

13.C

14.C

15.A

【解析】

本题组以可入肺颗粒物(PM2.5)为背景,考查气候知识,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3.主要考查锋面过境前和过境时天气特征。冷锋过境前,外地的大气悬浮颗粒物在大风作用下带到北京,使北京PM2.5浓度增加;冷锋过境时伴有大风、可能带有雨雪天气。大风把北京市的大气悬浮颗粒物吹散(或雨雪沉降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北京市的PM2.5浓度降低,环境质量改善。从图中可知,PM2.5浓度逐时变化最能体现与冷锋关系,16日PM2.5浓度先达到最大,后骤降至较低范围,说明此时为冷锋过境,故选C。14.主要考查学生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读图可知,与10日相比,11日的PM2.5浓度明显较低。依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原理,大气中尘埃(悬浮颗粒物)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B选项错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C选项正确;地面温度增加,导致地面辐射增强,因大气中尘埃减少,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D选项错误;大气温度降低,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减弱,A选项错误。故选C。

15.主要考查影响PM2.5浓度的因素。降水、植被覆盖率、风力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均要影响PM2.5浓度。题干中“与冬季相比,夏季……”说明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比较冬季和夏季差异,而交通尾气排放基本无季节差异,故D选项错误;夏季北京受东南季风影响,确实风力较弱,沙尘天气少,但不是PM2.5浓度低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是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相对于冬季而言,植被覆盖率会

增加,但不是主要因素(冬季植被率低,但地面冰雪覆盖,与植被覆盖率效果类似,不利于扬尘),故B选项错误。而北京夏季对流旺盛,降水丰富,能降低PM2.5浓度。故选A。

【答案】

16.D

17.A

【解析】

16.台风形成需要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没有地转偏向力,因此不利于台风的形成,A错误;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旋转,B错误;到达我国南海北部已减弱为热带低压,风力减小,风浪小,C错误;霜降是公历10月23日-24日之间,正是“玉兔”生成时,D正确。故选D。

17.据图可以看出“玉兔”自生成至减弱为热带低压期间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A正确;不经过台湾,B错误;“玉兔”强度先增强而后减弱、再增强、再减弱,C错误;南北方向位移约13°,距离约为1443km,小于2000km,D错误。故选A。

【答案】

18.C

19.A

【解析】

18.夏、秋台风生成的位置差异不大,地转偏向力相差也不大,A 错误。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其形成强度与植被无关,故B错误;台风生成发展,需要有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海温偏高。海温偏高,积攒较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C 项正确;下垫面差别不大,摩擦力相差不大,故D错误。据此分析选C。

19.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北部吹东北风,东部吹东南风。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位置由台风北部转变为东部,风向的变化为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据此分析选A。

【答案】

20.A

21.D

22.C

【解析】

此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和风的形成。

20.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读等压线可知,甲地西北方为高压中心,东南方为低压槽。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通过海陆轮廓判断此地为东亚地区,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甲地风向应为西北风。故选A。

21.通过等压线数值和走向判断,甲地东北方为锋面气旋中心,气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低压槽形成冷锋;所以甲在冷锋锋后,出现气压高,气温低,刮风、降雨天气。北京在冷锋锋前,气压低,气温高,晴朗天气。此时与甲地相比,北京气温更高。故选D。

22.甲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7、8月时雨带应北移到我国北方地区。而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区,说明夏季风势力减弱,雨带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导致我国北旱南涝。故选C。【答案】

23.D

24.C

【解析】

23.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等相关知识。读图可知,甲乙两图都是低气压形成的气旋天气系统,①处为冷锋,②处为暖锋。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形成暖锋,故不符合题意,A错误;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上升,东侧为暖锋,故不符合题意,B错误;①处为冷锋向偏南方向运动,②处为暖锋向偏南方向运动,故不符合题意,C错误;m位于暖锋附近或暖锋锋前,有降水,n位于冷锋锋前,被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冷锋尚未到达,天气晴朗,符合题意,D正确。

24.本题主要考查冷锋过境气温的变化规律。甲图中,①处为冷锋,冷锋过境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如图,A曲线所示气温上升,不符合题意,A错误;B曲线所示气温先下降,再上升,不符合题意,B错误;C曲线所示气温下降,并保持较低的温度,符合冷锋的特点,C正确;D曲线所示气温先升高后下降,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

【答案】

25.C

26.A

【解析】

本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

25.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冷空气最低气温2℃~4℃,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C正确。

26.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短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故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A正确。

【答案】

27.D

2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27.读图可知,甲气压低于乙地,而丙丁气压相同,说明图中天气系统位于气旋(低压中心的左侧),应为冷锋锋面,①错、②对。丙位于锋面北侧盛行偏北风,丁为西南风,③错,④对。故选D。

2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位于冷锋锋面附近,丙位于冷锋锋后,此时经历风雨过程,未来几天,冷锋过境后,丙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湿度降低,故选C。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区域地理(选择题)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区域地理(选择题)含答案专题:区域地理 (一)(2019·贵阳模拟) 下图为某岛略图。该岛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东北部比西南部降水多。据此回答1--3题。 1、该岛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东北部() A.长期受盛行西风控制 B.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 C.经常受对流雨的影响 D.沿岸有暖流的增湿作用 2、该岛屿最适宜发展() A.热带种植园农业B.地中海式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3、该岛() A.位于美洲板块B.水系形态呈向心状 C.人口分布均匀D.以常绿硬叶林为主 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可判断该岛处于东北信风带内,受岛上东西走向(根据河流流向可判定山脉走向)山脉的阻挡和抬升作用,该岛东北部降水较西南部多,A错、B对;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迎风坡,经常有地形雨,C错;该岛南北沿海都受暖流影响,但这不是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大的主要原因,D错。 第2题,根据该岛所处纬度和常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可判断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A对;地中海气候区适合发展地中海式农业,B错;该岛山区面积广大且位于热带,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等,分布在温带气候区的平原地区,C错;该岛多山地,草场面积狭小,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错。

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岛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西印度群岛,属于美洲板块,A对;该岛中部地势高,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B错;中部山地人口密度较小,沿海狭窄平原人口密度较大,C错;根据上题关于气候的分析,可推断该岛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为主,D错。 答案:1---3、B .A .A (二)(2019·潍坊模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我国制造企业在墨西哥建厂,以充分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便利。我国海信集团于2016年初进驻墨西哥的罗萨里托,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一年多就在当地家电制造领域站稳了脚跟。下图示意罗萨里托位置。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海信集团入驻罗萨里托的原因不包括() A.接近消费市场B.距原料产地近 C.税收政策优惠D.劳动力成本低 2.海信集团迅速在罗萨里托家电制造领域站稳了脚跟,主要依赖于() A.质量更优B.设计精美 C.规模经营D.功能多样 解析:第1题,家电生产需要的零部件较多,生产企业分散,因此我国海信集团入驻墨西哥罗萨里托并不是为了距原料产地近,B对。罗萨里托位于美国与墨西哥边界附近,可以利用墨西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由贸易区内关税的优惠政策,生产的产品可就近出口到美国市场。 第2题,根据材料“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可知,海信生产的家电产品质量更优,A对;对于家电产品,消费者往往更加注重质量,B 错;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功能多样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一年多难以做到,C、D错。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2021年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含答案

年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图1是珠江三角洲部分运输网络、机场、城巿及工业园区等地理事物分布图。表1表示香港国际机场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相关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与香港国际机场相比,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 地面平坦开阔 B. 有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通达度高 C. 远离市区,土地租金低 D. 临近多个工业园区,运输量大 2.香港国际机场规划xx年兴建第三条跑道,有利于 ①强化香港成为地区内国际航运中心的角色②为香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③带 动相关行业的发展④缓解香港市区交通压力⑤应付香港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 需求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图2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香港国际 机场 深圳宝安 国际机场 每年旅 客(万人 次) 4 300 2 000 航线 (条) 国际:115 内地:45 国际:10 内地:50 机场 广州 佛山 中山 珠海 东莞 深圳 澳门特别 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高速公路铁路 电子工业园区 图1 表1

3.该省级行政区面积最接近 A. 500000KM 2 B. 400000KM 2 C. 200000KM 2 D. 100000KM 2 4.关于该省级行政区雾日数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B .由东往西,雾日数持续减少 C .各地雾日数最多相差60天 D .P 地雾日数可能为7天 5.影响该省级行政区雾日数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A. 地形 B. 植被 C. 河流 D. 人口 图3b 为图3a 中P 地拍摄的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为防风采光,该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朝 A. 西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东南方向 7.该地民居地板高出地面,主要目的是 A .通风防湿 B .预防海啸 C .便于冬季出入家门 D .预防冻土融化 图4示意我国某地景观。据此完成8~9题。 P 图2 图3a 图 3b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案例1:推测本世纪地球上见到哈雷彗星的年份是( ) A.2034 B.2062 C.2056 D.2019 解析:只要知道哈雷彗星运行周期为76年以及地球上曾在1986年观测到哈雷彗星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得出答案为B。 案例2:若黄赤交角(α)增加为30°,则北温带范围应跨____个纬度。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黄赤交角对热量带的影响,回归线和极圈是热带、温带、寒带的分界,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α,极圈的度数就是(90-α),温带的范围(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范围)为极圈度数减去回归线的度数,即为 90-2α,因此答案为30。 案例3:读“1992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填空回答: (1)以5岁为一段,人口所占比例最多的年龄段是____岁,约占总人口的_____%。 (2)计算图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____,说明还未达到_____%社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的认识,而读图能力是关键。 (1)题凭直观可看出20~25岁年龄段的最大,占总人口的比例为男性所占的7加上女性所占的约6.5%,总和为13.5%。 (2)题在图上量算繁琐一些,但一个总的尺度应把握,即

中国还不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因而60岁以上男性人口或女性人口的比例一定小于10% 案例4:读我国人口、粮食、耕地统计表,分析回答: (1)1990年与1949年相比,项目1增长了____%,项目2增长了____%,两种增长速度相比,项目1____项目2。 (2)略。 解析:该题在进行统计比较时,关键看清题目为“增长了”,而非“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因此计算时由1990年的数据减去1949年的数据,再与原有数据(即1949年)比较。答案分别为110、80、高于。 案例5:读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看,在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到2019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通过数据变化来说明两类国家城市化速度的差异,在计算方面极简单,只要把相关两个数据相减或相比。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式版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进一步搞好XX届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XX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二、学生现状:本届

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四、具体措施:1、坚持集体备课以《以《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两次,时间分别是周日晚和周二下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16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一) 侯志坚:就职于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教授过新老教材,历经三次高考改革,连续担任过五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教研效 果显著。《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获广东省新课程改革教学论文二等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探究》等教育教学论文市、县获一、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广东教育》、《高中地理》、《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试题200多篇(套),其中《浅析“宇宙中 的地球”实验与探究题的设计》等发表于中等教育核心期刊《中学 地理教学参考》,《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典型例析》发表于全国 优秀期刊《地理教育》并收录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 理教与学》。主编《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高效备 考―2011年广东中考总复习》、《初中同步训练》中图版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八年级下册、《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参编《2009年高考复习地理――高效备考》等初高中教辅资料。 记:今天很高兴请到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老师,谈谈如何把握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问题。侯老师,您好!现在我们的学生即将进 入高三二轮复习阶段,请介绍一下地理学科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及 目标。 侯:尽管各地各学校复习内容安排不一致,但一轮复习一般3月初基本结束,开始二轮复习。时间安排一般为2个月,即到5月份 结束.一轮重知识,二轮重能力。二轮复习过程以考纲为依据,以人 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知识的横向梳理和综合,突出重点,把握主干,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复习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巩固第一轮复 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 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是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 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世界地理

高考地理【专题九】世界地理 【考情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其内容包括: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等降水的分布 3.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注、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知识交汇】 一、七大洲地形特征及典型经纬线剖面示意 项目 大洲 地形特征沿典型经纬线剖面示意图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 1 ,四周 2 。 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 大,约占全洲面积的 3/4。平原分布在大陆周 围地区。 400N 1000E 非洲地形单一,以 3 为主,被称为“ 4 大陆” 赤道 200E 北美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5 系北段;中部 6 和密西西比河冲积平 原;东部7 高原 和8 山脉。 400N 900W

南美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9 山脉;中部是10 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东部是11 高原。 23026’S 600W 南极洲地形单一,是七大洲中 平均海拔12 的一 洲,地面冰雪覆盖,有 “冰雪高原”之称。 800S 600W~ 1200E 欧洲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 主,海拔13 的大 洲。平原主要分布于中 部地区;北部和南部山 地分布较广。 500N 100E 大洋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14 ;中部是 15 ;东部是 16 。 23026’S 1400E 二、各地理分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 要素 分区 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 东亚 地势17 ;西 部内陆多高原、山 18 气候显著:东 部以温带季风气候和 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入 太平洋;黑龙江、黄 种类多样,且储量丰 富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哈尔滨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一区域,该区域在较长时期内受图中气压系统控制。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科考队从甲到乙进行横跨半岛的地质考察,该考察线路的直线距离约为() A.280千米B.550千米 C.850千米D.1 100千米 解析:从甲到乙沿40°N纬线大致跨10个经度,其距离可借助30°N纬线上10个经度的长度来推算,10×111×cos45°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从9月13日图可知,b城被淹没受影响最大;一旦堰塞湖溃坝,c城受灾严重,而a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故选B。第4题,从9月11日图可知,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这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分布最相似。 答案:3.B 4.A (潍坊模拟)沿甲图E-F,A-B所作出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图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图回答5~6题。 5.①地比②地() A.气压高,风速大B.气压高,风速小 C.气压低,风速大D.气压低,风速小 6.②地此时的风向为() A.偏西风B.偏东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5题,从丙图上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从丙图曲线的倾 斜趋势可推测出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比②地稀疏,故①地比②地风速小。 第6题,综合乙丙两图可知图甲区域为一高压脊控制,如图所示,②地 位于脊线上,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其风向都是偏西风。 答案:5.B 6.A (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一、地方时1、地方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2、地方时计算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日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方时为多少? 二、区时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5、区时计算T求=T已知±时区差(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过180日期减一天) 2、两天分界线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到国际日期变更线180°为今天。从国际日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自转方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方时。 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1、不管是剖面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2、平分白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黑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 1.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 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时或24时; 4.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5.日出时间为:夜长,日落时间=24-夜长; 6.地球上新旧日期分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日界线与实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 (1)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2)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3)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 (上海卷地理(十七))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3分〉 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__。(6分) 【答案】26. 6:24;6月23日;东2 27.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综合考查太阳知识点移动、地方时、公转速度快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此题关键是判断A、B两点分别在夏至、北回归线(最北)和冬至、南回归线(最南)、地图切换时关键。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6445-78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进一步搞好XX届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XX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二、学生现状: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

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三、工作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四、具体措施:1、坚持集体备课以《以《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两次,时间分别是周日晚和周二下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由一人主备一人审核,一人挑刺。强调集体备课后的再备课,交流每周的教学情况、周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馈。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的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练习的目的是有组织的的学习活动,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宿州二中南校区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8-1-1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简介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把地理科目包括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对地理课程共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 3个必修模块,是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地理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 和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3个必修模块涵盖了高一地理(必修)和高二、高三地理(选修)的大部分内容,还增加了部分现行教学大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内容增加、课时减少,教学难度相应加大。 必修模块中,《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意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内涵。 《地理3》以区域为载体,选择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同时介绍了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7个选修模块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属于文、理兼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属于技术范畴,文、理兼有。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二、课程设置 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我校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准备为学生开设3个地理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I模块的全部课程。为保证教学秩序,我们建议,高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只设置必修内容,按正常的行政班教学。以后逐步增设选修内容,选修I 尽可能少跨班或不跨班,选修II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1.课表安排 表1 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课程开课计划表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5交通运输专题卷

微专题 (十五) 交通运输 (2017·安徽淮北二模)“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一春心事在新茶”,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而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 ) 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发展便利 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2.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 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D.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材料提到,“茶马古道”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四川和西藏相邻,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第2题,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由于四川是盆地地形,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则可知“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 (2017·河南省模拟)瓜亚基尔市位于厄瓜多尔西南部瓜亚基尔湾内瓜亚斯河西岸,始建于1535年,工业发达,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矿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下图为瓜亚基尔港地理位置示意图(横线表示港口区,黑点表示仓储区)。据此完成3~5题。

3.瓜亚基尔港口区建于该市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海洋较近B.地势平坦开阔 C.工业密度较高D.远离城市水源区 4.瓜亚基尔港地处赤道附近,但港口全年作业环境气温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海湾,海风影响显著 B.海拔较高,地面辐射较弱 C.森林广布,调节功能较强 D.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 5.若一艘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最佳的洋流航线是( ) A.西风漂流航线B.北赤道暖流航线 C.北太平洋暖流航线D.南赤道暖流航线 答案 3.B 4.A 5.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北部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南部地势平坦开阔,以河口三角洲为主,故南部地区适宜建设港口区和仓储区。第4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虽靠近赤道,但因濒临宽阔的海湾,受海风吹拂影响显著(或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导致夏季气温并不高,冬季因纬度较低且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较高,非常适宜全年港口作业。第5题,读图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知,瓜亚基尔港位于南纬2°~3°”之间,与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几乎在同一纬线上。该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采用该洋流航线,顺水顺风,航行速度较快。 (2017·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6、7题。

(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一.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及分布特点。运用相应的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分析各种数据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计算题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有关地理计算题的分数统计中,考生平均得分率均低于50%,最低只有20%。 在地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如下: ⒈概念不清。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处延,搞不清如何计算。 ⒉审题失误是在地理解题中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题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⒊计算过程错误,缺少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正确使用。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多并且难度较大的地理计算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㈠计算高度 ⒈相对高度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比例 尺为二千万分之一),读图回答: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在米以上。 解析:此题题干中说明图为“某地年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而且比例尺较小,说明区域范围较大。又因为 甲、乙两个封闭线圈中,甲中心温度高,说明高度低,为盆地地形;乙中心温度低,说明高度高,为山地。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两地温差即可得知两地高差。 答案1330 ⑵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例题:(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读等高线图回答: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解析:在等值线图中,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数值 差是比较常见的。图中Q点的高度可以确定在860~870米之间,P点的海拔高度在810~820米之间,由此不难得出两地间的最大高差应为Q点最大值870米减去P点最小值810米,结果是不大于60米。 从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以下结果:图中等高距为10米,两点之间夹着5条不同数值的等值线,两地最大高差60=(5+1)×1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 max,则H 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 min>(n-1)×d。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公式适用于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如果问的是某地的海拔高度,则在图上直接读数。 另外,上述公式同样适于在其他等值线图推算两地之间的某地里数值的情况。 答案:C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理论上,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最新通用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专题1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及答案

工程建设经济发展 热点背景 厦门2013年8月27日讯:记者从南昌铁路局了解到,向莆铁路经过全线联调联试之后,8月26日起全线正式进入不载客试运行阶段。试运行一个月后,预计向莆铁路将在9月26日正式通车。 南方日报2013年8月29日讯:昨日,厦深铁路惠州段建设方透露,惠州段正线轨道全部铺设完毕,站线铺轨正在进行。施工人员表示,站线铺轨在今年9月底可按期交工,10月份可进行联调联试。 2013年8月28日,随着南宁至钦州高铁最后一段铁轨铺设完毕,顺利连接至南宁火车东站,南钦高铁宣告全线铺通。据悉,由中铁二十五局南宁铁路枢纽Ⅲ标第一项目部负责工程施工的该段铁轨铺通后,9月15日,将进行首次联调联试。 中新社2013年8月30日消息:8月29日上午9时,在哈密以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火石泉特大桥施工现场,随着两根500米长的钢轨在铺轨作业车的牵引下从运输车上缓缓滑落在无渣轨道轨枕上。标志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开始正式铺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是中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全长1 776公里,横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也是当今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建成后将增加一条大运力出疆通道,也将使既有兰新铁路货运能力得到释放。 交通运输部2013年6月20日公布《国家公路规划(2013年~2030年)》。今后十几年,我国将投入47万亿元,到2030年,建成我国公路总规模约580万公里,国家公路约40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约26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约136万公里(含展望线)。 命题猜想 交通运输等地域联系方式的重要性,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交通运输的意义。 典例体验[&&] 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于2012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至此,世界上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时间计算题汇总

地理时间计算部分专题练习 1、9月10日在全球所占的围共跨经度90°,则时间为:( ) A. 10日2时 B. 11日2时 C. 10日12时 D. 11日12时 3、时间为2008年3月1日的2点,此时与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围约占全球的:( ) A. 一半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4、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7日4时 B.8日8时 C.7月8时 D.8月4时 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 小时才能看到它。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回答5—7题 5.图4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0 E )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时间)是( ) A .18时10分至19时 B .16时10分至17时 C .20时10分至21时 D.21时10分至22时 7.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 A .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B .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 .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2002年)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8-10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长 5∶30 9∶09 11∶25 13∶56 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0、造成四起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回 答4-5题: 11、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东经8.50 )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 A.东京(东经139.50 ) B.(东经1140 ) C.伦敦 D.纽约(西经740 ) ① ④ ② 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