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孙中山纪念铜像】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铜像寓意

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云鹤华表上刻着许多奇怪的条纹,形状有点像龙。上面有许多鹤飞来飞去,这就是起这个名字的原因。

【陶鼎】

在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在石湾陶制,花盆正面刻有“总理遗嘱”的内容。已有近80年的历史。据介绍,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运动,两个鼎上面的“民国”等字样被人弄掉了。纪念堂当时的老馆长,为了避免损坏了古鼎,带领几个壮劳力,在半夜三更将它们埋进了东边的草地里,当作绿化用的(大粪)肥料池保护起来。“文革”结束以后,再挖出来向游客展示,为了更好保护鼎,于2006年在鼎外增加了玻璃罩。

【白兰树】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1929年)、竣工(1931年)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

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造】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即使没有开灯,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线

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由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纪念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大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讲台后墙中间镶有孙中山的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这是由汪精卫所写的。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中轴对称,前堂后碑:以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孙中山铜像和南门楼为中轴线,园内景观呈对称分布。主体建筑与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遥相呼应,突破中国传统"前碑后堂"的形制,形成"前堂后碑"的格局,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

中西合璧,建筑杰作:中山纪念堂的主要建筑特点表现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外观上,以清代建筑为蓝本,充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古建筑的精华随处可见;结构上,运用西方力学原理,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技术,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中山纪念堂以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纪念堂飞檐飘卷,所使用的琉璃瓦制作精致美观。这与吕彦直所设计的另外一部作品--南京中山陵颇不一样。中山陵上所使用的,是钢制的瓦,以期其能永久。但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

瓦作为主色调,不能不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有些材料甚至是进口的,以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和中山纪念堂一样,解放前营造的上海大厦、上海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青年会、天津章华东南亚,都采用了这种高强度耐磨磁砖。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蓝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设计的青天白日,实在令人瞩目。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曾有风水先生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纪念堂像一个张牙的虎头,背后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顶的纪念碑是高竖的虎尾,这只匍伏的大虎正对着临江的那头白羊(石室),于是人们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后装了一粒宝珠(球形水塔),才把它锁住了。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木棉】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广州最老的木棉树就在中山纪念堂,木棉王有320多岁了。上千岁的古樟树在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么高寿的木棉树在广州却并不多见,所以叫“木棉王”。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有趣的是,“木棉王”的中间部分,枝节向两侧伸出,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母亲,伸开双臂,向着远方在呼唤:“归来吧!孩子。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