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比较文学 渊源学 -
- 格式:pptx
- 大小:461.82 KB
- 文档页数:66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字。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有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
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文类学:是文学批评的一支。
从跨文化、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方面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题材:通常是指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其中包括人物及相宜的姓名,它是摆在读者眼前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或是想象中的生活。
意象:主要指的是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它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观存在(如日月星辰,雷电山水),也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如狮虎狼狗,松柏兰竹),还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诸如天堂地狱,神仙魔鬼),等等。
它们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却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含义。
社会总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3、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宏观性;文学性。
5、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辐射式、交叉式、循环式。
7、渊源学的研究类型: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如中印文学关系)、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如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研究方式有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渊源。
8、传媒的变迁:口传、文字、视像、网络。
9、一般而言,文体分类的依据大体包括:体裁样式;功能与功用;风格特征;主题与题材。
10、主题学的一般分类: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典型的人物形象研究名词解释:1、可比性: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前提。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
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2、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3、流传学:又称誉舆学,传统影响研究的模式之一。
研究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他们所受到的各国、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影响。
5、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
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6、形象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渊源学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
答案:错误2.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仅可以建立在实证性研究基础之上,也可以是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想象”。
答案:错误3.对渊源学施加影响的源头是明确的,不需要研究者加以考证和追溯。
答案:错误4.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答案:正确5.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外来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思想和形式。
答案:正确6.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中的()答案:异国形象7.下列关于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研究某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8.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或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我们称之为()答案:套话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性?()答案:一个民族对异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是一致的10.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答案:正确11.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
答案:错误12.“中华民族”的观念是随着空间的扩展和“他者”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答案:正确13.形象学中的民族意识是可以消除的。
答案:错误14.形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关于“异”的研究。
答案:正确15.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主题学是在()中培育出来的。
答案:民俗学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内容()答案:修辞17.()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动物或植物,还可以是想象中的事物。
答案:意象18.下列选项中,属于属于主题史研究范围的是()答案:中西文学死亡意象的比较19.文学的主题不同于它的题材,在于它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抽象性与丰富性20.主题研究和主题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某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探讨和揭示。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行、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同源性:主要体现于以影响研究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中。
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
这种经过路径由放送者(起点)、接受者(终点)、媒介者(传递者)三个要素组成。
(二)变异性:同源性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本层面,文化层面等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形象变异与接收的变异。
(三)类同性与综合性:平行研究的主要特征。
指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变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是从跨文明的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异质性是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认识到异质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才能进行,使得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互补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互补性是在异质性的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最终达到总体性。
无论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表现出怎样的差异,都是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
总体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
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流传学定义: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