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1总则

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

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

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

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2.1.8 碾压混凝土 roller compected concrete

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

2.1.9 贫混凝土 lean concrete

水泥用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

2.1.10 设计基准期限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计算路面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度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2.1.11 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

根据路面结构的重要性和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1.12 可靠度reliability

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2.1.13 目标可靠度objective reliability

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度。

2.1.14 可靠指标reliability index

度量路面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

2.1.15 目标可靠指标objective reliability index

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指标。

2.1.16 可靠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

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单

一综合系数。

2.2 符号

2.2.1作用及作用效应符号

N e——设计基准期内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 s——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P——轴载

P s——标准轴载

w——弯沉

εs h——干缩应变

σp r——荷载疲劳应力

σp s——标准轴载的引力

σs——钢筋应力

σt m——最大温度梯度时的温度翘曲应力

σt r——温度梯度疲劳应力

2.2.2 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符号

B x——温度应力系数

C v——变异系数

C x——温度翘曲应力系数

g r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

k c——综合影响系数

k f——荷载疲劳应力系数

k j——接缝传荷系数

k p——轴载当量换算系数

k r——接缝传荷能力的应力折减系数

k s——粘结刚度系数

k t——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k u——层间结合系数

p——概率或频率

T g——混凝土面层最大温度梯度

αc——混凝土线膨胀系数

αs——钢筋线膨胀系数

γr——可靠度系数

δi——轴-轮型系数

η——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λc——混凝土温缩应力系数

λs t——钢筋温度应力系数

λb——裂缝宽度系数

μ——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

ρ——配筋率

ρf——钢纤维体积率

φ——钢筋刚度贡献率

2.2.3 几何参数符号

A s——钢筋面积

b j ——裂缝缝隙宽度 d f ——钢纤维直径 d s ——钢筋直径 h ——结构层厚度

f

l ——钢纤维长度

l ——面层板长度

L d ——裂缝间距

2.2.4 材料性能和混凝土板抗力符号

D ——面层的弯曲刚度

D g ——双层混凝土面层的总弯曲刚度

E ——土基或基、垫导线材料回弹模量 E c ——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 E s ——钢筋的弹性模量

E t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f r ——混凝土弯拉强度

f r m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 f s p ——混凝土劈裂强度 f s y ——钢筋屈服强度 f t ——混凝土抗拉强度

r ——混凝土面层的相对刚度半径

3 设计依据

3.0.1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指 标和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 .0 .1的规定。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 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宜按表3 .0 1的建议选用。

表 3。0。1 可靠度设计标准

3.0.2 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分为低、中和高三级。各变异水平等级主要 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应符合表3 .0 .2的规定。 表3。0。2变异系数c v 的变化范围

3.0.3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 设计的极限状态,其表达式采用式(3 .0 .3)。

()pr tr r

f γσσ+≤ (3 .0 .3)

式中:

γ r ——可靠度系数,依据所选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等级按表3 .0 3确定; σp r ——行车荷载疲劳应力(Mpa ),计算方法见附录B.1; σt r ——温度梯度疲劳应力(Mpa ),计算方法见符录B.2; f r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见3. 0. 6条。 表 3。0。3 可靠度系数

3.0.4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不同轴- 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按式(3 .0 4-1)换算为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16

1

100n

i s i i i P N N δ=??

= ?

??∑ (3.0.4-1) 30.43

2.2210i i P δ-=? (

3.0.4-2 ) 或 50.22

1.0710i i P δ--=? (3.0.4-3 ) 或

80.22

2.2410i i P δ--=? (

3.0.4-4 )

式中:

N s ——100KN 的单轴-双轮组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P i ——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i

级轴载的总重(KN );

n ——轴型和轴载级位数;

i

N ——各类轴型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i

δ——轴-轮型系数,单轴-双轮组时,

i

δ=1;单轴-单轮时,按式(3.0.4-2)计算;双

轴-双轮组时,按式(3.0.4-3)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3.0.4-4)计算。

3.0.5 水泥混凝土路面所承受的轴载作用,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 累计作用次数分为4级,分级范围如表3.0.5。

注:交通调查和分析及N e计算,参照本规范附录A。

3.0.6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当混凝土浇筑后90d内不开放

交通时,可采用90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

值不得低于表3。0。6的规定。

表3。0。6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3.0.7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7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

表3.0.7 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

注:①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湿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湿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

②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

3.0.8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 g,可按照公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0.8 选用。

表3.0.8 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 g

注:海拔高时,取高值;湿度大时,取低值。

4结构组合设计

4.1 路基

4.1.1 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4.1.2 高液限粘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能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或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和上路床填料;高液限粉土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

土,不能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上路床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

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改善。

4.1.3 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堤设计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床或上路床填料;未能达到潮湿状

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除采用上述填料措施外,还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

水位的措施。

4.1.4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的要求。多雨潮湿地区,对于高液限土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土,宜采用由轻型压实标准确定的压实度,

并在含水量略大于其最传佳含水量时压实。

4.1.5 岩石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床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为100~500mm。

4.2 垫层

4.2.1遇有下述情况时,需在层基下设置垫层:

——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 3.0.7)时,其差值应以垫层

厚度补足;

——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可加设半刚性垫层。

4.2.2 垫层的宽应与路基同宽,其最小厚度为150mm。

4.2.3 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可采用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土。

4.3 基层

4.3.1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一定的刚度。

4.3.2基层类型宜依照交通等级按表4.3.2选用。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

4.3.3 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为低透水性细粒土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特重或重交通的二级公路,宜采用排水基层。排水基层可选用多孔隙的开级配水泥稳定

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碎石,其孔隙率约为20%。

4.3.4 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或

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其厚度与行车道面层相同时,基层宽度宜与路基同宽。级配粒料基层

的宽度也宜与路基同宽。

4.3.5 各类基层厚度和适宜范围见表4.3.5。

4.3.6 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在其弯拉强度超过1.8MPa 时,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 4.3.7 基层下未设垫层,上路床为细粒土、粘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时),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时),应在基层下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

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厚度一般为200mm。

4.3.8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者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厚度一般为200mm。

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4.4面层

4.4.1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

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4.4.3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 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 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

——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

——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

——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4.4.6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4.4.7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

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 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4.4.9 除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外,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荷载疲劳应

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B.1和B.2计算。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

进行应力分析。上、下层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

附录C.1和C.2计算。上、下层板的计算厚度应分别满足式(3.0.3)的要求。

具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

力分别按附录D.1和D.2计算。混凝土板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4.4.10 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构造深度在使用初期应满足表4.4.10的要求。

表 4.4.10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

对于其他等级公路系指急弯、陡坡、交叉口或集镇附近;

②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4.4.11混凝土预制块可采用异形块或矩形块。预制块的长度为200~250mm,宽度为100~125mm,长宽比通常为2∶1。预制块厚度为100~120mm。预制块下稳平层的厚度为30~50mm。4.5 路肩

4.5.1 路肩铺面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结构导线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面相协调,并保证进入路面结构中的水的排除。

4.5.2 路肩铺面可选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面层。

4.5.3 路肩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厚度通常采用与行车道面层等厚,其基层宜与行车道基

层相同。选用薄面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150mm,基层应采用开级配粒料。

4.5.4 路肩沥青面层宜选用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其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行车道路面结构不设内部排水设施时,沥青面层和不透水基层的总厚度

不宜超过行车道面层的厚度,基层下应选用透水性粒料填筑。

4.6 路面排水

4.6.1 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为1%~2%。路肩铺面的横向坡度值宜比行车道路面的横坡值大1%~2%。

4.6.2 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外侧边缘设置纵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并间隔50~100m设置横向排水管。

4.6.3 排水基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可设在路肩下或路肩外侧边缘内;

路肩采用沥青面层时,可设在路肩内侧边缘内。排水垫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设在路床边缘。 4.6.4 带孔集水管和孔径通常采用100~150mm。集水沟的宽度通常采用300mm。集水沟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和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工机械压裂。沟内

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者不含细料的碎石或砾石粒料。回

填料与沟壁间应铺设无纺反滤织物。横向排水管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4.6.5 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但不得小于0.25%。横向排水管的坡度不宜小于5%。

4.6.6 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应进行冲刷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标明出水口位置。

5 接缝设计

5.1 纵向接缝

5.1.1 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

——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30~40mm,宽度为3~8mm,槽内灌塞填缝料,构造如图5.1.1a)所示;

——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锯切

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3;

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5.1.1b)所示。

5.1.2 纵缝应与路线中缝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

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1.3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后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5.1.3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

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

mm。

表 5.1.3 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

注: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的数字为直径×长度×间距。

5.1.4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代替。

5.2 横向接缝

5.2.1 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

图5.2.1a)所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

时,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2.1b)所示。

5.2.2 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

5.2.2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2.2b)所示。

5.2.3 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5~1/4,宽度为3~8mm,槽内填塞填缝料。高速公路的横向缩缝槽口宜增设深20mm、宽6~10mm的浅槽口,其

构造如图5.2.3所示。

5.2.4 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设置的胀缝条数,视膨胀量大小而定。低湿浇筑混凝土面层或选用膨胀性高的集料时,宜酌

情确定是否设置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

的构造如图5.2.4所示。

5.2.5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可按表5.2.5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150~250mm。

5.3交叉口接缝布设

5.3.1 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和直道部分均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

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的直道部分保持纵缝的连贯,

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

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

角板。

5.3.2 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

5.4 端部处理

5.4.1 混凝土路面与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约为6~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将板厚增加

20%。

5.4.2 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10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过渡板。后者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

与混凝土面层间的横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条

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

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

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不小于8m。

5.4.3 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其间应设置至少3m长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

小与200mm,如图5.4.3所示。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相接处的接缝内设置直径25mm、长700mm、

间距400mm的拉杆。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条横向

接缝应设置胀缝。

5.4.4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

端部锚固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

——钢筋混凝土地梁一般采用3~5个,梁宽400~600mm,梁高1200~1500mm,间距5000~6000mm;

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连成一体;其构造如图5.4.4-1所示;

——宽翼缘工字钢梁的底部锚入钢筋混凝土枕梁内,枕梁一般长3000mm、厚200mm ;钢梁腹板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端部间填入胀缝材料;其构造如图5.4.4-2所示。

5.5 接缝填封材料

5.5.1 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复原率高和耐久性好的材料。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也可选用木材类或纤维

类板。

5.5.2 接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的材料。常用的填缝材料有聚氨酯焦油类、氯

丁橡胶类、乳化沥青类、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橡胶类、沥青玛蹄脂及橡胶嵌缝条等。

6面层配筋设计

6.1特殊部位配筋

6.1.1 混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

1/4厚度处并不小于50mm,间距为100mm,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1.1所示。

6.1.2 承受特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面层角隅及锐角面层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

于50mm ,距边缘为100mm ,如图6.1.2所示。

6.1.3 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400mm 或 嵌入基层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H+1)m 且不小于4m 的范围内,混凝土 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上下层钢筋网各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4~1/3厚度处, 如图6.1.3-1所示。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400~1200mm 时,则在上述长 度范围内的混凝土面层中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顶面1/4~1/3厚度处, 如图6.1.3-2所示。钢筋筋直径为12mm ,纵向钢筋间距100mm ,横向钢筋间距 200mm 。配筋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传力杆缩缝。

6.1.4 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1200 mm 时, 在构造物两侧各(H+1)m 且不小于4m 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设

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面层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1.4所示。钢筋尺寸 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6.1.3条相同。 6.2 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1 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按式(6.1.2)确定。

16s s sy

L h A f μ=

(6.1.2)

式中:

A s ——每延米混凝土面层宽(或长)所需的钢筋面积(mm 2

);

L s ——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m );横向钢筋时,为无拉杆的纵缝或自由边 之间的距离(m ); h ——面层厚度(mm );

μ——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磨阻系数,基层为水泥、石灰或沥青稳定粒料时,可取

1.8;基层为无结合料的粒料时,可取1.5;

f sy ——钢筋的屈服强度(Mpa ),按附录F.4选用。

6.2.2 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其直径差不应大于4mm 。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

间距,应符合表6.2.2的规定。钢筋的最小间距为集料最大粒径的2

倍。

表 6.2.2 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mm )

6.2.3 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纵向钢筋设在面层顶面下1/3~1/2厚度范围内,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

端接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0

——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0~150mm 。 6.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1.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率按允许的裂缝间距(1.0~2.5m )、缝隙宽度

(<1mm)和钢筋屈服强度确定,通常为0.6%~0.8%。最小纵向配筋率,冰冻地区为0.7%,一般

地区为0.6%。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E 。横向钢筋的用量,按6.2.1条计算确定。

6.3.2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均应采用螺纹钢筋,其直径为12~20mm 。 6.3.3 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纵向钢筋设在面层表面下1/2~1/3厚度范围内,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250mm ,不小于100mm 或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 ——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800mm ;

——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一般不小于10倍(单面焊)或5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0;

——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0~150mm。

7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

7.1垫层材料

7.1.1 防冻垫层所用砂、砂砾材料中通过0.075mm筛孔的细粒含量不宜大于5%。

7.1.2 排水层材料的级配应满足下述渗滤标准:

——垫层材料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不小于路床土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的5倍(D15≥5d15);

——垫层材料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D15不大于路床土通过率为85%时的粒径d85

的5倍(D15≤5d 85);

——垫层材料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D50不大于路床土通过率为50%时的粒径d50

的25倍(D50≤25d50);

——垫层材料的均匀系数(D60 / D10)不大于20。

7.2 基层材料

7.2.1 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不得少于170kg/m3,28d 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1.0~1.8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得

大于26.5mm。

7.2.2 沥青混凝土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9.0mm或26.5mm的混合料。沥青碎石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或31.5mm的混合料。

7.2.3 水泥稳定粒料、级配碎石或砾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19.0mm。

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

细粒土的液限应小于25%,塑性指数应小于6。承受重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

5%;中等和轻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

7.2.4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7%;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2%。石灰与粉煤灰的配比

宜为1∶2~1∶4;粒料与石灰粉煤灰的配比宜为85∶15~80∶20。

7.2.5 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31.5mm或26.5mm。小于0.075mm 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4.75mm

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水泥剂量一般为9.5%~11%,水灰比一般为0.39~0.43。

7.2.6 多孔隙沥青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19.00mm。小于0.075mm 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0.6mm的颗料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2.36mm的

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沥青标号应选用

AH-50或AH-70,沥青用量一般为2.5%~3.5%。

7.3 面层材料

7.3.1 水泥混凝土集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碎石)或19.0mm(卵石)。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高速公路面层的用砂,其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宜低于

25%。

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 /m3(非冰冻地区)或320kg /m3(冰冻地区)。冰冻地区的混凝土

中必须掺加引气剂。

7.3.2 厚度大于280mm的普通混凝土面层,分上下两层连续铺筑时,上层一般为总厚度的1/3,可采用高强、耐磨的混凝土材料,碎石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

7.3.3 钢纤维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钢纤维长度的1/2~2/3,并不宜大于26.5mm(铣削型钢

纤维)或19mm (剪切型或熔抽型钢纤维)。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宜小于600级

(600~1000Mpa ),以体积率计的钢纤维掺量一般为0.6%~1.0%。水泥用量不得低于360kg /m

3

(非冰冻地区)或380kg /m 3

(冰冻地区)。

7.3.4 碾压混凝土面层混凝土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0mm ,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 /m

3

(非冰冻地区)或310kg /m 3

(冰冻地区)。

7.3.5 混凝土预制块的抗压强度不宜低于50Mpa (非冰冻地区)或60Mpa (冰冻地区)。其外观质量、

尺寸偏差和物理性能应符合优等品或一等品的规定。稳平层垫砂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3~3.0的天然砂,4.75mm 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应大于5%, 含泥量不应大于5%。

7.4 材料性质参数

7.4.1 路床土和路面各结构层混合料的各项性质参数,应按有关试验规程的标准试验方 法试验确定,其标准值按概率分布的0.85分位值确定。

7.4.2 受条件限制而无试验数据时,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以及路床土和垫层、基层混合 料的回弹模量标准值,可参照附录F 的相关经验数值范围或有关规定数值,结合 工程经验分析确定。

7.4.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7.4.3)确定。

1 1.04r

rm v

f f ts

c =

+- (7.4.3)

式中:

rm

f ——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

r f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

c v ——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按表3.0.2取用; s ——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

t ——保证率系数,按样本数n 和判别概率p 参照表7.4.3确定。

表 7.4.3保证率系数

8 加铺层结构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在进行旧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之前,应调查下列内容:

——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路面结构和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及养护历史等; ——路面损坏状况:损坏类型、轻重程度、范围及修补措施等;

——路面结构强度:路表弯沉、接缝荷能力、板底脱空状况、面层厚度和混凝土

强度等;

——已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交通量、轴载组成及增长率等; ——环境条件:沿线气候条件、地下水位以及路基和路面的排水状况等。

8.1.2 加铺层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旧混凝土路面的状况,选用分离式或结合式水泥混凝土 加铺结构,或沥青混凝土加铺结构,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8.1.3 地表或地下排水不良路段,应采取措施改善或增设地表或地下排水设施;旧混凝土路面结构

排水不良路段,应增设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8.1.4 加铺层设计应包括施工期间维持通车的设计方案。

8.1.5 旧混凝土面层损坏状况等级为差时,宜将混凝土板破碎成小于400mm 的小块,用做新建路面

的底基层或垫层,并应按新建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类型进行设计。

8.2 路面损坏状况调查评定

8.2.1 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断板率的调查和计算可按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的规定进行;错台调查可采用错台仪或其它方法量测接缝两侧板边的高程差,量测点的位置在错台严重车道右侧边缘内300mm 处,以调查路段内各条接缝高程差的平均值表示该路段的平均错台量。

8.2.2 路面损坏状况分为4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的分级标准见表8.2.2。

8.3 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

8.3.1 旧混凝土面层板的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采用弯沉测试法调查评定。弯沉测试宜采用

落锤式弯沉仪,也可采用梁式弯沉仪,其支点不得落在弯沉盆内。

8.3.2 测定接缝传荷能力的试验荷载应接近与标准轴载的一侧轮载(50kN )。将荷载施加在邻近接

缝的路面表面,实测接缝两侧边缘的弯沉值。按式(8.3.2)计算接缝的传荷系数。

()100%u

j l

w k w =

? (8.3.2)

式中: j

k ——接缝传荷系数;

u

w ——未受荷板接缝边缘处的弯沉值;

l

w ——受荷板接缝边缘处的弯沉值。

8.3.3 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传荷能力分为4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8.3.3。

8.3.4 板底脱空可根据面层板角隅处的多级荷载弯沉测试结果,并综合考虑唧泥和错台发展程度以

及接缝传荷能力进行判别。

8.4 旧混凝土路面结构参数调查

8.4.1 旧混凝土面层厚度的标准值可根据钻孔芯样的量测高度按式(8.4.1)计算确定。 1.04e e sh h h =- (8.4.1)

式中:

e

h ——旧混凝土面层测量厚度的标准值(mm );

e h ——旧混凝土面层量测厚度的均值(mm ); sh ——旧混凝土面层厚度量测值标准差(mm )。

8.4.2 旧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的标准值可采用钻孔芯样的劈裂试验测定结果按式(8.4.2-1)和式

(8.4.2-2)计算确定。 0.621 2.64

r sp f f =+ (8.4.2-1)

1.04sp sp

sp f f s =- (8.4.2-2)

式中:

r f ——旧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

sp

f ——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标准值(Mpa ); sp

f ——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测定值的均值(Mpa );

sp

s ——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测定值的标准差(Mpa )。

8.4.3 旧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可按式(8.4.3)计算确定。

4

100.9634

0.0915c r E f =

+

(8.4.3)

式中:

c

E ——旧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Mpa );

r f ——旧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

8.4.4 旧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标准荷载100KN 、承

载板半径150mm )量测板中荷载作用下的弯沉曲线,按式(8.4.4-1)和式(8.4.4-2)确定。

()

0.057

0.2220

3.602

4.031

5.63100w

SI t e E -+-= (8.4.4-1)

0300600900

w w w w SI w +++=

(8.4.4-2)

式中:

t

E ——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Mpa );

SI ——路面结构的荷载扩散系数; 0

w ——荷载中心处弯沉值(μm );

300w 、

600

w 、

900

w ——距离荷载中心300mm 、600mm 和900mm 处的弯沉值

(μm )。

当采用落落锤式弯沉仪的条件受到限制时,出可选择在清除断裂混凝土板后的基层顶面进行

梁式弯沉测量后按式工(B.16)反算或根据基层钻芯的材料组成及性能情况依经验确定。8.5 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8.5.1 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或次,或者新旧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不同、接缝形式或位置不对应或路拱横坡不一致时,应采用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加铺层

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脱空,清除夹缝中失效的填缝料

和杂物,并重新封缝。

8.5.2 在旧混凝土面层与加铺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隔离层材料可选用沥青混凝土、沥青砂或油毡等,不宜选用砂砾或碎石等松散粒料。沥青混合料隔离层的厚度不宜小于25mm。

8.5.3 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按新建混凝土面层的要求布置。

8.5.4 加铺层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普通混、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钢纤维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140mm。

8.5.5 加铺层和旧混凝土面层应力分析,按分离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见附录C0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旧混凝土路面

的实测值,按8.4节规定的方法确定。加铺层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0.6的要

求。加铺层的设计厚度,按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别满足(3.0.3)的要求确定。8.6 结合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8.6.1 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面层板的平面尺寸及接缝布置合理,路拱横坡符合要求时,可采用结合式混凝土加铺层。清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

并重新封缝。

8.6.2 采用铣刨、喷射高压水或钢珠、酸蚀等方法,打毛清理旧混凝土面层表面,并在清理后的表面涂敷粘结剂,使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结合成整体。

8.6.3 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应与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完全对齐,加铺层内可不设拉杆或传力杆。

加铺层的最小厚度为25mm。

8.6.4 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析,按结合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见附录C0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旧混凝土

路面的实测值,按8.4节规定的方法确定。加铺层的设计厚度,按旧混凝土板的应力满足式

(3.0.3)的要求确定。

8.7 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8.7.1 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或中时,可采用沥青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脱空,清除旧混凝土

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 8.7.2 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时,应根据气温、荷载、旧混凝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处弯沉差等情况选用下述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

——在加铺层内设置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玻璃纤维格栅或者土工织物夹层;

——沥青加铺层的下层采用由开级配沥青碎石组成的裂缝缓解层;

——在沥青加铺层上,对应旧混凝土面层的横缝位置锯切横缝。

8.7.3 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按减缓反射裂缝的要求确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最小厚度为100mm,其他等级的公路最小厚度宜为70mm。

8.7.4 沥青加铺层下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析按附录D进行。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8.4

节规定。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8.7.5 沥青加铺层混凝土合料的组成设计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进行。沥青加铺层的下层采用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时,必

须在路面边缘设置内部排水系统。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68948

**************水泥砼路面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二、编制依据 本施工方案是根据现场勘察以及安徽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施工验收规范及规程进行编制。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确定路线; 2、路基工程施工期间应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保证路基干燥; 3、路面工程 1)混凝土计算抗折强度不低于 4.0MPa,加水拌合料坍落度15-25,摊铺后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边角,然后用夹板振捣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振捣整平后30分钟内抹压提浆,抹面是禁止撒灰、洒水,抹面后30分钟内沿道路横向压成光面,施工完毕3小时开始养护,保持湿润。 2)道路路面应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施工允许误差 板厚±10mm 路拱标高±10mm 路面宽±20mm 相邻板高差±3mm 平整度3m直尺接触路面,空隙不大于5mm 纵横顺直度20m长误差不大于15mm。 四、材料供用 路基采用面层采用200mm厚C30商砼。 五、施工工艺 1、砼垫层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放样→平地机整平→砼垫层浇筑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复测高程→路面基层清理→安装模板→摊铺砼→抹平→压纹→拆模板→切缝→养护 1)施工准备工作 采用商品C30混凝土:

○1在正式施工前,商品砼供应商的试验室应先按设计图纸要求的砼强度等级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规定做好砼的试件,经有关部门审核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在工程施工中使用。 砼的运输 ○2砼供应商采用搅拌车将工程所需的砼由搅拌站运送至现场,再用泵车运输至浇捣地点作业。商品混凝土运输进入施工现场后将混凝土用泵车送到浇筑面上,连续浇筑。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通信联络和调度,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均匀性。 ○3为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浇筑之前,应提前选择好行车路线和确定运输车数量,同时应做好沿途交通警察工作、工地附近居民工作,以防出现混凝土因交通和民扰出现问题。 ○4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确定配合比及外加剂用量。 ○5混凝土浇筑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案的学习,由技术部门讲述施工方案,对重点部位单独交底,设专人负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测量放样 测量放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放出中心线及边线,设置胀缝、缩缝、曲线起迄点和纵坡转折点等桩位,同时根据放好的中心线及边线,在现场核对施工图纸的混凝土分块线。要求分块线距窨井盖的边线保持至少1cm的距离,否则应移动分块线的位置。放样时为了保证曲线地段中线内外侧车道混凝土块有较合理的划分,必须保持横向分块线与路中心线垂直。对测量放样必须经常进行复核。包括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要做到勤测、勤核、勤纠偏。 3、安设模板 垫层检验合格后,即可安设模板。模板采用木模,长度3~4m。模板高度与混凝土面层板厚度相同。模板两侧铁钎打入基层固定。模板的顶面与混凝土路面顶面齐平,并应与设计高程一致,模板底面应与基层顶面紧贴,局部低洼处(空隙)要事先用水泥浆铺平并充分夯实。模板安装完毕后,再检查一次模板相接处的高差和模板内侧是否有错位和不平整等情况,高差大于3mm或有错位和不平整的模板应拆去重新安装。 4、摊铺与振捣 1)、摊铺 摊铺混凝土前,应对模板的间隔、高度、支撑稳定情况和基层的平整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 混凝土混合料运送车辆到达摊铺地点后,直接倒入安装好侧模的路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如发现有离析现象,应用铁锹翻拌。

水泥混凝土路面【重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般规定: 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防止不均匀冻胀。基层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要求及规定。 材料 1、用于混凝土面层的水泥,应选择具有强度大,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的水泥,一般采用标号为325、425、5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早期强度低,使用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加强捣实工作。 水泥进场时,应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证明出厂日期,按品种、标号验收,并取样试验。水泥入库应按品种、厂家、出厂日期分别存放,先出厂的先用。出厂期超过三个朋或受潮的水泥,必须重复试验。已经结块变质标号不够的的水泥不得使用。 2、混凝土路面用砂,一般采用洁净、坚硬、级配良好的粗、中砂。砂的技术要求按相关要求及规定。 砂的颗粒大小用细度模数表示,一般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为 2.3- 3.7,大于300号的混凝土为2.5以上。 3、水泥混凝土用的碎(砾)石应质地坚硬,无风化,强度不小于80mpa,磨耗率不大于6%(重量),须有一定颗粒级配,宜分档配合。一般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混凝土面层厚度大于25㎝的,最大料径不超过50mm。混凝土用碎(砾)石的技术要求按相关要求及规定。

4、拌合混凝土及养生所用的水须清洁,不得含有油、酸、碱、盐类等有害物质,一般饮用水都可使用。 使用池水或河水需经化验,符合下列规定方可使用: 一、硫酸盐含量(以SO3)不得超过2700mg/L; 二、含盐量不得超过5000mg/L; 三、PH值(酸碱度)不小于4,不大于9。 5、为减少混凝土混合用水量,改善和易性,可掺用适量的减水剂。目前路面上常用的有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和糖密减水剂。 在热天施工和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时,可掺入缓凝剂。 冬季施工和为缩短养生时间时,可掺入速凝剂(早强剂)。 严寒时节,月平均气温低于-15℃时,为防冻,可掺入适量加气剂,但混凝土中的含气量不得超过4%, 混凝土中各种外掺剂,应严格控制用量,并根据有关规定或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混凝土路面中,起加固和传力作用的有边缘钢筋、角隅钢筋、钢筋网,以及横缝上的传力杆钢筋和纵缝上拉杆钢筋。 7、混凝土路面填缝应具有弹性、不透水性、耐疲劳,温度稳定性良好,高温不流淌,低温不缩裂,并与混凝土表面粘附牢固,常用的填缝料有两种。一种是现灌液体填缝料,另一种是预制嵌缝条。 8、常用的现灌液体填缝料有两种,一种是沥青橡胶填缝料,用沥青、石棉屑、石粉和橡胶混合配成,具有一定的弹性一和塑性一;一种是聚氯乙烯胶泥,用煤焦油、聚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丁脂、硬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 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代号 2.1术语 2.2符号及代号 3 基层 4 材料 4.1 一般规定 4.2 道路石油沥青 4.3 乳化沥青 4.4 液体石油沥青 4.5 煤沥青 4.6 改性沥青 4.7 改性乳化沥青 4.8 粗集料 4.9 细集料 4.10 填料 4.11 纤维稳定剂 5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 5.1 一般规定 5.2 施工准备 5.3 配合比设计 5.4 混合料的拌制 5.5 混合料的运输 5.6 混合料的推铺 5.7 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 5.8 接缝 5.9 开放交通及其他 6 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 6.1 一般规定 6.2 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

6.3 上封层 6.4 下封层 6.5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7 沥青贯入式路面 7.1 一般规定 7.2 材料规格和用量 7.3 施工准备 7.4 施工方法 8 常温沥青混合料路面 8.1 一般规定 8.2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8.3 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8.4 冷补沥青混合料 9 透层、粘层 9.1 透层 9.2 粘层 10 其他沥青铺装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2 行人及非机动车道路 10.3 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 10.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层10.5 钢桥面铺装 10.6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 10.7 路缘石与拦水带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11.1 一般规定 11.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11.3 铺筑试验段 11.4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检查 11.5 交工验收阶级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 附录A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附录C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完整版)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成庄提浓站站外混凝土道路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成庄提浓站站外道路,道路总长为300米,本道路为单车道。 二、编制依据 本施工方案是根据现场勘察以及山西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施工验收规范及规程进行编制。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坐标进行放样,并对全线水准控制点进行闭合校验; 2、路基工程施工期间应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保证路基干燥; 3、路面工程 1)混凝土计算抗折强度不低于4.0MPa,加水拌合料坍落度15-25,摊铺后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边角,然后用夹板振捣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振捣整平后30分钟内抹压提浆,抹面是禁止撒灰、洒水,抹面后30分钟内沿道路横向压成光面,施工完毕3小时开始养护,保持湿润。 2)道路路面应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施工允许误差 板厚±10mm 路拱标高±10mm 路面宽±20mm 相邻板高差±3mm 平整度3m直尺接触路面,空隙不大于5mm 纵横顺直度20m长误差不大于15mm。 四、材料供用 路基采用100mm厚C15商砼,面层采用250mm厚C30商砼;停车位垫层使用200厚极配碎石,面层采用250mm厚C30商砼。 五、施工工艺 1、砼垫层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放样→平地机整平→砼垫层浇筑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复测高程→路面基层清理→安装模板→摊铺砼→抹平→压纹→拆模板→切缝→养护 1)施工准备工作

采用商品C30混凝土: ○1在正式施工前,商品砼供应商的试验室应先按设计图纸要求的砼强度等级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规定做好砼的试件,经有关部门审核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砼的运输 ○2砼供应商采用搅拌车将工程所需的砼由搅拌站运送至现场,再用泵车运输至浇捣地点作业。商品混凝土运输进入施工现场后将混凝土用泵车送到浇筑面上,连续浇筑。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通信联络和调度,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均匀性。 ○3为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浇筑之前,应提前选择好行车路线和确定运输车数量,同时应做好沿途交通警察工作、工地附近居民工作,以防出现混凝土因交通和民扰出现问题。○4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确定配合比及外加剂用量。 ○5混凝土浇筑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案的学习,由技术部门讲述施工方案,对重点部位单独交底,设专人负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测量放样 测量放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放出中心线及边线,设置胀缝、缩缝、曲线起迄点和纵坡转折点等桩位,同时根据放好的中心线及边线,在现场核对施工图纸的混凝土分块线。要求分块线距窨井盖的边线保持至少1cm的距离,否则应移动分块线的位置。放样时为了保证曲线地段中线内外侧车道混凝土块有较合理的划分,必须保持横向分块线与路中心线垂直。对测量放样必须经常进行复核。包括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要做到勤测、勤核、勤纠偏。 3、安设模板 垫层检验合格后,即可安设模板。模板采用木模,长度3~4m。模板高度与混凝土面层板厚度相同。模板两侧铁钎打入基层固定。模板的顶面与混凝土路面顶面齐平,并应与设计高程一致,模板底面应与基层顶面紧贴,局部低洼处(空隙)要事先用水泥浆铺平并充分夯实。模板安装完毕后,再检查一次模板相接处的高差和模板内侧是否有错位和不平整等情况,高差大于3mm或有错位和不平整的模板应拆去重新安装。 4、摊铺与振捣 1)、摊铺 摊铺混凝土前,应对模板的间隔、高度、支撑稳定情况和基层的平整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 混凝土混合料运送车辆到达摊铺地点后,直接倒入安装好侧模的路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如发现有离析现象,应用铁锹翻拌。

JTGF《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1总则1.0.1为贯彻“精心施工,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沥青路面工程。 1.0.3沥青路面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定。 1.0.4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10℃(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5℃(其他等级公路),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1.0.5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 1.0.6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安全,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和使用液体石油沥青的全过程严禁烟火。使用煤沥青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吸入煤沥青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煤沥青造成身体伤害。 1.0.7沥青路面试验检测的实验室应通过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试验人员持证上岗,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 1.0.8沥青路面工程应积极采用经试验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1.0.9沥青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特殊地质条件和地区的沥青路面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补充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或工程建设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技术指南,但技术要求不宜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代号 术语 2.1.1沥青结合料asphaltbinder,asphalt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 2.1.2乳化沥青emulsifiedbitumen(英),asphaltemulsion,emulsifiedasphalt(美)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2.1.3液体沥青liquidbitumen(英),cutbackasphalt(美)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也称轻制沥青或稀释沥青。 2.1.4改性沥青modifiedbitumen(英),modifiedasphaltcement(美)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5改性乳化沥青 modifiedemulsifiedbitumen(英),modifiedasphaltemulsion(美)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2.1.6天然沥青naturalbitumen(英)naturalasphalt(美) 石油在自然界长期受地壳挤压、变化,并与空气、水接触逐渐变化而形成的、以天然状态存在的石油沥青,其中常混有一定比例的矿物质。按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湖沥青、岩沥青、海底沥青、油页岩等。 2.1.7透层primecoat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2.1.8粘层tack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2.1.9封层seal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稀浆封层slurryseal 用适当级配的石屑或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流动状态的沥青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2.1.11微表处micro-surfacing 用适当级配的石屑或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采用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流动状态的沥青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简析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重要性(一)

简析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重要性(一) 【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受车辆荷载的冲击摩擦和反复弯曲等作用,同时还受温度、湿度反复变化的影响,因此路面应具有较高的抗弯拉强度、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尽可能小的胀缩性。这就要有良好配合比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本文通过阐述混凝土组成材料对路面质量的影响,了解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重要性。 【关键词】混凝土组成材料配合比重要性 一、前言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迅速。尽管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次性投资大,但它具有高强耐磨、耐久、养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车行速度高等优点,使混凝土路面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大交通量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通村公路等更多地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受车辆荷载的冲击摩擦和反复弯曲等作用,同时还受温度、湿度反复变化的影响,因此路面应具有较高的抗弯拉强度、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尽可能小的胀缩性。而影响上述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原材料性能的波动、混凝土养护的好坏、施工工艺的优劣、施工管理水平及施工温度、湿度的影响等, 二、混凝土原材料对路面质量影响 1.水泥 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的性能,水泥根据矿物组成的不同而有许多种类,因此应选用安定性合格、强度高、干缩小、耐磨和抗冻较好的水泥。就品种而言,应选用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标号应根据道路等级、强度要求选用。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水泥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混凝土质量,因此配合比设计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水泥用量的确定。 2.细集料 细集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路面的耐磨性有较大的影响。如压槽、拉槽、刻槽等都是通过表面层形成的线状槽来实现的。如果砂子的耐磨性差,与水泥胶结能力不好,路面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就会变差。据资料介绍,当砂中石英含量大于三分之一时,路面的耐磨性能明显增强。其次是砂子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砂子的颗粒级配表示大小颗粒砂的搭配情况,混凝土或砂浆中砂的空隙是由水泥来填充的,为达到节约水泥、提高强度和耐久性,应尽量减少砂粒之间的空隙。良好的级配应有较多的粗颗粒,同时配有适当的中颗粒及少量细颗粒填充其空隙。 3.粗集料 粗集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粗集料对强度的影响取决于集料的表面特征、颗粒级配及其力学性能。 (1)颗粒级配。石子级配好坏对节约水泥和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有很大关系。粗集料应具有较好的颗粒间的搭配,以减少空隙率,增强混凝土密实性。粗集料的颗粒级配采用筛分法测定,连续级配石子颗粒呈连续性,用连续级配的集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料,其和易性较好,不易发生分层离析现象。 (2)强度。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集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当混凝土受荷后,在集料与砂浆界面处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当界面有保障时,集料颗粒所受的应力要比砂浆大,如果集料强度不高,混凝土可能因集料的破坏而破坏;另一方面,如果集料强度过高,会使界面拉应力增大,从而降低粘结强度,因此集料的强度与界面粘结强度的优化匹配对提高混凝土强度具有实际意义。一般集料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2-3倍比较合适。 (3)表面特征。粗集料的粒形、表面结构主要影响集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石子粒径大,其表面积随之减少,因此保证一定厚度的润滑层所需的水泥砂浆的数量也相应减少,所以石子最大粒径在条件许可下,应尽量选用大些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增加粗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本施工方案是根据潞王坟乡东同古村临时用地复垦项目,现场勘察、施工规范及规程,有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的编制。 二、执行标准及规范 1、《砼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2、《水泥砼路面施工验收规范》(GBJ97-87) 3、《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 三、施工条件 1、设计提供的方位测量基准点和高程测量基准点位置。 2、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3、施工用电现场振捣、照明采用两台15KW柴油发动机,一台备用;砼拌和场采用电网供电,安装一台100KV变压器,考虑电网临时停电,现场准备一台30KW柴油发动机。 3、施工用水采用水车运输至施工现场。 施工组织管理 一、项目组织体系。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砼路面工程,我公司将抽调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以项目合同和成本控制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系统管理和先进技术为手段,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六项基本职能,全面履行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项目经理部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来运作,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相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本着科学管理、优质高速、开拓敬业的原则,以塑造精品为目标,发挥企业管理优势和以往施工经验,对工程施工进行综合的管理、组织、协调、控制,确保本工程实现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施工速度,一流的施工管理,一流的文明施工。出色的实现我单位的质量方针和本工程的质量目标,实现对业主的承诺。附现场管理机构图。现场管理机构网络图如下:

二、组织机构主要部门的职责。 项目经理部下设施工组、技术组两大组。其职能如下: 施工组:负责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及计划的调整;负责施工生产调度,协调施工;负责机械及运输设备调度;负责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临时水电、总平面管理等。控制项目施工质量,进场材料的质量;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并负责检查验收;同时负责安全管理,主管工程的安全生产、安全保卫及消防工作,负责与环保、环卫、治安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弯拉强度配合比

检验报告 委托单位:市大东建筑总公司 检测项目: 4.5Mpa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报告日期:2014年7月18日 中心实验室名称:呼伦贝尔市公路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地址: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扎兰屯路71号 邮编:021008 :(0470)39985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弯拉强度 4.5MPa配合比设计书 一、材料说明: 原材料: 水泥采用海拉尔蒙西复合硅酸盐(P.C 32.5)水泥;砂采用海拉尔河砂场中砂,细度模数为 2.87,表观密度为2.496g/cm3;碎石采用哈克南碎石场( 4.75-31.5mm)合成级配,其中:碎石10-20mm 掺量为40%,20-40mm 掺量为60%;水采用自来水;原材料检测详见试验报告。 编制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30-2003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D40-2002,设计抗折强度 4.5Mpa中等交通。 二、计算水泥混凝土配制强度(fc) 1)fc=fr/1-1.04cv+ts =4.5/1-1.04ⅹ0.15+0.46ⅹ8% =5.12Mpa Fc-配制28 天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cv-按表取值0.15 s-无资料的情况下取值8% t- 按表取值0.46 2)水灰比(W/C)的计算 W/C=1.5684/(fc+1.0097-0.3595fs)= 0.44 Fs-水泥实测28 天抗折强度(Mpa) 3)查表确定砂率(βs )=34% 4)确定单位用水量(mwo) 根据施工条件出机坍落度宜控制在10―50mm 查表mwo =170 kg/m3 5)确定单位水泥用量(mco) C0=(c/w)wo=170/0.44=386 kg/m3 6)计算粗集料用量(mgo)、细集料用量(mso) 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带入式中 mco+mwo+mso+ mgo=2450 βs=mso÷(mso+ mgo)×100 砂(mso)用量为644 kg/m3,碎石(mgo)用量1250 kg/m3; (1)初步配合比为: 水泥:碎石:砂=386:1250:644: =1:3.24:1.67 水灰比=0.4 4 (2)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质量控制重点和难点 一、路基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本工程土方路基的填筑质量和填筑进度直接关系到本工程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土方路基是道路工程的基础,路基工程的质量决定了道路工程的使用年限,要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性,并具有相当等级的强度。路基工程监理的宗旨是:处理好原地表及高填方的边坡,确保路基稳定性;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加强对台背回填、涵洞回填等部位的监管,确保路基整体性;严格控制碾压工艺,确保路基最终的整体强度。根据上述宗旨,监理的工作重点是:1)基底处理2)填料质量控制3)台背及涵洞回填4)路基碾压。 1)基底处理: 一般意义上,基底处理是指:按规定要求进行表土清除后,对不能达到压实标准的地表进行翻晒、换填、碾压工作,使之达到规范要求90%的压实度标准,称之为基底处理。处理含水量较大的地表时,一般采取翻晒的方法,但经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呛灰处理是较好的方法。当采取呛灰处理时,监理应严格控制呛灰处理的深度不低于30cm。控制深度可简单地用铁锹挖验。碾呀时,监理应

注意:不要机械的要求碾压层面必须和正常填方要求一样,其原因在于30CM以下的土质依然含水量大,其软弹必然影响到30cm范围内的压实效果。因此,监理要提醒施工单位快速成活,并且注意养生保护,待灰土形成一定强度,形成板体后,再进行填方工作。对于腐植土等不适宜材料,一般采取换填的方法。换填材料多采用天然砂砾,按规范规定,同样是30cm。但如果地表附带含水量大,此时换填深度不宜小于50cm,并且不宜分层回填,应一次开挖到位,一次填筑碾压成型,以防止底层软弹逐层上返。 2).填料质量控制: 经现场考察,本工程沿线周边大部分为粉沙土,据现场目测,其CBR值等指标不适于高速公路填方,需要在工艺上和材料本身进行处理。 在正式填方之前,不仅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还要对土源、土质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可采取现场调查,取样试验等,现场调查内容在质量控制范畴内主要是查验土中杂质情况。经验证明:当土中含树根等杂物较多时,施工单位承诺的现场捡除根本不能100%的兑现,只能捡除摊铺层面上的一小部分。其结果是相当部分的树根等杂物被埋在路基里,造成极大的质量隐患。所以,如果有杂质较多的

4.5MPa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

抗折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 1、材料说明 原材料: 霸道牌普通硅酸盐水泥P·级,机制砂,细度模数为;碎石-31.5mm,表观密度为2.499g/cm3;水,自来水;详见试验报告; 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设计抗折强度为中等交通 2、计算水泥混凝土配制强度(f c) 1)f c=fr/+ts= fc:配制28天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cv:按表取值 s: 无资料的情况下取值8% t: 按表取值 2)水灰比(W/C)的计算 W/C=fc+ fs:水泥实测28天抗折强度(Mpa) 查表确定砂率(βs )=33% 3)确定单位用水量(m wo)根据施工条件出机坍落度宜控制在10—40mm Wo=++11.27c/w+=140g/m3 Sl: 坍落度(mm)取值20 Sp: 砂率(%) C/w: 灰水比

4)确定单位水泥用量(m co) C0=(c/w)wo=350 5)计算粗集料用量(m go)、细集料用量(m so) 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带入式中 m co+m wo+m so+ m go=2450 βs=m so÷(m so+ m go)×100 砂(m so)用量为647 kg/m3,碎石(m go)用量1313 kg/m3; 初步配合比为水泥:砂:碎石= 1 :: 水灰比= 3、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1)计算水泥混凝土试拌材料用量: 按初步配合比试拌水泥混凝土拌和物30 L ,各种材料用量为: 水泥=10.5 kg 水=4.2 kg 砂=19.41kg 碎石=39.39 kg 2)调整工作性 按初步配合比拌制水泥混凝土拌和物,测定其粘聚性,保水性,坍落度。坍落度测定值为18mm ,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坍落度符合规范要求,在基准配合比的水灰比上下浮动试配三种水灰比的试件。 4、检查强度及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方案

1.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 2.1施工要求 2.1.1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材料准备及质量检查,基层的检验与整修等项工作。如果采用自己搅拌需要征得监理同意,似乎现在不允许自己搅拌。 2.1.2混合料配合比检验与调整 混凝土的材料要求:水泥采用P.O42.5以上标号硅酸盐水泥或者普通硅酸盐水泥;沙子采用河沙,中粗砂;碎石采用级配碎石,粒径不大于31.5mm。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同时满足抗弯强度、工作性、耐久性三项指标。 混凝土施工前对商品混凝土进行检测试验,测定其工作性(包括坍落度),按工作性符合要求的配合比,测定其强度,可以通过压蒸4h快速测定强度,然后推算其28d强度。 2.1.3基层检验与整修 基层检验:基层的宽度、路拱与标高、表面平整度、厚度和压实度等,均须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有不符之处,应予整修。在工程实践中,要求基层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控制行车,使其不出现车槽。如有损坏应在浇筑混凝土板前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严禁用松散粒料填补。 测量放样;测理放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放出中心线及边线,设置胀缝、缩缝、曲线起迄占和纵坡转折点等桩位,同时根据放好的中心线及边线,在现场核对施工图纸的混凝土分块线。要求分块线距检查井盖的边线保持至少1cm的距离,否则应移动分块线的位置。放样时为了保证曲线地段中线内外侧车道混凝土块有较合理的划分,必须保持横向分块线与路中心线垂直。对测量放样必须经常进行复核。包括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要做到勤测、勤核、勤纠偏。

2.2混凝土的拌和与运输 混凝土拌和物拟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站出料后,送至铺筑地点进行摊铺、振捣、做面,直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由试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若时间超过限值,或者在气温时,宜使用缓凝剂。 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 2.3模板 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每1m设置一处支撑装置。长度3~4m,接头处应有牢固拼装配件,装拆应简易。模板高度应与混凝土面层板厚度相同。 安设模板:基层检验合格后,即可安设模板。模板宜采作钢模,模板两侧铁钎打入基层固定。模板的顶面与混凝土板顶面齐平,并应与设计高程一致,模板底面应与基层顶面紧贴,局部低洼处(空隙)要事先用水泥浆铺平并充分夯实。 模板安装完毕后,宜再检查一次模板相接处的高差和模板内侧是否有错位和不平整等情况,高差大于3mm或有错位和不平整的模板应拆去重新安装。如果正确,则在内侧面均匀涂刷一薄层脱模剂,以便拆模。 2.4安放钢筋 安放钢筋(包括角隅钢筋)时,不得踩踏,应在底部先摊铺一层混凝土拌合物,摊铺高度应按钢筋网片设计位置预加一定的沉落高度。待钢筋网片安装好就位后,用混凝土拌和物压住,再继续浇筑混凝土。安放时,应先在安放钢筋的角隅处摊铺一层混凝土拌合物。摊铺高度应比钢筋设计位置预加一定的沉落度。安放边缘钢筋时,应先沿边缘铺筑一条混凝土拌和物,拍实至钢筋设置高度,然后安放边缘钢筋,在两端弯起处,用混凝土拌和物

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控制要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刚度大、强度高、水稳性好、使用寿命长、养护费用低等优点。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的日臻完善,混凝土路面的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在高等级、重交通的道路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刚性路面,行车的舒适性不如沥青混凝土路面,而平整度是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舒适性的最主要的指标。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水泥混凝土滑模摊铺技术应运而生。采用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非常好,但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施工在我国属新型工艺技术,有待逐步完善和发展,而且其设备投资相当大,因此,水泥混凝土滑模摊铺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中、小型机械仍然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主要方法,但这又难以控制路面的平整度,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实践谈谈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控制。 1施工工艺简介 205省道吴东段一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三轴式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施工,其工艺流程为:基层验收→安装模板→混合料拌和、运输→人工摊铺、振捣→三轴式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提浆整平→真空吸水→小平板快速振捣→磨光→人工刮尺整平→人工二次做面→机械抹面→养护→切缝→灌缝、养护→割槽→开放交通。 2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控制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好坏与施工的各道工艺是紧密相关的。 2.1安装模板 模板必须在质量验收合格的基层上安装,模板的质量及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模板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钢模板,模板的质量标准见表1,相邻两块模板应设置在同一支点上,支点应采用压缩性较小的材料,如材质较好的木块等,切忌将模板直接放在松软的砂石材料上面,立好的模板相邻高差应控制在2mm以内。模板安装好以后,如果局部不平或模板底部有空隙,应用贫混凝土填塞并坐实。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泥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机械在上面行走振动时产生的挠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是否稳固,防止出现松动、变形、下沉等现象,一理出现上述现象,应及时修复、纠正,否则就会造成局部塌陷,从而影响平整度。 2.2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运输 2.2.1混合料拌和质量向来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最重要的一关,要控制好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首先要从混合料拌和的均匀性、和易性入手,重点是控制水灰比。众所周知,水灰比大则混凝土的干缩性大,水灰比小则混凝土的干缩性小,水灰比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收缩不均匀,从而造成平整度较差。若掺入外加剂的话,则在控制水灰比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以拌和物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为度,掺入外加剂后,搅拌时间必须适当延长20~30S,保证外加剂在混合中均匀分布。 2.2.2要控制好水灰比,一方面必须做好水的二级控制,第一级是加强砂、石原材料的含水量测定,特别是下过雨之后,必须重新测定砂、石含水量,及时调整水泥混凝土的配工配合比。第二级是对拌和设备的供水装置的计量准确性经常检查,保证计量准确。另一方面是加强坍落度控制,正常情况下每台班至少2次,出现异常则每车检查,及时反馈信息。 2.2.3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行车平稳,防止混合料离析,运输距离不宜超5公里。如遇下雨、烈日等气候,混合料表面须加盖覆盖物以防雨水的渗透和水份的蒸发,从而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 2.3三轴式混凝土整平机提浆整平 三轴混凝摊铺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小型施工机械,它是介于普通小型机械与滑模摊铺机之间的中档机械,具有摊铺、振密、提浆和整平的功能,可有效减小劳动强度,设备投资又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5省道吴江段一级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

关于发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城镇沥青路面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目录 1 总则··2 2 术语··2 3 基层··5 4 材料··6 5 沥青表处··13 6 沥青贯入··15 7 热拌沥青··17 8 乳化沥青碎石··26

9 透层、粘层与封层··27 10 其他工程··30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32 12 附录··40

1 总则 1.0.1 为确保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提高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水平,使铺筑的沥青路面坚实、平整、稳定、耐久,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工艺科学,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城镇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道路的沥青路面工程。大、中型维修的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园林等内部道路沥青路面工程也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雨季施工时应采取路面排水措施 1.0.4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沥青拌和厂应具有防火措施。 1.0.5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标准,凡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照执行;无规定者,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执行。 1.0.6 沥青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语 2.1.1 沥青结合料asphalt binder,asphalt 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 2.1.2 乳化沥青emulsified bitumen(英), asphalt emulsion,emulsified asphalt(美)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2.1.3 液体沥青liquid bitumen(英), cutback asphalt(美)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也称轻制沥青或稀释沥青。 2.1.4 改性沥青mod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cement(美)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5 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 emulsified bitumen

5.0MPa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折配合比设计.doc

5.0MPa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折配合比设计 一、配合比设计依据及要求: JTG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1、施工坍落度 H=10-30mm碎石最大粒径为 26.5mm 2、公路等级一级,施工单位混凝土弯拉强度样本的标准差s=0.4MPa(n=9) 二、原材料检验说明: 1.碎石:山东 检测参数单位技术要求检测结果 含泥量% 0.7 <1.0 表观密度g/cm3 > 2.500 2.655 针片状含 量% <15 9.5 压碎值% <15 10.3 材料名称通过下列筛孔的百分率(%) 31.5 26.5 19 16 9.5 4.75 2.36 16-26.5mm 100.0 81.7 20.4 7.2 0.5 0.1 0.1 9.5-16mm 100.0 100.0 65.8 44.2 13.4 1.6 0.3 4.75-9.5mm 100.0 100.0 100.0 9 5.9 20.3 0.7 0.7 矿质混合料级配组成计算 矿料配合 31.5 26.5 19 16 9.5 4.75 2.36 比( %) 16-26.5mm 30 30.0 24.5 6.1 2.2 0.2 0.0 0.0 9.5-16mm 40 40.0 40.0 26.3 17.7 5.4 0.6 0.1 4.75-16mm 30 30.0 30.0 30.0 28.8 6.1 0.2 0.2 合成级配100.0 94.5 62 48.6 11.6 0.9 0.4 设计级配上限100 100 75 50 30 10 5 设计级配下限100 95 60 30 10 0 0 设计级配中值100 97.5 67.5 40 20 5 2.5

水泥混凝土道路施工方案

水泥混凝土道路施工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XXXXXX道路建设项目XXXXXXXXX道路新建工程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二O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的本工程的施工图纸;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14;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2015; 5、设计主要依据的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 二、工程概况 城关镇XX村位于城关镇乡政府北约公里,X X X X X路线全长公里。本项目按四级公路标准实施,设计行车速度20km/h。X X X X X 路基宽度为米,路面宽度为米。填方段均不高于8米,填方路基边坡为1:,挖方边坡坡率为1:1。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面板,水泥混凝土的28天弯拉强度为。路面结构为16cm的砂砾垫层,18cm的C25水泥混凝土面层,路面结构总厚34cm。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工后设置米土路肩,并在路肩范围内间隔栽植刺柏或大叶女贞。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施工前,要充分熟悉图纸,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工长以及质检员、施工作业班组负责人等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技术交底,并将本方案下发到相关部门和个人。由专业工长组织所有施工作业队伍人员,根据本方案要求进行详尽的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并形成书面记录,签字齐全。 2、劳动力及机械准备

针对本工程工期紧、协调难度大的现状,准备选调一支有丰富施工经验协调能力强,善打硬仗的优秀施工队伍,并配以足够的技术管理人员。 根据工程数量和现场施工条件,我项目部安排充足的人员和机械设备, 主要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计划表: 主要机械设备表: 3、材料的准备及其性能检验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93 条文说明 目录 1.总则 2.水泥稳定土 2.1 一般规定 2.2 材料 2.3 混合料组成设计 2.4 路拌法施工 2.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2.6 养生及交通管制 2.8 其它 3 .石灰稳定土 3.1 一般规定 3.2 材料

3.3 混合料组成设计 3.4 路拌法施工 3.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3.7 养生及交通管制 3.8 其它 4.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 4.l 一般规定 4.2 材料 4.3 混合料组成设计 4.4 路拌法施工 4.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4.7 养生及交通管制 4.8 其它 5.级配碎石 5.1 一般规定 5.2 材料 5.3 路拌法施工 6. 级配砾石 6.1 一般规定 6.2 材料

6.3 施工 7. 填隙碎石 7.1 一般规定 7.2 材料 7.3 施工 8.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8.4 质量管理 8.5 检查验收 附录A 修订说明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是1986 年10 月1 日由交通部批准实行的,编号JTJ034-85 ,实行6 年多以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1991 年交通部决定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修订工 对原规范的主要修订如下: 1.为了适应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本规范对原规范作了某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如下: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了保证半刚性材料层与其下半刚性材料层之间不会留下素土夹层,除直接铺在土基上的半刚性材料层可以采用路拌法施工外,其上各个半刚性材料层都必须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这不是说对于二级公路不需要这样做,而是因为我国当前的机械水平还达不到二级公路的基层都用集中厂拌法施工,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

路面抗弯拉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路面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设计图纸相关说明 2.JTG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4.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5. JGJ 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二.设计要求: 1.设计抗弯拉强度5MPa 2.坍落度10-40mm 三.原材料说明: 1.水泥 依据设计图纸以及JTG30-2003规范要求,选用山胜水泥厂生产的PO42.5水泥.其相关技术指标如下: 2.粗集料 粗集料采用从砂石厂购买的骨料,规格分级和掺配比例如下: 经检验起其合成级配符合4.75-26.5mm连续级配要求,其它指标检验结果如下:

3.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0-4.75mm的河砂,检验结果如下: 4.饮用水凡人畜能够饮用的水 四.配合比计算: 1.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f c f c= f r/(1-1.04*Cv)+t*s f c=5.0/(1-1.04*0.08)+1.36*0.40 f c=6.0(MPa) f 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 r—设计弯拉强度的标准值(MPa); f r=5.0 MPa; Cv—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查表取值为0.08; 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已知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Cv=0.08; 设计弯拉强度的标准值f r=5.0 MPa, 则s= f r*Cv=0.40 MPa 2.水灰比的计算和确定: 碎石混凝土: W/C=1.5684/( f c+1.0097-0.3595*f s) =1.5684/(6.0+1.0097-0.3595*8.3) =0.3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