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西方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一、文化各方面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①。因此,为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中学英语施教者必须加强对英语语言学习者的西方文化教育,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不同,把研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使得学生在在学习运用英语时,不仅能“合乎语法” (grammaticality),而且要恰当,得体(appropriateness),可以为人接受(acceptability)。现就中西文化的异同来解释英语的语言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认为为人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②。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且尊重个人的价值,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隐私。正因为如此,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宗教信仰的不同
中国大体信仰佛教所以,中国人常用“菩萨保佑”或“上天保佑”这样的言语,而西方的宗教信仰者认为上帝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是宇宙万有的上帝。打比方说,由于西方的语言中也多处引用了《圣经》的语言,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出现了像“God”(上帝),“Goddess”(女神)等的词汇,用于表达丰富的意义。
如:1.I’ll be back next week, God willing.如一切顺利,我在下周回来;
2.For the sake of the God, forgive me.看在上帝的面子一,请原谅我;
3.God!(Oh,God!My god!Good god!)(天哪!啊呀!表示痛苦,悲哀等);
4.God bless(help,damn)you(him)!(愿上帝保佑(帮助,惩罚)你(他)!);5.You are my goddess.(你是我爱的人)
再如在一个星期七天中:星期天(sunday)是太阳(sun)之日,星期一( monday )是月亮( moon )之日, 星(Tuesday)是战神蒂龙(Tiu)之日;星期三(Wednesday) 是诗神(Woden)之日;星期四(Thursday)是雷神(Thor)之日,星期五(Friday)是爱神(Freya)之日,星期六(Saturday)是农神(Saturn)之日。这些名称都来源于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名字,这样的简介,生动有趣,有利于记忆学习。此外,还可介绍西方世界把Sunday作为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圣日”!这样的补充,也许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记住每周的第一天即为Sunday ③,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先介绍这些背景知识,帮助学。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如: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且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在他们看来,主人把他们当猪一样看待。这是一种无礼,不尊重客人的行为。他们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请随意)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 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比较熟 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答。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 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it?”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四)、地域的不同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所以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相反,英国是个海洋国家,语言表达上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④
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英语中则说a good ship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 (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汉语中的“未雨绸缪”是说在未下雨之前翻透桑田土地,修好门窗,比喻平时做好准备,英语则说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修帆趁天晴),尽管喻义相同,在不同民族的具体地理环境中各自引起的联想就不同,中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翻透桑田土地,修好门窗”;而英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
又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地域的特点又表现在他们的见面的问候语中: It’s a nice day, isn’t
it?(他们习惯于用问候天气开始他们的谈话内容)
二、如何结合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隐含的英美文化知识,无论是对话,还是一些单词、短词都有可挖掘的文化因素。例在初一(上)课本上,有一中国小女孩问外国老奶奶“How old are you?”老奶奶客气的回答“oh,it's a secret ”,从这对话中,就可挖掘出有关西方人“禁忌”这一文化现象。
另在学过“boy”一词后,在人社版初二Unitl8 有关party的文章中,不妨以一客人身份列一句子“This is my boy.Let's make it Woderful”(这是我带来的香槟,让我们的聚会更加欢乐),用这样的方式,不知不觉,恰到好处地亮出英美的语言文化习惯,常用“boy ”代替“champagne”(香槟),表示主人热情,试恳, 宾客无拘无束。另外“Where is John?”(厕所在哪里?)也可根据自己教材及进度适时出现,这样恰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与长期的英美文化沉淀结合起来。
现行人教版的中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文化常识介绍的文章及大量以交际功能为主的对话,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项目:问候(Greetings),告别(Farewells),介绍(introductions)(Identifying
Things ), 能和不能( Ability and Inability),提供帮助和应答(offers
and Responses),询问(Asking)以及请求(Requests)等,这都为培养学生的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而设置,其中也都含有各自相应的文化背景可供挖掘、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交际正确、自然、得体、大方的训练。
(二)、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等媒体手段。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不再限于在学校学习和社会个别人士偶而使用,而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随之而来的相关内容也逐渐多了起来,报纸上、杂志上、电视节目里,专门介绍英美文化的日益繁多,如《中学生周报》、《英语通》等学习书刊都专门设有“中西文化差异讲座”栏目。同时,多看书,收看电视节目,的确是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补充手段。教师应有效地介绍、指导学生好好利用这些手段,以此来补充课堂所学的不足,进一步促进英美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⑤
(三)、利用讲座、游戏、活动方式来促进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团结就是力量,滴水可汇成河。定期在班级开设“大家共话西方”话题活动,集每个人的一点小知识。也可结合课文已出现过的语言现象共同讨论、学习。或改变形式,以笑话、小品、游戏等种种娱乐方式将英美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的使用有效的结合起来,创造相应的文化背景,愉快轻松地使用得体的英语。此外,教师也可自己开设讲座,由学习过的英语知识拓展开来,或由某一文化现象的谈论而引回课本知识,利用活动可集中集体的智慧,真正拓宽学生们的英美文化知识面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