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第一章:

1、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是在各个地区各自独立发展进化而来的N

2、目前有观点认为,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运动的一种能量来源

3、地球科学研究的三大原则为:简单确定原则、可操作原则和不可分解原则。 N

4、埃拉托尼测定地球大小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阳光为平行线的假设/ 呈弧形的假设 / 平面几何学知识地表

5、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 衰变过程中,每个半衰期内,元素衰变的质量都不一样

6、下面哪个人,最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亚里士多德

7、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8、测定地球质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万有引力

9、卡文迪许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消除实验误差 /我们和沙盘一起转 n 10、傅科摆的轨迹在沙盘上移动,这是因为:沙盘在转动动,而傅科摆不转动 11、某种元素具有放射性,说明这种元素的原子核不是非常稳定 12、下面哪项内容不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y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关系 /北半球

13、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14、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表面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有土壤 15、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16、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不断扩张 /海底 17、“海底扩张”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 18、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煤/石油木材

第二章: 1、碳元素既能形成较软的石墨,又能形成最硬的金刚石,这与碳原子之间的结构有关 y

2、请在下列表述中,选出不正确的项:对北极星和月食的观察使罗素意识到“地球是球体

3、下列关于宇宙形成之初的表述,正确的是:宇宙大爆炸始于一个奇点、、物质与反物质一旦相遇,便会湮没

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恒星通常成批诞生,组成星团或星系。。、恒星由星云中的氢元素发生核聚变反应而形成、、、星云是由宇宙间以氢元素为主的气态物质构成的团块

5、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仅是银河系 2000 亿个恒星系统之一。Y

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地球最早是一个非均质的混合体

7、银河系属于太阳系,是庞大的

太阳系中的一部分 n

8、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9、太阳系最边缘的部分称为柯伊伯带。。。。N

10、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Y 11、宇宙大爆炸始于一个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的奇点。Y

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最大

13、太阳系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y

14、以下关于埃德温?哈勃的表述中正确的是:首次确认仙女座大星云在银河系以外、、发现星系红移现象、、计算出哈勃常数

15、太阳系是由以下哪些物质构成的:星际物质、、行星。。、、太阳、、彗星 16、宇宙诞生10分钟后,气态物质就已分散,形成清澈透明的宇宙、、、n 17、宇宙中有10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有10多种。Y

18、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19、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具有以下特点:轨道倾角大于其他行星、、、体积很小

20、16世纪后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创建了一座天文台,并通过天文观测得出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 N

21、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火星和木星之间

第三章: 1、岩石的年龄与铀的半衰期、岩石中的铀铅比例及铀铅的绝对质量有关。N 2、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测定地球年龄的工具问题。Y 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原始太阳系呈圆盘状,其中心到边缘有一个很大的热梯度、、、冷凝模型是解释地球形成的关键、、、太阳系在最初阶段是一团炽热气体状星云 4、下面哪个人的理论与太阳系形成的“冷凝模式”最为接近?拉普拉斯 5、常见的陨石有铁陨石、、球粒陨石、、玄武质陨石

6、化石是指因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古生物遗迹、古生物遗体

7、人们利用质谱仪发现了铀、铅的同位素,质谱仪的发明者是:阿斯顿

8、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分异的陨石有玄武质无球粒陨石和铁陨石两种、、球粒陨石是一类未分异的陨石,其中铁与硅酸盐的比值接近于地核、地幔中的

铁与硅酸盐的比值、、、陨石的年龄与地球一样老,成分和太阳一样原始

9、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卢瑟福在铀铅衰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铀-铅时钟”、、、由于铅比氦的移动性差,所以“铀-铅时钟”比“铀-氦时钟”更准确、、、、、自然界存在两套铀-铅时钟,其中铀的半衰期分别为45亿年和7亿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11、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贝克勒尔 12、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球粒陨石 13、地球的年龄有:46亿年

14、在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岩层位置越低,岩层的年龄越大。Y

15、二战后,人们利用多种测年方法对各种陨石进行测定后得出结论:所有的陨石都是在距今45~45.5亿年间形成的。N

16、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阿连德陨石 17、我们看到的流星实际上是宇宙中的:小行星

18、根据半衰期的不同,人们会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对象年龄,以下四个选项中,用于人类考古学的是:14C—14N

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岩层位置一定相同。

第四章: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地表岩石的密度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2、下列关于地壳物质构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洋壳比陆壳轻

3、地磁场主要由地球内外核的差异运动造成。Y

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温压实验说明地幔是一种富硅的介质,而地核是富铁的介质、、、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核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用压缩铁来验证地核的成分,是地球物理的一项重大发现

5、地磁场的分布是均匀对称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n

6、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是:横波

7、下列关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描述,正确的是:震源深度越深,距离海沟最远、、、地震均分布于海沟一侧

8、目前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官方数据是:8844.43

9、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0.6:0.7:1.06:3.27

10、根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确定地球内部结构的工作真正开始于对各类地震波的研究、、、、地震仪是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11、谁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张衡

12、巴利尔的岩石圈概念,彻底粉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N 13、下列关于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地幔顶部大规模的物质对流造成了板块运动、、、、

地幔自浅而深分为三部分

14、通过对海底洋中脊和陆地火山附近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下列哪些信息:板块扩张的速率、、、磁场倒转的细节、、、地球的历史、、地磁场的演化历史

15、卡文迪许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并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密度为5.45g/cm3,这个结果十分接近于现在公认的地球密度。Y

16、地球自转轴和地核旋转轴重合//n

17、下列有关岩石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岩石圈中物质密度处处一样 18、地球内核旋转一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400年 19、地幔岩石主要是:橄榄岩 20、海底地磁条带形成的原因是:地磁场周期性的磁极倒转、、、洋底板块的不断推移 21、地震发生时,纵波(P 波)比横波(S 波)早到,纵波(P 波)是压缩波,横波(S 波)是剪切波,纵波(P 波)是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的。N 22、地球表面距离地心最远的地方是:钦博拉索山

23、“莫霍面”位于大陆之下30或40公里深处,“古登堡面”位于大陆之下2900 公里深处。Y 24、地球的内部是由密度较大的地核和密度较小的地幔构成,这一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式是在地震学的帮助下才真正建立起来的 y

25、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扭力称

26、下列关于地核的表述,正确的是:地核的密度高达13.5 g/cm3 、、、固态内核处于高速自转状态

27、如果用装载集装箱的载重汽车来比喻板块的运动,那么载重汽车和集装箱分别代表:板块和岩石圈顶部的大陆

28、下列关于地震的描述,正确的是: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源于地层的断裂、、、地震是由于断层相对运动引起的

29、最早建立地震波速度与物质密度、压力、温度和化学组成之间关系的人是:伯奇

30、地磁场能保护地表生命,原因是:地磁场阻止太阳高能粒子的进入 31、下列关于地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地球表面凹凸不平,高低起伏

32:关于地球的物理化学组成,正确的是:地球中心是铁镍组成的地核、、、陆壳比洋壳含更多的硅、、地核之外包裹着由硅酸盐组成的地幔

33、横波与纵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由此可求出震中距。Y

34、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由表及里排列,正确的是:地壳—莫霍面—上地幔—过渡层—下地幔—古登堡面—外地核—内地核

第五章: 1、海底扩张最直接的证据是: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海底地磁条带 2、摩西出埃及记中关于海水变化的描述,应是下列哪种地质现象的直接结果:海啸 3、下列关于亚特兰蒂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亚特兰蒂斯相当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区域、、、亚特兰蒂斯毁灭于公元前1500年的火山爆发

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板块运动有关、、、喜马拉雅山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有影响

5、太平洋火山岛的分布具有离洋中脊越远年代越老的特点 y

6、关于 M—反射层,下列表述正确的有:是古地中海干涸时的表面、、、位于地中海几百米深处、、、、其几何形态与地中海的海底基本一致

7、海底热流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火山喷发、、、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8、造成米诺斯文明突然消失的原因是:火山爆发

9、海底扩张学说的创立者是德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N

10、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后未被其他学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海底扩张现象还未被发现 11、赫斯的海底扩张假说建立在下列哪些测量结果之上?海底地形、、、海底热量、、、地震分布、、海底火山及深海沉积

12、今天的印度次大陆有古代冰川的遗迹,这说明:印度次大陆曾经位于高纬度的极区 13、喜马拉雅山形成于:200万年前

14、下列关于洋中脊的描述,正确的有:洋中脊中部为裂谷、、、大西洋中央的洋中脊与太平洋西部的洋中脊是相连的、、、洋中脊的整个脉络与部分地表断裂带彼此交错 15、阿斯旺大坝下发现的深沟是地中海曾经干涸的证据之一。Y

16、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个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推进挤压形成的?印度板块

17、夏威夷群岛是由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海底扩张、、地幔热点、、火山喷发 18、对流现象只会出现在液态介质中,固态介质中不存在对流现象。N 19、圣多里尼火山位于:西拉岛 20、“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成果:验证了瓦因—马修斯的磁异常模型、、发现了地中海曾是一片荒漠、、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验证了板块构造理论

21、关于赫斯的论文《海洋盆地的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复活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该论文发表于1962年、首次正式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为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22、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23、“牛眼模式”下,溶解物蒸发析出的先后顺序是:碳酸盐、石膏、

石盐

24、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山脉下部岩浆房的抬升、、、板块挤压速度

25、离洋中脊越近,深海沉积物年龄越老。N 26、冰岛辛格维利尔地裂缝是:板块分离的位置 27、喜马拉雅山脉曾是哪里的海底沉积岩?古地中海 28、下列关于全球地震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有:围绕太平洋边缘分布着大量的深源地震、、、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俯冲带上

29、最早发现地中海曾经干涸的人是:许靖华

30、下列哪些证据支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中龙化石///南方各大陆和印度都有舌羊齿植物群化石////南极洲发现了许多其他大陆上存在的陆生爬行动物化石////大西洋两岸具有相似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31、大陆漂移思想源起于//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3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魏格纳

33、大陆漂移导致现在各大洲岩石磁记录不一致现象。Y 34、下列关于板块俯冲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板块俯冲带可延伸到地下700千米深处、、、俯冲板块的地壳物质因高温而熔融为液体,喷发出来形成火山、、、熔融液体冷却下来就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岩基

35、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了新的全球学说,将大量杂乱的发现协调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乎包含了地球科学的各领域。Y

36、大陆漂移理论认为,下面哪条山脉原来是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连在一起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37、最早提出利用深海中的大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的人是洪堡。N 38、锰结核这种矿产多分布在:大洋底部

39、地球上的大陆仍处于运动之中,预计2.5亿年后,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又会连为一体,再次成为一个超级大陆。Y 40、圣多里尼火山位于阿拉伯板块与爱琴海板块撞击处的板块俯冲带上,是这条俯冲带上唯一的活火山。N 41、通过复原拟合后的“泛大陆”是由以下哪些大陆构成?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 42、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板块挤压速度、、山脉下部岩浆房的抬升

43、600万年前,哪个海峡的封闭导致地中海干涸:直布罗陀海峡 44、下列表述中,符合事实的是:魏格纳认为陆壳能在洋壳上移动 45、通过对各个大陆不同时期古生物化石的比较,能得出现在地球上所有大陆曾经连在一起的结论。N 46、海底地磁条带的形成说明:地磁场出现异常、、海底在扩张

第六章 1、寒武纪时期生命大爆发的原因可能是:超级大陆解体、、、大气圈氧含量的增加、、、海水中磷酸盐含量增加

2、生命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化学演化、结构演化和生物学演化。N

3、在所有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大的是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N

4、对于某一时期的统治性生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消亡方式为:未留下后代即灭绝

5、发现于中国云南澄江县的澄江动物群是寒武纪初期小壳化石的代表。N

6、最新发现表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42亿年前

7、下列关于化学演化的表述,正确的有:多肽是形成生物高分子阶段的产物、、、、由形成生物单分子和形成生物高分子两个阶段构成 8、生物学演化开始的标志是生物体器官的出现。N

9、以下关于云南虫的表述,正确的是::属于澄江动物群、、属于最原始的脊索动物 10、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动物所属的3个门为: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腔肠动物门

11、有着人类“祖母”美誉的“露西”化石属于:南方古猿 12、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中,灭绝的主要是:浅海海洋生物

1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植物(生产)、动物(消费)和真菌(还原)代表了地球上生命的三种主要的生存方式、、、生物的五界系统按其复杂性增加的三个层次排列、、、真核生物的细胞既有细胞核,也有由膜包被的细胞器14、条带状铁建造是指由深色的硅酸盐矿物和浅色的含铁矿物交织形成的岩层。 N 15、世界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出现在(泥盆纪)的陆相沉积物中。晚志留纪至早

16、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有哪些假说?小行星击撞说、、、火山喷发说、、、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

17、关于蓝绿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是世界上第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最早出现于30多亿年前、、、、通过20多亿年间的光合作用,蓝绿藻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

18、在全球冰川时期开始时,地球上的大片陆地有可能聚集于:赤道附近 19、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南部,包含多种低等无脊椎动物。Y

20、下面关于蕨类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蕨类植物已能完成脱离水生环境生活 21、“地球生命的种子也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这个观点是通过(件而被科学家接受的。在阿连德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事

22、1860年,首先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了一具始祖鸟骨骼化石,次年又发现了一根羽毛的化石。N

23 、物质文明对人类演化可能造成以下哪些负面影响?人类物种演化速度加快、、、人类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个体增大

24、目前全球进入了又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期,灭绝速度为自然条件下的千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5、第一枚“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于:1929年

26、雪球地球最初形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7、中生代时期,恐龙居于统治地位,当时的哺乳动物:体形很小///种类很少 28、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命,都会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y 29、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

30:下面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人类诞生于距今370万年前、、、今天世界上生活的人种称为“直立人”、、、大约20万年前,人类才走出非洲 31、()化石的发现令科学家将人类的起源地由欧洲转移至亚洲。“爪哇人”、、、“北京人”

32、雪球地球时期,生物无法生存,所以当时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N 33、关于植物登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完善了全球生态系统、、、发生在约4亿年前、、、提高了大气中的氧含量、、、、为动物登陆做好了准备 34、鸟类起源于恐龙

35、条带状铁建造的大量出现表明:大气中氧含量显著增加、、、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36、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两栖类动物,它们由鱼类进化而来 y

37、火山热泉中可能形成生命,原因在于:热泉中有水的存在、、、热泉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高温导致各种化学反应容易进行

38、最早在天空飞翔的脊椎动物是:翼龙

39、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较为流行的观点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大规模火山活动

40、迄今欧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为:海德堡人

41、 30多亿年前,由“海底烟囱”带来的(化学物质、、、高温)刺激了最初地球生命的诞生。

42、下面关于叠层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叠层石出现于距今7亿年前 43、距今7亿~6亿年间,海洋生物中的统治者是:软躯体动物

44、生命中最基本的划分并不在植物与动物之间,而是在单细胞之间。Y 45、米勒实验证明,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的宇宙。N 46、地球诞生约5亿年后,地表就已出现了岩石 n

47、生命具有以下哪些特点?复制性、、特异性、、无双性 48、脊椎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云南虫 n

49、下面关于鱼石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鱼石螈有肺和鳃两套呼吸系统 50、下列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表述,正确的是: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出现、、、后期大型带壳动物取代小壳动物、、、初期小壳动物爆发性发展 51、被认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是:克罗马农人 52、“皮尔当人”是:人为造假的产物 53、小行星撞击后,地球呈现出哪些景象?岩石碎屑滞留在大气层中,长期暗无天日、、、撞击形成的酸性物质造成全球范围的酸雨、、、岩石以熔融状态从天而降,地球一片火海

54、下列关于“海底烟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海底烟囱”只存在于地球形成之初 55、达尔文认为,人类应该起源于南亚。N 56、下面关于雪球地球的描述,正确的是:雪球地球结束后,生物种类迅速增加、、、雪球地球结束后,地表变得非常炎热

57、恐龙灭绝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这次灾难的证据主要保存在 K-T 界线粘土层中,这些证据包括、、、化学元素异常、、、变形石英颗粒、、、玄武质小球粒 58、关于中华龙鸟的描述,正确的是: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对研究鸟类起源意义重大、、、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59、下列有关《物种起源》的表述,正确的是、、提出进化论、、、作者为达尔文、、、出版于1859年

60、对最早的真核生物化石证据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被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已知最老的、真正的真核细胞化石是:发现于加利福尼亚南部贝克泉的管状绿藻化石 61、泥盆纪至二叠纪时期大量的蕨类植物,形成了今天的:煤

62、1959年,雷蒙德?达特在南非发现了一具幼年的猿类头骨,这是在非洲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南方古猿化石。N

63、裸蕨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蕨类植物,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裸蕨化石是库克逊蕨。Y 64、研究表明,鸟类可能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Y 65、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澄江动物群?钵水母

66、翼龙既不属于恐龙也不属于鸟类,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Y 67、持续了约1亿年的雪球地球,因()而终结?火山爆发

68、早泥盆纪时期出现了多种半水生的原始陆生植物,包括:工蕨、、带蕨、、瑞尼蕨 69、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化石以中国淮南动物群为代表 n 70、地球生命分为三大类:真菌、植物、动物。N

71、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地球生命距今约()年。35亿年

72、德干火山爆发被认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其地点位于今天:印度 73、人类历史上大多数科技发展都对人类没有负面影响。N 74、哪一类恐龙数量最多?鸟脚类恐龙

75、地球大气圈氧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出现真核生物。Y

76、 1983年,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乌纳岩层中发现的细菌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地球生物 y

77、生物圈演化应该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大爆炸产生的碳、氢、氧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之时算起。Y 78、“拉伊托里的足迹”将东非的古人类活动推至:370万年前 79 、岩石矿物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主要起哪些作用?:作为承载生命的容器、、、、、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催生出生命物质//////作为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产生生命物质 80、19亿年前,地球生命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其标志就是:真核生物出现 81、恐龙灭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陆生动物。哺乳动物

82、人类不必对未来保持悲观,争取全面进化,避免机体特化,就能演变为更高级的物种。N

83、KT 界线粘土层中,科学家发现哪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铱 84、进化论诞生之前,黑格尔曾认为人类应该起源于:南亚

85、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位于今天:尤卡坦半岛

86、磁铁矿可以促使氮气和氢气复合成氨,而氨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化合物。 Y 87、关于生物学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细胞演化阶段持续了约7亿年

88、地球上曾经生活过1000多种恐龙,它们属于爬行动物纲下的:蜥臀目、鸟臀目 8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蓝绿藻在真核生物之后出现、、、所有生命都需要氧气 90、非洲纳米比亚海岸一处悬崖峭壁,是雪球地球曾经存在的证据之一,依据是:地层中有很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有典型的冰川沉积物

91 方解石能把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氨基酸吸引到不同的晶面上,而只有右旋氨基酸是与生命有关的 n

92、KT 界线是指: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93、特化是引起生物灭绝的外因,特化的生物,适应性和抗灾变能力不断减弱。 N 94、生命起源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火山热泉,与海底火山没有关系。N 95、()

化石的发现令科学家将人类的起源地由欧洲转移至亚洲。“北京人”、、、“爪哇人”

96、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人是法国医师曼特尔,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恐龙。N 97、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在:前寒武纪晚期

第七章 1、以可溶性盐形式进入大海的化学元素,最有可能成为生物壳体的是:硅 2、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和运动形态的物理过程。Y 3、目前普遍认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氟氯烃

4、大气污染的危害有:温室效应、、加大臭氧层空洞、、、形成酸雨

5、自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臭氧洞”一直在不断变大。N

6、下列有关《蒙特利尔协定》的说法,错误的是:源于当年发现的臭氧层空洞

7、有关现在大气组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二氧化碳含量仅次于氮和氧

8、岩石圈由()三类岩石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9、地球大气中 CO2的含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生物的光合作用、、人类的活动、、岩石的风化作用

10、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包括:氧气

11、迄今为止,南极“臭氧洞”最大的年份是:1987年

12、南北纬60度处的冷空气向赤道方向运动,形成信风。N 1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

14、全球洋流系统贯穿所有大洋,使热量、氧气和营养物质在全球海域间循环。 Y 15、航天飞机在()飞行?热层

1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对生命伤害更大

17、空气中水汽可能以下列哪些方式落至地表?雪、、、雹、、雨 18、水对陆地的剥蚀作用包括化学侵蚀和机械剥蚀。Y 19、大气温室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 y

20、下列关于岩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岩石循环按特定顺序进行 21、只有在人类出现后,才有了大气圈的温室效应。N

22、大气圈的作用包括:保证地表液态水的存在、、、调节地表温度、、、保持地表热量不散失、、、保护地表生命不被紫外辐射伤害

23、大洋传送带只与海洋有关,它对气候没有任何影响 n 2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变成岩石的物理过程。N

25、臭氧层是由大量臭氧分子组成的厚厚的、实实在在的一层大气。N 26、驱动大洋环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27、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Y

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水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水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地表的地质运动、、、水对某些化合物具有溶解、搬运和沉积作用

29、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臭氧层位于海拔20~30公里高处、、、臭氧分子由自由氧原子与氧气分子结合而成

30、通过对外海沉积物性质的研究,可以了解:海水温度、、海底深度 31、臭氧层的作用有:维持大气圈的层圈结构、、、吸收太阳紫外线

32、太平洋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沿表层向()流动,进入大西洋后(),至冰岛、格陵兰岛附近,再沿深层向()流动,最后受热上升,形成大洋环流。西、北上、赤道 33、信风的方向南北不同,北半球为东南风,南半球为东北风。N

34、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体积都会缩小,原因是:沉积物中的水分被挤出

35、靠近海岸的沉积物性质真实反映了大陆的剥蚀条件,如果沉积物是沙质的,则表示剥蚀的是:山地

36、大气污染主要由自然因素造成。N

37、大洋环流大概每隔多少年循环一次?1000年

38、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原始大气成分的改变包括:使一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使甲烷变成水汽和二氧化碳、、、使氨变成水和氮、、从二氧化碳中分异出氧气 39、中国目前正在寻求加入《蒙特利尔协定》。N

40、美国人费雷尔发现了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圈,故名为费雷尔环流圈。N 41、白垩是指:碳酸钙

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水循环中,重力起着主要的作用。、、水循环可以不断调整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

43、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异常气候,不正确的是:南美洲西北沿岸变成干旱沙漠、、、印度尼西亚强降雨不断

44、酸雨源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45、大气圈的密度与其高度成正比。N

46、下列哪些属于大气污染物?尘埃、、、CH4 、、、CO2

47、太阳辐射中,绝大部分紫外线、 X 射线、γ射线都不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表。 Y 48、下面关于科里奥利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由空气的流动引起 49、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地球大气的成分基本相同。N

第八章

1、硝石这种自然资源,普遍被人类利用是在哪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2、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Y

3、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下列哪些属于直接利用?空气制氧、、、风能发电、、、太阳能供暖

4、改善盐碱地区域水盐状况的方法是:合理灌溉

5、罗马俱乐部由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Y

6、1959年的《尼罗河水协定》是哪两个国家签订的?埃及与苏丹

7、石油冲突的爆发与否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作出资源决策的政治环境和战略环境、、、石油生产和分配的地理因素、、、未来的石油供给关系 8、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位于:新疆 9、关于“零增长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会加速世界经济的崩溃、、、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源于《增长的极限》这一研究报告 10、风能的特点是:不稳定、、、可再生、、、能量巨大 11、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在哪一年?1957年

12、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质量进行的鉴定。Y

13、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Y

14、目前全球石油争夺及热点地区主要有:里海地区、、、南中国海、、、波斯湾地区 15、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包括:水、、、自然风光、、、大气16、一年中南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量相等的时间是:9月23或24日、、3月20或 21日

17、有色金属矿物包括:铜、、、锌

18、对()的破坏,能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森林 19、目前世界总人口已达:70亿 20、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下列哪些属于直接利用?风能发电、、、太阳能供暖、、、空气制氧

21、两河流域因哪两条河而得名?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22、植物资源通常指的是野生的原料植物,它的种类较多。Y 23、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需求正在稳步增长。Y 24、我国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是西部地区。Y

25、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

26、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川西平原

27、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有:过度开采地下水、、气候变化、、、城镇建设 28、

森林面积真正开始锐减始于:20世纪50年代

29、地球上能够供人类方便使用的淡水约为水资源总量的:0.01%

30、大气圈中的水循环主要表现为水汽和降水,陆地部分则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分支,流向不同的终点。N

31、不透水层可视作含水层的顶和底板,保护含水层中的水不被污染。Y

32、未来可能广泛使用的能源是:深部地热能、、、海洋波浪能、、、核聚变能、、、高空风能

33、石油产地的高度集中会带来哪些严重问题?石油从源地转移时安全运输的问题、、全球石油供给受制于少数几个国家

34、约旦河的水资源对下列哪些国家至关重要?以色列、、约旦 35、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都较多。Y 36、下面关于尼罗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白尼罗河是尼罗河水量最大的支流、、、尼罗河最终注入大西洋

37、热量状况的最直观描述就是日照时长。N 38、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y 39、下面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优质能源储量较低、、、煤炭储量丰富、、种类齐全

40、土地质量的特点是:多面性

41、纳赛尔水库是由尼罗河流经国中的哪个国家建设的?埃及 4

2、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质环境中?古裂谷、、、山前褶皱带、、、陆地边缘上的陆坡

43、随着森林和荒地的开发,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增加。N 44、1959年的《尼罗河水协定》是哪两个国家签订的?埃及与苏丹

45、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有:自然资源的范围一直在变化、、、自然资源的界定取决于各种文化因素、、、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概念不同 46、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产量

47、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具有的前提是: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人类的需要 48、我国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N 49、冬虫夏草属于药用动物。N

50、中国有着丰富的气候资源,且分布均匀,质量优异。N

51、《增长的极限》一文中,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除人口和污染外,还有:工业发展、、、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粮食

52、按照目前世界对石油的需求计算,石油枯竭将在()发生。2040 53、降水在自然资源中属于恒定性资源。N

54、生物资源指生长在自然界的所有动植物的总称。N 55、遗传基因属于自然

资源。Y

56、为使生物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以下哪些措施?制定狩猎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 57、关于《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发表于1992年11 月8日、、、指出人口增长会对地球造成压力、、、由世界各国科学家联名起草 58、下列哪种用途,用水和耗水量最大:农业

59、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巨大的原因有:有使石油富集成藏的大型地层褶皱、、、有巨厚的优质生油岩层、、、有良好的石膏、盐类封盖层、、有疏松多孔的砂岩、碳酸盐岩做储集层

第九章:

1、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2、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正常年份洋流由西向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出现逆转

3、通过测定海底有孔虫壳体中18O 和16O 的比值,可以得出远古时期海水的温度。 Y

4、地球现在处于间冰期。Y

5、庞贝城的湮没与哪座火山爆发有关?维苏威火山

6、如果地表温度持续上升的话,会造成哪些后果?缺水缺粮、、大洋热盐循环中断、、、传染病肆虐、、、物种灭绝

7、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树木生长纹、、、南极冰芯、、、历史记录

8、全球变化研究的产生,主要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Y 9、利用我国古代文史资料推断出我国东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的人是:竺可桢10、新仙女木事件可能是一次大洋热盐传送带中断的异常现象,其形成原因是:气温升高 11、近一百年来,全球的气温正在逐步升高。Y

12、通过对(化石的生长纹)的研究,我们可以精确得出远古时期一年的具体天数。珊瑚 13、距离现在最近的超大陆是:潘基亚超大陆

14、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包括:地方尺度、、区域尺度、、全球尺度、、局部尺度 15、关于《京都议定书》,错误的是:是一个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协议 16、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17、海水结冰时,海水中氧18和氧16两种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氧

18 和氧16的迁移性有差别

18、下列四个时期中,温度较暖的是:900~1100年

19、比冰岛纬度更高的格兰陵岛却有着“绿色之地”的美名,是因为:发现格

陵兰岛时,全球气候较暖

20、江南地区“夏六月夜雪”的事件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明代 21、中国西部沙漠地区的形成主要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N

22、冰期事件属于下列哪个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事件?几十万年至几千年

23、地质历史上出现过的超大陆有哪些:潘基亚超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

24、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有利于农业增产。Y

25、最早提到地球曾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的是瑞士人克罗尔。N

26、下列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火山喷发、、岩石风化

27、冰期的主要表现为:两极冰盖扩张、、、气候带向赤道迁移 28、近5000万年来,全球气温逐渐升高。N

29、靠近赤道的地方,地表能量是盈余的。接近两极的地方,地表能量是亏损的。盈余和亏损的界线在:南北纬30至35度

30、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Y

31、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极地冰盖面积减小

3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5000万年前

33、就中国而言,过去2000年间,有哪些时期平均气温明显偏低?清代、、、魏晋南北朝

34、近百年来,北半球大陆地区增温约0.3摄氏度,海洋地区增温约0.45摄氏度。 N

35、关于碳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中国、、美国曾经是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36、目前研究古代气候,最好的工具是南极的冰芯 y

37、湖底沉积的淤泥称为纹泥,关于纹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纹泥能反映当时的水深、、、纹泥颜色越深,含氧量越高

38、气候系统的演变是地球系统的四个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Y

39、首先提出地质历史上冰期旋回与地球运动状态有关的人是:詹姆斯·克罗尔

40、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的争论和谈判主要是关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连锁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1、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可分为几种?5

42、根据地质资料,人们发现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次较大的冰期。4 43、

通过对树的生长纹和树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判断一段树木的相对年龄。N 44、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研究古气候最有帮助的是:方志

45、通过对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发现4亿年前地球一年有400多天

第十章:

1、地球上,每年发生的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次数约有:十万次

2、大多数海啸是由海底地震造成的 y

3、非洲尼奥斯火山湖导致的灾难,祸首是:气体

4、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海底摩擦导致波速越来越慢,波高越来越大、、、、海水下落,势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应力释放令海水抬升、、、板块碰撞导致应力积累

5、自然变异导致的结果就是自然灾害。N

6、人类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消除各种自然灾害。N

7、所有自然灾害都是有害无益的。N

8、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维苏威火山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接近岸边时,海啸的波长变短,波高变高

10、地震被列为天灾之首,主要有哪些原因?可引发许多次生灾害、、、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害范围可达数百平方千米 11、海水急速上涨很有可能是发生海啸的前兆。Y

12、火山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它还能带来矿产资源、、、地热资源、、、肥沃土地的矿物质

13、我国汶川地震导致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滑坡

14、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能导致全球气温的变化 y 15、海啸预警主要是利用了海啸传播的时间差。Y

16、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由某起自然灾害引发出一连串其他自然灾害称为自然灾害链、、、、不同的地区,灾害链的形式各不相同、、、、地震、气旋和火山爆发都可能形成灾害链、、、、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可能会导致自然灾害链的发生 17、火山爆发的产物有:熔岩流、气体、灰尘、、碎屑流 18、地震大多分布于板块的边界区域 y

19、下面关于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正确的是:火灾、酸雨、海啸、气温下降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1 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 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 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 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 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综合能力训练___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引路】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新名词和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多为空间概念,抽象难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习时一要多观察,利用直观用具(地球仪)和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对这些空间概念从直观上进行感知,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多动手,积极参与实验、制作、识别、描画等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要多动脑,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实或结论,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四要多交流,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知识竞赛、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五要多感悟,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地理概念和现象;六要多归纳,及时分析、归纳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如纬度数值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请举出两个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 2、地球仪的用途是, 。 3、纬线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4、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用“S”表示。 5、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是。

6、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它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7、180°经线以东是经;0°纬线以北是纬。 二、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6、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7、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三、综合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的经纬度是 A、; B、。 (2)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7oE,14oN)D(20oE,15oN) (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 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半球。 (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B点位于A点的。 2、读下图,回答

认识地球(第4篇)

第四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月食和北极星的位置 公元前240年,埃塞色托尼(厄拉多塞)测量了地球的周长。(体积、直径) 相距弧长为800千米,角度7.2°。周长:40000千米。 经线是半圆弧。 一行(本命张遂)724年中国了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子午线1°长129.2千米;目前测量值111.2千米 1519年麦哲伦(葡萄牙人)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出发历时三年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出发,11月达到巴西海岸。1520年1月拉普拉塔河的入海口。休整半年,10-11月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太平洋。100多天。1521年3月8日到菲律宾群岛。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中箭死亡。1521年11月到达马鲁古群岛。1521年12月最后一条船“维多利亚”返航,开始穿越印度洋。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 出发时200多人,返回时28人。 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海洋是连通的。 全球纪元标志着人们了解了地球是圆的。 1486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9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年麦哲伦 几年后德国的纽伦堡地球仪出现了麦哲伦航线 地球的长径和短径比值是300:299 极半径6357km 赤道线速度为463m/s 半径6378km 回归线处:34700km 线速度402米每秒 极圈处20000km 线速度232米每秒 珠穆朗玛峰8844.43km距离地心6382km 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72m距离地心6384.1km 71%为海洋,剩余为陆地 海洋平均深度4km 地球体积10832亿m3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 陆地约1.5亿平方千米 珠峰的高度(1847年来) 第二节地球的质量 称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布格 马斯基林用其数据算地球体积:1.08×1012km3 地球质量5.98×1024kg 平均密度5.5g/cm3 现代测量值4.5 金字塔的数据:长230米高137米 230万块石灰岩每块2.5吨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7克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简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2.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4.说教学准备:给全班学生准备: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完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 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也叫0°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0°经线又叫,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 3._____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与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纬度范围:0°--30°为纬度区;30°--60°为纬度区;60°--90°为纬度区。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球体上的网格叫。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选择题 1.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 麦哲伦环球航行 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 A. 正圆形球体 B. 纺锤形球状 C. 不规则球体 D. 规则球体 3.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 ..经过下列哪个大洋()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 本初子午线 B. 180度经线 C. 赤道(0度纬线) D. 西经20度经线5.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B.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 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D. 纬线长度都相等 6.本初子午线是( ) A. 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 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 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 D. 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7.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0°经线和180°经线 B. 20°E,160°W C. 0°经线和0°纬线 D.20°W,160°E 8.人们规定划分东西两半球界线的理由是() A.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 B.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 C. 此经线圈大部分通过荒芜人烟的岛屿 D. 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9.下列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C. 所与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D. 纬度30°~60°称为低纬度10.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能够帮助我们() A. 预测某地天气 B. 寻找各种矿藏 C. 确定某地位置方向D.测量地形高度11.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A. 正好相等 B. 0°纬线是0°经线的两倍 C. 0°纬线较长 D. 0°经线较长 1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13.下列能正确的表示唯一的点的位置的是:() A.20°,160° B.0°,90° C.0°,180° D.2 0°,20°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在一间暗室里, 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 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惠灵顿的位置是() A.41.3 °N,174.8 °W C.41.3 °S,174.8 °W 5.新西兰位于()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①昼 夜更替②四季变化A .①②B.③④ 2.此时图中P 地() A.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C.处于中午 太阳最高时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 夜半球时A .夏至日B.春分日 读新西兰位置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 () ③昼夜长短变化④地方时差异 C.①④D.②③ B.正是夜幕深沉 D.位于晨昏线上 , 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C.冬至日D.秋分日 B.41.3 °N,174.8 °E D.41.3 °S,174.8 °E

A .高纬度B.低纬度C.北温带D.南温带 6.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l 小时。北京位于120°E附近,当北京时间为7月1日12 时,惠灵顿的当地时间为() A.7月1日8时B.7月1日16时C.7月2日8时D.7月2日16时 10.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A .甲B .乙C.丙D.丁 11.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a、b、c、d 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回答下列小题 7.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 .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 8.某校于11月1日举行期中考试,这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A.a、b 之间B.b、c 之间C.c、d 之间 9.太阳直射点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盘锦的白昼最长() A .a 位置B.b 位置 C .c 位置 D.季节变化 ) D.d、a 之间 D.d 位置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仙岩一小尤洁琰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 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 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 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 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 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 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 结论。设置一 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如你是一个 2000 年前的 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 ?地有 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 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 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 每人准备三根 40 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 2. 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地球的运动,同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 1.导入新课。 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 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的。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为什么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通过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 和我们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学习课本P75—76内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75—76内容,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内容。 师: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研究,要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就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 3、“浑天说”。 师: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否定了这几种观点. 师:后来,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并画了幽默画进行了讽刺,认为地球下方的人会掉下去。你们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们会掉下去吗,为什么?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地球有引力,会把人们吸住,不会掉下去。 师:对,地球有引力,会把人类吸向地心。后来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心说”;再后来,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板书:地心说、日心说) 师:[多媒体展示讨论要求]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多媒体展示出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师: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生: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师:你认为证据充分吗?有没有其它情况也看不到太阳星辰同时出现。生1:日月星辰转动,就不能同时看见。 生2:当有的地方下雨,云遮住了,也不能同时看见。 师:不能同时看见日月星辰还不能很好的说明地球是球体,证据还不是很充分。那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呢? 生: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师:[课件展示哥白尼提出的证据]哥白尼提出了事实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你们认为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问:我们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回答) 明确: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提问: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生答) 明确: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掌握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下列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