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4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4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4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4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

GB3836.14—2000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10—17批准2001—06—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079—10:1995《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0部分:危险场所分类》,在技术内容和编写规则上与IEC60079—10:1995等同。

GB3836在《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总题目下包括若干部分:

GB3836.1—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 IEC60079—0:1998)

GB3836.2—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电气设备隔爆外壳结构和试验(eqv IEC60079—1:1990)

GB3836.3—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eqv IEC60079—7:1990)

GB3836.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IEC60079—11:1999)

GB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ide IEC60079—10:1995)

GB3836.15—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eqvIEC60079—14:1996)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浙江宁波镇海炼化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合德、刘双云、徐刚、姜公望、郑琦、王军、沈舜鹏。

本标准由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IEC前言

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它是由所有的国家电工技术委员会(IEC National Committees)组成的。IEC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电工领域中有关标准化的所有问题的国际性合作。为此目的。除了其他活动外,IEC还出版国际标准。标准的制定委托各个技术委员会进行。对该专题感兴趣的任何IEC国家委员会都可以参加该准备工作。在标准的制定中,国际性的、政府与非政府性及与IEC有关的组织,也可以参与该工作。按照两组织之间的协商条件,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紧密地合作。

2)IEC关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是由所有对该专题有兴趣的国家委员会的代表参加的技术委员会制订的,因此尽可能表达该专题国际间的一致意见。

3)他们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推荐形式,以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出版,并在这个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认可。

4)为了促进国际间的统一,IEC各国家委员会都同意在本国标准和区域性标准的最大允许范围内采用IEC国际标准。IEC标准和各国相应标准或区域性标准之间如有差别,均应在各国家标准的文本中清楚地表明。

国际标准IEC60079—10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1技术委员会“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的SC31J分技术委员会“爆炸危险场所分类和安装要求”负责制定的。

本标准的第3版将取代1986年出版的第2版,并构成技术上的修订。

本标准是以下列文件为根据的:

本标准投票批准的全部情况可以在上表所列的投票报告中查到。

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仅为参考资料。

IEC引言

在可能出现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危险数量和浓度的场所应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爆炸危险。IEC60079的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提出能够评估防止点燃危险的基本判据,并且给出关于设计和控制参数的指南供使用,以便降低这种危险。

就电气设备来说,本标准可作为正确选择和安装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的依据,详细情况应参照相应的标准。

1 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能出现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危险场所分类,以便正确选择和安装这些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见注1和注4)。

本标准适用于在正常条件下由于出现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可能产生点燃危险的场所(见注2),但不适用于以下场所:

a)煤矿井下;

b)炸药加工和制造;

c)由于出现的可燃性粉尘或纤维可能引起的危险场所;

d)超出本标准所论述的异常性概念的严重故障场所(见注3);

e)医疗室内。

本标准不考虑间接事故的影响。

这些术语的定义和注解是同有关危险场所分类的主要原则和措施一起给出来的。

对于特定工业或应用的危险场所范围的详细要求,可以参照有关规定。

1 对本标准来说,危险场所是指三维区域或空间。

2 如果影响可燃性物质的爆炸性能的变化忽略不计,则大气条件就包括参考水准在大气压力101.3kPa(1013mbar)和温度20℃(293K)上下波动的变化。

3 本标准中所用的严重事故这个概念,例如:加工容器破碎或管线破裂等,这类情况均属不可预料的。

4 在任何加工厂内,不考虑规模大小,除与电气设备相关的点燃源外,可能存在很多点燃源。在这个意义上,为了确保安全,必须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对于其他点燃源的判断也可采用本标准。

5 薄雾可以与可燃性蒸气同时形成或存在,这会影响到可燃性物质扩散的方式和任何爆炸危险场所的范围。硬性使用气体或蒸气的场所分级不适合,因为町燃性薄雾的特性不一定能预测。虽然确定危险区域范围和类型有困难,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气体和蒸气的判断将会得出一个安全结果。但对于可燃性薄雾的点燃危险一定要给予特殊考虑。

1.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EC60050(426):1990国际电工词汇(IEV),第426章: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

IEC60079—4:1975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点燃温度试验方法

IEC60079—4A:1970对IEC79—4:1966的第1次补充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2.1 爆炸性气体环境explosive gas atmosphere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或蒸气可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烧

混合物的环境。(IEV 426—02—03,修改)

注:尽管混合物浓度超过爆炸上限(UEL)不是爆炸性气体环境,但在某些情况下,就场所分类来说,把它作为爆炸性气体环境考虑则认为是合理的。

2.2 危险场所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或预期可能出现的数量达到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用专门措施的区域。(IEV 426—03—01,修改)

2.3 非危险场所non—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气体环境预期不会大量出现以致不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IEV 426—03—02,修改)

2.4 区域zones

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分为以下区域:

2.4.1 0区zone 0

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IEV 426—03—03,修改)

2.4.2 1区zone 1

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IEV 426—03—04,修改)

2.4.3 2区zone 2

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IEV 426—03—05,修改)

注:以上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指标可以从特定工业和应用的有关规定中得到。

2.5 释放源source of release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液体可能释放出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的部位或地点。(IEV 426—03—06,修改)

2.6 释放等级grades of release

为尽量减少产生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可能性,应把释放源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等级:

a)连续级;

b)1级;

c)2级;

释放源可能会导致上述释放源等级中的任何一种释放源,或一种以上释放源的组合。2.6.1 连续级释放源continuous grade of release

连续释放或预计长期释放的释放源。

2.6.2 1级释放源primary grade of release

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2.6.3 2级释放源secondary grade of release

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偶尔和短期释放的释放源。

2.7 释放速度release rate

单位时间从释放源中散发出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数量。

2.8 正常运行normal operation

指设备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的运行状况。

1 可燃性物质少量释放可看作是正常运行。例如:靠泵输送液体时从密封口释放可看作是少量释放。

2 故障(例如:泵密封件、法兰密封垫的损坏或偶然产生的漏泄等)包括紧急维修或停机都不能看作是正常运行。

2.9 通风ventilation

由于风力、温度梯度或人工通风(如风扇或排气扇)作用可造成的空气流通和新鲜空气与原来空气置换。

2.10 爆炸极限explosive limits

2.10.1 爆炸下限(LEL) lower explosive limit

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低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IEV 426—02—09,修改)

2.10.2 爆炸上限(UEL) upper explosive limit

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高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IEV 426—02—10,修改)

注:对于本标准来说,术语“explosive”和“flammable”认为是同义词。

2.11 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of sgas or a vapour

在同样压力和温度下气体或蒸气的密度相对于空气的密度(空气=1.0)。

2.12 可燃性物质flammable material

指物质本身是可燃性的,或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蒸气或薄雾。

2.13 可燃性液体flammable liquid

在任何可预见的运行条件下,能够产生可燃性蒸气或薄雾的液体。

2.14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flammable gas or vapour

以一定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将会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气体或蒸气。

2.15 可燃性薄雾flammable mist

在空气中挥发能形成爆炸环境的可燃性液体微滴。

2.16 闪点flash point

在标准条件下,使液体变成蒸气的数量能够形成可燃性气体/空气混合物的最低液体温度。(1EV 426—02—14)

2.17 沸点boiling point

在大气压力为101.3 kPa范围内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注:对于液体混合物使用初始沸点。使用初始沸点用来表示某一液体范围的最低沸点值。该沸点值的测定是在标准室内进行蒸馏而不发生分解时测得。

2.18 蒸气压力vapour pressure

当固体或液体与其自身蒸气相平衡时施加的压力,这是物质和温度的作用。

2.19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点燃温度ignition temperature of an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在规定条件下被热表面引燃的最低温度。

注:该温度按IEC60079—4和IEC60079—4A的标准方法测定。

3 安全原理和场所分类

3.1 安全原理

加工或储存可燃性物质的成套设备设计、操作和维护应使任何可燃性物质的释放和形成的危险场所的范围无论是在正常运行条件或其他条件下都保持最小,同时考虑释放的频度,持续时间和数量。

在除正常操作外的维护工作中,可能会影响区域范围,但是,预计这只涉及允许工作系统的旁边。

遇到紧急情况时,应依靠隔离不合适的电气设备、停止加工、隔离加工容器、抑制泄漏等措施,如果可能,应采取辅助的紧急通风措施。

在可能存在有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情况下,应采取下列措施:

a)消除点燃源周围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可能性,或

b)消除点燃源。

如果不可能,应选择并准备一些预防措施,即工艺设备、系统和程序使a)和b)共同存在的可能性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如果按高可靠性认可或综合在一起以达到相同的安全水平,则可以单独地采用这些方法,或者联合使用以达到等效的安全水平。

3.2 场所分类的目的

场所分类是对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进行分析和分类的一种方法,以便正确选择和安装危险场所中的电气设备,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并把气体的级别和温度组别考虑进去。

在使用可燃性质的许多实际场所,要保证爆炸性气体环境永不出现是困难的。确保设备永不成为点燃也是困难的。因此,在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可能性很高的场所,应采用安全性能高的电气设备。相反,如果降低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可能性,则可以使用安全性能较低的设备。

几乎不可能通过对工厂或工厂布置的简单检查来确定工厂中哪些部分能符合三个区域的规定(0区、1区或2区)。对此,需要一个更详细的方法,这涉及到对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基本概率的分析。

第一步是按0区、1区和2区的定义来确定产生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可能性。一旦确定了

可能释放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释放等级),释放速度、浓度、速率、通风和其他影响区域类型和/或范围的因素,对确定周围场所可能存在的爆炸性气体环境就有了可靠的根据。因此,该方法要求更详细地考虑含有可燃性物质并且可能成为释放源的每台加工设备的情况。

特别是应通过设计或适当的操作方法,将0区或1区场所在数量上或范围上减至最小,换句话说,工厂和其设备安装场所大部分应该为2区或非危险场所。对不可避免的有可燃性物质释放的场所,应限制其加工设备为2级释放源,如果做不到(即1级或连级等级释放源无法避免的场所),则应尽量限制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在进行场所分类时,这些原则应优先给予考虑。必要时,加工设备的设计、运行和设置都应保证即使在异常运行条件下释放到大气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数量被减至最小,以便缩小危险场所的范围。

一旦对工厂进行了分类并且做了必要的记录,很重要的是在未与负责场所分类的人员协商时,不允许对设备或操作程序进行修改。未经许可擅自进行场所分类无效。必须保证影响场所分类的所有加工设备在维修中和重新装配后都进行认真检查,重新设入运行之前,保证涉及安全性的原设计的完整性。

4 场所分类程序

4.1 总则

场所分类应由懂得可燃性物质性能、设备和工艺性能的专业人员进行。还应与懂安全、电气及其他的工程技术人员商议。

下列条款对可能存在爆炸性环境和0区、1区和2区范围的危险场所分类程序给出了指南。在图C1中给出了危险场所分类的图解示例。

4.2 释放源

确定危险区域类型的根本因素就是鉴别释放源和确定释放源的等级。

只有可燃性气体、蒸气或薄雾与空气一起存在时,才能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因此必须确定有关场所内是否存在可燃性物质。一般地说,这些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并且可燃性液体和固体可能会产生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是装在可能全封闭或不全封闭的加工设备中。为此,必须确定加工设备内部是否存在有可燃性环境,或者释放的可燃性物质是否能在加工设备外部产生可燃性环境。

每一台加工设备(如罐、泵、管道、容器等)’都应视作可燃性物质的潜在释放源。如果该类设备不可能含有可燃性物质,那么很明显它的周围就不会形成危险场所。如果该类设备可能含有可燃性物质,但不向大气中释放(如全部焊接管道不视为释放源)则同样不会形成危险场所。

如果已确认设备会向大气中释放可燃性物质,必须首先确定大概的释放频率和持续时间,然后按分级的定义确定释放源的等级。一般认为封闭式加工系统可打开的部位(如:更换过滤器或加料)在进行场所分类时也应作为释放源。根据该方法,各种释放源可分别划为“连续级”,“1级”或“2级”。

释放源的等级确定之后,必须测定出可能影响危险场所类型和范围的释放速率和其他因素。

4.3 区域类型

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可能性和由此形成的区域类型主要取决于释放源的等级和通风。

注:通常,连续释放源形成0区、1级释放源形成1区、2级释放源形成2区(见附录B)。

4.4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主要受以下化学和物理参数、一些可燃性物质固有特性的影响,其他因素为加工过程中特有的。为简便起见,下面所列的各参数的作用是以假定其他参数保持不变为前提。4.4.1 气体或蒸气的释放速率

释放速率越大,区域范围就越大。释放速率取决于释放源本身的其他参数即:

a)释放源的几何形状

这与释放源的物理特性有关,例如:开口表面形状、泄漏法兰等(见附录A)。

b)释放速度

对于给定的释放源,释放速率是随释放速度的加快而增大。在加工设备含有可燃性物质情况下,释放速度与工艺压力和释放源的几何形状有关。通过可燃性蒸气的释放速率和扩散的速率来确定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云的大小,从泄漏处高速流出的气体或蒸气是会形成一个通

过夹杂有完全自动稀释的圆锥形的喷咀。爆炸性环境的范围几乎与风速无关。如果释放速度较慢或释放速度受到固体物体阻碍而改变,则释放只有通过自然风来进行,并且其稀释和扩散范围取决于风速。

c)浓度

释放速率随着释放混合物中可燃性蒸气或气体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d)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性

首先这与蒸气压力和汽化热有关。如果未知蒸气压力,则沸点和闪点可用作指导性参数。

如果闪点高于可燃性液体的相应的最高温度,则爆炸性环境就不可能存在。闪点越低,区域的范围可能越大。如果在某种程度上以雾状形式释放可燃性物质(例如喷雾),在物质闪点以下可能形成爆炸性环境。

1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不是准确的物理量,尤其是含混合物的场所。

2 尽管某些液体(如卤化碳氢化合物)能够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但它却没有闪点。在这些情况下,把对应于爆炸下限的饱和浓度的液体均衡温度与相应液体的最高温度相比较。

e)液体温度

蒸气压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由于蒸发作用,释放速率增加。

注:已释放的液体温度可能升高,例如:热表面或高温环境。

4.4.2 爆炸下限(LEL)

对于给出的释放体积,爆炸下限(LEL)越低,危险区域范围就越大。

4.4.3 通风

随着风量的加大,危险区域范围可以减小。阻碍通风的障碍物能使危险区域范围扩大。另一方面,某些障碍物如堤坝、围墙或天花板都能限制危险场所范围。

4.4.4 释放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

如果气体或蒸气明显的轻于空气,则它就趋于向上飘移,且释放源上方的垂直方向范围将随着相对密度的减小而扩大;如果明显的重于空气,它就趋于沉积于地面,在地面上,区域水平范围将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 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低于0.8被认为是轻于空气,如果相对密度高于1.2,则被认为重于空气。在上述数值之间的气体或蒸气应酌情考虑。

2 经验表明,氨很难点燃,而在户外气体释放将会迅速扩散,因此,爆炸性气体环境扩展将被忽略。4.4.5 应考虑的其他参数

a)气候条件;

b)地形分布状况。

4.4.6 实例图

附录C中,以示例表明了上述参数影响蒸气或气体释放速度的一些方式和区域范围。

a)释放源:液体的敞开表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液体温度将低于沸点,蒸气的释放速度主要取决于:

——液体温度;

——在其表面温度下液体的蒸气压力;

——蒸发表面的尺寸。

b)释放源:液体的瞬间蒸发(以喷射或喷雾为例)

当排放液体瞬间蒸发时,释放蒸气速率等于液体流动:速度,并且这与下列参数有关:——液体压力;

——释放源的几何形状。

如果液体没有瞬间蒸发,因为液滴、液体喷射和汇积会形成新的释放源,这种情况则很复杂。

c)释放源:气体混合物的泄漏

气体释放速率受下列参数影响:

——含有气体的设备内的压力;

——释放源的几何形状;

——释放混合物中的可燃性气体浓度。

释放源的实例见A2条。

4.5 区域范围——一般说明

4.5.1 应注意到:重于空气的气体可能流人低于地平面的地方,便如凹槽或沟槽;轻于空气的气体可能滞留在高于地平面的地方,例如屋顶空间。

4.5.2 如果释放源位于场所外面或在场所附近,须采取以下适当措施防止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渗入场所,如:

a)有形阻挡(物)层;

b)要保证危险场所的邻近场所静态正压,以防止危险气体进入;

c)用足量的流动空气清洗场所,来保证空气从可能进入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所有开口逸出。

5 通风

5.1 总则

释放到大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可以通过逸散或扩散的方法在空气中稀释,直到其浓度低于爆炸下限为止。通风,即空气流动,使新鲜空气置换释放源周围的大气以促进可燃性气体逸散。通风速率适当,也能避免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持久性,影响区域类型。

5.2 通风的主要型式

由于风和/或温度梯度或人工通风的方式或如风扇作用造成空气流动达到通风。因此,考虑到下面两种主要通风类型:

a)自然通风;

b)人工通风,整体或局部通风。

5.3 通风等级

最重要的因素是通风等级或通风量直接与释放源类型和其对应的释放速率相联系。它与通风的类型无关,即不管是以风速计算还是以单位时间内换气次数计算。因此,在危险场所中,能达到最佳通风条件,并且对一定的释放速率,通风量越大,危险场所的范围就越小,在某种情况下,可使其减小到忽略不计,变成非危险场所。

通风等级实施指南的示例在附录B中示出。

5.4 通风的有效性

通风的有效性将影响爆炸性环境的存在或形成,因此它也影响区域类型,附录B中给出了通风有效性的指南。

注:综合考虑通风等级和有效性归纳出评定区域类型的定量的方法(见附录B)。

6 文件

6.1 总则

建议场所分类用这样一种方式:对得出最后场所分类的各个步骤应正确地记载下来。

所有使用的资料,这些资料或所采用的方法的示例如下:

a)推荐的有关规则和标准;

b)气体或蒸气扩散特性和计算;

c)研究与可燃性物料释放参数有关的通风特性,以便评定通风的有效性。

场所分类研究结果和任何后续变化都应记录下来。

工厂用的所有加工物料与场所分类有关的这些特性都应列出,应该包括闪点、沸点、点然温度、蒸气压力、蒸气密度、爆炸极限、气体级别和温度组别。示例在表C1和C2中列出。

6.2 图纸、记录表和数据表

场所分类文件应包括绘制的平面图和垂直剖面图,可能时应标示出区域类型和区域范围、点然温度、温度组别和气体级别。

如果场所地形影响着区域范围,应记录在文件中。

文件还应包括其他有关的资料,例如:

a)释放源的位置和标志。对于大型的综合工厂或加工场所来说,这有助于释放源分项或编号,以便场所分类数据表和图纸之间相互参照。

b)建筑物开口位置(例如门、窗和通风用的进、出气口)。

图C2中示出的场所分类符号是优先使用的符号,但是如果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也可使

用其他符号。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释放源的示例

A1 加工厂

下列的例子不作为强制使用并且可按需要做一些变动,以适合具体的加工设备和情况。A1.1 连续级的释放源

a)设有一个通往大气的固定排气口的固定顶罐中的可燃性液体表面;

b)连续对大气开放或者是长期向大气开放的可燃性液体表面(例如油/水分离器)。

A1.2 1级释放源

a)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预计释放可燃性物质的泵、压缩机或阀门的密封处;

b)含有可燃性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口处,在正常工作中,当水排掉时,该处可能有易燃易爆物质向大气中释放;

c)在正常工作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会释放到大气中的取样点;

d)正常工作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会释放到大气中的泄压阀、排气口或其他开孔处。

A1.3 2级释放源

a)设备正常运行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不会释放的泵、压缩机和阀门处;

b)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不会释放的法兰、连接件和管道配件处;

c)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不会释放的取样处;

d)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燃性物质不会释放到大气中的泄压阀;排气口和其他孔。

A2 通孔

下列示例不作为强制使用,可按需要做一些变动以适合具体的情况。

A2.1 作为可能的释放源的通孔

场所之间的通孔应视为可能的释放源。释放源的等级与下列情况有关:

——邻近场所区域类型;

——孔L开启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密封或连接的有效性;

——涉及到的场所之间的压差。

A2.2 通孔分类

通孔按下列特性分为A、B、C、D型。

A2.2.1 A型——通孔不符合B、C或D型规定的特性。

举例:

——穿越或使用的通孔,例如:穿越墙、天花板和地板的导管、管道;

——房屋、建筑物内的固定通风口和类似B、C及D型的经常或长时间打开的通孔。A2.2.2 B型——正常情况下关闭(例如:自动封闭)并且不经常打开,而且关闭紧密的通孔。

A2.2.3 C型——正常情况下通孔封闭,不经常打开,符合B型要求,并延着整个周边还安装有密封装置(例如:密封垫);或有两个串连的B型通孔,而且具有单独自动封闭装置。A2.2.4 D型——经常封闭符合C型要求的通孔,只能用专用工具或在紧急情况下才能打开。

D型通孔是有效密封的使用通道(例如导管、管道)或是靠近危险场所的C型通孔和B型通孔的串连组合。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通风

序言

本附录的目的是确定通风等级,并且通过限定通风条件和解释示例以及计算等方法对第6章进行补充,以便给出设计人工通风系统的指南,因为这些在可燃气体和蒸气扩散的控制中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下列情况提供的方法,便可确定区域类型:

——估算出要求的最小通风速率,以防止明显的爆炸性环境形成,并使用这一参数计算出假设体积V2,借助估算扩散时间t能够确定出通风等级。但这些计算并不用于确定区域的范围;

——根据通风等级、通风有效性和释放等级确定区域类型。

尽管主要直接使用在户内场所,但所解释的概念户外也有帮助,例如,用在表B1中的判断。

B1 自然通风

这是一种由于风和/或温度梯度作用造成的空气流动的通风类型。在露天场所,自然通风通常足以确保消散场所中出现任何爆炸性环境。自然通风在某此户内场所(例如,在墙壁上和/或房顶有开口的建筑物)也可能有效。

注:对户外场所,一般情况下,评定通风应假设最小风速为0.5m/s,且实际上是连续地存在。风速经常会超过2m/s。

自然通风举例:

——露天场所,典型的露天场所在石油和化学工业,如敞开结构、管道架、泵台架以及类似处;

——敞开式建筑物,考虑到涉及的气体和/或蒸汽的相对密度,在建筑物的壁上和/或屋顶开口,其尺寸和位置保证建筑物内部通风效果等效于露天场所;

——非敞开建筑物,建有永久性的开口,使其具有自然通风的条件(一般低于敞开式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B2 人工通风

通过人工的方法,使空气流动,例如,通风机或排气装置。虽然人工通风主要用于户内或封闭空间,但它也可用于露天场所,补偿由于障碍物对自然通风的限制或阻碍。

场所中的人工通风可以是整体通风,也可以是局部通风,对于这两种通风,可达到不同程度的空气流动和置换。

采用人工通风可达到:

——缩小区域范围;

——缩短爆炸性环境持续的时间; ——防止爆炸性环境的产生。 人工通风能够使室内获得有效、可靠的通风系统。设计用于防爆的人工通风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能控制和监控其有效性;

——对排气系统外部排放点,应考虑其分类;

——对危险场所的通风,一般情况下,通风用空气应从非危险场所中抽取; ——在确定通风系统的规模(尺寸)和设计前,应首先确定场所,释放等级以及释放速率。 另外,下列因素将会影响人工通风系统的质量:

——通常,可燃性气体和蒸气的比重与空气比重不同。因此,它们在接近地面或封闭场所的顶部聚积,在这些地方,空气流动常常是缓慢的; ——气体的比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阻挡和障碍物可能会引起空气流动减少甚至不流动。也就是说,场所中的某些部分不通风。

整体人工通风示例:

——在建筑物的壁上和/或顶部安装通风机以改变建筑物中的整体通风情况; ——露天场所中在合适的地方安装通风机以改变场所中整体通风。 局部人工通风示例:

——空气/蒸气抽取系统用在连续地或周期地释放可燃性蒸气的加工设备上;

——将强制通风或附加的抽风系统用在不进行通风可能会出现爆炸性环境的局部通风的场所。

B3 通风等级

控制爆炸性环境扩散和持续时间的通风效果取决于通风等级和有效性以及通风系统的设计。例如,通风不能有效防止爆炸性环境形式,但能避免爆炸性环境持续较长时间。 承认下列三种通风等级: B3.1 高级通风(VH)

实质上能够在释放源处瞬间降低其浓度,使其低于爆炸下限的浓度,区域范围很小(甚至可忽略不计)。

B3.2 中级通风(VM) 能够控制浓度,虽然释放源正在释放中,使得区域界限外部的浓度稳定地低于爆炸下限(LEL),并且在释放源停止释放后,爆炸性环境持续存在时间不会过长。 B3.3 低级通风(VL)

在释放源释放过程中,不能控制其浓度,并且/或在释放源停止释放后,也不能阻止爆炸性环境持续存在。

B4 通风等级的评定及其对危险场所的影响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云的大小及释放源停止释放后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云持续的时间,可按通风的方法加以控制。下面说明了评定控制爆炸性环境范围和持续时间所要求的通风等级的方法。

应该承认,因为该方法的局限性,给出的结果也是近似的,但是,采用的安全系数应确保所得到的结果误差在安全限度之内。通过几个假设的例子对该方法的使用加以示范说明。 首先,评定通风等级需要知道释放源释放气体或蒸气的最大释放速率,它可通过验证过的试验、合理的计算或充分的假设条件得出。 假设体积Vz 的估计: 理论上,稀释给定的可燃性物质的释放达到低于爆炸下限规定浓度的最小通风速率,可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出:

(B1)

式中:(dV /dt)min ——新鲜空气的最小体积流速(单位时间体积,m 3/s);

(dG /dt)max ——释放源的最大释放速度(单位时间重量,kg /s);

293

)/()/(max min T

LEL k dt dG dt dV ??=

LEL ——爆炸下限(单位体积重量,kg /m3); k ——适用于爆炸下限的安全因数;其典型值为: k=0.25(连续级和1级释放源);和 k=0.5(2级释放源);

T ——环境温度(单位:K)。

注:对将LEL(体积百分比)转换到LEL(kg /m 3)按1.1给出的正常环境条件,可使用下面的公式:

LEL(kg /m 3)=0.416×10-3×M ×LEL(体积比%)

式中:M ——分子量(kg /kmol)。

利用单位时间内给定的换气次数C ,与场所中总的通风有关,释放源周围的潜在爆炸性环境的假设的体积Vz 可用下面的公式估算:

(B2)

式中:C ——单位时间内新鲜空气置换(充入)的次数(s -1)。

公式(B2)适用于对新鲜空气在理想流动条件下在释放源处瞬时并均匀的混合。实际上,这样的理想条件根本找不到。例如,因空气流动时空气阻力可能造成的场所部分区域通风不良。因此,在释放源处,有效的换气会低于公式(B4)中得出的C 值,而导致Vz 增大,为此,对公式(B2)引入附加校正系统f ,便可得出:

(B3)

式中:f ——有效稀释爆炸性环境程度的系数,表示通风效率,取值范围从f=1(理想状态)到典型值f=5(空气流动受阻碍)。

体积Vz 表示在某一通风条件下,环境中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平均浓度达到0.25倍或0.5倍爆炸下限值时的体积,这与安全系数值k 有关(用在公式(B2).中)。这表明,在所估计的假定体积的极端状态下,气体或蒸气的浓度将明显地低于爆炸下限,也就是说,浓度高于爆炸下限时,所假设的体积将小于Vz 值。 封闭场所:

对封闭的场所,由公式(B4)给出C 值:

(B4) 式中:dV tot /dt ——新鲜空气的总的流动速率; Vo ——总的被通风的体积。 露天场所:

在露天场所,即使风速很低,也会造成高的换气次数。例如,在露天场所中,假设为几立方体积,在风速约为0.5m /s 时,换气速度则大于100次/h(0.03次/s)。

对露天场所,保守估算取C=0.03次/s ,潜在爆炸性环境的假定体积Vz 用公式(B5)便可得出:

(B5)

式中:dV /dt ——每秒的体积; 0.03——每秒的换气次数。

但是,由于不同的扩散机理,这种方法通常会导致(所算的)体积过大,一般情况下,在露天场所,扩散会更快。 持续时间t 的估算: 释放源停止释放后,要求平均浓度从初始值X 0下降到A 倍LEL 的时间(t)可用公式(B6)估算出:

(B6) 式中:X 0——用与LEL 相同的单位所测量的可燃物质的初始浓度,即(体积比)%或kg /m 3。

在爆炸环境中的某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可能为100%(一般仅在非常靠近释放源的附近)。

C

dt dV V z min

)/(=

C

dt dV f V z min

)/(?

=0

/V dt

dV C tot =

03

.0)/(min

dt dV V z =

ln

X k

LEL c f t ?-=

但是,当计算t值时,要取的X0合适值取决于具体情况,考虑到受影响的体积之外的其他原因例如释放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且对于大多数实际情况,对于X0取浓度大于LEL似乎更合理;

C——单位时间内换气次数;

t——单位与C相同,即若C为每秒换气次数,则t为秒;

f——为允许的不完全混合系数(见公式B3),它的值从5(例如空气通过缝隙进入和单个排气口排风的通风)到1(例如空气通过有孔的天花板进入并且有多个排气口的通风)变化;

ln——自然对数,即2.30310g10;

k——与爆炸下限(LEL)有关的安全系数,见公式(B2)。

由公式(B6)计算所得的t值本身并不能作为确定区域类型的量值,它提供了与特定过程和场所的时间范围进行比较的附加信息。

通风等级的评估:

通常情况下,连续级释放源定为0区,1级释放源为1区,而2级释放源为2区,但由于通风的作用,上述的分级并不总是合适的。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通风的级别和有效性的程度可以很高,使其实际上是非危险场所。换句话说,由于通风的等级很低,会使区域降为较低数字区域(即,2级释放源划分成1区危险场所)。例如,这种情况可能在气体或蒸气释放停止后,爆炸性环境持续存在且扩散很慢时出现,因此,爆炸性环境所持续的时间比该级释放源所预计的时间要长。

体积Vz可用来要求通风等级为高、中、低的尺度。持续时间t来确定一个场所符合0区、1区或2区定义要求的通风等级。

当Vz值很小或甚至可忽略不计时,通风可划分高级(VH)。正在进行通风时,可将释放源看做不产生爆炸性环境,也就是说,周围场所是非危险场所。但是,即使成为可忽略的程度,在靠近释放源处,仍为爆炸性环境。

在实际中,一般情况下,高级通风仅用于释放源周围的局部人工通风系统,很小的封闭场所或释放源速率极低的场所。首先,大多数封闭的场所含有多个释放源。一般情况下,在已划分为非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内有多个小的危险场所的划分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次,对于场所划分考虑的典型释放速率,即使在露天时,自然通风经常不能满足要求。况且,正常情况下,在较大封闭场所按要求的速率进行人工通风通常也是不实际的。

在释放源停止释放后,Vz并不能表明爆炸性环境将持续的时间。这在高级通风(VH)情况下没关系。但若通风为中级(VM)或低级(VL),它可作为一个评定系数。

作为中级通风,应控制释放出的可燃性蒸气和气体的扩散。释放停止后,爆炸性环境扩散所需要时间,根据释放源为1级还是2级,并应满足1区和2区的条件。可接受的扩散时间取决于释放源预计的释放频率和每次释放持续的时间。体积Vz值经常小于任何封闭场所的体积值。在这种情况下,仅将封闭场所部分划分为危险场所是可以接受的。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封闭场所的大小,Vz值也可以与封闭的体积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封闭场所应全部划为危险区。

若不能满足区域的定义,则通风应视为低级通风(VL)。在低级通风条件下,Vz一般相等或大于任何封闭场所的体积。在露天场所,一般不应出现低级通风情况,除了对气流有限制的场所之外,例如:在凹坑中。

B5 通风的有效性

通风的有效性影响着爆炸性环境的存在或形成,因此,当确定区域的类型时,需要考虑通风的有效性(与等级相同)。

通风有效性应划分成以下三个等级(见附录C中的例子)。

——良好:通风连续地存在;

——一般:在正常运行时,预计通风存在。允许发生短时、不经常的不连续通风;

——差:不能满足“良好”或“一般”标准的通风,但预计不会出现长时间的不连续通风。

对于差的通风都不能满足的通风条件,不得考虑成有通风条件的场所。

自然通风:对户外场所,一般情况下,判断通风条件应以假设最小风速为0.5m/s为基础,且连续地存在。这种情况下,通风的有效性应被看作是“良好”。

人工通风:在估计人工通风有效性时,应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备用的风机,通常,良好的有效性要求在故障状态下,备用风机能自动起动。但是,若制定出措施,在通风设备出现故障时防止释放可燃性物质(例如,自动关闭加工设备),在通风设备正常运行时所确定的场所划分就不需要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可以假定通风有效性良好。

B6 实施指南

通风对各类区域的影响可归纳在表B1中,包括B7中的一些计算(结果)。

B7 确定通风等级的计算

计算1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甲苯蒸气 释放源 法兰

爆炸下限(LEL) 0.046kg /m 3(1.2%体积比) 释放级别 连续级 安全系数,k 0.25

释放速率(dG /dt)max 2.8×10-10kg /s 通风特性 室内场所

换气次数,C 1/h(2.8×10-4/s) 通风质量系统,f 5

环境温度,T 20℃(293K) 温度系数,(T /293K) 1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度

假设体积Vz 值:

持续时间: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104.2293

293046.025.0108.2293)/()/(3810max min

--?=???=??=3

44

8min 103.410

8.2104.25)/(m C dt dV f V z ---?=???=?=

这对于连续释放源不适用。 结论

假设体积Vz 值减小到忽略不计。

通风等级相对释放源来说,可视作高级。

计算2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甲苯蒸气 释放源 发兰故障

爆炸下限(LEL) 0.046kg /m 3(1.2%体积比) 释放等级 2级 安全系数,k 0.5

释放速率(dG /dt)max 2.8×10-6kg /s 通风特性 室内场所

换气次数,C 1/h(2.8×10-4/s) 通风质量系数,f 5

环境温度,T 20℃(293K) 温度系数,(T /293K) 1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度:

假设体积Vz 值:

持续时间: 结论

假设体积Vz 很大,但可以控制。

对于以此为基础的释放源,通风等级可以视作中级。但是,释放持续时间较长,不能满足2区定义。

计算3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丙烷气体 释放源 罐装咀

爆炸下限(LEL) 0.039kg /m 3(2.1%体积比) 释放等级 1级 安全系数,k 0.25

释放速率(dG /dt)max 0.005kg /s 通风特性 户内场所

换气次数,C 20/h(5.6×10-3/s) 通风质量系数,f 1

环境温度,T 35℃(308K) 温度系数,(T /293K) 1.05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率: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102.1293

293046.05.0108.2293)/()/(346max min

--?=???=??=3

44

4min 102.210

8.2102.15)/(m C dt dV f V z ---?=???=?=h X k LEL C f t 6.25100

5.02.1ln 15ln 0=?-=?-=

假设体积Vz 值: 持续时间: 结论

假设体积Vz 足够大,但可以控制。

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对释放源来说,通风等级可以被作为中级。在持续时间为0.26h 条件下,若操作频繁重复,则不能满足1区定义。

计算4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氨气 释放源 蒸发阀门

爆炸下限(LEL) 0.105kg /m 3(14.8%体积比) 释放等级 2级 安全系数,k 0.5

释放速率(dG /dt)max 5×10-6kg /s 通风特性 户内场所

换气次数,C 15/h(4.2×10-3/s) 通风质量系数,f 1

环境温度,T 20℃(293K) 温度系数,(T /293K) 1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度:

估算假设体积Vz :

持续时间: 结论

假设体积Vz 值可减小到忽略不计。 相对释放源,通风等级可视作高级,但任何靠近阀门安装的设备应为适用于2区的设备(见表B1)。

计算5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丙烷气体 释放源 压缩机密封处

爆炸下限(LEL) 0.039 kg /m 3(2.1%体积比) 释放等级 2级 安全系数,k 0.5

释放速率(dG /dt)max 0.02 kg /s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6.0293

308

039.025.0005.0293)/()/(3max min =??=??=3

23

min 101.110

6.56.01)/(m C dt dV f V z ?=??=?=

-h X k LEL C f t 26.0100

25.01.2ln 201ln 0=?-=?-=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105.9293

293105.05.0105293)/()/(356max min

--?=???=??=3

23

5min 02.010

2.4105.91)/(m C dt dV f V z =???=?=--min)10(17.0100

5.08.14ln 151ln 0h X k LEL C f t =?-=?-=

通风特性 户内场所

换气次数,C 2/h(2.6×10 -4/s) 通风质量系数,f 5

环境温度,T 20℃(293 K) 温度系数,(T /293K) 1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率:

估算假设体积Vz : 持续时间: 结论

以房间10m ×15 m ×6 m 为例,假设体积Vz 可以扩散超过有形界限,且将持续存在。相对释放源,通风等级可视作低级。

计算6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甲烷气体 释放源 管道接合部

爆炸下限(LEL) 0.033 kg /m 3(5%体积比) 释放等级 2级 安全系数,k 0.5 释放速率(dG /dt)max 1 kg /s 通风特性 户外场所

最小风速 0.5m /s 换气相当于 >3×10-2/s 质量系数,f 3

环境温度,T 15℃(288 K) 通风特性,(T /293 K) 0.98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率:

估算假设体积Vz 值: 持续时间: 结论

假设体积Vz 很大,但可以控制,而且不会持续久,相对释放源,通风等级可视作中级。

计算7

释放特性

可燃性物质 甲苯蒸气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02.1293

293

039.05.002.0293)/()/(3max min =??=??=

34

min 920010

6.502

.15)/(m C dt dV f V z =??=?=

-h X k LEL C f t 4.11100

5.01.2ln 25ln 0=?-=?-=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3.59293

288

033.05.01293)/()/(3max min =??=??=

3

2

min 590010

33.593)/(m C dt dV f V z =??=?=

-s X k LEL C f t )(370100

5.05ln 03.03ln 0最大值=?-=?-=

释放源 法兰盘故障

爆炸下限(LEL) 0.046kg /m 3(1.2%体积比) 释放等级 2级 安全系数,k 0.5

释放速率(dG /dt) 6×10-4kg /s 通风特性 户内场所

换气次数,C 12/h(3.33 ×10-3/s) 通风质量系数,f 2

环境温度,T 20℃(293K) 温度系数,(T /293 K) 1 新鲜空气最小体积流动速率:

估算假设体积Vz 值:

持续时间: 结论

假设体积Vz 很大,但可能控制。相对释放源,通风等级可视作中级,以持续时间为依据将满足2区定义。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危险场所划分举例

C1 场所划分的实施过程涉及当可燃性气体或液体从容器中释放时,它们的变化过程、特性知识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以工厂设备项目安装经验为基础的工程方面的正确判断等。由于这些原因,不可能给出设备以及加工过程特性的各种想象的变化。因此,所选择的示例是一些能很好地说明场所划分的原理例子,以便使设备能够在危险场所中安全使用。危险场所中的危险物质为可燃性液体、液化气体或蒸气或通常情况为气体,并且与空气按一定浓度混合为可燃性。

C2 对于图中所示的距离,已规定了特定工厂组成条件。并且考虑了与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其他代表性设计标准相关连的泄露条件。它们不是普遍适用的;诸如加工材料的总量、断路时间、扩散时间、压力、温度等因素以及与工厂组成和加工材料有关的其他标准,都影响场所分类,这需要作为特殊问题加以考虑。因此,这些例子仅是指导范例,应用时必须考虑特殊的环境。

C3 根据选定的行业标准的不同,区域的形状及范围可以改变。

C4 下面示例的意图主要不是用于场所分类,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指导以及标准的方法,可得出典型的结论进行展示。这些例子也可用作制定详细的补充标准的例证。 C5 给出的数字都取自或对应于近似的各种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的数据,这些数据仅仅作为区域大小的指南;在个别的情况下,可从相关的法规中得到区域的范围和形状。

C6 若要将标准中给出的例子用于实际的场所分类,就必须考虑各个不同情况的特殊细节。 C7 在每个例子中,只给出了一些影响区域类型和范围的参数,而不是全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这些因素是特殊规定的,有一些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所以分类的结果较为保守的,也就是说,若可能更严密地规定运行参数,便会得到更准确的场所分类。

s m T LEL k dt dG dt dV /1026293

293046.05.0106293)/()/(334max min

--?=???=??=3

3

3min 7.1510

33.310262)/(m C dt dV f V z =???=?=--min)51(85.0100

5.02.1ln 122ln 0h X k LEL C f t =?-=?-=

示例1:

一般工业用泵,安装在户外地平面上,抽吸可燃性液体。

(未按比例)

考虑到相关参数,对泵工作容量为50m3/h,在低压下工作时,可得出下面典型的数值:a=3m,水平到释放源的距离;

b=1m,从地面到释放源上方1m

注:由于空气流速很高,1区场所范围可忽略不计。

示例2

一般工业用泵,安装在户内地面,抽吸可燃性液体。

(未按比例)

考虑到相关参数,对泵工作容量为50 m3/h,在低压下工作时,可得出下面典型的数值:a=1.5m,从释放源计其水平距离;

b=1m,从地面到释放源上方1m;

c=3m,从释放源计其水平距离。

示例3:

露天场所中,安装在加工容器上的压力呼吸阀:

(未按比例)

考虑到相关参数,对阀门的开启压力约为0.15 MPa(1.5 bar),可得出下列典型的数值:

a=3m,从释放源到各个方面的距离(半径);

b=5m,从释放源到各个方向的距离(半径)。

示例4:

在靠近传输可燃性气体的加工管道系统安装控制阀门。

(未按比例)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气温逐年上升,大气环境因素逐步变差,诸如:高温,高湿等多变气候,使室内配电设施面临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在电气运行时空气的温、湿度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就会产生很多、很大的影响。 对于长期从事电气工作的人来说,很容易认识到这样的规律: 1.配电设备突发事故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2.机电设备的故障多发季节在潮湿的春季; 3.气温骤变(骤然降低或升高)的季节交换时节,往往也容易使电气设备发生故障。 一、温湿度产生的现象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度与温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空气的物理性质。我们知道,上海地区属于暖温区。温度范围: -5℃~+35℃,日温差:10℃,相对湿度: 相对环境温度20±5℃,月平均值:≤75%≤5m。空气的吸湿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温度越高,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大;温度越低,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弱。所以,由于白天温度升高,空气吸收水分。到夜间,由于温度降低,空气释放水分,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例如夏季,当地气象台预报,一天内的相对湿度,多为65%-95%以上。空气的最大湿度应当发生在夜间温

度最低的时候。然而,我们又知道,电器设备要求的相对湿度不能超过90%(25℃及以下)。由此可见,在夜里设备发生事故,湿度过高是产生设备事故的主要因素。过去,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深夜,负载减轻,电压升高的缘故,现在看来是不成立的。因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压总是稳定的。所以在电气工程中,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则称为高湿。 二、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湿度过高,降低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一方面湿度过高,使空气的绝缘性能降低,开关设备中很多地方是靠空气间隙绝缘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表面,使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由于内部有积尘吸附水分,潮湿程度将更严重,绝缘电阻更低。设备的泄露电流大大增加,甚至造成绝缘击穿,产生事故。 湿度与霉菌:潮湿的空气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实践表明当温度为25-30度,相对湿度为75%~95%时,是霉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所以,如果通风不好将会加快霉菌的生长速度。霉菌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设备的绝缘性能将大大降低。对一些多孔的绝缘材料,霉菌根部还能深入到材料的内部,造成绝缘击穿。霉菌的代谢过程中所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绝缘相互作用,使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作者:————————————————————————————————日期: 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的 通 知 (85)水电电生字第05号 《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标准》自1977年颁发以来,对保证电气设备安 全运行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及试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原《标 准》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原《标准》 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现正式颁发执行,原《 标准》同时作废。在执行中如发现有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告我部生产司。 1985年1月15日 1 总 则 1.1 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是判断设备能否继续投入运行,预防设备损坏及保证安 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凡电力系统的设备,应根据本规程的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工 业企业及农业用电气设备,除与电力系统直接连接者外,其他可根据使用特点,参 照本规程进行。 1.2 本规程的各项规定,是作为检查设备的基本要求,应认真执行。在维护、检修 工作中,有关人员还应执行部颁检修、运行规程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质量,坚持 预防为主,积极改进设备,使设备能长期、安全、经济运行。 1.3 坚持科学态度。对试验结果必须全面地、历史地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设备性能 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要加强技术管理,健全资料档案,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试 验技术水平。 1.4 在执行中,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试验项目、周期或标准时,应组织有关专业 人员综合分析,提出意见;对主要设备需经上一级主管局审查批准后执行;对其他 设备可由本局、厂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执行。 1.5 对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量装置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中国国家标准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分为甲、乙、丙、丁、戊类. 同样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类. 详细如下: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厂房: 1. 闪点小于28℃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 3.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 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类厂房: 1. 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 3.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 助燃气体 6.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雾滴 丙类厂房: 1. 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2. 可燃固体 丁厂房类: 1. 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3.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厂房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

甲类仓库: 1. 闪点小于28℃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小于10%气体固体物质 3.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乙类仓库: 1. 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 3.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 助燃气体 6. 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丙类仓库: 1. 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2. 可燃固体 丁类仓库: 难燃烧物品 戊类仓库: 不燃烧物品

预先危险性评价格式表

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表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格式二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工程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淹溺、触电、噪声等危险、危害因素,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故障泄漏和存在点火源。

最新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GB50016-2006) 表3.1.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项别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甲1 2 3 4 5 6 7 闪点小于28℃的液体 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1 2 3 4 5 6 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 的气体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助燃气体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雾滴 丙1 2 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可燃固体 丁1 2 3 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 戊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注:1 在生产过程中,如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的类别。 2 一座厂房内或防火分区内有不同性质的生产时,其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但火灾危险性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丁、戊类生产厂房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或采取防火设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推荐)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气温逐年上升,大气环境因素逐步变差,诸如:高温,高湿等多变气候,使室内配电设施面临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在电气运行时空气的温、湿度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就会产生很多、很大的影响。 对于长期从事电气工作的人来说,很容易认识到这样的规律: 1.配电设备突发事故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2.机电设备的故障多发季节在潮湿的春季; 3.气温骤变(骤然降低或升高)的季节交换时节,往往也容易使电气设备发生故障。 一、温湿度产生的现象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度与温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空气的物理性质。我们知道,上海地区属于暖温区。温度范围: -5℃~+35℃,日温差:10℃,相对湿度: 相对环境温度20±5℃,月平均值:≤75%≤5m。空气的吸湿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温度越高,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大;温度越低,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弱。所以,由于白天温度升高,空气吸收水分。到夜间,由于温度降低,空气释放水分,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例如夏季,当地气象台预报,一天内的相对湿度,多为65%-95%以上。空气的最大湿度应当发生在夜间温度最低的时候。然而,我们又知道,电器设备要求的相对湿度不能超

过90%(25℃及以下)。由此可见,在夜里设备发生事故,湿度过高是产生设备事故的主要因素。过去,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深夜,负载减轻,电压升高的缘故,现在看来是不成立的。因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压总是稳定的。所以在电气工程中,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则称为高湿。 二、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湿度过高,降低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一方面湿度过高,使空气的绝缘性能降低,开关设备中很多地方是靠空气间隙绝缘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表面,使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由于内部有积尘吸附水分,潮湿程度将更严重,绝缘电阻更低。设备的泄露电流大大增加,甚至造成绝缘击穿,产生事故。 湿度与霉菌:潮湿的空气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实践表明当温度为25-30度,相对湿度为75%~95%时,是霉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所以,如果通风不好将会加快霉菌的生长速度。霉菌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设备的绝缘性能将大大降低。对一些多孔的绝缘材料,霉菌根部还能深入到材料的内部,造成绝缘击穿。霉菌的代谢过程中所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绝缘相互作用,使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通知 (85)水电电生字第05 号 《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标准》自1977 年颁发以来,对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起 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及试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原《标准》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现正式颁发执行,原《标准》同时作废。在执行中如发现有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告我部生产司。 1985 年1 月15 日 1 总则 1.1 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是判断设备能否继续投入运行,预防设备损坏及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凡电力系统的设备,应根据本规程的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工业企业及农业用电气设备,除与电力系统直接连接者外,其他可根据使用特点,参照本规程进行。 1.2 本规程的各项规定,是作为检查设备的基本要求,应认真执行。在维护、检修工作中,有关人员还应执行部颁检修、运行规程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质量,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改进设备,使设备能长期、安全、经济运行。 1.3 坚持科学态度。对试验结果必须全面地、历史地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设备性能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要加强技术管理,健全资料档案,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试验技术水平。1.4 在执行中,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试验项目、周期或标准时,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综合分析,提出意见;对主要设备需经上一级主管局审查批准后执行;对其他设备可由本局、厂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执行。 1.5 对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量装置等电气设备和安全用具以及SF6 全封闭电器、阻波器等的检查试验,应分别根据相应的专用规程进行,在本规程内不作规定。

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寿命影响

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湿度的危害,如在高湿度环境下使用时间过长,将导致故障发生,对于计算机板卡CPU等会使金手指氧化导致接触不良发生故障。 大多电气设备的使用环境湿度应该在40%以下。 三、粉尘影响 粉尘影响电气设备的控制系统及其它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产品质量的无保障,工作条件及环境变差,各种烟尘和废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笔者以冶金粉尘为例来讨论风尘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在冶金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粉尘。粉尘的产生不仅污染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也带来很大危害。 3.1 造成电气设备短路 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大多为矿物性粉尘和金属性粉尘,而这些粉尘的比电阻都不高,如烧结机尾粉尘的比电阻为1.47×10~9.06×10Ω·cm,又由于粉尘的尘粒荷电性(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有90%—95%荷正电或荷负电),吸水性(吸水量多少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很容易使粉尘在电气设备的周围凝集沉降,从而减少了电气距离,破坏了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在线路过电压或电气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电气击穿短路事故。如总降压站因与炼钢厂较近,户外高压瓷瓶积炼钢粉尘较多,造成爬电对地短路,使全厂停电,造成很大损失。又如2低夺配电室,由于处于多产尘区,粉尘堆积在DZ型自动空气天关上部,使相间绝缘强度大大降低,造成进线母排相间短路事故,使生产停产达十几个小时。还有粉尘堆集在端子板上,造成电气误动、短路等,对其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危害。 3.2 造成电气开关接触不良 粉尘堆集存于电气开关的触头之间、电磁铁芯之间都会造成电气开关接触不良故障,尤其是在继电气一接触器控制电路中影响最大。电气控制系统动作不稳定,时好时坏,从而引起的单相运行触头粘连等现象时常造成设备事故的发生。 3.3 粉尘造成的通风不良 电动机的冷却是由通风道的排热、自带风扇强迫冷却和机壳散热所完成的,往往由于通风道粉尘堵塞或机壳上粉尘堆积,使电动机的温升比平常情况下高出10℃以上,造成电动机运行温度过高,承载能力下降。 四、海拔影响 常规电气设备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下使用来做的实验,能完成的工况。海拔影响通常是指电气设备使用场合海拔比常规实验海拔高出很多,比如我国的西藏地区。 4.1海拔对温度的影响 4.1.1海拔高会使电气设备产生发热严重,例如我们常用的电磁感应,电动机接触器都是使用它的原理,他们工作要靠旋转磁场,在高海拔下由于我们使用绝缘材料不同会产生严重发热影响到绝缘缩短使用寿命。 4.1.2海拔过高会使环境温度低:温度过低有的运转设备的润滑油会干涩,甚至不能用,会导致设备过负荷。低温也会影响继电器。继电器虽然是怕热元件,但对过低温度(如军用航空条件-55℃)也不能忽视。低温可使触点冷粘作用加剧,触点表面起露,衔铁表面产生冰膜,使触点不能正常转换,尤其是小功率继电器更为严重。试验证明,对于有些按部标生产的国产小功率继电器,虽然使用条件规定低温为-55℃,但实际上在此条件下继电器根本无法进行正常转换。 4.2海拔对气压的影响 4.2.1海拔过高会产生低气压:在低气压条件下,继电器散热条件变坏,线圈温度升高,使继电器给定的吸合、释放参数发生变化,影响继电器的正常工作;低气压还可使继电器绝缘电阻降低、触点熄弧困难,容易使触点烧熔,影响继电器的可靠性。对于使用环境较恶劣的条件,建议采用整机密封的办法。低气压还会造成断路器的外绝缘强度降低。起晕电压低,造成电晕放电。

(完整word版)高海拔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电气产品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压力下降,空气密度和湿度相应地减少,其特征为:a、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较低;b、空气温度较低,温度变化较大;c、空气绝对湿度较小;d、大阳辐射照度较高;e、降水量较少;f、年大风日多;g、土壤温度较低,且冻结期长。这些特征对电工产品性能有下面四大影响规律,列出如下: 1、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降低的影响 1)对绝缘介质强度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外绝缘强度的降低。在海拔至5000m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外绝缘强度降低8%~13%. 2)对电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对于设计定型的产品,由于其电气间隙已经固定,随空气压力的降低,其击穿电压也下降.为了保证产品在高原环境使用时有足够的耐击穿能力,必须增大电气间隙.高原用电工产品的电气间隙可按下表进行修正. 3)对电晕及放电电压的影响 a、高海拔低气压使高压电机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电晕起始电压降低,电晕腐蚀严重; b、高海拔低气压使电力电容器内部气压下降,导致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 c、高海拔低气压使避雷器内腔电压降低,导致工频放电电压降低。 4)对开关电器灭弧性能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使空气介质灭弧的开关电器灭弧性能降低,通断能力下降和电寿命缩短。a)、直流电弧的燃弧时间随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延长;b)、直流与交流电弧的飞弧距离随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增加。 5)对介质冷却效应,即产品温升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空气介质冷却效应的降低。对于以自然对流、强迫通风或空气散热器为主要散热方式的电工产品,由于散热能力的下降,温升增加。在海拔至5000m 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温升增加3%~10%. a、静止电器的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一般在0.4K以内,但对高发热电器,如电炉、电阻器、电焊机等电器,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达到2K以上。 b、电力变压器温升随海拔的增高与冷却方式有关,其增加率每100m为:油浸自冷,额定温升的0.4%;干式自冷,额定温升的0.5%;油浸强迫风冷,额定温升的0.6%;干式强迫风冷,额定温升的1.0%; c、电机的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为额定温升的1%。 6)对产品机械结构和密封的影响 a、引起低密度、低浓度、多孔性材料(例如:电工绝缘材料、隔热材料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b、润滑剂的蒸发及塑料制品中增塑剂的挥发加速; c、由于内外压力差的增大,气体或液体易从密封容器中泄漏或泄露率增大,有密封要求的电工产品,间接影响到电气性能; d、引起受压容器所承受压力的变化,导致受压容器容易破裂。 2、空气温度降低及温度变化(包括日温差)增大的影响 1)高原环境空气温度对产品温升的补偿 平均空气温度和最高空气温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电工绝缘材料的热老化寿命决定于平均空气温度。高原环境空气温度的降低可以部分或全部补偿因气压降低而引起电工产品运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DL/T596—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6-09-25批准 1997-01-01实施 前言 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火昆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和要求,用以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运行条件,预防设备损坏,保证安全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50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 本标准不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矿用及其它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电力设备,也不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量装置等电气设备和安全用具。 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应以该设备的产品标准为基础,参照本标准执行。 2 引用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类

常见的三类物质是液体、气体和固体。 液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以闪点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 甲类厂房(仓库):闪点<28℃(汽油、甲醇、乙醇等) 乙类厂房(仓库):28℃≤闪点<60℃(松节油、樟脑油、煤油等) 丙类厂房(仓库):闪点≥60℃(沥青、润滑油、机油等) 气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以爆炸下限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 甲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氢气、煤气、天然气、甲烷等) 乙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一氧化碳、氨气) 注:常见气体中,除一氧化碳和氨气外,其余基本上都是甲类。 固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大多数以熔点和燃点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 甲类厂房(仓库):易或爆炸、遇水易燃烧或爆炸、受外力易燃烧或爆炸的易燃固体乙类厂房(仓库):除甲类外的易燃固体 丙类厂房(仓库):可燃固体(木、纸、塑料、泡沫等) 丁类厂房(仓库):难燃固体(酚醛泡沫塑料、水泥刨花板等) 戊类厂房(仓库):不燃固体(钢材、砖块、、仪表灯) 注:丙、丁、戊类的火灾危险性可和材料燃烧性能等级A、B1、B2合记。 其他火灾危险性补充: 助燃气体:乙类(氧气生产或储存、空气分离厂房) 生产过程中产生可燃粉尘:乙类(面粉、淀粉、煤粉、煤粉、铝粉、金属抛光等)易氧化或积热自燃的物品储存:乙类(漆布、油布、油纸等) 对气体或液体燃烧作其他用的生产:丁类(房、陶瓷烧制厂房等) 特殊情况下火灾危险性的判定: 1、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至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 2)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 2、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 3、丁、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1/4或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3.0.1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表3.0.1分类。 表3.0.1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3.0.2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按表3.0.2分类,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2.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A类液体应视为乙A类液体; 3.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乙B类液体;操作温度超过其沸点 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乙A类液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3.0.3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 3.0.4 设备的火灾危险类别应按其处理、储存或输送介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 3.0.5 房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房间内设备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当同一房间内,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类别设备时,房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其中火灾

危险性类别最高的设备确定。但当火灾危险类别最高的设备所占面积比例小于5%,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或采取防火措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类别较低的设备确定。 防爆等级划分可以按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第二节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 第2.2.1条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应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危险程度及物质状态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八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由于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引起爆炸或火灾的事故。三类八级划分如下: 一、第一类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场所分为三级。 1、Q-1级场所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2、Q-2级场所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但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3、Q-3级场所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但在不正常情况下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能性较小的场所。如:该场所内爆炸危险物质的量较少,爆炸性危险物质的比重很小且难以积聚,爆炸下限较高并有强烈气味等。 二、第二类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场所分为二级: 1、G-1级场所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2、G-2级场所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但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三、第三类火灾危险场所分为三级: l、H-1级场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贮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2、H-1级场所在生产过程中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3、H-3级场所固体状可燃物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注:①正常情况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等(如敞开装料、卸料等); ②不正常情况是指装置或设备的事故损坏、误操作、维护不当和拆卸、检修等。 第2.2.2条对某些场所的等级划分,除应遵守本规范第2.2.1条的规定外,尚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于气流良好的开敞或局部开敞式建筑物和构筑物或露天装置区域,在考虑比重、闪点、爆炸极限等各种因素的具体情况后,可降低一级。 二、正常情况下只能在场所的局部地区形成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其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唐开永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安全评价师) 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加工厂,不但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建筑物,还要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完善的检验措施。为确保制品质量,防止产品交叉污染,屠宰车间及分割包装车间采用单层水平布置,并严格地分为非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三个区域。非清洁区设有待宰、冲淋、放血、烫毛、打毛等工序;半清洁区设有胴体加工、同步检验、副产品加工等工序;清洁区设有冷却排酸、剔骨分割、包装鲜销等工序。屠宰工艺采用流水作业线作业,机械输送猪屠体和胴体,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污染机会,保证肉品质量。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生猪屠宰生产主体工艺方案一般为:“待宰→屠宰(剥皮、开膛)→分割(包装)→冷冻→成品(出厂)”。各道工序既有联系又可独立管理。主体工艺有: (1)屠宰工艺:生猪经清洗后用二氧化碳致晕,再用吊钩套住猪后蹄,用提升机将猪倒吊至放血池人工放血,放血后若制白条肉则无需剥皮,进行卫检,去毛后割开肚腹折胸骨,人工摘除肠胃、心肝肺放于内脏输送带上,用劈半机劈开猪胴体去头、蹄、尾后摘除肾脏,人工撕板油后修整并冲淋干净,卫检分级后胴体入冷却、排酸间。若

制分割肉则放血后去头、蹄、尾,用扯皮机扯皮,辅以人工起皮,以下工序与制白条肉相同。 (2)分割工艺:经屠宰加工后的猪胴体,在4~7℃排酸间排酸48小时,推入分割操作间,在轨道上按部位剔骨分割,按包装要求进行分块,称重后装袋,送冷库冷藏。 (3)冷冻工艺: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⑴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单元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 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猪叫声)、滑跌摔伤等。列表分析如表1。 表1:生猪圈养工序预先危险分析表

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8-10-01T11:42:58.84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6期作者:刘志成姚志远郭文秀 [导读] 摘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电气设备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巴润矿业分公司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 014080) 摘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电气设备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温度、湿度、粉尘、振动等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威胁。在电气设备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正视外部环境因素对设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地将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小,保障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探究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对于我们制定对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电气设备高效安全运行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因素;电气设备;影响;防护措施 前言 不同的电气设备由于材料构造、使用情况等等不同其寿命也不同。但是,我们发现相同的电气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其损耗程度也大不相同,寿命相差很大。不同的自然环境对设备的影响程度不同,如温度、湿度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电气设备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制定不同的对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有利于电气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1.1温度环境 设备中电路网的器件多为塑料外壳、橡胶、蜡封以及塑料绝缘层,本身的受热性能较低,当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时,就会出现变形、烧坏等情况,器件也会出现发粘、融化等问题,会直接造成设备短路等故障的发生。而且高温环境会导致电机与电压器漆包线的绝缘强度的下降,最严重时会出现漏电等危险情况。温度较高会使润滑油融化蒸发,这就会对轴承造成影响,长时间没有润滑,很容易造成轴承受损,严重时会造成停转以及设备损毁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会加快设备的机件材料以及导线绝缘保护层的老化,造成硬化以及脆化裂纹情况的发生,机械强度迅速降低。 低温环境对电器中的油类、弹簧机构、液晶屏、电子芯片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2潮湿环境 设备内部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结成水珠附着于零部件,尤其是当电器件接触点出现水珠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零件氧化以及腐蚀等情况,会出现接触不良以及火花等问题,严重时会直接造成设备的损毁。夏季降雨情况较多,企业虽然也做了相关的保护方案,但电器内部仍有可能会出现进水或者水汽较重的状况,这时如果程度较轻就会出现导线和插头以及电器件绝缘电阻降低、漏电等问题,但如果程度较高,则会导致电路和开关以及继电器短路、起火等故障,会对企业的人员和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湿度过高或设备进水会直接造成电路以及电气机件严重损坏的问题,导线、电缆以及配电盒的内部会出现大量霉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就会造成配电器件与电缆外部的绝缘皮发生霉变,造成故障的发生。 1.3粉尘 粉尘的产生,不仅会污染环境,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危害。如粉尘在断路器上端凝结沉降容易造成相间绝缘强度大大降低,诱发相间短路事故。粉尘在继电器、接触器等触头间堆积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故障。粉尘若堵塞通风道,导致设备散热不畅,温升过高,设备可能会无法正常运行。 1.4海拔 海拔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绝缘强度、分断能力和温升三个方面。海拔越高,气压降低,空气的密度和湿度相应减少,会引起外绝缘强度的降低。电气间隙击穿电压下降,空气介质开关电器灭弧性能降低,设备的分断可靠性下降。海拔越高,空气介质冷却效应降低,散热能力下降,加之紫外线辐射增强,绝缘材料易老化,电气设备易发生故障。 1.5振动 振动会造成电气设备零部件疲劳损坏,磨损和松动,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如对于有触点元件而言,振动极易引起触点接触不良;对于机壳和机座而言,振动频繁容易出现断裂或变形。有数据显示,振动还将加大尘土进入电器内部的几率。 1.6其它 其它因素是指一些不可预见的外力因素,比如暴风、雷电、大雪等恶劣天气下产生的不可抗力。比如暴风刮倒电杆电线、雷电导致跳闸等等。在一定时期内有很大几率发生诸如此类的异常天气时,设备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电气设备检查和维护。 2针对影响制定的对策 2.1防暑、防冻措施高温天气,考虑温升的影响,应对电气设备采取“防暑”措施,包括加强通风管理,保证设备区域以及设备本身的散热;由于高温导致轴承润滑油易流出需补油;加强设备点检,及时反映设备的异常温升、响声、振动等;对工作在温度过高环境的电气设备,可采用冷却风机进行强制降温等。冬季低温天气,应注意防范油压控制的电气设备易因液压油粘性增大无法正常启动和运行,需提前投入电加热器,做好“防冻”措施。 2.2除湿措施环境相对湿度过高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将造成较大威胁。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环境湿度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其室内外环境进行防潮除湿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防潮除湿措施包括:采取通风、局部隔离等除湿措施,必要时给电控柜加盖防水罩;有条件的安装空调或工业除湿机,快速自动解决潮湿问题;为防止凝露,可在电气柜内合适位置装设加温型或排水型除湿器;封堵连通室内外的电缆通道口,在防小动物的同时也能防止潮湿水气进入;杜绝屋顶屋面积水渗水透水;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关好门窗和柜门;长期未开动设备,有可能受潮的必须先进行烘烤,经摇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方可送电运行等等。 2.3通风防尘措施使用场所中的粉尘在设备上沉降容易影响设备散热、导致触头电接触不良或加大相间短路的可能。对工作在灰尘过大环境的设备,要选用防护等级高的产品或及时采取通风防尘措施,必要时可在重点电气部位上加盖防尘罩。电气维护人员应定期对电缆接头、接触器和断路器等主要电器元件以及大型电机、变电所、变压器等等进行除尘,定期检查开关设备的触头及接线,提高电气设备的抗尘能力。有条件的电气柜或者场所,在采取通风措施,风道入口应设置过滤装置且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量用于散热。

电气设备春季预防性试验安全措施和计划

电气设备春季预防性试验安全措施和计划 2013年春季预防性电气试验计划及 安全措施

2013年2月1日 2013年春季预防性电气试验计划及安全措施试验工作负责人:英昌府、张福礼 试验工作人员:姜山、张福礼、杜敦祥、徐小磊、桑木文、陈兆文、柏叶山 一、安全组织措施: 1、由英昌府负责全部安全工作。 2、由工作负责人英昌府办理工作票。 3、工作负责人英昌府,高压、继保监护人张福礼。 4、工作前,由英昌府对参加工作人员进行安全贯彻。 5、试验人员进入工作现场,由工作负责人按工作票宣读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编号)、工作内容。 6、工作中设专人监护,工作负责人应向工作成员说明现场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工作监护人(负责人)必须始终在工作现场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监护,必须按规程进行作业,并及时纠正违反安全规程的动作。 7、认真遵守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工作间断时,工作成员撤出现场、所有试验保护措施保持不动,工作票由工作负责人执存,需要恢

复工作时,工作负责人应会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查看安全措施无误后方可恢复工作。 8、现场工作一切听从工作负责人的安排,没有工作负责人的许可不得做其它任何工作。 9、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不得擅自处理。 二、技术措施: 1、由英昌府会同工作许可人对停电设备检查无误后,办理工作许可手续,方可进入工作现场。 2、试验设备接线完毕,由工作负责人检查无误后,方可送试验电源。 3、耐压试验前,由陈松林设警戒线,并通知无关人员撤离试验区域。试验人员必须认真检查接线、表计倍率、调压器零位及仪表的开始状态,均正确无误,取得试验负责人许可,并设好“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后方可加压,加压过程中操作人应呼唱。 4、耐压试验时升压在40%试验电压内可快速进行,接近试验电压时应均匀缓慢进行,一般掌握在20s完成全试验电压的过程。 5、高压试验工作人员在全部试验过程中,应精力集中,不得与他人闲谈,随时警戒异常现象发生,操作人员应站在绝缘垫上。 6、试验中如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试验并断开试验电源,经接地放电后方可进行检查。 7、在试验中的高压设备,其接地线或短路线应认为已有电压,严禁接近。 8、氧化锌避雷器试验时,在泄露达到200uA时,应放慢速度,因其电

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生产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注】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 《建规》(厂房) 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 2、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 【例题】某面粉加工厂的面粉碾磨车间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高度为25m,建筑面积共3600㎡。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该面粉碾磨车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确定为().(2015年)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思考题】某戊类生产车间内,甲类生产部分占该车间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乙类生产部分占该车间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丙类生产部分占该车间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丁类生产部分占该车间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则该车间应判定为哪类火灾危险性? 【解析】当同一厂房或防火分区内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建筑面积占比大于5%时,应按照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甲类占比2%,乙类危险性及以上占比4%,丙类危险性及以上占比6%,故该车间火灾危险性应按丙类确定。 主讲老师一只船教育郝老师 学员刘叙麟整理 二零一八年五月二日

常用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项目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项目明细 一、电力变压器电气试验项目 1、测量绕组绝缘电阻、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2、测量绕组泄漏电流。 3、测量绕组介质损耗因数tan So 4、交流耐压试验。 5、测量电容型套管的介质损耗因数tan S和电容值。 6、测量轭铁梁和穿芯螺栓(可接触到)的绝缘电阻,测量铁芯对地,铁芯对轭铁梁、穿芯螺栓对铁芯的绝缘电阻。 7、测量绕组直流电阻。 8检查绕组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 9、校正三相变压器的组别和单相变压器的极性。 10、测量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 11、绝缘油试验及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12、检查有载分接开关的动作情况。 高压开关柜:微机综合保护动作试验。保护装置的校验(包括所投的保护及重合闸),检查,包括回路绝缘和回路完好性检查(一次加电流试验),在就是传动试验。还有就是零漂的校正 高压断路器需要做的电气试验项目: 1、绝缘电阻试验。 2、40.5KV及少油断路器的泄漏电流试验。

3、40.5KV 及以上非纯瓷套管和多油断路器的介质损耗因数 tan S试验。 4、测量合分闸电磁铁绕组的绝缘电阻。 5、测量断路器并联电容的C<和tan So 6、测量导通回路电阻。 7、交流耐压试验。 8断路器分闸、合闸的速度、时间、同期性等机械特性试验。 9、检查分合闸电磁铁绕组的最低动作电压。 10、远方操作试验。 11、绝缘油试验。 12、S F6断路器的气体泄漏及微水试验。 三、高压电动机 1、定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 2、定子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 3、定子绕组泄漏电流和直流耐压试验。 4、定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 四、高压电缆 1、绝缘电阻测量 2、直流耐压试验与泄漏电流的测量 五、避雷器 1、外观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