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探讨

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探讨

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探讨
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探讨

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探讨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在的公共交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并且已经发展成为轨道交通与路面交通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首都北京是一个流动人口密集,人口发展迅速的城市,而公共交通则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组成方式。面对每天有两百多万人次的客流量,没有一套完善的公交线网是不行的。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线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同时每一次的线网规划与改造又在不断的改进着这些不足,逐渐的完善整个网络。就目前而言,北京的公交线网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交车辆行驶速度缓慢,大型公交枢纽偏少等。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规划完善这套网络,使其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史

一、城市和城市化

城市公共交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城市形成以后,公共交通又起到了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19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只有10%,到1927年上升为21%,1950年为28.7%,到1981年已达到41%。我国也面临着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在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共有城市人口为1446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内容也随之而丰富。城市中不仅经济活动来往频繁,老百姓的交往也日益增加,由此人们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频次多、时间紧、数量大。于是,城市公共交通就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并起着维护城市功能的作用,。所以说城市化带来公交发展,公交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北京市公交的发展史及现状

刚刚解放后的北京公共交通是在旧社会留下的破旧公共交通车辆的基础上起步的。解放五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的公共交通事业经历了恢复发展、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等不同阶段。成为北京市广大市民和外埠来京人员每日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

(一)恢复发展时期

从解放初期到1956年,全市公共电汽车由164辆增长到671辆,平均每年递增22.3%,营业线路发展到36条,比1949年底的11条增长227%,平均每年递增18.64%,客运量为38344万人次,比1949年底的2885万人次增长12.29倍,平均每年递增44.7%。公共电汽车的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98.97%。

(二)持续发展时期

到1966年,全市公共电汽车发展到1582辆,比1956年增长135%,平均每年递增8.96%,营业线路发展到81条,比1956年增长125%,平均每年递增8.45%,客运量达到8.458亿人次,比1956年增长120%,平均每年递增8.24%。公共电汽车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为98.23%。“十年动乱”使北京的公共交通事业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在后几年仍然得到了一些发展。到1976年,全市公共电汽车达2361辆,比1966年增长49.2%,营业线路达110条,比1966年增长35.8/%,客运量达14.22亿人次,比1966年增长68%,公共电汽车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达到96.8%。特别是1969年10月,北京第一条地下铁道初步建成,1971年月15日开始试运营,使北京的公交结构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三)全面发展时期

到2000年底,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共电汽车在册车数达9274辆,比1976年增长2.93倍,运营线路达442条,比1976年增长3.02倍,年客运量34.63亿人次,比1976年增长1.42倍。同时,地铁客运量猛增,小公共和“中巴”汽车出现,出租车的使用广泛,使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加大,覆盖面更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在2001到2005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市公共交通提高了线网覆盖率,开辟公共电电汽车线路200多条。“十五”末期达622条,比“九五”末期增长47.39%。四环以内公交线网密度达2.16Km/Km2。开辟长途汽车线路75条,“十五”末期达502条,比“九五”末期增长17.5%。开辟多条快速公交线路,形成以地面快速公交线网为骨干、以常规线网为主体、中心网与若干个区域网相结合的线网布局结构。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公交的发展,公共交通的发展又带动了公交线网的发展,,由当初的单一的几条线路发展到如今的数百条线路,线网覆盖面积涵盖了整个城区,大规模而又分布密集的线网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又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第二章城市公交线网的概述公共交通线网是指一个城市内所有公共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一条公共交通线路虽然具备了首末站、线路走向和中途站三个要素,但还称不上公共交通线网。只有一组互相衔接的线路交织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公共交通线网的有机整体。对一个城市而言,所谓一组线路,是指该城市的所有公共交通线路,或者是一个地区一个类型的线路。而线路的首末站、具体走向、中途设站和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则是构成公共交通线网的四大要素。

就地面公共交通而言,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的形式取决于城市道路的平面布局。有什么样的道路网,就会有什么样的地面公共交通的线网,这是决定线网构成形式的前提条件。从另一方面讲,线网的构成形式也取决于该城市的主要客流方向。公共交通线网的铺设,要与城市的主要客流方向相一致。常见的公共电汽车线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直径形线网

放射形线网

环状放射形线网

方格对角线形线网

混合形线网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的线网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以后,才能着手制订城市公共交通的线网规划。同样,制订的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只有符合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才能有可能得到批准与实施。

北京市的公共交通线网是一个环状的放射形的线网模式,依靠北京老城区原有的方格网络发展出来的各条道路形成一个方格式的路网布局,在其外围的各条环路形成了环线,通往郊线的各条快速路高速和国道形成了各条射线。

第三章北京市公交线网的状况在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北京市城市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众所周知,可靠的交通保障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关键之一,公共客运交通服务系统尤为重要。

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成为全国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北京公交快线的布设以及公交专用道的使用在全国起到了表率作用。但和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要求来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在北京全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前,线网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是的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同时给人们的出行也造成了不便。

一、线网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一)线网功能层次不清晰,等级单一,不能适应城市不同客流等级的出行需求。

过去线路多为普通干线,等级单一,从整体结构上看,线路没有考虑城市用地发展特点、公交客流汇集和离散特点,没有形成不同客流需求的线路功能等级层次。如北京市区的发展正在单核向多核模式转变,北京大方格的路网系统和大规模的居住开发,地区性的公交服务十分需要,单一的线路等级难以实现这种发展的需要。长线偏多,短线偏少,没有形成级配良好的线路搭配。

(二)线网运力在时间和空间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线路重复性高。

北京线网总人公里运力约为2.1亿人公里/日,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此外月票有效线路的运力增长缓慢,运力增加以月票无效线路居多,加剧了运力和需求之间的不均衡,导致供需的严重不匹配。

(三)线网中车站密度较低,站点功能等级不清晰,公交线网的直接覆盖率偏低。

受城市道路格局和城市大院用地较多的影响,车站站点间距大都在500-800米之间。在现有的公交线网中,总站点数约13000个站点,按照地理位置共有

3456个车站,但功能等级不清晰,没有相应的设计标准。

(四)公交枢纽在公交线网的布设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可达性等级高的换乘枢纽服务。

在目前的3456个车站中,通过线路条数在20条以上的共有79个,通过线路条数大于30条的有18个,在10~20条之间的点有222个,10条以下的点有1363个。从抽样的1594个车站的集散量调查发现,超过30000人次/日上车量的车站数目为30个,承担总集散量的1/4。10000~30000人次/日上车量的车站数目为112个,承担总集散量的1/3。这142个集散点承担了近60%的集散量。

集散分级是客流选择的必然结果;目前的集散点设施与承担功能不相匹配;集散点环境差,造成服务水平低。目前大型的公交换乘站主要分布在二环沿线、三环沿线、以及西外大街等二三环联系线上,三环以外比较少,主要是西北方向中关村、清河和西南方向的丰台等地。而且,这些车站大部分都在普通的道路路段上实现其换乘的功能。而专门的换乘站却几乎没有。

(五)线网与道路系统缺少协调功能机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快速道路,快速路主路和支路。

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快速路和主干道上,重复系数分别达到了12.04和10.32,显然过高;而次干道和支路重复系数为3.28和1.42,比较合理,但是支路的覆盖率仅为0.26,这种情况说明在将近四分之三的支路上没有通行公交车,这些严重的影响了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广的特性。

二、线网改造后的新气象

随着公共交通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升高,人们对公共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经过多次线网规划改造后,北京市的公共交通网已经成为了一个覆盖面广,精细度高的线网。线网的功能层次清晰,等级不再单一,在通往各个郊县的高速及快速路上均分布有公交车,而且基本是出了市区一站即到终点,使人们可以享受快捷的公交服务,而在其各条辅路上也均分布有公交线路,满足那些中途上下车的人们,线路不再单一使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据统计,北京市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人数为229.7万人次,其中月票使用者占46%,人数估计在`105万人左右,差不多占到北京城区人口的1/10,这当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外地人口。以月票有效车和无效车为例,同样是三环线路车,同样的站点,300路车和830路车的情况却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300路是月票车,上下班高峰时段根本挤不上去,但830路是空调车,2元起价,全程6块,情况就好得多。为什么?一位830路车售票员说,“因为一样的线路不一样的钱,自然不一样了。”2007年的1月1日,开始实行公交“一卡通”刷卡消费乘车,坐各种车的价钱都很接近了,首先人们的乘车环境舒适了,其次客流也均衡了,可以说这是一项成功的公交票制改革。随着市郊的一些大型居民小区的建成,首先要完善的就是对公交车的通行,要在每一处有居民出行的地方都有公交车,提高其分布密度,让人们出行更方便。

在经过了多次的线网优化后,将许多重复的线路撤销,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将一些较长的线路改为两种或多种线路换乘的方式;同时,对一些还没有通行公交车的支路上也开通了公交线路。随着线网的逐步完善,公共交通将能更好地为人们出行提供快捷,舒适的服务。

一次又一次的线路网改造与优化在不断地提高公交车的利用率,覆盖率,为人们的出得缩短的距离,减少了出行的时间,在为自身节约了燃料能源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快捷出行的目的。相比改造之前,线网密度低分布不均衡,而且重复线路过多。线路重复不但造成了运力与能源的浪费,而且很容易发生不同线路间争抢客流的现象,很容易发生事故。人们的出行产生不便,没有发挥便于居民出行的作用。可以说线网的优化改造利国利民,是一项非常有利的决策,伴随着这一次次的完善,公共交通将会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成为人们出行的好伴侣。

三、线网中仍存在的问题

虽然线网经过了多次的优化与改造,但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公共交通与其配合发展,显然目前公交线网的状况并不能满足,其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交通与路面交通缺乏默契配合。

目前北京地铁运行的只有两条线,一线和环线。公交与地铁存在着竞争和补充服务,如44路和环线地铁,一线地铁与728路。从线路走向和客流来源分析,存在客流基本特征一致的情形,但从票价因素考虑,应该说体现了不同票价结构的服务竞争的局面。但由于平行线路和垂直线路的站点布设很少考虑两者的互补和饲喂关系,难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功能,相反,存在不正常竞争的现象。

(二)大型公交枢纽偏少。

就目前大型的公交换乘枢纽而言,仅有动物园、北京西客站等几处,然而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地区的公交换乘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造成交通拥堵,不但延长了行车时间而且也使得公交的快捷性的特点受到了影响。比如海淀区的清河、中关村,每天早晚的上下班高峰人流量都非常大,而线路的换乘只能通过路边的简单的换乘车站实现,这些无疑造成了交通的混乱的现象。从目前的线路分布图上来看,总体呈现出北部交通发达,线网布局密度高,而相对商业科技相对落后的南部东部地区主要以居民小区为主,而这一地带的公交发展速度明显不能与北部相比,由此不难看出公交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商业与经济的发展而前进的。

(三)公交车辆行驶速度偏低。

北京二环至三环之间的干线道路上,高峰时车辆的平均速度,已经由1994年的20公里/小时,下降到2005年的15公里/小时。据测算,北京干道平均车速比10年前降低了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路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了60%。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在一些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已经成为一项重点了。作为公交线网中新生力量的快速公交线路偏少,快速公交不但具有快捷舒适的特

点,还具有运量大的优点,这可以充分缓解目前线网中存在的运力不足的弱点。在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的同时,也应加强公交优先政策的巩固,在现在行驶的道路中普通线路的公交车辆几乎无法得到公交优先政策的保护,使得公交车快捷的特点受到限制。

目前的线网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就整体而言,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体系,在将来的不断改造后势必将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主力军。

第四章城市公交线网的发展

一、在轨道交通尚未形成系统前,公共汽车交通必须通过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的建立和公交快速干线系统和支线系统的建立,和已建成的地铁线路共同形成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城市结构调整战略转移的需要。促进城市中心区的繁荣,支持城市实施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发展。支持奥运交通组织。在二环内,地面公共交通要形成可以支持实施比较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利于古都保护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在四环内城区,轨道交通近期在此区域只能覆盖部分走廊,地面公共交通要在此区域内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足以与私人交通工具抗衡的运营模式,并能够吸引自行车交通转移到地面公共交通上来;对于城市的边缘集团与要与城市中心区便捷的联系,2010年前地面公共交通要成为该联系的主体交通工具;卫星城镇距离城市较远,两者之间的联系依靠城市公交快速干线系统和私人交通并行发展,城镇内部的交通仍然应考虑建立完整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为目标。

当轨道交通系统逐步形成时,根据北京城市发展特点和交通发展的特点,公共汽车交通系统仍然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生力军。届时,公共汽车交通将同轨道交通共同构筑北京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支持城市与交通发展朝着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区域内城市交通将形成轨道交通与地面公共交通并重的发展模式,并且地面公共交通除形成自身的系统外还要成为轨道交通组织的重要支持。

二、在加强了轨道交通与地面公共交通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对公交专用道的建设。设置公交专用道是保障公交车运行状态,保证公交优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快速公交线路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

公交专用道的布设首先在明确道路使用中公交车辆的优先权的前提下进行。公交优先的措施可以在任何等级的道路上实现,专用道的布设主要在快速道路、主次干道、有条件的支路上实现。

快速路上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以服务于快速公交干线为主,重点保证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进出站组织。交通主、次干道上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应考虑公交停靠站点的条件。支路上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在路网密集,客流集散量较大的地点设置。

在未来的城市公交线网中公交专用道将发展成为一套庞大而系统的网络,公交优先的政策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建设完善的公交换乘枢纽也是一项重点工程。城市客运换乘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以及其它各种客运交通方式转换的重要环节,是若干种客运方式衔接的设施。

轨道站点的换乘枢纽以一体化换乘为目标。地面公交换乘的典型模式包括:路段换乘模式、区域换乘模式与交叉口换乘模式。区域换乘由路外的某一块区域的集中换乘来解决乘客在不同线路不同方向之间的换乘需求。公交的区域换乘枢纽是通常意义上的终点站的扩展。与单一形式的终点站不同的是,不强调车辆的存放功能,而在于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方便。从平面布局角度分析,常见的换乘枢纽有三种模式:并行排列式、周边分布式和岛屿式。

公交线网目标是以区域换乘和路段换乘为主,平面交叉口换乘为辅。立体交叉口换乘仅作为过渡性方案,随着枢纽的建设和线路调整逐步取消。在轨道交通与路面交通相结合的地方应建设立体的换乘枢纽站,实现地下有地铁、地面有公交和出租、地上有高架轻轨的模式,这样既节省了土地又方便了人们的换乘,且减少了平面换乘时带来的混乱。

综上所述,快速路、公交专用道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公交车的行驶速度,还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同时公交枢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缓解交通拥堵以及人们出行的方面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公交线网的不断优化与调整,他将会成为一套完善的公交网络系统,使公共交通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人们出行的需要。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北京公交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现风采,这不仅代表着北京,更代表着全中国的形象。未来的公共交通网络将会是一套科学、分布均衡、完善的大整体。

公交场站设计要求规范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第1、0、1条 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得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城市公共交通就是城市规划得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得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与出租汽车新建、扩建与改建得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得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得其它有关标准与规范得要求。 第一节 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首末站得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得为大型站;26~50辆得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得为小型站。 第2、1、2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得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得需要与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得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与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得同侧。 第2、1、3条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得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得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得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得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 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得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得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得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公交站距规定

常规公交站距规定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站点概述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公交停靠站的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在同一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应不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结合站间距设计的基本要求,以乘客总出行时间(从出发点至目的地的时间)为公共交通系统设计的最重要指标。调查表明,区间距离只有保持在大约800-1200米时,到达车站的步行距离才比较合理,能够缩短整个出行时间,提高地铁的作用。 轨道交通车站换乘设施布局研究及原则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通等交通方式过站点进行客流转换相互衔接,所以轨道交通车站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换乘设施的设计,其主要包括: (1)车站人行系统的设计,对进出车站人流以及枢纽地区人流提出相关组织措施,如结合换乘设施的布局以及常规公交站点的布局来确定车站出入口、通道等。 (2)车站内换乘通道和人行设施的能力验证。出入口通道和售检票机是否能客流便捷的通过。 (3)换乘站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布局原则 换乘设施的布局总体上必须遵循: (1)平均步行距离最短 应该遵照“车围人转,车行人不走”的原则。实现枢纽人行系统和周边建筑物的一体化,如有必要考虑人行通道及上下天桥的扶梯的位置是否与周边建筑物结合。确保人行线路的快捷顺畅,使行人不感到绕远,同时还应确保行人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方便及舒适。尽可能在枢纽设置自动扶梯,步行距离较长的通道内,易设自动步廊。对于同一平面的人流,应考虑如何在各种设施之间连接顺畅;而在建设立体人行系统时,配套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设施,如楼梯、自动扶梯、电梯等,应结合换乘设施及相应的交通功能区(比如上车 点和下车点)的适当位置,尽量减少行人对上下移动的反感。 (2)公交优先 不同公共交通方式形成连贯的公交衔接系统,达到最短、最快、最佳换乘。在功能布局中,常规公交等大运量公共交通应尽可能布置在车站出入口附近,使得乘客可以首先选择公交,有利于公交优先。所有的轨道站(包括中间车站)应进行轨道交通车站与常规公交车站一体化设计。公共汽车交通停乘区应按待停车区和乘车区分离的设计思路考虑,不按传统公交始发站设计。这个层次的站点交通设计,以乘客换乘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在核实客流预测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工程设计和建设提出轨道线路衔接的设计要求或调整建议。同时,为各 种交通换乘设施的布局提供依据。 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设计原则 车站出入口为乘客出入城市轨道交通的门户,设置的位置和数量,要按照“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适当照顾美观的方针,以乘客能方便出入为主,城市景观可适当照顾,但不能本末倒置。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出入口应根据所在位置地面建筑及街道具体情况布置,一般应设在街道两侧 人行道上或交叉口拐角处,并尽量和地面建筑物及过街道相结合。 (2)出入口宽度按计算确定,但最小宽度不少于2.5m。

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复习指导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现状的主要特征分析讲解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现状的主要特征分析与评价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开放、动态的大系统,如何评价该系统的现状服务供应能力、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是进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公共交通系统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为公共交通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可见,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分析评价在交通规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反应系统使用者乘车便捷程度的公共交通网络技术评价,反应满足居民出行需要程度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以及反应系统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的公共交通效益水平评价。 在本设计中,由于限于篇幅和参考数据的欠缺,只对保定市公共交通网络技术性能进行评价。 5.1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结构合理与否,是能否有效地吸引城市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方式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公共交通网络现状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公共交通网络规划的的好坏程度必须用表征线路网络特征的指标来衡量。早在1984年,美国交通部(USDOT)发表了《公交服务评价方法》,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补充的资料。公交服务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些运营情况良好的公交企业也需如此,这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在北美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公交企业中存在着多达44种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与公交线路设计、公交运营等都有关系。 5.2评价指标的分类与选取 5.2.1 评价指标的分类 对城市公交线网进行服务水平评价,必须首先客观准确地反映公交线网的运营状况和运行效果。其次,城市公交线网不是孤立运作的,因此还要考虑其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所有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后,将简单将其归结为三大类指标: ◆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 ◆公交系统服务水平指标 ◆公交系统效益水平指标 1 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整体而言,公交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如何,首先取决于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因此,公交线网的技术评价是公交系统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评价是从线网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方面,分析其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部结构和功能。其目的是揭示公交的运行效果,验证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优化程度,为决策层提供技术方面的信息和依据。一些主要的路网评价指标如下: ●公共交通线网密度 ●线路长度

(整理)常规公交网络设计与分析

常规公交网络与分析 总体设计过程 一、设计 1.线路设计 公交线路与公交路线的区别。从范畴上讲,公交线路的概念范畴较公交路线大。《 设计原则 (1)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为了降低线路网的平均乘车距离,应该把客流量最大的线路挑选出来,优先设线,保证设立的公交线路能覆盖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 (2)优先大流量的直达客流 为了降低线路网的平均换乘系数,在设立公交线路时,应该优先大客流的直达客流。所设的线路要尽可能和最大的客流方向一致。 ! (3)线路平均客流不低于最低开线标准。 在开设线路前,必须进行乘客数的估算。只有乘客数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开设公交线路。这样能够使线路开通后有足够的乘客数,保证较高的公交运输效率,同时才能保证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 (4)平均满载率尽可能高 在满足最低客流标准的待选公交线路中,应当尽量选出客流量最大的线路,优先布线,保证尽可能高的车辆满载率。 实现方法 】 通过客流预测(实际RP和意向SP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获取公交客流量在规划的交通区域里的分布情况,确定一定的控制点,从而确定公交线路的布设和走向。“逐条布线,优化成网”。类似于道路勘测设计的工程。 详细设计

(1)线路的长度在所规定的范围内。 这样便于公交系统更好地组织运营。线路太长,车辆周转时间过长,会使车辆准点率下降,发车、配车都有一定的困难;线路过短,车辆周转过快,客流量可能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公交车的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差。所以,在设立公交线路时,应该尽量使线路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关资料建议线路长度以运行30-60分钟,5-15公里为宜,建议采用建设部8-12km的标准。 (2)公交线路的布设应该尽可能地选取最短距离的线路。 : 这样才能保证全服务区乘客总的出行时间或乘行距离最短,以保证公交车服务质量。 (3)线路开设前,要考察线路的非直线系数。 该系数应按照建设部“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的标准执行。(4)要尽量结合城市的公共交通线网状况及相关指标,以使线路的开辟符合线网方面的相关要求。 比如,在线网密度方面,建议结合建设部标准“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公里每平方公里;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公里每平方公里。 : 在线路重复系数方面,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系数约定为~。建议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约定为~;开线时尽量减少重点道路、路段的线路重复,避免在有过度重复线路的道路、路段上开辟线路。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2.场站设计(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 首末站 设置原则: … (1)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2)与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走廊相临近,且便于与其他客运交通方式换乘处(如火车站,客运车站和地铁站)。

公交场站设计要求规范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第条 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条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

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条 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条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条 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

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条 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第条 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条 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第条 首末站必须设有标志明显、严格分隔开的入口和出口,其使

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交通标志分为和两大类。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和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 线布置的要求。 3.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技术性能、和社会环境影响。 4.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 5.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型。 6.道路设计年限包括和。 7. 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8.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 9.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10.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和。 11.环道一般采用、、三种车道。 12.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和三个方面着手。 13.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 14.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 15.道路照明以满足、和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6.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三种。 17.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分为、、。 18.交通标志三要素有、、。 19.雨水口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0.变速车道分为和两种。 21.排水制度分为和两种。 22.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和三种类型。 23.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 二、单选题:

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A.城市快速路 B.城市主干路 C.城市次干路 D.城市支路 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A.明沟系统 B.人工疏导系统 C.暗管系统 D.混合式系统 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A.生理效果 B.习惯思维 C.心理效果 D.舒适依赖感 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 % % % % 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秒秒秒秒 7.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D.卵形 8.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 A.车行道 B.路缘带 C.分车带 D.路旁建筑物 9.管道埋深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 )m。[ ] A.0.9 B.0.6 C.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 ] A.最大小客车数 B.最大大客车数 C.最小大客车数 D.最小小客车数 11.环道不用设的是[ ] A.左转车道 B.交织车道 C.右转车道 D.集散车道 12.候驶车道不包括[ ] A.直行车道 B.直左车道 C.直右车道 D.斜左车道

基于现状分析的城镇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研究

基于现状分析的城镇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研究 【摘要】公共交通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剂良药”,已成为共识。常规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城镇公交规划也渐渐被提上日程。与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相比,小城镇公交规划除满足技术标准,解决一般交通问题外,还需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本文以津南区公交线路规划为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在城镇公共交通规划过程中需关注的公共交通服务空间及时间覆盖性、线路限制条件及场站设施设置的问题,并提出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保障措施,确保公共交通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城镇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具备相对比较成熟的公交规划体系,但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相比,天津市公交整体建设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环城四区及各县区中,公共交通甚至处于起步阶段。提高镇区公交运营覆盖率,填补公交空白,改善城镇及新建小区居民出行、调整规划站点、构建科学合理而人性化的公交网络,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居住品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提升作用。 津南区是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位于中心城区、滨海核心区和大港区之间的几何中心,是天津城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津南区公交规划为例,以解决现状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在公交线路布局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 1 公交现状及症结分析 津南区内现状运营的公共交通线路共36条,其中19条为中心城区线路,对区内群众服务能力较弱,17条为区域线路,承担区内主要公交客运流量。近年来,公共交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公交优势地位不显著,公交出行率较低。 (2)站点设施缺失严重,少数线路无站点设置,招手即停、乱停乱靠既容易埋下交通安全隐患,也有损市容市貌。 (3)大部分线路采用人工售票、分段计费方式,容易造成收费标准混乱,在售票员与乘客之间产生纠纷,影响公交的正常运营。 2 公交线路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2.1 覆盖性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公交站场均采取平面布局方式,场站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交通场站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变粗放型土地利用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功能和资产效益,成为公交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优势主要有: 1、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与土地价值升值 场站采取综合开发、立体开发的模式,可结合现状场站进行改造,在现有用地上按照场站的建设标准建设,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这种开发模式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区作用更为明显,有利于公交系统与城市土地功能高效复合,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公交场站与商业、办公等功能的复合开发可吸引大量客流,产生人流的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场站地区的土地价值。 2、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客流换乘 公交场站通过上盖物业、结合商业等用地综合开发,对商业、公交场站以及轨道交通站点的分层布置,

有利于场站采用立体交通的组织模式,减少客流换乘距离,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3、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保障客流 公交场站结合大型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停车换乘中心设置,可以保障公交场地的客流,有利于场站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基层设施的运营效率。 规划对龙须门和黄崖子两处公交枢纽站进行综合开发:修建社会公共停车场,作为连接城镇公交线路起始站使用;并开展商业服务。 公交场站开发建设模式可采用BT模式,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公交场站综合体中,综合开发部分需改变项目土地权属与用地性质,即由原来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转变为商业、办公等用地,并进入土地市场运作;政府利用的资金是非政府资金,是通过投资方融资的资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项目开发公司通过投入资金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一旦建成通过验收后,即移交场站公司,并收取项目建设费用和回报;项目建成后,由场站公司单独或综合其他资产投资公司进行回购,并支付建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公交停靠站点相对于城市道路及用地来说,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点,但由于其在公交系统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性,使其广泛的分布在城市各处,公交停靠站的布局、设置和设计不仅关系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道路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论文通过较为全面的交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总结公交运行、停靠特征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路段和交叉口不同类型公交停靠站点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理,建立了路段及交叉口不同类型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延误模型及公交停靠对其他交通流延误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模型,在比较分析、综合优化的基础上,研究发展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公交停靠站布局、设置和设计的优化技术和方法。论文首先对公交停靠的最基本特征指标-公交车辆到达分布、加减速时间分布、公交停靠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分布拟合函数,找出了各种特征分布所遵循的规律。在公交停靠站点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研究方面,论文选取了最常见的三幅路和四幅路沿机非分隔带和沿人行道设置的五种类型的公交站点。通过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分别对各种类型公交站点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交通流运行的影响程度和态势,选取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不同类型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对道路交通流影响的理论模型,进而根据调查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回归拟合,确定了各类影响模型的回归参数和拟合效果。在公交停靠站点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影响研究方面,根据公交车辆停靠对不同类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公交场站建设经验做法

先进城市公交场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效率,促进“公交都市”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汇编了成都、昆明、深圳等城市就公交场站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供领导参考。 一、先进城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公交场站建设规划。一是组织编制近期公交场站建设规划。昆明市、深圳市在公交场站建设中,不仅编制长期规划,还明确了短期内和“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划、建设地点和完成数量。二是在编制各片区规划和城中村改造控规中,统一规划公交场站。昆明市在编制各片区规划、城中村改造控规中规划设置公交场站,并在城市规划中优先预留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杭州市重点保护商贸中心、市场、居住小区、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划确定凡属于公交场站用地未经规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三是交通主管部门参与商业、住宅等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深圳市在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时,向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交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将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转交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审查,保证公交场站建设落实。 (二)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公交场站建设“绿色通道”。成都市、昆明市规定新增场站用地按商业用地办理出让手续,土地审批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土地规划按公交场站兼容商

业功能给出用地规划条件。天津市在土地政策上实行政府划拨和新建小区开发配套;杭州市支持市公交集团把公交场站建设征地拆迁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列出一张清单,由市委、市政府交办给相关城区党委和政府,请相关城区党委、政府牵头抓好征地拆迁工作,防止由于征地拆迁受阻而影响公交场站建设。深圳市建立市区两级分工机制,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业主单位开展场站立项的前期工作,再委托各区相关部门进行场站的征地拆迁等具体工作,推动了场站建设。 (三)拓宽筹措渠道,加大公交场站建设资金投入。一是采用BT、BOT等方式引入资本。昆明市规定对具有开发价值的场站要改变用地方式,采用BT、BOT等招商方式,引入投资建设主体,解决场站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政府对公交场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合肥市2008年起由市政府纳入城市大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每年公交集团上报建设计划,市大项目建设办公室批准后,由市财政出资,企业不再承担建设费用。杭州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政策,每年市委、市政府从本级相关主体的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5%设立城管专项资金,明确其中50%用于“公交优先”,将公交场站盘活后的土地出让收益金额返还公交公司,用于支持公交集团的发展。 (四)完善机制,提高公交场站建设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率。一是成立专门公交场站建设公司。成都市、昆明市专门在公交集团组建了公交场站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公交场站建设工作及公交场站周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在保证公交场站功能的前提下,充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练习题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A、1067; B、1000mm; C、762mm; D、1435mm 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 A、G201; B、G101; C、G302; D、G203 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 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 A、1:1:2:4; B、1:2:3:7; C、1:2:3:4; D、1:2:5:4 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 A、方格网; B、环形放射式路网; C、自由式路网; D、放射式路网 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 B、主要干路 C、支路 D、高速公路 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3、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对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4、立体交叉可分为两大类,(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资料_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类型

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类型 我国城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城市运输需要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经过改建和建设形成多种不同的道路网结构形式,主要有7种。 1.方格式 这是我国城市道路网最普遍的一种布局形式。我国许多老城市采用的棋盘式道路网就属于方格式。其优点是道路系统比较简单,便于组织交通,且有机动性,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道口。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布置。缺点是对角线间的交通绕行距离远,交叉道口多,行驶速度受影响。方格式路网多在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区采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了方格式道路网。如5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洛阳,新市区在老城西侧布置,涧西区和洛北区道路网均为方格式。西安市以老城棋盘式路网为核心,分别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延伸,仍基本保持了方格式道路网的特征。 2.方格-环形-放射式 实为内方格外放射,并以环线相联的布局形式。是我国众多棋盘式道路网向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与欧洲城市的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放射干道起自环形干道(多在老市区外),而后者是起自市中心广场。前者道路多是垂直相交,后者道路却多以锐角和钝角相交。如北京以老城区棋盘式路网为核心先建设了四条环状干道。一环在市中心区内,二环环绕市中心区,三环沿着城市建成区。以二环路为起点,已形成9条主干放射路,14条次要放射路,并逐步以立交取代平交路口。首都现代化道路系统已初步形成。成都市的道路网也属此类型,干道网由8条放射干道和2条环路组成。 3.扇形 城市干道以对外交通车站或港口前的中心广场为轴向外布置成扇形。这种道路结构对客货集散十分有利,尤其对于有大量职工利用铁路或水运通勤的城市最为有利。其缺点是随交通量的增加,主要交通流都经过中心广场,易造成交通阻塞,须另建干道予以分流。本溪市道路网就是以本溪站为中心呈扇形布置。 4.星形组合式 即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由数个星形道路系统组合而成。环形中心广场多联接4条以上主干道路,在交通量不很大时,可以不设红绿灯信号,车辆适当减速均可通达任一方向。长春市

智慧公交分析报告

智慧公交分析报告 报告人:王益恩 一、公共交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给公共交通带来极大压力; 2.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与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 三、智慧交通的目的及目标 设计目的: 1.提高公交企业员工工作规范性 从公交运营史来看,长期以来公交行业习惯以人工路单作为车辆运营调度和统计依据,各种人为因素严重影响了营运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从而导致人车比难以降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使行车路单

及车辆调度过程演进为信息化和图形化阶段,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与数据的准确性,使企业内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按照相应规范来办事。 2.提高公交企业的运营效率 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通过有效而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综合单车单人运营数据、各类营业收入数据、车辆油气消耗数据等,分析出的公交企业相关各项运营经济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采用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还将缩短出行总时耗、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和运营均匀性,从而使公交在同等出行距离 对 车环境,同时更大大降低了公交企业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的支出。 设计目标: 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综合利用了GPS卫星定位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全面实现公交车辆、人员和线路运营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公共企业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能力,提高公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的增长。

1.实现运营管理和调度指挥的智能化 (1)实现公交车辆的动态监控和实时调度,解决以前人工手动调度的弊端。借助车辆实时定位、无线通信及电子地图、线路虚拟化技术,实现对线路运营车辆、机动车辆、检修车辆动态位置的实时监控和运行数据采集,从根本上提高调度监控系统对运营状况的实时掌握与应变能力,实现公交运营智能调度。 (2)实现多线路、多车辆的集中调度和区域调度,提高运营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调度人员的工作量和减少管理人员配置数量。 (3)实现路单电子化,逐渐替代现行手工填写的“行车路单”模式,调度人员 (3)全面实现公交企业经营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4)降低公交企业运营成本,使公交企业成本构成更合理。 4.社会效益目标 (1)贯彻“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减轻公交司机的工作强度、降低乘客投诉率,提升乘客的满意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2)贯彻“公交优先”的政策,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轻城市交通管理、道路建设压力。

公交场站规划设计意见

公交场站规划设计意见 一、基本设计要求 1.根据规模及功能不同应做到配置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用地节约。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具有明显的公交标志特征。 2.平面布局应考虑运营需要,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予以合理布设,避免人车冲突,分区明确,流线清晰,通行便捷。 3.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即能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 4.站内公交运营车辆、办公车辆的停放、组织应予以合理考虑配置。 二、功能区域划分及设施分部 1、供公交车辆运营的区域,包括:进出入口、回车道、发车通道、消防通道、停车坪等。 2、供乘客使用的综合性服务区域,包括:候车区或候车站台、候车设施(隔离护栏、座椅等)、IC卡发售室、服务人员问询、智能化信息显示、人行进出站通道、紧急疏散通道等。 3、供站内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管理区域:包括:发车调度室、发车站房、信息化监控室(含广播室)、车队管理用房、会议室、培训室(安全教育)、落胆室(首层)、司机休息室等。 4、运营需要的后勤保障区域,包括:维修车间或维修区、汽车冲洗区、临修工位、橇裝加油设施、充电桩设施等。

5、站内人员后勤保障区域,包括:职工食堂(含操作间)、浴室、卫生间、开水间、保洁工具间、保安室(监控室)、设备管理用房、配电室、自行车存放、办公车停放等。 功能需要与设施配置关系见下表

三、标准及其他要求等 1、站区进、出口一般为6-8米,如采用同一入口,应适当增加宽度至10-12米。 2、站内应设置有围墙,出入口应设置电动门,以便夜间封闭式管理,候车区域应设置景观式乘客候车廊,同时应配置公交场站名称标识。 3、应考虑通讯、网络等接口 4、站内办公楼、门卫、调度室应考虑制冷和采暖系统(并配置空调系统)。

《城市公交站点布局优化与设计方法研究-以某公交站点规划为例》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 公交站点作为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承担着客流集散的功能,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方便度与舒适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公交站点的优化设计不仅关系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道路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 论文在分析了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基本特性以及城市公交站点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公交中途停靠站点的布局优化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公交站点站距优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确定了不同等级公交线路在不同情况下的平均站距取值。建立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的平均站距模型和基于公交车辆配置的站距优化模型,根据公交线路沿线的客流分布、道路条件等情况的不同,求出线路上每个站点之间的最优站间距。 在站点的选址、选型研究中,论文通过对路段公交停靠站与交叉口公交停靠站优缺点的比较分析,给出了公交站点的选址原则。同时分析了直线式和港湾式站点对于道路交通流的影响情况,为站点形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论文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站点通行能力计算以及排队论分析等方法,对公交站点的合理站位数加以确定,并结合公交站点调查数据,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和分析;基于公交车辆的外型尺寸和在站点的停靠特性,在站位优化设计基础上,给出公交停靠站尤其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各部分的设计尺寸。 论文分析了城市公交站点布局优化和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根据城市特点和公交发展实际情况,对站距、站点的选型和选址、站点通行能力及站位数等公交站点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为城市公交站点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公交站点,站点间距,站位数,站址

基于TransCAD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

基于TransCAD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 姓名:苏跃江学号:Y0702066 1 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实施高效、合理、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案,可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准点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从而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如何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如何评价公共交通规划方案满足未来客运交通需求的程度?如何反馈和检验客运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对交通系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公交线路评价标准包括一些评价公交服务质量和数量的指标。早在1984年,美国交通部(USDOT)发表了《公交服务评价方法》,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补充的资料。公交服务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些运营情况良好的公交企业也需如此,这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在北美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公交企业中存在着多达44种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与公交线路设计、公交运营等都有关系。 2 评价指标的分类与选取 2.1 评价指标的分类 对城市公交线网进行服务水平评价,必须首先客观准确地反映公交线网的运营状况和运行效果。其次,城市公交线网不是孤立运作的,因此还要考虑其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所有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后,作者认为可分为五大类评价指标: 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 公交线路运营设计指标 经济性指标 公交服务运送指标 乘客舒适与安全性指标 第一大类为体现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指标。从整体而言,公交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如何,首先取决于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因此,公交线网的技术评价是公交系统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评价是从线网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方面,分析其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部结构和功能。其目的是揭示公交的运行效果,验证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优化程度,为决策层提供技

城市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CJJ15-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15-87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车站和渡轮站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二节城市公共电、汽车中途站 第三节出租汽车营业站 第四节渡轮站 第三章停车场 第一节停车场的功能和选址 第二节停车场的用地和布置 第三节停车场的进出口 第四节低级保养 第五节工间 第六节油料管理 第七节清扫机械 第八节办公及生活性建筑 第九节绿化 第十节多层与地下停车库 第十一节出租汽车停车场 第四章保养场 第一节功能与场址 第二节平面布置和用地 第三节生产与生活性建筑 第四节油库 第五节出租汽车保养场 第六节保养中心 第五章修理厂 第一节建厂与用地 第二节库房、道路、其它 第三节渡轮修理厂 第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

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第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第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第首末站必须设有标志明显、严格分隔开的入口和出口,其使用宽度应不小于标准车宽的3~4倍。若站外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于14m时,进出口宽度应增加20~25%。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范围内能清楚地看到站内或站外的车辆和行人。第首末站非铰接车的出入口宽度应不小于7.5m。候车廊的建设规模,按廊宽3m规划。廊边应设置明显的站牌标志和发车显示装置,夜间廊内应有灯光照明。候车廊的建筑式样、材料、颜色等各城市应根据本地的建筑特点统一设计建设,宜实用与外形美相结合。第首末站周围宜安排绿化用地(包括死角及发展预留用地),其面积宜不小于该站总用地的15%。 第首末站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每条营运线路所配营运车辆的数量确定。规划部门作城区的新建、改建、扩建规划时,应配套安排首末站的规划用地。对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的首末站宜结合用地条件适当放宽用地标准。 第首末站的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m2计算。若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者所划用地属于不够方正或地貌高低错落等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之一时,宜乘以1.5以上的用地系数。首末站安排在建筑物内时,用房面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