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备课科组:高二语文组上课时间:第九周

【学习目标】

一、知识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2、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使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 - ):

第四部分( ):

三、研读课文,分组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答: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让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

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B.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D.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2.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3.第④段中两个加点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4.第⑥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中的“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⑤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⑦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2019_2020学年高考物理主题1静电场7静电现象的应用学案(必修3)

7 静电现象的应用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知道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能说出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特点.2.知道导体上电荷的分布特征,了解尖端放电、静电屏蔽现象及其成因. 科学探究:1.观察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分析,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2.查阅并搜集资料,了解静电屏蔽在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会根据静电平衡条件求解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 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和电荷分布 1.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包括表面上)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 2.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电场处处为0.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外部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的表面为等势面. 3.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 (2)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二、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 1.空气的电离: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很强,强电场作用下的带电粒子剧烈运动,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 2.尖端放电:与导体尖端异号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与尖端上电荷中和,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的现象. 尖端放电的应用与防止: (1)应用: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避免雷击的一种设施. (2)防止:高压设备中导体的表面尽量光滑会减少电能的损失. 3.静电屏蔽:金属壳(网)内电场强度保持为0,外电场对壳(网)内的仪器不会产生影响的作用叫做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的应用:电学仪器外面有金属壳、野外高压线上方还有两条导线与大地相连.

自感教学设计(3-2)

自感教学设计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1、对自感现象有发展性的认识,了解自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感 现象的最新应用有一定认识; 2、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 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1、认识自感现象。 2、分析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3、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 难 点 1、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 2、分析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生活动教法及媒体设计意图新 课 引 入 (1)、用线圈、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 电键开关和导线,按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 请几个大胆的同学上来手牵手并抓住导 线,闭合开关后再断开开关,请同学们谈 谈开关闭合或断开后有什么感觉。 图1 闭合开关时学生不会有什么感觉,断开开 关时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2)、根据学生疑问提出:为什么两节小 小的电池可以使同学受到电击?为什么是 在断开开关是感受到电击? (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 现象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并修正、 补充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出“自感现象” 的概念。 教法:互动实 验 媒体:演示课 件、实验器材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对自感的 兴趣,引发学生思 考。从而引出“自感” 概念

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探究自感现象。 (1)、提出问题:自感现象实际上是一种 电的现象,除了以身试电以外还有什么办 法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感现象呢? (2)、由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大概可以 提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方法,或者 在电路中连接灯泡,观察灯泡亮度的方法, 还有同学会提出利用电流传感器来记录电 路中的电流变化(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 器的使用在之前的课中已经掌握)。 2、电路中自感现象的探究。 (1)4至5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对自感现象进行探究,每一小组提供:电 流传感器一个,小灯泡两个(一样的),电 池组一个、滑动变阻器两个、发光二极管 两个、电键开关一个、线圈两个(匝数不 一样)、导线若干。各组同学们通过讨论, 做出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来“感受” 自感。设计好实验方案,预计实验结果, 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预计的学生方案 方案一、 电路如图2-1,先 闭合开关,再断 开开关,可以看 到灯泡闪亮(灯 泡电阻大于线圈 电阻时)。说明断 电瞬间线圈中有自图2-1 感产生。 若学生实验时,选用的灯泡电阻小于线圈 电阻,就看不到灯 泡闪亮,那么可以 引导学生改进实 验电路,在灯泡支 路加一个电阻,如 图2-2。图2-2 方案二、 教法:讲授法、 实验探究法 媒体:课件演 示、实验器材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 生对本节课有更加 感性的认识,更直观 的理解,同时培养学 生思维能力,动手操 作能力,实验观察能 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得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列出课文得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与“文法”,明确作者得写作目得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得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得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得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得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得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瞧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得意思吗? 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得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就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得一些得特点。中国得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得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课文就就是梁思成先生得《中国建筑得特征》,瞧瞧她对于中国建筑特征得瞧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就是科普作品得一种形式。 一般就是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得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得目得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与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得研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得开拓者与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得设计,就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得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得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 (中国建筑)得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得这一部分先找出来 【明确】3-13段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一起来瞧就是怎么写得,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总体提出: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得特点,先总领得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就是得有一个总体得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24.6 正多边形与圆 第1课时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及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2.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3.会应用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画正多边形.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及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并能进行计算,学习难点是探索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学习流程] 一、导学自习 1.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顶点都在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 . 2.各边,各角也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思考: 正多边形的定义中“各边,各角”是正多边形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3.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正多边形. 二、研习展评 活动1:思考:(1)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你能借助圆做出一个正多边形吗? (2)将一个圆五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证明:如图1,把⊙O分成相等的5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五边形ABCDE. ?????, AB BC CD DE EA ==== Q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 (4)结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 . 活动2: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利用等分圆弧的方法来作正n边形? 方法一、任何正n边形的作法:用量角器作一个等于的圆心角,再等分圆; 方法二、特殊正多边形的作法:正六边形和正方形等的尺规作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作出正三角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做一做:在右图2中,用尺规作图画出圆O的内接正三角形. [当堂达标] 1.如图5所示,正六边形ABCDEF内接于⊙O,则∠ADB的度数是() A、60° B、45° C、30° D、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角星的画法通常是先把圆五等分,然后连接五等分点 E A C D B O (图1) O (图2) (图5)

2021-2022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学案:第四章 6 互感和自感

6 互感和自感 目 标导航思维脉图 1.知道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都属 于电磁感应现象。(物理观念) 2.知道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的 影响符合楞次定律。(物理观念) 3.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受到哪些 因素影响。(科学探究) 4.了解自感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和怎样预防其带来的不利影 响。 (科学思维)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互感现象 二、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在它本

身激发出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产生的电动势叫作自感电动势。 2.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电路现象 自感电动势 的作用 通电 自感接通电源的瞬间,灯泡A1较慢地亮起来 阻碍电流 的增加 断电自感 断开开关的瞬间,灯泡A逐渐变暗。有时灯泡 A会闪亮一下,然后逐渐变暗 阻碍电流 的减小 3.自感系数: (1)自感电动势的大小:E=L,其中L是线圈的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 (2)单位:亨利,符号:H。常用的还有毫亨(mH)和微亨(μH)。换算关系是:1H=103mH=106μH。 (3)决定线圈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线圈的大小、形状、圈数以及是否 有铁芯等。 三、自感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1.自感现象中的磁场能量: (1)线圈中电流从无到有时,磁场从无到有,电源的能量输送给磁场,储 存在磁场中。 (2)线圈中电流减小时,磁场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化为电能。 2. 电的“惯性”:

自感电动势有阻碍线圈中电流变化的“惯性”。 (1)自感现象中,感应电动势一定和原电流方向相反。(×) (2)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较大时,其自感系数一定较大。(×) (3)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较快时,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也较大。(√) (4)没有发生自感现象时,即使有磁场也不会储存能量。(×)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自感现象的产生与规律 1.自感现象的产生:当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磁场及穿过自身的 磁通量随之变化,依据楞次定律,会在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 动势。 2.规律:自感现象也是电磁感应现象,也符合楞次定律,可表述为自感 电动势总要阻碍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变化。 (1)当原电流增加时,自感电动势阻碍原电流的增加,方向与原电流方 向相反。 (2)当原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阻碍原电流的减小,方向与原电流方 向相同。 (3)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变化,但阻止不住,只是 变化得慢了。 收音机里的“磁性天线”怎样把广播电台的信号从一个线圈传到另一 个线圈?

自感现象教案

高二新课电磁感应第16周六2006-12-15 §16.5自感现象 要点: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知道自感系数L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知道自感现象利和弊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 课堂设计: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形,做好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去抓本质,去总结出根据所学知识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作用,通过 旧知识比较得出自感电动势的决定因素。 解决难点: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结合旧知识来理解。 培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思想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和精确细心的科学态度 学生现状:知道阻碍,但经常搞不清楚哪一个闭合回路。 课堂教具:自感现象示教板 一、引入 问: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电路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 问:在图中(1)K接通瞬间,L2中有无I感? (2)A、B两点哪点电势高? (3)C、D两点哪点电势高? 学生讨论后总结: ΦA>ΦB电源正极连的A点比B点电势高,线圈L2相当于瞬时电源, ΦC>ΦD. 问:当K断开瞬间,L2中有无I感,此时C、D两点哪点电势高? 答:L2相当于瞬时电源ΦD>ΦC. 问:将上图改为右图,当K接通、断开瞬间是否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 分析:L1、L2既是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线圈”,又是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副线圈”所以这节课讲的是自感. 二、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 样的灯泡,闭合电键K,调变阻器的电阻,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 两灯正常发光. 实验现象:K闭合时,发现A2正常发光,A1比A2 亮得晚。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分析:电路接通时,电流由0开始增加,穿过L的磁通量随着增加,L支路中产生E感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做16-33实验,画出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演示断电自感. 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K断开时,A灯突然闪亮一下后才熄灭. 问: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让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方向又如 何?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2021人教版选修《互感和自感》word学案

2021人教版选修《互感和自感》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明白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点的物理量,明白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 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缘故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4.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专门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专门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境导入: 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什么缘故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可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问题: 1、什么是互感现象?什么是自感现象?产生的本质相同吗? 2、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 合电键S,调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剂R1,使两灯 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看到什么现象?什么 缘故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 明。 3、演示断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开 电路,观看到什么现象?什么缘故A灯不赶忙熄灭? 4、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断电自感的实验中,什么缘故开关断开后,灯泡的发光会连续一段时刻?甚至会比原先更亮?试从能量的角度加以讨论。 自我小结:

自我检测: 1、所示,电路甲、乙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专门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固,灯泡D发光。则() A.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逐步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慢慢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慢慢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变得更亮,然后慢慢变暗 2、如图所示,自感线圈的自感系数专门大,电阻为零。电键K 原先是合上的,在K断开后,分析: (1)若R1>R2,灯泡的亮度如何样变化? (2)若R1<R2,灯泡的亮度如何样变化? 3、如图所示电路,线圈L电阻不计,则() A、S闭合瞬时,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B、S保持闭合,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C、S断开瞬时,B板带正电,A板带负电 D、由于线圈电阻不计,电容被短路,上述三种情形电容器两板都不带电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全面版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物理科陈丽华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教学用具: 自感现象示教板,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引起回路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磁场的变化;回路面积的变化;电流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变化等。 教师: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自感现象 教师: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 、A2是规 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 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 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学生:跟变阻器串联的灯泡A2立刻正常发光,跟线圈L串 联的灯泡A1逐渐亮起来。 教师: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 律)加以分析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方向又如何?)师生共同活动: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穿过线圈L的磁通量逐渐增加,L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反,阻碍L中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 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S断开时,A灯突然闪亮一下才熄灭。 教师: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 电动势方向又如何?) 师生共同活动:当S断开时,L中的电流突然减弱,穿过L的磁通量逐渐减少,L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原电流减小。L相当于一个电源,此时L与A构成闭合回路,故A中还有一段持续电流。灯A闪亮一下,说明流过A的电流比原电流大。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打出i—t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结论) 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24.3 正多边形与圆 教学设计

24.3 正多边形和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以及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经历探索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过程,学会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能运用正多边形的知识解决圆的有关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讨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归纳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重点: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难点:探索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巩固基础,复习回顾 问题1:什么是多边形? 问题2: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分别是多少? 问题3:什么样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问题4:正多边形都有哪些性质?(数量关系和对称性)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各自见解. 二、情景引入,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你知道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吗? 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例题:以圆内接正五边形为例证明:如图,把⊙O分成相等的5段弧,依次连接 各分点得到正五边形ABCDE. 问题: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 定义:把圆分成n(n≥3)等份: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 接正多边形. 教师演示课件,把圆分成相等的5段弧,依次连接各个分点得到五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自感现象与日光灯学案

1.5自感现象与日光灯 编写人:高有富审核人:审批人: 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学习目标】 1、理解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阅读教材P29—P30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阅读教材P30 3、知道影响自感系数的因素。 4、了解日光灯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阅读教材P27 5、了解互感现象。阅读教材P27 【学习指导】,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根据楞次定律判定. 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导体中电流的,当导体中的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当导体中的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 3.自感现象的应用——日光灯原理 (1)日光灯的电路图:主要由灯管、和启动器组成. (2)启动器的作用:自动开关的作用 (3)镇流器有两个作用:起动时,通过启动器的通断,在镇流器中产生,从而激发日光灯管内的气体导电.正常工作时,镇流器的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这时镇流器就起着的作用,保证日光灯的正常工作.★★★★ 【预习检测】★1.下列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B.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与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C.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 D.加铁芯后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要大 ★★2.如图所示,L为一个自感系数大的自感线圈,开关闭合 后,小灯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瞬间,能观察到 的现象分别是() A.小灯逐渐变亮,小灯立即熄灭 B.小灯立即亮,小灯立即熄灭 C.小灯逐渐变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D.小灯立即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3.关于自感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感应电流不一定和原电流方向相反 (B)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较大的其自感系数一定较大 (C)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较快时,线圈中的自感系数也较大

静电现象的应用(练习题)

静电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一:静电平衡的特点 (1)静电平衡是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结果,达到静电平衡时,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2)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特征 ①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即:外电场E 与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的合场强为零,E ′=-E .) ②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外部表面附近任一点场强方向与该点的所在表面垂直. ③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 ④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 题型一:对静电平衡的理解 练习1.对于处在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 .导体内部既无正电荷,又无负电荷 B .导体内部和外表面处的电场均为零 C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的电荷代数和为零 D .导体内部电场为零是外加电场与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叠加的结果 题型二: 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的计算 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当明确以下两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其实质是合场强为零. (2)比较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的大小、方向时,应以产生外加电场的电荷为研究对象. 练习2:长为l 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 处,如图1-7- 3所示.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的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电场 强度大小等于________,方向 ________. 【答案】 kq R + L 2 2 向 左 练习3:.图中接地金属球A 的半径为R ,球外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 ,到球心的距离为r 。静电平衡后感应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D ) A .k -k B .k + C .0 D .k 题型三:感应电场电场线的确定 练习4.如图所示,一个方形的金属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个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盒左边附 近,达到静电平衡后,盒上的感应电荷在盒子 内部产生的电场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答案】 C 题型四: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电势分布

自感现象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自感现象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感现象 要点: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知道自感现象利和弊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 止. 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 课堂设计: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形,做好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去抓本质,去总结出根据所学知识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 势对电流的作用,通过旧知识比较得出自感电动势的决定因素。 解决难点: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结合旧知识来理解。 培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思想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和精确细心的科学态度 学生现状:知道阻碍,但经常搞不清楚哪一个闭合回路。 课堂教具:自感现象示教板 一、引入 问: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电路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 问:在图中()接通瞬间中有无感 ()、两点哪点电势高? ()、两点哪点电势高? 学生讨论后总结: Φ>Φ电源正极连的点比点电势高,线圈相当于瞬时电源, Φ>Φ.

问:当断开瞬间中有无感,此时、两点哪点电势高? 答:相当于瞬时电源Φ>Φ. 问:将上图改为右图,当接通、断开瞬间是否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 分析:、既是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线圈”,又是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副线圈”所以这节课讲的是自感. 二、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是规格完 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调变阻器的电阻,使、亮度相同,再调节使两灯正常发光. 实验现象:闭合时,发现正常发光,比亮得晚。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分析:电路接通时,电流由开始增加,穿过的磁通量随着增加支路中产生感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做实验,画出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演示断电自感. 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断开时灯突然闪亮一下后才熄灭. 问:为什么灯不立刻熄灭? 让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 方向又如何

24.3正多边形和圆教案

24.3 正多边形和圆教案 教学内容 1.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2.在正多边形和圆中,圆的半径、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3.正多边形的画法. 教学目标 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关系,会应用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画多边形. 复习正多边形概念,让学生尽可能讲出生活中的多边形为引题引入正多边形和圆这一节间的内容.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正多边形和圆中心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2.难点与关键: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四者: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正多边形? 2.从你身边举出两三个正多边形的实例,正多边形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吗?其对称轴有几条,对称中心是哪一点? 老师点评:1.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实例略.正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多条;?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连线交点. 二、探索新知 如果我们以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交点作为圆心,过点到顶点的连线 为半径,能够作一个圆,很明显,这个正多边形的各个顶点都在这个圆上,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连结AD 、CF 交于一点,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圆,那么肯定B 、C 、?D 、E 、F 都在这个圆上. 因此,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我们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证明. 如图所示的圆,把⊙O ?分成相等的6?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六边ABCDEF ,下面证明,它是正六边形. ∵AB=BC=CD=DE=EF ∴AB=BC=CD=DE=EF 又∴∠A= 12BCF=1 2(BC+CD+DE+EF )=2BC ∠B=12CDA=1 2 (CD+DE+EF+FA )=2CD ∴∠A=∠B 同理可证:∠B=∠C=∠D=∠E=∠F=∠A

高中第一章四第五六节电磁感应规律应用导学案粤教选修

第一章 电磁感应(四)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2)(第五、六节)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能综合应用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2.掌握电磁感应中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 3.能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与能量结合的综合问题. 4.会分析自感现象及日光灯工作原理。 一、 自主学习 1.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般是利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进行判断;闭合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n ΔΦ Δt 或E =BLv. 2.垂直于匀强磁场放置、长为L 的直导线通过电流I 时,它所受的安培力F =BIL ,安培力方向的判断用左手定则. 3.牛顿第二定律:F =ma ,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大,反之速度减小.当加速度a 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是通过克服安培力做功转化而来的. 二、 要点透析 要点一 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1.对于图象问题,搞清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变化范围、初始条件、斜率的物理意义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2.解决图象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图象的种类,是B -t 图象还是Φ-t 图象,或者E -t 图象、I -t 图象等. (2)分析电磁感应的具体过程. (3)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4)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n ΔΦ Δt 或E =BLv 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5)结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规律写出函数关系式. (6)根据函数关系画图象或判断图象,注意分析斜率的意义及变化. 问题一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0.2 T ,磁场宽度l =4 m ,一正方形金属框边长ad =l′=1 m ,每边的电阻r =0.2 Ω,金属框以v =10 m/s 的速度匀速穿过磁场区,其平面始终保持与磁感线方向垂直,如图所示.求: (1)画出金属框穿过磁场区的过程中,各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2)画出金属框穿过磁场区的过程中,金属框内感应电流的i -t 图线;(要求写出作图依据) 课 前 先学案

静电现象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电场知识的应用。静电平衡状态及静电平衡下的导体的特点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要重视两方面的处理:一是重视推理的过程,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推理过程,这样才能做到不仅知道结论,而且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以加深理解;二是重视实验和动画演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 对静电屏蔽的讲解,同样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在使学生理解把导体挖空这个推理过程的同时要做好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静电屏蔽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场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关于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但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些结论也较难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设计思路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探究全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本课题设计的另一思路旨在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首先学生活动,对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发生静电现象的讨论;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加深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知道尖端放电、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2.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静电平衡导体的场强和静电荷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电场中导体的特点。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问题解决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验电器、法拉第圆筒、有绝缘柄的金属球一个、金属网罩、收音机、感应起电机、导线若干。视频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 将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上就带电了,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现象。 问题: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荷的重新分布。 问题: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再移走源电荷,则导体带什么电?若将导体接地则情况如何?左端接地呢?

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

16.5 自感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2.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3.了解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关自感现象的应用情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2.利用直观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简单介绍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由学徒到美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的有关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善于自学,勇于钻研的精神,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2.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实验——理论——再实验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 2.难点: (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2)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灯光的闪亮现象解释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 通电自感演示装置、断电自感演示装置、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穿过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才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在前面的学习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磁通量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请学生回答,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磁场没有变化,但回路的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磁通量变化。在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的过程中,是外加磁场变化而导致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在利用原副线圈的实验中,是通过改变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从而导致副线圈中的外加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 除上述这三种情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引起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 (二)进行新课 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线圈通电后周围就有磁场产生,电流变化,则磁场也变化,那么对于这个线圈自身来说,穿过它的磁通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是否此时也会出现电磁感应现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电路图 说明:当S闭合瞬间,线圈L中的电流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线圈自身的磁场也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结果,线圈L自身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灯1和灯2规格相同,且都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S瞬间,会有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先作预测,然后进行演示实验。首先,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R和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最后,又重新闭合开关S(重复上述操作)。 请学生观察现象:在闭合天关S的瞬间,灯2立刻正常发光。 而灯1却是逐渐从暗到明,要比灯2迟一段时间才正常发光。

国家一等奖《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 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 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 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 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 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 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 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板书:顺序严谨。 ③语言风格:准确生动。板书:语言准确。 2、从本文准确的语言、严谨的说明顺序及严密的思路中,我们能看到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哪 一点精神品质?板书:科学之精神。 三、概括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1、明确上节课的遗留问题,即本节课重点:中国建筑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2、实物展示学生对九大特征的概括,“斗拱、举架”等,明确:筛选概括不准确全面,且只点出该 特征是哪方面的,没点出具体是什么特征。 3、方法指导:抓关键句(首句、尾句、过渡句)——找关键词(名词、代词)——利用标点符号(冒 号),要求是具体说出是哪方面的什么特征。 4、运用方法在文本中圈点勾画,修正自己的答案,交流修正后的九大特征,配以图片帮助理解。 ①个别建筑由台基、建筑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