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第四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四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四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2011年1月31日修改)(单项选择)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3.“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

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9.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12.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3.资本的周转速度()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4.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与劳动力的关系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1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6.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17.资本主义银行利润应()平均利润

A.高于

B.低于

C.相当于

D.无关于平均利润。

1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B.等价交换

C.劳动工具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剩余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内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内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D.剩余价值是在流通领域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20.在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在市场上销售商品

21.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是()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

D.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2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3.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24.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手段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2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I(v+m)>IIc

C.II(c+v-m/x)>(v+m/x)

D.I(v+Δv+m/x)=II(c+Δc)

27.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28.跨国公司是由()

A.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资建立起来的

B.原料出口国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

C.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D.多个国家的垄断组织共同建立起来的

2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30.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目的是( )

A.生产关系;

B.经济规律;

C.商品

D.货币;

31.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被称为( )

A.效用;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供求关系;

3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劳动力再生产;

33.资本积聚是( )

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B.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C.个别资本靠掠夺小生产者扩大资本规模

D.发行债券和股票

34.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35.在商品价值c+v+m 中( )

A.c.v.m 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c.v.m 都是转移来的旧价值

C.c.v 是转移的旧价值,m 是新创造的价值

D.c 是转移的旧价值,v.m 是新创造的价值

3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创造商品全部新价值的时间

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D.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37.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前提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直接带来剩余价值

38.▲股票价格是( )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股票的票面金额

C.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股票买卖时的利息收入

39.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40.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4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43.▲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

D.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44.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 )

A.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B.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C.金融资本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D.跨国公司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45.利润率是(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46.简单商品生产是( )

A.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

B.以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C.以公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

D.以公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

47.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

A.商品;

B.货币;

C.价值;

D.使用价值;

48.在20尺布=1件上衣的公式中,20尺布处于()

A.扩大的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

C.相对价值形式

D.等价形式

4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50.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之比

C.固定资本之比

D.流动资本之比

5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5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53.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54.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 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

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 资本有机构成下降

D. 不变资本比重下降

55.以下各项能够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C. 工人的劳动时间必须超过一定点

D. 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5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B. 转移劳动力价值

C. 创造剩余价值

D.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57.超额利润反映的是()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

B. 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的关系

C. 不同部门资本之间的关系

D. 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

58.▲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A. 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

B. 银行雇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 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 存贷款利息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的余额

59.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

A. 垄断资本家制定的垄断价格

B. 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 垄断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

D. 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60.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61.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将()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62.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分割为()

A.利息和企业利润

B.租金和企业利润

C.工资和剩余价值

D.利息和超额利润

6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要说明()

A.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C.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D.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方法

6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内部的竞争会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

D.部门的平均利润率

65.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66.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碎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6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68.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是()

A c+v

B v+m

C c+v+m

D c+v+p

69.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

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一双皮鞋可以交换到()

A 1件上衣;

B 4件上衣;

C 8件上衣;

D 16件上衣。

70.从社会内容上看,社会财富是由()

A资本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交换价值构成的D使用价值构成的

71.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B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72.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枢纽的是()

A商品二因素学说 B劳动二重性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7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4.垄断价格是()

A.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B.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D.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

75.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76.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先进的机器设备 B.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

C.别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7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

78.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

A.超额利润 B.平均利润 C.企业利润 D.创业利润

7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的本质是()

A.通过G—G'形式从流通中产生 B.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D.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80.▲某城市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8 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5万元,

前者多交的3万元属于()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Ⅱ D.垄断地租

81.“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

8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83.某纺纱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预付资本。这影响了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84.▲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又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第Ⅰ部类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用作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两部门之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

A.2000 B.3000 C.1500 D.1600

85.下列物质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机器

B.库存产品

C. 原料

D.燃料

86.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和竞争并存

87.▲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

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C.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D.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

88.▲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点是()

A.增加货币的发行

B.减少货币的发行

C.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D.确定货币的投资方向

89.▲国民生产总值是指( )

A.一国国民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B 一国国民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C.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D.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

90.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B.生产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

C.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劳动力就业量日益减少。

91.某服装厂因为产品款式陈旧导致产品大量积压最终走向破产,这在资本循环中表现为()

A.货币资本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

B.生产资本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

92.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不变资本;

D.v+m。

93.▲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

A.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独立出来的;

B.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独立出来的;

C.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独立出来的;

D.流通资本的职能形式独立出来的。

9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垄断企业一般不能获得()

A.垄断利润;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

95.生产价格等于( )

A.可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B.不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C.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D.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

96.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是()

A.两者都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B.两者都是自然经济

C.两者都具备计划经济存在的条件 D.两者都具备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97.▲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 )

A.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B.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C.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D.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

98.▲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

A.Iv

B.I m/x

C.ⅡΔc

D.ⅡΔv

99.▲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A.两者按相反方向变化

B.两者成反比例变化

C.两者按相同方向变化

D.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100.▲借贷资本的流通公式是()

A.W—G—W

B.G—W—G′

C.G—W…P…W′—G′

D.G—G′

10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02.▲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时()

A.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B.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转让了资本使用权

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

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也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103.▲在平均利润率已定的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A.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 B.职能资本的经营状况

C.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D.资本的周转速度

104.▲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是()

A.股票与银行利润之比 B.股息与银行利息率之比

C.股息与利润率之比 D.股息与创业利润之比

答案:

1--10 B C B C A A A C C B 11--20 C D D A D C C D B A

21--30 B C B B C D D D D A 31--40 C B A C D C A C C D

41--50 D B A B B B B C C A 51--60 D A A B A D D C D A

61--70 A A B B C D B A C D 71--80 A B B C D D B B B B

81--90 D B B D A D A C C C 91--100 D B C A C D C D A C

101--104 D B C B

第四章习题(多项选择)

1.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基本职能包括(BC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C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的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ABCD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 )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B.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C.社会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

D.每一部门的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ABCD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6.下列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正确说法是(ACD )

A.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B.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相对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D.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个别资本家得到,一般难以持久

7.固定资本的磨损有( ABCD )

A.由于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B.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C.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损耗

D.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同样的机器的价值贬值

8.商品所具有的特征是(ABCD )

A.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B.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C.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D.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

9.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ABC )

A.自发地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

B.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C.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D.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10.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BC )

A.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B.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属于资本家; E.劳动力的价值属于资本家;

11.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要素是(AC )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12.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 ABCD )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

D.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13.下列现象哪些属于固定资本有形磨损(BC )

A.同类新机器的价格下降

B.机器.设备使用多年而磨损

C.厂房建成后,多年未用而被风化

D.氧气切割机由于激光切割机的使用而被淘汰

14.下列属于流动资本的有(BCD )

A.小工具

B.工资

C.奖金

D.汽油

1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D )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6.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是( ABD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D.生产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就慢

1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CD )

A.II(C+M-M/X)>I(V+M/X)

B.I(V+M)>IIC

C. I(C+V+M)=IC+IIC

D.II(C+V+M)=I(V+M)+II(V+M)

18.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ABD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竟争

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19.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ABD )

A.说明了平均利润是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B.说明了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利益关系的本质

D.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因

20.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ABCD )

A. 劳动者及其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平均的劳动强度

C.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D.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21.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ABCD )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一般价值形式

22.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CD )

A. 货币资本

B. 流通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商品资本

23.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 CD )

A. 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 由工人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 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创造出来

D. 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出售一次收回

24.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 AB )

A. 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 非垄断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C. 垄断本身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 垄断本身创造的超额利润

25.当货币具有了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 ABCD )

A.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C. 到是期支付总额

D. 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2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 AB )

A. 它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B. 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 能够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

D. 能够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7.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BCD )

A. 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

B. 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

C.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D.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ABCD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借贷利息

2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AC )

A.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0.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的产生消除了竞争

C.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D. 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31.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 CD )

A.长期的过剩人口

B.临时的过剩人口

C.流动的过剩人口

D.潜在的过剩人口

32.利润率的变动与(ABD )

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反方向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D.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同方向变化33.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CD )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34.要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的正确理解应当是( BCD )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D.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35.下列关于资本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

A.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

B.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D.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7.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CD )

A.相时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8.资本集中的实现方式有(BD )

A.剥夺小生产 B.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

C.剩余价值资本化 D.组织股份公司

39.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 AB )

A.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B.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商品的再生产 D.价值的再生产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CD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1.资本家提高利润率的方法有( ABC )

A.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B.提高劳动强度

C.降低工人工资 D.增加可变资本

42.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BC)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43.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ABCD )

A.产业利润 B. 地租

C.商业利润 D.利息

44.职能资本家包括( ACD )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 D.农业资本家

E.土地所有者

45.▲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 AB )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姐 D.矿山地姐

46.马克思认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ABC )

A.本身不是资本

B.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只有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

C.作为生产要素时是资本

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是资本

47.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主要有(ABCD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市场垄断的程度

48.在商品交换中,实现了(ABCD )

A使用价值的交换

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

C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答案:

1——5 BC AC ABCD AB ABCD

6——10 ACD ABCD ABCD ABC ABC

11——15 AC ABCD BC BCD ABCD

16——20 ABD CD ABD ABD ABCD 21——25 ABCD ACD CD AB ABCD

26——30 AB ABCD ABCD AC ACD

31——35 CD ABD ACD BCD ABCD

36——40 AC ABCD BD AB ACD

41——45 ABC BC ABCD ACD AB

46——48 ABD ABCD ABCD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的。(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 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 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 会关系中生活。(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 1 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 想和灵魂。(1 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711050995.html, 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考试大论坛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考试大论坛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711050995.html,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题库答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 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解析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1 1.单选题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b 实事求是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生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 a 傅立叶 ? b 圣西门 ? c 康德 ? d 欧文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二章 马克思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话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联合政府》 C.《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在我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 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3、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六大 4、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C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争取外援 5、毛泽东在哪篇著作中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 C A.《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B.《论联合政府》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反对本本主义》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 A A.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实事求是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理论联系实际 7、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D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 D.《反对本本主义》 8、在下列著作中,毛泽东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本本主义》 D.《为人民服务》 9、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B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0、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C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有无群众观点 D.消除腐败 11、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在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