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地名中的虎

北京地名中的虎

北京地名中的虎
北京地名中的虎

北京地名中的"虎"

随着乙丑“牛”年即将过去,庚寅“虎”年就将到来了。说到与虎有关的地名,北京还真有不少,而且其由来多有掌故与趣闻。

据统计,北京地名中含“虎”字的共有50多处,其得名可谓各具千秋。

因养虎而得名

虎坊桥、虎坊路与虎坊里——虎坊桥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明时在外城设虎房,专门饲养老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时,在虎城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沟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专用桥梁,故称“虎房桥”,清代被谐音为“虎坊桥”。民国初期将虎城附近的明沟改为暗沟,辟为道路称“虎坊路”。以后这一带建成居民小区,因临近虎坊路而得名“虎坊里”。虎城——位于海淀区西苑南部,北起颐和园路,南至万泉河路,因清代在此建有虎城而得名。据《北京胡同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在圆明园的西南方向建造虎城一座,呈长方形。城中有道隔断墙,将城隔成两个小院,一院内建观虎楼(俗称看虎台)五楹,一院内有房数间为虎舍。随着大清王朝的衰亡,虎城也逐渐坍圮,后围绕虎城遗址盖起了民房并形成胡同,称“虎城”。

虎城胡同——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外,曾是明皇宫在内城圈养老虎的地方,故因此而得名,胡同现已不存。

因石雕老虎而得名https://www.doczj.com/doc/e94022623.html,/NewsDetails.aspx?iNewsId=47

大石虎胡同——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东侧,明称石虎儿胡同,清称石虎胡同。石虎在古代被视为镇物,多呈蹲状,被放置在街巷、胡同口或庙宇及住宅门前。

小石虎胡同——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明清均称石虎胡同,因巷内一古刹门前有石虎得名。现胡同名称尚存,但胡同已无。

大黑虎胡同——位于旧鼓楼大街西侧,清乾隆时期称黑虎儿胡同。因一座一古刹山门前有黑色的石雕老虎而得名。

小黑虎胡同——位于旧鼓楼大街和铸钟胡同之间,清称黑虎儿胡同,民国时期分为大小黑虎胡同。

石虎巷——位于广安门内大街,清代称石虎胡同,1965年更名为石虎巷,长椿街拓宽时被拆迁变短。

石虎胡同——位于海淀区清河镇,因胡同中有石雕老虎而得名。

三虎桥——位于紫竹院南侧,始建于明代,因桥两边各有两只活灵活现的石老虎,被称为“神虎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只石老虎不翼而飞,故改称“三虎桥”。

因有老虎出没而得名

花虎沟——位于朝阳区西北部,早年间该地土沟纵横,据传明朝时沟内曾出现过一只皮毛为花色的老虎,俗称花虎,而其出没的沟壑被叫成了“花虎沟”,清代时土沟相继消失,变成土岗子和农田并形成村落,仍以“花虎沟”相称。

上虎叫和下虎叫——位于延庆县刘斌堡乡,早年间附近山沟里多有老虎出没,常闻虎叫,故称“虎叫沟”。在山沟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村子,被称为“上虎叫”和“下虎叫”。

老虎沟门——地处怀柔区西部,据传清代附近曾有老虎出没,并有人和牲畜被老虎所伤,因此地为一山口,故称“老虎沟门”。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https://www.doczj.com/doc/e94022623.html,/NewsDetails.aspx?iNewsId=45

石虎山——位于顺义区东部,山体为白云石、花岗岩构成,远望形似一只横卧的石虎,故此得名。

虎头山——位于石景山区北部,因形似虎头而得名。

卧虎山——位于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山势略缓,岭脊向东延伸,因远眺似卧虎状

而得名。

黑虎峪——位于平谷区北部,清代成村,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状而得名。

虎山——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管家岭村西,海拔295米,远望山势如一只老虎而得名。

老虎嘴——位于海淀区香山南麓,海拔297米,因山势如老虎张开的大嘴而得名。

卧虎桥——位于海淀区东部,传说早年间此地曾有一座横卧在南北向大道上的石桥,一头高一头低,桥下有东西向的小河沟,每当夜晚路过此地,由远处看那石桥,恍惚中犹如一只巨大的老虎卧在河上,令人望而生畏,故称“卧虎桥”。

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元代成为村落,因村址位于高台之上,北有虎峪山,西北临关沟,有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此外,虎峪山、小虎峪、西石虎等地也都位于昌平区,同样都是因地形地貌呈虎状而得名。

因谐音而得名https://www.doczj.com/doc/e94022623.html,/NewsDetails.aspx?iNewsId=44

老虎涧——地处平谷区东部,清代成村,因东山崖上的岩石敲击似鼓声,始称“老鼓涧”,后称“老古涧”,民国间谐音为“老虎涧”。

虎背口胡同——位于东花市大街北面,形成于明代,因其形状北口狭而南口宽、中部拱如虎背状,始称“虎喇叭口”。清代时因六部之一的户部衙门设在附近而称“户部拉口”,民国后谐音为“虎背口”,胡同现已不存。

石虎胡同——位于崇文门外大街西侧,据传胡同内曾有凿刻石狮、石鼓的石匠作坊而称“石鼓胡同”,后谐音为石虎胡同,1965年改称“珊瑚胡同”。胡同今已不存。

卧虎山——位于十三陵出口处的西侧,原称“蘑菇山”,明初在此建陵后,谐音为“卧虎山”,并对东南侧的龙山相对,取“左龙右虎护皇陵”之意。

因庙宇而得名

五虎庙——位于崇文区东部,建于明代,庙内塑有三国时期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像,民间称其为“五虎将”,故称该庙为“五虎庙”。清代嘉庆年间庙废弃但地名流传至今。

老虎庙——位于海淀区东升乡,本是一座关帝庙,庙前有一对石雕动物,左狼右虎,故称“狼虎庙”,后谐音为“老虎庙”。据说它比大钟寺建得还早,故有“先有老虎庙,后有大钟寺”之说。https://www.doczj.com/doc/e94022623.html,/NewsDetails.aspx?iNewsId=43

老虎庙——位于海淀区花园村附近,因庙而得地名,而今古庙虽废,但有碑刻记述其得名:“西郊多山,亦多古刹,昔丛林间有虎出没,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庙已早倾圮,石虎亦久埋没,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

老虎庙——位于朝阳区西北部,庙内有一只石虎,俗称“老虎庙”,村名因庙而得名。

老虎洞

北京城区内还有五个称“老虎洞”的地方,一个位于东安门大街附近,一个地处阜内宫门口,一个在崇文区的东茶食胡同,另外两个在天桥东边。何为“老虎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古代设置在堤形道路下的横向拱形涵洞,因多有老鼠出没,初称“老鼠洞”,后谐音为“老虎洞”,是古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术语,此后将有这种设施的街巷也称为“老虎洞”。另一说是因胡同内有石雕的老虎,而称老虎洞。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可信,有待考证。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

北京四个最难听的地名

北京四个最难听的地名 道路交通的飞速拓展,使这几个地处偏僻的小地方,迅速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继续沿用原来的地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此外还有很多难听的地名,因为影响力不大,这里不提。 骚子营 上榜理由:就不用我提醒了吧!哈哈哈 位置:海淀区中部,北五环南侧,中央党校与圆明园遗址公园之间。 元朝建立之后,大批鞑靼(蒙古人)生活在北京,鞑靼多有狐臭,于是汉人就在鞑靼前加了一个“骚”字,变成了“骚鞑靼”,又渐渐演化成了“骚鞑子”。清朝时这里曾驻扎过蒙古兵,是蒙古人的兵营,老百姓就称这里为“骚鞑子营”,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 建议:恢复原称鞑子营或骚鞑子营。即美化了地名又保留了当时人民对外族统治不满的信息。 奶子房 上榜理由:见到这个名字,男人们想不想入非非都难! 位置:朝阳区北部,北五环东路以北,来广营北路。 元代在这里建有大型的养马场,是专门养马产奶的地方。因为蒙古人爱喝马奶酒,所以这个专门供给蒙古人养马产奶的地方就被称作了“马

奶子房”。后来被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奶子房”。启功先生家的祖坟就在这里。 建议:恢复原称马奶子房。 巴沟 上榜理由:这名字曾让很多外地人误会成、、、。 位置:海淀区中部,西四环和北四环内侧。此地原有八条河沟,称之“八沟”,后来误传为成今天的名字。1958年之前,泉水仍分八条沟北流为万泉河,并建有八座单孔石桥,后因水源枯歇,沟被逐渐填平,桥被逐渐拆除。 原来的巴沟村子虽然不大,但寺庙林立,有延寿庵、宝真观、观音庙、五圣庵、裕华庵等建筑。解放以后,这些寺庵观都被拆毁,改建为居民区。 建议:恢复原称八沟。 回民公墓 此地名特指北京四个回民公墓之一的海淀区西北旺回民公墓。 上榜理由:晚上路过,胆小的人会毛骨悚然。

老北京胡同名字的由来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 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在张卉妍编写的《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我们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交通出行、民间工艺、方言俚语、皇宫逸事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寓教于乐,力争用最朴实、轻松的语言将各种趣闻传说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既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又能愉悦身心、达到放松的效果。 内容提要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皇宫轶事等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有趣的介绍,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 节选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张家湾附近依据储存的不同材料,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厂,如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后来,其中的皇木厂、木瓜厂和砖厂形成了居民聚落,最后发展成村庄。如今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就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这两个村子就是当年存放由京杭大运河运来修建皇城用的砖石木料的仓库。皇木厂村在

张家湾镇的北侧、土桥村的东侧,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关于皇木厂村,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建造北京城的木材。一天,宋礼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辗转运输,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皇帝见了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因此被称为神木厂。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了《神木谣》,至今神木谣碑还立在北京星海钢琴厂院内。如今的皇木厂村已经发展成市级民俗旅游村,荣获“2007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不仅如此,现在皇木厂村内还留藏着大量的京杭大运河古迹古物,使皇木厂村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实,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是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城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运过来的。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城的确是从河卜“漂”来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荟萃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艺术,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样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开始就被叫作“北京”的吗?当然不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大致估计,历史上的北京竟有50多个称谓,可能是世界上名称最多的城市。 有关北京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约

老北京地名

老北京地名 大栅栏(大十烂儿) 说起北京地名读音特别的、最出名的,就是前门“大栅栏”念“大十烂儿”了。要是读错,可就闹笑话了。 不过据说还真有外地朋友跟这事儿较劲的,说凭什么让人这么念?时报君反问您一句,台州的“台”为什么发一声呢?对啊,入乡随俗,就得这么念。 阜成门(fǔ成门) 如果您较真,搬本字典,一定会说,第一个字4声,第二个字2声。话说汉语里有个“语流音变”现象,类似于英语 的连读。人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因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方 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接续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比如说“选举”,应该都是3声,但读起来,“选”就会读成“悬”。而阜成门的阜字,因为后边跟的成字是2声,所以也 就变声了。

演乐胡同(演耀yào胡同) 路牌说是le,但按字面意思,应该读作yue四声,因为这里挨着教坊(跟现在的文工团差不多,都是官办养活的音乐人才,你懂得)。 “乐”读yao是古音,比如《论语》里有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边的“乐”就读yao(四声)。估计这个教坊里很多的音乐人才在当时都是“北漂”,而在清代形成的昆腔之类的都会用到一些南方腔,比如京剧的念白就是徽白。那时,这些方言会用到许多古音,或许当时教坊里的人把“乐”字念yao(四声),大家追星,就跟着念了。 钱粮胡同(钱lòu胡同) 先说说这个地方的来历,有意思!早先是八旗子弟领低保的地方。当然,人家那低保,可比咱们现今儿多多了,特别体现封建社会优越性。那“低保”,不是银子,就是谷子。所以,当时才管领饷什么的,都叫领“钱粮”。 至于读音,北京人说话有一种吃字的情况,就是某个字都快了之后就发四声。比如派出所,读快了就是“派处所”。那么“钱粮”就成了“钱亮”,再读快一点、再读快一点……大概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唐玄宗天宝时一度改称为范阳郡,以后又改为幽州。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城址和北魏相同,一直到五代没有什么改变。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便把幽州升为五京之一的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府名幽都[开泰元年(1012)改称析津府],军号卢龙,统檀、顺、涿、易等六州和析津、宛平等十一县。金代女真族正式建都于此,称为中都,宋金经过一系列的交涉,收回幽州,宋朝把南京改称为燕山府,郡为广阳。元代时北京为元的大都,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升。 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把大都改称为北平府,设立了北平布政使司,虽然这时的北平不再是全国的首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1380年,燕王朱棣封国于北平,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共分两个县:大兴县、宛平县,大兴县管辖北京东城,宛平县管辖北京西城,北京地方官员最大的是顺天府知府。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明清时期北京又称为京师,通称北京。此后北京之称一直延续到1928年。 1928年6月28日,民国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延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沈阳:盛 京、 奉天 洛阳:洛 邑、 洛 阳、 东都 开封:大 梁、 东 京、 汴 州、 开封 南京:石头城、建 业 、建康、 金 银川:兴 庆、 银川 西安:镐、长安、西都、西京、 杭州:钱 塘、 临 安、 杭州 九江:浔 阳、 江 州、 九江 南昌:豫 章、 洪 州、 隆 兴、 南昌 吉安:庐 陵、 吉 州、 吉安 宜春:袁 州、 宜春 赣州:虔 州、 赣州 合肥:庐 州、 合肥 扬州:广 陵、 维 扬、 淮 扬、 扬州 北京: 咸阳:渭城西安 、集庆、应天、南京、江宁、天京 北京(蓟,幽 州) 南京(吴,建康,建业,金陵,石头城,采石矶) 太原(并 州) 武汉(江 夏) 广州(南 海)

开封(大梁,汴梁)成都(蜀) 邯郸(大名府)大同(云州) 荆州(郢)淄博(临淄)延安(凤翔)吴忠(灵州) 银川(兴庆)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 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右:即今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 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 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 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可指江南。汉中:古汉中,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二千余年未易其名,未移其地,位处汉水中上游。汉中城南门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 三秦:楚汉战争时,项羽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 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 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 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三吴: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徉。从《二国志》、《晋书》中有关记载看来,当从《水经注》的吴郡、吴兴、吴会为三吴, 《通典》、《元和郡县志》的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二说比较符合原意。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以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按义兴始置于晋,则三国时不应已有三吴之称。至于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那更是后起之说。——《辞海》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从地名谈北京的历史

从地名看北京的历史变迁 北京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夏朝,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北京地区属于冀州,在周朝时称蓟,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蓟、燕两个诸侯国,后来蓟国被燕国灭掉,燕国的都城就迁到蓟城。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被使用为北京的代称。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这些地名在北京本地反映的不多。汉代这里是燕国的治所,在北京留下的最著名的遗迹是大葆台汉墓和石景山地区的老山汉墓,汉墓所葬均为燕王和其亲属。昌平于西汉时设县,为昌盛平安之意。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三国两晋时期,蓟城为幽州属地,是北方重镇。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传说后来的北京城是仿照潭柘寺的格局而建,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隋代这里为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代这里先称幽州,天宝元年改称为范阳郡,仍设治蓟城。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安禄山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阳为大都,是北京称大都之始。后发生内讧,被其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后来也自称大燕皇帝,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又改范阳郡为幽州。在北京宣武门外有法源寺,即唐代的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队北征高丽失败后,为纪念追悼阵亡战士所建,是城区里历史最古老的寺院。房山石经山的云居寺以刻写石经著名,从隋朝就开始刻写。顺义区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弃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其中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一部分)、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儒州(今北京延庆县)都是现在北京管辖区。北宋多次试图收复失地,均失败告终,在地名上也留下很多痕迹,传说六郎庄、挂甲屯等

北京地名读音

北京地名读音谈 地名作为人们通信联系、探访、旅游、交往活动中方位标志,千百年来大多是通过口语相传而被人们逐渐接受、传开并叫响。因此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名都不能离开当地的语言习惯,包括词汇、发音和方音土语的影响。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其数以万计的地名的读音也必然同普通话和北京土语密不可分。因受方言影响,不少北京地名必然存在着特殊的方言读音。当今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的中国首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的地名不断产生。同时城市人口组成比三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如何正确的读出北京地名恐已需要重视了。 ●胡同名怎麽叫 北京地名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胡同”非常多。自元代大都城开辟“胡同”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共有街道、胡同六千多条。其中被直接命名为“╳╳胡同”的街巷曾经达到一千三百多条。因此,提到北京地名的读音,必须先说胡同名称的普遍读法。 在北京,人们习惯把胡同这个词叫为“胡同儿”。但对于一千多条“╳╳胡同”的“同”字却从来不发儿化音,而是将“胡同”二字大多发轻读音。对于“╳╳胡同”的“╳╳”则按照该词的北京读音习惯或念正音,或念儿化音。比如把大取灯胡同叫做“大取灯儿胡同”,小盆胡同叫做“小盆儿胡同”,全被儿化;而灯草胡同、武定侯胡同等则必须念正音。另外不少“╳╳胡同”习惯上会被省掉“胡同”二字,只叫前面的名字。如武定侯胡同就叫“武定侯”,大酱坊胡同就叫“大酱坊”。 尽管在不少外地人的印象中,好像北京人说话喜欢带儿化音,但是千万记住北京的每条胡同名字中最多只能有一个读成儿化音。而且被儿化的多是前述“╳╳胡同”的“╳╳”的最后一个字。 在北京被叫做“╳╳街”的街道,除了南小街、北小街等的“街”字被儿化外,其余的大大小小的“╳╳街”的“街”字一律为重读音。同样,“╳╳街”的“╳╳”则按照该词的北京读音习惯或念正音,或念儿化音。如著名的王府井大街被叫做“王府井儿大街”或简化成“王府井儿”,被儿化;而成方街、锦什坊街等不论街道长短宽窄,必须全部念正音。 ●以城门命名的地名 北京的城门曾是市内最为高大的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物。以城门命名的地名多集中在二环路和前三门大街。沿线的公交、地铁站也多是以城门命名。这些城门名称大多沿袭明朝北京内城和外城的一共16个城门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打开的和平门、复兴门及建国门,再

北京通州地名由来

住在xx知道xx--xx地名的来历 jlart发表于焦点房产网北京业主论坛阿尔法社区论坛2007-06-09 22:59:49 【顶楼】 1、果园 清代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除了看园子的没有人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就叫王果园,后来,果园没了,搬来好多人住,到清光绪初年,就简称为果园了。 2、次渠 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有个东石村,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叫东市,元代的时候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水陆并行入京线路的居中地位,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们都在这里住店购物歇息,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商业区,,逐渐变成了集市。 接着便是次渠村,也是个颇具规模的大村子,有3000多口人,在村子北面曾经有一片广袤的湖泊,湖中生长许多鞭蕖,也就是荷花,茂盛非凡,也算是当年京城东南部一个很错的旅游风景区,加上村里还建有宝光禅寺,寺里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因村北金口新河所经过的湖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 “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茨蕖”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由于多次的洪水带来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因此茨蕖村北面的湖泊逐渐淤浅变小,莲花消亡。民国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 3、小xx 从东关大桥一直向南都是当年卸粮食和货物的码头而装卸人的客船码头,则在货船码头之南,永顺镇的小圣庙转村及大棚村一带。小圣庙又称小神庙,位置在的运河西岸(老运河道),也就是现在的滨河路一代,庙里供奉着掌管着水的老龙王,来往旅客多在此上香,有的为一路平安而上岸祭拜,再上船南

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

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 北京地名最大的特点是以姓氏命名的居多,几乎遍布城区和郊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有近千个。北宋年间编的《百家姓》所收集的姓氏中,在北京地名中就有200多个,既有单姓,也有复姓(司马台、诸葛营、南宫村等)。只要不是特别生僻的姓氏,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地名。 北京地区的姓氏地名不但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许多地名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朝初期,各地大量的移民来到北京,使居民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街巷、村落,于是一些新的地名相继诞生。综合分析起来,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由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城区的地名多被称为×(姓)家胡同,如方家胡同、夏家胡同等,×(姓)家巷,如周家巷,×(姓)家街,如祖家街等。而郊区的地名多被称为×(姓)村或×(姓)家村,如李村、魏家村。×(姓)庄或×(姓)各庄,如潘庄、史各庄,×(姓)营或×(姓)家营,如霍营、屠家营。姓氏地名中,这类地名占的比例最大。二是相当数量的姓氏地名是以某一姓氏的人家居多而得名。也有的是以最初在此定居人的姓氏命名。三是一个姓氏多个地名,字同音同,即同一姓氏有数十个近似的地名,多是张、王、李、赵、刘、杨等大姓,如以张姓命名的就有张家务(大兴)、张各庄(昌平)、张家台(平谷)、张坊(房山)、张家坟(丰台)、张庄子(密云)、张中坞(顺义)、张山营(延庆)、张家湾(通州)等。四是以某一景物命名,城区多以桥(×家桥)或大院(×家大院)命名,如李姓人家定居在石桥旁,便将地名命名为李家桥,而刘姓人家居住的大院,便被称为刘家大院。郊区的多以某一姓氏的墓地或临近的山、水为地名,如潭家坟、蒋家山、孙河等,这些地名是先有景观(桥、山、墓地等),后成地名。 其实,有的姓氏地名实际上与《百家姓》中的姓氏同音,但其由来与姓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密云县的冯家峪,其实并没有姓冯的。传说当年穆桂英与辽兵大战时,在这里被撕破盔甲,辽兵败退后,她坐在村边缝补盔甲,为了纪念她,并把缝甲的地方叫成了缝甲峪,日子一长,就给叫白了,冯家峪。门头沟区的艾峪,也没有姓艾的,是因这一带生长着一种艾草,地名由草名而得。此外,以古代的一些设施、园林、场所命名的地名,其由来与姓氏也没有直接联系,如郊区有许多叫马坊的地名,但姓马的很少,甚至没有,其得名源自明代这些地方是养马的地方,还有不少叫黄庄的地名,但没有姓黄的,原来这些地方明清时为皇家所有的田庄,日久天长,人们叫皇庄谐音成了黄庄,与姓黄的没有任何关系。而一些叫羊坊的地名,多为古代养殖羊或买卖羊的场所,与百家姓中的羊也没多大关系。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百字篇 百花深处:菜园变花园 百花深处,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堪称北京最为优雅的一处地名。 相传在明代,有姓张的夫妇在这里种菜为生,有了积蓄之后,将菜园改为花园,吸引了文人雅士前来游赏,文人们遂将这里称为百花深处。在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已有“百花深处胡同”的记载。 百子湾路:在东四环路四惠桥以南。 百合园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以北。 百果园:在左安门内大街以西。 千字篇 千福巷:清代的造币厂 千福巷,在北锣鼓巷路西,胡同中有元代古庙千佛寺,清代名为千佛寺胡同,胡同东北曾有清代铸造钱币的宝泉局西厂,因此地名俗称钱局。民国时期,没落的王爷祺少疆曾在这里组织票房,约票友唱戏。1965年改称为千福巷。 千竿胡同:在什刹海前海西街,旧称箭杆胡同。 万字篇 万明路:陈独秀游乐场发传单 万明路,在宣武区永安路北侧,因曾有明代古庙万明寺而得名。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被捕,即发生在万明路。 民国初年,在先农坛北面开辟了多条道路,兴建了许多洋式楼房,被称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那时在万明路中段有一个大转盘,仿照上海大世界建造的新世界游乐场就在大转盘的东南角。 新世界游乐场是一座轮船状的四层洋楼,内设剧场、影院、说书馆、杂技馆,装有电梯,是游人很多的新式娱乐场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北京大学任职的陈独秀亲自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号召群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被警察逮捕关押。陈独秀出狱后,由北大教授李大钊亲自赶着马车,将他送出北京。从此陈独秀放弃北大职务,去了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新世界游乐场楼房于20余年前被拆除,原址现为居民楼房。 万泉寺村:金中都的南城墙 万泉寺村在菜户营桥以西的丽泽路南侧,因曾有古庙万泉寺而得名。1153年,金朝以今北京广安门桥一带为中心,建成了金中都城,是北京地区历史上首次成为国都的标志。那时的金中都南城墙,正在万泉寺一线。如今在万泉寺村附近的万泉公园内,还残留着一小段金中都的南城墙,是北京市级文保单位。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北京建城,自周武王灭商,封黄帝后人于蓟城算起,已有3050年历史。北京建都,自金代皇帝完颜亮建立金中都算起,也已有852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期间,北京曾产生、变更、消亡和传承了无数个地名。 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在这里,我们选取部分冠有“一”至“十”,以及“百、千、万”这样的“数字地名”,说说它们的来历和趣事…… 一字篇 一尺大街 在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有一条与琉璃厂东街相连的杨梅竹斜街,此街西段,旧称一尺大街。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可见一尺大街至少已有70余年的历史。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一尺大街虽名为“大街”,实际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20余米。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了杨梅竹斜街。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廊房头条 在北京,“一条”往往被称为“头条”,就是“头一条胡同”的意思。 在北京,将同一条街上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命名为“某条”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即已出现。明代嘉靖年间张爵著于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咸宜坊一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的记载,其位置相当于今西城区辟才胡同北侧。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当时按地段不同分别制定了税收等级,指定廊房中有能力的经营户充当“廊头”,负责收敛税款,送交皇家天财库(在西什库),供皇帝宴会和赏赐开销。如今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 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在大栅栏街(原名廊房四条)放火焚烧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不料火势蔓延至廊房头条,将这一带繁华密集的商业区尽行烧毁,受损商铺达上千家,连京城金融界柱石“四大恒”也因灾停业。但因廊房头条一带是老北京内外城接合处,附近的前门两侧又有京汉、京奉两大铁路火车站,火灾后不久商业区重建,生意更加火爆,所以那时的商界流行“火烧旺地”这句话,意为旺地越烧越红火。 南礼士路头条 南礼士路旧称“驴市口”,是解放初期建成的新街区。当时这里全是红砖砌筑的外观相仿的苏联式楼房。在南礼士路头条东口,有两座“曲尺状”的楼房把着街口,在当时是颇为气派的建筑,其南侧楼房现为解放军二炮医院门诊部,其北侧楼房现为中核宾馆。1959年,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南礼士路头条东口那两座楼房之间,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原来,那是在拍摄电影《战上海》中解放军入城时,上海市民夹道欢迎的镜头。 一尺胡同

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94022623.html, 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作者:李友唐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8期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北京建 都后的第一条胡同,是三庙街的胡同,位于现北京城内西南角,长椿街国华商场的后面。这是900多年前辽代建立的,当时名为檀州街。这条街由于历史上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后得名三庙街胡同。 到元朝后,规定大街24步宽,36.96米;小街12步宽,18.5米。南方多用巷,有的胡同可隔火,称“火巷”。元朝时有火巷384个,胡同129个。从元朝起有胡同称呼,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元流传下来有名字的只有砖塔儿胡同。 明清时北京街道,按大小排列是:大街、小街、巷、街、胡同。明朝时火巷减少到内城16个,外城11个,共27个。叫巷的很少,胡同是最多的。明朝的胡同内城有900个,外城有300个。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明朝有街巷胡同1170条,称胡同的约459条。清内城有1300条胡同。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提街巷胡同2077条,称胡同的978条。清代《京师坊巷志稿》统计,当时北京城有胡同2000多条。 民国时期,1931年出版的陈宗藩《燕都丛考》记载:北京共有2623条大街小巷,其中有959条胡同。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记载有3300条街巷胡同。北京解放时有胡同2623条。1951年复兴舆地社印行的《北京街道地名录》,北京有3216条街巷,其中有1039条胡同。六、七十年代有5000多个胡同,死胡同200个。1982年《古今北京》说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50多条。1986年《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说北京有胡同6100条。2003年底,当时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就有胡同1928条。为什么叫胡同呢?有4种说法: 1、胡同是浩特的谐音: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 2、胡同是忽洞的谐音:蒙古语中表示“井”意的词汇发音为“忽洞”。今天,内蒙古自治区 内仍有许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赛因忽洞、哈业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因此“井”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忽洞”也慢慢演变成了“胡同”。 3、胡同是霍通的谐音:最早来源于女真语。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

北京公主坟地名的来历

【大历史】 北京公主坟地名的来历 数百年来,北京地区埋葬历代公主数以百计,但人人皆知的公主坟墓却只有一处,那就是长安街延长线复兴路和西三环交会处的那个名叫公主坟的地方。 <皇家义女流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第一次探访民间,和珅、刘墉相伴左右。三人走了一整天,终于找到一个小村庄,一户庄稼人家招待了他们。临走时,乾隆心血来潮认下了这家的姑娘做干女儿,并说:“如有灾难到京城黄家大院便是”。几年后,连年灾荒,父女二人无路可走只好到京城投奔乾隆。后来,姑娘生病去世,乾隆传旨按公主的规制将其葬在了京西,相传就是今天公主坟的位置。 也有传说认为墓主是明末清初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顺治九年,李定国攻破桂林后,孔有德自尽,家人二十余口悉数被杀,仅余孔四贞一人。孝庄太后收养她为义女,被封和硕公主。孔四贞继父遗风,骁勇善战,不愧为巾帼英雄。死后按其公主的等级建造墓地,据说就是因此得名的公主坟。 <满族格格显真身> 就在各种关于公主坟的传说盛行民间之时,1965年北京计划修建地铁一号线,遇到了东西贯穿公主坟的问题。按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大开膛式地施工,于是请了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

考历史资料考证,由此,才揭开了真正墓主的神秘面纱。 据史料记载,原来北京西郊的公主坟陵地里埋葬着两位公主,一位是清朝嘉庆帝三女儿庄敬和颐公主,另一位是嘉庆帝的女儿庄静固伦公主。二人都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去世。这或许是二位公主葬于一处的原因。二人宝顶东西并列,坐北朝南。东边是三女儿庄敬,西边的是四女儿庄舒。有了史料的印证,公主坟主人的真面目终于浮出水面。 <立交桥下绿荫浓> 据记载,当年公主坟陵区很大,方圆十几亩,有围墙,树木繁茂,遮阴蔽日。墓前的享殿两侧有两排朝房,供游人休息。1965年修建地铁1号线时,这里曾建成“公主坟环形环岛”。当时还建有彩色灯光音乐喷水池,供人们休闲娱乐。1994年扩建三环路时,为了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建了立交桥,就是现在的新兴桥,只留下了一个街心公园。 现今保留的遗迹就剩下三公主墓前的享殿,后经翻建,基本保留原样,被海淀区人民政府1992年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当年的公主坟,却早已荡然无存。 (凤凰网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