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第28卷第4期2009年0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4Jul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4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C01A01-03)。作者简介:吴丹丹(1984-),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E-mail :dnsty02@https://www.doczj.com/doc/e93865903.html,

622-628页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吴丹丹,蔡运龙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北京100871)

要: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展起来。中国是世界上生态

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和实践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

批准和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不仅是生态恢复工程的重

要组成内容,更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回顾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思路及相应的方法与技术,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综述;中国

生态退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成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在严峻的生态形势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恢复工作的必要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起来[1]。目前,对于什么是生态恢复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生态恢复的目标、内容、过程等角度进行了阐述[1-5]。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恢复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生态恢复的涵义可概括为“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恢复、修复、改良、更新、重建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和土地,使其结构和功能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的过程”,而各类“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重建”、“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应属于生态恢复的范畴。

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始生态恢复实践和研究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批准和实施了一大批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这些工程有的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益,有的还处在摸索和调整阶段。由于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对已经完工或正在实施的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及时掌握生态系统当前状况、恢复实

现程度、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信息,不仅是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为生态恢复提供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恢复方案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思路及相应的方法与技术,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1中国生态恢复研究和实践概况

中国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加之多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的破坏,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等生态退化问题突出[6],生态恢复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有关专家开始注意到

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由此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零散的小规模的恢复试验,如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台地上开展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机理与技术研究[7]以及50年代末华南地区退化坡地上的荒山绿化、植被恢复工程[5]。几十年来,国家通过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形式开展了农牧交错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干旱荒漠区、丘陵山地、干

4期吴丹丹等: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热河谷和海岸、湿地等退化或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工作[4-5,10-11]。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了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六大重点生态工程即天然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系统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正逐渐显现出成效[8]。

总体上看,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家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生态恢复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9],已经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特点,退化的机理、程度、诊断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机理、模式和技术上做了大量的研究[1-5,10]。生态恢复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围广,从干旱区到湿润区,热带到寒带,平原到高原山地等均有涉及;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水域、采矿废弃地等[11];同时包含多个生态系统退化典型地区研究,如农牧交错带、风蚀水蚀交错区、干热河谷、石灰岩山地等[4,11];此外还有基于具体生态退化问题的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污染治理等[3]研究。

2中国生态恢复项目效果评价研究

2.1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2.1.1总论性研究

高彦华等[12]对生态恢复评价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通过借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概念,从多角度、多途径判断和分析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同时提出了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与参照系、外来种影响以及遥感应用等问题。李万明等[13]提出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目标,设置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徐宣斌等[14]在西部生态修复限制因子分级基础上,阐述了生态修复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思路和原则,并提出了一套4要素共30个指标的西部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林积泉等[15]在分析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的常用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流域生态环境、农村环境和社会经济3类指标和17个子指标构成的小流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杨子峰等[16]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进行了归类,并对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原则和一套涵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吴后建等[17]在系统总结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重点。田宇鸣等[18]对生态恢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郭百平等[19]根据生态学原理,总结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监测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监测指标设计的原则、监测指标体系及主要指标的具体监测方法。

2.1.2方法创新性研究

喻理飞等[2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系列,在分析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潜力度、恢复度、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研究显示采用这3个指标评价退化喀斯特群落恢复情况是可行的,可用于长期定位研究。丁成[21]采用PFU法对草浆工业废水各处理阶段水体中的原生动物进行了监测,对原生动物的特征参数与水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原生动物可作为废水湿地生态处理状况的指示生物。吴克华等[22]对贵州省花江峡谷的监测研究表明,进行人工生态恢复的不同等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效应具有一定变化规律,可尝试从土壤水热角度解释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李巧等[23]介绍了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指示对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指示种选取、抽样、鉴定和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李娜等[24]介绍了采用植物光谱进行尾矿生态恢复评价的原理,并以云南个旧锡矿尾矿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为例,证明了与传统方法相比高光谱数据能去除干扰信息的影响,提高计算精度。卓莉等[25]利用锡林郭勒草原地区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像元尺度上的气候—植被生长基准响应模型并结合相对残差趋势法识别处于恢复阶段的草原区域,将结果与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证明了该方法在时间序列较短情况下监测和评价草原生态恢复效果的有效性。

2.1.3实践性研究

(1)植被恢复及退耕还林方面,彭少麟等[26]通过土壤养分元素和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定量对比分析,计算了恢复系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生态效应,认为植被生态恢复提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空气质量,并提出未来应在林分、美学方面进行改进。张文辉等[27]采用干群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价,表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改变了植被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的局面。雷敏等[28]基于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

623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用数理统计分析及趋势预测等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并提出后续政策建议。

(2)水域湿地方面,冯江等[29]通过前后定量对比发现长春南湖水质明显好转,藻类生存密度大幅下降,种类组成明显增加,种群暴发式更替显著受控,表明生态工程治理效果显著。方东等[30]选取总磷、总氮、叶绿素a、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等多项环境监测指标前后对比,对南京玄武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指出水环境已从高度富营养化降到中度富营养化,生态工程治理效果显著。

(3)喀斯特石漠化方面,王德炉等[31]以贵州花江为例,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择了8个主导因子,用直接评价和因子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量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级,结果显示该区域由原来的“差”等级上升为“一般”等级,治理效果较好。向悟生等[32]以广西平果县龙何生态重建示范区的石漠化山地复合生态系统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权重值,应用指数评价模型对该系统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示范区生态总体质量由项目实施前的较差等级恢复到一般等级。吴孔运等[33]比较了广西平果县果化示范区治理前后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模数、直接利用价值,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计算了治理恢复前后的生态服务净价值。

(4)水土保持方面,黎锁平[34]阐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系统思想、指标体系以及灰色系统评价用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评价的具体过程,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5条小流域作了实例分析。刘霞等[35]以淄博市淄川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为例,在构建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指标体系、划分措施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宏观遥感与微观实测耦合技术,对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进行了分类监测及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5)小流域治理方面,李中魁[36]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宁夏黄家二岔小流域为例,提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整体上系统评估了小流域在不同治理阶段的状态,认为该流域已达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阶段。韩玉玲[37]以浙江省50个小流域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反映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陈宝昆等[38]对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径流泥沙进行监测,采用直接对比评价的方法,表明该小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丁立仲等[39]对浙西山区上梧溪采用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欧氏距离模型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生态恢复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都呈明显上升趋势。王道坦等[40]针对福建朱溪河流域治理情况构建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对治理前后流域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治理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优于治理前。

(6)其他方面,洪涛等[41]在对张掖地区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防护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张掖、高台、临泽3县(市)的防护林生态效益采用灰色局势决策中的效果测度法计算生态效益综合指数,据此动态评价这3县(市)的防护林生态效益的差异。李忠锋等[42]利用TM 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软件分析了神木县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类型转化和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土地整治取得显著成绩。马育军等[43]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绿当量、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借助DEA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资源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市10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而言绩效良好。潘竟虎等[44]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生态修复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表明其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2.2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小结

2.2.1评价内容

综合近年我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评价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及群落评价。植被恢复是我国生态恢复的重要目标和最直接的效果表现,所以对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生长情况及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成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生物及群落评价主要通过实地跟踪监测和调查展开,主要的指标包括生物量、生存密度、生物多样性等。

(2)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对许多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来说,控制水土流失是首要的工作。

624

4期吴丹丹等: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体现在植被对降雨的拦蓄能力、林地的涵养水源能力、林地的保土能力等。通常采用渗透性能、持水性能、抗蚀性能、径流泥沙含量、土壤侵蚀模数等指标,相应数据主要通过实地检测取得。

(3)水土理化性质评价。土壤养分的恢复和维持是陆地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自我维持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表现,所以土壤理化性质是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的重要方面,普遍采用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生物学活性指标以及与营养物质循环密切相关的枯枝落叶分解指标等。而在水域生态系统,水质评价则是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必要内容,常用指标包括富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细菌微生物含量等。这些指标的数据一般靠实地监测或采样分析获得。

(4)小气候评价。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及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善也是恢复生态系统效益的表现之一[45]。常用气象气候方面的指标,如温度、湿度、降水等,以及空气质量方面的指标,如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害气体含量、可吸入颗粒物含量等来进行评价。

(5)景观格局评价。随着景观生态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应用,景观格局评价也开始在生态恢复效果评价领域应用。景观格局评价的实质是考察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尺度上的各子系统的数量和空间结构关系。评价方法主要是在土地利用数据或子系统空间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多个景观格局指数,如斑块的面积指数、形状指数、距离指数以及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等。

(6)生态价值评价。生态价值的评价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为林产品和旅游产业;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生态多样性保育等等,这些生态服务价值通过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等方法计算为可进行度量的货币价值。

(7)系统的综合评价。当前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和实践已经从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地关系的协调,生态恢复的目标、技术模式等已经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14,46],生态恢复效果的综合评价也随之兴起。生态恢复效果的综合评价全面考虑了工程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通常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多要素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得到相应的综合指数来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数据除生态系统各方面的监测数据外,还包括各种社会经统计数据。

总之,对恢复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同时也应该考虑恢复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的综合性,在单方面或多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评价生态恢复的效果。

2.2.2评价方法与技术

对应以上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内容,目前主要有两种评价途径:

(1)指标直接评价。对于生态恢复效果某个具体内容的评价多采用这种途径,即根据所要评价内容的要求,选取相应的指标,或定性描述指标的变化,或用定量的方法,将生态恢复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或监测某个指标数据的连续变化趋势,以直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系统某个方面的影响或取得的效果。这种途径的优点是思路简单明了,评价目标及结果明确,易于使用,目前多用于生态恢复过程的监测和评价,也可用多方面的多指标的直接对比来反映恢复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2)综合效益评价。对于恢复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多采用这种途径。综合效益评价是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和多指标的评价,通常根据生态恢复项目的具体情况设定几个子目标层(多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16,19,34]),适当选取各子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层。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综合指数,设计一定的算法,由指标层计算得到子目标的综合指数,再进一步得到整体的综合指数,以此来评价恢复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这种途径的优点是综合性强,比较具有可比性,适用于生态恢复阶段性评价与恢复地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

生态恢复评价的技术可理解为获取相应指标数据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对于获取指标数据、快速正确地开展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技术、新方法也成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单个指标数据获取方面,4S(RS、GIS、GPS和ES)辅助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诊断和生态恢复、重建后续监测、预测和评价成为一大热点[17,35,42,44]。在综合指数计算方面,综合指数法、模糊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系统工程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得到了发展[28]。在新技术方法的推动下,研究者们还尝试寻找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指示物或指标来进

625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行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21,23,25],使得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研究朝着更科学、更具效率的方向发展。

3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合前文分析,虽然我国学者在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评价理论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内一些学者对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理论进行了探讨[12-13,19],但迄今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发表对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理论框架体系方面的专著;研究者对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原理、方法论方面的阐述通常侧重某个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及时的总结。

(2)评价指标系统不全面,评价标准或缺乏或不合理。现有的研究往往考虑某个生态恢复区域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数据获取情况来选取对应的指标,往往不能客观而全面地反映被评价恢复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同时,利用指标数据进行评价时往往缺乏生态恢复程度判断的参照系统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指标直接评价方面,往往只是通过恢复工程实施前后的简单对比来判断“好了”还是“坏了”,没有说明具体的恢复程度或目标是恢复到什么程度;综合评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导致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结果缺乏指导性。

(3)缺乏评价方法的创新和方法之间的对比。现有的评价方法缺少指标对比和综合分析之间的整合;同时缺乏不同评价方法效果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于同一个生态恢复区域的综合评价方面,目前存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多种方法,而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对比将有利于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并利于寻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增强评价研究的准确性。

(4)缺乏学科之间的合作。生态恢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相关学科,如地理学、土壤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经济学等。目前对于恢复生态系统某个方面的单独评价往往只基于某一个学科领域,不能正确反映生态恢复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也是完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理论框架体系、拓展评价思路的必要条件。

(5)缺乏评价与生态恢复其他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和恢复机理研究之间的联系。由于生态恢复工程通常是事先规划和设计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结果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恢复工程实施前的生态恢复机理假设进行验证;同时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结果需要结合生态恢复机理进行解释,找出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多数研究都缺乏相应的反馈和衔接,以致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不能正确地反馈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评价结果对生态恢复后续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评价本身,忽略基于评价结果的、对已有恢复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的优化调控研究,或者只是罗列笼统政策建议,没有提出对具体模式和措施的针对性修改办法,同时缺乏“评价到调整”执行机制。

(6)缺乏对恢复生态系统的持续检测和评价。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及相应的监测工作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而现有的一些研究只注重前后对比,缺乏对于整个生态恢复过程的长期、持续跟踪评价。

4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展望

结合目前我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认为今后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完善理论框架,拓展评价思路

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加强生态退化机理、生态恢复过程等基础研究,及时总结理论框架方面的研究进展,建立系统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理论框架。并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拓展评价思路。

4.2加强生态恢复监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

标准

针对目前指标体系不全面的问题,首先要在理论层次上确定不同评价方面各指标使用的可行性,并可基于区域或特定的生态恢复模式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方面,目前确定参照系统和评价标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将同一生物地理区系内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的同一生态类型作为参照系,或将被评价系统在较少受到人类干扰条件下的系统状态作为参照系统和评价标准[12]。但由于许多生态系统在破坏前常常缺乏相应的监测工作,如何通过模拟、小范围试验等方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成为今后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的一个难题。同时,应将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与监测紧密结合,建立一套长期、持续的监测和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

626

4期吴丹丹等: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4.3加强评价方法、技术的创新和不同评价方法之

间的对比

注意根据恢复区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并及时跟进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尝试各种新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之间的相互比较和验证,确定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有利于评价方法的推广,也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在今后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还应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应用到生态恢复的监测中,还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推动生态恢复过程数学模型研究和深化机理研究。在评价方面,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定量方法都可以应用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以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4.4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与生态恢复机理研究

的衔接

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与生态恢复机理研究之间的衔接对于整个生态恢复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生态退化和恢复的机理研究还比较薄弱,如果利用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信息来反向推进生态退化和恢复机理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成为生态退化和恢复研究的一个思路和方向。同时,如何基于生态恢复机理来解释效果评价结果,以正确地反馈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今后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的一大问题。

4.5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后续研究

在进行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后,应该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对生态恢复后续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并建立起良好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执行机制。通过认真分析生态工程实施后生态恢复区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生态恢复措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恢复,巩固生态恢复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4.

[2]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赵晓英,陈怀顺,孙成权.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米文宝,谢应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

究,2006,13(2):49-53.

[5]包维楷,刘照光,刘庆.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23(1):

44-48.

[6]于秀波.我国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及政策保障研究.资源

科学,2002,24(1):72-76.

[7]李志安,翁轰,余作岳.人工植被对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

土壤之影响.热带地理,1996,16(4):310-318.

[8]李世东编著.中国生态状况报告2005生态综合指数与

生态状况及出判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谢运球.恢复生态学.中国岩溶,2003,22(1):28-34.

[10]张永泽,王烜.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

2001,21(2):309-314.

[11]陈恩波.生态退化及生态重建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4):335-338.

[1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江西

科学,2003,21(3):169-174.

[13]李万明,孔令英.新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

系及评价方法.新疆农垦经济,2004,(3):24-26,42.[14]徐宣斌,赵军,李世清,等.西部地区生态修复限制因子

及评价指标筛选.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42-45.[15]林积泉,王伯铎,马俊杰,等.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69-71.[16]杨子峰,于兴修,马骞.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

讨.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75-177,181.

[17]吴后建,王学雷.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湿地科学,2006,4(4):304-310.

[18]田宇鸣,李新.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益价值评估方法

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3):182-183.

[19]郭百平,于亚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价指标

与方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1):21-23.

[20]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卡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评价研究.林业科学,2000,36(6):12-19.

[21]丁成.原生动物评价废水生态治理工程运行效果研究.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1):46-48.[22]吴克华,孙永丽,荣丽,等.卡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

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效应:以贵州省花江峡谷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18-22.

[23]李巧,陈又清,郭萧,等.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指示对生态

修复的评价.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3):117-122.[24]李娜,杨锋杰,吕建升.植物光谱效应在尾矿生态恢复评

价中的应用.国土资源遥感,2007(2):75-77.

[25]卓莉,曹鑫,陈晋,等.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效果

评价.地理学报,2007,62(6):471-480.

[26]彭少麟,陆宏芳,梁冠军.澳门离岛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

及其效益.生态环境,2004,13(3):301-305.

[27]张文辉,刘国彬.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

策.林业科学,2007,43(1):102-106.

[28]雷敏,曹明明,郗静.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

政策取向.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51-156.[29]冯江,王显久.长春南湖“水变”的生态工程治理效果研

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121-123.

627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30]方东,许建华,徐实.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污染效果的

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6):36-38.[31]王德炉,喻理飞,熊康宁.卡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的

初步评价:以花江为例.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3):233-238.

[32]向悟生,李先琨,何成新,等.石漠化山地负荷生态系统

评价:以广西平果县龙何屯生态重建示范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826-830.

[33]吴孔运,蒋忠诚,罗为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重

建技术及成果的价值评估:以广西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地球与环境,2007,35(2):159-165.

[34]黎锁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评价.水土

保持通报,1994,14(5):13-18.

[35]刘霞,张光灿,董勤瑞,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

监测与评价.中国水利,2006,(16):49-51.

[36]李中魁.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与系统评估研

究:以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为例.生态学报,1998,18(3):241-247.

[37]韩玉玲.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浙江水利科技,2001

(4):13-15,23.

[38]陈宝昆,刘赋,董映程,等.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31-35.

[39]丁立仲,卢剑波,徐文荣.浙西山区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

复工程效益评价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202-205.

[40]王道坦,黄炎和,王洪翠,等.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的

治理效益综合评价.福建热作科技,2006,31(4):4-7.[41]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甘肃

林业科技,1997,(2):59-61.

[42]李忠锋,王一谋,冯毓荪.神木县近10年生态治理效果

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5):348-352.

[43]马育军,黄贤金,肖思思,等.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

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69-774.

[44]潘竟虎,魏宏庆.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评

价:以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192-195.

[45]刘苑秋.亚热带红壤区生态退化及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增刊):53-58.

[46]徐勇,田均良,沈洪泉,等.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

黄土丘陵区为例.地理学报,2004,59(4):621-628.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s

in China:A Review

WU Dandan,CAI Yunlo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restoratio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restoration practices for degraded ecosystem have been developed as one of the scientific hotspots and public focuses around the world.China,whose ecosystem has degraded drastically,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ince the1950s China has authorized and put a number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practice.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s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thes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but also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modulate and optimize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rojects.According to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study progress on effects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the paper supplies a brief account of effects evalu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ontent,approach,method and technology,and based on analyzing problems of restoratio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restoration practices for degraded ecosystem in China,five proposals are suggested to promo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restoration;effects evaluation;summarization;China

628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3)04-0330-06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Ξ 张宏锋, 李卫红, 陈亚鹏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条件,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系统发生病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在阅读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健康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过程、概念、范畴、指标、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反映当前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状况,同时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Q146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格局,借助于功能流(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而形成的稳态系统〔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与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关系密切,表现为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愈强烈,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就愈大。尤其近50a来,随着对自然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工业活动排放的三废(废液、废物、废气)大量排入生态系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2〕;盲目的毁林开荒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使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失去了涵养水分、防风固沙的能力;对草地的过度利用,使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过程和沙尘天气的发生〔3~6〕。鉴于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概念,希望尽早制止生态系统的恶化,强调应用保护人类健康的范例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 1 生态系统健康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健康的提法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Aldo. Leopold首先定义了土地健康(Land health)〔7〕;60-70年代,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Woodwell和Barrett 提出胁迫生态学〔8,9〕;进入80年代,Rapport等研究了生态系统在胁迫状态下的行为,认为它在逆境下的反应不具有自主性〔10〕。Costanza和Rapport等科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在胁迫下发生问题,不能像过去一样为人类服务。他们认为,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可引起公众对环境退化问题的关注〔1,11〕;1988年Schaeffer〔12,13〕等首次提出了有关生态系统健康度量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定义生态系统健康;1989年,Rapport〔12,14〕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1989年国际“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学会”在加拿大成立,这是国际上首次成立的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学术团体,其宗旨是促进与发展整体的、系统的和综合的方法保护与管理全球水生资源。1990年10月,学术界、政府、商业和私人组织等各界代表在美国召开了关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专题讨论会。1991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联合年会上,国际环境伦理学会召开了“从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定义生态系统健康”讨论会。1994年,31个国家的900名科学家聚集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国际生态系统健康与医学研讨会”,会议集中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检验、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政策3个方面,并希望组织区域、国家和全球水平的管理,评价和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同时宣告“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ISEH)”成立。1996年,ISEH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研讨 第20卷 第4期2003年12月 干旱区研究 ARID ZON E RESEARCH Vol.20 No.4 Dec. 2003 Ξ收稿日期:2002-12-16; 修订日期:2003-06-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102007)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08-03). 作者简介:张宏锋(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环境科学.E-mail:zhanghf77925@https://www.doczj.com/doc/e93865903.html,.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一)生态复绿模式 1、单一复绿模式 单一复绿模式主要适用于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场地面积较小的且边坡稳定的矿山废弃地。针对此类矿山废弃地,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运用生态复绿和修复山体疮疤等方法,利用现行比较成熟植被恢复手段,对破损的山体进行修复,愈合采矿遗留的伤疤,使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2、农林渔牧复垦 农林渔业复垦指依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在一些生态破坏较轻微,环境污染较小的区域进行复垦,改造之后可进行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综合利用。河南的永城煤矿废弃地,就是将深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水产养殖,将浅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种植,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1)农业用地模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对于砖瓦用黏土、泥岩、石灰石矿等废弃矿山,位置偏僻的废弃矿山的生活和办公场地,可以和土地平整相结合,将其整理成为耕地。 农业用地模式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矿区开采之前,周围都是农田,开采后土地破坏不严重、土壤养分足、重金属污染少、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只需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方法就能够恢复土地的耕种能力。复垦后的土地,可利用现代农业设施生产高质优秀的农产品,建成以当地优势农作物为主,兼顾土特产种植和加工一体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林(果)业用地模式 使用相关生态工程技术方法,对废矿场、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林果产业。 在施工过程应该用人工镐刨,既对生土母质的风化有利,改变土壤团粒的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也可避免用爆破方式造成石块松动从而形成裂缝而引发漏水或滑坡。修复完成的矿区可栽种苹果、桃、板栗等,并栽种有关的树种护坡。在果树获得收益前,就靠农作物增加收入,以短养长,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当果树开始获得收益后,树下空闲的土地也可以种植绿肥作物,既可以固定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提高土壤中氮素含有量,又可以收割后在果树下作为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收割后喂牲畜。果树进入盛果期后,一般情况下树下不种植作物。 (二)景观再造模式 景观再造模式主要适用于临近城区或者风景区,人流量较大,有造景需求的矿山废弃地。这种模式就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使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1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 2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 1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河流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提供食物、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具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诸多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很多营养盐及污染物在河流中得以迁移和降解[2]。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很多河流因用水过度而面临断流或枯竭;此外,大量污染物的排入和森林及河岸缓冲带的乱砍乱伐严重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状况,其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诸多生态功能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 在被调查的河流中,中国的黄河,流入中亚咸海的前苏联锡尔河、阿姆河,美国科罗拉多河,印度的恒河和墨西哥的莱尔马河6条河水质极差,被评为最不卫生的河流;只有南美的亚马逊河、印度支那半岛的湄公河和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水质较好。由此可见,如何维持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重要目标,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迅速成为科学家的共识,用健康来描述一个环境的状况是科学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和恢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已成为近年来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3-5]。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森林、河流、农田、湿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领域迅速展开[6-8]。而如何评价河流生态状况正成为水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仅可应用于对河流现状的客观描述和评估,而且有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河流管理活动,对于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最初定义是包括一个定义的空间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自然系统。其后有Lindeman. R的能量动态理论、Odum家族提出的生态系统发展中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Kumar. H. L的超级系统理论,以及马世骏等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SENCE)等。总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所组成,具有一定时空格局,它自身借助于功能流而形成的稳定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生态功能、服务功能、自我维持和调控功能,并且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休,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因此,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甚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 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2文明。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

3要建设生态。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 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 4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5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6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7(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8(1)儒家生态文化;(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一)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重,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目前,我国矿山总的复垦率不到10%,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差距巨大。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对矿山外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视不够 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山企业职责范围。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山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山西省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2.6倍。当前,由于矿区周边影响范围的生态恢复治理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矿区整体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复平衡。 (三)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目前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二是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家底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四)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机制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的良性运行机制仍然欠缺,专项资金来源单一,涉及矿产资源收费名目多、部门多,部门收费使用方向不明确,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整体不高,企业投资和治理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适用范围不够宽。目前全国多数省已经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均规定保证金只适用于新建矿山企业,或新矿山开发新产生的破坏。而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本仍然纳入保证金的范畴。 第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没有体现生态环境补偿的政策含义。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开征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仅仅将资源补偿费作为调整国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因此,国家将补偿费的开支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勘探成本补助上(不低于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纳入补偿费的支出范围。 第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过低,未能随矿产资源价值、市场情况变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a scientific and progressive eco-development awareness, healthy and orderly ecolog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It also mean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ood cycle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thus it protec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uman and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evaluation showed for people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deological strategy abo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xplained in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 1.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pe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xtends the ran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 Research for the effective way about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deological strategy

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硕2012北京市 摘要:当前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侧重点都不同。在国内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整合性来总结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关键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即生态系统能否维持自身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完整;二是生态系统对于评价者而言是否健康,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否满足人类需要,这是人类关注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质[2]。 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健康评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健康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已经成为林业的一个新方向[3]。早期森林健康作为森林管理者的一个基本概念,强调的是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干旱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的影响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制度等。现代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已逐步发展为包括林分、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森林景观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4]。 1.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研究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关键影响因子、评估目的和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般包括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2类方法[1]。指示物种法简便易行,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特有种、指示种、濒危种等的数量、生产力、结构功能指标等来描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体系法则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选取的指标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指标,也可以是社会经济和景观格局、土地利用指标。其中,由于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且未考虑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方法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不适用于人类活动主导的复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而指标体系法以其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 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采用的具体模型方法则包括综合指标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2类[1]。其中,综合评价法一般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指数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定量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认为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标准值,但由于难以合理界定这些标准值,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而,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该方法一般根据多个因素对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隶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成分给以刻画和描述。两种方法比较而言,综合指标法的优点在于能较好的体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评价过程简单明了,评价结果明确,易于公众感知,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能避免主观判断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但考虑到综合评价法也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的纵向、横向比较来探讨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高低变化,从而也可以避免人为确定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 2.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 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一方面,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另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森林健康胁迫因子、活力、组织、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7] [8]。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个方面来定义[4]。美国林务局从可操作性入手,将森林健康的评价与森林健康监测和森林资源调查结合提出了指标体系。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毛概文献综述--美丽中国

毛 概 结 课 论 文 之 美 丽 中 国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前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任重道远! 主题 “美丽中国”,乍一看,可能有的人以为是CCTV与bbc联合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这个“美丽中国”是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高调提出的论题。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其实,这部纪录片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契合在一起,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中华大地最美丽的画卷,这不正是十八大所展望,全国人民所期盼的美丽中国么! 十八大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身,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结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身体力行的决心,展现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内涵与积淀。 本文不妨就从思想,政策,行动这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伟大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于环境法治建设,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 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国情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 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何正盛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 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 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 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 1 生态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 收稿日期:2002-09-1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 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行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 环境治理的力度。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尽管过去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中国已成为全 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是中国依然“生态环境保护 任重道远”,生态修复将是长期、持续性的过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至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7,114 亿元增长至9,539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01%;政府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963 亿元增长至6,353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56%。国民经济保持持续、中高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生 态修复的日益重视,将共同推动环保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1-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快速发展,1996 年和1998 年出台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确保高速公路施工必须进行边坡修复,植被恢复行业市场随之开始诞生。随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且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扩大了生态修复市场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且在水土保持、城市生态恢复、国土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等山水林田湖各个领域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推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