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译名十宗罪

电影译名十宗罪

变形金刚不同版本叫法
角色Optimus,内地译名是擎天柱,香港译名是柯柏文;
角色Megatron,内地译名是威震天,香港译名是麦加登;
角色Starscrean,内地译名是红蜘蛛,香港译名是星星叫;
角色Bunblebee,内地译名与香港译名都是大黄蜂;
关于派别,内地翻译成汽车人与霸天虎,而香港则翻译成博派与狂派。

以下港译看你晕不晕
演员:奇勒基宝、奇云高士拿、米高积逊、云莉希士顿、夏里逊福、汤告鲁斯、汤汉斯、约翰屈伏塔、米路吉逊、占基利、亚诺舒华辛力加
片名:嗜哩蜜瓜JerryMcquire

以下为转发:
电影译名十宗罪

原文出自绿城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e93265566.html,,本贴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93265566.html,/viewthread.php?tid=230551
我一直觉得,翻译名称,如果你自信绕过直译之后,能得到意外惊艳,那不妨试试,若不是,还是老老实实按照原意直译最保险。像以前翻译的法国城市“丹枫白露”,实在是美极了,如果直接音译,则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将跟那些如“托斯卡纳”之流混在一块无法辨认。还有像COCACOLA,可口可乐,很形象,按硬译的话,大概会变成科克科勒,一点意思都没有。世界知名弹簧床品牌Simmons,译为“席梦思”,名如其义,堪称经典。



说到电影片名的译法,却是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说几句。现在外来影片的译名,顺意性太大,太过于自由发挥,把很多本来美妙的名称糟蹋得一塌糊涂,其中以aaaaa、香港两地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们“贡献”最大。粗粗归纳,大概有以下十种情况:



1、四字情结

看多了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最多,估计感觉叫起来好听,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译名都是四字,未免过于单调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帝国骄雄、木马屠城、金刚屠龙、狂蟒之灾、越战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原名:Shakespeare in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死亡诗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Society,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修饰诗人,而非诗社,而且片中,“死亡诗人”确是一个群体的称呼。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硬压缩”的典型。 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译成“悬河杀机”,完全破坏掉了。 《钢琴家》译为“钢琴战曲”、“战地琴人”,特别是后一个,笑破肚皮,什么玩意儿呢?有叫琴人的吗? 奇怪的是,《杀死比尔》好好四个字,却非要弄成“标杀令”,简单问题复杂化。

2、寻亲情结
还有喜欢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像梅尔.吉布逊的《勇敢的心》,

被译为《英雄本色》,跟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的黑帮片同名,甚至连一个字都懒得改,“英雄本色”这个叫法倒是有气势,但吴导演已用过,再次拿出来套在别人头上,就逊色很多了。还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下面将说到),显然,可怜的灵感来源于《满清最后一个太监》。

3、片面追求气势,装神弄鬼
还有喜欢片面追求名称的气势,故弄玄虚,却不知强奸了多少原意。《独立日》,译为“天煞:地球反击战”,什么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装神弄鬼一番。奇幻电影《伊拉贡》(Eragon,也有译成龙骑士,倒说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为另一个译名实在太恶心了,不得不说,听好:《侠影魔龙》就是港译法的最新贡献!把正义的龙变成魔,估计导演知道后会吐血吧。 《最后的苏格兰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Scotland”,这个名称本来是乌干达独裁者阿敏给自己的称号,因为他一直仇视英国,亲近苏格兰,还曾经狂妄地宣称将组织解放军去把苏格兰从英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在片中最后有记者也问起这个问题。另外,片中另一个男主角,来自苏格兰的青年医生尼古拉斯,从一个毕业生直接变为备受宠爱的总统私人医生,享受荣华富贵,甚至坐在总统车中,乌干达老百姓以为是总统本人,欢叫着追捧着,让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对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译为“最后的苏格兰王”可谓非常切题。港译为《末代独裁》或《末世独裁》,就离题了,独裁未必末代吧。港译中,凡有LAST都喜欢译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legion》(最后的兵团)又被翻译成“末日兵团”就不奇怪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不译为“末代”啦,译成“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初一看觉得不错,仔细一瞧,不对,Mohicans是复数,而且片中讲的绝对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而是三个(尽管其中男主角拥有白人血统),港译的来源估计是受到港片《最后一个太监》的影响,可是不动脑子,直接套用。

4、缺乏常识
港台弱智翻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读过数学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简称,港译偏要译成“8厘米”,厘米的简称应该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种胶片的规格。对于这个最基本的译名错误,很多人却舍不得花点精力去求证纠正,而是直接引用,于是错误越来用越广,人心的浮躁可见一斑。 Contact《接触》讲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触,译成“接触未来”,我怀疑翻译工作者

根本就没有看完全片,因为整片似乎没有涉及到“未来”,都是讲当前的接触。 《风语者》是人们对二战中用民族语言为情报作贡献的纳瓦霍族人的称呼,翻译成“追风战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为是青春偶像剧。

5、牵强附会
把“Enemy of theState”(国家的敌人)译成“全民公敌”本来就有问题,“国家”等同于“公民”么?这里STATE特别应该是国家机构,大概觉得“全民公敌”,又是四字,叫起来顺口吧。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就算了,不行,接下来,威尔史密尔和他的电影连续被强奸了,“我,机器人”被译为“机械公敌”,“hitch”译为“全民情敌”,就仅仅为了硬凑成一个系列,不伦不类。
另一个硬凑的例子是塞尔吉奥?莱昂内的所谓“往事三部曲”,简直是瞎扯。严格来说,只有《美国往事》和《西部往事》才是直译名,另一部所谓的《革命往事》根本就是乱翻,本名是A Fistful of Dynamite,一束火药。据说莱昂内本人也从来也不知道自己有过什么往事三部内的事。
西部片译名喜欢用“狂沙”一词,像西部往事,有译成“狂沙十万里”,莎朗·斯通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The Quick and theDead,应该指两个杀手的特点,一个QUICK,一个DEAD,却被译成“凤舞狂沙”,更莫名其妙的是“致命快感”一说。讲述沙漠骑士的《Hidalgo》译为“狂沙神驹”,此外,还有:车舞狂沙、凤囚狂沙、日落狂沙……怎么听怎么拗口。 由此“联想”到,美国男篮,自从梦一队以来,一直被我们称到现在的梦七队,其实从第四届后,美国人已经不称自己为梦之队了,倒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


6、画蛇添足
“The DeerHunter”本来直译《猎鹿人》挺好嘛,非要加多两个字,“越战猎鹿人”,把观众当作白痴?《第六感》,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回事,非要叫“灵异第六感”。类似的还有Munich《慕尼黑》,译为“慕尼黑惨案”,Crash《撞车》译成“冲击效应”,

7、以偏概全
《特洛伊》,本来三个字言简意赅,符合这种历史战争巨片的命名,非要变成“木马屠城”,可知,木马屠城仅仅是这整场战争的最后一部分,根本无法概括全貌。《金刚》译成“金刚屠龙”,同样的,屠龙只是其中一个小片段,整个影片这么长,用这么短的片段来概括,太莫名其妙了。

8、起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风云”开始流行,像赌城风云、白宫风云、迈阿密风云、监狱风云、无间风云、西部风云、纽约风云……任何跟黑帮,或者宏大叙事相关的,都要用上“风云”两字,想象力极其贫乏。 “黑帮”一词的使用频率也颇高,像纽约黑

帮、黑帮暴徒、鲨鱼黑帮、黑帮悍将、黑帮风云…… “追缉令”也常用,像《低俗小说》译成“黑色追缉令”,《七宗罪》译成“火线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 还有,我发现“悍将”一词也极为常见,这样一个看似强悍、实是拗口至极的叫法出现频率高得惊人,像悍将情仇、追命悍将、摩天悍将、烈火悍将、魔鬼悍将、时空悍将、 超时空悍将、执法悍将、催眠悍将、头号悍将、星际悍将、城市悍将……不行,再列举下去,我感觉就要呕吐了。
对了,还有“神鬼”两字,神鬼传奇(木乃伊)、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盗)、神鬼无间(无间道)、神鬼玩家(飞行者)、神鬼追缉、神鬼帝国、神鬼战神、神鬼战将、神鬼战士(角斗士)、神鬼悍将……不行了,已经吐了。
此外,“煞星”、“至尊”等译名也很常见。

9、自作聪明
《英国病人》译成《英伦情人》,恶俗无比,离题万里,又另有个恶心译名叫《别问我是谁》。《洛丽塔》是把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小说已经名扬天下了,洛丽塔三字也已经成为特定含义,可是非要掉书袋,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下,又顺手糟蹋了苏东坡大人。类似的有《安娜-卡列尼娜》译成“浮世一生情”。《City of God》上帝之城是人们对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称呼,却自作主张译成“无主之城”,大概自以为了解剧情,提前发布简介吧。Million DollarBaby百万宝贝,译成“登峰造击”,拗口得要命。
Sleepy Hollow沉睡谷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却帮它改名为断头谷,要用血腥字眼才能引人注意。
《沉默的羔羊》已经出名了,其实原意是“羔羊的沉默”,不同的译名,含义完全不同了。 《21克》是一部结构很棒的影片,传说灵魂的重量为21克,于是翻译工作者心急如焚,以为观众不懂,直接把片名译为《灵魂的重量》!这就像看悬念片之前,别人提前把结果告诉你一样,令人讨厌。 《银河系漫游指南》出自同名著名小说,却成“星际大奇航”。

10、恶俗口语化
《离开拉斯维加斯》译成“两颗寂寞的心”,《杀手莱昂》译成“这个杀手不太冷”,《墨西哥往事》译成“英雄不回头”,变得一点都不好玩了。更恶心的莫过于“刺激1995”,其实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我不知道前一个译名是怎么来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原名是Malèna,我觉得这个翻译得倒不错,但又有另一个译法了,叫“真爱伴我行”,俗得不能再俗了。似乎要与此响应,《天堂电影院》叫“星光伴我心”,《放牛班的春天》叫“歌声伴我心”,原来是三

部曲!
我还发现,热门的影片受糟蹋的可能性更大,冷门的影片一般翻译得中规中矩,估计港台翻译工作者分身乏术吧,正好,留一部分给人试试吧。
太多了,无法一一简述,列表如下吧,欢迎补充:
12猴子---->未来总动员
人类之子---->绝种浩劫/硕果仅存
火龙帝国---->火焰末日
剪刀手爱德华---->幻海奇缘
美丽心灵---->有你终生美丽
飞行者---->神鬼玩家
亚瑟王---->王者无敌
圣徒指南---->放下屠刀
好家伙---->盗亦有道
阿拉伯的劳伦斯---->为阿拉伯世界而战(哈哈,这个太有才了)
角斗士---->帝国骄雄/神鬼战士
天国王朝---->王者天下/天国骄雄
不可饶恕---->豪情盖天
墓碑镇---->绝命终极者
300勇士---->战狼300/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
硫磺岛来信---->硫磺岛战书(战书?MY GOD)
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英雄们
全金属外壳---->烈血焚城
史密斯夫妇---->史密斯行动
美国丽人---->四季开花的红蔷薇
我们曾是战士---->越战忠魂
黑鹰坠落---->黑鹰计划
最后补充一点,我发觉自己实在太变态,花这么多时间整理这么无聊的东西。再补充一点,港台电影翻译者真幽默,太有才了~~
自: https://www.doczj.com/doc/e93265566.html,

中外电影译名趣谈 文 / 似水流年
平时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国外影片,也爱收集影碟,却遇上不少麻烦——几乎每部外国电影进入中国之后都会有几个译名,若是知道英文原名还可以,否则找起来够困难的。然而静下心来的时候细细品味每个译名,往往能在不经意间从中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流光异彩。
国外影片到了中国,一般在以下三个地方大规模上演:祖国大陆、香港(包括澳门)地区和宝岛台湾,由于文化背景的大同小异和历史沉淀的差异,译名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三类。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大陆译名基本上平白朴实,多是由英文直译而来,力求忠于原义,比如把《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将《The Pearl Harbor》译为《珍珠港》,一般不会让人产生歧义,却往往因此落于俗套。香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其文化也有中西合璧、灵活贯通的特点,翻译时常以意译居多,不拘泥于原文,力求表现影片主题,往往有点睛之作。比如中影公司引进过的《The Rock》(大陆译《勇闯夺命岛》),讲的是尼古拉斯·凯奇与肖恩·康纳利合作进入一个孤岛击败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武器威胁美国政府的故事,香港将其译成《石破天惊》,很受好评。至于台湾译法,见的不多,但第一印象就是只求看起来“触目惊心”,不惜大搞噱头,属于典型的眼球经济,很多时候总是离题千里,让人摸不着头脑。举个例子,动作

明星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在台湾一律叫《魔鬼终结者》,连他改变戏路后出演的家庭喜剧《一路响叮当》也被翻译成《魔鬼大帝》,根本八杆子打不着,可怜的老施真是鬼上身了。
要说明三者区别,举一部影片的不同译名可能会比较有说服力。《Pretty Woman》,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影片,讲述的是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应召女郎和李察-基尔扮演的高层白领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大陆译法很老实——《漂亮女人》,乍一听是不错,基本意思都表达对了,可就是缺点儿什么。香港译为《风月俏佳人》,耐人寻味:“风月”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职业,“俏佳人”既是对女一号的誉美,更是对那段姻缘的赞颂,相当不俗。至于台湾,叫《麻雀变凤凰》,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它是指女主角由风尘女子最后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可是没看过的人多半会以为是安徒生童话呢!况且以麻雀比喻“大嘴美人”,实在欠妥。
又如黛米-摩尔主演的《G·I·Jane》,反映了一名美国女兵的艰难成长。大陆照旧翻译为《美国女兵》,也算不赖。香港人就比较会动脑筋,抽取其中简刻苦锻炼,最终成功的精华,浓缩为《壮志雄心》,让人不禁联想起阿汤哥的《壮志凌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台湾就不行了,愣是给翻译成《魔鬼女大兵》,后三个字倒还有商榷余地,却不知“魔鬼”二字从何而来?难道是说军营的魔鬼训练?
当然,三种翻译中并不是说香港译法就总是最恰当的,再举一部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The English Patient》为例。大陆直译为《英国病人》,很能反映剧中人物心态;香港译名改了两个字,叫《英伦情人》,多了几分西洋式的浪漫,却少了对人物内心的关注。台湾译法这次也还可以,套用了王馨平的一首成名曲——《别问我是谁》,我猜想多半是暗指剧中毁容那一段吧。相比之下,港台都太过虚无缥缈,倒是大陆译法更合适些。
当然。说是这三种译法也不绝对,更不是一成不变。尤其是大陆,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的兼容性,吸取各家之长,往往会译出一些经典的名字。早些年的《The Waterloo Bridge》就翻译成了《魂断蓝桥》,而不是直译为《滑铁卢之桥》,否则人家还以为是有关拿破仑的电影呢。不过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蓝”桥呢?难道那座桥是蓝色的?当时看的是黑白片,不甚清楚,希望能有高人不吝赐教。再如《阿甘正传》,本来片名叫《Forest Gump》,是傻阿甘的名字,中影公司这次别出心裁,仿鲁迅大叔的《阿Q正传》而做,赢得满堂喝彩,令人拍案叫绝。。还有,比如将《Speed》译成《生死时速》,将

《Blade》译成《刀锋战士》,都是相当不错的。然而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为什么人们把《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飘》或者《乱世佳人》,而不翻译成《随风而逝》,窃以为后者更贴切也更伤感些。
说了国外影片翻译成中文的,下面谈谈中文影片译成外文的。相比之下,走样的就更多了,也更搞笑。依旧是分三类。大陆以前的电影不太向国外出口,近几年好了些,不过翻译还比较谨慎,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什么意思?再直译回来就是《再见我的妾》,意思是不错,可那种豪情、悲壮、凄美、缠绵一下子全没了,感觉怪怪的,而且据我所知,虞姬是项羽的原配吧?怎么就硬是做了偏房呢?
在香港,历来是中英文通用,也比较重视电影的对外推广,英文翻译相对来说好一些。但有时候也让人啼笑皆非。比如我最喜欢的《东方不败》,港译《The East Is Red》,说白了就是“东方红”,外行人一看,还以为是革命影片呢!同样是徐克导演的另一部影片《梁祝》(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翻译成《The Lovers》(爱人们),倒也还可以接受。最近几年香港大概受了周星星同学无厘头风格的影响,翻译也古怪起来。黎明等主演的《甜蜜蜜》,香港对外翻译成《Comrade,Almost A Love Story》,我是始终不能很好地理解。至于舒淇的《色情男女》,英文名竟然叫《Viva Erotica》,中文可以说《万岁,黄色书刊》,勉强凑合吧!还有《风云——雄霸天下》愣是译成《The Storm Riders》——《暴风骑士》,风是有了,那步惊云呢?再有就是星爷的经典之作《大话西游》,译名叫《Chinese Odyssey》——《中国的奥得赛》,我有读过《荷马史诗》,对这个翻译不敢苟同,意思上有一点那个味道,但感觉实在离谱。
说到台湾电影,平时接触的不如香港、大陆的多,前一段时间《花样年华》很火,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译名《In The Mood Of Love》,中文应该叫《在爱的氛围里》吧?有点不妥,也不至于太荒谬。再来看王家卫的另一部知名作品《重庆森林》,翻译为《Chung King Express》。Express在英语里有多个意思,基本的有两个:表达、表达方式或者特快专递。老外若是理解为《重庆表达式》倒还好些,万一以为是《重庆特快专递》呢?我实在不敢想象。
英语水平不高,看的电影有限,手中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对其中某些译名可能在拼写、理解上有误,所谓的三种分法也是一时心血来潮,希望能有爱好电影的同道高人指点一二。

不知各位看后有何感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