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私有制理论与

马克思私有制理论与

马克思私有制理论与
马克思私有制理论与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

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博士生卢建平

【内容摘要】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引起了学术届的极大争议,有效解决这些争议的办法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们关于所有制理论的真正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帮助人们形成新型的财产权利观念。

【关键词】私有制理论平等保护原则新型财产权利观念

“物权法”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和审议,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上获得通过,这在新中国的立法史上可是少有的这么曲折,这么惹人争议的事件了。争议的焦点在于物权法究竟应当对私有财产做出怎样的法律定位?因为我国的宪法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在物权法草案修改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国家和其他民事主体不是平等主体,对他们的财产不能平等保护。另有观点指出,物权法是私法,首先应保护私人财产,按照先私人、再集体、后国家的顺序加以保护。在物权法通过之后有人说,它从法律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所有制关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有人说,它在复辟“私有制”,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还有人尖锐地指出,“物权法”违背了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的奋斗目标,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背叛。为了澄清这些事实而非的争议,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寻求理论的渊源。

一、马克思关于私有制的理论

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明白白地写着:“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而“物权法”把个人的“物权”与国家的“物权”放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这与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等价值观似乎是背违背。

难道马克思的关于私有制理论就只是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五个字“消灭私有制”吗?显然不是,那么马克思说的私有制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两句话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马克思在回答当时“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1]马克思在这里就谈到了我们所说的“物权”他所说的“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难道不是“物权”吗?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第288页

夺任何人的“物权”,它只剥夺利用这种“物权”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要剥夺利用“物权”去剥削他人劳动或侵害他人利益的特权。过去的地主和资本家曾经利用他们对土地和工厂的“物权”,剥削工农群众;而今天的一些不法业主或贪官也在利用他们的“物权”或“特权”,剥削“农民工”,贪污贫困地区的救济款,挪用城镇居民的社保基金,侵吞集体和国家的社会财富,这些都是剥削行为。这些私有财产与由此导致的剥削行为都是社会主义消灭的对象。

而对于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我们要不要消灭呢?其实这一点在马恩的著作中也有明确的答案。实际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区分两种不同的私有制, 并不是要保护“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因为, 这种私有制早已过时, 不需要无产阶级去消灭, 资本主义早就把它们消灭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那句话下面紧接着说了: “它忘记了, 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 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并且在这句话前面一页的《资本论》中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还说,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 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 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1]从这里可以看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要消灭的对象,当时应当如何消灭呢?上面的原著已经清楚的给出了答案:由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它。这一点已经被近几百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所证明,封建社会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工商业与私营作坊等等都被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所取代,“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消灭,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对待私有制的转变历程

但是各个国家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形态不同,私有制的产生、发展与消灭的形式也不同。按照马克思当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我国的近现代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与马克思说的人类历史形态的发展演变不太吻合。由于中国二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极大的限制与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清朝末年又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把刚刚萌芽的民族资本扼杀于摇篮,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直接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说过社会形态可以跳跃,但是社会生产力却无法跨越。这一点教训从建国后至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得出来,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限制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恢复发展,最后到上世纪末的鼓励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

[1]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4 页

渐形成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

第一阶段:限制发展阶段(1956年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被看成异己的力量,受到排斥或限制打击。我国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形成的是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基本不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当时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就是要使非公有制经济统统绝种。其办法是强行开展“破除资产阶段法权”的斗争,限制按劳分配与货币交换,割除小生产的尾巴。20多年间,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作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而被彻底排斥。

第二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家普遍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缓解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一时期,虽然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但并没有明确支持其发展,有时甚至是限制,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快。

第三阶段:鼓励发展阶段(1992年十四大到现在)

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承认,在对待公有制与私有制的问题上,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和进步。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非公有制经济20年来生存发展及其贡献的充分肯定。2004宪法修正案时,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当前还不能立即消灭私有制,私有制还有它存在的理由。这一点在马列原著中也有论述,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曾指出:“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呢?”“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对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私有制经济决不能简单地、人为地加以消灭,它只能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步走向消亡。

三、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回顾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理论的精辟论述与我国对待私有制的历史转变之后,我们就不难对文章开始提到的几种错误观点进行驳斥了。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和其他民事主体不是平等主体,对他们的财产不能平等保护。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国家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有双重身份,即公法上的身份与私法上的身份,凡属存在于公法领域的国家财产,被视为公共利益的载体,如国家享有所有权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公有物(如军事设施、政府机关的建筑物等)与公用物(如公共道路、桥梁、公园等)以及国库的财产等。这些财产为“公法上的国家财产”,受公法的特别保护。在公法领域,依据宪法所规定的“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财产被作为社会整体利益而为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在内的公法所重点保护,亦为民法运用私法的原则和手段予以保护。而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在公法亦即国家权力直接约束的范围内,得以确定和巩固。凡属存在于私法领域的国家财产,则被视为个别利益的载体,如国家通过设立国有企业而交由该种企业经营的财产以及国家由此而对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享有的投资人权益(股权);又如国家通过投资而与他人共同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而由此享有的股权;再如国家通过拨款交由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使用的财产。这些财产一旦进入民事流转领域,即成为“私法上的国家财产”,由此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受私法的调整。在这一领域,财产关系具有商品交换的性质,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因此,在这里,国家财产或者依据民法的法人制度在法律形式上转换为国有企业法人的独立财产或者机关、事业法人的独立财产,或者依据公司法的规则表现为国家所享有的投资人权益,等等。但无论国家以“国库”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或者以政府以及政府机关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在这些民事关系中,国库或者政府机关均不能具有或者表现其公权力载体的身份,不得在其参加的法律关系中行使其依据公法而获得的公权力,而只能依照商品交换的规则,以民事主体(即“公法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并遵循民法的平等、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至于国有企业的民法地位,则为纯粹的“私法人”(即依据民法的规则而设立的法人),其财产与自然人以及其他法人组织的财产具有完全平等的民法地位。

另有观点指出,物权法是私法,首先应保护私人财产,按照先私人、再集体、后国家的顺序加以保护。应当承认,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起被并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鉴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一大二公”,对公民的财产权缺乏必要的保护,因而强调应当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物权法应当将私有财产权作为一项重要权利加以保护。但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出发,物权法不能仅仅保护私有财产。我们说物权法是私法,一是强调

物权法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私法自治原则,二是强调物权所具有的民事权利的特点。而绝不是说,物权法只保护私有财产,而不应当保护其他财产。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其他各类物权都是民事权利,保护这些民事权利当然都体现了物权法的私法性质。

至于有人说,宪法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就意味着对公有财产实行特殊保护;如果物权法规定平等保护原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所以,物权法应当对公有财产实行特殊的保护。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对宪法的误解。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已经明确规定了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宪法也规定了合法的个人财产受法律保护(查阅)。宪法第十一条也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所以强调保护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是并举的,绝对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对宪法的规定断章取义。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以,实行平等保护是完全符合宪法和十六大报告精神的。宪法促进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其中也是平等保护的要求,因为平等保护的目的就是促进这几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没有平等保护就难以有共同发展,失去了共同发展,平等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对上述观点的澄清使我们知道物权法做出“公产”“私产”平等保护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哪位法学家的一夜之间提出的什么新理论,而仅仅是将我们党这么多年来对共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形成的正确认识上升为国家意志而已。其目的在于通过平等保护增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最终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

四、新型财产权利观的确立

物权法规定“公产”“私产”平等保护的原则是立法者的一种价值导向,最终实施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财产权利观念是否更新。其实,关于确立新型的财产权利观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就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他说“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落后与先进的标准,而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就是一种新的财产观,对正当合法的财产权利给予切实的保护,对非法的不义之财,实行严格的惩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物权法就是在贯彻这一讲话精神的体现。物权法明确提出这一原则重大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全社会改掉原来旧的财产权利观,确立新型的财产权利观,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执法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懂得尊重与保护他人财产,集体财产与国家财产,这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民事主体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首先,作为国家公务员应当率先更新自己的财产权利观,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法官、检察员在执法司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公民或法人财产的观念即物权观念,尊重公民和企业的合法财产权。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切实维

护人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及其财产权利,例如,警察执行公务时,在没有获得合法授权和履行合法程序的情况下,不能随意进入私人住宅。谚语说,对于私人的茅草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也不能随意实施征收、征用等行为。《物权法》第一百四十八条就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该土地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给予补偿,并退还相应的出让金。”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公权力的基本使命正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物权法的这些规定,实际上为依法行政确立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其次,作为普通大众在参与民事活动过程中,也要更新自己的财产权利观。例如,作为业主需要树立业主自治的观念,保护业主的权利。物权法特别强调业主自治,第七十五条规定:“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第八十三条规定,“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物权法为什么如此强调业主自治的重要性呢?因为业主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和谐社区,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业主可以制定体现共同意愿的规约,以解决社区内的矛盾纠纷。例如,就共有财产的利用方式而言,住宅用途是否允许改为商用、业主什么时间可以在小区遛狗、是否可以在小区公共场所组织开展娱乐活动等等,都可以通过业主自治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65 、2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3.

[3]潘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私有[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5) .

[4]周尚万. 新中国私有制经济的回顾与前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

版) ,2000 , (2) .

[5 ]潘石、李相合. 试论我国私有制经济存在的长期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6 , (4) .

[6]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79 - 380.

[7]尹田:论物权法平等保护合法财产的法理依据.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8]王利明.试论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中国民商法律网.2006.02

国际政治理论

二、现实主义 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139) 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376比较387)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 2.古典现实主义(p37-39;摩根索六原则p67-68)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137/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p125/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144/301、两极稳定141、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302)文明冲突(420-421)新帝国论 三、自由主义 1.国际合作(321/合作条件326)相互依存(336敏感性/脆弱性341;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155/342) 国际机制(360)国际制度 2.理想主义(p33-36; 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p39)新自由主义(156与新现实主义比较132-135)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157-158) 民主和平(451-452)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180) 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419) 四、马克思主义 世界体系(332)依附(339-340)新帝国主义 五、建构主义 国际社会(236) 文化(424认同/规范226-227)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 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224-226) 六、方法论 层次分析(p99个人/国家/体系层次273-274)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p91/117/191) 一、导论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利于完整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它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等学科方向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学科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努力提高学科质量和水平。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阵地,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199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均属于本学科第一批授权点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录....................................................................................................................................... V 绪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一)国内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4) (二)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5) 三、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7) (一)创新之处 (7) (二)不足之处 (7)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发展理论 (9) 一、城市的产生 (9) 二、城市的作用 (10) 三、城乡关系 (12) (一)城乡的对立 (12) (二)城乡对立的消灭 (13) (三)城乡融合的途径 (14) 四、住房问题 (15) 第二章列宁、斯大林的城市发展理论 (17) 一、城市中心理论 (17) 二、城镇化的动力 (18) 三、城乡融合的途径 (18) 第三章中国的城市发展理论 (21) 一、毛泽东的城市发展理论 (22) V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 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 开课单位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研究生处 公共

必修 课程 (7学分)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考试 外语(英语) 1-2 180 4 考试 培 养 单 位 专业 必修 课程 (1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 72 4 考试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1 36 2 考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2 36 2 考试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3 36 2 考试 《资本论》研究 2 36 2 考试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摘 要:“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大卫·哈维;空间;空间生产;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1-0055-06 大卫·哈维是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哈维曾醉心于实证主义地理学研究,他早年出版的《地理学中解释》长期被誉为地理学界的经典著作。使哈维的理论研究发生重要转向的契机是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美国和欧洲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城市成为一个各种社会矛盾聚集的空间,而传统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研究显然无法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于是哈维开始尝试寻求一种辩证的、综合的、人文的视野,为传统地理学注入人文底蕴。在游学法国期间,哈维接受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选择诚如哈维自己所言,是因为“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现有的全部理论体系中最具有说服力的”[1](P3),从 1971年开始,哈维每年(只有一年除外)都组织阅读 马克思《资本论》的小组,他在这种阅读中受益非浅,此后,哈维不断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因素整合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哈维与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卡斯泰尔斯(Mamuel Castells )共同被誉 为马克思城市空间理论的三剑客,而他是三者中明确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人,也是坚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研究、注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一位。因此,对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 的解读对我们认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生产何以可能? 对于空间以及空间分析而言,哈维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开拓者之一。从理论沿革的角度看,哈维空间思想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列斐伏尔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空间生产的分析路径,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并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起点。哈维翻译了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对列裴伏尔关于“都市是一种空间的生产过程”的论断给予较高评价,并认为列裴伏尔“一直是努力将空间内容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最执著的作者。”[2](P337) 那么,如何看待哈维视野中的“空间”及“空间生产”呢?这里的“空间”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空间生产”是何以可能的呢?让我们看一看哈维自己的阐述:“空间和时间实践在社会事务中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们始终都表现了某种阶级的或者其他的社会内容,并且往往成为剧烈的社会斗争的焦点”[3](P299)。在这里,哈维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三点:(1) 本文为同济大学“985工程”二期城市发展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化战略”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章仁彪(1950-),男,上海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敏(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章仁彪%李春敏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不断的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界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转译和介绍,随着《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倾向的态度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周扬、陈受颐等人开始对经典的著作进行评注阅读。随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次胜利让人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欧洲、日本、苏联三个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它们三个国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时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文艺史上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支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这时,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造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相对立的局面,但20世纪4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成体系进行探究,主要是分为两种探讨,一方面是针对马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回归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回归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2014-0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曹海军孙允铖 作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城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城市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空间”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视野中,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政治思想。正如苏联城市学家杰米坚科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完整的论述城市和农村的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对城市的制约作用,从而奠定了都市化科学理论的基础。” 城市:资本积累的空间投射 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城市政治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场所和巨大“容器”,城市空间本身就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资本的积累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满足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张。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产业革命的深入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工业、交通、金融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涌入。城市空间中聚集了大量由过剩工人人口组成的产业后备军,这些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便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从科技支撑的角度看,科技革命使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在城市中发展,城市也成为新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试验场。恩格斯分析了城市成长和地理集中的原因,以及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恩格斯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肯定了大规模集中和集聚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和资本积累:“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样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吸引力与其说是来自于地理空间,不如说是来自于特定地理空间所蕴含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城市的本质也不仅仅是它的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空间聚合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空间优势。 城乡对立:资本主义空间形态的断裂 资本主义城乡对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城市问题上论述最多的课题。在《共产党宣言》中,用于表述城乡关系的术语有“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市的统治”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其他社会主义者(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包括消灭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城乡关系“同一—分离—对立—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消除城乡对立的若干设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早期人类社会的城乡浑然一体的状况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原点。只有在城市产生以后,才逐渐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城乡对立使得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先进工业文明代替落后的农业文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在城乡对立的过程中解脱出来了”,“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同样,马克思也敏锐地看到城乡对立既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服于分工、屈服于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基本要求 本部分考试着重考察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准确识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较熟练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较好应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更替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发展演变情况,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商品经济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共产主义基本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发行了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而拉开了国际政治学新的一页。这本书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并且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该领域被征引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华尔兹的贡献在于,首先他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引入国际政治学研究,并且建立了一套纯粹的系统理论,较之以前的学者,他的结构主义运用的更为精确,从而使得结构与系统的观念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为"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第二,华尔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理论假设,是继汉斯·摩根索之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师;第三,华尔兹的研究引出了80年代国际政治学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如基欧汉等人,将结构理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结合起来,逐渐发展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随后,由于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方法的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逐渐与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分庭抗礼。直到90年代初,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二分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华尔兹密不可分。 本书可以大致分三部分,首先,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明一个符合国际政治学要求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做了大量的说明。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也就是结构理论的框架,并结合现实主义的假设发展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军事和国际事务管理,并且考察了结构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发生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前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区分了规律和理论,分析了将理论看作规律的集合所造成的混乱,分析了归纳法在 寻找规律时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理论建设中的局限。他提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本身只是长久以来在脑海中经过构建和在构建所形成的精巧的概念。现实产生于我们对无限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如何选取材料以及如何安排,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归纳法所必遵守的准则。"如果说"规律指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那么,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这种联系因何存在。并且"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而不能被发现。"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随后华尔兹特别提出了国际政治学中普遍使用的还原主义理论,应该说他的系统理论正是在对还原理论的批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明确了两种理论的区别,即"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尤其是关于确定战争的原因及和平的条件,按照原因所在的层次——人、国家或者国际系统——加以区分。其中关注于个人或国家层次的是还原主义理论,而认为原因存在于国际层次的是系统理论。"之后他还特别举了霍布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作为还原主义的典型,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