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

【内容摘要】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显著,特别是看待自然的观念上。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西方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能够通过智慧来征服自然,按人类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享用自然。正确看待中医不同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然观;文化交流;和谐;对立

引言

大凡学习、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等涉及中西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科,我们常会倍感中西在精神世界上各个方面的差异,一般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文化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开放、外向。比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差异就很明显。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试图来探讨这问题。

概述

关于中西在自然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笔者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与西方各国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相对隔绝的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然后中西不同的自然观又反作用于各自人民的人生观。梳清中西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对我们进行研究、比较中西文化有莫大帮助。

一、地理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文明深深地根植于二希文化的土壤中。古希腊由于海域大于陆地,山区多于平原,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这种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不得不将获得财富的途径求之于海上渔猎和海外贸易。古希腊的史诗中已有不少地方描写海外经商和海外冒险,表现出古希腊人向外争取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

较之古希腊,我国的自然环境就优越得多了,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这片地区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为我国先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条件。考古发现证明,智慧的我国先民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谷子、水稻种植技术。我国世代传颂的神农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也道出了我国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依赖和诚挚热爱。

二、社会历史因素

在国家组成方面看,古希腊是由一个个分布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小岛上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组合而成的,各城邦与统一的中国比起来,无不显得土地狭小。若偏安于城邦一隅,则生存空间狭小,战略纵深不足,遭遇荒年,易闹饥荒。因而,古希腊人自然热衷于进军海外,开拓殖民地。

而我国即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大部分都要比欧洲的城邦大得多。我国到秦朝就形成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总是统一多于分裂,统一是主流。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物产,能给我国

先民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相比对古人来说变幻莫测的大海,我国先民对于资源、财富自然多求之于相对安全的陆地。

曾有西方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由于自然环境塑造形成的大众普遍心理分别称之为“大陆性格”和“海洋性格”。其中“大陆性格”的代表国家为中国,而“海洋性格”的代表国家则为古希腊、古罗马。

中西不同自然观的表现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当自然占上风时,它可以肆意的控制、玩弄着人类。古希腊人在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情况下,把雷电神化为宙斯,把变幻莫测、肆意风浪的海洋当作海神波塞冬的化身,把商业的成败归于商业之神赫尔莫斯的意志。[1]在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就屡屡被命运之神捉弄。他苦苦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最终却发现自己却是弑父娶母的凶手,城邦的罪人。他无力抗争命运,只能刺瞎双眼,放逐自己。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力。[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避雷针消解了宙斯的威力,蒸汽船使海神的威严不在。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就能使自然屈从人类的意志。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便是:上世纪美国曾泛滥的针对共产主义的德麦

卡锡主义,当时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大量使用测谎器来检验雇员的忠诚度。制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宁信度,不自信“的笑话。他们宁可相信冰冷的仪器,也不肯相信活生生的人。此举造成很多人受到不公待遇和迫害。就连美国人自己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因此受迫害,而大名鼎鼎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更是因此客死他乡。即使到今天,美国的法院在取证时,仍很信任测谎器,虽然美国、菲律宾都曾发生过数起测谎器测试错误而误杀无辜的案例。

较之西方文化,我国古代对待自然无不显现着亲切感和依赖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先民的希望。“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农谚似乎把土地看成有人类感情的物。先民们认为只要勤恳,土地必不负与人。我国先民自古以来就和自然产生了一种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中国人认为自然具有人性之美,《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中国人对自然充满了感激和眷恋之情。歌颂自然,讲述山水之乐的诗文大量创作,并广为传颂。中国歌颂自然的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的作品也许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人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情思,热衷于中医中药、阴阳风水等无不充满了对自然的温情。

表现

从哲学方面看

基于我国先民对自然的热爱,我国古代哲学也相应的形成了“天人合一”论。这个观点到西汉的董仲舒被发挥到了极端:就连打雷、水旱

灾害、彗星出现这类自然现象居然也和人事有关。

面对自然的各种变化,我国先民在哲学上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以此来解释自然发生的各种现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对古人来说,旱灾、洪涝、蝗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极其恐惧的,我国先民在对自然热爱、亲近的同时,由于生产力低下,认知不足,对自然又不得不有所畏惧。最终成书于东汉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集中体现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从医学方面看

《黄帝内经》中,作者托黄帝、岐伯对话来阐述医学道理的。中医的医理,就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我国古代哲学土壤中。现摘取几则其中反映“天人合一”理论的条文。如《素问·保命全形论》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从这些经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先民认为人与天地是

一一相应的,人秉天地之气生。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东南中西北五方,又对应风热暑湿燥寒,,对应酸苦甘辛咸五味,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

从宗教方面看

在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黄金固然是吸引冒险家们的第一要素,但这两国热衷传播天主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动力。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本人就是一个热衷传教的虔诚基督徒。纵观中西宗教发展历程,西方的宗教总表现出一幅咄咄逼人的架势。在基督教看来,世间的宗教除了基督教自己,其余皆为应当消灭的异教、异端。在西方历史中,各宗教、各教派间的宗教压迫和宗教战争并不鲜见。基督教各派系都热衷于向世界各地派遣传教士,传播上帝的“福音”。

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压根就没有向国外传播的行动,始终都在国内发展。现在其势力远不如远道而来,异地开花的佛教。佛道两教在中国数千年,从未发生类似于欧洲规模的宗教冲突。目前的中国共有五大宗教并立,但都一直和谐共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博大。反观印巴、中东各地,因宗教纷争而引发的流血冲突乃至战争,不时见诸报端。

从军事方面看

西方的军事思想信奉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喜欢先发制人,力主以此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与西方对待自然上持对立态度,好征服自

然的观念无不相关。毛泽东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在受西方教育的军事家看来,这与他们的固有观念相去甚远,简直是不守规则的。中国人向来不好战,非战不可多通过顺应时势,因势利导来取胜。就像我国古代神话中鲧禹治水的故事那样,先民们认为,一味的对抗必遭失败,唯有顺应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才有成效

从医学方面看

在我国医学界,中西医并立,在世界上实为奇观。近些年,外国人渐认识到中医的巨大疗效和独特魅力,有不少人来华学中医。他们中有些人寄希望于从中医名家的诊断过程中所用的手法,所开的药方,并将之详细记录于案;或寄希望于历代中医名家所创之方。幻想能有朝一日面对病人时能如法炮制,套方子施药。其实外国人,特别是笃信西方文明者学习中医无法理解其中要义,其根源在于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当中西医同时面对同一病人癌症时,西医马上想到通过先进的现代仪器,通过拍片、化验等手段,从病人体内找出癌细胞,确定其种类,进而运用抗癌药物、化疗等手段,力争消灭癌细胞,从而使患者得到康复。若患者的患病组织已发生病如,西医通常在常规疗法无效后即考虑将其切除,从而达到其治疗目的。总之,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运用了西方文明对自然的对立、对抗、斗争的哲学作为其行动的思想指导。医生和病人体内致病病毒、病菌的态度是:不是你战胜了我,就是我战胜

了你,彼此间是个不断斗争的过程。

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恰好相反,中医认为,恢复病人的健康,不必非要和致病因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疾病(中医通常表述为“邪气”)进入人体,好比盗贼进入自家中,此时,为了保护财产,大可不必手持干戈与之搏斗,只消拿起武器,客气的对他说:“你还是出去吧”,这比面对面的大干一场要稳妥的多了,免去了把家具打烂,使自己受伤的损失。这在中医上叫“托邪外出,疾病自愈”,副作用极小。而西医使用抗生素、化疗手段来与病菌、病毒斗争,这自然无法避免伤到了正常的细胞。

总述

由此可见,一味地强调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以人的意志来改造自然,无疑会产生诸多弊端。那么如果我们全部按照国人传统思想来生活是否能解决这问题呢?这个实验,庄子早就进行过了。在庄子看来,人类应该拒绝文明,回到彻底的自然状态中去,彻底解放人的自然属性。很显然,这也是行不通的,庄子本人终生的穷困潦倒似乎也是对他彻底的自然主义人生观的讽刺。

中西文化交流,除了语言的障碍,更多的是隐藏其后的观念上的不同。笔者认为,通过对中西不同自然观的了解,能更好的服务于双方的正常交流,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崔宝衡.外国文学名著名篇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郭仲夫.黄帝内经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英语作文

Second English papers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festivals that reflect the culture of itself、In China, as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countries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r, more and more chinese accept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some western festivals sometimes even more popular than traditional festivals, foreign cultural’s influenc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The main The main group of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s youth group which t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 such as Valentine's day, mother's day,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Day、In fact, because of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holidays in China is just popular for Christmas and Valentine's day, not all western holidays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any college students know the existence of western festivals, but little of them know about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In addition to Christmas, respondents who know other western festivals’meaning are less than 10%、Referring to the way to celebrating, in General,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send gifts such as flowers and greeting cards、They sing with friends, and bless or send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人》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做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黑格尔则很兴奋的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则认为神学是人学的一部分,人类可以战胜一切,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按照历史的视角,过去所渴望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不能得到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以上就是西方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维持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在早期中国一直想要的是风调雨顺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土地、农业、自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了。它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中,自然孕育出万类霜天和万物的灵长——人类,人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谐共鸣。中国哲学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关系。这样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是山,水,石,树,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赋予生气,在自然母亲的观念当中,人与物是平等的,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鉴于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由自然观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从文学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例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由此可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人类更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从而意识到人类的哪些行为或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观,不是畏惧自然,也不是奴役自然,而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此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理论,由实践中引发的课题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错误的自然观必定会被自然科学所否定,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就拿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坚信人定胜天,于是不择手段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由此人类认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是错误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取得双方的互赢,所以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综上分析,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同时也会纠正错误的自然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一、背景: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的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节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四、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英语 2012年9月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班级:英语 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自然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 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 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 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 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https://www.doczj.com/doc/e92768722.html,/view/50583.htm

什么是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自然观的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

论古希腊自然观及其生态意义

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 态意蕴

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摘要:古希腊的自然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它开启了各种可能。在此我们要审慎地看待希腊哲人的超越性(他们也同样首先是内嵌于文化传统的个人),要对逻辑化的结论保持健康的怀疑:古希腊自然观并非物化地看待自然的开端,它为人类超越地审视自然提供可能,但同时也为人类蒙蔽于自然之内的宗教信念提供支持;古希腊自然观并不系统,在不同理论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差异,是孕育此后诸多生态观念的温床。古希腊自然观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可塑性,根源于自然哲学家们尝试性地探求自然的秘密,但并不对象性地究诘自然;他们以经验现象作为依据和起点,但总是回归到形而上学之中去。总而言之,从生态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的自然观会发现,它是促发生态思想发展的无限可能的最初构架,是生态思想生长的亦此亦彼的源泉。 关键词:古希腊自然观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发现生态意蕴

像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中的地位一样,古希腊在生态思想史中也占据首页。这并非“言必称希腊”的教条,因其从思想的原初性、深刻性及重要性上讲,都在生态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中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作用。自然哲学、科学——生态思想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题,都从古希腊发端。作为根植于历史之中的概念,两者在希腊人的自然观中纠结在一起,因而探讨古希腊的自然观就成为生态思想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古希腊自然观 提到古希腊自然观,当然无法绕开那些自然哲学家及其思想。“自然观、自然图景是属于历史的……只有在历史中才能理解自然”,“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科学传统”。一般而言,回到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文本之中,即是回到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古希腊的自然观是怎样一种形态,这一命题的难度在于:首先,在古希腊那里,不同的哲学家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对文本进行谨慎细致的考察,我们也很难对古希腊人抱有怎样的自然观念得出唯一肯定的结论。这是科学思想扎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层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其次,从大体上看,古希腊人的自然概念与我们的所理解的自然显然并不一致。这样一种境况,迫使我们做出这样一种选择,即要着重考察那种影响较为广泛,一般形态的简单、朴素的自然观念。这种自然观念构成当时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哲学思想成果的探究,它们的先导性影响在整个生态思想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自然神性 尽管通过词语的词源学考察来提出观点并不总是可靠,但却是我们理解前人思想的重要途径。“自然”一词在英文(nature)和希腊文(physis)中都有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是普遍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作为自然物的集合的“自然界”;另一种指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原因和根据,也即“本性”,这是古代人的普遍信念。古希腊人保留了那种关于自然的最古老最原初的含义———生长。“生命展现自己就是生长,也是希腊人所谓的自然”。 在古希腊人的眼中,“自然”是一个活的、充溢着心灵的世界,自然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命运、等同于神。“原始的自然概念与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的观念相适应,只有把天地看成是自身有生命的、处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中的有机体,才能理解自然何以不指天地,而指天地的生长”。“对于大多数希腊哲学家来说,自然是有生命的神圣的有机体,通过生育繁殖而造就万事万物和万神,以及人和各种动物”。如柯林伍德所描述的那样,“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居住在地球表面及其邻近区域的造物,其生命和理智代表了这种充满活力和理性机体的一个特定部分”。“一种植物或动物如同它们在物质上分有世界‘躯体’的物理机体那样,也依它们自身的等级,在心理上分有世界灵魂的生命历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 “自然”不仅是一个渗透或充满着心灵的世界,还是一个秩序的世界,是由自我运动着的事物所构成的等级世界。从最低等级的纯质料到最高等级的纯形式,形成自然界的秩序之链。自然的整个运动、变化都服务于纯形式(即神)这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的自然观,自然科学则是客观存在,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自然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基本关系。通过这个基本关系,既看到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又看到科学技术沟重要性。可以说,这“两化”原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作用,归根到底,要从“两化”原理中得到说明。 2.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对人实行真正的专制 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古代人所不能比拟的。近一百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超过了以往几千年。但是,现代工业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超过了以往几千年。 人类往往在自然给予的惩罚中,总结教训,使得“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特别是从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3.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和自然”客观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二、自然观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东西, 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 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 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 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 陷于外因论, 就诉诸爱和恨两 种外在力量; 克萨戈拉将它归 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 合乎规律的过程, 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 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 (见纠正了这个错误, 认为 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 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 动法 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 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 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 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 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 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 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相对性与绝对性 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 一方面认为万物 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 水四种元素, 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 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 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 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 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 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 原理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 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 不断运动的整体, 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 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 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 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 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 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 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 的一种理解方式。 相对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自然哲学 是科学的源头, 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 欧洲人之外。 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 没有巨大差异。 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 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 神身上, 情欲, 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里 说明一点, 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 例如,在说明水、 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 在解释数目无限、 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 阿那 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 万物又 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 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 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 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 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 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 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 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 ,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 ,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 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中西方节日差异

中西方节日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什么是自然观

1、自然观的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更要关注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动态中体悟其全貌,在发展中领悟其真相,只有达到了历史的认识高度与深度,自然才不是不可思议的、或专跟人作对的怪物。惟其如此,人作为“宇宙之精灵”才有其真正的现实意义。 2、自然观研究的价值 (1)自然观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决不是抽象的概念游戏,辩证法也不是变戏法。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其哲学大厦无一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其前提之一便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因此,哲学真理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态,作为人类理性智慧的结晶,必须时刻倾听自然科学的呼声,关注科学的发展,对科学真理的扬弃意味着哲学的显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观起到了一种中介作用。因为之于科学,自然观是哲学的,而之于哲学,它又是科学的。哲学要从最高意义上和最普遍原则上对自然规律进行抽象,这无疑需要吸收自然观中的养料,且以科学的自然观为基础从事哲学概括,既合理又简捷。 (2)自然观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必然。对个别与局部的自然现象研究以后,必然导致从一般与整体上去把握自然本性的向往,这是人类认识自身固有的一种禀赋与天性。历史地看,“素朴自然观”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机械自然观”是机械力学发展的必然,“科学自然观”呢?用恩格斯的话说:“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确实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之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不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此外,现代科学整体化走向的趋势不也内含着这种系统揭示自然本性的哲学底蕴吗? (3)自然观研究是人的价值研究的载体。人的价值研究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热点。如何看待人的价值,各派观点虽然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价值研究首先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时,首先需要寻求人的参照物,只有从与人既对立又统一的参照物中去理解人自身才是合理的。在这里,对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来说,无疑成了一种天然载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