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22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1毫升= 1cm³= 1×106-m³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1毫升= 1×103-升1升=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 =ρv v =m /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 3=1×10 -3g/cm 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1×10 -6 m3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 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
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
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卵巢、分泌的雌雄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节神经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且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维持体温稳定的关键。
在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是主要的,而运动时则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散热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其中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而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导致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 咸水 ) ,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陆地 -- 大气、海上内循环: 海洋 -- 大气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 --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 蒸腾、升华 ) 、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 : 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 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XX成年人, 平均每天需 2.5 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 , 儿童身上 4/5 是水分。
8、每年的 3月 22日为“ 世界水日〞第 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阳极)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阴极)色火焰气实验结论 : 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 (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 。
说明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 水的分子式 :H 2O〕。
水的浮力第 3节1、液体( 气体 ) 对浸入 ( 包括完全浸没和局部浸入) 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 =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 浮 = G 排液 =ρ液 gV 排液注意(1) 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 kg/m3, V 排取 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优秀研究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水以各种不同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
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一个人体内有2/3是水分,儿童体内有4/5是水分。
水与生命密切相关: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的运动经历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循环变化。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
第二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火焰气(负氢多父亲多)。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
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是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的公式:ρ=m/v。
水银的密度为13.6×10kg/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kg。
密度的单位:kg/m或g/cm(注:XXX是g/cm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
水的密度:1×10kg/m或1g/cm。
密度的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第四节:水的压强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面垂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2·1·c·n·j·y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5、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21·世纪*教育网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俩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科学是一门让人深感神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如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支持和输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吸收光能和CO2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结构、花粉和花的传粉方式等。
2. 植物的营养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等,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植物的繁殖过程:通过了解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和器官的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2.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方式,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了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如动物的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个体发育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了解原子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基本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特性。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的一种方式,了解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化学反应的各种反应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减速度、匀变速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了解力的本质、种类和计量单位等基础知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3. 动量与能量:了解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势能等能量,如牛顿三定律、机械能、热能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紧密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含完全浸没和局部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荡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通直流电氢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
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2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 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³ 或 g/cm³,
(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 1kg/m³=1×103g/cm³ (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³ = 1×106 m³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3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
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液g h) 4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VgGF
排排排液浮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kg/m³,V排取m³)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
VV
物排
④F浮=G 漂浮 此时
V排 < V
物
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
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
ρ
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
ρ
液时,下沉
③当
ρρ
物液时,悬浮 5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
从河 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 根据
VgρF
排排浮
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
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VgρF排排浮,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6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
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7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
胆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