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

1、《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

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F

【注释】

舍:家。

嬉:游戏。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

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仕:(仕途)在……做官。

并:连同。

或:有人。

去:去除。

欲:想要。

何:哪里。

而:却。

坐:因为,由于。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5、《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cí):春祭。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相谓:互相商量。

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

且:将要。

固:本来。

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遂:就。

亡:失去。

【解释】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

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返:同“反”,反而的意思。

7、《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初:初始。

执:握,持,拿。

亦:也。

计:计谋,策略。

俄:一会儿,不久。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年长的男人。

遂:就。

【寓意】

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不能盲从。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

8、《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餍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

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蘮(jì):毡子和毯子。

且:既……又……。

率:大都。

暴:猖狂。

以为:认为。

【启示】

溺爱是不可取的,环境过于安逸,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9、《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方:正在。

引:带着,抱着。

故:缘故。

善:擅长。

岂:难道。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可能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10、《人有亡斧者》

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

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

窃斧者。

【注释】

亡:丢失。

意:同“臆”,怀疑。

窃:偷。

颜色: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没有不像。

俄而:一会儿,不久。

谷:山谷。

抇:读hú挖掘。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

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11、《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宣王:齐国国君。

竽(yú):古代乐器名。

必:定,必须。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说:同“悦”。

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

立:继承了王位。

【启示】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2、《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市:集市。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反,通“返”,返回。

彘:读“zhì”,意为猪。

适:恰巧。

特……耳:不过……罢了。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而:则,就。

成教:教育有效果。

【启示】

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曰: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很。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之:代词。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

1、《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 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F 【注释】 舍:家。 嬉:游戏。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 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篇一: 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正文: 文言文是中国汉族语言的一种古代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文言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拓展: 以上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和散文。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篇二: 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正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升初考试作为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也是考试的重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1.《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 苗圃家教辅导室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 姓名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4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

蛇足者,终亡其酒⑧。——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6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7、《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8、《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9、《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10、《人有亡斧者.》 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 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 子·说符》 11、《滥竽充数》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篇1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篇2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阅读15篇(六年级)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阅读15篇(六年级) 此十五篇可供同学阅读,为学校学习文言文做好连接,老师可引导同学自主选择背诵,不做统一要求。 1.菊 菊花盛开,芳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日时 一日一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3.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4.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来宾,何益仆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认真,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6.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7.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拓,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小升初文言文20篇

1、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4、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6、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8、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0、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猥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11、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12、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3、祁黄羊举荐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jiān,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4、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5、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6、上善若水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20首简短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 1. 《论语六则》:精选《论语》中的六句名言,尽显儒家智慧,让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2. 《爱莲说》:周敦颐用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莲花图景,表达了他对莲花的热爱和崇敬。 3. 《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述了一间简陋小屋的内外环境,彰显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4. 《论语十则》:本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涵盖了学习、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智慧,让你更好地领略孔子的教诲。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经典之作,阐述了忧患意识对于人生和国家的意义,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6. 《三峡》:郦道元的《三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中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7. 《马说》:韩愈的《马说》以马来喻人,抒发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感慨,呼吁社会尊重和重用人才。 8.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9. 《论语十则》:本篇再次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重申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让你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明智。 10.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潭水景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慨,展现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11. 《陋室铭》:刘禹锡再次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陋室的美好与宁静,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12.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这篇赠序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诫年轻人要刻苦读书,珍惜学习机会。 13.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激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进取。 14.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宁

小升初文言文百篇

小升初文言文百篇 1、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4、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

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6、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8、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0、虎与刺猬

小升初常考10篇短篇文言文带注释、译文、小练习答案

小升初常考10篇短篇文言文带注释、译文、小练习答案 本该初中学的文言文在近些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时代距离现在久远,很多字词等现代孩子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在小升初考试中,铁一中特别喜欢考文言文小短篇阅读,并且其他学校也有效仿之意,所以小升初的宝贝们,文言文也不能完全不学哦。 今天雪飞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升初考试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十篇文言文阅读篇目,有注释、原文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等,让孩子们慢慢培养文言文做题感觉。 现在一起学起来吧! ▼ 一、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

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22年度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 氏:姓氏,表达家族姓。曰: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教师尊称。设:摆放,摆设。 甚:很。诣:拜见。未闻:没有据说过。 示:给……看。惠:同“慧”,智慧意思。乃:就,于是。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家里有一种九岁儿子,非常聪颖。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她爸爸,碰巧她爸爸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水果。”孩子立即回答:“我可没据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鸟。”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峨峨:高。兮:语调助词,相称于“啊”。 绝:断绝。念:指伯牙心里所想,所要表达内容。 善:擅长,善于。若泰山:就好像泰山同样。若:好像。曰:说。善哉:语调词表达感叹,意为“好啊”,“妙啊”。洋洋:广大。谓:以为,觉得。之:代词。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 得之:懂得,明白。必然精确懂得。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似和有共同语言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泰山挺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精确地说出她心里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理解自己知音了。于是,她把自己最心爱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文言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 语文历来是一门重要科目,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学习它,但它总令我们觉得学好它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去掌握它!做好语文衔接,轻松搞定小升初。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言文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 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小升初文言文背诵大全

小学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世说新语·政事》孟母三迁《烈女传·卷一·母仪》 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 北人食菱《雪涛小说》愚人食盐《百喻经》 父善游《吕氏春秋》截竿入城《笑林》 世无良猫《耳食录》人有亡斧者《吕氏春秋·去宥》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曾子杀彘《韩非子》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杀骆驼破瓮《百喻经》 人有负盐负薪者《北史·李惠传》嫦娥奔月《淮南子》 精卫填海《山海经》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狼《聊斋志异》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学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矛与盾《韩非子·难一》 鹬蚌相争《战国策》学者有四失《礼记学记》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②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知其心,然后能救⑦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者⑪也。注释 ①失:过失。②或:要么;或者;有的。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⑦救:补救。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而且。⑪者:······的人。 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有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小升初必考 小古文60篇 含注释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①子九岁,甚聪②惠③。孔君平④诣⑤其父,父不在,乃⑥呼儿出。为设⑦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⑧儿曰⑨:“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⑩孔雀是夫子⑪家禽。 注释: ①氏:姓氏。②甚:非常。③惠:惠同“慧”智慧聪明。 ④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⑤诣:拜见。⑥乃:就;于是。⑦设:摆放,摆设。⑧示:给……看。⑨曰:说⑩未闻:没有听说过。⑪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补充:指以:是“以指的倒装”,用手指指着的意思 (二)郑人买履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至之⑤市,而忘操⑥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⑧自信也。”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duó,考虑,在这里是“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尺子。④坐——同“座”,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⑤之——代词,这里指代量好的尺码。⑥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表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⑧无——不。 补充:有欲买履者:者,----的人;反:同“返”,返回。 遂:最终。何不试之以足:以,用。自信,相信(自己的脚)。 (三)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垄上,窃入学舍②,听诸生③诵书; 听已④辄⑤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⑥之,已而⑦复如初。母曰:“儿痴⑧如此,曷不听其所为⑨?”冕因去依⑩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⑪映长明灯⑫读之,琅琅达旦⑬。佛像多土偶⑭,狞恶可怖⑮;冕小儿,恬⑯若不见。 注释 ①牧:放牧牲畜。②窃入学舍:偷偷地进入学社。③诸生:学生们。④已:毕,完。⑤辄:就。⑥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⑦已而:不久。⑧痴:此指一心一意,沉醉于……⑨曷不听其所为:何不听凭他做想要做的。曷:为什么。⑩依:靠着。⑪执策:拿着书。⑫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⑬达旦:到早晨,到天亮。⑭土偶:用泥土塑成的佛像。⑮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⑯恬:安然无动于衷的样子。 补充:王冕者,诸暨人,本句是判断句,译为王冕是诸暨人;垄,田地。归:回家;如此:像这样;曷:同“何”;冕因去:因,于是;去:离开(家);潜:偷偷地;若;好像。 (四) 北人不识菱 北人(1)生而不识菱(2)者,仕(3)于南方,席上啖(4)菱,并壳(5)入口。或(6)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7),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8)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9)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10)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北人:北方人。(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3)仕:做官。(4)啖(dàn):吃。 (5)并壳:连同壳。(6)或:有的人。(7)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8)欲:想。(9)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引出下文。(10)此坐:这是因为。 补充:护:掩盖。非不:并不是不,并非;并壳者: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