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各章要点及作业题解

《微观经济学》各章要点及作业题解

《微观经济学》各章要点及作业题解
《微观经济学》各章要点及作业题解

《微观经济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是经济学?)

2.经济学的组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资源配置的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5.资源配置的方式(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6.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

7.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的含义。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需求[供给]的含义。

2.需求[供给]规律与需求[供给]曲线的特征。

3.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4.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决定。

5.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6.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的区别。

7.需求价格弹性的三种基本类型。

8.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

9.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10.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1.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2.互补商品与替代商品。

13.实行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效用理论

1.效用的含义及其特点。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3.边际效用的含义及其与总效用之间的关系。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7.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8.预算线的含义与特征。

9.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10.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1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第四章生产理论

1.生产函数的含义。

2.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区别。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前提条件。

4.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理由。

5.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6.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7.等成本线的含义和特征。

8.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最大产量组合和最小成本组合)的含义及其条件。

9.规模报酬变动的三种情况。

第五章成本理论

1.隐成本与显成本及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2.短期成本分类及其计算:TC、TVC、TFC、TAC、AVC、AFC和MC。

3.短期成本曲线变动的规律。

4.成本函数与产量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5.内在经济内在不经济。

6.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7.长期平均成本的形状与规模报酬的变动的关系。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条件。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的特点及其原因。

3.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及其停止营业点。

5.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6 完全竞争市场的利弊分析。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2.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的特点。

3.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4.对完全垄断市场效率的评价与政府管制的措施。

5.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条件。

6.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7.对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评价。

8.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征。

9.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说明什么问题。

10.维持卡特尔长期有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1.占优均衡、纳什均衡。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四大生产要素与四种基本收入形式。

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派生需求、联合需求)。

3.边际产品[MP]、边际收益[MR]、边际收益产品[MRP]、平均收益产品[ARP]和边际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 。

4.边际产品价值[VMP]与边际收益产品[MRP]的区别。

5.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MRP=MFC。

6.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VMP=W 或

者MP?P=W

7.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厂商),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VMP=MFC

8.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卖方垄断厂商),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MRP=W 或者 MP MR=W

9.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买卖双方垄断厂商),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MRP=MFC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2.要素供给原则:效用最大化条件(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即:dU/dL=W·dU/dY

3.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收入的边际效用×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

4.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dU/dl,它表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5.劳动供给曲线的特点和工资的决定。

6.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的因素。

7.土地供给曲线的特点和地租的决定。

8.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的含义。

9.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10.收入分配政策。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1.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

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 A XY= MRS B XY

3.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TS C LK= MRS D LK

4.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T XY=MRS A XY= MRS B XY

5.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性质和主要特点。

6.阿罗不可能定理。

7.福利经济学定理。

8.效用可能性曲线。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市场失灵的原因。

2.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3.什么是科斯定理?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有哪些难题?

4.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5.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6.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7.逆向选择的存在会产生什么问题?

《微观经济学》各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67-68页第1、2、3题

1.(1)P e=6, Q e=20 (2)P e=7, Q e=25 (3)P e=5.5, Q e=2

2.5

2.(1)弧弹性Ed=1.5 (2)点弹性Ed=0.67 (3)E d=0.67

3.(1)弧弹性Es=1.6 (2)点弹性Es=1.6 (3)E s=1.6

第三章 118页第4、5题

4.(1)消费者的收入=60

(2)商品2的价格P2=3

(3)预算线方程:2×P1+3×P2=60

(4)预算线的斜率 = -2/3

(5)E点的MRS12的值:MRS12=2/3

5. X1=9,X2=12 U=3888

第四章 153-154页第4、8题

4.(1)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 L为:Q=20L-0.5L2-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 L=TP L/L=20-0.5L-50/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dTP L/dL=20-L

(2)L=20时,总产量最大;L=10时,平均产量最大;L=0时,边际产量MP L 达到极大值。

(3)AP L=MP L=10时,AP L一定达到其自身的最大值,此时劳动的投入量为L=10。

8.(1)L=1000,K=1000; Q=1000 (2)L=K=800,C=2400

第五章 181页第3、4、8题

3.(1)TC=Q3-10Q2+17Q+66 TVC= Q3-10Q2+17Q TFC= 66

(2)TVC= Q3-10Q2+17Q AC= Q2-10Q+17+66/Q

AVC= Q2-10Q+17 AFC= 66/Q MC= 3Q2-20Q+17

4. Q=10 AVC=6

8. (1)K=L. L(Q)=2Q

(2)STC=10Q +500 SAC=10+500/Q SMC=10

(3)产量Q=25,利润π=1750

第六章 211-212页第1、2、3、4题

1.(1)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 *=20 л=790

(2)当市场价格P <5时,厂商必须停产。

(3)根据完全厂商短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 ,有:0.3Q 2-4Q+15=p 整理得 0.3Q 2-4Q+(15-P )=0 解得6.0)

15(2.1164P Q --±=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C M R M '<'的要求,取解为: Q=6.02

2.14-+P

考虑到该厂商在短期只有在P 时5≥才生产,而P <5时必定会停产,所以,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Q=f (P )为: Q=6.02

2.14-+P ,P 5≥

Q=0 P <5

2.(1)Q=10 SAC=20 л=800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P=4,单个厂商的产量Q=6。

(3)市场实现长期均衡时,均衡数量Q=600,单个厂商的均衡产量Q=6,所以

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量=600÷6=100(家)。

3.(1)e P =5,7000=e Q 。

(2)e P =9,e Q =8200。

(3)市场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也成同方向变动。

4.(1)P=6,Q=3900。

(2)因为该市场短期均衡时的价格P=6,且由题意可知,单个企业在LAV 曲

线最低点的价格也为6,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市场同时又处于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时行业内厂商的数量为78家。

(3)P=6,Q=5600

(4)该市场的短期均衡同时又是长期均衡。市场长期均衡时行业内的厂商数量为112家。

(5)该行业属于成本不变行业。

(6)增加的厂商数量为34家。

第七章 256-258页第4、5题

4.Q=20,P=85

5.(1)Q=25,P=7,TR=17.5,π=4.25

(2)Q=10,P=4,TR=20,π=-52

第八章 285-286页第6、9、10题

6.L=60时,π

1=800美元,L=6.67时,π

2

=-3.86美元,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当L2=60时,利润最大(因为dMPP L/dL=-1.6<0),故厂商每天要雇佣60小时的劳动。

9.Q=40,L=10,W=60,P=60

10.L1=10(舍去),L2=40,当利润最大化时有:q=1880 W=180

第九章 320页第8、10题

8. (a)W=40

(b)W=45

(c)工人负担5美元,用工企业负担5美元。

(d)征税后的均衡劳动雇佣量=1750,政府征收到税收总额=17500

10.准租金=1400元;经济利润=400元

第十一章417-418页第6-10题

6.(a)Q=200,P=60, π=8000。

(b)Q=40,P=20。

(c)社会福利纯损失=4000。

7.(a)T=87.5

(b)T=125

8.(a)牧场净收益最大的养牛数X=100。

(b)牧场养牛数X=500。从中引起的问题是牧场因放牧过度,数年后一片荒芜,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9. 路灯的最优安装只数X=20。

10. (a) 如果农场主相信下雨的概率是50%,不进行灌溉的话,他的预期利润为750元。如果进行灌溉,则得到的利润为800元。因此,他会进行灌溉。

(b) 农场主愿意支付100元。

第9章 链传动 作业题 答案

第九章 链传动 作业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链传动中,当节距p增大时,优点是链的承载能力大,缺点是 传动的不平稳性、冲击、振动及噪声严重。 2.链传动的平均速比是不变的,瞬时速比是变化的。 3.链传动中,链节数常取偶数,而链齿数常采用与链节数互为质数的奇数。 4.链轮的转速越高,节距越大,齿数越少,则链传动的动载荷就越大。 5.链传动设计时,链条节数应优先选择为偶数,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采用过渡链节,防止受到附加弯矩的作用降低其承载能力。 6.链传动设计时,为了防止容易发生跳链和掉链的现象,大链轮的齿数z2应小于或等于 150 。7.p表示链条节距,z表示链轮齿数,当转速一定时,要减少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和动载荷,采取的措施是减小p增加z。 8.链传动中大链轮的齿数越多,越容易发生跳齿或脱链。 9.链传动在工作时,链板所受的拉应力是非对称循环变应力。 10.低速链传动(v<0.6 m/s)的主要失效形式是链的过载拉断,为此应进行静强度计算。11.链传动是具有中间挠性件的啮合传动,其失效形式主要有链的疲劳失效,链条铰链的磨损,链条铰链的胶合,以及链的过载拉断。 12.链传动一般应布置在铅垂平面内,尽可能避免布置在水平平面或倾斜平面内。13.链传动通常放在传动系统的低速级。 二、选择题 1.滚子链传动中,滚子的作用是 B 。 A.缓和冲击B.减小套筒与轮齿间的磨损 C.提高链的破坏载荷D.保证链条与轮齿间的良好啮合 2.链传动中,链条数常采用偶数,这是为了使链传动 D 。 A.工作平稳B.链条与链轮轮齿磨损均匀 C.提高传动效率D.避免采用过渡链节 3.链传动的瞬时传动比等于常数的充要条件是 C 。 A.大链轮齿数z2是小齿轮齿数zl的整数倍B.Z2=Z1。 C.Z2=Z1,中心距a是节距P的整数倍D.Z2=Z1,a=40p 4.为了限制链传动的动载荷,在节距p和小链轮齿数z1一定时,应该限制 A 。 A.小链轮的转速n1 B.传动的功率P C.传递的圆周力 5.为了避免链条上某些链节和链轮上的某些齿重复啮合, D , 以保证链节磨损均匀。 A.链节数和链轮齿数均要取奇数B.链节数和链轮齿数均要取偶数

实验作业题解

实验一 1.调试C++程序需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生成的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 调试C++程序包括编辑、编译、连接、运行这四个步骤。其中编辑得到的是.cpp 源文件,编译得到的是.obj的目标文件,连接得到可执行的运行文件.exe。 2.C++项目的组织管理形式? 答:C++的一个工作空间下可以有几个项目,只有一个项目是激活的。每个项目下有若干文件。 在VC++中通过采用文件夹方式来管理所有文件。C++将工作空间名作为文件夹名,.dsw文件是工作空间管理文件;在工作空间文件夹下,有若干项目子文件夹,是以项目名作为文件夹名;在项目文件夹下包含项目文件(.dsp) 、若干源代码文件(.cpp,.h)、及相应的调试(debug)、发行(release)、资源(res)等子文件夹。 每个源文件下包含若干个函数和类,一个项目下有且只有一个main函数。 实验二 1、根据文件的数据的组织形式,文件可分为哪两类?其扩展名为?写出文件操作的一般步骤及关键代码。 答:根据文件的数据的组织形式,文件可分为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文本文件的扩展名为.txt,二进制文件的扩展名为.dat; 文件操作的一般步骤包括: ①打开文件 文件的打开包括建立文件流对象、与外部文件关联及指定打开方式等步骤。 示例代码:fstream myfile; myfile.open(“test.txt”,ios::out); ②读写文件

?文本文件读写 有两种方法: 一是用标准流运算符(>>和<<) 二是用文件流的put( )、get( )、getline( )、read( )、write( )等成员函数,来实现输入输出操作 ?二进制文件的读写 对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操作,主要用stream类的成员函数read和write来实现。函数的原型为: istream::read(char *buffer, int len); ostream::write(const char *buffer, int len); ③关闭文件 文件流对象.close( ); 2、求下列分数序列的前15项之和。 2/1,3/2,5/3,8/5,13/8,21/13,… 并将结果写入文件。 提示:分析给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将其前15项求和。假定,通项分子为a,分母b,前一项为a/b,下一项为(a+b)/a。 写出求和公式为sum+=a/b;下一项的a和b值分别为:t=a;a+=b; b=t:循环相加15次。 /*-------------------------------------------------------*/ #include #include void wwjt(double); void main() { /**********Program**********/ double a,b,t,sum; a=2; b=1; sum=a/b; for(int i=2;i<=15;i++) { t=a; a+=b; b=t; sum+=a/b; } cout<<"此数列的前15项之和为:"<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章

第6章作业6—1什么是静平衡?什么是动平衡?各至少需要几个平衡平面?静平衡、动平衡的力学条件各是什么? 6—2动平衡的构件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亦然,对吗?为什么?在图示(a)(b)两根曲 上平衡。机构在基座上平衡的实质是平衡机构质心的总惯性力,同时平衡作用在基座上的总惯性力偶矩、驱动力矩和阻力矩。 6—5图示为一钢制圆盘,盘厚b=50 mm。位置I处有一直径φ=50 inm的通孔,位置Ⅱ=0.5 kg的重块。为了使圆盘平衡,拟在圆盘上r=200 mm处制一通孔,试求处有一质量m 2 此孔的直径与位置。(钢的密度ρ=7.8 g/em3。)

解根据静平衡条件有: m 1r I +m 2 r Ⅱ +m b r b =0 m 2r Ⅱ =0 . 5×20=10 kg.cm m 1r 1 =ρ×(π/4) ×φ2×b×r 1 =7.8 ×10-3×(π/4)×52×5 ×l0=7.66 kg.cm 6, 。 m 2r 2 =0.3×20=6 kg.cm 取μ W =4(kg.cm)/cm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 m b =μ W W b /r=4×2.4/20=0.48 kg,θ b =45o 分解到相邻两个叶片的对称轴上

6—7在图示的转子中,已知各偏心质量m 1=10 kg,m 2 =15 k,m 3 =20 kg,m 4 =10 kg它们的 回转半径大小分别为r 1=40cm,r 2 =r 4 =30cm,r 3 =20cm,方位如图所示。若置于平衡基面I及 Ⅱ中的平衡质量m bI 及m bⅡ 的回转半径均为50cm,试求m bI 及m bⅡ 的大小和方位(l 12 =l 23 =l 34 )。 解根据动平衡条件有 以μ W 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所示。则 6 。若 m bⅡ=μ W W bⅡ /r b =0.9kg,θ bⅡ =255o (2)以带轮中截面为平衡基面Ⅱ时,其动平衡条件为 以μw=2 kg.crn/rnm,作质径积矢量多边形,如图 (c),(d),则 m bI =μ W W bI /r b ==2×27/40=1.35 kg,θ bI =160o

最新第十四章习题答案final

1、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会激发哪些信号?它们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答:具有高能量的入射电子束与固体样品表面的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发生作用,产生下图所示的物理信号: ①背散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弹性背散射电子是指被样品中原子核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非弹性背散射电子是入射电子和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非弹性散射而造成的,不仅能量变化,方向也发生变化。背散射电子来自样品表层几百纳米的深度范围。由于背散射电子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利用背散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度,定性地进行成分分析。②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二次电子来自表面50-500 ?的区域,能量为0-50 eV。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由于它发自试样表面层,入射电子还没有较多次散射,因此产生二次电子的面积与入射电子的照射面积没多大区别。所以二次电子的分辨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0-100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通常就是二次电子分辨率。二次电子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变化不明显,它主要决定于表面形貌。 ③吸收电子 入射电子进入样品后,经多次非弹性散射,能量损失殆尽(假定样品有足够厚度,没有透射电子产生),最后被样品吸收,此即为吸收电子。入射电子束射入一含有多元素的样品时,由于二次电子产额不受原子序数影响,则产生背散射电子较多的部位其吸收电子的数量就较少。因此,吸收电流像可以反映原子序数衬度,同样也可以用来进行定性的微区成分分析。 ④透射电子 如果样品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有效穿透深度,那么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入射电子能够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一般用它对薄样品进行成像和衍射分析。样品下方检测到的透射电子信号中,除了有能量与入射电子相当的弹性散射电子外,还有各种不同能量损失的非弹性散射电子。其中有些待征能量损失ΔE的非弹性散射电子和分析区域的成分有关,因此,可以用特征能量损失电子配合电子能量分析器来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⑤特性X射线 特征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以后,在能级跃迁过程中直接释放的具有特征能量和波长的一种电磁波辐射。发射的X射线波长具有特征值,波长和原子序数之间服从莫塞莱定律。因此,原子序数和特征能量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利用这一对应关系可以进行成分分析。如果用X射线探测器测到了样品微区中存在某一特征波长,就可以判定该微区中存在的相应元素。 ⑥俄歇电子

《机械原理》(于靖军版)第4章习题答案

《机械原理》(于靖军版)第4章习题答案

讨论题与习题 习题 4-1 试求出题图4-1所示的各机构的全部瞬心。 1 2 3 4 (a)正切机构 (b)凸轮机构 1 2 3 题图4-1 解: 4-2 在题图4-2所示的凸轮机构中,若已知凸轮2以等角速度顺时针转动,试求从动件上点B 的速度。假设构件3在2上作纯滚动,求点B'的速度。 1 2 1 B' 3 4 B O O 2 题图4-2 解:

B O 2 P 13 P 12 P 24B' O 1 3 ω1 ω1 3 2 由13 113213 l l 31P O P O P V ?=?=ωω B O B V 1l 3?=ω 可得: B O P O P O B V 113113 2l l l 1??=ω 12 2412 212 l l 21P P P O P V ?=?=ωω ' 24' l 2B P B V ?=ω 可得:12 2412 2' 24' l l l 1P P P O B P B V ?? =ω 4-3 在题图4-3所示的机构中,已知曲柄1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角速度ω1=100rad/s ,试求在图示位置导杆3的角速度ω3的大小和方向。 3 B 4C 12A 题图4-3 解: 因已知曲柄2的运动,而所求构件4的运动,所以要求取构件2和4的瞬心24 P 。根据瞬心的性质,得14 244 12 242 24 P P P P P ωωω==

所以14 2412242 4P P P P ωω= 方向顺时针运动。 4-4 在题图4-4所示的机构中,已知:图示机构的尺寸,原动件1以匀角速度ω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试确定:(1)在图上标出机构的全部瞬心;(2)用瞬心法确定点M 的速度v M ,需写出表达式,并标出速度的方向。 1 2 3 4 M ω1 题图4-4 解: 1 2 1 ω P 12 P 14 P 24 P 34 M P 23 P 13 ∞ 3 121412 2412 l l 12P P P P P V ?=?=ωω M P P P P P M P M V 2412 24121424l l l l 12??=?=ωω 4-5 在题图4-5所示的机构中,已知:图示机构的尺寸,原动件1以匀角速度ω1沿顺时针方向转

第十四章习题参考答案部分

习题十四 14-1 试说明时序逻辑电路有什么特点?它和组合逻辑电路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是电路在某一时刻稳定输出不仅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而且还依赖于该电路过去的状态,换句话说,该电路具有记忆功能。它与组合逻辑电路的主要区别在于时序电路的记忆功能。时序电路通常是由组合逻辑电路和记忆电路两部分组成。 14-2 有一个专用通讯系统(同步时序电路),若在输入线x 上连续出现三个“1”信号,则在输出线Y 上出现一个“1”信号予以标记,对于其它输入序列,输出均为“0”,作状态图和状态转移真值表。 解:该电路要求设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所以状态的改变是在同步时钟脉冲的作用下进行状态转换。 功能要求:在输入端连续输入三个“1”信号时,输出端输出“1”,否则输出端输出“0”。对功能进行描述为:假设初始状态为00,当接到输入信号为“1”时,用状态01表示已经输入一个“1”的状态01,否则,回到初始状态00;若在01状态又接到一个“1”信号,将该状态记为11,状态11说明已经连续收到两个“1”;在11状态,无论下一个输入是“1”还是“0”,都回到00状态,只是在接收到“1”时(说明连续收到三个“1”,然后将状态置于初始状态,准备对下一次检测作好准备)输出“1”,否则输出“0”。因此,至少需要三个状态来描述功能要求(由此可知,需要两个触发器来描述三个不同状态)。 根据以上要求,可以作出电路的状态图如下: 14-3 分析题图14-1所示时序电路的逻辑功能,并给出时序图。 解:该题是将J K 触发器转换为D 触发器,根据D 触发器的状态方程得: D Q D Q D Q K Q J Q n n n n n =+=+=+1 其次注意到JK 触发器是下降沿触发,所以时序图如图所示。 状态转移真值表 次态/输出( Q 2n +1Q 1n +1/Y ) 现态Q 2n Q 1n x =0 x =1 0 0 0 1 1 1 00/0 00/0 00/0 01/0 10/0 00/1 1 0 偏离状态 CP D D 题图14-1习题14-3电路图 CP D Q n 习题14-3的时序图

第八章带传动和第九章链传动习题解答

第17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 、B 、C 、D 中选一个答案) 1 带传动是依靠 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B.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力 2 带张紧的目的是 。 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 提高带的寿命 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 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 3 与链传动相比较,带传动的优点是 。 A. 工作平稳,基本无噪声 B. 承载能力大 C. 传动效率高 D. 使用寿命长 4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 带传动的优点是 。 A. 传动效率高 B. 带的寿命长 C. 带的价格便宜 D. 承载能力大 5 选取V 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 A.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力 6 V 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 。 A. 传动比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型号 D. 带传递的功率 7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决定。 A. 小带轮直径 B. 大带轮直径 C. 两带轮直径之和 D. 两带轮直径之差 8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 A.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B. 带传动效率降低 C. 带工作噪声增大 D. 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 9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 。 A. 带的寿命缩短 B.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C.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 D. 带在工作时出现颤动 10 若忽略离心力影响时,刚开始打滑前,带传动传递的极限有效拉力F elim 与初拉力 F 0之间的关系为 。 A. F elim )1/(20-=ααv f v f e e F B.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 C.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 D. F elim ααv f v f e e F /)1(20+= 11 设计V 带传动时,为防止 ,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 A. 带内的弯曲应力过大 B. 小带轮上的包角过小 C. 带的离心力过大 D. 带的长度过长 12 一定型号V 带内弯曲应力的大小,与 成反比关系。 A. 带的线速度 B. 带轮的直径 C. 带轮上的包角 D. 传动比 13 一定型号V 带中的离心拉应力,与带线速度 。 A. 的平方成正比 B. 的平方成反比 C. 成正比 D. 成反比 14 带传动在工作时,假定小带轮为主动轮,则带内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带 。 A. 进人大带轮处 B. 紧边进入小带轮处

济南大学大学物理大作业完整答案

济南大学 大学物理大作业答案完整版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1.3 用直角坐标表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 (B) 2. (B) 3. 8 m 10 m 4. ()[] t t A t ωβωωωββsin 2cos e 22 +-- ()ωπ/122 1 +n (n = 0, 1, 2,…) 5. h 1v /(h 1-h 2) 二.计算题 1解: (1) 5.0/-==??t x v m/s (2) v = d x /d t = 9t - 6t 2 v (2) =-6 m/s (3) S = |x (1.5)-x (1)| + |x (2)-x (1.5)| = 2.25 m 2解: =a d v /d t 4=t , d v 4=t d t ? ?=v v 0 0d 4d t t t v=2t 2 v=dx/dt=2t 2 t t x t x x d 2d 0 20 ?? = x 2=t 3 /3+x 0 (SI) §1.5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 (D) 2. (C) 3. 16R t 2 4rad /s 2 4. -c (b -ct )2/R 二.计算题 1. 解: ct b t S +==d /d v c t a t ==d /d v ()R ct b a n /2 += 根据题意: a t = a n 即 ()R ct b c /2 += 解得 c b c R t -=

§1.6 不同参考系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定理简介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 (C) 2. (B) 3. (A) 4.0321=++v v v 二.计算题 1.解:选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以V 表示质点的对地速度,其x 、y 方向投影为: u gy u V x x +=+=αcos 2v , αsin 2gy V y y = =v 当y =h 时,V 的大小为: () 2cos 2222 2 2αgh u gh u y x ++= +=V V V V 的方向与x 轴夹角为γ, u gh gh x y +==--ααγcos 2sin 2tg tg 1 1 V V 第2章 牛顿定律 §2.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 (C) 2. (C) 3. (E) 4. l/cos 2 θ 5. θcos /mg θ θ cos sin gl 二.计算题 1. 解:质量为M 的物块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它与平台间的摩擦力f 和质量为m 的物块 对它的拉力F 的合力提供.当M 物块有离心趋势时,f 和F 的方向相同,而当M 物块有 向心运动趋势时,二者的方向相反.因M 物块相对于转台静止,故有 F + f max =M r max ω2 2分 F - f max =M r min ω2 2分 m 物块是静止的,因而 F = m g 1分 又 f max =μs M g 1分 故 2.372 max =+= ωμM Mg mg r s mm 2分 4.122 min =-=ωμM Mg mg r s mm 2分 γ v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章

第2章 2-1 何谓构件?何谓运动副及运动副元素?运动副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答:参考教材5~7页。 2-2 机构运动简图有何用处?它能表示出原机构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机构运动简图可以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传递情况,可进行运动分析,而且也可用来进行动力分析。 2-3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当机构的原动件数少于或多于机构的自由度时,机构的运动将发生什么情况? 答:参考教材12~13页。 2-4 何谓最小阻力定律?试举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最小阻力定律的1、2个实例。 2-5 在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参考教材15~17页。 2-6 在图2-20所示的机构中,在铰链C、B、D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都是重合的,那么能说该机构有三个虚约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在铰链C、B、D中任何一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重合是由于其他两处的作用,所以只能算一处。 2-7 何谓机构的组成原理?何谓基本杆组?它具有什么特性?如何确定基本杆组的级别及机构的级别? 答:参考教材18~19页。 2-8 为何要对平面高副机构进行“高副低代"?“高副低代”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参考教材20~21页。 2-9 任选三个你身边已有的或能观察到的下列常用装置(或其他装置),试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1)折叠桌或折叠椅;2)酒瓶软木塞开盖器;3)衣柜上的弹簧合页;4)可调臂台灯机构;5)剥线钳;6)磁带式录放音机功能键操纵机构;7)洗衣机定时器机构;8)轿车挡风玻璃雨刷机构;9)公共汽车自动开闭门机构;10)挖掘机机械臂机构;…。 2-10 请说出你自己身上腿部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分别可视为何种运动副?试画出仿腿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2-11图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j输入,使轴A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1)取比例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 解: 332410 f=?-?-=不合理∵0 f=,可改为 2-12图示机构为一凸轮齿轮连杆组合机构,试绘制其机构示意简图并计算自由度。 解: 2-16试计算图示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自由度 (a) 解: 342511 f=?-?-= A为复合铰链 (b) 解:(1)图示机构在D处的结构与图2-1所示者一致,经分析知该机构共有7个活动构件,8个低副(注意移动副F与F’,E与E’均只算作一个移动副),2个高副;因有两个滚子2、4,所以有两个局部自由度,没有虚约束,故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 (2p l+p h- p’)- F’=3ⅹ7- (2ⅹ8+2-0)- 2=1 (2)如将D处结构改为如图b所示形式,即仅由两个移动副组成。注意,此时在该处将带来一个虚约束。因为构件3、6和构件5、6均组成移动副,均要限制构件6在图纸平面内转动,这两者是重复的,故其中有一个为虚约束。经分析知这时机构的活动构件数为6,低副数为7,高副数和局部自由度数均为2,虚约束数为1,故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 (2p l+p h- p’)- F’ =3×6- (2ⅹ7+2-1)- 2=1 上述两种结构的机构虽然自由度均为一,但在性能上却各有千秋:前者的结构较复杂,但没有虚约

管理学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2016/1/14 14:24:00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它是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1)环境的变化。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静态市场,其中各个影响企业活动的因素永不发生变化。例如市场的供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那么,企业管理人员便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组织企业经营,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对企业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 (2)管理权力的分散只要企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企业主管就可能直接的面对面的组织和指挥全体职工的劳动。时间与经历的限制要求他委托一些助手代理部分管理事务。 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助手也会在委托其他人帮助自己工作,这便是企业管理层次形成的原因。为了使助手们有效的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职权。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不一样。 (3)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机会,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这时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知能力差异和工作差异所造成的。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几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函数。 若先行量为W,则Z=f(w)。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校过去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即Z值=f(Kt)。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 f(X、S、K、C)或。Z=min f(X、S、K、C)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分: (1)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问题出现时再补救。因而这种控制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进行仔细和反复预测,把预测和近期目标相比较,并促进计划的修订。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方面。 (2)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主管人员愈早知道业务活动与计划不一致,就愉快可以采取纠偏

大作业答案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 答:“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 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在我国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比较低下的,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训练达到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等。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呼唤我们对教师发展学校的原理、价值、功能、组织形式、实施策略等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构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沟通、融合的一体化机制。 2,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答:我觉得,教学之所以理解为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的过程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从准备教案、教学日历、讲稿、课件等工作开始,都需要理解整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传授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匪浅,心旷神怡。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也是讲科学发展观与现实教学的完美融合。教师青春常在,课堂春意盎然,学生如沐春风,既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拓思维,深入理解。而之所以将教学也理解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知识,更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当老师要为人师表,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们,除了教知识,更要教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有耐心无偏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都是艺术。当然包括老师的语言,举止,风度,对于一个好老师而言,这些都是艺术。如:教师要善于委婉地细致地启发孩子要使教师善于委婉地、细致地、非强加地去启发孩子,使他懂得在生活中应当做些什么,联系到精神生活方面哪种劳动、哪种义务能塑造他的个性,使他不愧为公民、劳动者、思想家、父亲、丈夫的名字。这

审计() 第14章 审计沟通 课后作业教学提纲

审计(2016)第14章审计沟通课后作业

审计(2016) 第十四章审计沟通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关于公司治理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司治理主要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关系 B.公司治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 C.在特殊情况下,有限责任公司治理层可能还涉及股东会 D.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治理层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人员或组织 2. 下列关于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沟通的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B.后任注册会计师负有主动沟通的义务并享有决定权,不需要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 C.如果未接受委托,后任注册会计师就不负有保密的义务 D.沟通的形式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3. 关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与治理层沟通的事项,应当事先与管理层讨论 B.与治理层沟通的书面记录是一项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保存一份沟通文件的副本,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 C.对于涉及舞弊等敏感信息的沟通,应当进行书面沟通

D.如果注册会计师应治理层的要求向第三方提供为治理层编制的书面沟通文件的副本,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向第三方解释其在使用中产生的疑问 4. 以下关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于与治理层的沟通中不容易识别出的适当的沟通人员,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这一过程 B.注册会计师不需要设计专门的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以支持对沟通过程充分性的评价 C.如果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双向沟通不充分且得不到解决,注册会计师应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D.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治理机构的成员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沟通的形式 5. 在后任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前,如果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后任注册会计师未得到关于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的答复,且不认为被审计单位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异常,则后任注册会计师的一般处理是()。 A.解除业务委托 B.因为审计过程受到了限制,应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C.接受业务委托 D.设法以其他方式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再次进行沟通,如果仍得不到答复,则致函前任注册会计师,表明拟接受委托 6. 下列关于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沟通中,应包括对缺陷的描述以及对其潜在影响的解释

【现代测试技术】 作业题解

第二章习题 1.现校准为量程100mV ,表盘刻度为100等份毫伏表,见表。 题1:测量数据 被校表示值 U X (mV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标准表示值 U 0(mV ) 9.9 20.0 30.4 39.8 50.2 60.4 70.3 79.9 89.7 99.9 绝对误差 ?U (mV ) -0.1 0.0 0.4 -0.2 0.2 0.4 0.3 -0.1 -0.3 -0.1 试求:①.计算各校准点的绝对误差,并填入表中; ②.确定被校表的准确度等级; 解: 最大引用误差为: 100%0.4%m nm m A A γ?=?= %a nm ≤γ 所以应该取a=0.5 2.某四位半数字电压表,量程为2V ,工作误差为?= ± (0.025%?U X +2个字) 用该表测量时,读数分别为0.0345V 和1.8567V ,试求两种情况下的测量误 差。从计算结果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解:四位半仪表在2V 量程下的显示范围是 0~1.9999V ,分辨率为0.0001V 。 当测量值为0.0345V 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 ()411 11 0.025%0.03450.00012 2.110100%0.6%X V A γ-?=±?+?=±??= ?=± 当测量值为1.8567V 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 ()422 22 0.025% 1.85670.00012710100%0.04%X V A γ-?=±?+?=±??= ?=± 可以看出,测量结果的测量误差不仅和仪表的准确度有关,而且和量程的选择有关。测量值与量程越近,测量误差越小。 3.对某直流电压源的输出电压U 进行10次 ,读数如表所示。 题3:测量数据

第14章习题及解答

第14章习题参考答案 14.1单键连接时如果强度不够应采取什么措施?若采用双键,对平键和楔键而言,分别应该如何布置? 答:采用单键强度不够时,采用双键;两个平键最好布置在沿周向相隔180°,两个楔键布置在沿周向相隔90°~120°。 14.2 平键和楔键的工作原理有何不同? 答:平键的两侧面是工作面,工作时,靠键同键槽侧面的挤压来传递转矩,即靠正压力工作;楔键的上下面是工作面,工作时,靠键的楔紧作用来传递转矩,即靠摩擦力工作。 14.3 机械制造中常见的焊接方式有几种?都有哪些焊缝形式?焊接接头有哪些形式? 答:常用的焊接方式有电弧焊、气焊和电渣焊; 主要的焊缝形式有对接焊缝、填角焊缝、塞焊缝、端接焊缝、槽焊缝等; 主要的焊接接头有对接接头、T 型接头、角接接头和搭接接头。 14.4 胶接接头主要有哪几种型式?常用的胶粘剂有哪些? 答:主要的胶接接头有对接、搭接和正交; 常用的胶粘剂有酚醛乙烯、聚氨脂、环氧树脂等。 14.5 什么是过盈连接? 答:利用零件间的过盈配合实现连接。 14.6 铆接、焊接和胶接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铆接的工艺简单、耐冲击、连接牢固可靠,但结构较笨重,被连接件上有钉孔使其强度削弱,铆接时噪声很大。焊接强度高、工艺简单、重量轻,工人劳动条件较好。但焊接后存在残余应力和变形,不能承受严重的冲击和振动。胶接工艺简单、便于不同材料及极薄金属间的连接,胶接的重量轻、耐腐蚀、密封性能好;但是,胶接接头一般不宜在高温及冲击、振动条件下工作,胶接剂对胶接表面的清洁度有较高要求,结合速度慢,胶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易受环境影响。 铆接主要用于桥梁、造船、重型机械及飞机制造等部门。焊接一般用于低碳钢、低碳合金钢和中碳钢。胶接适用于机床、汽车、拖拉机、造船、化工、仪表、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 14.7 设计套筒联轴器与轴连接用的平键。已知轴径mm d 36=,联轴器为铸铁材料,承受静载荷,套筒外径mm D 100=。要求画出连接的结构图,并计算连接所能传递的最大转矩。 解:根据轴径36d mm =,查表14.1,选键108(22~110)b h L mm mm mm ??=??。要求连接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第十三章__链传动设计

题13-2 简答题 (1)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就是什么?设计中应如何选择? 答:影响链传动动载荷的主要参数就是链轮齿数、链节距与链轮转速。设计中采用 较多的小链轮齿数,较小的链节距,并限制链轮转速不要过高,对降低动载荷都就是有利的。 (2)链传动的传动比写成1 21221d d z z n n i ===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z p d ?=180sin /,故1 212d d z z ≠。 题13-3 一链号为16A 的滚子链传动,主动轮齿数z 1=17,链轮转速n 1=730r/min,中心距a=600mm 。求平均链速v,瞬时链速的最大值v max 与最小值v min 。

解答: 1.链速v 。 查表或计算得链号为16A 时,链节距p=25、4mm 。 s m pn z v 25.51000 607304.251710006011=???=?= 2.瞬时链速v max 、v min 。 βω= cos 2 1d v ,其中: s rad n mm z p d 44.7660 730260223.13817180sin /4.25180sin /111=??===?=?=ππω 当β=0时,有:s m d v 28.544.761000 223.138cos 211max =??=βω= 当?±=?±=59.101801z β时有: ()s m d v 19.559.10cos 44.761000 223.138cos 211min =?±???==βω 题13-4 某单排滚子链传动,已知主动轮转速n 1=800r/min,齿数z 1=19,z 2=90,中心距a ≈900mm,该链的极限拉伸载荷Q=55600N 。若工作情况系数K A =1、2,求该传动能传递的功率。 解答: 实际能传递功率A p l z K K K K P P 0≤ 查得Q=55600N 时,链号为16A,其节距p=25、4mm; 又由n 1=800r/min,可查得额定功率P 0=30KW 。 由z 1=19,可查得Kz=1;因单排,故K p =1。 链长47.138)2(2212221=π -+++=a P z z P a z z L P ,取L P =138节,查得K l =1、09。 故能传递动率KW P 25.272 .1109.1130=???= 题 13-5 设计由电动机驱动往复泵用的滚子链传动。已知传递功率P=7kw,主动链轮转速n 1=1450r/min,从动链轮转速n 2=500r/min,要求中心距约为两链轮分度圆直径之与的2、5倍,中心距可调,两班制工作。 解答: (一)确定链轮齿数z 1、z 2 假设链速v=3-8m/s,由表可选取z 1=21。9.2500 145021===n n i 。 故z 2 = iz 1=2、9×21=60、9,取z 2=61。 (二)计算链节数L P

第14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一、简答题 1.关于Linux的版本有两种不同的称呼: 一种是内核版本,一种是发行版本。 2.简述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3.系统调用、库函数的区别和练习 从用户角度观察,系统调用和库函数都以C函数形式出现,提供给用户一种功能实现的接口,需要用户输入指定的参数,调用结束得到指定的返回值。 从实现者角度观察,库函数是在系统调用上层的函数,库函数一般指程序员可以使用的通用函数。 系统调用由两部分组成: (1)核心函数:是实现系统调用功能的代码,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驻留在内存中,是一种共享代码。运行在核心态。 (2)接口函数:是提供给应用程序的API,以库函数的形式存在于Linux的lib.a中,该库中存放了所有系统调用的接口函数的目标代码,用汇编语言书写。其主要功能是把系统调用号,入口参数地址传给相应的核心函数,并使用户态下运行的应用程序陷入核心态。 4.完成如下命令 (1)新建用户tom 和用户组student #useradd tom #passwd tom #groupadd student (2)新建文件file #touch file (3)将文件file 改名为test,然后将test拷贝到/home #mv file test #cp test /home (4)将/home/test文件的拥有着修改为tom,将文件所属组该为student #chown tom:student /home/test 第2章 一、填空题 1.Vi的三中工作模式:插入模式、命令模式、末行模式。 2.Gcc生成可执行文件的四个步骤: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 3.Makefile 用来描述程序或工程中各个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4.make。命令用来及时makefile文件中的命令 5.库分为静态库和共享库。 二、简答题 1.静态库和共享库的区别 (1)静态库的代码在编译时就已连接到开发人员开发的应用程序中。 (2)共享库只是在程序开始运行时才载入,在编译时,只是简单地指定需要使用的库函数。

2017江南大学大作业远程教育导论试题库和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远程教育导论》 一、题目 (一)简答题: 1、简述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答: 1、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 2、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 3、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其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简述学习小组对于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具有哪三个特殊功能。 答: (1)、可以降低个人投入和学习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和学习效率; (2)、可以扩大生源范围,提高规模效益,降低办学成本; (3)、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宝贵教学资源。

3、简述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八个功能。 答: 1.表现力 是呈现教学信息的特征,是媒体教学功能的主要因素。通常从3方面考查: (1) 媒体呈现的信息作用的器官; (2) 媒体对空间、时间、运动、色彩等的表现力; (3) 媒体使用何种符码呈现信息。 2.认知目标 不同的教学媒体在实现各种不同的认知目标上是有功能差异的。媒体教学功能表现出差异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理解:接受事实,了解背景、关系和规律,改善认知结构; (2) 应用与技能:培养各种实践活动技能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 智力和能力:开发智力、增长各种能力; (4) 评价与态度: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判断力和价值观,转变态度和行为习性。 3.控制交互 控制特征主要包括: (1) 操作的方便、界面的友好、是否需要专门技能; (2) 轻便、便于携带,便于随时随地使用; (3) 时间控制特性,即师和生对媒体的时间控制功能特征。 交互特性: 主要指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向和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作用功能特征,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交互媒体两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