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

2008年5月第三期(总第79期)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Youth Administ rative Cadres Colle ge

May.2008No.3Ser.No.79

收稿日期:2008-01-16作者简介:张 挺(1984-),男,浙江象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

张 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其在适用过程中面临着原则抽象化以及适用滥用化的双重困难。解决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和类型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既不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流于空洞的形式化,又不至于由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没有/边界0而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过于泛滥。

关键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功能化;类型化中图分类号:D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普遍规定在各国民法典的总则之中。对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研究也随着理论的挖掘和司法实践中相关判例的出现不断深入。不能回避的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不仅仅是一项法律原则,仅具有指导立法的作用,其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解决好在法律适用中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有抽象化的弱点,如何在判决案件中得到具体实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次,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的话,如何避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滥用0又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既想发挥其统摄民法具体条文的作用又要避免其适用无限扩张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就是解决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类型化和功能化的问题。

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学说发展

关于什么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学界有三种观

点:一是界限说。其观点是,权利滥用者,谓权利行

使必有一定界限,超过这一界限而行使权利,即之谓权利滥用[1](P399)。二是本旨说。这种学说认为,权力滥用者,乃权利人行使权利违反法律赋予权利之本旨(权利之社会性),因而法律上虽不承认其为行使权利之行为之谓[2](P550)。第三种学说是两者的混合版,即认为权利滥用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私人性。笔者倾向于界限说,因为界限说把权利滥用包含在权利本身之中,因为权利都是有边界的,特别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权利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权利本身的界限性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理论前提。

关于大陆法系的学说起源,一般学者都会追溯到罗马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也不例外。应该说在罗马法上权利并不是可以任意行使的。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相邻关系学说就是起源于罗马法,而相邻关系显然包含着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因素。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关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确实不是罗马法概括出来的,而是当时私法自治的一种点缀或者补充。

近代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正常使用论。这种理论禁止所有权人行使任何可能对相邻土地有害或者令人生厌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物的不正常或超常使用[3](P247)。根据这一理论任何人的使用均为合法,即使这种使用会使邻居讨厌。可见,这一理论与其说是权利禁止,倒不如说是对权利无限制行使的保护。经过中世纪对/人0的压抑,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权利观念逐步深入,迎来了/个人本位0的/全盛时期0。在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所有权不可侵犯0和/契约自由0更是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自然也深深影响了各国的民法典,代表就是法国民法典,其时甚至有对土地所有权的/上达九天,下达地心0的解释。自然,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是不利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发展的。

到了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社会矛盾空前高涨,各类社会现象已经不是个人之间的自治能够解决,/社会本位0已经初见端倪了。最早运用权力不得滥用原则的是1855年5月2日法国卡尔马(Calmar)法院对/忌妒建筑0一案作出的判决[4](P56)。德国民法典首先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有所涉及,在第三次草案中首次出现了对所有权滥用的禁止性规定,国会审议时扩展到所有权利[5](P15)。真正开历史先河的要数5瑞士民法典6,1907年的该法典第2条首次规定权利滥用者不受法律保护,此后基本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在总则中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一项重要的原则纳入其中。

总结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随着/个人本位0到/社会本位0这样一个大历史潮流逐渐发展的,反映了社会对于权利的认识逐渐由毫无边界到必要的约束的转变。从相应的学说发展可以看出,权利的滥用已经影响到个人正当权利的行使,任其发展最终将导致私法自治本身难以维系。如何利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私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解决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进入司法实践的必要前提,一个没有功能化前提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甚至不能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作为一项民法的基本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本身存在概念过泛的缺陷,阻碍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代民法学者在研究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做出了自己的概括。

日本著名民法学者山本敬三在分析日本第一例使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宇奈月温泉事件时谈到,权利滥用应该考虑权利人和相对人客观利益状况以及他们的主观利益状况。也就是要比较权利滥用双方的主客观利益对比[6](P403)。日本学者营野耕毅提出了四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一是判定侵权行为的功能。二是权利范围明确化的功能。三是权利范围缩小化的功能。四是强制调解的功能[7](P42-43)。我国学者钱玉林不同意营野耕毅观点,认为该观点不符合划分类型的一般理论,他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三大功能,一是民事立法的准则之一;二是指导、评价民事主体正当行使权利的准则;三是法律解释及漏洞补充与赋予司法裁量权的依据。

笔者倾向于支持前者的意见。对于钱玉林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意义不大。一者钱玉林教授所提出的三点基本上是所有民法原则的统一功能,也几乎是教科书式的说法,毫无新意可言,更不能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实践,因此不提也罢。二来该学说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真正需要研究的能够指导司法实践的功能却毫无涉及,总体来说顶多是个空花瓶罢了。营野耕毅的观点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和其他法律制度诸如侵权行为法的交叉,但是总体上体现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司法化的去向,值得提倡。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营野耕毅的基础上完善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功能化的探讨,并结合学界关于权利滥用构成要件的探讨,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功能化理论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关于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需有正当权利的存在或者与权利行使有关;第二,须行使权利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第三,要有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的故意[8](P14)。笔者认为,对于前两者应该说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第三点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对于一般情况而言,权利滥用的情况是当事人故意的,但在当前民事责任趋于无过错化的大环境下,这点显然是不符合潮流的,国外新近学说和判例也朝着否定此要件的方向发展。例如,日本学者主张以超过社会容忍限度代替加害故意要件,笔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一来,既可以使权利滥用的相对人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又可以防止因为轻微的行为而落入权利滥用之诉。

综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功能主要是:第一,明确当事人具有在一个范围明确化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和侵权行为法有所区别,又界定了行为的范围。当然对于一个权利范围怎样才算是明确化还值得探讨。第二,如果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按照权利范围缩小化功能的要求,符合权利设立的本旨,强调强制调节来取得平衡的结果。第三,禁止权利人以超过社会容忍限度的方式行使其权利。

四、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类型化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9](P15)。具体到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就是可能出现了该原则因其抽象性而被滥用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当然需要很多方法配套使用,比如说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必要限制,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出更加具体化的规定等等。但是这些方式都不具有根本性,效果也很难说怎么样。笔者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类型化是可以走的一条道路,通过类型化限制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无限度扩张和任意解释,不仅能继续发挥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机能,还能使司法实践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对一般侵权的功能化研究之后,还对侵权进行了类型化的研究,特别是对特殊侵权的研究,已经是相当深入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笔者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还是可以遵循这条道路发展的。

关于这一点,日本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类型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日本民法学界关于公序良俗类型化的经验以及司法实践。在日本,公序良俗的全面研究始于我妻荣博士。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判例的整理和分类。我妻荣博士的这种对公序良俗的研究方法为日本民法学界沿袭。长期以来,基于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所谓违反公序良俗的种类很多:侵犯个人尊严;破坏男女平等;以犯罪为内容的契约;明显显示公民基本权的契约,,[10](P219),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多样性正是我们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类型化的来源。

5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6中总结了权利滥用的六项标准。第一,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第二,缺乏正当利益。第三,选择有害的方式行使权利。这一标准为大多数德国法系国家所采用。第四,损害大于获取的利益。第五,违背权利存在的目的。第六,违反侵权法的一般原则。应该说这种类型化还是比较粗浅,伴随着很多的交叉,有的甚至都不能纳入到权利滥用的范围中来,但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还有的台湾学者根据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衍生出的下位原则来说明权利滥用的类型:(1)主张与自己行为相矛盾之权利)))禁反言;(2)继续不行使权利之状态,不得再行使权利)))权利失效原则;(3)自己违约不得向相对人请求履行义务)))洁手原则;

(4)契约后客观情事之变迁致法律关系之变化)))情事变更原则;(5)继续性契约及劳务性契约因违背信任关系之解除契约或终止契约)))背信行为论;

(6)因私害或公害而致生活环境受侵害,不得主张权利行使)))忍受限度论、环境权论及日照权论;(7)因恶意取得之权利人,欠缺权利请求之对抗要件)))恶意排除;(8)基于所有权而滥用妨害排除请求权)))相邻关系理论。总的看来,这种总结还是有很好的概括性,并且能够概括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主要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类型化的一个起点。

相比而言,史尚宽的分类就更加详细了。主要有:(1)恶意损害他人之滥用行为;(2)违背权利目的之滥用行为;(3)于己无益之滥用行为;(4)损害大于所获取的利益之滥用行为;(5)与所引起信用相违背之滥用行为;(6)损害超过可忍受程度之滥用行为;

(7)特殊滥用行为[11](P648)。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说法。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类型化有益的探索,都丰富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类型化,更有利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五、结语)))对未来民法典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看法

基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重要性,自然应该在民法典中有所体现。遗憾的是王利明版本的5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册篇)6的第七条还是采用了这样的表述,/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0,这种表述一则太过于笼统,二则显然还没有解决好民法通则第七条的问题。相比而言,梁彗星则明确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规定在了其建议稿第八条,并定义了何为权利滥用。应该说这种规定比较符合国际民法典的大趋势。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只有通过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原则的法律效益,仅仅通过民法典原则性的规定是不够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要解决好功能化和类型化两个方面,才能

既不至于使得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流于空洞的形式化,又不至于由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没有/边界0而使得其在司法实践中过于泛滥。

参考文献:

[1]李宜琛.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钱玉林.禁止权利滥用的法理分析[J].现代法学,2002,

(1).

[5]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

社,1989.

[6](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M].解亘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7]营野耕毅.诚实信用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法理的功能

[J].外国法译评,1995,(2).

[8]梁彗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M].北

京:法律出版社,2004.

[9]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2004.

[10]渠涛.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

大学,2004.

[11]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0.

编辑:张海涛

On the Adaptation of Prohibition of Rights Abuse Principle

Zhang Ting

(Law Scho ol,Beijing University o f Aeronautics a nd Astr ona utics,Beijing,100083,China)

Abstr act:Prohibition of rights abuse principle is the basis in civil law.But in its adaptation process,there are the difficulties of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rights abuse.Only when the problems of functions and types of rights abuse principle are solved,can we avoid its empty flow because of the prohibi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Key words:prohibition of rights abuse principle;function;type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本质内涵 一、限制权利——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原因 权利滥用即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权利本身的正当界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权利滥用的特征在于行为人原本享有该权利,行使该权利是正当、合法行为,但在行使权利时,行为人有意超越权利的目的和社会所容许的界限,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造成损害,应当为法律禁止。 二、保护权利——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目的 法律禁止权利滥用是为了保护和实现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有利于权利冲突的的解决。社会中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权利交织在一起,使权利冲突的可能性必然存在,这就需要考虑权利的兼顾与均衡问题。对可能发生冲突的权利之行使,法律可以明确规定一适当界限,要求权利行使不得超出此界限,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实现权利间的和谐共存。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变动性,使得权利行使的具体形态复杂多样,明确的法律规定相对显得不周延与滞后,导致权利间的冲突在一定情况下不可避免。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要求权利行使不超出抽象的“正当界限”,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从而有效地克服了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社会关系的无限性、法律的正义性与法律具体规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的非正义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权利冲突的解决,使正当权利均得到充分保护。 其次,禁止权利滥用有利于包括权利在内的多种社会价值共同实现。权利作为民主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与这个社会的其他价值目标息息相关的。权利与秩序、安全、平等等社会价值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一般而言,权利是理性的,不会对秩序、安全等社会价值构成危胁;但权利常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其行使可能与秩序、安全等社会价值追求相矛盾,甚至可能形成尖锐冲突。当冲突发生时,不受约束或超越界限的权利常会扰乱秩序,危害安全,违背公平正义。为减少它们之间的对立或冲突,保证多种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限制权利,禁止权利的滥用是一有效方法。 再次,禁止权利滥用有利于权利主体承担起社会责任。权利不仅与其他权利,与安全、秩序等其他社会价值是相对的,且与社会责任也是相对的。权利的行使与责任紧密相联,社会生活中权利与责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责任是对权利的制约与限定;另一方面,责任又是对权利的保护机制。一定自由权利总是与相应义务或责任构成一个统一体,责任是自由权利的题中之义,两者密不可分。人们行使权利时不得为所欲为,必须考虑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个人行使权利时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只有重视并能够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的人方有资格充分享受权利。当权利与社会责任不能并存时,为使人们不至于只注重权利而忽视责任,法律总是通过限制权利行使来促使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权力滥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潜在危险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授予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最终损害权利。 首先,自由裁量权行使缺乏限制。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正是针对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的种种情况,故该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只能以不违背立法精神为宗旨,而立法精神本身亦不是清晰的规范,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自由度”基本上由法官主观把握,缺乏约束。

滥用诉权行为的性质和法律规制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权以及法院的审判权以当事人的权利为中心而配 置和运作,但当事人诉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应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从而保障其他 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应有的承认、尊重和保护。[1]权利人滥用其所享有的诉权, 造成对其他当事人诉权行使的妨碍,将会受到来自法律的处罚。权利——滥用一 一处罚滥用者、保护受害者,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这在我国却并非这么 简单。一方面,随着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 意识逐步增强,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 利益的动机也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对滥用诉权者的处罚和对受害者的保 护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受害者尚难以寻求法律保护,滥用诉权者又无须承担相 应的法律责任,这无疑在客观上促使和纵容了滥用诉权行为。我国现行所推进司 法改革的大潮,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得到相当的重视,但矫枉过正的错误是我们改 革所不应支付的代价。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滥用 诉权的现象更应引起重视。 一、滥用诉权行为的性质 滥用权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民法场域之中,并形成了三大学说。其一为本旨说,即权利滥用是权利人行使权利违反法律赋予权利之本旨(权利的社会性); 其二为界限说,即权利滥用是权利行使超过法律规定的正当界限;其三为目的与 界限混合说,即权利滥用超出权利的、社会的、经济的目的或社会所不容许的界 限而行使。[2]借鉴这种学理研究来分析滥用诉权行为,本文认为既然滥用诉权 行为是以损害对方当事人为目的从而获取诉讼利益,因此,滥用诉权的行为人存 在着主观过错,加之他实施了超越其权利行使范围的行为而导致对方当事人遭受 到侵害,这一行为同对方当事人的损失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滥 用诉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为以下四点:第一,滥用诉权具有行使诉权的一切表征; 第二,滥用诉权行为违背了诉讼的目的或超越了权利正当行使的界限;第三,滥 用诉权行为人主观存在恶意或故意;第四,滥用诉权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受到侵害。简而言之,滥用诉权行为的性质具备两重性:滥用诉权行为的违法性和侵权性。 针对滥用诉权行为的违法性,国外的立法通过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 原则来规制。例如日本,学界认为当事人滥用诉权被视为违背信义,以损害对方 当事人为目的,日本民事诉讼法也对诚实信用原则以及一系列具体规制当事人滥 用诉权的措施进行了规定。[3]针对滥用诉权行为的侵权性,国外立法例赋予受 害方当事人有权提起侵权之诉的救济途径。英国、美国等国家将滥用诉权行为 视为一种侵权行为。[4]有的国家,例如德国,其立法和司法实践体现出对滥用诉 权行为性质的双重认识,建构了双重规制滥用诉权行为的体系。一方面,德国在 其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当事人应当承担“真实义务“,一旦违反,法官可以行使 职权而认定其诉讼行为无效;另一方面,在侵犯工业产权案件中,滥用诉权的原 告造成了对其他“有组织的商事活动”的侵害,被告方当事人可就原告滥用诉权行为造成的侵害提起损害赔偿之诉。[5]

专利侵权责任与传统侵权责任的区别就专利侵权责任而言,在我国民法通则这一带有民法总则性质的法律中,并没有将其列为特殊侵权责任。可是,专利制度是在传统民法理论相当完备、成熟之后才开始出现,进而被人们研究的。 在侵权责任制度中,专利侵权无论是从侵犯对象还是从侵害人主观状态都迥异于传统侵权责任中的条件。本文试图以专利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为线索,从专利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入手来探讨专利侵权责任,初步分析专利侵权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的不同之处。 (一) 停止侵害 对于停止侵害这种民事责任形式而言,其构成要件只有一条,那就是:行为人违反法律实施了侵害专利权的行为,而且该行为仍在继续。 所谓侵害专利权的行为,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可见,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应满足以下条件: 1. 侵害对象是有效专利 专利权作为一种依法取得的独占实施权,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内受法律保护。专利权期限界满的技术或者虽然期限未到,但专利权人拒交专利费而放弃的专利技术,都不受法律保护。获得中国专利的技术,被他人拿到外国去实施,也不会构成侵权。

2.侵害行为的目的是营利 出于个人爱好或研究需要使用有关专利的行为,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不属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专利法做出这种规定的原因在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地使用专利,不可能与专利权人形成市场上的竞争,不会对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造成影响。发明创造人申请专利权的着眼点在于专利技术的物质回报,个人使用并不是为了工业目的,无损于专利权人经济收入,自然无需承担专利侵权责任。 3.实施了违反法律的侵害行为 专利法一方面明确规定了权利人的权利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又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侵害专利行为的样态、种类。实践中侵害行为既有直接侵权行为,也有间接侵权行为。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实施专利。但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和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各国专利法都规定了一些不视为侵权行为的例外。 凡是行为人实施了侵害行为,又不属于侵权例外的,无论行为人是否是主观故意,是否给权利人造成了实际损害,一律要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这种责任形式在专利侵权制度中的作用和意义相比于赔偿损失等,绝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侵权责任理论认为侵权责任就是损害赔偿,但在权利客体为无形物的知识产权领域中,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被侵权人到司法机关起诉侵权人,决不仅仅要求损害赔偿。他们会首先要求司法机关认定自己是权利所有人,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活动。世贸组织TRIPS协议的执法部分,对损失补偿的具体规定并

浅谈中国知识产权问题 当谈及知识产权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会感到很陌生。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比如盗版光碟,又再比如说谁的产品被盗用了,这样的事例我们身边都会经常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到底知识产权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 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科技也正在突飞猛进地增长,但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

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其他国家给盗用了,首先不得不谈一下DVD 事件,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万燕公司研制成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的放像设备VCD,但由于企业并没有重视对该技术即知识产权的保护,几乎在一夜之间,大江南北都开始生产VCD,而外国企业更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清晰度更高的DVD,并且申请专利予以保护。现在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DVD的技术开发商结成联盟即6C,对没有支付专利授权费用的约100家中国DVD厂商发难,索取高额专利使用费。而其后不久万燕企业也面临着倒闭。因此,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

论警察权力滥用的预防和避免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真理。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人民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与军队共同构成保卫国家安全的两大支柱。人民警察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它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警察一方面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大量而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其它权力得以顺利行使的后盾。也就是说,国家法律赋予警察机关和人民警察相当大的行政权力和刑事司法权力,其中许多权力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由此可见,警察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警察权力运行与公民权益保障密切相关。警察权力依法运行,则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的自由和权力,少部分警察的特权思想突出和滥用权力,则使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警察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国家政权和人==专政的根基受到动摇。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警察权力的滥用历来就是各国统治者和广大公众普遍关心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已成为时代主流的新的历史时期,十分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以便防微杜渐、标本兼治,确保警察权力的健康和良性运行。 一、警察权力的内涵、外延及法律渊源 (一)警察权力的内涵所谓警察权力,通常是指警察的职责和权限,具体就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人民警察的职务责任和为履行职务责任所享有的相关权力,简称为警察职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自然不自然、有意无意地将警察职权混同甚至等同于警察权。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两者是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一般的说,警察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包括国家制定警察法规、规定警察职责权限、领导和使用警察力量的权力。在我国,警察权属于人民,属于国家。而警察权力(又称警察职权)则是国家通过立法赋予警察机关和警察人员的,是与警察职务密切相联的责任和权力。因此,警察权力与警察权既不能混同,更不能乱用。 (二)警察权力的法律渊源由于警察权力的相对特殊性,世界上许多国家均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对此,我国也不例外。关于警察权力问题,我国宪

1组 第一题正方利大于弊:1.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法的规范指引 3.加大违法犯罪的打击4.有利于保护网络信息与虚拟财产 5.有利于维护秩序 6.当前网络乱象需要实行实名制7.有利于对网络进行管理 第一题反方:①科学技术发达,实行网络实名制可能会给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给公民的隐私权等权利造成侵犯②现在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进行解决③可能会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造成侵害 总结方:比较偏向于正方观点,补充一点就是,网络实名制有利于更快更准确定 位犯罪分子,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第二题 正方观点: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应该自动续期。 理由:1.从土地使用权重要性来说,土地使用权对于民事主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公民还是公司法人,比如说住宅用地,如果不自动续期的话就会导致公民居无定所,就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2.从法律的公平原则来看,民事主体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已经支付了一定的价款,如果不自动续期就会引起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进行续期,这样就有利于保护双方的利益。 3.对于反方所说的自动续期不利于土地的流转这一点来说,我有不同的意见,土地自动续期并不是限制土地的流转,土地的流转可以通过转包、承包等方式进行并不会收到自动续期的影响。 4.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主要涉及的是农民的利益,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如果不自动续期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 5.自动续期有利于减少程序上的开销,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省成本。 第二题反方:①不利于土地流转,发挥土地的效益②通过相关手续进行续期,不会对民事主体的利益造成损害③有利于土地权属证书与时俱进的完善④保护土 地流转中交易相对方的安全 第二题总结方不自动续 1.土地是国有国家实施管领 2.有利于管理土地市场3.有利于土地使用权人珍惜土地使用权 第二组 辩题一正方 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1.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2.有利于打击犯罪3.有利于保 障网民的利益4.手机实名制已实行,效果良好。 第一题反方 1、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不应过多的约束,法律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多介入网络生活,要求必须实名制的话,会压抑人们表达意见的愿望。 2、不利于保护隐私,如果要求一切都实名制的话,当人们在网络上涉及一些

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一、权利滥用与知识产权滥用 总的看来,禁止权利滥用既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法律观念,也是现代各国法律乃至宪法所普遍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而“权利滥用”的实质在于权利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不适当地扩张了其所享有的权利。关于构成权利滥用的标准,各国先后一共确立过故意损害、缺乏正当利益、选择有害的方式行使权利、损害大于所取得的利益、不顾权利存在的目的、违反侵权法的一般原则等6个标准,并且呈现由主观化向客观化发展(以解决主观恶意难以证明的问题)和严格化的趋势(故意的和过失的、损害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①有的学者则认为,构成权利滥用要有四个要素:主体是正在行使权利的权利人;客体是社会的、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主观方面是权利人存有故意的心理状态;客观方面是有危害他人权利和利益后果的行为。② 以上关于权利滥用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滥用。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是私权,这是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所明确承认的基本原则。与任何其它民事权利一样,知识产权也有被滥用的可能。 知识产权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在这里,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知识产权是合法获得的权利就忽视、甚至否认其也有滥用的问题。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使得它容易被权利人不正当地加以利用,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例如,在知识产权行使的过程中,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授权)方式,扩张其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合同的规定,限制被授权人所可以正当从事的行为。 由于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权,因此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知识产权被滥用的可能性还是被滥用后造成的后果,都会大大增加。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滥用知识产权的例子都不鲜见。例如,近几年来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微软垄断案以及微软在欧盟、我国台湾地区等地方受到的违反竞争法或公平交易法的指控,都涉及微软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问题。而在今年初美国思科公司起诉中国华为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背后,也存在思科滥用其知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 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使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认为,对权利的限制有内部限制和外部限制两种,前者认为权利本身包含义务,权利应为社会目的而行使;后者则是在承认并保障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权利行

1.统观多种养老保险制度,从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的方面来看,有()这几种模式。 √ A、个人投保、国家与企业资助型的养老保险模式 B、社会自我保障模式 C、国家统筹的保险模式 D、以上都是 2.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依法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 A、人身 B、肉体 C、精神 D、以上都是 3.()是指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 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4.《劳动法》对()等基本内容作了规定。 √ A、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B、劳动合同的期限 C、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D、以上都是

5.()是公民参加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和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条件和文化条件。 √ A、公民的政治方面的权利 B、公民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 C、公民的人身方面的权利 D、以上都是 6.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法() √ A、享有著作权 B、享有部分著作权 C、不享有著作权 D、依情况而定 7.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被称为“帝王条款”的原则是() √ A、安定有序原则 B、团结友爱原则 C、遵纪守法原则 D、诚实守信原则 8.()医疗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它的举办通常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 √ A、健康保险 B、商业医疗保险 C、社会医疗保险 D、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

9.()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性条件。 √ A、依法享有特定权益 B、主要从事脑力劳动 C、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D、掌握专业技术知识 10.专业技术人员在权益保护发生纠纷或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自己直接与相对 人或侵害人进行交涉,或委托他人或律师与他人交涉,属于() √ A、自我保护或自我救济 B、调解或协调解决 C、仲裁方式解决 D、行政诉讼方式、民事诉讼的方式 11.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2.医疗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A、普遍性 B、广泛性 C、适应性 D、针对性

浅谈对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检察机关在审查专利类案件时,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与司法程序的衔接,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多层面的庞大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既包括法律层面、制度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机制层面、管理层面的内容。文章从我国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北京市的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关键词]申诉;专利;行政执法;司法程序 一、专利纠纷行政执法状况 (一)行政执法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组织协调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建设;承担规范专利管理基本秩序的责任;拟订知识产权涉外工作的政策;拟订全国专利工作发展规划,制订专利工作计划,审批专项工作规划,负责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推动专利信息的传播利用,承担专利统计工作;制订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确权判断标准,指定管理确权的机构;组织开展专利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按规定组织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规划;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在行政级别上,全国正厅级别行政性质的知识产权局有上海和广东;正厅级别事业性质的有北京和四川;政府直属副厅级行政单位有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有天津、湖南、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以上各地的知识产权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属于当地政府的直属机构。还有一些地方知识产权局属于科技厅管理的事业单位,如江西省知识产权局为江西省科学技术厅管理的主管全省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副厅级事业单位。省级知识产权局一般都是单独负责专利管理工作,在市一级的层次也都设立了知识产权局,有的地方科技局和知识产权局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在区级(县级)也逐步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但大多数地方还是将知识产权局内置于科技局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另外,全国各省、直辖市都出台了地方专利保护条例,一些地级市也出台了地方专利保护条例,如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自治区和城市也分别制定了《专利管理条例》或《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我国专利法律法规规范构成了有益的补充,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专利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条例突出了许多地方特色,对于指导权利人通过行政途径进行专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执法的发展状况

用严格的制度防止权力滥用 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议论的热点,也是国人最为纠结的心病,近年反腐的举措不可谓不多,惩治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腐败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在一定层面上形成愈演愈烈的态势,之所以出现这样令人诧异的悖论,本人认为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能够将权力关进笼子的有效制度。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具有滥用权力的天性,越是掌握着巨大权力的人越是有可能滥用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为人类谋福祉,也可以成为反人类的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灭顶之灾, 20世纪的历史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建立起严格的制度将权力关进笼子。反观我国目前反腐败的现状,所缺少的正是能够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体制、机制和举措。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提倡官德主要是靠自身的修养,即使有一些对官员的权力制约制度,也要视最高统治者的情绪而定,从未真正严格地执行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则靠发动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来解决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效果,但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权力的制约问题。改革开放后,在摒弃了传统的群众运动方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教育作为反腐败的主要手段,我们认为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只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再配置以刑法的震慑就能够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就能遏制腐败的蔓延。但事实却证明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将廉洁的希望寄托在官员的思想觉悟上是靠不住的,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用严格的制度来将权力关进笼子。使人感到欣喜的是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近年来不断地根据新形势下腐败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反腐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反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作了充分的强调,并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提出了“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案例:某西式餐厅,其店门玻璃上有“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在该店内有“为了维护多数顾客的权益,本餐厅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为内容的店堂告示。某日,周某身穿短裤、脚穿塑料拖鞋到该店就餐。该店当日值班经理向周某出示了上述告示,请其改日到该餐厅用餐。周某先后两次被拒绝用餐,于是起诉某公司。原告周某认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有消费者选择消费的权利,而没有经营者选择消费者的权利,同时,这种做法伤害了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并侵害了其名誉权。 被告公司辩称,为维护在本餐厅就餐顾客的权益,向顾客提供文明有序的就餐氛围,本公司专门设立“为维护多数顾客的利益,本店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为内容的告示牌,对少数衣冠不整或举止粗鲁,明显影响其他顾客的客人进行劝阻。周某身穿短裤及塑料凉鞋到公共场所就餐,有影响其他顾客的可能,故礼貌地拒绝其用餐,行为并无不当。 我国对消费者权益有所保护,但其存在界限。此处则体现了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权利不得滥用。权利都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就此案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等各项基本权利。而企业作为经营者也享有合法的经营权。消费者对消费的选择包括对消费环境的选择,尤其选择服务方式的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要求往往包含在其消费目的之中。某公司中关村分店作为西餐式快餐店,其食品特点及环境具有西式餐饮特色,营造了某公司特有的饮食文化氛围。其将“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和“为了维护多数顾客的权益,本餐厅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以店堂告示的方式告知来此消费的消费者,目的是为所有消费者创造一种文明有序的良好消费环境。 公民作为消费者时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企业的经营权同等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禁止任何权利主体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为由侵犯其他权利主体的合法权利或权益。原告周某的行为,则是滥用权力的行为。 [案情结果]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起诉。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已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然就该原则尚存在诸多认识不清的地方。本人在初次看到这一原则时就肤浅的将其理解为限制掌权者权力的一种手段。但此处权利不等于权力。禁止权力滥用涉及到的是公权利与私权利的问题。公权力的极度膨胀,就是专制,就是中央集权制;私权利的极度泛滥,就是自由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 古往今来,公权力与私权利一直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关于禁止权利滥用的法律观念最早见于罗马法,但罗马法也有“行使自己之权利,无论对于任何人,皆非不法”的法谚。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个人权利被视为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如所有权绝对就被视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绝对权利保护,对禁止权利滥用缺乏系统的理论与规定。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私权利与公权力矛盾激化,客观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对

2002深圳大学法学真题含答案法学综合: 1、论禁止权利滥用法理在物权法中的作用(20分) 2、试举例说明债发生的原因(20分) 3、论医疗事故在民法上的处理方式(20分) 4、论买卖合同中出卖人的瑕疵担保义务(20分) 2001: 法学综合: 一、概念解析(5×6) 社会主义法担保物权民事举证责任票据 二、简析题(10×7) 1、分析法的特征P62(870) 要认识法的特征,就要把法与相近的社会现象(如道德规范、政策、司法判决)相比较,揭示法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以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为依据,总结以往法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把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作为社会规范,法既区别于思想意识和政治实体,又区别于非规范性的决定、命令,如法院判决。法的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3)法是反复适用的。

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法与道德、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整手段的重要区别在于,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不调整和约束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不过,法通过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观念。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国家通过制定和认可两种方式来创立法。法既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法的统一性首先指各个法律之间在根本原则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部各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法的普遍适用性,即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的这种独特的调整方式,使它为人们提供了比道德和宗教更广泛的选择自由和机会,因而更有助于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滥用 经管系市场营销0801 钱亚敏学号:2008011872摘要: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高速发展并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在中国争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专有权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外商频繁发动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滥用的情况,其目的在于给竞争对手制造困难,甚至将对手排挤出市场。中日摩托车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不能笼统地说都是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但是从所揭示出的一些事实来看,确实也不能排除这种嫌疑。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滥用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为各个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专利保护 专利有3种类型,分别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人所享有的专利权,其主要内容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专利权还包括禁止权、放弃权、标记权等。发明专利保护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都是10年。 申请专利具有如下好处: 1、取得垄断权:专利权人可以直接防止商业对手相应的竞争,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润回报。 2、赚取特许费:一项专利,即使市场没有即时需要,那么日后很可能人会察觉到该专利的用途,并愿意支付专利使用费,美国施乐公司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但未申请专利,其后微软公司及苹果公司利用图形用户界面作为其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基础,初步估计,施乐公司已白白损失了近10亿美元的特许费,而在另一方面,IBM公司在2001年通过转让专利,获得17亿美元的收入。 3、作为防卫盾:如发明人未能在第一时间申请专利,竞争对手使会捷足先登,届时,发明人研发的一切努力将会付诸东流,且发明人本人将不可运用本身的科研成果。 4、协助开发外国市场:目前世界上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实行了专利制度,不少外国买家,尤其美国买家会要求当地制造商或卖家证明其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以保障本身不至于卷入侵权诉讼,这样才会愿意进行交易。 5、以小胜大,增强企业竞争力:专利对大、中、小型企业及新型企业都同等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小型企业完全可以到得专利的新发明反胜大型企

一、侵权专利赔偿标准具体是什么 根据法律规定,侵犯专利权赔偿数额的标准按照下列顺序计算: 1 、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 2、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3、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4 、法院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侵权专利赔偿标准具体是什么 二、专利侵权赔偿法律依据 1、专利法》第六十五条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有提及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该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素,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没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三、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知识产权侵权之诉如果适用停止行为之请求权,是不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的,但是可能与责任的范围有关系,主要是与赔偿损害的法律救济有关。损害就其本质而言,是侵害行为所造成的一种后果,这一后果对于受害人具有利益的属性。损害赔偿的功能主要是填平损失,即对受到损害的的合法权益给予某种适当的补偿,使其尽可能回复到受损害前的状态。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是通过设置一种排他性专有权,既要保护创作者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又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立法上应当考虑两者利益的平衡。 总之,在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上,过错要件只与损害赔偿责任有关,而与停止侵权无关。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以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代替整个侵权归责原则。

行政职权滥用的危害与防范措施 专业:行政管理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职务犯罪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职务犯罪在各种类型的犯罪中是危害最大的一类犯罪。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威胁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妨碍着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障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诱发更多的犯罪行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引发了职务犯罪范围扩大、案值剧增、层级升高、窝案串案频发的严重态势。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力与公民、个人、组织有着更经常、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要加强和改进对领导权力下放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认识行政职权滥用的危害性,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力度,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努力探索和实践,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从而提高监督权威。 关键字:行政职权滥用危害防范措施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力下放与公民、个人、组织有着更经常、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权力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为国家、为人民谋取福利,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也可以被少数人用来谋取私利,阻碍社会进步。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必然导致掌权者的腐败。因此,加强对官员监督制约,成为任何一个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权力的腐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大顽症。遏止权力腐败,已经成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历史告诫人们:不管位多高、权多重,只要违法乱纪,都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切实加强和落实对行政区域官员的职权范围监督制约,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加强改进工作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加强和改进对领导职权的监督制约,核心问题是保证正确行使和运用权力,防止权力发生腐化。权力是社会主体为了某种目的而支配

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一) 关键词: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基本原则 内容提要: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进入行为领域,都应受到限制,但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应实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应遵循下述原则:(1)不损害基本权利本身原则。不能只见限制,不见权利;(2)法律保留原则。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进行;(3)明确化原则。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条文的文意,应具体明确;(4)司法审查原则。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具体行为,公民相对人可提起司法审查。一、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及其限制的必要性 什么叫公民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学界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但众多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宪法规范入手,主张宪法规定的权利就是公民基本权利;另一类定义着眼点是放在“基本”二字上面,而不在于宪法有没有规定。笔者赞成第一种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终极来源问题,主要是一个学术问题,宪法规定范围之外公民是否享有其他基本权利,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现实生活中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应以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前提。 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学者们从不同标准出发,作了不同的分类。有的将公民基本权利分为六个权利群:一是平等权,在我国指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二是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等。这是公民追求社会发展、实现高层次需求的重要渠道;三是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通信自由与秘密等;四是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这是最古老、最经典的基本权利,也是最易受到伤害的基本权利;五是社会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受教育权等,这是发展较快、范围较宽、类型较多的基本权利;六是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包括申告权、求偿权、救助权等,也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1]。还有的将公民基本权利划分为九类:(1)平等权;(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4)人身自由;(5)宗教信仰自由;(6)文化教育权利;(7)社会经济权利;(8)监督权与请求权;(9)特定主体的权利。对这些分类法,笔者只有一个不同意见:应将公民财产权从公民社会经济权利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权利。公民财产权是一种自由权,对抗国家不当侵犯,公民经济权利是以劳动权、社会保障权为主体,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主要是公民从国家得到受益的权利。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民财产权与属于社会权的公民经济权是一对对抗性权利,将它们划为一类并不合适。 依据传统的自由权和社会权二分法,公民基本权利可以划分为此两大体系。社会权与自由权的区别在于:自由权所依奉的理念是自由,社会基本权所追求的价值是实质平等;自由权是消极的防御性权利,即国家不必对自由权做任何的行为。自由权在其最基本、最狭窄的意义上就是个人排除国家介入私人领域,以确保个人自由决定与自由行动的权利;社会基本权是一种积极权利,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通过促进就业,弱势群体的生存照顾,社会保障来帮助公民实现。自由权一般称为公民的消极权利,社会权又称为受益权,一般称为公民的积极权利。从广义上讲,不论是公民的消极权利还是公民的积极权利,原则上都要受到限制,但限制的原因与方法有根本区别。从原因上看,公民积极权利的限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民,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外,多数尚未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基本原因还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国家财力的不支。公民消极权利的限制,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从限制方式看,一般认为公民积极权利是一种纲领性权利,只有国家立法将其具体化后,公民才能实际享有;公民消极权利是一种具体性权利,国家立法只是限制权利的边界。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原则上仅指对公民消极权利的限制。基本权利能否受限制,能否被其他权益压倒,取决于相应方有没有更高的价值。公民基本权利非常重要,但无限制的行使会毁损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与自由。美国著名大法官

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 摘要:专利权是国家授予专利权人的一种独占权,对专利的保护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发明成果的产生并推动发明的商业化。但如果对专利权的保护超过了“度”的限制, 所损害的就是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各国法律都不同程度地对专利权进行必要的限制,以确保在授予社会个体专利独占权的同时不会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我国《专利法》亦规定了具体的专利权限制制度,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我国《专利法》应明确定位先用权制度的利益倾向,应明确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原则,应增强强制许可制度的可适用性,从而使我国的专利权限制制度更加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专利权限制先用权权利穷竭强制许可 一、对专利权合理限制的必要性 专利权是国家授予专利权人的一种独占权,是国家对发明人进行创造性劳动取得智力劳动成果并将其公布于众的回报。专利权是一种私权利,但专利权人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采取不实施专利或者不愿意充分实施,或在专利许可中不正当的限制交易等方法,以保护其独占权以期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专利得不到实施不但不能推动社会发展,反而会阻碍技术应用。于是,在社会公共利益与专利权人私人利益之间便在发生了利益冲突。对专利权人的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可以协调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平衡专利权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有利于缓解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在个人权利和社会福利之间创设一种适当的平衡, 乃是有关正义的主要考虑之一。” 20XX年12月,韩国爆发大规模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治疗禽流感的药品由瑞士罗氏(Roche)公司生产。罗氏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自身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依据其药品专利权人的地位,拒不授权其他制药生产,拒绝提供专利所保护的配方和生产工艺。之后,罗氏公司在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世界各方的压力下,态度才有所改变。专利权作为一种财产权,排他性是它的必然属性, 保障专利权的独占性自然是保障创新的重要手段, 但如果对专利过度保护, 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保障都受到威胁时, 可能是重新思考专利权的定位的时候了。因此,对专利权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专利法》中规定了对专利权限制的若干制度,如对专利权客体、授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