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城市地理学课后作业

【地理】城市地理学课后作业

【关键字】地理

1.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旧中国,若干地理学家也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个别城市的地理论文图。新中国建立后至60 年代的二十年余年间,地理学者曾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并对城市的历史、类型、职能与城镇分布等方面作了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但总的情况是:研究内容比较分散,难以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相结合,因此其作用与影响甚微,更谈不上在理论水平方面的建树。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地理界对城市地理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近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兴盛时期起始于70 年代中期,当时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而其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形势。至80 年代,城市地理研究进入了历史以来最旺盛的时期。

70 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复苏,并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区域分析和社会经济分析的要求。于是地理学界开展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工作。当时一些综合性大学地理系的教师,特别是经济地理的教师,首先介入城市规划与研究工作。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地理系相继成立了城市规划新专业,招收了学生。迄今为止已培养了近80 多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与上百名城市地理方向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代城市地理学者。其中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地理系还为城乡建设部开设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训练班。各大学地理系以教师为主体承担了具体的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相继完成了烟台、岳阳、芜湖、嘉兴、湛江、韶关等几十个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如地理研究所( 北京) 与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经济地理研究室也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开始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参加了唐山与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与专题论证,为两市总体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过多项城市研究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及部分省的地理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城市地理研究室(组) 。

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和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各级计委和城市建设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并在全国省、市、地区和县各级行政区域逐步推开。

以上这些工作都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根底。

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工作与国家建设密切结合,以城市规划、国土规划为契机,中国地理学界陆续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体系、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政策等方面从专题到区域、从实践到理论、从点到面的广泛研究,发表大批学术论文与专著,高等院校中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等建立了城市研究中心。八十年代起,中国城市地理学者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匈牙利、香港等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有些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会在中国召开,如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1985年5月在无锡市召开的由中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城市地理理论讨论会;198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等等。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中国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并以其成果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的更新、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新一代年青学者的成长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区域。他们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

2. 1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1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镇通过区域内外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段,相互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空间组合,从无序到有序,形成带动区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这是城镇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应有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也成为城市地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80 年代初,结合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以及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的开展,城市体系的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地理研究机构和部分大学地理系最先承提了辽中南( 辽宁省南部) ,京津唐( 北京一夭津一唐山) ,苏锡常(苏州一无锡一常州) ,湘东( 长沙一株州一湘潭) ,及长春地区等城市体系的研究[l 。〕。从此,中国地理界广泛投入了不同等级行政区域、各种类型地区的城市体系研究,进而又开展了县域城镇体系的工作。城市体系的研究成为80 年代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1 990 年正式施行的《城市规划法》中规定“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为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更进一步推动城镇体系研究的开展。

地理学者进行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从我国早期城市体系的产生、机制分析、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起,按职能、等级规模、地域空间结构这三个基本部分探讨了秦汉以来至解放前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与演变。更多的学者进行中国城镇规模等级类型分布及其演变,中国城市的职能类型方面研究等仁1 1 、1 2〕。

地理学家结合承提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国土规划任务开展城镇体系规划。以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为中心内容;从分析预测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并提出经过选择比较的体系规划方案的模式。

城市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已起步,涌现出不少关于城镇体系[l ’、’习与体系规划理论方面的论文,3 一‘司。有的论文着重对城市体系的集聚和辐射机制、结构和网络内容以及步骤、流程等程序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也有的在介给国外城市体系模式的根底上,着重从城市体系的基本定义与概念出发.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特点的城市体系级别一数目一规模与对应模式,并进行了验证。

在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五十年代末,由法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美国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城镇密集发展的新趋向提出了“城市带” ( 城市连绵区) 的概念。戈氏在进一步研究中还指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学者一方面介绍和解释了戈氏的理论观点,并据此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城市带形成发展条件、机制和未来发展构想与模式拜;另一方面,开展了城市密集区和城市群的研究,作为城市带的一种发育阶段和类型。有的学者据此,对中国现有的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区作了综合分析和研究。

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在地方政府和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理论探索上有了良好的开端。

2. 2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呻〕,它是因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活方式扩散,导致地域空间的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 因而城市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又由于各区原有的根底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基于以上思想,80 年代初,城市地理学者最先在国内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部门的重视。19 83 年起该部组织了“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 的研究,进行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确定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同时选择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海、大连两个市与其所属的县作为类型地区进行类型区城市化研究与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化发展模型。这一课题还概括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及相关的12 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1 98 8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社会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城市的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研究与城市化有关的各种专题[20 〕或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城市研究的地区,特别是其中城市化速度快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川等地区进行了有关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认为: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农村经济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的经济原以农业为根底,近年来农村城市化同步运行,相互渗透,成为三角洲地区近期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这一观点为研究中国式城市化道路,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考。而农村城镇化的特点、类型、发育机制和模式也成为当前城市化研究的新趋势。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是城市人研究需要首先明确的基本问题。为此,不少学者对城市人口统计的地域单元、人口构成作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城区,市区建成区等不同地域单元、城市非农业人口、亦工亦农人口等常住人口为主的统计标准;同时对城市建制条件、城市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化研究和开展国际对比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城市化研究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样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城市问题的热门题目卿〕。19 8 8 年由中美两国城市地理学者主持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 以及中外学者联合编辑出版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论文集都足以说明城市化问题已是我国近年来宏观研究城市的重要项目。

2 .

3 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各物质要素(工业、交通、居住、道路、商业服务设施、工程管线等等) 在城市这个空间载体的分布与组合,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城市地理界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无论从数量和深度上,较之其他领域均要薄弱得多。

地理学家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理论,讨论和研究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演变阶段及动因机制、发展模式等。对中国和各类城市地域结构的实证分析是近几年此项

研究的主要方面。“中国城市形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1 一书是我国在城市形态研究上较为全面的成果。该书分析了城市形态基本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在总结前人工作的根底上研究城市形态的内部、外部及城市群三个空间层次的演变机制;提出中国现代城市向外经历了块状、带状、稳定、内向填充和外向发展四个阶段的形态变化。通过拓朴分析和土地利用演变研究从数量上确定中国城市形态的构成规律。

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大影响,有的学者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流动、城市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选址布点、交通可达性和居民择居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用地扩展问题。同样,“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城市内部各主要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因素、演变,划分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提出了功能一结构、环境一结构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为开展城市内部结构打下良好根底。

城市边缘区是当前城乡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等矛盾的焦点. 也直接涉及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与郊区城市化,因此,地理学者率先对此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很好成果。

城市商业区结构研究是近几年新探讨的一个领域,一般多采用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网点结构分析以及等级体系等等,已陆续出现了有关上海、北京、南京、长春、兰州、广州等大城市商业区方面的论文,同时中心商务区(C B D ) 的研究结合当前城市发展走向国际化的形势,也逐渐兴起。

城市社会区域( 城市社会空间) 结构反映了城市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居民集团的空间

分布关系,是我国刚刚开始研究的一个新议题。除了一般介绍西方的研究进展以外,目前仅对广州、上海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运用多变量指标分析等方法,划分了城市的社会区域,并讨论了形成机制。

总之,城市地域结构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其研究正在不断拓宽深化。

2. 4个别城市与镇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家除了从区域和宏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建设与发展外,还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对个别不同等纫以见模的城市与镇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有的学者重视研究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内在机制与发展对策;有的则着重对城市地价、城市交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专展题研究。不少学者对其本人所在的城市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这些城市作动态变化的观测;也有的专门对我国的煤矿城市、滨海城市、港口城市进行研究。1985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由香港大学薛凤旋主编,大陆、台湾、香港地理学者编写的“中国大城市” 一书。对于小城镇的研究则更为普遍、深入。1978 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教育局结合乡

土地理教学需要编写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地理介绍该市的总体情况,有的市的地理学会也编写了该市的地理手册,普及了城市地理知识。

2 . 5 城市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城市规划

地理学家参加城市规划工作,除了城镇体系规划以外还承提编制总体规划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编制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与科学依据。

a.城市区域的研究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中心。城市发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均与所在区域有关。因此,地理学者从区域角度,以城市经济社会实际影响的区域为地域单元,分析各城市在历史时期、现阶段及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b.城市用地分析

按照我国常规的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中需要编制一张城市用地评定图,这是一张主要标明地基承压力及工程地质情况的城市建设条件分等地图,地理学家认为城市用地评定图应增加更多的内容,除了考虑地基承压力外,还应根据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下水埋藏深度、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农用地保护,交通、供电等空间限制,历史文物古迹以及环境生态平衡等方面,对城市用地进行分区综合、平衡,提出城市规划期限内城市可能发展用地的规模、扩展的方向与地点。这种方法已被采纳,并成为实例纳入国家城市规划范手册中推广。

c.城市性质研究

确定城市性质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地理学家通过对区域内发展条件的分析,依据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远景生产力布局,以及对城市的结构( 城市用地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 的现状分析与预测,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确定城市的性质及其在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d.城市规模研究

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的程度与探讨城市的合理规模成为地理学家在编制城市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他们采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定量预测。1 9 7 9 年以地理学者为主体组织了37 个省、市的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部门和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了国家城乡建设部的研究课题—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这个课题以钢铁、石油化工、铁路枢纽、地区级中心等四种类型的城市为典型,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基本观点出发,探讨经济结构、人口构成、环境容量等与城市合理规模的关系,从而总结提出了确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原则与方法。

e.城市总体布局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的划分和各类功能用地的组织,而城市地域结构正是其重要的理论根底。为此,城市地理学家依据此理论. 结合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分析,通过方案选比,不同时空关系的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城市土地问题

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土地的商品属性、土地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土地成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资产,实行有偿使用,从而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新热点。城市地理学家结合参加国家土地局为发展土地市场,实施土地出让等需要而开展的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运用地理学对土地资源方面的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了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研究,以及按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和指标,对全国城市进行分等的研究等等。城市土地的研究不仅充实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地域结构理论,也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开展城市土地研究的同时,部分学者也结合开展了城市房地产的研究,包括住宅用地的区位选择,居住区改造等。

2 . 6 新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地理学界的实际表明,正是数量方法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才使城市地理在数十年内成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学科。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是应用最早和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城市地理学界不仅率先将定量方法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和城市主导职能的确定,也是最早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并在宜昌、南京等城市开始城市信息系统的研究。而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等城市地理固有领域中,数量方法已较普遍采用,并开始了仿真模拟等探索,而系统动力学和协同学等国外经验也在部分城市发展战略和某些专题研究中试用。

此外,随着遥感技术提高,遥感信息资料普及,城市地理学家已从利用航空遥感资料( 航空像片)进而利用航天遥感资料(卫星相片与磁带) 通过解释进行城市调查. 与编制城市专题地图,并对城市用地变化进行空间动态分析,大大有助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

3 城市地理学发展展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一方面出现了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各类城镇同步增长,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城市在迅速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并开始与世界的城市体系接轨。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景广阔。

3 . 1 深化城市化规律的研究。随着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户籍制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以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和现代化为特点的城市化过程正在加速。中国这种以农村自身经济发展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方式,是我国城市化深化研究的新课题。

3 . 2 城市发展机制研究。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和特有的市场体制条件下,城市成长发展机制不仅在学科上而且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城市成长的基本方式是人口与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因而探讨城市人口与经济的集聚扩散机制是研究城市重要楔人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已经批准将“沿海城镇密集地区人口与经济的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和调控研究”研究列入重点项目。

3 . 3 城市体系理论的研究。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体系已经不是自我发展的封闭系统。城市与区域关系,已经不是行政区而是市场区域,并扩展到世界;城市与城市间和区域间的联系单元已由空间概念转为时间概念;城市间的交流不仅是人与物而更重要的是信息、资金和技术;城市的等级关系不全在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而量在于它组织经济活动的能量和地位,即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总部的多寡……。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城市体系的形成发展要素和运行机制将是城市地理学家一项艰巨和重要的任务。

3 .

4 此外,如农村人口转化和民工潮引起的城乡人口迁移的研究;土地定价和土地市场出现而引起的城市用地布局调整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研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水平差异的扩大、以及余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化和对服务空间、开放空间新需求的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 沈汝生等,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4 ,1 937 。

王益崖,无锡都市地理研究,地理学报, 2 (3 ) ,1 9 35 。

陈尔寿,重庆都市地理,地理学报,10 ,1 9 4 3 。

沈汝生等,成都都市地理研究,地理学报,14 (3 一4 ) ,194 7 。

3 .

严重敏译,城市的系统,地理译丛,1 96 4 “)

邵清于,美国城市地理中关于城市内部结构的若干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商务,1 9 6 4 。

严重敏,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地理学研究动向( 同上书) 。

杨吾扬等译,论苏联城镇群组中的聚落类型,人口地理与城市理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 95 9 。

4 .

赵松乔等,南京都市地理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7 ,19 51 。

5 .

黄盛璋,中国港市之发展,地理学报,18 (l 一2) , 1 9 52 。

6 .

严重敏等,关于我国的城镇职能,经济地理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 9 64 。

7 .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 3 。

8 .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 88 。

崔功豪等. 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 92 。

9.

朱家泰等. 城市总体规划,商务印书馆,1 98 5 。

10 . 中科院地理所等,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科学出版社,1 98 6。

n . 许学强,我国城镇规模体系的演变和预测,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 ,1 98 2 (3 ) 。

12 .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41 ( 2) ,1 98 6 。

13 .

宋家泰等,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43 (2 ) ,198 8 。

许学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 98 7 (2 ) 。

15 ,

严重敏,区域开发中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 (2) ,1 9 85 。

16 .

杨吾扬,论城市体系,地理研究,6 (3 ) , 1 9 87 。

王发曾,城镇体系研究的若干问题,河南大学学报,19 88 (3) 。

17 .

彭永岸,李宏国,建立合理的昆明城镇网络,经济问题探索,198 6 ( 4) 。

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章第十一条,1 98 9 。

19 .

严重敏,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百科知识, 1 98 2 ( 7)

20 .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人口与经济, 1 98 0 ( 1,2)

Y e S h u n za n g ,U r b a n iza t io n a n d t h e P r e s e n t F oc a l P o in t s o f R e g io n a l 块v e lo Pm e n t P la n n i n s in

C h i n a ,i八R e g io r 一a l P la n n in g i n

D i 任e r e n t P o lit ie a l S e t t in g ,U n iv e r s it a t BO e h u m ,F R G ,1 9 8 4.

Y e s h u n za n g ,U r b a n 固t io n a n d H o us in g in C h in a ,A s ia n G e o g r a p h e r ,l ( 2 ) ,1 9 8 2 .

许学强,1 9 4 9 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化,中国季刊,1 98 5 (2 ) 。

许学强,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41 ( 1) ,1 98 6 。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与经济, 1 9 82 ( 10

周一星,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4 1 (2 ) ,1 9 8 6 。

C u i G o n g h a o ,A dm in is t r a t i、,e C h a n g e s a n d U r b a n P o P u la t io n in C h in a ,A n n u a 肠o f t h e A s oc ia -

t io n o f A rn e r ie a n G e o g r a p h e ;污. 7 7 ( 3 ) ,1 9 8 7 ,37 3一39 5 。

崔功豪,城镇建制

、人口统计与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思考之一,南京大学学反,( 地

人文地理1 1 卷

理版) ,x 95 7 。

崔功豪,新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中国城市化思考之二,南京大学学报(地理

版) ,1 98 8 。

崔功豪,近十年中国城市化研究的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8 ( 1 ) , 1 9 8 9 。

21 . 沈道齐,长江流域城市化特征与进程—中国式城市化道路的基本类型,南京城市研究,

198 8 ( 3 ) 。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