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氯吡格雷地说法、解释法

一)抗血小板药 1、氯吡格雷的个体化治疗 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患者存在较大的药效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0年3月12 日发布氯吡格雷与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该药疗效的警示。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氯吡格雷经肠道转运体ABCB1转运入血,通过CYP2C19代谢转化为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主要经 PON 1转化为活性巯基衍生物,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PON 1、CYP2C19*2、CYP2C19*3、ABCB1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与CYP2C19*17有着密切关系。 (1) 基于CYP2C19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CPIC指南建议: 1)对于CYP2C19超快代谢型(UM)患者,可按照氯吡格雷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 注意出血风险; 2)对于CYP2C19中间代谢型(I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 拉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 他替代治疗。 3)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P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拉 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他 替代治疗。 (2) 基于ABCB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转运体ABCB1基因的多态性,明显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若其编码区第3435位从碱基C变为碱基T,则转运效率下降,生物利用度下降。带有ABCB1 3435TT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5%,比CC者10.7%高,HR为1.72。 因此,对于rs1045642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初始给药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双倍。(3) 基于PON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若PON1基因的第576位碱基G突变为A时,其水解2-oxo-clopidogrel生成活性巯基衍生物的能力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下降。 1)GG纯合,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高,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程度高,几乎无氯吡

氯吡格雷说明书

硫酸氯吡格雷片说明书 产品名称硫酸氯吡格雷片 英文名称Clopidogrel Hydrogensulfate Tablets 用途分类心脑血管类/其它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是硫酸氯吡格雷 用途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它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 用法用量 口服可与食物同服也可单独服用每日一次每次二片 产品说明【药理作用】本品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品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不影响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本品通过不可逆地改变血小板ADP 受体使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 【不良反应】偶见胃肠道反应(如腹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皮疹皮肤粘膜出血罕见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禁忌症】1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2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者(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等)禁用 【注意事项】1 使用本品的病人需手术时应告知外科医生; 2 肝脏损伤、有出血倾向患者慎用; 3 由于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对妊娠妇女只有在必须应用时才可应用。动物研究本品可进入乳汁,所以应以用药对哺乳期妇女的重要性来决定是否停止哺乳还是停药; 4 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时不需调整剂量; 5 儿科使用:尚没有儿童用药的安全性资料; 6 如急需逆转本品的药理作用可进行血小板输注。 【药物相互作用】1 阿斯匹林:本品增加阿斯匹林对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长期合并用药的安全性无进一步的研究资料 2 肝素:健康志愿者研究表明本品与肝素无相互作用但合并用药时应小心 3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健康志愿者同时服用本品和萘普生胃肠潜血损失增加故本品与NSAIDs合用时应小心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发表时间:2019-09-20T17:29:18.5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全萍芝 [导读]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研究。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中医医院 678704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以1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70例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70例实施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5%,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研究。 关键词:冠心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影响人民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据调查,我国人民疾病死亡的原因,占比较大的则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微创及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冠心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1]。本文选择1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和研究治疗冠心病疾病的有效手段。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为(57.3±13.5)岁;患者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4.2±1.9)年;疾病类型:28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17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剩余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有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42-80岁,平均年龄为(57.5±13.4)岁;患者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4.3±1.8)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16例,剩余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有27例。研究对象已排除患有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病史的患者,并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48片沈阳奥吉 H20065051),使用剂量为一次100mg,一天一次;阿托伐他汀(10mg×7片辉瑞制药 H20051407)10mg,一天一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7片乐普药业 H20123116),一天一次,一次75mg。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包括PT、TT、FIB等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血指标对比 使用药物治疗前,两种患者的PT、TT和FIB等血小板凝血指标等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是因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导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在临床上,此疾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为主,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治疗的基石,核心是抗血小板和调脂治疗[2]。但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有很多,一是缓解症状的药物,例如硝酸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另一类则是改善预后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阿司匹林等,能够有效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在抗血小板药物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成,防止血栓形成,在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用此药进行疾病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和不适等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过敏反应。而氯吡格雷作为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的药物,口服吸收速度较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副作用较小[3]。而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二者联用,起到双联抗血小板效果,疗效更加显著。在本文研究中,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治疗后的PT、TT和FIB等血小板凝血指标明显不如实施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同时,对照组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5%,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7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北京协和医院作者:张抒扬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大杀手[1],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脑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血小板的活化是其病理生理的核心[2]。多项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在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 (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的患者中联合使用比单用阿司匹林收益更大。CAPRIE试验证明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相当于阿司匹林,但有效性超过阿司匹林,亚组分析显示氯吡格雷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优于阿司匹林[3]。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各项临床试验组的患者年龄逐渐增加,如CAPRIE试验平均年龄62.5岁,CURE试验平均年龄64.2岁,CRUSADE试验平均年龄65岁,GRACE试验平均年龄66岁,出血几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于临床试验中出血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心肌梗死试验试性溶栓疗法(TIMI)和全面应用多种策略以开放阻塞性冠状动脉方法(GUSTO)分级。其中TIMI分级使用更加广泛,包括主要出血、轻微出血和不显性出血。主要出血包括颅内出血、血红蛋白下降>50 g/l,血容积下降>15%;轻微出血包括血尿、便血、血红蛋白下降<50g/l,血容积下降<15%;不显性出血则为二者以外的出血[4]。现结合临床多中心试验讨论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 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的应用

CURE试验设计在发病24小时内的ACS患者被随机接受氯吡格雷 (300 mg负荷,75 mg/Qd) 和安慰剂组,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治疗3~12个月,一级终点(包括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梗、中风),在氯吡格雷组为9.3%、安慰剂组为11.4%,使用氯吡格雷使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减少23%。氯吡格雷组的主要出血高于安慰剂组(3.7 % vs 2.7%),轻微出血 (5.1% vs 2.4%),总出血并发症为8.5% vs 5.0%[5]。在PCI亚组中两组的出血风险相似[6]。CRUSADE试验分析了美国545家医院在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NSTEACS 患者的诊治现状,发现在24小时内使用氯吡格雷的情况,从2002年30%增加到2005年50%,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较年轻,多为男性,既往大多有MI、PCI和旁路手术史,并且很可能正在接受阿司匹林、肝素、β受体阻滞剂和一种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治疗,接受氯吡格雷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较低,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出血 发生率相似[7]。 2 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中的应用 CLARITY-TIMI 28研究是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中在接受标准的纤溶和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随机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氯吡格雷(300 mg负荷+75 mgQd)或安慰剂,氯吡格雷相比安慰剂发生心血管死亡、复发心梗或复发心肌缺血而需要血管再通的相对危险度降低20%。在30天时,主要出血或需要输血 2 单位的事件发生率在氯吡格雷组为1.8%,安慰剂组为1.3%,轻微出血的两组分别为1.0%和0.7%[8]。COMMIT/ CCS-2研究是一项由美国、英国、中国共同进行的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同时研究组中出现了1例胃肠不适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胃肠不适患者,2例恶心呕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氯吡格雷;小剂量;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患者的一条脑血管或者是多条脑血管出现缺血情况造成该供血区域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1],在临床对其疾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经常会伴发一些临床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中一定要加强治疗过程开展,通过对此类疾病加强诊断,从而能够很好的实现治疗疗效。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实施治疗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每组各20例。研究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80.19±5.76)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80.15±5.5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实施治疗,氯吡格雷药物用量标准为1次/d,75mg/次,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用量为1次/d,75mg/次,持续治疗3个月[2]。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施治疗,氯吡格雷药物用量标准为1次/d,75mg/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3疗效评价患者在实施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治疗痊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同时评分结果减少90.0%以上[3];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同时评分结果减少50.0%以上;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少,同时评分结果减少20.0%以上;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减少甚至情况更加严重,同时评分结果减少20.0%以下。 1.4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案)节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领域的临床试验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指南依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 中国ACS患者治疗现状与国外相似,AC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均较指南有很大差距。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三级医院为63%,二级医院仅36.5%。在中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初步分析显示,正确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的比例不到20%。出院时所有患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50%。 临床试验和实践均提示部分高危ACS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且药物治疗也明显不足。我们应该重视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给予最佳治疗。 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用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的耐受性更好,安全且服药方便,骨髓毒性较低,基本取代噻氯匹定。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

24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原研处方工艺分析

1.概述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ClopidogrelBisulfate Tablets),本品由赛诺菲开发,商品名为波立维(Plavix?)。同时本品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基本药物之一。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997年11月17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Plavix(“波利维”)用于心梗后、卒中后和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PAD)。1999年美国心脏学院及美国心脏协会关于AMI的指导总则中提出由于氯吡格雷的安全范围大,应取代噻氯匹啶,推荐用于阿司匹林过敏或耐药性差的患者。2002年10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Circulation上公布了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或者非Q 波心肌梗塞的修订指南。? 它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不影响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地改变血小板ADP受体,使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作为噻氯匹定的乙酸衍生物,氯吡格雷具有疗效强、费用低、副作用小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粥状硬化疾病、急性冠脉综合症、预防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等。氯吡格雷是氯苄吡啶的下一代产品,毒副作用较轻,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病人较为适合。据报道其疗效优于同类产品,且安全性高,耐受性佳。 ●成人和老年人: 通常推荐成人75mg1日1次口服给药,但根据年龄、体重、症状可50mg1日1次口服给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开始,然后以75mg每日1次连续服药(合用阿司匹林75mg-325mg/日)。由于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剂量不应超过100mg。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临床试验资料支持用药12个月,用药3个月后表现出最大效果。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开始,然后以75mg 每日1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对于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不使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周。目前还没有研究对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超过4周后的获益进行确证。 ●儿童和未成年人: 尚无在儿童中使用的经验。 药效学特性: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3-08T13:49:08.3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张恩宏[导读]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卫生院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噻氯匹定,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卫生院 061000 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67例冠心病病人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噻氯匹定组病人采用噻氯匹定治疗,氯吡格雷组病人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治疗后24小时血小板凝集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4小时噻氯匹定组血小板凝集率为(32.24±3.13)%,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为(12.34±3.24)%。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噻氯匹定,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效果;不良反应 冠心病也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血管腔狭窄和阻塞,病人在发病后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现象。在治疗上,抗血小板凝集是冠心病发展与恶化的关键控制措施。本研究分析了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67例冠心病病人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噻氯匹定组病人33例,包括男病人17例,女病人16例;岁数50岁~78岁,平均岁数(61.45±11.27)岁;体质量52kg~85kg,平均体质量(65.68±10.34)kg;冠心病发病年限2年~15年,平均发病年限(8.58±2.04)年。氯吡格雷组病人34例,包括男病人18例,女病人16例;岁数48岁~80岁,平均岁数(61.67±11.18)岁;体质量51kg~85kg,平均体质量(64.67±10.23)kg;冠心病发病年限1年~16年,平均发病年限(8.78±2.23)年。 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男女比例、岁数、体质量、冠心病发病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方法 噻氯匹定组病人采用噻氯匹定(商品名:盐酸噻氯匹定片;国药准字H10950091;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新制药厂)治疗,口服:一次1片(0.25g),一日1次,就餐时服用。 氯吡格雷组病人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商品名:硫酸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00542;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每日一次,每次二片。 治疗24小时后对两组血小板凝集率进行对比。 1.3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24小时噻氯匹定组血小板凝集率为(32.24±3.13)%,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为(12.34±3.24)%。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均各有1例出现轻微 恶心(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发病机制复杂,因素较多。主要跟粥样硬化后斑块出现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相关。冠心病发生和疾病进展很大程度上跟血小板活化相关,因此治疗时关键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其自身并没有活性,但在肝脏代谢后可达到抗凝作用,其可以选择性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和ADP的结合,将GPIIb/a和纤维蛋白原结合阻断,并对血小板活化进行扩增,在用药两小时后可以发挥药效。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偶见胃肠道反应。 本研究中应用氯吡格雷者术后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应用噻氯匹定者,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这一结果表明: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噻氯匹定,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马萍,马巧红,刘志军等.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26(11):1135-1137. [2] 马巧红,徐清斌,张波涛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sCD40 L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18(7):1102-1104. [3] 马维军,王海燕.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5):1197-1199.

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机制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遗传因素是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氯吡格雷代谢通路上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导致缺血事件是否相关,而与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探讨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在确定与出血相关的SNP位点后,拟建立基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 GRS),探讨GRS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2011年1月到2012年9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PCI的患者510例。所有患者于PCI术后第二天留取血标本,进行基因检测。 ABCB1与P2RY12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数据获自HapMap中国汉族人群数据库(HapMap Data Rel 27 PhaseⅡ+Ⅲ, Feb09, on NCBI B36 assembly, dbSNP b126),进行tag SNP挑选;CYP2C19与PON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依据既往文献中报道其可能与氯吡格雷代谢或出血事件存在相关性。使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进行ABCB1、 CYP2C19、PON1、P2RY12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分型。 所有入选患者均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12个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随访。主要疗效终点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非计划性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常用脑血管病药物指南

常用脑血管病药物指南 一、抗凝药物: 西药:肠溶阿斯匹林50mg~100mg Qd 协美达(肠溶阿斯匹林) 50mg~100mg Qd 波立维(氯吡格雷) 75mg Qd 泰嘉(氯吡格雷) 25mg~50mg Qd 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速避林(低分子肝素)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克赛(低分子肝素)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力抗栓(盐酸噻氯匹定) 0.25g 0.25~0.5/d 华法令第1日口服4~6mg,以后每日2~4mg 潘生丁25mg~100mg,tid 中药:复方血栓通胶囊等。 二、降纤 东菱克栓酶首剂10Bu 以后每天5Bu,或隔天10Bu,静滴。 三、溶栓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等。 尿激酶:常用量25~100万U+5%GS ivdrip 30分钟~2小时内滴完 适应证:年龄小于75岁;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 发病在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 治疗前收缩压少于200mmHg或舒张压少于120mmHg; 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 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小时);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患者或家属同意。 并发症: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 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 再闭塞(机率可达10%~20%)。 五、西药针剂 晴尔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适用于急性脑梗塞和脑梗塞伴随运动障碍;成人每天2次,每次80mg,溶于糖或盐水中。 克淋澳针(钙离子拮抗剂) 成人每天1次,每次80~160mg。 脑络通针、步复迈针、意速针、脑维敏针 六、脑保护 中药针剂:金纳多针、舒血宁针等 西药针剂:脑复康、CTP、CDP、奥德金(小牛血去蛋白)、嘉泰等。 中药片剂:金纳多、银叶片等 西药片剂:都可喜、脑通、培磊能、康脑灵等。 七、扩张脑血管 常用有:尼莫地平片或胶囊、西比灵、尼莫同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临床应用比较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临床应用比较 1.多个最新卒中指南推荐,卒中急性期尽早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卒中发病24--48小时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起始剂量325mg)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尚不明确,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d 2.卒中急性期双联抗血小板应用探讨 缺血性卒中分型及分布,TIA/小卒中双联抗血小板应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双联抗血小板应用心源性卒中双联抗血小板应用。 3.TIA的定义 TIA.视网膜)持续 4.TIA 年龄>60分临床症状单侧无力分钟2分10-59分钟1 5.CHANCE 小卒中首剂:氯吡格雷 21 6.卒中/STA二级预防新增推荐 *对主要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90%)的近期卒中或TIA患者(30天以内)推荐阿司匹林联用75mg/d的氯吡格雷治疗21天 *主要颅内动脉中度狭窄,(50%---69%)的卒中或TIA患者,不建议使用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因药物治疗卒中风险较低 *主要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90%)的卒中或TIA患者,不建议支架作为初始治疗,即使对服用抗血栓药物期间,发生卒中和TIA的患者。 7.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小结 *阿司匹林在卒中急性期仍具有重要地位 *小卒中或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高,早期短期双抗较单一抗血

小板治疗可能增加获益 *指南推荐小卒中/TIA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卒中患者进行短期双抗治疗(不超过90天) *双抗用于长期二级预防,未获益的同时反而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致消化道损伤的机制---胃粘膜损伤 氯吡格雷致消化道损伤的机制---影响溃疡愈合 总结: *单一阿司匹林用于卒中急性期可显著降低复发及死亡风险,最新指南扔肯定了阿司匹林在卒中急性期的重要地位。 *对于在卒中急性期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如小卒中/TIA及颅脑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获益。 * *(90天) *

精选华法林药物使用说明.doc

华法林钠药物使用说明书 【成分】 化学名称: 3- (α-丙酮基苄基)、4- 羟基香豆素 【适应症】 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预防心肌梗塞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卒中或体循环栓塞); 预防房颤、心膜瓣疾病或人工膜瓣置换术后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卒中或体循环栓塞) 【用法用量】: 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范围: 人造心脏膜瓣患者预防血栓塞并发症:INR 2.5~~3.5, 其他适应症:INR 2.0~~3.0 。成年人: 正常体重患者及自然 INR 低于 1.2 的患者,在开始三日内每日给与 10mg 华法林钠治 疗。依据治疗第 4 日测定的 INR 值按下表中所列剂量继续治疗。 在开放治疗及有遗传性 C 蛋白或 S 蛋白缺乏症患者,推荐开始三日每日给与华法林钠 5mg (*),依据治疗第 4 日测定的 INR 值按下表中所列剂量继续治疗。 老年患者,体型较小,自然 INR 高于 1.2 ,或对患有其他疾病(详见注意事项),或正服用其他可影响抗凝治疗效果的药品患者(详见药物相互作用),推荐开始 2 日每日给 与华法林钠 5mg ( *),依据治疗第 3 日测定的 INR 值按下表中所列剂量继续治疗。 日期国际标准化比值华法林钠每日 mg 剂量 1 ——10 (5* ) 2 ——10 (5* )

<2.0 10 (5* ) 2.0 至 2.4 5 2.5 至 2.9 3 3 3.0 至 3.4 2.5 3.5 至 4.0 1.5 >4.0 停药 1 日 <1.4 10 1.4 至 1.9 7.5 2.0 至 2.4 5 4--6 2.5 至 2.9 4.5 3.0 至 3.9 3 4.0 至 4.5 停药 1 日,然后 1.5mg >4.5 停药 2 日,然后 1.5mg 每周华法林钠剂量 1.1 至 1.4 增加 20% 1.5 至 1.9 增加 10% 7- 2.0 至 3.0 维持剂量 3.0 至 4.5 降低 10% >4.5 停药直至 INR<4.5 ,继续以降低20% 的剂量服用每日测定 INR 直至治疗水平达到(一般由开始起需 5 至 6 日)。测定 INR 时隔将可延长至每周一次。长期随访测定 INR 的间隔,依据患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状况来决定,但目标测定间隔为 4 周。若 INR 数值存在大幅波动或病人患有影响肝功能疾病或影响 维生素 K 吸收的疾病,测定INR 的间隔至少需要 4 周。很多药物可增加或降低华法

氯吡格雷用药监护

氯吡格雷抵抗的药学监护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中,氯吡格雷因能明显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线用药。但近年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就能得到相同的或理想的临床获益,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未得到充分抑制,PCI 术后短期(中远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 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如何进行药学监护是心血管临床药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1.内在因素的药学监护 对欲行择期PCI 术的患者,尤其冠脉多支病变或多次行PCI 术的患者,在具备监测条件情况下,临床药师可建议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由于氯吡格雷在肝内主要由CYP2C19、CYPlA2、CYP2B6、CYP3A4、CYP2C9 等基因编码同工酶参与代谢,部分患者存在CYP2C19 和P2Y12 基因多态性,CYP3A4 基础活性低、血小板激活途径的增加导致血小板高反应性以及炎性因子等影响,研究发现CYP2C19 等位基因携带者比野生型基因携带者更易发生CR。研究认为CYP3A5 基因多态性是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一个预测因素。通过相关基因型的检测,从而确定患者是否为慢性代谢型或存在缺失型等位基因,通过测算氯吡格雷的初始剂量,或对已长期服用氯吡格雷仍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调整用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避免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 2 外在因素的药学监护 2.1 高危因素的药学监护: 高龄女性、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CR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虽是不可抗拒的危险因素,但可提示临床药师重点关注老年尤其绝经后女性,体重指数超过25 kg/m 2的患者由于超重导致剂量相对不足,合并高血糖、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血小板高反应的风险是不合并者的数倍,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明显受限。临床药师加强此类高发人群的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建议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鼓励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腰围,帮助其制订健康计划,提倡低盐低脂饮食,降低CR的发生。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患者,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往往增加出血的危险,不宜使用。患有慢性肝脏疾病,肝脏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减慢;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时,肠道对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Clopidogrel),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第二代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为无活性的药物前体,需经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活化,其中约85%被酯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肠道代谢,仅有约15%氯吡格雷被活化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发挥其抗血小板药理作用。 主要机制:为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P2Y12的结合及继发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火化后的氯吡格雷主要是与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阻断其与ADP结合位点,从而持久的抑制继发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氯吡格雷在临床上作为抗血小板制剂其疗效使大多数患者明显受益,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并发症,研究发现,不同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对氯吡格雷呈现低应答(Low responder)或无应答(Clopidogrel nonresponse)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目前学者们将临床上患者对氯吡格雷呈现不同应答状态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Clopidogrel Response Diversity,CRD)。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 CRD的相关因素: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糖尿病、体重指数等因素有关。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和除泮托拉唑外的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影响氯吡格雷活化、增加氯吡格雷应答和无应答几率。 CYP2C19酶作为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有研究指出,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与该酶活性密切相关。不同研究对氯吡格雷翻一个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看法不同,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导致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C 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 所谓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 ),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编码的基因序列中,存在由一个或多个不连续等位基因(allele)发生突变。这种多态性是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尤其是酶)生物活性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细胞色素P450 酶系中多种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CYP2C19为其中之一。 CYP2C19酶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编码生成,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CYP2C19基因序列位于人类第10号常染色体上,整个蛋白质分子由49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55933,其中全部顺序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序列已清楚,具有明显的分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建议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 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文档交流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文档交流 A .40—50岁 B .40—60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