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作用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初中历史(八上)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域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伟大旗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因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思想的发展,又是新思想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又是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思想的彻底批判,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面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因此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革命的总结,又是新革命的曙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

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因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抓住一个“新”字,通过师生合作,分析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化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以此正确认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2、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历史大趋势和小环境中,反映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技术——制度——思想层面,而从当时小环境看,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二、说学情、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初二年龄段学生个性普遍突出,许多学生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诱导,相机激励。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教法分析

1、激励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

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精彩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力图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3、点拨式教学法: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将此三种方法融汇于教学中,由设问—讨论—认识本质—推进—深化认识,完成研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强调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散漫无序,更不是教师袖手旁观,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方法,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上网收集和查询资料,发挥因特网交流和资源两大优势,完成预习任务及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例如:布置学生预习任务之一:查询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动及成就。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场合中必然会参加团队活动,并且要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些讨论性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流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此外,学生还可用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了解孔子之道对人们毒害的表现,又在体会新文化运动给后世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演示图片)指出这是北京大学的校徽,它是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的,教师让学生谈谈北大校徽的含义,然后教师再展示其真正的内涵,由此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发生在北大的一切关注人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学习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教师演示文字资料):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国民觉醒。广大人民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一种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让学生从中体会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个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齐聚北京大学,请大家认一认他们都是谁?(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照片,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所掌握的资料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经历及成就)

2、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新文化运动背景

教师引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并没有能够自救,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结果只是昙花一现,革命派主张共和,结果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

路,进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而袁世凯在此时却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表现有哪些?(学生据自己的预习资料和课本回答)进而教师提问“孔子之道”指的是什么?(学生将自己课前预习的结果告诉大家: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进而提问:他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把孔教作为自己恢复专制独裁统治的工具)

最后,师生得出共同的结论:是一种使命让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到了一起——唤醒国民觉悟,救亡图存。

(设计意图:层层诱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化,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他们能带领国人走出多远?

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前期“新”在哪里,后期“新”在哪里?(学生先看书,后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前期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教师归纳:

前期:(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接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后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是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第一人。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总结:是一场资产阶级猛烈挟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

教师过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曙光。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1919年五四运动的石破天惊。

5、新文化的意义(学生总结)

(三)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注人的思想解放运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对北大校徽的另外一种诠释(教师演示)

(四)教师展示知识结构,作为学生学案,供学生学习。(演示)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研究性学习作业:

1、新文化运动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了,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彻底去除了吗?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需要一次洗礼?试着从审视你自身开始,观察你身边的人,做一项研究,做一回关心国家民族的有心人。

2、以新文化运动将斗争锋芒指出孔教作为切入点,请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

2、代表人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抛弃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学

2、抛弃三纲五常式的旧道德,提倡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3、抛弃晦涩难懂的旧文学,提倡清新易懂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步性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教材分析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来进行阐述。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教作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对教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会采用直观图示法,设问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导法等教法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知识和年龄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说课教案【人民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 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备课时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2、学法指导(导读法) (1)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到自学-质疑-总结。 (2)课堂中要做到合作-讨论-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近代三位大师的名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突破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互相讨论,

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新文化运动的新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1 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案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网络探究法 3.了解—理解—见解 教学流程: 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 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 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 <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 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 (投影) 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 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回答> 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 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 <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 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背景小结):1915年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板块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来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前期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那里?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展示代表人物并做一简单介绍。 设问一:为什么中心在北大?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干将在北大 设问二:为什么到北大呢?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油画展现)指出: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北大面貌焕然一新。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设问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初中学过的内容,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回答:<学生回答>:三个提倡,三个反对.,那我们现在逐一讲解。 首先: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民主和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知道吗?德先生和赛先生 那么民主和科学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这两个内容,它不但是内容,还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得内容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

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a8《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学案设计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案的整合运用及教学思路的设计,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给以诚恳的批评指正,在此,我首先深表谢意。谢谢! 说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三维目标、教材的分析,再结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和教法。 b说课时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主阵地。(重点) 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重点) 3.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 c说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d说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师讲解法:本课属于文化课,如何达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而认识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历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从而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具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③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e说教学案整合 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师生手头儿现行的八年级历史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为个案,能体现一个历史教师对原有学案的尊重和二次创新。这节课,我适当作了如下调整: 【课堂学习研讨】环节中的“教师展示自己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第(2)小题“为什么陈独秀说德、赛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2)小题。理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自然联系到民主、科学的思想作用;(3)小题前增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理由是,让学生区别“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加深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你认为新文化精神是什么?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将怎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图文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托里三中廖志刚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突破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开放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开放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统统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 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开放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三、说教法 设疑提问法:通过设设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 情景模拟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背景这一内容,我将创设相关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直观演示法:根据学生特点,我将采用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法上,我主要采用: 1.小组合作法:以此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法: 学案导学法--- 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 ---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 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