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与设计1》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课程标准

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理解技术的两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技术的双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专利的申请方法。

三、教学过程

介绍通用技术课程

高中新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其中之一为技术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又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高中学生一定学习通过《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获得4学分,才能毕业。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对学生发展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

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

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技术。

课桌上的书本包含了什么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是怎样产生的?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为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人类发明了飞机,满足了翱翔蓝天的愿望。

综上所述,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

技术的发明,

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技术发明,勾绘出了技术创新的轨迹。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同时对;家用电器、通信、航天、航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久前,80多位科学家在电脑网页上选出了11项“超级发明”:眼镜、原子弹、印刷术时钟、水管设备、马镫技术、阿拉伯数字、橡皮和涂改液、电脑、古典音乐、避孕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但往往容易

被忽略的重大发明。

技术革新

从1945年到1970年,日本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政策,从欧美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然后加以改造、提高。日本生产的微型数码照相机、微型化摄像机、超薄型电视机、小型化汽车、微型家用洗衣机,都是技术革新的成果。它们并不是新的发明,而是对原有某项成熟技术的改进。然而,正是这些新颖、实用、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技术革新本身并不是发明,而是在别人的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各种新的需求。

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技术是历史的发动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视机促进了社会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

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有益吗?全球变暖是怎么造成的?

发展技术,造福全人类

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

处分权和收益权。

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专利的种类有三种:发明专利-----指技术含量高,花费创造性劳动多的新产品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保护期限20年。

外观设计专利-----指涉及产品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结合的、富有美感且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保护期限10年。

实用新型专利-----指对产品构造、形状的技术改进。保护期限10年。

申请专利好比“跑马圈地”,可以独占现有市场,抢占潜在市场。

专利申请步骤:写好专利文件-----递交专利文件并交纳申请费-----专利局审查文件----批准专利-----领取专利证书并缴纳年费及证书费。

四、课外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最新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1 2 一、教材分析 3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 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 4 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 2 5 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6 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7 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8 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9 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10 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11 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12 二、学情分析 13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14 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15 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16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 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 17 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 2以及SO 2 的物理性 18 质。 19 三、教学目标: 20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21 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2 1)知识与技能: 23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4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5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6 2)过程与方法: 27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 28 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9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 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0 和思维的逻辑性。3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 ①使学生了解SO 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 33 意识。 34 ②使学生了解SO 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5 体验学科价值。 36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7 四、教学方法 38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39 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 40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41 堂。 42 学生:猜想与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43 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44

(完整)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湖北黄石二中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命题人:高存勇2010.12.23 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者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p能级上仅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根离子是 A.RO-3B.RO-5C.RO2-4D.RO-4 2.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Al、Mg、Na C.N、O、C D.Cl、S、P 3.基态原子的第5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原子的第四电子层中的电子数肯定为 A.8个B.18个C.8~18个D.8~32个 4.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原子轨道电子均已填满 B.其原子与同周期ⅠA、ⅡA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C.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 D.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 5.下列电子排布式中,原子处于激发状态的是 A.1s22s22p5 B.1s22s22p43s2 C.1s22s22p63s23p63d44s2 D.1s22s22p63s23p63d34s2 6.下列元素中价电子排布不正确的是 A.V:3d34s2 B.Cr:3d44s2 C.Ar:3s23p6 D.Ni:3d84s2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p轨道是“8”字形的,所以p电子走“8”字形 B.主量子数为3时,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基态铜原子有8个能级 D.原子轨道与电子云都是用来形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 8.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且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可能是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和为8 C.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9.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对应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种原子的电子层上全部都是s电子 B.3p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原子和3p亚层上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D.原子核外M层上的s亚层和p亚层都填满了电子,而d轨道上尚未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10.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 A.6 B.12 C.26 D.30 11.A、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A.a-4B.a-5C.a+3D.a+4 12.用R代表短周期元素,R原子最外层的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只有2个。下列关于R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R的氧化物都能溶于水 B.R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都是H2RO3 C.R都是非金属元素 D.R的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13.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D 能分别与A、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X、Y、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A、B、C、D只能形成5种单质 C.X、Y、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4.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序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第18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A.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B.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C.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 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 质 一、程标准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的两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的双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难点:专利的申请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介绍通用技术程 高中新程八个学习领域其中之一为技术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又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程。高中学生一定学习通过《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获得4学分,才能毕业。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日常

生活,对学生发展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 2、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技术。 桌上的书本包含了什么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是怎样产生的?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为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人类发明了飞机,满足了翱翔蓝天的愿望。 综上所述,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 (1)技术的发明, 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技术发明,勾绘出了技术创新的轨迹。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同时对;家用电器、通信、航天、航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久前,80多位科学家在电脑网页上选出了11项“超级发明”:眼镜、原子弹、印刷术时钟、水管设备、马镫技术、阿拉伯数字、橡皮和涂改液、电脑、古典音乐、避孕药。

《原子结构与性质》综合训练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训练题 1.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R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I1、I2……表示,单位为kJ·mol-1)。下列关于元素R的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①R的最高正价为+3价②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ⅡA族 ③R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④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四种粒子中,半径按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基态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基态Y的价电子排布式:3s23p5 ③基态Z2-的电子排布图 ④W 基态原子有2个能层,电子式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3.下列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ⅠA族元素 B.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6~8n s2的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 C.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一定位于p区 D.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 xn s y的元素的族序数一定为x+y 4.具有以下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p区元素的是() ①最外层有3个电子的原子②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2的原子③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④最外层电子形成全满结构的原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具有如下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相应元素一定属于同一主族的是() A. 3p能级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和4p能级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 B. 3p能级上只有1个空轨道的原子和4p能级上只有1个空轨道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排布为1s2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 D.最外层电子排布为1s2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的原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全排布在最外层的n s或n p轨道上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学生:猜想与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通技(原版)

附件5: 四川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说明 (试行) 一、制订依据 本考试说明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通用技术》、四川省教育厅颁布的《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制订。 二、基本原则 通用技术学业考试本着充分体现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超出课程标准范围的原则进行。指导思想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有刚性的学习成绩,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全面开设,促进学生、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与认识,促进通用技术课程联系客观实际的实施,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客观根据。 三、考试形式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按100分制记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70分,为客观题;第Ⅱ卷30分,为主观题。 四、考试范围 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是《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

的必修课程部分,包括“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模块。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理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是建立在“技术与设计l”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技术与设计1”模块内容占60%-70%;“技术与设计2”模块内容占30%-40%。 五、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试卷题型: 客观题:单选题、判断题等(70分)。 主观题:作图题、连线题、技术试验题、设计题等(30分) 2.试题难易比例 (1)容易题约占总分70%,分值70分; (2)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20%,分值20分; (3)较难题约占总分10℅,分值10分。

第一章 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第一章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1.0 引言 自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将最后一个“永久气体”氦气液化,成功地获得4.2K(即 269℃)的低温以来,低温物理、超导电技术及其他低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稀释制冷机、绝热去磁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mK温区的新研究领域,一些以前在较高温度下观察不到的物理现象陆续被人们所发现。当外界温度极低,物质热运动能量大大降低,被热运动所掩盖的物质内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固有性质便凸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应,使得对物质状态和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变得非常有趣。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空间技术及其他性质上有密切联系的领域中,低温已成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极端条件之一。低温的最基本效应是减小热运动引起的无序,揭示物质的本征性质,从而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以多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和现象,以及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出现的新现象,包括新相的产生,新有序态的形成等等。所以,低温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密度、弹性、电阻、热容、热传导,热膨胀、热电势、磁性、相变点等等)是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和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也是使用材料的依据。温度在材料性质研究中是决定性的变量之一。研究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首先要对材料在低温下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做大量的实验与测试。因而要学习低温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低温实验的特点,建立准确可靠的低温实验装置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本章前面两节讲述进行低温实验的基础技术,包括低温液体的使用,小型制冷机的运行以及实用低温恒温器等,这些是低温物理实验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后两节围绕本综合实验所设计的内容,介绍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以及测试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它包括材料在低温下的电性质、磁性质和常用的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机控温、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物性测试中的应用等。本章设计的综合性实验是在液氮和小型制冷机两种低温环境下进行,配有两套代表性的低温恒温器,设计了最基本的直流测量和交流测量。在加强基础同时,选择与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相关的几类代表性系列试样进行实验,使读者熟悉和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低温下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点。本实验涉及的基础知识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精要】 1.二氧化硫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通性 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SO2澄清石灰水反应: (2)还原性 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SO3物理性质:无色固体,熔点:16.8℃,沸点:44.8℃都较低。SO3是硫酸的酸酐,SO3与水化合生成硫酸,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SO3 + H2O = H2SO4 + Q ②SO2的水溶液可被O2、H2O2、X2、Fe3 +、KMnO4、Ca(ClO)2等强氧化剂氧化: SO2通入氯水 (3)氧化性 (4)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①品红通二氧化硫后颜色变化;②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的颜色变化。 2.酸雨的形成 3.硫酸的制备 4.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例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 答: 。 (2)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A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B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C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D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4)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例2.一定物质的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所得产物中含Na2SO3和NaHSO3物质的量之比为3∶5,则参加反应的S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3∶5 C.8∶11 D.18∶8 例3.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2020年高中化学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卷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各组微粒,没有按照半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A. Cl、Na、F、K B. F、Cl、Na、K C. Ca2+、K+、Cl-、S2- D. Na+、K+、Cl-、Br- 2.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状态的是() A. B. C. D. 3.下列原子构成的单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且都产生H2的是() A.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B.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3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的原子 D. N层上无电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金属原子 4.下列有关微粒性质的排列顺序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Na>S>O B.稳定性:PH3<H2S<H2O C.离子半径:Al3+>Mg2+>Na+ D.第一电离能:O<F<Ne 5.氧离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有()

A. 3种 B. 8种 C. 10种 D. 12种 6.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1)s n(n+1)p n+1,下列关于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X的气态氢化物受热易分解 B.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 X的第一电离能比其左右相邻的两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要大 D. X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一种营养元素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氧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是0 B.基态氮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是3 C.基态碳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是4 D.基态铜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排布在3d轨道 8.图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9.下列表示钠原子的符号和图示中能反映能级差别和电子自旋状态的是() A. B.Na C. 1s22s22p63s1

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案

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案(含教学设计)

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硫不能使酸性指示剂褪色,通常只显示出酸性。这是它的特性,希望同学们谨记! 【板书】 暂时性一一化合漂白(加热后又恢复红色)选择性一一不能使紫色石蕊褪色 【讲述】二氧化硫可以用来漂白纸浆和草帽等编织品。但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迎合人们越白越美丽的心理,将S02过度使用在食品加工行业。例如:这是天然银耳,这是漂白后的银耳,又白又亮,色相诱人;这是天然的劣质辣椒。这是优质辣椒这是通过二氧化硫煊过得劣质的辣椒,长期食用对人身体伤害很大,在选用这些食品时要注意辨别【思考与交流】活性炭、NaQ或者氯水、SO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 氧化性 【思考】从SO中S元素的化合价看:推断它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讲解】硫从+4价到+6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需要加入氧化剂,如氯水。硫元素从+4价到0价或者-2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硫化氢。 【板书】氧化性: SO+CI2+2HO = H2SO+2HCI 4. 还原性 【板书】还原性: SO+2HS = 3S J +2HO 【思考】 1、二氧化硫与氯水都具有漂白性,若将二者1:1混合,漂白效果是否更好?聆听,做笔记,思考 思考对比,总结归纳 【探究】试分析化合价 并实验验证结论 【总结】二氧化硫既有 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现象】氯水褪色。同 样能使溴水、高锰酸钾 褪色。 【现象】有黄色沉淀产 生 【思考并回答】 当二者等物质的量混合 时,会发生反应,从而 丧失了它们各自的漂白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 神,学以致用。 表格展示几种物质的漂白原 理,对比学习 复习前面氧化还原的相关知 识,得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通过方程式预测实验现象。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通用技术 技术及其性质2019.8第一章 检测题

第一章检测题 1、关于通用技术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学习通用技术是为了掌握一项专业的技术操作技能,例如焊接技能。 B、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 C、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D、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并没有什么区别。 2、下列关于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B、技术和科学一样,都是无国界的 C、技术具有目的性、综合性、专利性、创新性、两面性等特性。 D、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类生活中,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便产生了() A. 建筑技术 B. 食品加工技术 C. 纺织缝制技术 D. 通信邮电技术 4、家庭室内装修常使用各种油漆以美化房间,但油漆会散发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这体现了技术的:()。 A、综合性 B、专利性 C、创新性 D、两面性 5.短短几十年时间,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显像管到液晶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这说明了技术的(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6、为了2008年北京奥远会会微不受侵犯,该公司应进行技术的()保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 专利性 D. 目的性 7、 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由于技术具有(),让他成为一个富有的名人资本家。 A、创新性 B、目的性 C、综合性 D、专利性 8、有一种喝水不烫嘴的航天水杯,当杯子倒入沸水后,辅以摇动,杯身材料 层中的相变储能块能迅速吸收能量,几十秒可将沸水降到饮用的最佳温度,并对逐渐下降的水温进行补充,使温度长期保持在同一温度区间。以下关于该水杯说法正确的是() A.能防止喝水烫伤,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B.水温降低,不能泡茶,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C.造型和普通杯子类似,所以这项技术不能申请专利 D.既有快速降温功能,又有保温功能,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9.如图所示,已获得专利的这款手型扳手,设计独特,它可以 用来拆装不同规格的六角螺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扳手结构,体现技术的创新性 B.可以拆装不同规格的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C.获得专利,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D.可以拆装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10.如图所示是某公司应用石墨烯超级电容技术开发的电动汽车 电池,与锂电池相比,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充电时间 短、续航能力强。石墨烯电池技术的突破及广泛应用将减少

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1

化学选修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B (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下列原子或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属于基态排布的是 A. Na: 1s 22s 22p 53s 2 B. S 2-: 1s ?2s 22p 63s 23p 6 C. N: 1s 22s 22p 3 D. Si: 1s 22s 22p 63s 23p 2 2. 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 物是 4. 某元素质量数51,中子数28,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A. 0 B.1 C. 2 D.3 5.4p 轨道填充一 半的元素,其原子序数是 A.15 B. 33 C. 35 D. 51 6. 以下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电子结构的是 A. P 4O 6 B. BF 3 C. PCb 7. 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 A.Na, K, Rb B.N, P, As C.Si, P, Cl 8. 短周期元素R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与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13g 化合物R0,则该元素的价电子层是 A. 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C.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3. 第三能层含有的轨道数为 A. 3 B. 5 B. 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D.超导材K 3C 60 D.出0+ D. O, S, Cl 该元素单质7.8g

A.1S2 B.2S2 C.3S2 D.4S2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9. 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 >A,它们可形成化合物AB2, 由此可 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原子序数:A v B B. A和B可能在同一主族 C.A可能在第2周期W A族 D. A肯定是金属元素 10. 下列关于砷(As)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sCL分子中,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B. Na3AsO4溶液的pH大于7; C. 砷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AsH3,它是一种强氧化剂; D. 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由此可知砷原子核内有42个中子。 11. 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 3s23p1和 2s"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3YZ3 B、X2YZ2 C、XYZ2 D、XYZ3 12. 若某原子在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为Ad^s2,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原子中共有3个未成对电子 B. 该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C. 该元素原子的M能层共有8个电子 D. 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 13.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 .热稳定性:HF v HCl v HBr v HI B .微粒半径:K+>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2)讲解助听器的原理 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 ) A 、信息技术 B 、体现信 息性和专业性的技术 C 、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D 、专业技术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 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 技术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3、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 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 .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各种不同锯割的需要。 B .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 .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 D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技术与工具、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

A .某厂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 .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 .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 D .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6、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 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技术具有目的性 B、技术具有两面性 C、有了技术人类可以陶醉自然 D、技术的未来在于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 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相应产生了许多种技术。以下技术中,属于满足人们在“食”这一方面技术的是() A、印染技术 B、烹饪技术 C、文字技术 D、园林技术 &海口万绿园是海口市政府利用填海造绿地的方式,将一片泥泞的海 滩建造成一个园林式的供海口市民工作之余游玩休息的好去处。这一庞大工程体现了技术对下边哪方面有影响作用() A、对人 B、对社会 C、对自然 D、以上都有 9、自从人类发明了电扇以后,电扇便在许多领域之中开始了它为人类服务的历程。下面不属于电扇功能作用一项的是()

(完整版)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分子学说的观点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③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S能级B.P能级C.d能级D.f能级 3.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B.S2-1s22s22p63s23p4 C.Na+1s22s22p6D.F 1s22s22p5 4.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ls22s22p63s23p1B.1s22s22p3C.1s22s2sp2D.1s22s22p63s23p4 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无关的是 A.焰色反应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夜空中的激光 6.某元素的电离能( 此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数是 A.ⅡA B.ⅢA C.ⅤA D.ⅣA 7.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 A.Na<K<Rb B.N<P<As C.O <S <Cl D.Si <P <Cl 8.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Mg>Al D.还原性:Na>Mg>Al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B.分子的种类由分子组成决定 C.32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D.178O和188O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前者大 10.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11.超重元素存在原子序数为116号的同位素299 X,试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正确的是 116 A.299 X位于第七周期,第ⅥA族B.X是非金属元素 116 C.XO2是酸性氧化物D.X元素的化合价有+4和+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