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期末复习题毛概

2015期末复习题毛概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完善.

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⑵邓小平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⑶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手段,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社会制度无关。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制度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又一次理论突破和创新。

⑷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⑸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

⑹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重大突破,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⑺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⑻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⑼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其作用。

⑴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⑵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也不是唯一的形式,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必要的计划调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⑶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是不要政府,也不是让市场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有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二者的职能和作用是不同的。既要发挥好“市场的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⑷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⑴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⑶公有制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除按劳分配外按生产要素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正确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不同之处。

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不是一党专政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⑵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其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各民族党派是参政党、议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⑶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执政党不一定是领导党,领导党也不一定是执政党。西方国家的政党不是执政党,就是在野党,要么就是反对党。

⑷所谓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其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都是为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服务,为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服务,其本质上是一致的。

5、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相关内容。

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本不同。

⑶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它与人治相对立,与专制相对立。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国家的基本性质,这是由我国的宪法所明文规定的。二者内涵属性不同,法律地位不同,职能作用不同。

⑷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也决定了我国的依法治国必须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⑸人民民主专政与依法治国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和影响着依法治国的内容和形式,依法治国又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6、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⑶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⑹把握好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⑺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

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7、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⑵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⑶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缺一不可,二者必须统一,也能够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也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而决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就是在执行党的相关政策。

⑷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8、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与重要内容。

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⑸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⑴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收回香港、澳门,实现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和平共存,谁也不吃掉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两岸统一后,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外国人投资等均受法律保护。

(三)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台湾党、政、军、经、财、文等事宜都自行管理,有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代表人士,还可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与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但中国无义务对任何图谋分裂中国的行动,作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第五,寄希望与台湾人民。第六,积极促谈。第七、积极促进三通和各项交流,促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第八,坚决反对台独言行。第九,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第十,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1、习马会谈、九二共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

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8年后,中国国民党重

新在台湾执政,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原则下,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九二共识”下举行历史性公开会见,即习马会,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⑵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马会”会谈,习近平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项建议,马英九提出了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

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收回香港、澳门,实现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和平共存,谁也不吃掉谁。

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务实主张,也是最佳方式。毛泽东时期经历了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先后提出了“叶九条”、“邓六条”、“江八条”、“胡四点”,习近平也多次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意见或建议。

⑸就目前而言,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②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纲领。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④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⑤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无力。

⑹2015年5月,习近平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④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真诚希望国共两党秉持民族大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神圣责任。(该部分主要以2015年版的新教材的五个要点为依据为妥,也可自由发挥酌情给分)。

1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⑵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⑶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纲领。

⑷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⑸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无力。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独”图谋的,而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⑹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决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同胞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决不动摇,对“台独”决不容忍。

1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⑴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⑵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

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

⑷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⑸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14、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

⑴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素质全面提高,结构更加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进性不断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三是岗位流动性加快。

⑶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新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⑷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⑸工人阶级作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

15、党群关系与反腐败工作.

⑴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长期执政也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考验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

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必然会脱离人民群众,会被人民群众抛弃。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实践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监督、惩处、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抓好思想道德理想教育,抓好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筑牢思想防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取信于民,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联系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项规定”等谈加强党群关系的认识和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