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滴一生 英文版

鲁迅滴一生 英文版

鲁迅滴一生  英文版
鲁迅滴一生  英文版

Lu xun, was born on September 25, 1882 in shaoxing duchang fang mouth a feudal Confucian family, enlightenment age of 7, 12 years old at sanwei bookroom,, enquiry to produce strong interest in painting art, since then to lay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Shaox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to lu xun's thoughts with great influence and impact. Left home in the spring of 1898, lu xun, full of new hope in life, was admitted to the nanjing jiangnan navy academy in 1902, lu xun graduated with high honors, be thegovernment-sent to Japan to study abroad.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lu xun's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Russia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victory, encouraged by lu xun, with many of 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such as li dazhao, Chen duxiu, writing articles, the magazine, has opened the prologu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China. In 1918, he published the first article on China's modern literature vernacular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On October 19, 1936, lu xun mainland new apartment in Shanghai, at the age of 55.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高中英语作文素材 我最喜欢的作家-鲁迅 My favourite writer—Lu Xun

我最喜欢的作家-鲁迅(My favour ite writer—Lu Xun) Lu Xun is my favourite writer. H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 s writers i n China. He w rote a lot of literary w orks.He was thin and not tall. He always wore a long old coat in that ti me. At first, he wanted to be a doctor and save peo ple’s lives. So he learned medicine, but later he found the Chinese were in sensitive when they faced the oppression of their enemies. So he began to write articles to wake the people up.Lu Xun wrote some famous novels, he at tacked the soc ial mores in tha t time, and in his works, many persons were known v ery well, such as “Ah Q”“Kong Yi ji”. I like Lu Xun because I also want to be a g reat writer lik e him. I like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I of ten write some arti cles in my free time. Though I don’t have good literary talent o r a l a rge vocab ulary, I spend lots of time reading and writing to improv e my writing skills. Lu X un is my hero, I w ill learn more fro m h im.I believe I can be a great wri ter like him in the future.

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 第26卷第3期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3  Sep t .2009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张龙福(196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 文学研究 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张龙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命个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95-04 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佳。从表面看来,个中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而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如何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如何使广大的青年学子能够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对鲁迅产生共鸣与热爱之情?笔者积多年教学实践之正反方面经验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住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讲授、诠释鲁迅的作品,重塑鲁迅的形象。 一、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着力突出其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自从毛泽东将鲁迅确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其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身份与精神特质几乎被后两顶桂冠所遮蔽,似 乎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姿态战斗着、思想着,而且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诠释也由此出发赋予了过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由此涂抹成的鲁迅的文学家的形象自然也就显得单调、片面乃至于歪曲。近些年学界对此偏颇虽有所检讨与矫正,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终难彻底扭转。今天看来,鲁迅显然不能算做革命家,对此学界几成共识,勿须赘言。如果说鲁迅是思想家,那也应该明确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是依附于文学家这一身份凸现的,不仅因为鲁迅本人并没有关于思想史或哲学方面的专门论著,即使是他的那些碎金零玉式的思想见解也几乎全散落、寄寓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见解充实、丰富、深化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内蕴,同时也彰显了鲁迅的思想家气质,因而不能脱离开鲁迅具体的文学创作来孤立地、空洞抽象地谈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创作根本上说,鲁迅也不单单是纯粹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从事文学创作的。尽管鲁迅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乃是启蒙,改造国民性,但具体到每篇作品创作的动因却是十分深微复杂的,其作品中含蕴的思想意味往往也同样显得极为深微复杂,甚至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实际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总是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出发来表现社会人生的。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

【最新】鲁迅的名言警句英文版-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的名言警句英文版 导语: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的名言警句英文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calm, brave, discerning, not selfish. 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a small time, do not put him as a person, a big future can not do people. 3、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said the words do not count, is a big problem for the Chinese people. 4、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human beings will not be lonely, that life is progressive, is born. 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the fact is no feelings of things, it will be empty talks shattered. 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the ink to write a lie said, can not cover the fact that blood written. 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in fact, the pioneer is easy to become a stumbling block.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 鲁迅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 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 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 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 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

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 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 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 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 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

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 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 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 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 4 5 6 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 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 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 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 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 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 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的教诲。 4、下列关于鲁迅的一些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解读鲁迅》教学设计

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讲在鲁迅的《雪》之前 2014-4-09 一、鲁迅的地位: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为重点作家,仅现行初中教材,鲁迅作品就选用了9篇,占现代文阅读课文总数的近10%。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这种“雄霸天下”的地位从何而来? 除去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价值外,特定时代的印迹是造就这种地位的关键原因! 材料: 1.解放前的“民族魂”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2.文革政治化的鲁迅:当几乎所有文艺作品被定性为“毒草”的时候,文革中与毛选比肩的只有鲁迅。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政治化符号多于其文学的、思想的成就。 这些历史的轨迹,定位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恒星”的地位。 于是,学鲁迅,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了。 材料: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3期《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一文指出: 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 然而,鲁迅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他之外,还有巴金、茅盾、冰心等重量级人物。那种“神话”论者和“妖魔化”论者都明显地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鲁迅的地位和成就还将由未来的历史来鉴定,“还原鲁迅”的使命最终会完成。 二、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甚至人云亦云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把“鲁迅”与“批判”指腹为婚,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五花大绑,甚至“睁眼说瞎话”。 1.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主题的强调(另外的《孔乙己》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无法从文本中得到响应: 1.从情理上讲,以私塾为起点的封建教育与后来成长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无法割裂开来,鲁迅难道是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何况他的老师启蒙老师寿镜吾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投鼠忌器,鲁迅即使要抨击封建教育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

鲁迅(英文评论 杂)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wrote in baihua (白话) (the vernacular) as well as classical Chinese.Lu Xun was a short story writer,editor,translator,critic,essayist and poet.In the 1930s he became the titular head of 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in Shanghai. Lu Xun's works exerted a very substantial influence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such a point that he was lionized by the Communist regime after 1949.Mao Zedong himself was a lifelong admirer of Lu Xun's works.Though sympathetic to the ideals of the Left,Lu Xun never actually join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Lu Xun's works are known to English readers through numerous translations,especially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founder of modern baihua (白话báihuà), or vernacular, literature. Highly influential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his literary works exerted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e was also a noted translator. Lu Xun, termed "chief commander of China's modern cultural revolution" by translators Xianyi and Gladys Yang, is typically regard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writer who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e produced harsh criticism of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his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He has

鲁迅生平简介

第一单元:鲁迅 一、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国民改造”思想的提出,和鲁迅才出身,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经历和心理体验有关。我们不必详细叙述鲁迅的生平史料,只列举一些对鲁迅思想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加以说明。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原名叫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因为豫山与“雨伞”谐音,又改为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一是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2)二是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后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闲居在家;母亲鲁瑞的父亲鲁晴轩是举人,曾任户部主事。鲁迅出生时,周家虽然已在走下坡路,但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是不愁的。致使周家衰败的是祖父由于帮别人科场作弊而被捕入狱,和父亲得了水肿病。 光绪十九年春天,周福清(回家给亲人守孝)回绍兴原籍。这

年因为下一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举行恩乡试,因为周福清和这次乡试的副主考官认识,所以,乡里的一些富户们就托周福清向副主考官贿买关节,连他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在内,一共是六个人,关节用“宸衷茂育”字样;另外“虚写银票洋银一万元”,一起加入信封。谁知,天不遂人意,副主考的仆人在苏州误投到正主考的船上。正主考不知道这个信封是怎么一回事,拆开一看,方知贿买关节。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鲁迅的祖父当即就被清政府逮捕下狱,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囚于杭州监狱。这一来,周家可就惨了。虽然第二年是太后的万寿,因此停刑,固可多活一年;但以后的每一年,一到了“秋决”的时候,都要通过银两设法活动,以保住祖父周福清的命。这种花费是相当可观的。此外,周福清是以“死囚”关在杭州监狱中的,如果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也必须上下“打点”,这又要花费非大把的银子。所有,因为祖父科场作弊一件事,周家很快就败落了。 另外,我们刚才讲了,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为了免受株连,鲁迅便随母亲和弟弟到舅舅家去避难。因为是避难来的,所以情形和待遇和以往就大不相同,很受到一些冷眼,并被称为是“乞食者”。而亲族本家,也都换了嘴脸,过去是恭恭敬敬的,现在则侧目而视,过去巴结逢迎,现在冷眼相投。在这恐慌和冷眼中鲁迅度过了半年光景。 另外一件事是在祖父被逮捕下狱的同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得了水肿病。有病需要请医生,很花了一些银钱,而医生所开的药也稀奇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

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除了缺少书信、日记这两大块之外,其他内容也并不完全,以致后来唐弢编了《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编印这部《全集》时,人手少,时间紧,工作不够细致,编校工作中错误不少。后来孙用写了《鲁迅全集校勘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这两本专著。万事起头难。这是《鲁迅全集》的第一个版本,尽管错误缺点不少,但它在收集和传布鲁迅著作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是鲁迅作品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上海先后印过四次,1948年在大连解放区光华书店还根据这个版本翻印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

鲁迅《祝福》英文全文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https://www.doczj.com/doc/e911873994.html,/english/n12.htm(这是网址)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New Year's Eve of the old calendar seems after all more like the real New Year's Eve; for, to say nothing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even in the air there is a feeling that New Year is coming. From the pale, lowering evening clouds issue frequent flashes of lightning, followed by a rumbling sound of firecrackers celebrating 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 while, nearer by, the firecrackers explode even more violently, and before the deafening report dies away the air is filled with a faint smell of powder. It was on such a night that I returned to Luchen, my native place. Although I call it my native place, I had had no home there for some time, so I had to put up temporarily with a certain Mr. Lu, the fourth son of his family. He is a member of our clan, and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 so I ought to call him "Fourth Uncle."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I found him very little changed in any way, simply slightly older, but without any moustache as yet. When we met,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 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I knew this was not meant personally, because the object of the attack was still Kang Yu-wei. Nevertheless, conversation proved difficult, so that in a short time I found myself alone in the study. The next day I got up very late, and after lunch went out to see some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day after I did the same. None of them was greatly changed, simply slightly older; but every family was busy preparing for "the sacrifice." 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when people reverently welcome the God of Fortune and solicit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 They kill chickens and geese and buy pork, scouring and scrubbing until all the women's arms turn red in the water. Some of them still wear twisted silver bracelets. After the meat is cooked some chopsticks are thrust into it at random, and this is called the "offering." It is set out at dawn when incense and candles are lit, and they reverently invite the God of Fortune to come and partake of the offering. Only men can be worshippers, and after the sacrifice they naturally continue to let off firecrackers as before. This happens every year, in every family, provided they can afford to buy the offering and firecrackers; and this year they naturally followed the old custom. The day grew overcast. In the afternoon it actually started to snow, the biggest 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 petals fluttered about the sky;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moke and air of activity, made Luchen appear in a ferment. When I returned to my uncle's study the roof of the house was already white with snow. The room also appeared brighter, the great red rubbing hanging on the wall showing up very clearly the character for Longevity written by the Taoist saint Chen Tuan.One of a pair of scrolls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外祖母 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外国资本 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不久,周家遭到 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

鲁迅参考书目

鲁迅参考书目:(对鲁迅的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欧美是重镇)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何林编.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据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重印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弢.鲁迅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 1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5、林非、刘再复:《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郑家建.《〈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上中下册;散篇,上中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朱正:《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6 20、朱正、等.鲁迅史料考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3、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鲁迅的英文介绍

Lu Xun, a national hero --after reading “Better Known as Mark Twain Mark Twain is a American writer,well-known for his irony and humorous writing style . In China ,there is a writer similar to Mark Twain. He is Lu Xun ,who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modern novel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Lu Xun, with his pen ,his invincible weapon, fought with enemies for the whole nation ,and was engaged in revealing the ugly side of human nature and arousing patriotic consciousness of people.Because his irony articles pointed out the corruption and inac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politicians tried every means to arrest him. To escape from their watch, Lu Xun changed his writing name frequently. Lu Xun is one of his writing names1. Because of continuous hard work and few rest ,Lu Xun died at the age of 55,in Shanghai ,in October,1936.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ame to his funeral in memory of this national hero. And people put a banner on his coffin, which read “the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 Every hero ‘s life is a legend. So is Lu Xun’s. Lu Xun,whose real name is Zhou Shuren, was born inShaoxing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is family used to be wealthy and of good repute. However ,bad luck seemed to clutch to his family.After his family 1Lu Xun has 181writing nam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