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_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_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_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_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引言

王鸿祯院士指出,地壳的构造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从空间上说,地壳是一个非均质体,地表的不均一性

是普遍的.不同级别的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相互间列是

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依据.从时间上说,地壳的任何空间分异都是历史

收稿日期:2011-05-03;修回日期:2011-06-21.编辑:李兰英.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地质调查(200213000025、200313000035)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黑龙江省1∶25万鹤岗市幅、嘉荫县幅、乌云镇幅、太平沟幅修测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等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沈龙(1983—),男,从事1∶5万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研究及管理工作,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新乡里街9号,E-mail//myemail_sl@163.com

THE PALEOZOIC -EARLY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EAST SECTION OF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assemblage,division of tectonomagmatic stag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SHEN Long,LI Ti,ZHAO Han -do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Harbin 150036,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1:50000and 1:250000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Jiayin,Yichun,Hegang,Jixi and Mudanjiang

areas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cept of tectonic assemblage of igneous rocks,a preliminary plan on the division of Paleozoic tectonomagmatic stage i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zircon U -Pb age of the intrusive rocks.The igneous rocks that are related to oceanic crust subduction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which are Caledonian Early Cambrian,Early -Middle Ordovician,Middle Silurian,Variscan Late Carboniferous and Late Permian.The igneous rocks that are related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Caledonian Early Cambrian and Variscan Middle Permian.The post -orogenic A -type granite is recognized as two stages.On this basis,the Caledonian tectonomagmatic stage and Middle Variscan -Indosinian tectonomagmatic stage are set up.The point,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will provide a new access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Key words :tectonic assemblage of igneous rocks;tectonomagmatic stage;Caledonian stage;Middle Variscan -Indosinian stage;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Paleoasian Ocean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龙,李

,赵寒冬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以近几年在嘉荫、伊春、鹤岗、鸡西、牡丹江等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调

研究为基础,基于侵入岩锆石U-Pb 年龄,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划分出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5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早中奥陶世、中志留世,华力西期晚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有两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和华力西期中二叠世.造山后A 型花岗岩二期.据此划分出加里东构造岩浆阶段和中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阶段.指出其与传统观点不同,为重新认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

关键词: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加里东期;中华力西—印支期;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

文章编号:1671-1947(2011)06-0420-06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地质与资源

GEOLOGY AND RESOURCES

第20卷第6期2011年12月

Vol.20No.6

Dec.2011

发展的产物.在一个阶段内,由主要的构造单元的分布

状况构成的构造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在相对集中的短暂变革期,这些单元从相对位置和它们发展的某些形式将发生重要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地壳构造格局,进入新的构造发展阶段.同时强调,由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分异所形成的地表构造格局和构造单元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也即全球构造的“活动论”观点.构造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可以根据某些时期急剧的大规模的变革更新而分成不同阶段的,也即地壳发展的“阶段论”观点[1].基于这种思想,重新审视古亚洲构造域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科学合理地划分构

造演化阶段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1

地质概况及研究现状

兴蒙造山带横亘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是我国诸多造山带中已知发展历史最长、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复杂的一条巨型造山带.其内分布有众多的微板块或地块,而东段则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向北与俄罗斯境内的额尔古纳地块和岗仁地块相

连)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向北与俄罗斯境内的马门地块相连)、佳木斯-兴凯地块(向北与俄罗斯境内的布列亚地块相连)(图1).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

图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略图

(据刘永江,2009,略有修改)

Fig.1

Sketched regional tectonic map of Northeast China

(modifiedfromLIUYong-jiang,2009)

①—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Mongolian -Okhotsk tectonic belt );②—德尔布干断裂(Derbugan fault );③—贺根山断裂(Hegenshan fault );④—西拉木伦断裂(Xilamulun fault );⑤—嫩江-八里罕断裂(Nenjiang -Balihan fault );⑥—牡丹江断裂(Mudanjiang fault );⑦—佳木斯-伊通断裂(Jiamusi -Yitong fault );⑧—敦化-密山断裂(Dunhua -Mishan fault );⑨—锡霍特-阿林中央断裂带(Shikhote -Alin central fault belt );⑩—松辽盆地中央断

裂带(Songliao basin central fault belt )

沈龙等: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第6期421

杂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一直备受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和瞩目.黑龙江境内传统上按构造旋回分期将显生宙一直划分为时代清晰、界线截然的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5个独立的构造

旋回或期次[2],

并分别代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在很多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中也屡见不鲜.笔者重视了这样一些事实,即本区是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岩基区,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和隆升剥蚀,现今所保存下来的沉积、变质和火山岩盖层记录多已残缺不全、所剩无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如何开展造山带研究?如何识别造山运动的期次?造山作用的方式又是怎样?显然火成岩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途径.而在本区研究大面积出露的岩基状花岗岩则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笔者从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研究入手,在总结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火成岩构造组合的基础上,以造山后A 型花岗岩的出现作为造山运动结束的标志,提出了研究区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同时结合区域地层、古生物的分布特征,进而讨论了区域大地构造演化.2

火成岩构造组合自Dickinson (1971)提出“岩石构造组合”概念以来,便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来地关注.邓晋福等[3]研究认为,火成岩构造组合主要表征区域性构造环境,它

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构造背景下,共生在一起的一整套

岩石.组合和系列是岩浆源区、局部熔融条件与岩浆演化机理的一个综合反映或表现,是重建古构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研究,可以重

建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据笔者研究[4],

区内可划分出以下火成岩构造组合.

2.1加里东期火成岩构造组合

研究区内加里东期构造形迹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均有表现.

(1)与大洋俯冲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

①早寒武世(C 1)组合:为产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下、具高钾钙碱性(HK-CA )-钾玄岩系列(SHO )特征的过铝质二长花岗岩(副矿物中见石榴石),出露于小兴安岭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老沟林场一带.锆石U-Pb 年龄500.4Ma 髴.相关的配套火成岩主要为分布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C 1xl )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组合———变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变火山灰凝灰岩、凝灰岩及安山岩.

②早-中奥陶世(O 1-2)组合:出露于松嫩-张广才

岭地块上,以尚志群(O 1-2s )岛弧-大陆边缘弧钙碱性火山岩为代表,岩石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是典型的岛弧-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其相关配套的侵入岩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同位素资料予以证实.

③中志留世(S 2)组合:为一套偏铝质钙碱性火成岩,岩石组合包括角闪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区内尚未见有同期的火山岩组合出现.该组合闪长岩中高镁闪长岩的识别,无疑更有力地确证了与俯冲有关的弧火成岩属性.

(2)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仅分布于佳木斯地块之上,时代为早寒武世(C 1).岩石组合为一套过铝质石榴石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年龄507±12Ma 、502±10Ma [5],是晚泛非期佳木斯地块与兴凯地块陆陆碰撞造山、陆壳叠置、地壳加厚及过铝质泥质源岩局部熔融而形成的.表明此时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可能正处于碰撞拼贴和焊合的过程.

(3)造山后A 型花岗岩时代为志留纪末期(S 3),分布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的伊春市美溪区朝鲜屯,岩石类型为过碱性晶洞花岗岩,锆石SHRIMP 年龄417±2Ma [6],

它的出现标志着加里东运动在本区的结束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拼合组装完成.2.2

中华力西—印支期火成岩构造组合(C 2—T 3)(1)与大洋俯冲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

①晚石炭世(C 2)组合:主要见于松嫩-张广才岭地

块上,是一套偏铝质、钙碱性的岩石组合.岩石类型有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等.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 年龄317.7Ma 髴.区域上与之同时代的火山岩还有分布于张广才岭北段的唐家屯组(C 2t )钙碱性酸性、中酸性火山岩[2].该组合岩石的形成均与造山作用有关,是洋壳俯冲造山晚期阶段的产物,为形成于造山带并与板块俯冲体制有关的岛弧-大陆边缘弧环境下的I 型花岗岩.

②二叠纪(P )组合: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均有出露,空间上大致呈南北向展布.从早到晚由岩石组合相似、特征相近的一套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一套具钙碱性过铝质I 型花岗岩类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U-Pb

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5万南沟幅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92.

地质与资源2011年

422

年龄(278.4~253)±5Ma ,由此说明,至晚二叠世时,该

区仍存在着弧盆体系,造山运动仍在进行.

(2)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

①中二叠世(P 2)组合:发育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鹤岗市北大驾山,岩石类型为S 型强过铝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同位素锆石U-Pb (SHRIMP )年龄为260±2Ma (资料未刊,个人交流,2006).它与佳木斯-兴凯地块内的石场-柴河-楚山一带发育的大陆边缘弧I 型花岗岩类空间上呈成对分布,暗示南侧的大洋岩石圈(长春-延吉一线)向佳木斯-兴凯地块俯冲的同时,北侧的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发育陆内块体间的碰撞作用.②晚三叠世(T 3)组合:据张昱研究[7],印支期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主要由早中生代辉长岩-闪长岩组合、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

组合(锆石U-Pb SHRIMP 年龄231~234Ma )髴、正长花

岗岩(锆石U-Pb SHRIMP 年龄208Ma )[6]

-碱长花岗岩组合构成.其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别反映并

代表了陆-陆碰撞初始造山的抬升、峰期造山同碰撞、

晚期造山碰撞减压的陆-陆碰撞造山构造背景.(3)造山后A 型花岗岩时代为晚三叠世(T 3),分布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的伊春市五营区清水岩体,岩石类型为含钠闪石碱

性花岗岩,锆石U-Pb SHRIMP 年龄213~222Ma [6,8]

.它的出现标志着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华力西—印支运动在本区的结束.3

构造岩浆阶段初步划分

年代划分方案采用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地层表划分方案.本文在建立研究区构造格架并赖以讨论的时代依据均是以近年来花岗岩所获得的最新U-Pb 锆石年龄数据,部分年龄数据采用了火山岩(如奥陶纪)K-Ar 年龄,是基于其与有可靠生物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吻合,故而为讨论方便起见而引用(表1).上述讨论表明,本区可以识别的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岩组合有5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早中奥陶世、中志留世和华力西期晚石炭世、晚二叠世.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有两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和华力西期中二叠世.造山后A 型花岗岩有2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晚志留纪和印支期晚

三叠世.据此笔者认为,

研究区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或构造期次可划分为加里东期、中华力西期—印

支期.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研究区加里东期是一个独立

完整的造山运动旋回,而印支期则是华力西期造山运动的继续或华力西运动一直持续到晚三叠世.4佳木斯-兴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构造演化与东北统一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从具有不同构造属性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两地块自早古生代初期就开始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历程.

佳木斯地块早寒武世过铝质石榴石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此时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正处于碰撞拼贴并焊合的过程,此后二者的演化均是在统一的稳定陆块上发生并进行的.这与张兴洲等(1999)认为佳木斯地块与兴凯地块于早泥盆世碰撞拼合的认识略有不同[6].这一方面可能说明古亚洲洋域内块体间的碰撞当时是“焊而未合”,另一方面也许表明佳木斯地块与古亚洲洋域内某个不知名或至今尚未识别的小地块发生了碰撞.与此不同的是,在早寒武世同一时期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尚存在洋壳俯冲机制.从具岛弧-大陆边缘弧属性的早中奥陶世火成岩直至中志留世高钾钙碱性岩系,均表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仍处于弧盆体系控制之下.不言而喻,志留纪末期过碱性A 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加里东造山运动结束,同时也表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拼合组装至此完成.这与张兴洲等(1999)(转引自孙德有[6])认为的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沿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于志留纪末完成对接的观点不谋而合.继加里东运动之后,华力西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均有分布,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又有所差异和不同.晚石炭世具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弧属性的偏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只出现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此时佳木斯-兴凯地块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陆内环境.进入二叠纪,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均普遍不同程度地发育高钾钙碱性具岛弧-大陆边缘弧属性的火成岩构造组合.从区域上早二叠世大黑山过碱性花岗岩的出现分析,它可能标志着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之联合地块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碰撞焊合的完成,也表明东北统一大陆至此形成.从区域范围晚华力西期地层的展布分析[9],也验证了上述相同的结论.但造山运动并未

削减,可谓此起彼伏、

波澜壮阔.不同的认识是:在二叠纪之前,兴蒙造山带东段的

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5.

沈龙等: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第6期423

时代

地区

地点

岩体及岩石名称资料来源构造岩浆阶段

三叠纪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镇正长花岗岩孙德有(2001)中华力西—

印支构造岩浆阶段

后造山

哈尔滨市通河县毛家屯过碱性花岗岩孙德有(2001)伊春市红星镇清水

过碱性花岗岩孙德有(2004)鹤岗市鹤北镇高峰林场

二长花岗岩1∶25万鹤岗市幅区调(2005)印支碰撞造山伊春市金山屯丰林林场二长花岗岩1∶25万鹤岗市幅区调(2005)伊春市美溪对青山二长花岗岩1∶25万鹤岗市幅区调

(2005)

佳木斯地块区

牡丹江市林口县楚山

花岗闪长岩吴福元(2001)中晚华力西俯冲造山

二叠纪

牡丹江市柴河二长花岗岩吴福元(2001)鸡西市石场

花岗闪长岩

吴福元(2001)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鹤岗市大驾山白云母二长花岗岩未刊,个人交流(2006)

鹤岗市大岭二长花岗岩1∶25万鹤岗市幅区调

(2005)

佳木斯地块鸡西市青山花岗闪长岩吴福元(2001)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萝北杜家河二长花岗岩隋雷(1991)萝北杜家河二长花岗岩隋雷(1991)石炭纪松嫩-张广才岭

地块

伊春市新青南沟

二长花岗岩

1∶5万南沟幅区调(1992)

泥盆纪

——?

?志留纪

松嫩-张广才岭

地块

伊春市朝鲜屯

过碱性花岗岩孙德有(2002)加里东构造岩浆阶段

后造山

鹤岗市王家店二长花岗岩1∶25万鹤岗市幅区调

(2005)伊春市双河二长花岗岩未刊,个人交流(2008)俯冲造山奥陶纪

尚志市黑龙宫安山岩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

(1993)寒武纪

嘉荫县乌拉嘎老沟林场

二长花岗岩1∶5万南沟幅区调报告

(1992)佳木斯地块

鸡西市柳毛

石榴石花岗岩

SimonAWilde,吴福元等(2001)碰撞造山

鸡西市西麻山

石榴石花岗岩

SimonAWilde,吴福元等(2001)

年龄/Ma 测年方法208锆石SHRIMP213±14锆石U-Pb222±5锆石U-Pb231锆石U-Pb231锆石U-Pb234

锆石U-Pb

253±5锆石SHRIMP254±5锆石SHRIMP258±9锆石SHRIMP

260±2锆石SHRIMP261±1

锆石U-Pb

270±4锆石SHRIMP275.1锆石U-Pb278.4锆石U-Pb317.7

锆石U-Pb

417±2锆石U-Pb419锆石U-Pb427±3锆石U-Pb441,8MaK-Ar500.4

锆石U-Pb

502±10锆石SHRIMP

507±12锆石SHRIMP

表1基于侵入岩锆石U-Pb 年龄建立的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

Table 1Division of the stage of tectonomagmatic stages based on the zircon U -Pb age of intrusive rocks

表中所列各时代界线均依据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地层表划分方案.

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均游移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随着古亚洲洋的不断收缩,这些地块向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靠拢并导致其间先后碰撞拼合,最终于早石炭世末形成一个整体,并谓之黑龙江板块群(张兴洲等,1999)(转引自孙德有[6]).显然,关于此研究仍待深入.

中二叠世在小兴安岭中南段鹤岗一带出现了S 型

强过铝二云母花岗岩类,它与佳木斯-兴凯地块内的石场-柴河-楚山一带发育的大陆边缘弧I 型花岗岩类空间上呈成对分布,暗示南侧的大洋岩石圈(长春-延吉一线)向佳木斯-兴凯地块俯冲的同时,北侧的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发育陆内块体间的碰撞作用.晚二叠世具活动大陆边缘属性的侵入岩和具岛弧-大陆边缘弧属性的火山岩大面积分布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之上,暗示着松嫩-张广才岭地

地质与资源2011年

424

块、佳木斯-兴凯地块已焊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与大多学者[10-14]认为的南北两大板块及其间所夹持的微板块于中石炭世(或泥盆纪)—早二叠世沿着艾比湖-伊林哈别尔尕-康古尔塔格-索伦山-西拉木伦河-长春-敦化-延吉一线由西向东逐渐碰撞拼合,在兴蒙造山带东段于早二叠世末期完成对接的观点大同小异,也与佳木斯地块黑龙江杂岩研究获得锆石U-Pb年龄(LA-ICP-MS)274.7±3.6Ma所反映的早二叠世末期碰撞造山事件指示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观点不谋而合[15].区域上看,此时造山过程仍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晚三叠世发育的后造山花岗岩组合,表明华北-东北大陆拼合组装至此完成.

需要指出,本文论点主要是基于火成岩信息所讨论之成果,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有关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认识将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等.地球史中的构造活动论和发展阶段论[J].地学前缘,2006,13(6):14—21.

[2]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3]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J].地学前缘,1999,6(2):259—270.

[4]赵寒冬.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北段古生代火成岩组合与构造演化.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SimonAW,吴福元,张兴洲.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J].地球科学,2001,30(1):35—50.

[6]孙德有.张广才岭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1.

[7]张昱.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8.

[8]孙德有,吴福元,高山.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J].地球学报,2004,25(2):213—218.

[9]黑龙江省地矿局.黑龙江省岩石地层[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0]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1]王荃,刘雪亚,李锦轶.中国华夏与安哥拉古陆间的板块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邵济安.中朝板块北缘中段地壳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3]王东方,陈从云,杨森,等.中朝陆台北缘构造地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4]程裕淇,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15]李旭平,焦丽香,郑庆道,等.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J].岩石学报,2009,25(8):1909—1916.

沈龙等: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第6期425

大地构造(精)

名词解释 I,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岩石为塑性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7,TTG岩: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陷带。 II,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行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22,沉积构造:指在一定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 系。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 体。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28,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任课教师:干微 (2017年)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 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 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 ●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 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 ●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 ●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 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 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 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 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 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 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1、秦岭造山带简介 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4 2.1 扬子板块 4 2.2 华北板块 4 2.3 下扬子板块 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5 3.1 造山运动 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殷鸿福院士经典论文-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_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1997年11月21日收稿. *地质矿产部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1 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项目资助. 殷鸿福 张克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已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中 晚二叠世闭合,在其南侧形成早 中三叠世的前陆堆积.印支期它属于特提斯北支.三叠系可分成3种类型.燕山期的陆内挤压东强西弱,使东部微板块消减最多而抬升最高,向西依次递减.中央造山带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而是非威尔逊旋回.非威尔逊旋回在3个方面与威尔逊旋回不同,即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文中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地史上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中具有普遍性.关键词 中央造山带,演化史,非威尔逊旋回.中图法分类号 P 54 第一作者简介 殷鸿福,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古生物学家,生物地质学学科方向的创导者,现主要从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软体动物、生物成矿、综合地层学和造山带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1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 中央造山带(秦祁昆、大别 苏鲁)夹持于华北和华南(扬子、羌塘 唐古拉)板块之间,它的原型不 是一条简单的海洋,而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条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它们以浅海相和陆相沉积为特点. 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图1a),华北板块北移,其后缘拉张成北列多岛小洋盆(祁连、北秦岭),它们往往具主动边缘的沟弧盆体系.这些小洋盆在加里东末期,由于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北进,洋壳向北俯冲、碰撞而关闭,并留下了一系列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祁连诸蛇绿岩带、东秦岭商丹蛇绿岩带),在微板块群的北缘,由于北面主动大陆边缘的仰冲,形成前陆盆地带(柴达木北缘宗务隆山泥盆系(D)、西秦岭舒家坝群(D 2)、大草滩群(D 3)、大别山杨山组(C 1). 在微板块群北移时,其后方拉张形成裂陷槽或裂谷,以玄武岩或双峰式火山岩、深水相沉积为特征.它包括祁曼塔格的祁曼塔格群(铁石达斯群),东昆仑的纳赤台群[1],西秦岭的白龙江群、白水江群,东秦岭的洞河群(伴有金伯利岩侵入)[2] ,大别南侧随州枣阳一带的古城畈、兰家畈组[3];可能还包括西昆仑北带的库地 苏瓦什带(已构成蛇绿岩)[4,5].其延限为寒武纪至早志留世,而以奥陶纪为最盛.在加里东期末它们相继关闭,一般不造山. 晚古生代(图1b),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已先后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仅在祁连-北秦岭缝合带之南缘,由于应力松弛拉张,而形成石炭 二叠纪的裂陷槽(宗务隆山,西秦岭礼县 柞水带).在总体北移过程中,沿这一微板块群的南缘,出现晚泥盆世(秦岭勉略带)、石炭纪(东昆仑南带[6]、秦岭的勉略 下高川带[7] )和二叠纪(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西昆仑木吉 明铁盖带[4])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东秦岭东段和大别山南侧,仅沿青峰断裂至京山广济一线有二叠纪深水相硅质岩沉积,不清楚小洋盆是否曾经存在而已被消减,还是根本未曾拉开成洋.在东昆仑,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洋 第23卷第5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3 No.51998年9月 Ear 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ep. 1998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等的形态、外貌和相互关系。一般并不包括岩体构造(火山机构等),也不包括矿物本身晶体格架方面的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成不仅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还是岩浆性质、成分变化的真实记录。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三大类: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下较缓慢的条件下(如地壳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昌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无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当有一定的挥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叫霏细结构。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霏细结构也有原生的,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霏细结构在较酸性熔岩及浅成、超浅成脉岩中常见。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根据肉眼观察,首先区分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两大类。 显晶质结构:是指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则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颗粒者。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肉眼下有时不易与玻璃质岩区别,但隐晶质没有玻璃质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而常以瓷状断口为特征。 1、显晶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 4)微粒结构:晶粒直径<0.2mm; 5)伟晶结构:晶粒直径>1cm; 2、隐晶质结构

岩浆岩复习题讲解

岩浆岩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岩浆 2.岩浆作用 3.镁铁矿物 4.硅铝矿物 5.里特曼指数 6.岩浆岩结构 7.原生岩浆 8.辉长结构 9.辉绿结构10.二长结构11.细晶结构12.斑状结构13.似斑状结构14.包橄结构15.文象结构16.环带结构17.粗玄结构18.拉斑玄武结构19.粗面结构20.煌斑结构21.反应边结构22.熔蚀结构23.火山角砾结构24.凝灰结构25.集块结构26.堆晶结构27.枕状构造28.流纹构造29.气孔构造30.珍珠构造31.带状构造32.块状构造33. 柱状节理34.超基性岩35.超镁铁岩36.金伯利岩37.辉绿岩38.细晶岩39.斑岩40.玢岩41.粗玄岩42.安山岩43.流纹岩44.蛇绿岩45.喷出岩46.熔结凝灰岩47.火山碎屑岩48.结晶分异作用49.岩浆混合作用50.同化混染作用 二、填空 1.侵入体侵入深度为_____时,称浅成相;侵入深度为_____时,称 中深成相;侵入深度大于_____时,称深成相。 2.根据火山岩产出方式可划分为喷出相、____、_____和_____。 喷出相又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三个相 3.划分火成岩结构类型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以 及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按主要造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划分岩石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的矿物粒径(以mm为单位)范围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5.条纹结构是_____和_____有规律地交生;文象结构是_____ 有规律地镶嵌在_____中。 6.安山岩的基质结构常见的有两种:(1)斜长石微晶呈平行定向或半定向排列, 其间隙中充填的是辉石和磁铁矿等粒状矿物,称为_____;(2)斜长石微晶呈杂乱-半平行排列。微晶之间充填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称为_____。 7.火成岩不整合侵入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8.火成岩的化学成分分类,按SiO2含量划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 性岩、酸性岩的SiO2含量(单位为WB/%)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钙碱性岩浆岩中,一般情况下,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MgO的含量__ ___,FeO的含量_____,K2O 的含量_____及Na2O的含量_____。 10.与侵入岩的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化学成分相当的 对应的火山岩岩石名称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见刚性火山碎屑物有_____和_____。 12.火山岩岩石系列的划分,首先根据W(SiO2)-W(K2O+Na2O)图划分为_ ____和_____系列。 13.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

岩浆岩24种结构类型教学内容

岩浆岩24种结构类 型

1.等轴粒状结构:岩石中主要由比较自形的橄榄石和辉石紧密镶嵌 组成(岩石主要由自行状橄榄石和辉石镶嵌组成) 2.海绵陨铁结构:半自行的橄榄石与辉石晶体之间,为他形的金属 矿物(磁铁矿等)所填充,是他形的金属矿物成网状或海绵乳状,似为橄榄石,辉石,斜充填在长石颗粒的胶结物(橄榄岩中它形的磁铁矿(黑色)充填在粒状蛇纹石化的橄榄石晶体间似胶结物状) 3.包橄结构:岩石中大的辉石、斜长石、角闪石晶体中包裹有小的 呈圆形或卵形的橄榄石晶体(大颗粒的辉石(主晶)中包裹有一些较小的浑圆粒状的橄榄石(容晶)) 4. 5.蠕虫结构:是石英与斜长石的交生,在酸性斜长石中,许多细小 的形似虫状或指状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花岗岩中石英呈蠕虫状穿插生长于斜长石、钾长石接触处) 6.嵌晶含长结构:岩石中自行的斜长石晶体,呈不规则细条状被包 裹在较大的它形辉石或橄榄石晶体中,且二者的晶粒相差很大,前者大后者小(岩石中粗粒它形辉石晶体包裹小的自形条状基性斜长石) 7.辉长结构:岩石中基性斜长石和橄榄石、单斜辉石等矿物呈近似 等轴粒状自形程度大致相同,互相不规则排列(岩石中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均大致相等)

8.辉长辉绿结构:介于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之间的过渡类型,板状 或短柱状斜长石晶体比等轴或短柱状辉石的自形程度稍高一些9.辉绿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为自形晶,斜长石自形程度高于辉 石,较自形和斜长石柱状晶体构成不规则的空隙,在每个空隙中充填一个它形的辉石颗粒,在正交偏光下相当面积中,辉石是同时消光(岩石中柱状斜长石的空隙中充填了一个它形辉石,在正交镜下相当面积中,辉石是同时消光) 10.反应边结构:岩石中早期析出的矿物由于结晶条件的改变与周围 熔岩蒸发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矿物,将新生成的矿物在原矿物的周围形成反应边(辉长岩中先晶出的橄榄石与岩浆反应,在四周生成了辉石的镶边) 11.环带结构:在单偏光下为一个晶体外形,正交偏光下明显看出, 干涉色和消光不一致的环带。当斜长石环带核部较基性,向边缘依次变为酸性时,称为环带;反之则称为反环带(闪长石中具环带结构的中性斜长石(中部)) 12.条纹结构:由两种长石(钾长石和钠长石)做有规律的交生组 成。如果钠长石成细条状嵌插于钾长石中,则称为正条纹结构; 反之则称为反条纹结构(钠长石细条纹嵌于钾长石中,呈有规律的交生) 13. 14.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龙灵利1, 高俊1, 钱青1, Reiner Klemd2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Mineralogisches Institut, Universit?t Würzburg, Am Hubland 97074, Würzburg, Germany 中亚造山带是不同于俯冲型和碰撞型的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最显著的地区,为造山带前沿热点研究对象。西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其对认识中亚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间发育的花岗岩记录了该过程的重要信息。同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周边东准噶尔、西准噶尔、阿尔泰山及阿拉套山地区,西天山地区显生宙地壳增生的信息和证据较少。 本次研究新获得西天山花岗岩25个高精度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花岗岩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896Ma的花岗片麻岩反映了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形成时间,470Ma~247Ma间的花岗岩记录了西天山古生代造山过程。 西天山花岗岩由中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到酸性岩组成,以中酸性和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闪长岩。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不同类型花岗岩:伊犁板块北缘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

(413Ma~281Ma),413Ma~297Ma的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281Ma镁质钙碱性偏铝质闪长岩为后碰撞造山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伊犁板块南缘发育早古生代470Ma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以及430Ma后碰撞碱长花岗岩,晚古生代348Ma火山弧花岗岩和三叠纪后碰撞花岗岩;中天山花岗岩形成于479Ma ~ 247Ma,主要集中在433Ma~321Ma间。479Ma~321Ma的花岗岩大多为镁质钙性-碱性岩,少数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它们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少量形成于276Ma~247Ma间的后碰撞花岗岩一定程度继承了先存岩浆弧的特征;南天山(塔里木板块北缘)花岗岩形成于420Ma~411Ma和285Ma左右两个阶段,420Ma~411Ma间的镁质钙性-碱性岩花岗岩,可能为拉伸环境下的产物,285Ma花岗岩主要为铁质钙碱性-碱钙性岩,SiO2含量高、全碱含量高、表现明显的Eu,Ba,Sr,P,Ti的负异常,具有类似于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形成于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拉伸环境。 初步建立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早寒武纪,沿那拉提北缘断裂帖尔斯克依古洋形成,它将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分隔开来,当时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连在一起。帖尔斯克依古洋向两侧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之下发生双向俯冲,晚奥陶纪早期,帖尔斯克依古洋闭合,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碰撞缝合。同时,中天山-塔里木板块开始伸展拉张,古南天山洋逐渐发育形成。早志留纪,古南天山洋开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火山弧型花岗岩。志留纪中期,古南天山洋达到相当规模,这一时期洋壳俯冲活动强烈,在中天山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石炭纪末期,古南天山洋消失,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晚寒武纪,准噶尔洋在中天山北缘出现,奥陶纪开始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在伊犁板块北缘发育岩浆弧。晚石炭纪,古准噶尔洋闭合消失。石炭纪末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拼合在一起。二叠纪开始西天山地区处于后碰撞造山阶段,该阶段的岩浆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三叠纪。 西天山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介于0.703226~0.716343之间,εNd(t)值介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一、根据结晶程度 全晶质、玻璃质、半晶质、隐晶质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 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 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质。 隐晶质结构:颗粒小于0.02mm,肉眼不能辨认,包括微晶结构、霏细结构和球粒结构等。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形成的,由极细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集合体构成,颗粒间的界线模糊。 球粒结构:长英质矿物形成放射状的球形集合体,正交偏光镜下呈十字消光。 二、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 (一)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 1.显晶质结构:肉眼能够分辨矿物颗粒 伟晶:d>3cm 巨晶:d=1~3cm 粗晶结构:d=10 ~ 5mm 中晶结构:d=2 ~ 5mm 细晶结构:d =0.2 ~ 2mm 微晶结构:d =0.02 ~ 0.2mm 2.隐晶质结构:d <0.02mm,肉眼不能够分辨矿物颗粒 (二)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基质中、粗粒) 等粒结构与不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斑晶(先形成)和基质为两个世代 似斑状结构:斑晶和基质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三、根据矿物的自形程度 1.自形粒状结构: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矿物组成。 2.它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 3.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呈不规则的形态,称为半自形晶。 四、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与隐晶质之间的关系 1.条纹结构:钾长石和钠(奥)长石有规律地交生称为条纹结构。具条纹结构的长石叫条纹长石。 正条纹结构(钾长石主晶);反条纹结构(钠长石主晶)。 2.文象结构:石英晶体呈似象形文字状(尖棱状)等形态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晶体中。在正交偏光镜下,在同一钾长石中或相当大的范围内石英的晶体同时消光。

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分析固定论与活动论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理论差别 所谓固定论是指主张大陆固定、大洋永存,或虽然大陆与海洋位置曾有互换,但也是原地垂直运动的地壳运动观。与此相对,活动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 固定论的代表是槽台学说,基本思路是在早起地壳强烈下降,接受沉积,后期褶皱、抬升成山,且升降运动频繁,故形成一套有韵律性的复理石建造。地槽从接受巨厚沉积,伴随着蛇绿岩的形成,再经褶皱抬升,伴随着中酸性岩浆活动,最后经长期演化侵蚀转变为地台,这一演化过程成为造山旋回。但是槽台学说并没有阐明地槽的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地壳上会出现长条状的活动带及其间的大面积稳定区。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的自身发展,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最重要的是在现今地球上,不能确定地槽到底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质环境。 活动论的代表是板块构造。固体地球上层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侧向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在地幔物质对流、洋中脊推挤、重力滑脱及下行板块的拖拽的作用下,板块发生俯冲消亡形成一系列的沟、弧、盆等构造单元,在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又生长出来。发生更新的主要是洋壳物质,陆壳也会通过拆沉作用发生小规模的消亡,再通过岩浆底垫或板块俯冲发生垂向和侧向上的增生。 各类板块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将板块边缘分为三种类型: 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次板块相背离开。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当两侧板块拉开,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又称分离型边界或建设型边界。以洋脊为中心,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且沉积物厚度逐渐增大。洋脊新生成的岩石,在海水的作用下发生蛇纹石化。 在大洋中脊顶部,地震集中在极窄的地带,宽度通常不到20公里,这里集中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浅源地震。 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当于海沟及年轻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对而行。汇聚型边界也可以与板块的运动方向斜交,但相邻板块之间必定包含一定的汇聚运动分量,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板块边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由于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故一般总是大洋板块俯冲与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亦称环太平洋型汇聚边界。碰撞边界,相当于年轻造山带,为大洋闭合,大洋碰撞接触的地缝和线,亦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边界,在俯冲地区发育沟弧盆体系、I 型和S型花岗岩,洋壳上的沉积物和海山在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拼贴在活动陆缘形成增生楔等。碰撞边界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磨拉石盆地以及前陆盆地等。

岩浆岩构造

第五节、岩浆岩构造 广义的岩浆岩构造既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岩浆岩体形成与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与岩浆岩的大地构造意义,又囊括了岩浆岩体的形态、产状、内部结构等特点方面的内容。由于前者在更大程度上隶属于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这里重点对后者加以论述。 由于岩浆岩体构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尤其古老克拉通与不同时期造山带内深成侵入体构造属性的复杂性,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岩浆岩体的构造特点及其成因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有争论的课题。这里仅概要介绍岩浆岩体构造的一些基本认识与近期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喷出岩体及其原生构造 喷出岩体有三种基本类型: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它们的出现受岩浆喷出方式、熔岩性质和熔岩构造形态的差别控制。 熔岩被:规模巨大、范围广泛、但厚度与成分相对稳定且产状平缓的喷出岩体。覆盖面积达到数千乃至数十万平方公里,厚度可以达到数千米。熔岩被形成方式主要是镁铁质玄武岩的裂隙式喷发。比如峨眉山玄武岩,其覆盖面积可以达十几万平方公里,遍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熔岩流:一种呈带状或舌状展布、多局限于宽阔的河谷或低洼地带的熔岩体。熔岩流一般规模小,长度、宽度与厚度变化都很大,而且产状也常有一定变化,受局部地形影响显著。熔岩流是由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岩体。 火山锥:围绕火山口呈锥状堆积着的火山喷发物。火山锥的形态与规模决定于火山喷发的规模、强度与熔岩的物理性质。火山锥是典型中心式喷发的产物。根据火山喷发的组成与性质,火山锥包括:火山渣锥、火山碎屑锥、熔岩锥和复合锥四种基本类型。 在喷出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由液态熔浆冷凝固结形成喷出岩,并形成一些喷出岩体特有的构造型式,这些构造称为原生构造。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是以岩浆喷出地面到岩浆冷凝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广泛应用于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确定熔岩流动方向,恢复火山机构。 (1)流线和流面构造 火山岩体的流线和流面构造与侵入岩体流线和流面的成因类似。流线由针状、柱状矿物及长条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它可以指示熔岩流的相对流动方向。流面是由片状,板状矿物以及扁平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的。流面大致与火山熔岩流底面平行。 (2)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是由于熔浆流动而形成的。是由不同颜色的条带或矿物以及拉长的气孔等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流纹构造可以指示熔岩的流动面产状,它主要发育在流纹岩等酸性或碱性火山熔岩中。 (3)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时,由于温度降低,岩浆中的挥发分向外逸出,有的被存留在冷凝的火山岩中,形成圆形、串珠状、管状及不规则形状的气孔,把这种气孔叫气孔构造;如果气孔构造内被方解石、沸石等矿物等充填,就成为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多分布在火山岩层的顶部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期中考试答题纸 班级:1120101 学号:201120010116 姓名:龙盼盼 一、名词解释 1.低速高导层: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 康氏面相当。 2.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 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 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3.优地槽: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 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 4.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 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 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5.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地核与地 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 幔物质柱状体。 6.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 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7.双重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 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8.反转构造:一种叠加、复合构造,是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 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 二、简答题 1. 俯冲造山带包括哪六种基本类型? 答:日本岛弧型、新西兰北岛弧型、马里亚纳型、莫克兰型、智利型六种俯冲造山带。 2. 何谓沉积盆地,其成因机制有哪三种模式? 答:沉积盆地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盆地是指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 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主要有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压力作用三种模式。 3. 板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 答:①分布特征:陆内造山带在空间上总是发生在陆内,横切板块边缘,而不是在陆缘和陆间。它既可以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也 可以发生在由陆缘、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 ②地壳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类型不是大洋型或过渡性地 壳,而是大陆性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地壳,也包 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地壳。 ③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具有分期演化的特 征,这不仅表现在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分期形成上,而是伴随的构造- 热事件和磨拉石组合也具有分期的特征。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1、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说明岩石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 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岩石中有球粒组成时,则其结构称

为球粒结构。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前者多见于中酸性、酸性岩石中,后者则出现在基性火山岩中。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1、显晶质结构 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显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1)、粗粒结构:矿物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2~0.2mm (4)、微粒结构:<0.2mm 2、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 (1)、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3)、斑状及似斑状结构: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这点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斑状与似斑状结构的区别是:如果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称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似斑状结构。 熔蚀结构和暗化边结构:深部结晶的斑晶在随岩浆上升过程中,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熔蚀,形成浑园状、港湾状形态,称熔蚀结构;而含挥发分的斑晶在上升过程中常发生分解,在晶体边缘形成铁质分解氧化形成的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细粒集合体,称暗化边结构。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第十四章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规律。A.哈克提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岩域(Province)的概念,冯.沃尔夫根据大陆玄武岩的分布,增加了“北极岩套”(Arctic Suite)的概念,到1921年尼格里根据含钾岩流,又提出了“地中海岩套”的概念。然而,这些单纯的地理性区域概念尚未明确地涉及构造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人们已经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位于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石组合组成。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火成岩石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Ringwood(1969)提出了按板块构造环境分类岩浆的意见,以及岩浆产生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Dikinson(1971)首次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 onic assembleges)的概念。Condie(1976)按照板块构造模式将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系统化,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生成环境可分为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两大类,多数岩浆都是在板块边缘生成的。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聚边缘,离散边缘,边缘盆地,大洋盆地,裂谷系,克拉通和碰撞带等不同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构造组合。80年代以来,把火成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火成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火成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 一、板内岩浆活动 (一)、大陆克拉通区的岩浆活动及其火成岩组合 在大陆克拉通地区火成岩并不十分发育。大陆克拉通区发现的火成岩大多呈小型的侵入杂岩体、岩墙、岩床、火山颈、岩管或(少数情况下)呈小的火山区出现。火成岩成分变化比洋壳区要复杂得多。一般认为,大陆克拉通火成岩可能与某种板内拉张性构造环境有关,但事实上很多地区尚不能认定它们与构造之间的确切关系。有些没有明显构造痕迹的地区,岩浆活动往往归因于和地下的热点或地幔上升的热柱有关。大陆板块内火成岩主要有:金伯利岩、碱性岩(高钾岩系)、高原溢流玄武岩以及火成碳酸盐四种组合类型。金伯利岩最集中的地区是西伯利亚和南非。由于定位快,它们一般没有经过结晶分异作用,不能形成岩系。但南非曾有过分异金伯利岩的报导。至今还未发现过喷发的金伯利岩,但坦桑尼亚有类似于金伯利岩的熔岩。与金伯利岩有关的碳酸岩则常呈熔岩或凝灰岩喷出。过去认为和金伯利岩有关的碳酸岩和蛇纹岩是后期蚀变结果,现在认为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高碱岩浆富含CO2及H2O流体的不混熔分离产物。有时由于压力变化,金伯利岩岩浆中释放出部分CO2及CaO,可以形成一套黄长玄武岩及含钙镁橄榄石的岩石,有时有黄长煌斑岩。碳酸岩常常与碱性岩如磷霞岩、霓霞岩、霓霞钠辉岩、钛铁霞辉岩等共生,但并非所有碱性岩都伴有碳酸岩。金伯利岩和碳酸岩多集中于裂谷附近或裂谷系中,有的在破裂的陆缘,如东非裂谷、贝加尔裂谷、阿尔丹穹曲、莱茵地堑、巴西海岸等地。 大陆区的高钾岩系很难说和什么构造环境有关(Kent等,1992)。西澳大利亚的金云白榴岩过去归之为白榴石玄武岩或金伯利岩一类。东非裂谷西部的高碱岩系是高钾熔岩最集中地区,岩石包括暗橄白榴岩、白橄黄长岩、局部也有碳酸岩熔岩和凝灰岩。意大利罗曼省和西班牙南部的高钾岩系在构造位置上属于聚敛板块边缘,位于本尼奥夫带上。在东非裂谷通过肯尼亚穹隆地带,早中新世开始有大的中心式喷发,喷发产物有霞石岩、暗霞石岩熔岩、火山碎屑岩加少量碧玄岩、玄武岩、响岩和粗面岩。 大陆上的高原玄武岩或洪流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有的含有大量流纹岩夹层(如印度德干)。高原玄武岩与构造的关系看来并不一律,南非卡罗、印度德干可能与显生宙板块分离有关,也可能和热柱活动有关。最老的基维诺玄武岩的构造背景至今还无法弄清。 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阎国翰等,1994),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各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大陆板内岩浆活动,但大部分岩浆活动发生在元古代、中、新生代三个时期。为什么大陆板内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和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