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层色谱原理硅胶吸附

薄层色谱原理硅胶吸附

薄层色谱原理硅胶吸附
薄层色谱原理硅胶吸附

薄层色谱原理硅胶吸附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薄层色谱原理及应用的一点心得

薄层色谱鉴别为我们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常用的定性鉴别方法,有关的原理及小知识总结如下。

一、小知识

薄层色谱常用的硅胶较细,一般粒度在10~40μ,而柱层析常用的粒度为100~160目。

我们在试验中也常用到的硅胶板其成分及组成如下

硅胶板硅胶G-高效板硅胶粉煅石膏(12%~13%的石膏(CaS04)),

硅胶H-高效板硅胶粉

硅胶GF254-高效板硅胶粉煅石膏12%~13%的石膏(CaS04) 254nm下吸收的荧光物质

硅胶GF365-高效板硅胶粉煅石膏12%~13%的石膏(CaS04) 365nm下吸收的荧光物质

手铺板硅胶粉 12%~13%的石膏(CaS04) 一般加入3%CMC-钠为黏合剂

二、薄层色谱原理

薄层色谱是吸附色谱,其过程实际上是组分的分子与展开剂的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所以展开剂的选择应同时考虑被测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及展开剂的极性三个因素。

2.以硅胶作为吸附剂为例,其过程实际上是组分的分子与展开剂的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硅胶是极性吸附,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如果选择极性大的展开剂,展开剂与硅胶吸附能力增强,则组分相对吸附能力下降,则容易被展开或洗脱下来;如果组分的极性比展开剂的极性大,则组分与硅胶的吸附能力较展开剂强,则不容易被展开或洗脱下来。

所以说在用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时,选用极性大的展开剂(相对于组分来说)均可以使组分跑到前沿。

常用的展开系统

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水,乙酸乙酯-甲醇,正丁醇-乙酸-水,极性由小到大,还有看你的物质,比例自己可以摸索,还有如果你的物质偏酸性,可加点甲酸,偏碱性,可用碱板来爬,或者用氨水饱和后再展开。

三、在应用中的一点体会

1、争宠我们把硅胶比作皇帝,硅胶极性大,根据相似相溶原则,喜欢极性大的,就好比,皇帝喜欢丰满的妃子,比如杨贵妃,是待分离组分,很丰满,极性大,而田贵妃是流动相,比杨贵妃瘦,极性小,皇帝不喜欢他,田贵妃就离皇帝远远的,也就是说,硅胶(即皇帝)更喜欢杨贵妃-待测组分,因而很不容易被展开,Rf值小。田贵妃不甘心啊,就拼命吃,很快就比杨

贵妃还胖,也就是将溶剂的极性调大,这下皇帝就喜欢上了田贵妃,将杨贵妃踢开,杨贵妃-待分离组分,很快就被洗脱或展开了。

2、窝里斗还将硅胶比作皇帝,硅胶极性大,相似相溶原则,喜欢极性大的,就好比,皇帝喜欢丰满的妃子,而待分离组分中,有第极性大,有的极性小,而这次流动相固定了,是皇后。由不得皇帝挑。皇帝花心啊,只好在妃子离挑,也就是说,妃子里,谁长的胖,极性大,皇帝就喜欢谁,留在身边,Rf小。谁长的瘦,极性小,皇帝就早早地打入冷宫,跑到前沿,Rf最大。比如大黄中的五个斑点。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其中最胖的是芦荟大黄素,极性最大,最瘦的是大黄素酚,极性最小,大黄素不胖不瘦,居中,大黄酸是第二胖,芦荟大黄素是第二瘦,他们的RF值你们可以在大黄的色谱图中看到。

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哎呦,我好像已经挨了一板了)

田军 2008-4-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