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茶多酚; 抗肿瘤; 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

摘要: 茶叶不但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 还对现代疾病, 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 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而茶叶中的茶多酚(teapolyphenols, TP)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 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 还能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它能抑制各种肿瘤细胞的生长, 甚至直接杀伤这些肿瘤细胞。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做一综述。

正文: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 是一

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约占总量的80%, 包括4种形式的儿茶素: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

素(EC), 结构式如图所示:

茶多酚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 易溶于热水、乙醇、醋酸乙酯, 微溶于油脂, 难溶于苯、氯仿、石油醚; 略有吸湿性;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 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 易氧化褐变[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 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药理研究进展。

1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 自由基极强的氧化

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 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 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 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 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最重要的生物活性, 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

1.1清除自由基从上面的结构式能够看出, TP具有多个邻位酚羟基结构, 这极易被氧化成醌类而提供质子H+, 故具有较强的供氢能力, 使其能够显着地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同时TP自身生

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 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 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 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 1mg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μgCu, ZnSOD; 与强抗氧化剂VitC, VitE相比, 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1.2抗氧化作用TP具有极强的抗氧化作用: 它一方面可经过抑制氧化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以提高其抗氧化作用, ( 它对生物体内多种和自由基生成相关的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如TP对体内、外脂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 环氧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 髓过氧化物酶, 均有抑制作用) ; 另一方面, 不但能经过灭活自由基保护抗氧化酶, 还能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增强抗氧化作用。TP具有SOD样活性, 可直接升高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力[4]; 另外, 经过螯合金属离子, TP的抗氧化作用发挥得更为显着。众多体内外实验均已证明TP经过螯合Fe2+可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而且TP不抑制食物中铁的吸收, 也不会争夺络合Fe2+, 还能够经过螯合Cu2+而抑制黄嘌呤氧化物的生长, 起抗氧化作用; 再者, TP 与VitC, VitE有极好的协同作用。它能够再生和保护体内VitC, VitE, 提高体内VitC, VitE的含量( VitC, VitE分别是体内水溶性、脂溶性强抗氧化剂) , 而且TP可能同时以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方式清除自由基, 比单一的还原剂更有效地保护αVitE[3]。

2抗肿瘤机理

茶多酚对肿瘤形成的每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 不但有促进细

胞DNA损伤修复功能, 也有减少诱变剂活化表现抗诱变功能; 既可作为去诱变剂, 又可作为生物抗诱变剂。在防癌抗突变上有开发应用价值[5]。接下来, 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茶多酚的抗肿瘤机理。

2.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 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肿瘤药物方面有重要作用[6]。细胞凋亡的发生是一个级联式(cascade)基因表示的结果。贾旭东、Kang、Jia等研究表明茶多酚可经过抑制Bcl2蛋白的表示, 诱导Bax蛋白的表示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Bcl2蛋白是bcl2基因表示的产物, 又称为”抗凋亡蛋白”, 是一种膜结合蛋白, 定位于线粒体膜、核膜及部分内质网膜, 发挥抗凋亡特性; Bax蛋白( bcl2associatedXprotein)是bax基因( 亦属bcl2基因家族) 表示的产物。二者以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形式存在。当Bax同二聚体形成时, 诱导细胞凋亡; 当Bc12蛋白表示量增加, 致使Bax同二聚体分开, 而与Bc12形成比BaxBax更稳定的BaxBc12异二聚体, 抑制凋亡的发生[8]。而且, 茶多酚还可能经过改变细胞内Ca2+浓度、FTEN蛋白和CyclinD1蛋白的表示[9]、经过对拓扑异构酶的抑制、经过引起多种蛋白激酶C同工酶水平的下调调控、经过影响P53的表示、经过活化caspase3/CPP32样蛋白酶[10]等各种途径诱导细胞的凋亡。另外, 研究表明, TP诱导细胞凋亡具有选择性,

如EGC可诱导亚G1期白血病细胞凋亡, 却不能诱导lowS, highG 和G2/M期白血病细胞凋亡[7]。

2.2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茶多酚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但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形成, 还能够降低已形成的肿瘤数量, 减小肿瘤大小,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11]。抗肿瘤增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阻遏信号传导通路TP对信号传导通路有选择性阻断作用, 从而抑制肿瘤生长。TP可干预激活蛋白1(AP1)和核转录因子

B(NFKB)为主的信号传导通路: 经过作用于MAPK/JNK通路抑制促癌物诱导的AP1活性、降低抑制蛋白IvJ3磷酸化从而调节NFKB的活性、抑制上皮生长因子(EGF)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和受体的磷酸化等[3]多种方式实现。研究表明EGCG可抑制EGF引起的EGFR自体磷酸化并阻止EGF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阻止有丝分裂的信号传导, 达到抗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EGFR是原癌基因cerB 的表示产物, 可借助信号传导促进细胞增殖或转化,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GFR的过度表示可激活ras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STAT3)。而STAT3可上调抗凋亡基因BclX和Bcl2的表示, 使肿瘤细胞免于凋亡; rasERK和STAT3又能经过激活cfos和cyclinDl加快细胞从G1期进展到S期。另外, EGCG本身即可减少抗凋亡基因BclX和Bcl2的表示和增加前凋亡基因Bax的表示[11]。NFkB与AP1又称为

氧应激转录因子, 其活性受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调控。而( 上文也略有提到) 茶多酚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很强的捕获剂, 是很强的金属离子螯合剂, 能结合并降低在Fenton和HarberWeiss反应中产生反应氧自由基所必须的游离铁和铁离子,

还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酯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因此, 它能抑制细胞内的活性氧, 影响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 如此, 它可干预NFkB与AP1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的应激和增殖与细胞内的活性氧有关, 故茶多酚能经过干预NFkB与AP1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的增殖[12]; ①干预AP1信号转导通路。AP1是一类由早期基因编码的核转录因子, AP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能促使细胞周期的异常启动, 与肿瘤细胞的增殖

密切相关。除了EC,所有的茶多酚都能抑制AP1活性, 都显示较强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且是儿茶素B环上的没食子一价羟基结构和没食子酸部分能抑制细胞生长和AP1活性[13]。茶多酚可经过下调AP1的反式激活活性, 抑制与AP1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的基因转录, 促使细胞周期素的蛋白表示下调; 或经过抑制细胞物质的磷酸化抑制AP1活化; 或经过抑制AP1信号转导通路, 导致cyclinD1和cyclinE依赖的激酶活性极低, 细胞不能经过G1/S检查点, 使细胞存在严重的增殖缺陷。许多生长因子都是经过AP1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 因此, 茶多酚抑制AP-1的活化是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机制之一。②干预NFκB信号转导通路。NFκB转录因子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有关。茶多酚能经过

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细胞的增殖[12]。茶多酚还可能干预MAPK信号转导通路。MAPK是脯氨酸调节的蛋白激酶, 具有使脯氨酸富含区内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功能。茶多酚能与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结合, 因此可能干扰MAPK与底物的相

互作用[13]。另, TP能显着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的蛋白激酶( ERK) 和cJun氮端激酶( JNK) , 经过干预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12]。另外, 在NIH3T3细胞, TP也能抑制TPA诱导PKC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12]。

2.2.2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致癌物可经过改变DNA而诱导突变, 又经过突变DNA的复制不断增加突变细胞, 最终导致肿

瘤的发生。TP一方面可经过影响修复系统, 促进DNA损伤的修复, 并经过与DNAPolⅢ相互作用而增加DNA复制的准确性; 另一方

面还可经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和抑制与DNA合成有关的酶与DNA结合而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 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1]。研究已发现, TP, 1~50μg/ml浓度, 对DNA拓扑异构酶Ⅱ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在50μg/mL浓度则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促使DNA链解旋障碍, 抑制DNA合成有关的酶与DNA结合。另, 在DNA复制过程中, 也需要DNA引物酶的作用, 研究表明TP对肿瘤细胞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有抑制作用[12]。

2.2.3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调控有赖于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 CDK) , 细胞周期的驱动是以CDK为核心的网络调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岁月中,也一直在与肿瘤作斗争,在漫长的时光里,总在追寻着如何战胜癌魔的法宝。我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较为系统的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理论,并积累了中草药防癌、治癌的丰富经验。 从中医角度上讲,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筋骨、五官诸窍,都是通过经络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相连,身体上任何局部的病变都影响到全身;内在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的病理变化涉及到内在脏腑。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从整体观念出发,肿瘤是人体内的一部分,属于病理产物,不是突然起病或无中生有,而是在人体内部病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来的。古代医家关于肿瘤发生的病因理论和病机学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抗肿瘤药物分成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利湿祛痰类、软坚散结类、以毒攻毒类、扶正培本类等。 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药与肿瘤的斗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们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抗癌物质和方法,中医中药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中医药抗肿瘤机制逐渐被深入发掘和明了,为推进人类抗肿瘤斗争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引人注目的课题。以往多从消除肿瘤这一角度来寻找治疗方案。近年来,我国抗癌治疗中重视了研究中医、西医在抗癌治疗中各自的特点,发挥了中医所长,使癌肿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相关的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也进一步地深入开展。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细胞毒类药物,即对癌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主要含有天然抗癌活性成分,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类药物如:马蔺子及马蔺子甲素、莪术与莪术醇、榄香烯、斑蝥及斑蝥素、冬凌草及冬凌草素、青黛及靛玉红、藤黄及藤黄酸、苦参碱、蟾素、鸦胆子油、三尖杉酯、喜树碱等。 第二类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药物,即通过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改善机体全身的病理状态,增加机体自身的抗病力,如刺五加、木耳、香菇、猪苓、茯苓、云芝多糖、黄芪、人参、淫羊藿、薏苡仁等均属此类。其中有些药物的多糖类成分是属于免疫促进剂,携带特有的信息,易被遭受肿瘤细胞作用的机体正常组织细胞所识别,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特异免疫功能,使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象黄芪、人参、淫羊藿等药物及其所组成的复方则类似于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又称适应原样作用,通过作用于机体相对的调控物质,相当于中医所说的阴阳二象,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均衡调适,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绿茶成分EGCG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_滕翠琴

绿茶成分EGCG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滕翠琴 龚受基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 摘要: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儿茶素单体EGCG的抗肿瘤作用上,证实了EGCG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理效应,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形成和发生,是茶叶中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EGCG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关键词:EGCG;肿瘤;药理作用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nticancer effect of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 TENG Cui-qin,GONG Shou-ji,LIU Zhong-hua * (Key Lab of Tea Science,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isthemainactiveingredientingreentea.TheanticancermechanismofEGCGhasgainedsignificantattentionamongscientistsinrecentyearsandhasbeenprovedtopossessawiderange ofbiologicalandpharmacologicalproperties,whichcaninhibit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multiplecancers.ThispaperreviewssomeofthereportedanticancermechanismsofEGCG.Key words:EGCG,Tumors,Antitumormechanism 绿茶富含预防癌症成分,主要为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EGCG 是茶叶中特有的、含量最高的儿茶素,是茶多酚中最具抗癌、降脂、降血糖、抗氧化等潜力的活性成分。皮肤癌、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膀胱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不同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了绿茶提取物茶多酚抑制肿瘤的作用[1]。EGCG 的抗肿瘤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认可,被列为一种潜在的抗癌新药物,本文综述了各国学者对EGCG 抗肿瘤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 1EGCG 抗肿瘤的机制 绿茶儿茶素中的EGCG 抗肿瘤药理作用机制包括EGCG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细胞信号传导的影响,抑制酶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EGCG 对其高亲和结合蛋白的作用等途径。1.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形成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对肿瘤发生、生长、浸润、转移以及对肿瘤的预后有决定性的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是一种特异性内皮细胞分裂素,是促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血管内皮生长 收稿日期:2012-07-01修改稿收到日期:2012-07-31作者简介:滕翠琴(198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活性与开发。*通讯作者:larkin-liu@163.com 第3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39,No.4December,2012 TEA COMMUNICATION 茶叶通讯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华丹2007090306 )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 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 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沙棘油在抗癌方面的作用机理

沙棘油在抗癌方面的作用机理当今世界上,有 4000 多万人身患癌症,平均每隔 6 秒钟,癌症就无情地夺去一条生命,这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科学家们提倡:在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癌药物和方法的条件下,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唯一可做的事情,当然,攻克癌症的科研工作还要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 沙棘油的抗癌作用 曦晟源沙棘油的抗癌作用在原苏联和我国科学家的临床研究中都得获得过很好的成果。曦晟源沙棘油的抗癌作用除了其通过免疫机制或其它途径所引起的作用外,还有直接抑制癌细胞及阻断癌因素的作用。 原苏联学者发现,沙棘油的的黄酮类,如香豆素、异香豆素、呋喃香豆素、苦木素等与酚类、 5- 羟色胺等一同产生综合抗癌作用。这些有效成分除了直接对癌瘤起细胞毒作用外,还对天然免疫系统有调节和修正作用,能够使天然杀伤细胞的细胞功能活性稳定提高。 综合我国学者(甘肃省肿瘤研究所张培珍等、山西省肿瘤研究所任力飒等、山西省医学学会唐竞等)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沙棘油对肉瘤、轩色素瘤、淋巴细胞的细胞白血病、艾氏腹水癌、肝癌、食道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人类的白血病细胞株和胃癌细胞株有直接杀伤作用。山西曦晟源沙棘油还有阻断 N —亚销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和抑制黄曲霉素 B1 诱发癌前病灶的作用。通过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曦晟源沙棘油有增强带瘤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激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且能增强体内强氧自由基清除剂一一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将曦晟源沙棘油制成抗癌辅助治疗药物,协同抗癌药物,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还能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实际上,沙棘油的抗癌作用是从几个方面共同实现的: 1.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综合作用。曦晟源沙棘油内含β - 胡萝卜素、黄酮类、多酚类、萜烯类、生物碱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而且相互间有奇妙的配比机制,因此其抗癌作用比各成分孤立状态下的作用要强得多。 2. 曦晟源沙棘油的中抗癌因子能够阻断各种致癌因素的致癌作用。如曦晟源沙棘油可以阻断 N —二甲基硝胺( NDMA )的致癌作用,也可以阻断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等致癌病毒或病菌的侵害,从而预防癌细胞形成。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茶多酚抗肿瘤的机理

茶多酚抗肿瘤的机理:调节癌细胞增殖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 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茶多酚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茶多酚浓度增加而增强。科学实验发现茶多酚不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也不产生细胞毒作用,却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癌细胞死亡及产生细胞毒作用。 2、影响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和抑制DNA合成:茶多酚对细胞的分化阻断效应是发生在细胞增殖分化早期阶段,即DNA合成前期,使进入DNA合成期的细胞减少,对肿瘤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茶多酚对肿瘤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活跃,它的相关酶的活性大大高于正常细胞,抑制了它的相关酶的活性,就是抑制了DNA合成,肿瘤细胞就不能繁殖,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的DNA生物合成抑制也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3、诱导癌细胞凋亡:茶多酚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的功能,将癌细胞周围的血管阻断,使生长快速的癌细胞无法获得营养与氧气,致癌细胞“饿死”而达到抗癌的目的。 茶多酚防癌抗癌作用的机理,主要就是它的抗氧化,抗突变,调节免疫,抑制致癌物、促癌剂和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致癌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导及影响机体酶活性等。尽管国内外有许多报告支持茶多酚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该方面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致使茶多酚目前还未能作为肿瘤的治疗用药。但作为一种天然、低毒的植物提取物,茶多酚作为一种肿瘤预防剂,或与放化疗联合使用,其作用是明显的;作为一种肿瘤治疗增效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茶多酚调节免疫功能: 免疫是生物体对“自身”与“非己”的识别,借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通过细胞或体液免疫旨在清除微生物和毒素或其他异物的危害,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免疫反应异常,无论是反应过强或过弱,均能损害组织而致病。 茶多酚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特点如下: 1、茶多酚对免疫功能既有刺激促进作用又有部分抑制作用,而以促进作用为主。这一特点反映了茶多酚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不同于其他抗氧化剂,尤其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茶多酚的应用

茶多酚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叶中最重要的成分茶多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具有养生,抗癌等多种作用,本论文就茶多酚对人体的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茶多酚 Applic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era,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ve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 variety of action such as anticancer, this thesis will study of tea polyphenol does to the human body. Key words:Tea polyphenols. 0 引言 茶是全世界人类最重要的饮料之一。按照茶叶的制作方法,大致可将茶分为3 种类别: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叶,其制作方法是将茶的鲜叶摊晾后进行直接炒制或蒸制杀青,以破坏鲜叶中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其对茶多酚的氧化作用。红茶是全发酵茶,系由鲜叶在空气中凋萎后经揉捻发酵而成,在发酵过程中大部分的茶多酚在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并形成聚合物。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1]。绿茶的主要饮用人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约占全球茶饮用量的20% ;红茶的主要饮用人群分布在欧美各国,约占全球茶饮用量的78% ;乌龙茶的主要饮用人群分布在中国南方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约占全球茶饮用量的2%。绿茶中的茶多酚主要以4 种单体形式存在(图1),分别是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这些茶多酚单体约占绿茶浸出物干重的30% ~42%[3]。红茶中的茶多酚主要以二聚物和多聚物的形式存在,分别占红茶浸出物干重的2% ~6% 以及20% 以上;红茶中的茶多酚单体仅占浸出物干重的3% ~10%[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