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用根、茎、叶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13用根、茎、叶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13用根、茎、叶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13用根、茎、叶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繁殖

13用根、茎、叶繁殖

教学目标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

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教学难点

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句子: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3用根茎叶繁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那么,植物的营养器官有哪些呢?

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

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图片,了解这六幅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的是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的?

预设:

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二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

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预设:

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

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

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

5.教师相机出示胡萝卜、郁金香、桂花、山药、宝石花、燕子掌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植物。

活动二:用根、茎、叶繁殖植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的,下面,我们就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植物。

2.用红薯的根繁殖

出示红薯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红薯的根的特点,明确红薯是利用根来繁殖后代的。

出示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

把红薯浸在水中,当长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利用红薯的根繁殖红薯植物。

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茎繁殖

出示菊花,引导学生看一看,欣赏美丽的菊花,引导: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菊花,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吗?(菊花的茎。)

是的,菊花是利用茎来繁殖后代的。我们只要从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长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教师发放菊花的茎,学生准备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将菊花的茎插入土中。

教师小结:我们的菊花已经栽种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请同学们认真照料我们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们的菊花就会成活了。

4.用宝石花等多肉植物的叶繁殖

教师出示一盆宝石花,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的叶子,说一说宝石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宝石花的叶子比较肥厚。

教师引导。宝石花被称之为多肉植物。很多同学家里都长着宝石花,大家知道宝石花是依靠什么来繁殖的吗?(叶子。)

是的,宝石花是靠叶子来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宝石花的叶子来繁殖后代吗?学生介绍利用从宝石花的里子繁殖后代的方法。

预设:从宝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叶子,摆放在花盆的土上,浇上水,过几天宝石花的叶子上就会长出小根,一颗新的宝石花就长出来了。

5.教师小结:其实除了宝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叶子来繁殖后代。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相机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两个星期之后我们来交流。

四、两个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动

1.教师引导:上一次我们布置大家利用植物的一种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2.学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拍摄的图片。

3.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说一说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的?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繁殖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活动记录。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活动记录,并且讲解自己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的过程。

5.教师对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植物成功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引导繁殖失败的同学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且鼓励这一部分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重新再做一次。

一、选择题

1.为了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

A.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

B.全部露出睡面

C.先浸在水里再拿出水面

D.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2.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太阳的()造成的。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散热3.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

A.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B.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

C.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

4.水和沙比较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正确的是()。

A.水吸热快散热快

B.沙吸热快散热快

C.水和沙吸热散热一样快一样慢5.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哺乳

B.寄生

C.找食物

6.下列不属于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繁殖行为的是( )。

A.占窝、筑巢

B.求偶、交配

C.胎生、哺乳

7.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或一些细小的种子,易于()。

A.动物传播

B.风传播

C.水传播

8.蒲公英散播种子的方式是()。

A.自体传播

B.动物传播

C.风传播

9.下列植物中利用动物传播种子的是()。

A.椰子、油菜花

B.蒲公英、苍耳

C.苍耳、鬼针草

10.下列动物中和蝴蝶生殖方式相同的是()。

A.兔子

B.青蛙

C.熊猫

11.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次蜕皮

A.3

B.2

C.4

12.下面和蚕属于同类动物的是()

A.蝴蝶

B.乌鸦

C.蝌蚪

13.我们知道昆虫利用气管呼吸,蚕的气管在()。

A.口部

B.触角的顶端

C.胸部和腹部两侧

D.头部

14.蚕蜕皮是因为()。

A.它身上的皮长老了,要换一层新的。

B.它身体长大,外面的皮紧裹着它,只有蜕掉旧皮,才能长得更大。

C.因为它身上的皮破了,必须蜕掉再长一层好的。

15.关于蚕蛾翅、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有一对翅、六只脚

B.它有两对翅、八只脚

C.它有两对翅、六只脚

二、填空题

16.不靠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7.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________,水烧开时的温度是________,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

18.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________。

19.________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20.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________。

2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________的固体。

22.蓟的果实和槭树的果实如下图所示,根据它们果实的结构特点,这两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________

23.________和________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4.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________米长,最长的可达________米。

25.最早的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________。

26.________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27.用________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28.蚕蛾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部分,有________对足,它的触角是________的。

29.刚孵化出的蚕像________,所以叫________。

30.蚕的天敌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喂养的时候要远离它们。

三、判断题

31.人们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32.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33.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4.蚕卵在孵化过程中,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的样子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5.刚孵出的小蚕头小身体大,全身白色。

36.蚕卵是静止的,所以它是没有生命的。

37.为防止蚕宝宝感冒,所以要把蚕房的门窗关闭。

38.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39.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40.蚕只吃蚕叶。()

四、解答题

41.设计实验: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42.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43.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44.在杂深色和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45.蚕宝宝是怎样吐丝结茧的?

46.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解答】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2.C

解析:C

【解析】【解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辐射的存在。

3.A

解析:A

【解析】【解答】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分析】本题考查冷却后的变化。

4.B

解析:B

【解析】【解答】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比较。

5.A

解析:A

【解析】【解答】胎生动物一般哺乳的方法喂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的动物喂养方式不同,比如人母乳喂养,鸟找食物喂养。

6.C

解析:C

【解析】【解答】胎生、哺乳是繁殖后的行为,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鸟类繁殖过程有: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产卵。

7.B

解析:B

【解析】【解答】种皮表面有毛,松树、枫树的种皮延伸有翅或羽毛状的附属物,属于风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满足风传播的条件。

8.C

解析:C

【解析】【解答】蒲公英成熟后飘散与空中再掉落到土壤中,属于风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蒲公英散播种子的方式。

9.C

解析:C

【解析】【解答】油菜花属于弹射传播,椰子属于水传播,蒲公英属于风传播,故而选C。

【分析】本题考查动物传播的具体种类。

10.B

解析:B

【解析】【解答】青蛙和蝴蝶一样是卵生,而兔子和熊猫是胎生。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胎生。

11.C

解析:C

【解析】【解答】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12.A

解析:A

【解析】【解答】A.蝴蝶属于昆虫,与蚕属于同类动物,符合题意;

B.乌鸦属于鸟类,与蚕不属于同类动物,不符合题意;

C.蝌蚪是青蛙的幼虫,属于两栖动物,与蚕不属于同类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3.C

解析:C

【解析】【解答】蚕的气管在胸部和腹部两侧。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气管位置。

14.B

解析:B

【解析】【解答】蚕宝宝脱皮前比蜕皮后小。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蚕脱皮的原因。

15.C

解析:C

【解析】【解答】蚕蛾有2对翅膀,6只脚,身子大,翅膀小,飞不起来。

【分析】本题考查蚕蛾的身体。

二、填空题

16.空气;水;其他物体

【解析】【解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分析】本题考查辐射的定义。

解析:空气;水;其他物体

【解析】【解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分析】本题考查辐射的定义。

17.37℃;100℃;0℃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温度。

解析:37℃;100℃;0℃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温度。

18.蒸发

【解析】【解答】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分析】本题考查蒸发的定义。

解析:蒸发

【解析】【解答】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分析】本题考查蒸发的定义。

19.沙子

【解析】【解答】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比较。

解析:沙子

【解析】【解答】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比较。

20.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分

解析: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分析】本题考查冷却后的变化。

21.干冰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

解析:干冰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

22.风力传播

【解析】【解答】蒲公英,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

【分析】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

解析:风力传播

【解析】【解答】蒲公英,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

【分析】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水流传播的;苍耳的种子是利用动物传播的。

23.卵生;胎生

【解析】【解答】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繁殖活动之一,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分析】本题考查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解析:卵生;胎生

【解析】【解答】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繁殖活动之一,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分析】本题考查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4.1500;3000

【解析】【解答】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分析】蚕茧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

解析:1500;3000

【解析】【解答】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分析】蚕茧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

25.中国

【解析】【解答】最早的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分析】蚕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

解析:中国

【解析】【解答】最早的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分析】蚕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

26.中国

【解析】【解答】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解析:中国

【解析】【解答】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27.竹丝刷

【解析】【解答】抽丝时,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把蚕茧放在水中浸泡10—15分钟。再用竹丝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然后就开始抽丝。

【分析】本题考查抽丝的过程。

解析:竹丝刷

【解析】【解答】抽丝时,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把蚕茧放在水中浸泡10—15分钟。再用竹丝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然后就开始抽丝。

【分析】本题考查抽丝的过程。

28.头;胸;腹;3;羽毛形状

【解析】【解答】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有3对足,它的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分析】本题考查蚕蛾的身体。

解析:头;胸;腹;3;羽毛形状

【解析】【解答】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有3对足,它的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分析】本题考查蚕蛾的身体。

29.蚂蚁;蚁蚕

【解析】【解答】刚孵化出的蚕像蚂蚁,所以叫蚁蚕,黑色,像蚂蚁似的,蚁蚕一出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干毛笔或羽毛轻轻地帮它刷到桑叶上。

【分析】本题考查蚁蚕的定义。

解析:蚂蚁;蚁蚕

【解析】【解答】刚孵化出的蚕像蚂蚁,所以叫蚁蚕,黑色,像蚂蚁似的,蚁蚕一出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干毛笔或羽毛轻轻地帮它刷到桑叶上。

【分析】本题考查蚁蚕的定义。

30.蚂蚁;蟑螂;老鼠

【解析】【解答】蚕的天敌很多,如:蚂蚁、蟑螂、老鼠等,喂养的时候要远离它们。【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天敌。

解析:蚂蚁;蟑螂;老鼠

【解析】【解答】蚕的天敌很多,如:蚂蚁、蟑螂、老鼠等,喂养的时候要远离它们。【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天敌。

三、判断题

31.正确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比如人类和动物等;【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用途。

32.正确

【解析】【解答】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水和油相比,水和油相比,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比较。33.错误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分析】本题考查热胀冷缩。

34.错误

【解析】【解答】蚕卵在孵化的过程中,是可以逐渐长大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分析】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35.错误

【解析】【解答】刚孵出来的蚕身体是褐色或黑色,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mm,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36.错误

【解析】【解答】蚕卵是有生命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蚕是靠蚕卵繁殖而来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所以蚕卵是有生命的。

37.错误

【解析】【解答】蚕宝宝的生长需要通风,所以不能将蚕房的门窗关闭。故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适宜蚕宝宝生活的环境是温暖、潮湿、通风的。

38.正确

【解析】【解答】被称为“纤维皇后”的蚕丝,可以制作服装、服饰品和美术品。

【分析】本题考查蚕丝的美称。

39.正确

【解析】【解答】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40.错误

【解析】【解答】蚕除了吃桑叶外,还会吃榆、蒲公英、莴笋等叶子。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食物。

四、解答题

41.①在一根铁丝上分别粘3根火柴。②用酒精灯烤热其中的一端。③观察。实验说明:热从加热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解析】【解答】热的传递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分析】本题考查热在固体的传递。

42.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③ 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注的顶端保持水平。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需要正确使用。

43.海水和沙滩的吸热性能不同,沙吸热性好,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水吸热性差,升温慢,散热也慢,所以海水中凉快;海滩温度高。

【解析】【解答】海水和沙滩的吸热性能不同,沙吸热性好,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水吸热性差,升温慢,散热也慢,所以海水中凉快;海滩温度高。【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性能不同。

44.深色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解析】【解答】深色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分析】本题考查深色物质和浅色物质的比较。

45.答:在蚕宝宝的口部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宝宝总是选在一个角落里作茧,先吐出一些固定在周围东西上,

吐后作成一个薄薄的椭圆形的茧,再从里面一层层加厚,把自己藏在里面。

【解析】【解答】在蚕宝宝的口部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宝宝总是选在一个角落里作茧,先吐出一些固定在周围东西上,吐后作成一个薄薄的椭圆形的茧,再从里面一层层加厚,把自己藏在里面。

【分析】蚕作为一个完全变态动物,在变态的关键阶段都非常脆弱。这个时候,蚕吐丝结茧的行为,将自身包围在致密的茧壳当中,既可以躲避天敌保护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蚕茧里变成蚕蛹,并让蚕蛹体内的器官转变成蚕蛾的形态,最终羽化成蚕蛾。46.(1)蚕爱吃桑叶;(2)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丝绸衣服;(3)蚕长大了会变成会飞的蚕蛾;(4)蚕室要经常消毒,门口应撒上鲜石灰粉。

【解析】【解答】蚕爱吃桑叶;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丝绸衣服;蚕长大了会变成会飞的蚕蛾;蚕室要经常消毒,门口应撒上鲜石灰粉等。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知识。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 给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成? 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 和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呢? 四、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芹菜吃的是茎和叶,白菜吃的是茎和叶,葱吃的是茎和 叶)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粘贴卡片,进行动手操作,将植 物的各个部分粘贴到正确的位置,并且说一说,植物各个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

植物的 茎 叶 根

第三章园林植物器官形态术语 第一节茎的形态及术语 一、茎的功能 茎(stem)是植物体上三大营养器官之一;是组成地上部分的枝干。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支持。 二、茎的形态 1、茎的基本形态 通常植物地上部分具主茎和许多反复分枝的侧枝,而在当年生的枝条上长有叶子。 ? 节(node):枝条上着生叶的部位。 ? 节间(inter node):相邻两节之间的无叶部分。 ? 叶腋(leaf axil):叶片与枝条之间所形成的夹角。 ? 枝条的顶端生有顶芽,叶腋处生有腋芽。 ? 叶痕(leaf scar):叶片脱落后在枝条上留下的痕迹。 ? 维管束痕(leaf trace):叶痕中突出的小点,是茎与叶柄间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 ? 芽鳞痕(bud scale scar):顶芽开放后芽鳞脱落留下的痕迹,根据芽鳞痕的数目可以判断枝条的年龄。 2、芽的构造与类型 (1)芽的构造 芽是尚未发育的枝、花(花序),枝条和花(花序)的原始体。 主茎是由胚芽发育来的,主茎上的腋芽形成侧枝。 (2)芽的的类型 椐芽的着生位置、性质、结构和生理状态等来分如下: 1 )定芽(normal bud)和不定芽(adventitious bud) --按着生位置 定芽:生长在枝条上的一定的位置

--生长在枝顶的称顶芽(terminal bud),生长在叶腋的称腋芽(axillary bud) --副芽(accessory bud):大多数植物叶腋内,只生一个芽,当两个以上时,除其中一个为腋芽外,其他的称为副芽 --柄下芽(subpetiolar bud),腋芽为叶柄基部所覆盖 不定芽:有些芽不生于枝顶或叶腋,而是发生在茎、根、叶,特别是受创伤的部位,这种芽统称为不定芽。 2)叶芽(leaf bud)、花芽(flower bud)、混合芽(mixd bud)--按芽发育后所形成的器官分 ? 叶芽:发育形成营养枝的芽 ? 花芽:发育形成花或花序的芽 ? 混合芽:同时发育为枝、叶和花(或花序)的芽 ? 花芽和混合芽通常比叶芽肥大。 3)鳞芽(scaly bud)和裸芽(naked bud)--按芽鳞的有无分 ?鳞芽:大多数生长在温带地区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秋天形成的芽需要越冬,芽外的幼叶常常变成鳞片,称为芽鳞,包被在芽的外面,保护幼芽过冬,这种芽称为鳞芽。 芽鳞外面细胞常角化或栓化或具蜡层,有的被茸毛、有的分泌粘液或树脂。 ?裸芽:不具芽鳞的芽。 4)活动芽(active bud)和休眠芽(dormant bud)--按生理活动状态来 ?活动芽:能在当年生长季节中萌发的芽称为活动芽。

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

1、用根繁殖的有:甘薯、聖誕紅、竹蕉、菊花、馬齒牡丹、松葉牡丹、黛粉葉、彩葉草、黃金葛、粗肋草、變葉木、薔薇、茶花、杜鵑、天竺葵、龍吐珠、非洲鳳仙花、日日春、地瓜藤、郁金香等;郁金香用地下的球茎能长出新植物;常见的用根来繁殖的植物——。 2、用茎繁殖的有:草莓、木薯、鸢尾、洋葱头等。鸢尾每年都能从地下茎上长出幼苗,这种根的茎叫根状茎。草莓的茎能向四处延伸,伸到哪儿,就生根长成一株草莓。木薯有许多块茎,都能发芽,成为一颗植株。吊兰在它的茎部顶端会萌生出幼小的植物体,如果你把这些幼小植物取下,扎入土壤,它就会慢慢长出根来; 3、还有一些植物更有趣,把它的一片叶子放入土壤,也长出植株,这种叫切叶繁殖;一般仙人掌科大戟科的多肉植物都能用叶进行扦插.剪几根长春藤,放入水中,等它长出根后,就可以种到土中;把一株植物连根分取,再种到土中,也能成活,叫分株。有一些植物的茎下有一大蓬根,我们可以用刀把它切开,分开种植,这样可一株变为几株。其它繁殖方法:随着科学发展,植物繁殖的方法更多了。比如嫁接、组培苗、转基因、克隆…… 虽然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懂得许多种植物繁殖的方法,但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一定会发明更加先进的繁殖方法,造福人类,创造明天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用叶繁殖的植物大多数是肉质植物。肉质植物的枝叶肥厚,贮藏了很多水分,它是植物在热带地区对干旱的一种适应。叶插法适用于叶上能生长不定芽和不定根的花卉。例如秋海棠类、大岩桐、虎尾兰、石莲花、菽草类、落地生根等,均可用叶插法繁殖。叶插需选取生长健壮、充分成熟的叶片。秋海棠类叶插时先剪去叶柄及叶缘薄嫩部分,以减少蒸发,并在背面叶脉上用小刀切些横口,然后将叶片平铺在细砂或草炭与沙土各半的基质上,最后再用几块小石子铺在叶面,或用竹签将叶脉固定,使之紧贴基质不断吸收水分,以免凋萎。以后在切口处即可长出不定根并发芽长成小植株。虎尾兰叶插时,将剪取的叶子横剪成长约5厘米的叶段,直插于沙中,沙面以上露出2厘米,即能在叶段基部长出新根茎,上部发芽即成一新株。大岩桐叶插时,叶片上带一段叶柄(长约3厘米),将叶柄插入沙土中,以后在叶柄基部形成小球,发根生芽。此外,百合类花卉的鳞片也可进行叶插。叶插时可将叶片平置在沙面上,并使之与沙面紧密相接,即可在叶脉处长出小植株。叶插通常都在室内进行,插后置于荫蔽处。用浸盆法浇灌,切不可向叶面上喷水,以防插叶断脉上沾水后,影响成活。 我有个朋友买了盆迷你型金钱树,叶片明亮光泽,很招人喜爱,被他的两个同事一人挖走了两株,剩下可怜的高矮不一的两株,很煞风景,金钱树大株每年仅能产生3、4个小株,看来,只有等到明年再发展了。其实,完全可以不必如此结局的,金钱树除了可以采用这种分株繁殖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叶插繁殖方法。

2021年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1.4《茎和叶》教案

《茎和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二、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13用根、茎、叶繁殖教案教学设计(1)

第四单元繁殖 13用根、茎、叶繁殖 教学目标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 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教学难点 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句子: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3用根茎叶繁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那么,植物的营养器官有哪些呢? 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 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图片,了解这六幅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的是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的? 预设: 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二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 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预设: 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 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

植物的茎 教案

植物的茎 侯镇中心小学刘英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 —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剖并观察植物的茎,知道里面有一根“导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桃树枝条,小刀,红墨水,放大镜,广口瓶 2、教师准备:在红墨水中浸过的枝条 3、学生实验:把一段桃树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 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当叶脉微红时,从瓶里 取出,用清水冲洗,留作课堂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二、开展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的叶和花的? 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猜想,并进行汇报) (2)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汇报,全班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法:先横切,再纵切。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观察剖面) (3)下面请大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讨论: 1、横切枝条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回答) 横切后,能够发现横切面上有红色水点。 这是因为将运输水分的管子割断后造成的。 2、纵切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植物体内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 茎内的这种“导管”与根部、叶部的“导管”是相通的。 小结: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4)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

植物的根茎叶

第一单元植物的根、茎、叶 自然(科教版)教材编写组张瑞芳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和观察细微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推断、设计方案、收集证据的能力以及测量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体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感悟植物根、茎、叶对植物整体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增强关爱植物的意识,逐步形成解释周围现象和进一步探究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下上”:由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输送水分和养料叶蒸腾水分。基于学生曾在一年级学习了植物根、茎、叶的外部形态的多样性,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态根、茎、叶的一些简单的结构及其功能。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将在中学进一步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解剖、分类、测量,了解植物根、茎、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基本结构。2.通过设计和实施收集证据的方案,探究根和茎的主要功能。 3.通过分析,感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4.通过了解根、茎、叶的功能,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绿化的意识。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

第1课 各种各样的根(对应教材P 2~P 3 ) 本课通过测量葱根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对根的庞大产生惊讶,由此激发学生探究植物根奥秘的兴趣。通过异中求同的活动,通过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植物的根尖一般都有根毛,并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整体观察 局部观察”,“观察形态 观察结构”。首先,基于学生对植物的根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以测量葱的根须数量和长度为切入口,促使学关注整个根的每一条根须。然后,考虑到学生对“根是各种各样的”已经有了初浅的认识,所以,从寻找6种植物根的不同为切入口,通过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仔细观察根尖部分并加以记录,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共同的结构:都有根毛。在单元中,本课既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结构的兴趣,又是下一节课探究根的功能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根的庞大,了解根的一般结构:植物的根尖一般都有根毛。难点是对根毛的观察。 本课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根的长度,培养学生粗略估计的能力。 2. 体验根的庞大,激发学生关注根的兴趣。 3.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植物的根尖一般都有根毛。 版面说明 根的兴趣。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小资料,进一步感受根系的庞大。 象。 提示教师将植物在水中栽培一段 时间后供学生观察。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 给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 成?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和 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 植 物的哪个部分呢? 四、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 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芹菜吃的是茎和叶,白菜吃的是茎和叶,葱吃的是茎和 叶)

三年级科学下册 茎叶的生长教案 鄂教版

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教案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教案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 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 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我们知道了土壤里面有砂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那不同土壤之间有哪些差别呢? (二)探索 下面是成分含量不同的三种土壤,分别给它们标注记号。 1.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土壤,比较相同和不同。 发现:1号土壤颜色是棕黄色的,颗粒较大,摸起来比较硬、扎手。 2号土壤颜色是浅黄色的,颗粒最小,摸起来非常滑腻。 3号土壤颜色是黑色的,颗粒大小不均。 2.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用手分别团揉潮湿的这三种土壤,看哪一种能够团成小球。 发现:黏土最易成型,砂土也可成团,土壤不易成型。 3.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预测哪种土壤渗出的水最多。预测:1号>3号>2号。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4茎和叶教案

第4课时茎和叶 【教学目标】 1.观察破土后的凤仙花生长过程,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的变化。 2.推测和证明茎和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 2.观察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采摘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师: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①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②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④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2)推测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 (3)想办法证明我们想法的正误。 茎的运输作用: ①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 ②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③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①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 (2)茎插入水杯中后,有什么变化?纵向切开、横向切开茎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3)被遮住光的叶子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套在叶子上的干燥塑

实验报告---不同植物根茎叶的比较

不同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比较研究 生物科学基地一班李明 6541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形态结构特征的差异; 2、认识单、双子叶植物根、茎、叶形态结构间的差异; 3、建立植物体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认识; 4、掌握植物显微结构观察中常用的染色技术。 实验材料: 植株:吊兰、倒挂金钟、白花紫露草、荠菜(仅为自己所用到的) ! 器具: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双面刀,滴管,解剖针,镊子 试剂:%固绿酒精溶液,1%番红水溶液,二甲苯,1:1二甲苯酒精溶液,30%、70%、95%酒精,无水乙醇,指甲油 实验内容: 【1】根 操作步骤:选取荠菜和倒挂金钟(可能)的根,徒手制作横切临时装片,观 察比较表皮、皮层、维管柱结构特征的异同。染色步骤方法:(1)染色:采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将幼嫩的植物茎切成薄片,将选好的切片置于载玻片中央,加一滴 1%番红水溶液,染色 10min左右(根据具体材料而定),吸取染液,加蒸馏水洗去浮色。(2)脱水:依次滴少许 30%→70%→95%→无水乙醇等各浓度梯度的酒精各 10sec 进行脱水。(3)复染:吸去 95%酒精后,加一滴 %固绿酒精染液,复染 5—10 sec(根据具体材料而定),再滴 95%酒精去浮色。(4)脱水透明:吸去 95%酒精后,加一滴无水酒精(两次),然后加一滴无水酒精和二甲苯等体积混合液→(两次),每次 2-3 sec,使材料完全透明。透明后保持二甲苯不挥发,若已挥发应再滴一滴二甲苯,盖好盖玻片后观察。

实验结果: - ' 荠菜根的维管柱(10*40) 结果分析:第一个图的未染色,所以很多结构看不清楚。荠菜根的横切切的太厚,所以很多结构不是很明显。 【2】茎 操作步骤:取倒挂金钟和白花紫露草的嫩枝,制作徒手横切切片。染色方法同根的染色方法。 实验结果: ,

《植物的茎》教案

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 —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剖并观察植物的茎,知道里面有一根“导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桃树枝条,小刀,红墨水,放大镜,广口瓶 2、教师准备:在红墨水中浸过的枝条 3、学生实验:把一段桃树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 下照射3-4小时,当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留作课 堂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二、开展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的叶和花的? 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猜想,并进行汇报) (2)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汇报,全班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法:先横切,再纵切。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观察剖面) (3)下面请大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讨论: 1、横切枝条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回答) 横切后,能够发现横切面上有红色水点。 这是因为将运输水分的管子割断后造成的。 2、纵切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植物体内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茎内的这种 “导管”与根部、叶部的“导管”是相通的。 小结: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 (4)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吗? (展示示意图,汇报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图) 三、自由活动 老师手中有两幅图,一幅是环割前,一幅是环割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让同学回答)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树皮里有一种运输养料的细管叫筛管。筛管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在树上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益处?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 植物的叶 导管:输送水分根茎叶 筛管:输送养料叶茎根 体会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体现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由学生提出问题──科学猜测──设计实验方案─

《1 植物的身体》教案

《1 植物的身体》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身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俗称指甲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小蚂蚁:这只小蚂蚁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那么,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1)讲述:请注意观察下面几种植物的身体构造:(向日葵、凤仙花、苹果树)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2)请看凤仙花的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再看花生的身体构造:叶、花、茎、根、果实、种子。 (3)通过以上的观察探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像向日葵、凤仙花、苹果树这样的

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4)植物身体的各部分有哪些功用呢? (5)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下面的探究。苔藓、蕨类、藻类。 ①植物有四个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种子植物又可分为两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再次感受,谈体会 1、请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2、让学生谈谈看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资料: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 4、讨论: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5、小结: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植物为人类提供呼吸的氧气;植物可以美化环境。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共同爱护植物,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四、总结评论,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给 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 成?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和 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 植 四、 物的哪个部分呢?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 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植物的茎》教学设计

植物的茎 课标解读: 《植物的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的生活”中的第四课。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植物的茎》、《花和果实》五个主题组成。《植物的茎》是“植物的生活”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茎》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植物的根、叶之后,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茎内的构造进行猜想和假设,再通过直接和间接科学实验,认识植物茎内的构造、功能,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环割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激发学生运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的根、叶的作用之后,继续探究茎的作用。本课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工具及实验方法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想象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茎的作用,因为学生对植物的茎比较熟悉,如果直接导入课题,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植物的茎,来研究茎的作用,可能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过程设计为“复习旧知识-启发思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表达交流”这个过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相关猜想,确立研究主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行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的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茎的内部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外部的筛管有运输养分的作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给 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成 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和 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呢 四、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 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芹菜吃的是茎和叶,白菜吃的是茎和叶,葱吃的是茎和 叶)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粘贴卡片,进行动手操作,将 植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修订版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给 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 成?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和 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 植 四、 物的哪个部分呢?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 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精品教案】2017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4《茎和叶》

5.茎和叶 【教材简析】 植物的茎和叶是植物的两个重要营养器官。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亲手种植的凤仙花,看到凤仙花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对于茎和叶的特点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推测茎和叶有什么作用。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分小组制定实验计划,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茎在红色水里浸泡之后,其纵切面和横切面的染色情况,了解茎的运输作用。同时通过观察凤仙花的叶被黑纸遮光和被塑料袋套住之后的现象,了解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本课最后部分要求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种植体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结构和生长变化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初步了解了种植植物的方式,也知道植物的种子发芽会先长出了根,后长出茎和叶,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对生长中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又该如何验证推测?除凤仙花外,其他形态茎和叶的植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同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的规律;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 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