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2.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大小,理解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的影响。3.绘图分析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一、地球的公转

1.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①__________。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②________上。

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③____向④____。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⑤____。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⑥____年,约为⑦____日⑧____时⑨____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⑩_____。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____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原因:由于?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________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________的更替、?________的划分。

3.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____________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____。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____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21____,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22____夜○23____,纬度越高,昼越○24____,夜越○25____,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26________现象;在南半球则昼○27____夜○28____,纬度越高,昼越○29____,夜越○30____,在南极圈内,出现○31________现象;○32______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6.四季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地球○33____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34____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35____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36________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探究点一地球的公转

【探究材料】

实验: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形象直观地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实验材料准备:地球仪一个、小灯泡及灯泡座、可套在小灯泡上的灯罩筒。

3.实验过程:

(1)将电灯座固定在桌子的正中央,并将灯泡固定在灯座上充当太阳。

(2)在距离灯泡的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3)将灯罩筒一端套在灯泡上,使另一端直射出的光为一束平行光。

(4)打开灯泡开关,并将房间其他灯关闭,让从灯罩筒射出的光束直射到地球仪上,让________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并移动地球仪。

4.实验结果:若每步实验做得到位,在此实验过程中,你将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总结在此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并未观测到上述结果,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6.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变为0或90°后,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规律总结】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考例探究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A为______星,B为________面;C为____________面。α、β二角中,________为黄赤交角,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基本不变。

(5)由于__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纬线)和________________(纬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探究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探究材料】

2010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201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1.你能结合上图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

2.“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有何区别?

【规律总结】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除按公式H =90°-|α±φ|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

如右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A 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 A =90°-AB =90°-(40°-10°)=60°;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C 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 C =90°-BC =90°-(10°+23.5°)=56.5°。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此时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计算楼间距(以北半球为例)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公式:L =H·cotα,α=90°-(φ±23.5°)其中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

(2)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即α+H =90°时效果最佳。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纬度差(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考例探究2】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探究点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探究材料】

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色的公告牌上公布。国家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

1.是什么原因导致每天日出时间的变化?

2.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因季节不同而调整,冬季的起床时间明显晚于夏季,这是为什么?

3.黑龙江省的漠河镇有我国的“北极村”之称,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出现“白夜”现象,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出现吗?原因何在?

【规律总结】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考例探究3】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1)~(3)题。

(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10时B.13时C.16时D.19时

(2)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

(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9月21~30日B.10月1~10日

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黄道面②焦点③西④东⑤59′⑥1⑦365 ⑧6⑨9⑩23.5°?66.5°?黄赤交角?纬度?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南、北极圈?地平面的高度角?90°?12○21大○22长○23短○24长○25短○26极昼○27短○28长○29短○30长○31极夜○32赤道○33中○34夏○35冬○36春秋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3.④地轴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5.地心未与平行光束在同一平面上,地轴与桌面的夹角不是66.5°。

6.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则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黄赤交角变为90°时;太阳会一直直射极点,地球一半永远是极夜,另一半永远是极昼。

考例探究1(1)上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正确画法如下图所示。

(2)北极黄道赤道α23.5°

(3)数值相等

(4)地轴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大小

(5)黄赤交角(或α)北回归线(23.5°)

南回归线(23.5°S)(两者前后顺序可对调)

解析第(1)题,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错误之处为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第(2)题,较为简单,注意地轴与赤道面垂直,所以C为赤道面,那么,B为黄道面,B、C面之间的夹角α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5°。实际上,黄赤交角的度数即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最大范围的界限。第(4)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第(5)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球在运动中的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探究点二

1.正午楼房影子的长度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越长。阳光花园的正午太阳高度1月时比6月要小得多,因此看房时影子也要长得多。

2.太阳高度指入射光线与观测者所在地平面的夹角。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才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

考例探究2(1)B(2)D[6月22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为23.5°N;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

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接近南回归线,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丁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四地线速度由大至小为乙—丙—丁—甲。]

探究点三

1.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故每天日出时间不同。

2.冬季昼短,夏季昼长,故冬季的起床时间要明显晚于夏季。

3.夏至日,出现“白夜”现象。因为漠河镇纬度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最长,太阳几乎全部在地平线以上。

考例探究3(1)D(2)C(3)B[第(1)题,首先明确3月9日在黄河站观看极夜后首次日出时,晨昏线应和78°55′N相切,切点过11°56′E,即11°56′E为12时,可求出北京时间约为19时。第(2)题,由上题解析知,该日黄河站夜长24小时,12时日出,12时日落,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地平面。第(3)题,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一致的,都有时间上的对称性。因此黄河站极夜结束时3月9日距春分3月22日的时间应和极夜开始时距9月23日的时间相等,前者为春分前13天,则后者为秋分后13天,故选B。]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题目: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正确描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区分其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学习重·难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前预学】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或②____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③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主要类型(按性质划分) 表现 ⑨__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⑩______、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 水污染________________、工业废水、农药、 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 坏______________,造成 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 ____________、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 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 发______________、臭氧层空洞和酸雨 等 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 __________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 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 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检测】 试着从生活经验,列举自己所了解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课中研学】说出各个数码表示的意义 【达标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考点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根据图和材料判断褶皱、断层等 ②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7、地球收到的力:内力(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和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8、六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9、褶皱:⑴背斜:岩层中老外新,始于储存石油,适合挖掘隧道,不适于建水库。 ⑵向斜:中新外老,始于打井。判断背向斜,一定要看岩层的形态,不能看表面的形态(表面由于受到侵蚀的作用,会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形态)。(结合课本图P39)10、断层:岩层错动,⑴地垒:向上升起的岩层,常形成山脉:例华山、庐山、泰山⑵地堑:向下凹陷的岩层:常形成谷底或平原,例如:渭河平原、汾河平原。断层不适于建水库以及公路。(结合课本图) 11、外力作用:⑴风化作用⑵侵蚀⑶搬运⑷沉积。高处侵蚀,中间搬运,山脚沉积。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三节(1)大气的垂直分成 △考点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能够描述大气保温作用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课本45)

(亦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所以说对流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规律:(1)太阳辐射强度由伟向两极递减,地面辐射也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气压 △考点目标:分析大气运动的形成,结合实例,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能够运用大气运动图,运用大气运动原理判断大气运动方向。 1、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特点:(1)高压区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 (2)高低空等压线弯曲方向相反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a.垂直于等压线;b.由高压指向低压;c.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风向:a.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b.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考点目标:理解气压带风带:能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分布和移动规律,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结合课本图) 1、特点:(1)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对称。 (2)赤道地腰带,极地高压带是受热力因素影响 (3)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受动力因素影响。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季节性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难移。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气流流向与气候关系:高伟→低伟:气候干燥,降水低伟→高伟:气候湿润,降水多 2、大气活动中心: (1)北半球------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分布 夏季时,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形成亚速尔高压。冬季时,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啊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季风(结合课本图P53) (5)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点目标: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封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1)冷暖气团的性质比较:冷气团冷而重,湿度小;暖气团暖而轻,湿度大。 (2)受单一气团控制的天气:天气晴朗 3、峰的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4、判断方法:(1)看谁主动(2)看降水位置: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风降水在峰后(3)看符号:暖锋是半圆,冷锋是三角(4)看坡度:暖锋较缓,冷锋较陡 (6)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气旋):北(南)半球低压中心------逆(顺)时针天气:阴雨天气 2、高压系统(反气旋):北(南)半球高压中心------逆(顺)时针天气:晴朗天气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域的基本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3、不同发展水平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知识引导:复习世界地理中的大洲、世界各大区域、著名的国家;中国地理部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经济区、文化区、居住区等。还有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引出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一)区域的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限十分明确:国家、行政区等。 (2)自然区域,界线模糊: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3)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4)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区、贸易区等。 (5)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 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 )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模拟旅行】暑假我们沿图中红线徒步旅行: ⑴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⑵说出沿图线路的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点拨】热带荒漠、茂盛的热带草原、凋零的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自然景观;金字塔、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维多利亚瀑布、黄金之都等。

1.3人口容量 导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3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理解人口增长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2.比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分析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思】 一、人口增长 阅读课本第17页至第18页,完成以下内容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_______。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_______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社会经济、_______、医疗卫生、文化教育、_______等。 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共同决定的。 4.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_______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_______增长。 5.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阅读课本第19页至第20页,完成以下内容 1.__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__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___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_利用和人类的_______发展。 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_____开发和_______使用,会导致_____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阅读课本第21页至第22页,完成以下内容 1.人口容量是指在_____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_______,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是_______与__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_______于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议】 探究问题1读图1-13“世界10亿人口年表”,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探究问题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请你就其中一个因素举一个你最熟悉的例子来佐证。 【检】 一、选择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练习题(3)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4.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 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 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6.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 ⑤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 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 7~8题。 7.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

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8.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9~11题。 9.据图分析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D.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10.为进一步促进该市产业结构升级,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逐渐将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1.2010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约为 A. 20% B. 40% C. 42% D. 62% 1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 例是 A.37.6:23.5:38.9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17.4:45.0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 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解析几何 2.1.1 直线的斜率 ? 2.11,,172 - 3. 4.3,3 5.180α?- 6.1 7.(1)m>1或m<-5; (2)m=-5; (3)-5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1)绝大 部分0.175~0.4μm 的紫外光被 吸收。(2)大于0.76μm 的相当数量的红外线被 、 、 和浮尘所吸收。 ②散射作用:波长较短的 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③反射作用: 可反射一部分可见光。 3、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①地面辐射:地面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属于: 波辐射。是 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②大气辐射:大气向外辐射的能量,属于: 波辐射。大气 辐射会使 增温。③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a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均 不同。b :下垫面因素:地面不同,吸收和反射的 也不同。c : 因素:大气状况不同,日照时数长短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4、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5、热力环流的形成:A 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 (垂直运动),在A 近地面形成 (高/低)气压,在A 高空形成 (高/低)气压。同时,B 、C 两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 (垂直运动),从而,在BC 的近地面形成 (高/低)气压,在BC 的高空形成 (高/低)气压。在近地面,由于 力的存在,空气由气压 (高/低)流向 气压(高/低)的地方。 6、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由 指向 。促使大气产生 ,既影响 又影响风向。②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只影响风向,不影响 。③摩擦力:与风向 。既影响风速又影响 。 7、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向:①高空风向:受 和 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②近地面风向:受 、 及 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

【教育资料】湘教版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学习专用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理解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__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前→________________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__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____________。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高出生率。 思考 晚婚的习俗对人口自然增长有何影响?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职业选择、____________等方面。 2.变化????? 从早婚早育→ 从多育多子→ 从“学而优则仕”→“ ” 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判断 1.地域文化的形成既有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

2.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其中“仕”指工人。() 3.在当代社会,“多子多福”属于婚俗新观念。()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会促进文化交流。() 探究点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妻的离婚率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低,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孩子是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至少有66%的离异家庭是没有孩子的。 材料三约85%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菲律宾历史上一直信奉天主教,但近年来人口才快速增长,这说明什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差异对出生率的影响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3.2.2.2农业地域类型 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题目:3.2.2.2 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目标】 1、 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2、能够正确分析典型地域类型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典型地域类型。 【课前预学】 一、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二、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预学检测】 1、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选择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C 距海港较近,交通方便 D 经济发达,本地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2、 下列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肉类和禽蛋 B 乳畜业的农场既种植牧草,也种植饲料,故不轮转放牧 C 乳畜业是密集农业,日常挤奶工作无法使用机械 D 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 3、限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 水源 B 地形 C 热量 D 光照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农产品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畜牧业为主 的农 业地 域类 型 大 牧 场 放 牧 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适宜进行大规模经营;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乳畜 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 制 品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 市场的适应性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制约因素:水源不足。 措施:东水西调。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