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要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骄傲是原因,进步、落后是结果。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或避免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与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

10.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原理★

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内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形而上学观点。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可靠。

联系: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内容〕:(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认识的根本目的)

(1)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发展中应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民主、法制、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等先进社会意识加强了。同时,这些先进的社会意识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推动着社会前进;说明了我国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张家港精神、抗洪精神的产生和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根据人的需要与事物有用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同,而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说明在经济的发展中,应当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应选择素质教育价值观;说明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动物和人有着一样的自然欲求,但是其目的和满足方式不同;说明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孤立的人(如鲁滨逊)是没有的,说明“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说明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如毛泽东、邓小平、爱迪生、徐虎等,英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造时势。青年应当向先进人物学习,说明当前贪污腐败者的行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1)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而雷锋、焦裕禄、袁隆平、孔繁森、李素丽、徐虎、高建成、金怡濂等人的行为就是体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有力证明;说明我们必须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说明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5.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1)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生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说明由于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如李冰、司马迁、鲁迅、孙中山、柏拉图、圣西门、马克思等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说明我们必须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说明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6.实践的特征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变革;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这三项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说明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说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说明在我国,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说明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说明各国都在制定本国发展的高科技计划,如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中国“863计划”等等,都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民群众创造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说明人民群众还创造了精神财富,如科学、技术、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推动了社会进步;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国的改革是亿万群众共同的事业,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加改革就不能进行;说明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明我们要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说明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关键要点★

▲唯物论: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

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9.规律和规则、法律条文、规定的关系。(参考书本P76页)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参考书本P80页)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也随之转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10.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只能是影响。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一是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3.量变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发生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适度原则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促成飞跃是要改变事物的性质。

5.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唯物论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全国统一高考大纲政治考点解读(哲学常识部分)

一、唯物论

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它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③是科学的方法论,它科学地指出了人应该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一百多年来,在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中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同时又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保持自己的科学性。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考点2: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点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及规律;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只

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经济关系)是客观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三,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考点4: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从自然界的客观性角度分析,人为何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自然界的客观性分析,人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其次正确认识客观自然物的属性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挥人们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利用和改造自然物,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第三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一定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分析人应该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承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是人类变革社会活动的前提。其次要根据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去变革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三在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革社会。第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考点5: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事物。

考点6: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和社会进步,是意识积极反作用的表现。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带来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是意识消极反作用的表现。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能有力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正确方向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考点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世界是可知的。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观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怎样使我们的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我们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考点8: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的程度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效果的程度。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福利。③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考点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必要性。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其次,从全部客观事实的实际出发,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第三,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反对片面的观点;第四,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对僵化的观点。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就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1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世界观,主观主义是它的方法论,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哲学上说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人们活动中就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考点13: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从而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次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三要从中国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1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从横的方面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纵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虚构和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是荒谬的;人为地割裂客观事物的有益的联系,损害人类长远利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有益的具体联系,它是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考点15: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因果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形是因果链,另一种情形是互为因果。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考点16: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一切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复杂多样性。

考点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第一,二者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

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运动和发展

考点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二者都是错误的。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19: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②无数具体事物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考点20: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因此,唯物辩证法必须进一步揭示万事万物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向性。它科学地指出,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21: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据此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考点22: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创新的必要性:①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②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③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④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的先导,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

怎样保持创新精神:①用创新的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就要支持和拥护改革事业。②创新要靠人才,个人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作出创新性贡献。③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涉猎新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3)规律

考点23: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考点2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的普遍性表现在:①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这是一切规律的三个共同特性。

规律的客观性:①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客观性还表现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考点25: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

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考点26: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必要性:①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②蔑视、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①实事求是是我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②中国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靠实事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第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第二,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①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②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活动;创造或改变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挥破坏作用的范围,直至变害为利。③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考点27: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②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④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坚持两分法: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的统一,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割裂对立与统一,就是片面性,一点论。一旦思想方法上陷入片面性,看问题办事情容易犯以偏概全、割裂事物联系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搞好工作。

考点28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通性又是指事物的共性,即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质、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表现为: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正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叫做根据;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事物不同阶段的依据;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及其每一个侧面也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之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其次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考点2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秋序,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第二,有助于我们学会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三,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3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方法论的意义: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主

要矛盾有利于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因为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考点3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斤,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方法论的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认清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又不要忽视支流,重视支流对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

(6)内因和外因

考点32:内因和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考点3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成长首先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忽视外因的作用,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趋利避害。再次,要把内外因正确结合起来。

(7)量变和质变

考点34: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④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再一次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考点35: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考点36:坚持适度的原则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重视量的积累:由于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就要重视那些不显著,却有重要作用的量变。应当有步骤、分阶段、一步一步去实现目标;有益的思想行为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有害的思想行为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就要有意识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去促成事物的质变。(8)事物发展的趋势

考点37 :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考点3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对立。④两者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考点3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40: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4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时代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通过实在的活动,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在困难、挫折和暂时的失败面前,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考点4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利益的立足点的制约。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第二,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包括端正立场、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能力、学会科学的方法、积累知识、身心健康等。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和集体。

(2)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点43: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稳定的东西,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真相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本质必须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考点4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在认识中的地位、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反映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

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上升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上升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考点45: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把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考点4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考

点4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必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连接而构成的过程。所以人们认识事物,既要分析又要综合。

怎样做:①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②分析与综合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考点48: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实践

考点49: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三要素即实践主体的人、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考点5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感性认识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则有更大的作用,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此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成功改造世界。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过程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四、人生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考点5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时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考点5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

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集体主义是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它正确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考点5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二者有时可能产生矛盾,因为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个人与社会: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考点5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考点5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反之,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活动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考点56: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利益。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主义危害极大。

考点57: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哲学根据: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意识和价值观,重视精神的力量;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充分重视内因;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诚信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有导向作用;人生应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应该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①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②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③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打击违背诚信的不法行为。④国家机构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原则,通过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

(4)人生价值

考点58: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在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考点59: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其次形成人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水平;第三,发挥人们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的价值也越大。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

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考点60: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只讲索取不讲贡献、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历史上就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成为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首先,承认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通过合法手段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其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合法的。第三,金钱不是人生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性的表现。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必须坚决反对。

(5)理想与现实

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产生于现实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是现实发展的方向。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连。考点61: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科学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一,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考点6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说明,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必须符合实际,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其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依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

(6)社会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民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进步。考点6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考点64: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一要相信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必须坚信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二要依靠群众。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来完成。三要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应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个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

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考点65: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的双重目的。

考点66: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①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020年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整理(表格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 标题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时候会考察课本“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内容”) 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①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②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③又要反对离开运动 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 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 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反对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注意两重 性);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坚持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两者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 3、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客观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四)创新观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价值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

常用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拔山中学高2014级政治组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方法论: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和相对主义与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四、人和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原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对应表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8个)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基本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 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 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 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 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基本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 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 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 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 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 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错误。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 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 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 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 看冋题。 无论是自然 上帝创世说”。 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 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 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