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进入21世纪后的中日关系

简析进入21世纪后的中日关系

简析进入21世纪后的中日关系发展

一、进入21世纪后的中日关系发展

中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经历了一段友好发展的时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抬头,中日政治关系逐渐迈入低谷,经贸关系在其影响下也遭遇一定程度的低迷,中日民间的交往也受到影响。

1.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

自从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的贸易往来持续增长,对于发展两国的政治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已经确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经贸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中日之间的贸易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截至2015年年底,中日之间的贸易已经从 1978 年的 50 亿美元增长到 1600 多亿美元,贸易往来也从当初的出口贸易转化为产业转移和大量资本投资。据日本海关数据显示,2015 年上半年日本对华货物出口 687.3 亿美元,占货物出口总额的 19.32%。日本进口中国货物 831.7 亿美元,占总进口的 22.3%。分析人士认为,中日进出口贸易曾在 2003 年帮助日本避免经济衰退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3 年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经济增长贡献了 35%-80%的推动力。1与此同时,随着中日各自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双方在贸易中的地位也发生着变化。商务部2015年的中日贸易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呈现的是一条向下的曲线,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则是一条向上的曲线。在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重要性不断蹿升的同时,日本市场对中国而言,重要性却在大幅下降.这就是说,中国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正逐渐的占主导地位。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更大。另外,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低附加值产品,这在供应链上产生的利润很低,而日本对华出口的一般是产业链上游产品,利润较高。这意味着在承担出口损失的能力上,中国远超日本。

长期以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便宜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日本企业争相来华投资设厂。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末,日本对华投资 937.8 亿美元,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约占 70%左右,其次是化学纤维业,食品等。根据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截止2015年,连续3年出现缩小的中日贸易额则在2015年实现同比持平。2015年全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为3124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来自日本的进口额同比微增0.4%,2013和2014连续两年呈缩小趋势的中日贸易显示出触底反弹的迹象。2日本在华企业属于中国法人,他们在中国雇佣人员和采购物资,将经营利润汇回国内。

[1] 赵跃钦. 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 中共中央党校2011

[2] 杨宏.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新变化探析[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此外,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劳务工资出现大幅度上涨,加上很多地方都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随着中国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本土企业的迅猛发展,与日资企业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与压力,日本企业出现了将其中国工厂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的势头。近年来,日本企业对华实际投资额呈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38.8%,2015年1-10月下降25.1%。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2015年11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企对华投资下降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因素,也有日本自身的因素,但从日本贸易机构发布的报告来看,日本企业仍非常重视在中国的投资。3由于中国的巨大市场,加上员工素质相对东南亚等国来说较高,很多日本企业还是保留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等关键部门,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中日的债务经济关系方面,在日本政府债务显著增加的同时,我国自2010 年开始已经成为日本最大债权国,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两国的紧密关系。截至 2015 年11月,日本主权债务突破 1200万亿日元,是 GDP 的 3.12 倍。根据日本财务省和央行数据,截至 2015年底,中国持有日本长短期国债 20 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69%。4以上分析和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经历十几年来的发展,经贸主导型的地位已经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而改变,中国与日本无论是进出口贸易的逆顺差情况还是

[3] 张沱生.走出危机、重启对话与合作——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15(08):18-21

[4] 张婷婷.中日经济文化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1):03-05

对日本依存性的关系都出现较大改变。尽管中日建立的是长期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这种依存并不对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贸易合作关系的维护和持久。

2.中日政治关系的起伏与低迷

尽管中国和日本属于邻国,而且交往源远流长,但是两国的矛盾却错综复杂。自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72到90年代以来比较平稳的中日关系;90年代初到现在起伏变化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虽然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但是两个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的互动始终是其根本的因素。

自二战以后,日本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但是由于战败的原因和美国对东亚的战略安排上,日本一直未能成为一个政治大国。这种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不对称长期压制着日本的发展,日本迫切希望提高其政治地位。对于中国来说,自新中国的成立以来就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长期中国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导致影响力较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日益深化,让日本人感到存在严重的威胁。

自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而80年代日本开始将教科书中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进行美化,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更是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

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个阶段总体而言,中日关系基本上是正常而平稳的,中日间的政治与经济呈现出良性的互动关系。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日经济关系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中日政治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中日政治关系起伏不定,曲折多变。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中日双方就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基本达成共识,日本全面提升中日关系,首次将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相提并论。但1994年开始,两国间摩擦迭起,双边关系从巅峰跌落,陷入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随着日本国内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的抬头,其外交政策谋求自主的成份越来越大,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同时,尽管与中国政治关系摩擦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对新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的几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刻因此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国需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对中国来说,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中日政治关系。

3.中日民间交往的多元与热络

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的交流可谓十分频繁、源远流长,当代的中日民间交往在国家建交后不断增多,即使两国的矛盾不断,摩擦和争端不断对中日民间的交往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中日双方民间

的交往仍然涵盖电影、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成为近些年来逐渐低迷的中日关系中一道亮点。

我国在中日民间交流方面一向十分重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民间外交,明确展现出推进旅游胜地及地方自治体之间交流的姿态。据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介绍,日本地方自治体设置的海外办事处共有174个,其中75个设在中国,数量上排名第一。中日有许多友好城市,很多声音都希望中方能与日本缔结更多的友好城市。虽然中日之间急需构建危机管理机制,但两国关系基础仍是得到民众支持的相互依存关系,以经济为中心开展的民间交流的意义正在超越以往任何时候。5中日的民间交往的发展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会随着中日政治关系的低迷而陷入一定程度的停滞。由钓鱼岛引发的对立以及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国领导人至今未能举行会谈。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交流的意义被重新发掘,樱花随之承担起这一重任。另一方面,据日本樱之会统计,中国的植樱活动在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后便趋于活跃,日资企业投资建厂或周年纪念活动上都会种植樱花树。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还出现了多个赏樱胜地,每到樱花盛开之时都会吸引数十万游人,带来超过千万的观光旅游收入。6

总的来说,日本民间对于中日民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看法仍然是

[5] 梁云祥.日本政治右倾化与中日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14(04):15-16

[6] 安艺舟.勘合贸易视野下中日两国城市兴衰的关联性[J].日本问题研究,2015(10):48-51

理性的声音仍然占据了大多数。以樱花为例,据日本《读卖新闻》2015年4月16日报道,日本驻华大使官邸8日举办了赏樱会,超过500名有过赴日留学经历的中国人参与了当天的活动。为推介赴日观光项目,来自日本的食品企业、旅行社、地方自治体等都布设起展台,日本大使木寺昌人在致辞中说“要举全日本之力推动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我国也是民间活动的受益者,无锡每年都会举行植樱之类的民间活动。每年春天的“国际樱花节”期间,造访无锡赏樱的游客每日超过1万人。无锡市的日资企业数量也受到带动,一度突破千家。虽然目前减少至约300家,但仍然吸引着环保和尖端技术领域的投资。由民间活动产生的积极拉动效应值得期待。

二、影响中日关系变化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变化的因素分析是多方面的,除了日方拒不反省历史罪行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之外,地缘政治的变动对于两国地位变化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而近些年来中日双方在瓶颈问题上的争议也影响了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能否反省历史罪行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因素

中日复交已经有 50 多年时间,然而两国的关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好转,反而曲折反复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过去相当一个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对于日本侵华罪行及这段惨痛历史的态度,日本当局有意回避这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不仅对自己的罪行毫无反思之意,反而不断否认甚至赞扬日军的侵略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的罪行。这是中日关系没有按中国人民希望中的友好方向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日本当局不仅在侵略行为道歉上推三阻四,勉勉强强,国内更有不少政客、学者屡屡开脱战争责任,这包括质疑南京大屠杀、为强征慰安妇辩护、修改教科书。特别是战争的实际责任人裕仁天皇生前从未因战争行为公开道歉,仅在接见韩国总统时表示“遗憾”。不仅如此,更有多位首相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给相关国家造成如此重大的伤害,但年年日本高调纪念的却是广岛

和长崎,俨然把自己打扮成战争的受害者。7

正是由于日本无法彻底正视、反思历史,也自然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原谅,也一直被世界所警惕,并一而再成为恶化各国关系的导火索。和日本相比,德国无论是和邻国、世界大国的关系,还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性、有效性都远远走在前面。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首先,二战后德国明智的接受了领土变更。反观日本,二战后却与东亚和远东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俄罗斯产生了领土争端。恶化的关系不仅令日本在亚洲陷入孤立,使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意愿成为梦想,而且也彻底葬送了它未来希望成为正常国家的可能性。

其次,二战后德国对战争责任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和规范,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事实上,自二战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为教育后人,德国政府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在教科书中增加揭露纳粹罪行的内容。他们还主动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等受害国,尤其是受害的犹太民族赔偿了近550亿欧元。德国以

[7]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中日关系的战略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03):07-10

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错误面前,只有勇于自我反省、以史为鉴、付诸行动的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8对待历史态度的不同让日本和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千差万别。也是为什么虽然日、德经济复兴都严重依赖对外出口而且德国的出口量甚至在八十年代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而日本却屡屡陷入经济发展的停滞期的重要原因。同样的历史经历与不同的对待历史的态度,让德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德国与二战受害国得以建立稳定健康的国家间正常关系,日本却至今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二战受害国的原谅,也是中日关系走上正常轨道不可回避的重大障碍。

2.地缘政治的变动是影响中日关系的现实因素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与相互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观察中日双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美

[8] 刘江永. 中日关系:波澜叠起与应对之道[J]. 世界知识. 2011(02)

国的扶持和有力的环境下,迅速成为紧随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占据亚洲强国首位。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其后实力地位的显著增强,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78—2011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以上。21世纪伊始,中国经济发展便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GDP总量年年创出新高,GDP总量世界排名也在不断赶超发达经济体大国,目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9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把握战略机遇期,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先是于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家,而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又先于发达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国内都会感受到中国经济空前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目前来看,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资源与市场、地区主导权、国际影响力等地方,中日两国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日本妄图用争夺我国资源、排挤我国在地区中的合作、压制我国在经融领域的发展等方式阻碍中国的[9] 杨宏.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新变化探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发展,激化两国的矛盾。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日本不断在能源领域给中国施加压力。

3.两国瓶颈问题使矛盾进一步复杂

日本妄图成为政治大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日本对中国经济的崛起的强烈失落感。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强烈的反差,成为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产品存在替代关系,会消减日本产品的市场;而日本对华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中国经济的崛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等等。虽然两国的经济运行呈现的一些矛盾,至于中日两国的国内状况,也是稳中有变,静中有动。

虽然中日关系的变化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但是中日关系基本上还是取决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对方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战略。由于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实力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出现许多矛盾,但是双方仍然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所以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将在摩擦与合作中曲折发展。政治上中日两国基本条件的绝对不对称和发展趋势的相对均衡化的趋向,使两个国家关系处于新的历史转折阶段。

就中国而言,在处理中日关系时除了政治和经济利益因素之外,感情因素也占了很重要的成份。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那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灾难的侵略战争,并且至今毫无反省之意,文部省几次修改

教科书篡改侵略史实,一些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日两国经济增长态势的巨大差异在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不少人开始对通过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现代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使其成为日本在东亚的最大竞争对手,这显然非常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就开始显现严重萎缩的势头,不仅合同数不断减少,而且合同金额也大幅下降。而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日本对中国的诸多产品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固然愚蠢和令中国人愤怒,政治精英的无能而对亚洲未来和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感。日本于2015年7月16日不顾外界反对,强行通过安保相关法案。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有权收回其完全的控制权,但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然而,日本却得寸进尺,命名、购岛,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日美近年以中国武装占领钓鱼岛的假想为前提,不断进行“夺岛演习”。此外,由于印度洋和南海是日本从中东运输石油资源的海上“生命线”,所以自卫队要派往印度洋,特别是霍尔木兹海峡行使集体自卫权。然而,日本却借用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所谓“珍珠链”战略,即设想中国试图包围印度,来为自己在印度洋的行

动提供理由。中日在争端问题中往往是中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而让步,日本当局却屡屡忽略中国的诚意,屡屡得寸进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威胁论显然是其中重要因素,尤其令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日本篡改侵华历史、美化“南京大屠杀”事件等,以及在相关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执迷不悟,结合而近年来日本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政策,中日的关系也在瓶颈问题的争端中持续恶化。

三、中日关系发展走势与应对

中日关系发展走势包括中日双方的综合国力发展预测、日美战略同盟强化等问题带来的影响。对于中日关系发展走势的应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深化中日经济合作,拓展两国合作途径;其二,加强两国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历史与现实问题;其三,坚定原则与灵活策略相结合,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其四,着眼中日关系长远,深化两国民间交流往来。

1、今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

(1)中日双方综合国力预测。

决定中日两国关系走向的根本因素是国力对比。预测应先从经济发展走势分析开始。未来 25 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变数不大,迅猛发展的时代早已结束,近十几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有些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走势将一如既往的高速而稳定,经济地位高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政治话语权日益强化,军事实力也会在和平理念的指导下稳中有升。

在经济增长问题上,以常规速度估计,若我国每年以7.5%左右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到 2030 年国民生产总值约 10 万亿美元左右,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大约相当于美国的现在的水平,经济总量可达到美国的 80%左右,达到甚至超过日本。10中国的在这样的趋势下发展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在亚洲唯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的

只有中国,日本因为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的亚洲头号强国,中强日弱将是今后东亚格局构成的新常态。

(2)借助日美结盟和拉拢其他国家防范我国将会凸显。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与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加强同盟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关乎国际安全、全球与区域经济以及中国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的三个特征——集团强化、意识形态强化、核恐怖——并未终结,反而在日美同盟强化的推动下有新发展。日美强化的同盟限制国家间尤其是同盟与非同盟国家间的技术、资金及经贸流通,也使技术、资金及经贸时不时与意识形态、政治目标紧密挂钩。日美同盟关系的加强从根本上阻碍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同盟往往强调现实的、短暂的安全利益,以军事合作为特征;区域化兼顾现实和未来的中长期利益,以经济合作为特征。日美同盟关系的加强有悖于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而且区内多数国家有过遭受日本侵略的惨痛历史,因此,强化的日美同盟等于是在继续割裂区域历史与认同,销蚀了区域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基础。10在日美同盟强化的动因中,中国崛起的因素备受强调。因此,日美同盟的强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种考验。鉴于日美同盟强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者普遍认为,日美同盟的加强首先是针对中国的崛起。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都存在利用日美同盟这一机制

[10]陈路平.安倍再度执政后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 刘江永.钓鱼岛争议与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J].日本学刊,2012(11 ):09-11

遏制中国崛起、压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两种趋向。

因此,日美同盟的强化,对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构成了巨大挑战。日美同盟关系以往就存在,但当时日美之间对中国的政策尤其是涉及军事的政策常常互相牵制,难有一致。但是,如今日美同盟关系的加强使该两国进一步捆绑,在军事指挥、危机反应等方面一体化、同步化,在对外事务中更加锋芒毕露,更加倾向于采用一致而强硬的手段处理问题。

(3)中日关系将在竞争与防范中曲折渐行。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既存在互利合作,也有冲突矛盾;表现为既有历史性和现实国家利益的纷争,又有结构化的差异。随着两国国力差距的日渐显著,将会呈现一种动荡起伏不同的过渡期。

在经贸问题上,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市场的作用日益上升。但是,中日贸易因“购岛“等因素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今年2月18日发布数据称,2013年中日贸易额为3112亿美元,同比下降6.5%,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其中,日本对华出口贸易额为1298.8亿美元,同比减少10.2%。中国在日本总出口额中占比18.1%,被美国超越,这是中国在时隔5年首次跌至第2位。日本从中国进口贸易额为1821.1亿美元,减少3.7%,4年来首次出现减少。2013年日本在中国的贸易排名为第五大贸易伙伴。11

今后,即使中日政治关系不佳,中日贸易总量仍然居高不下,这是因为中日贸易结构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12] 冯忻.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J].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为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如汽车领域,目前中国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而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中日双方在汽车贸易乃至其他很多方面都可以各取所需。此外,以2015年8月为例,中国游客在日本当月的消费金额(不包括房地产投资)高达299亿日元,甚至拉动了整个日本零售业走出大地震之后的低谷。由此可见,中国需求对日本经济拉动作用不可小视。

在政治问题上,即使中国属于政治强国,不过中国采用的是和平主义发展道路。中日关系要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双方能不能消除和掌控结构性矛盾,发展彼此相同的利益。由于两国外交的深入和内外环境的改变,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尤为复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双边关系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只凭借一种方法或者一条途径处理中日结构性矛盾是很难的。目前,中日关系非常复杂,将来如何发展,肯定会对双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安全等很多方面造成影响。既然双方都宣称要保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是退让,就会让本国人

民群众很不理解,失去他们的支持。因此,双方在解决这种矛盾时都很小心,或一起退让,或明辨是非,或暂时搁置,但无论怎样,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不要由于处理不当而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整体格局。将来这种利益型矛盾会更加明显,例如钓鱼岛和东海划界问题,能不能化解这种矛盾对双方来讲都很关键。有关历史型矛盾,是由于日本错误看待其发动的侵略战略而造成的矛盾。如果日本无法冲破历史民族主义的约束,那么中日关系就不会有所改善。只有日本对其历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矛盾才会真正解决。

在军事问题上,日本很擅长和强国打交道,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失,依然会把日美同盟当成军事和外交的根基,认为要想确保国际地位,就只能凭借日美同盟的帮助。日美双方有着加强两国同盟的国际、国内需要。从国际层面看,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同盟参与国感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美关注中国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自身安全、应对中国崛起。如果日本无法冲破历史民族主义的约束,那么中日关系就不会有所改善,只有日本对其历史上的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态度,中日之间的这个矛盾才会慢慢消解。

总而言之,中日关系中存在很多矛盾。现在,日本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因此其对中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多。中国和日本今后的关系发展也必将是在竞争与防范关系中曲折渐行。

2.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

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但是国家仍是基本的利益单元。一国的生存空间,往往与它的国力、人口、资源和发达程度相匹配;一国的生存能力越大,它的主权空间和利益空间往往也就越大,主权边际和利益边际也会不断的持续滚动,世界上任何政治实体的能动边界都不是永恒和既定的。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的有关论断值得我们回味,对中日关系也有警示作用。

为此,我们要有大局观和战略观,在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大前提下,妥善应对和处理中日两国的关系。而“蝴蝶效应”则是必须应对的挑战,也就是说一个偶然的因素,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中日两国作为相互关联但是并非独立于世界的子系统,对于矛盾、问题乃至突发性事件,处理得当会使两国摆脱僵局,进入良性稳定的互动架构,反之则会雪上加霜,局面岌岌可危,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巧妙又不失原则的处理与日关系。

其一,应当深化中日经济合作,拓展两国合作途径。

先进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先进生产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日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中日经济贸易关系逐渐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趋于正常化,中国和日本在科技和工业方面的合作有了进一步提高。我们不仅要加强中日经济贸易发展对中日政治关系的促进作用,也要尽可能降低中日政治冲突对双方经济关系的阻碍作用,还要客观看待中日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