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文化――图腾

楚文化――图腾

楚文化――图腾
楚文化――图腾

楚文化――图腾

图腾,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习俗信仰。人们把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称为图腾文化。

我国古代传说中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说文》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文、鱼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战国时楚人歇冠子的《歇冠子》也说:“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描绘出了“凤”的基本特征:鸟类。高大,五彩金,能歌善舞,吉祥安宁,被奉为氏族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楚人崇凤一直沿习至今。1992年,在古城荆州的大东门处耸立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徽――金凤腾飞。这座城徽的建筑结构分三层平坦台,上中两层的平台四周,护以雕刻有多种凤形纹饰的青石栏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主体雕塑的下方基座高 4米,用红玉色的大理石砌成。主体雕塑用材为不锈钢,高达 8.5米,自重3500公斤。“金凤腾飞”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中部是一轮朝阳,造型如同神话中的九齿风火轮,下部为长方形的基座,饰云雷纹。以凤作为荆州城城徽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凤乃中华民族所推崇者,“楚是尊凤的民族”,凤是楚人的图腾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84-8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88208774.html,/journal/ojhs https://www.doczj.com/doc/e88208774.html,/10.12677/ojhs.2014.24009 Totem Worship in Shanhaijing Xishanjing Ting Zhao, Feng H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doczj.com/doc/e88208774.html, Received: Sep. 10th, 2014; revised: Sep. 28th, 2014; accepted: Oct. 19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e8820877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hanhaijing is one of the ancient book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records plants, animals, min-erals, medicines, astronomy, geography, history, religion, ethnic, tribe 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researching antique appearing in Xishanjing and the discussion in ancient totem worship phenomen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em that appears in Xishanj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of the local people’s custom.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nature worship. It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hich still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society. Keywords Xishanjing, Antique, Totem Worship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赵婷,韩锋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doczj.com/doc/e88208774.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0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19日 摘要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里面记载了有关植物、动物、矿物、医学、天文地理、宗教、历史、民

新中式家具设计理念的分析及理解

论文摘要:家具设计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门类,它融汇了科技、哲学、艺术等门类,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和阐述家具对于人类行为方式和心理的影响。新中式家具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的分析与理解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理念的核心 纵观当今家具市场,从大多数产品上体现出来的恰恰是被视为大忌的两种倾向:或将传统照样搬挪,或抄袭修改国外的设计,这就在中国家具市场上出现了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四不像”家具产品。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品牌设计太少了。实际上,每位设计师可能都心知肚明,固守传统的家具设计就难以推陈出新;照搬国外,脱离本土文化环境,就难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家具设计作品。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激烈的,仅仅停留在照搬和模仿的层面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更好的、深入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科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新中式家具方可走出一条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家具设计发展之路。 新中式家具在“营养”方面可谓相当丰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家具文明,尤其是明代的家具设计堪称我国古代家具设计的典范,明式家具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精益求精的外在形式是当今中国家具最宝贵的财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精神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植根于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之中。 从明式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形式。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都随着北方的战事而逐渐南移,南方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民居、园林、宫廷,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需求量大增,这些因素都从一个方面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大家对明式家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泽厚在他的《美学论集》中这样表述:“正是儒家倡导的人间情味的美加上道家倡导的大自然的美的融合,才使得历来的文人士大夫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受益匪浅。”还有《老子》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只要求持守真正、实质的坚强,就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正是这些美学观点才导致了明式家具处处取圆而不取方的原因。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力主“人”“天”之间的和谐适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坐明式家具之中,便有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感觉,这正是明式家具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家具对于西方家具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欧洲家具体系中出现过中国风和中国主义,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设计师表现出对中国家具的不同兴趣。在工业革命之前,清式家具的装饰主题和装饰手法深受法国和英国的家具设计师的喜爱。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师们开始热衷于明式家具,但同时也没有忘记清式家具的某些构造方式和装饰特点。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国际式家具的传播,明式家具又一次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用以缓和国际式的生硬和冰冷,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家具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那么,作为中国的家具设计师更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中国人在精神文化领域热切盼望着回归,这种寻根心态的变化是人类寻找精神寄托的必然之路。新中式家具应遵循的是“人定顺天”,而不是“人定胜天”,家具设计师不应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求新、求异,而应该顺天地的规律,顺应现代中国文化回归的潮流。要使新中式家具与周围的环境、气候、方位、人的品位相和

楚文化元素之图形设计的应用

一、前奏——对楚文化的提炼 成熟期的楚文化,是以萌芽期的楚文化为本源、以华夏文化为主体、蛮夷文化为助力,经过不断交流、融合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原文化一起成为我国上古时代灿烂文化的南北表率,拥有极高的设计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凤纹的流行是楚文化鼎盛期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描绘凤的形象时,楚人把美好的特征和性格都赋予凤。 楚墓中常见的虎应鸟架鼓。鼓架以凤、虎为造型,虎混沌敦厚,匍匐负重,凤高大俊拔,引吭高歌;虎鸟对比,凸显出凤鸟的图腾意义。凤的造型夸张、整合,绝非自然界客观模仿,造型无中生有,分解、异化和重组,设计语言独具特色,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集壮、美、奇于一身”正是楚文化鼎盛期的象征,其创造意匠不在表现某个具体动物,而在表现由若干生命力喷发的动物所映照出的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使造型夸张奇特,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 楚文化中,除了楚凤,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元素就是钟、车、简,编钟以其独特的音乐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象征着楚国的艺术和科技;战车以其高大的躯体和显赫的威势,象征着楚国的军事与政治,竹简以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象征着楚国的思想和艺术。 楚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反映出楚人的社会久盛不衰的巫风,这种社会风尚必然会反映到文化上,所以楚文化也称巫文化。在艺术风格上,其主要表现为追求挺拔、清秀与诡奇、绮丽的结合,使纹样呈现出匪夷所思的怪诞的美,这是其他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独特性。 二、序曲——对设计的思索 艺术设计的诞生,发展,都离不开产生这一文化的地域,民族和时代。设计作为一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自然形象中提炼,通过楚人的悟化、抽象为符号,具有深刻而特定的内涵,符号一旦普及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便会渐渐淡化为一股图案而失去其特殊意义。 楚人的这种艺术创造方式面对今天是有所启示的。从事艺术设计不能只是对传统图形的挪用、模仿、或根据绘画模式由写生得到包装形象、艺术设计的特点要求新、奇,设计师也只有让思维插上翅膀,才能创造出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作品,使图形更具有实用性和信息性的特点。我们从对西方设计潮流涌入的盲从、学习阶段,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新珍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楚文化,竟是如此的率真、浪漫。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有母的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初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图腾作为一种符号现象已经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不难发现图腾承载并且反应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一龙图腾 说到图腾,就不得不说到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动物——龙。说它是动物,实际上无人见过龙的庐山真面目。《尔雅翼.释鱼》说:“龙,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角似鹿,头似驼,颈似蛇,腹似蜃,磷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只有具有伟大的“包容”与“和谐”精神的中国人,才有本事 将诸多不相干的物质原件,高度调和而构成和谐的有机体。这与其说是中国人创造 天才的表现,毋宁说是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精神、思维、以及道德的综合反映。1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龙云龙,中国人最喜欢以龙为山川、城镇、爱子……..命名。像青龙,天龙,飞龙之类的名字,遍地都是;蟠龙,飞龙,升龙之类的艺术造型,随处可见。中国的皇帝着龙袍,坐龙椅,以龙来装饰自 己的宫殿器物,服饰,并把自己认作龙,所谓龙颜、龙体、龙座、龙子龙孙无不适 指皇帝言的。中国的百姓也喜欢用龙来比喻英雄,如“龙虎斗“,”龙游浅水“、”龙眼识珠“。中国民间每年正月,各地都有耍龙灯的活动;五月端午,江南水乡则 有龙舟竞渡。生下贵子,最大的祝愿就是”龙凤呈祥。“无一不说明:中国人心中 最大崇拜物就是龙。 龙无疑是帝王的象征,但这种象征已经深深植根与远古的龙图腾中。闻一多曾说过:“图腾式的民族社会早已变成了国家,而封建王国又早已变成了大一统的帝国,这时一个图腾生物已经不是全体族员的共同祖先,而只是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2其实当时原始的民主政体被封建专制政体代替之后,民族周身的神经即开始 麻木,唯有皇帝才是民族最活泼的灵魂,皇帝即等于整个民族,皇帝所崇拜的图腾, 1《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人民出版社刘毓庆 2002年出版 2《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一卷第70页

东西方蛇文化之比较

第18卷第2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8N o.2 2004年4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A p r.2004 东西方蛇文化之比较 吴立莉1, 杨继玲2 (1.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摘 要:作为爬行动物的一类,蛇可算是地球上一个资深居民了,因而在早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蛇的 踪影。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赋予蛇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关用法也是琳琅满目。文章拟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蛇 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并对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40220115203 Com p arison of snake cu ltu re in the east and w est W U L i2li1, YAN G J i2ling2 (1.Schoo l of H um anities and Econom ics,H efei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H efei230009,Ch ina;2.Schoo l of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2 ence,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Ch ina,H efei230000,Ch ina) Abstract:Snake,as one of the rep tiles,is said to be an o ld inhab itan t on the earth.T herefo re,snake is described in m any literary w o rk 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velopm en t of hum an stage.How ever, the snake’s cu ltu ral conno tati on is differen t in the eastern and w estern cu ltu re,and it’s u sage is differ2 en t as w ell.T h is essay discu sses abou t the cu ltu ral conno tati on of snake in the eastern and w estern cu ltu re in view of the cu ltu ral com p arison,and the u sage of snake in Ch inese and English is also com2 p ared. Key words:cu ltu ral conno tati on;cu ltu ral com parison;the eastern and w estern cu ltu re 在中国,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名称搭配起来,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一年一个属相,十二年一个循环。 蛇是十二生肖的一种,紧跟在龙的后面,通常被称为“小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盛行一时的龙文化,却很难找到蛇的踪影。但在中国图腾文化发展的早期,情况却刚好相反,蛇图腾是当时图腾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龙与蛇的关系可用一句话形容: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者居上。 一、东方蛇文化的表现 蛇图腾是我国主要的图腾之一,被敬为炎夏之祖。相传中国人起源于女娲与伏羲的结合,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女娲与伏羲交感而生炎帝。另有学者考证,夏禹姓姒,姒即巳,巳即蛇;禹字从虫,在甲骨文中又与巳同字,所以禹字本身就是蛇名。蛇是夏朝收稿日期:2003203207 作者简介:吴立莉(1972-),女,河南新乡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一 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民俗学者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卷入这一热潮,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研究或考察过这一稀奇的文化现象。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资料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文化遗迹直至近代的各种图腾文化现象均有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中,新平鲁魁山彝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图腾意识,滇池地区的彝族村寨和武定三台山彝族尚有较为完整的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及与此相关的神话。 滇池地区的萨咪族主要崇拜虎和龙,山地氏族崇虎,认为群体的祖先是吃虎奶长大的。近代彝族各村寨均有在寨门立石虎的习俗,并将披虎皮作为最大的殊荣。水边氏族传说其始祖是女人与“龙”交配而生,并有龙父人母的神话。祭龙仪式是人们宗教生活中的盛典,不但祭水龙也祭地龙,村社后山均有神树林,林中的“龙树”是宗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攀折神树被视为掘其祖坟,将受到习惯法严酷的惩罚,甚至有杀身之祸。恰普鲁氏族崇拜蜘蛛,认为蜘蛛曾经保护过群体的始祖;阿的氏族崇竹,传说他们的祖先在竹林中生出;阿卡氏族崇鸟,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鸟卵孵化出来的。总之萨咪部落氏族繁多各有其名,据呗耄经书记载,原始的氏族名称尚有青牛、白马、黑熊、黄狗等氏族,亦有白鹭、青雀、黑鹰、绿水鸟等氏族。wù@①@②山各氏族有女子与蛇交配而生其始祖的神话,九连山各氏族则有男子与牝狼结合而生族祖的传说。 云南新平鲁魁山大寨黑彝,元江沙马头及大明庵各寨彝族,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尚保留有许多的图腾名称,例如獐子、绵羊、岩羊、水牛、蛤蟆、白鸡、绿斑鸠、黑斑鸠、黑甲虫、细芽菜、香苕草、芭蕉叶及象牙、茭瓜、饭箩、猪槽等各式各样的图腾名称[1]。时至今日,鲁魁山大寨彝族的图腾文化遗迹还十分明显,尽管由于大寨的迁徙和氏族人口的流动,他们的图腾制主要以残余的形式遗存下来,并与其它民间信仰交融混杂而汇为一流。 云南武定县万德白露等地的彝族,在三四十年代亦十分盛行图腾制,他们的氏族名称有蜂氏族、虎氏族、鸟氏族,以及獐子、白鹿、猴子、黄牛、蛇族、水族、地族、火族、风族、山族、及牛、马、鸡、羊、鸭、谷、竹、梨树、酒壶等各种氏族。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到武定调查图腾文化,发现他们的图腾观念在逐渐消失,人们不再把图腾奉为亲属、祖先或保护神,氏族组织以图腾命名的习俗亦仅见于巫师经典,唯有古老的口头文字中保留有少许神话。 在彝文史籍中亦可找到不少古代图腾制的实例。《梅葛》中说,在讨亲嫁女的那天,要用树枝搭棚子,青松毛铺地;要用“五炷喜香一壶酒,一支羊膀半爿肉”去迎新人。姑娘不愿走,哀哀地唱着哭嫁的歌:“什么是鸟王?凤凰是鸟王。凤凰带信来,我才到你家;竹鸡箐鸡带信来,我才到你家;绿斑鸠带信来,我才到你家;布谷鸟带信来,我才到你家……”这些动物几乎全是近代彝族的图腾,这从民族学调查中可以获悉。《梅葛》又说,楚雄州彝族生小孩必须到图腾神物前去祈祷并取名字,这样娃儿容易养育。“马樱树下清水流,清水挑来洗娃娃,娃娃就象马樱花……松树林中取名字,荞子花中取名字……”,这里的松树、荞子和马樱花,都是近代楚雄彝族的图腾植物,著名的昙华山插花节便是实例。 滇南彝族的图腾就更丰富了,从史诗《查姆》中反映出来的即有石蚌、苍鹰、尖刀草、小绿雀、葫芦、蜂等。据史诗《查姆》说,洪水泛滥后,天神为了寻找人烟,派出各种动物四处寻觅,“喜鹊啊喜鹊,你成天到处飞,格见着大葫芦?”喜鹊叽叽喳喳地叫:“没有见到兄妹俩,要是见着嘛,早早飞来将喜讯传。”由于喜鹊良心好,天神封它专门传喜讯,从此以后“喜鹊房前来做窝,站在枝头唱得欢!”这便是后世人们喜欢喜鹊的原因,亦是古代彝族视为图腾的缘由。 蜜蜂在帮助天神寻找人烟时也十分努力,所以天神也给予它相当的荣誉:“辛勤的小蜜蜂呵,世上百花任你采,四季鲜花你先尝;鲜花酿蜜香又甜,后世子孙喂养你!”从此以后“百

how to introduce the Chinese culture

如果介绍中国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总述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服饰、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地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

楚文化 漆器

武汉纺织大学 楚文化漆器 ——论文浅析 姓名:谌璐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艺术品投资与鉴赏11101班 学号: 1106991174

楚文化漆器 春秋战国以前,由于青铜器的盛行,漆器不管从造型还是从用途上来说都处于从属地位。这个时期的漆器在造型上极力模仿青铜器甚至是陶器,尚未将其独特的韵味和特质发挥出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进入成熟阶段:器型纹样技术出现多种发明,楚国的漆器不仅代表了楚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当时漆器的最高水平。因为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体积又及其笨重,而漆器制作比青铜器简单,而且耐腐蚀色泽鲜艳光泽不变易于装饰,成本低更贴近大众。 楚漆器是楚人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形象,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它似得神化,至情、至性、至美,活脱脱地洋溢着自由生命的情调,却又幻化出揽阔无穷宇宙的气魄。楚地幅员辽阔的地理条件为漆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材料,同时,在弥漫着浓郁的楚韵与楚风的自由文化的国度里,楚漆器具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学风格,在中华民族悠远漫长的造物史上,楚漆器巧夺天工的美感与浪漫飘渺的艺术质风格向人们展示着楚文化的灿烂和楚人非凡的智慧。

一楚地优越的历史条件 1.楚国为周朝的诸侯国,楚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受封的是熊绎。楚国从公元前1010年熊绎受封立国,封地在荆山, 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西周时“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国早期仅为偏居荆山一隅的弹丸小国,被中原诸国视为“非我族类”的蛮夷。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窘境中,楚国人靠着自尊自强的精神,独行其是,多次发出“请王室尊吾号”的呐喊,后渐趋强盛。春秋以后,礼制逐渐崩溃,楚国终于争取到了与中原平等的地位,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得以张扬与发挥。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中国的图腾文化

中国的图腾文化 实例举出中国社会五千年以来有关于龙图腾相关的 设计作品,深入探讨其美学原理及形式美学表现手法,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龙文化在中国的图腾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 人们对于古代社会关于龙图腾相关设计的美学价值。 中国人的图腾“龙”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与图腾文化,中国古代的匈奴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生性好战,性格刚毅,整个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等等。这些图腾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特质或是民族需求而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图腾文化。所以图腾文化作为最古老最原始最奇特的文化现象,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它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龙,传说是一种身上长有鳞片、长了一对角、似蛇非蛇但是比蛇大数倍,即会飞又会走,能隐能现,能腾云驾雾的一种神话动物。虽然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象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中国人还是把龙这种神异的动物作为

代表整个中国的图腾。很多年来,各族人民视龙为神物。龙不仅是民族的象征,龙也是中国帝制时期的皇帝象征物。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治理的国家兴旺发达称“龙腾虎跃”等等,由此可见龙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所创造设计出的作品来看,更能体现出这一图腾神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与艺术文化交流中间的重要性。 龙文化 一说到龙,很多外国人都会想到中国,可见在无形之中,龙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象征,而要我说它更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久远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延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虽然龙是臆想出的灵物,但是它却影响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古代的中国,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一种信仰。我认为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进程的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文化形 式是在艺术表现形式当中。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创造事物,并且这些活动是与当时所处的年代应有的艺术创造息息相联,中国人早期的创造事物的活动与人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人们也常从社会现象的细节中得到艺术的启发,并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事物。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设计当中,龙的形象随处可见,形式也多样多彩,其中包含着雕刻、陶瓷器皿、剪纸、装饰、建筑、染织、刺绣等。许多的设计都饱含着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强大的象征及中国传统的审美发现

传统文化手抄报展示

传统文化手抄报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 医家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楚文化浅析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文化起源 编辑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主要两点 编辑 楚国铜鼎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信仰状况 编辑 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楚地广阔,楚人的族源非常复杂,但楚王族是祝融(中国神话中的火神)后裔于史有载,尚赤之俗源远流长。 火神祝融 编辑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广东一带亦有尊为南海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摘要:本文从图腾的涵义、图腾崇拜这两个方面介绍了图腾,阐述了自古以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图腾;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一、图腾的含义和图腾物 (一)图腾的含义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其他民族中也有与此意义相同的名称。图腾说虽然来自于西方学者,但是通过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中国远古氏族部落也有过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的图腾崇拜时期。 图腾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基础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原始人先后产生了三种图腾涵义: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于是图腾崇拜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所以有时候运用图腾来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图腾物 纵观历史上个民族的图腾物象,种类非常之多,被尊为图腾者,从多至少依次是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自然现象人。图腾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取决于该地区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图腾基本上是该地区或相邻地区的存在物,如无虎之地绝不会以虎为图腾。各地区氏族在选择图腾时,往往偏重于大动物,如果一个部落所在地有象、虎、豹、熊等,则多以这些动物为图腾。 最早的图腾物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类较为相似,比较容易被认为是同类。植物图腾的种类也有很多,主要是一些可食或可用的,如松、柏、稻、荞、等等;而无生命物和自然现象的图腾出现得要晚一些,前者有石、工具、人造物和生活用具等,后者有太阳、月亮、星星、雷、火、风、云、海等。 人们一般都会以为一个部落、氏族或者家庭都只有一个图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图腾崇拜历史上,固然有只崇拜一个图腾的群体,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图腾的群体也不少见。例如海达人尊崇鹰图腾,在一个家庭的前柱上,顶端作大鹰,底下为熊,两种都是男主人的图腾,中间刻狼,是女主人的图腾;另一家庭的前柱上,狗和鱼雕于顶上,下为大乌鸦,最下是杀人鲸,前两者是女主人的图腾,猴子是男主人的图腾。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门包山出土楚简的研究可以知道,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