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按照报表——账簿——凭证的程序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账证相符”。在审计发展早期,企业组织结构较简单,业务性质也较为单一,审计的目标也很明确,主要就是查错防弊,因此获取审计证据也很简单,注会师着重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详细检查。

随着公司股份制的不断出现,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变得更加复杂,审计目标也随之改变为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20世纪40年代后,为了这种适应变化,职业界逐渐将抽样审计代替了详细审计。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这样,从 20 世纪50 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独立审计评价会计报表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风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企业固有风险的影响,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种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即为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风险模型由于其在理论和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被称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 启示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引言 自从1983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来,内部审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内部审计队伍日益壮大,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30年来,在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内部审计作用和成果日益彰显,内部审计影响力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来的发展,做一个综合回顾和评价。尽管不同学者已围绕着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或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但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内部审计建立到现在这一更长的时间跨度,回顾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发展作出了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特征。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阶段,本文梳理过去30年内部审计发展所获得的启示,并对我国未来内部审计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提供文献评述,而是在这一框架中说明内部审计实务与理论

的发展脉络。 二、近30年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目标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为此,我们将内部审计30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考察环境因素变化与内部审计发展。 (一)内部审计建立起步阶段(1983~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号角。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需要,1982年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在面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庞大的国有资产,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审计范围内的部门和单位都实施审计。因此,1983年9月国家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中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此,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心工作,也成为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加快内部审计机

探讨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探讨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一、引言 跟踪审计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的一种事中审计方式,其实质是实时审计或同步审计。跟踪审计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初期的跟踪审计内涵与目前理解有较大的区别,主要是对审计效益的跟踪,其实质相当于我国审计机关的后续审计。对于国家投资项目,各国审计机关由于审计体制的不同,在审计介入的时间、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国家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决策、勘察设计等主要工作的统称)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时间主要是一前一后,一前就是建设计划审计,一后就是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较少采用与项目建设同步的审计方式。 在我国,对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审计起步于1983 年,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负责,早期的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方式以事后审计为主,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现在正逐步向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发展,审计方式上越来越强调跟踪审计。2005 年9 月至2009 年3 月审计署对北京奥组委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开展工作,帮助北京奥组委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查找问题,提高效率和效益,取得显著效果,积累了特大型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经验。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

求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正逐步成为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国家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方式。 在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目前较为认同的观点是,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然而,跟踪审计的理论多是审计实务的总结,论述的重点一般在于跟踪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审计内容、介入时点、审计风险、实现路径等,或结合某种类型的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而审计的内容、介入时点、风险和路径等主要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跟踪审计,目前尚未见到对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报道,难以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成果,制约了跟踪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归纳总结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分析审计模式及适用范围,对推广跟踪审计、发挥审计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家投资项目的特点 本文的国家投资项目是指建设资金仅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预算资金的项目。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投资项目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 项目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周期长。国家投资项目一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重点或公益性项目,例如奥运项目、三峡工程、京沪

环境审计发展问题与解决对策docx

环境审计发展问题与解决对策 要想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审计是非常必要的。针对XXX环境审计工作来说,主要结合当地环境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得当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保持较高的平衡性。本文主要探讨转型期XXX 环境审计发展问题与有效解决对策。 I.转型期XXX环境审计发展问题分析 在转型期,XXX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方而的问题: 第一,站在环境审计主体的角度上来说,过于围绕政F审计这个主体,没有明确其他多样化的环境审计主体,导致审计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出现。如今,针对转型期XXX环境审计来说,还是以传统式的国家审计机关专项审计模式为主,针对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机构来说,也同样担负着环境审计的责任,但这两大机构却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审计这项工作[2]。针对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来说,也并没有在实际的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第二,结合转型期XXX环境审计实际内容来说的话,针对当前的XXX 环境审计,还存在审计对象不够广泛的问题。针对如今的XXX环境审计工作来说,往往以土地岀让、水污染治理等工作为主,需要相应的审计资金。但对于那些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生态保护等方而的审计来说,开展力度很小,资金也很少。这说明XXX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并不普通,盲点是比较多的。 第三,针对转型期XXX环境审计工作来说,还存在审计方式不够多

样化的问题,仍旧单纯加强财务方而的环境审计以及合规性方面的财务审计,并没有真正实施好环境绩效方面的审计工作。从审计方式上看,以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不足。针对如今的XXX 环境审计工作来说,还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作主要的理论依据,着重检验资金来源以及使用的科学合理性,是否存在违法侵吞资金以及挪用资金的现象,保证环境审计方面的资金使用合法性[2]。对于该环境审计方法来说,是过于传统化的,往往只着重解决那些突出问题,主要采取事后审计的方法,没有加强事前预防审计以及事中全面审计,无法从很本上提升XXX社会经济的运行质量。 第四,结合转型期XXX环境审计模式来说,还单纯采取之前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这样就会导致审计智能化和信息化不够高的问题出现。因为当前的环境审计主要采取财务审计以及合规性审计的方法, 所以审计工作者往往掌握较多的财务会计方而的知识,往往应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无法从根木上发挥环境审计工作的技术性和智能性优势,没有加强对计算机智能化环境审计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2.转型期XXX环境审计发展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2.1完善多样化的环境审计主体体系 针对转型期XXX环境审计来说,必须在加强政F审计的基础上, 加强政F环境审计监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审计部门在实际的环境审计过程中发挥的有效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XXX省环境审计主体体系。不仅要促进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有效融合,还要促进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的有效融合,团结协作,落实好环境审计工作。针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对组织运动情况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能会发现比较全而的和潜在的环境审计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审计建议。要针对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情况,加强科学合理的评估性审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优化环境监管体系。针对社会环境审计来说,对应

内部审计的一些文献

参考文献 [1] 杜殿明. 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 北方经济, 2007, (14) . [2] 李云婷.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 北方经济, 2009, (02) . [3] 路媛媛,袁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2) . [4] 张淑艳.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J]. 党政干部学刊, 2008, (01) . [5] 杨霞. 浅析当前企业内部审计[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Z2) . [6] 汪海鸿.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 供电企业管理, 2006, (03) . [7] 王大友. 浅议企业内部审计防范衍生金融风险的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06) . [8] 王红,李继志. 论风险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消费导刊, 2008, (05) . [9] 王清华. 试论集团化企业的内部审计[J]. 消费导刊, 2008, (08) . [10] 马明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J]. 广西电业, 2009, (01) . [11] 黄文武. 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05) . [12] 王荣,于露. 对于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审计效力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07,(01) . [13] 施岩.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9) . [14] 余超挺.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27) . [15] 黄劲,蒋健华.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 2008,(16) . [16] 刘军.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科技风, 2009,(09) . [17] 张娇,田坤. 关于工程审计的有效控制[J]山西建筑, 2008,(30) . [18] 卢轶乔晏晨晖.公司治理模式影响下的审计模式[J].当代财经,2007.8 [19] 王光远.建立政府机关内部审计制度,强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中国内部审计.2007.4 [20] 戚振东段兴民吴清华. 国外人力资源审计发展现状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7 [21] 陈美华.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 [22] 吴秋生.论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企审计职责的重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7 [23] 马玉申姚清云高厚礼.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7 [24] 李海东莫鸿芳.基于风险控制的公司内部审计监控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7.8 [25] 余玉苗田娟朱业明.审计合谋的一个博弈均衡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7.8 [26 ]傅黎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现状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7.9 [27] 王炳华.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9 开题报告中的参考文献 [1]吴文娟,高俊杰,赵珂.内部控制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6,(2):239-240 [2]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70-74 [3]万全,隋玉明,姜春碧.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N],2008, (3):33-35 [4]张淑艳.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J]. 党政干部学刊, 2008, (01) :150 [5]张庆龙.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1:45-50 [6]刘继红.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N],2007,(29):170 [7]张小英.先带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中国总会计师,2005,3:32-37 [8]汤谷良,刘晓嫱,任晨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构建与运行的启示,对外经贸财会[J],2005,5:9-10 [9]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72-75 [10]杨士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J],2005,1:60-62 [11]白丹.油田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探究[N],经济师,2009,(3):180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审计发展历史 一、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斯泰特格 二、我国的审计发展 1古代审计学 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查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 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现代审计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只能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来进行财税监督。“文化大革命”期间,更不存在独立的审计结构。1982年宪

浅析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咨询的区别

浅析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 造价咨询的区别 区别一:从二者的本质和作用来说 审计的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监督控制活动,宏观上讲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从宏观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从微观上讲是监督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有无隐匿资金、截留基建收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有无以投资包干结余的名义私分基建投资的违纪行为等,其职能是一种监督行为。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包括有关审减数据)是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包括对工程结算的管理与控制水平)的客观审计评价。 全过程跟踪审计(以下简称“跟踪审计”)作为近些年逐步推广和展开的一种审计方式,是为了一改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控制监督,更好的起到审计的外部监督服务功能,从效果上简单的说,其审计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 造价咨询服务的本质是一项服从于委托方管理的有关工程造价的咨询服务提供活动,造价咨询单位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自项目立项至竣工结算及决算,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造价咨询服务。通过工程造价的监控,能动的影响工程决策、设计、预算、招标合同、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程造价,确保投资价款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建设工程投资效益。项目建设方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者之一,要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造价控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造价咨询单位作为建设方委托的专业造价咨询服务机构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是为了弥补建设方在项目管理中造价控制的专业能力不足,及时有效地为建设方提供造价咨询专业建议,是建设方全面项目管理的内在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成果及水平(包括提供结算审核建议供建设方确认结算等)是建设方全面项目管理能力在造价控制方面的体现。 另外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审计行政法律关系,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法律效力,对其他单位不产生连带法律约束力,其在审计中进行的结算审查是针对建设方工程结算管理工作来说的(跟踪审计只是更好的把单纯的监督变更为事前控制的监督)。建设方及其委托造价咨询单位所坐的工程结算审核,是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以承发包双方发生的实物交易为依据,按照国家或地方施工的有关消耗标准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探讨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19-05-15T11:57:08.6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黄晓迪涂媛媛杜娟 [导读] 如何构建良好、高效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首先,从自身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而完善的工作方法,确保运作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六安市城郊供电公司安徽省六安市 237005 摘要:为了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的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有必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实力。操作方式不一定是平稳的。如何构建良好、高效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首先,从自身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而完善的工作方法,确保运作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构建;运作模式 引言:电力企业了实现对财务的控制和对管理的有效性,必然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而财务审计的重要性表现在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提升企业自身的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模式运作之路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构建一个良好、高效率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工作方法进行适度和完善,保证运作模式的合理性、可靠性。 1. 当下我国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经过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得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与发展。但以往审计工作方法在不断发展中的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中已不适用,部分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大都忽视了财务审计工作对电力企业的重要作用,致使多数工作人员仍被传统工作方法所束缚,进一步导致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被大大制约。部分电力企业在开展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之时,过多借鉴相关企业的工作方法致使审计工作成为辅助未能发挥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有效将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建立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转模式对确保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发挥有积极意义。 1.2 存在问题 (1)内审机构对企业有较强的依附性。内审机构在企业里是由单位负责人管理决定的一个职能部门,领导人决定着审计人员的工作开展、配置等。内审部门欠缺独立性这一点对于工作展开有着阻碍,且内审工作人员的监督等职能也受到限制。 (2)事前控制缺位。现阶段内审部门的全过程工作体系并不完善,事前控制跟不上节奏会导致事前分析预测不够,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者得到信息的全面性,在防止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失算、杜绝违纪事件上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很多企业只注重事中、事后的纠察,轻视了事前分析可以避免由于最初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的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内部环境审计是一项严谨而专业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着极强的专业性。那么想要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主要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尽可能组建一个高水准、精专业技能的内审团队。企业也应加强对本公司财务内审人员的培训,不仅培训财务方面知识也要培养工作人员多方面技能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 怎样建立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转模式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电力企业发展情况展开有效分析调查,将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审计内容进行确认,致使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转模式的建立与企业发展现状相符合。同时应调整电力企业审计工作,致使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转模式的发展具有多元化、质量高余领域宽的特色。 2.1关注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 审计对象中的内部环境财务经济责任与内部环境财务经济信息,能有效反映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收支情况、环境经济责任会计资料等。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涵盖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资料审计、环保内部控制审核等内容,因此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对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的关注。 3. 建立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运作模式的方式 3.1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中的各种制度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多种职能的提升,离不开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准定位,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有效方式对电力企业审计工作绩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可将传统审计优秀方法与现下审计方法进行联合,将传统审计方法中可用的精髓加以保存,再利用特定方法中的环境费用效果分析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促进电力企业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积极作用。同时电力企业应激发财务审计工作人的创新能力对财务审计模式进展开创新,分析电力企业调控工作合理性,完善电力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的多种制度,能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的不足进行有效解决。 3.2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作用与职能 某些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开展有多个部门进行共同管理,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有效建立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内部审计运作模式的过程中,应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审计中的监督调控功能,对促进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经营现代化、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提升经济效率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对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综合能力,落实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中的多种职能结合具体调控方法对促进电力企业共同作用的有效发挥意义极大。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方式中的合理测评方法、预防财务审计风险对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各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共同力量、增强员工凝聚力、转变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单一角色有积极推动。 3.3注重电力企业财务人员在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应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对电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人员进行重视,对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 [摘要] 中美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区别。本文主要从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审计X围和审计结果的处理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并就如何完善中国国家审计在这三个方面的法律制度作了简略的论述。 Abstract:There is similarity between the Legal System of Sino-US government auditing,distinguish existing too. This paper has made parisons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mode of subordination of government auditing institutions,the scope of auditing,the treatment of the auditing result. The author also made brief argumentation on how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government auditing of china [关键词]国家审计;隶属模式;审计X围;审计结果 国家审计制度作为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国家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体制与管理模式、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在上述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别,使得中美国家审计制度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是从这两种国家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区别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 中国的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审计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XX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91、109条以及《中华人民XX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第8、9、28条的规定,中国国家审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管理体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

中国审计的发展简史

中国审计的发展简史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来已久,渊远流长。 国家审计的萌芽: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这是国家审计的萌芽; 秦汉实行“上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所加强; 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一词正式出现:公元992年,宋代设立审计院,是中国审计机构定名之始,; 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也先后设立了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 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布了《审计条例》,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程序、审计规则等。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 1949年10月至1983年8月的34年间,我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内部的监察机构完成。 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探索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

国家审计制度作为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国家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体制与管理模式、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在上述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别,使得中美国家审计制度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是从这两种国家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区别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中国的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审计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91、109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第8、9、28条的规定,中国国家审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管理体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有关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以对下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审计。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审计总署(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直译为政府责任办公室,简称GAO)隶属于国会,审计总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美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可以说是“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代表。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第301条规定:“应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即审计总署,其独立于行政部门,在审计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工作”。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地方自治的分权原则,所以审计总署与州、地方的审计机关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州、地方的审计体制也有差别,如纽约州审计长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其地位与市长、市议会议长平行,直接对选民负责;华盛顿特区的审计办公室则属于特区议会,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根据中国《宪法》第80、86条和《审计法》第15条规定,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决定人选,并由国家主席任免,在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撤换。美国审计总署最高首脑为审计长(Comptroller General),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第301、302、303条的规定,为了保证审计长的独立性,国会给予其相当超然的地位,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任期15年,不得连任,除非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决议或受到众议员的弹劾,不得以任何理由罢免审计长,并且为了保障其退休后的生活,在其退休后仍可以领取全薪。中国国家审计机关独立性、权威性相对于美国来说较差。作为“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并未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所属的整个行政权力系统,只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国家审计体制属于一种形式上独立的管理模式。现行《审计法》作为权威性的法律规范,还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规定,由于“审计的概念和独立性的概念,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1]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上”[2]等方面进行制度上的完善。有学者提出中国国家审计体制应该改“行政模式”为“立法模式”,各级审计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领导。[3]我们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发展情况和历史传统综合考虑,建立“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设想是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目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完善现行“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特别是要理顺双重领导体制的纵向与横向关系。因此比较切实可行的是借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垂直管理的做法,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地方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由审计署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以切断地方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组织设置、人员任免、经费来源等行政关系,使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独立性有比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地方审计机关在地方行政监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empirenews.page--] 二、审计范围国家审计范围包括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审计的内容范围两个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审计技术与手段发展的差别,中美两国在审计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5;2.潍坊盐业公司,山东潍坊261035) 目的是通过介绍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模式的概念,分析二者关系、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现存的几种内部审计模式,并分析各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优缺点,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最佳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 标签: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模式 1 概念和定义 (1)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源于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的制度框架。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源于契约理论,不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它是通过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相关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的目标由股东价值最大化向利益相关价值最大化的演变,使得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了,它更为强调其保证与咨询服务功能,强调与审计对象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不是以单纯的监督者的面目,而更多的是以为各管理层服务的姿态,与审计对象一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正如IIA指南工作小组所认为的:“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促进单位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完成其目标;通过内部审计师建立的执业机构,促进专业技能,并发挥其优势。” 由此可见,现代内部审计的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企业模式下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内部审计目标已经从传统的“查错纠弊” 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不谋而合。 (2)内部审计模式的内涵。 内部审计模式一般由审计定位与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审计定位决定了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又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促进审计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的贯彻执行,从而进一步体现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

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工程项目从前期决策到竣工决算及项目后评价阶段,进行的全过程的动态的跟踪审计工作。审计部门通过提供合理化建议、造价专业咨询等方法,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由于审计人员全过程参与跟踪项目,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审计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能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对以往单纯的竣工决算审计中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的隐蔽工程、材料价格、现场变更、签证等都有详尽的了解,不但避免了决算审计时与施工方产生矛盾,而且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因不了解实际情况带来的审计风险。因此,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总结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一般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工程招标阶段 首先,审查工程量清单并参与标底答疑。现行的工程量清单招标实行量价分离,量的风险由甲方承担,因此提供给乙方的工程量清单应尽量准确,以减少结算中因量的变化带来造价的增减。审计人员应根据招标文件及图纸要求审查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 有无多算、少算、漏算,发现的问题应在标底答疑时提出来,告知每个投标单位,并对工程量清单做相应的调整。其次,审查招标文件并全过程参与工程招标。对于招标文件主要审查其招标范围是否完整;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评标办法是否科学; 程序是否合法;甲供材规格、型号、质量等级等是否符合工程要求,价格是否合理;对乙供材的质量、价格等要求是否明确。审计人员参与招标过程, 便于对评标过程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商务标部分,常常出现一些超低或超高价,审计人员应对这些“ 超常价” 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在评标过程中,施工单位的现场答疑及承诺,审计人员应要求其以书面形式记录备案,一旦其中标,将写进合同条款。最后,审签施工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设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甲乙双方之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通过合同确定。审签合同的目的就是避免因合同不完善、意思不清楚、格式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隐患。合同审查的重点是: 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形式是否符合工程特点;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合同条款是否完整。 2、工程施工阶段 一是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由于隐蔽工程在隐蔽后无法看到,很多施工单位都想在这方面做文章,甚至有少数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串通通过隐蔽工程套取国家资金,因此隐蔽工程是最难监督、最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跟踪审计人员一定要到施工现场了解具体施工做法,做好取证记录。所有的隐蔽工程都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审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会签后才能隐蔽。 二是审查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建设项目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不确定因素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工程变更和签证。同时,由于施工单位在竞标时为了确保中标,不得不降低利润空间,中标后,便将目光转向变更和签证,想以此提高工程造价,弥补让利损失。甚至有少数业主代表和监理职业道德低下,为了一己之利,相互勾结,捏造事实,弄虚作假,合谋做伪签证假变更。因此,对设计变更和签证的审计要重点关注,主要是审查变更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是否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选等。 三是做好材料价格的签证审核工作。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装修工程新材料多、品牌多、规格型号繁杂,材料的质量与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应在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满足功能时价格最低、相同价格时功能最强”的原则决定材料的价格、品牌、规格型号等。 3、工程进度拨款的控制 承包方按合同规定时限每月提交已完工程(或节点)形象进度报表,经监理工程师(或甲方代表)核实并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和变更分别签证认可。承包方根据监理工程师(或甲方代表)签证认可的工程进度报表,编制出当月的工程价款结算书报贵校基建处,再由基建处报审计处委托我公司审核。公司委派项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部审计外包模式,以此保障内部审计组织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民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解决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缺乏、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意识和审计技术落后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审计模式外包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因素,但更为直接、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我国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其空白的企业文化、不健全的市场等因素,决定了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动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发挥作用,必须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的特征,具体来说,内部审计要在民营企业中发挥风险评估、管理职能,就必须在审计模式、方法技术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适应中国民营企业的特征和要求。民营企业需要的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既能够解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有的问题,又能够提供权威的、低成本的咨询服务。 中小民营企业需要风险导向性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特点是内向性,是服务者和参与者,内部审计更多的为管理层服务,主要以事前和事中审计为主,以管理和效益审计为重点。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从

风险分析入手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程序,以财务会计和经营管理流程为审计路径,以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为审计核心内容,以监督和评价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能力为审计成果,以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为技术支撑的审计工作模式。风险审计就是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主体通过对组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等工作的审计,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内部审计的本质是控制,体现审计的关口是“风险控制”,审计对象是影响制约经营活动的控制能力、审计的内容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引入风险审计,加大对各种影响企业未来风险因素的认识和区分,完善整个审计系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坚持只有选择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模式,才能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的指导思想。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选择 民营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外包是目前比较理性的选择,适合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理想选择。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审计发展历史 一、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斯泰特格 二、我国的审计发展 1古代审计学 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查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 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现代审计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只能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来进行财税监督。“文化大革命”期间,更不存在独立的审计结构。1982年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